狂人末日-如愿以偿,美军打击阿富汗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9·11事件之后,美国分布在全球的情报网络开始高效运作,整个9·11事件随之水落石出,美国人的目光也终于聚焦到了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美国人知道,塔利班当局不过是本·拉登扶植起来的政权,想要抓捕本·拉登首先必须铲除塔利班政权。但是在发起实际行动之前,美国还是首先进行了大量的情报攻势和政治攻势,企图离间本·拉登和塔利班首脑奥马尔的关系。但奥马尔不仅是本·拉登的扶植出来的政权首脑,同时也是本·拉登的追随者和信仰者,在奥马尔心目中,本·拉登就如同王子一样圣洁,本·拉登对于奥马尔也非常信任,二人之间不可能出现裂痕。

    美国和本·拉登之间直接的对垒首先从美国开始,在调查结果出来之后,美国政府立即要求阿富汗塔利班政权首脑奥马尔交出本·拉登,不要与美国为敌。意志坚定的奥马尔随即发表声明,严辞拒绝美国的要求,并呼吁国际势力介入,监督美国的各项无理举动。随即,美国人做出警告,表明如果奥马尔不交出本·拉登,将会阿富汗实施无理打击。对此,奥马尔早已料到,他针锋相对的发表言论称,“阿富汗人民已经准备好了随时进行一场圣战,不管侵略者有多么强大,阿富汗人民保卫国土的决心都不有丝毫动摇。”与此同时,为了配合奥马尔在国际舞台上造势,拉登首先否认了自己发动9·11恐怖袭击事件,然后调动所有势力,准备和美国人好好干一场。

    2001年10月7日,在对本·拉登和奥马尔进行了最大限度的制裁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封锁了阿富汗,并与同时发动对阿富汗的第一轮军事打击。美国对于敌方的进攻已经形成固定模式,首先是用导弹和轰炸机实施精确定点打击,瘫痪使对方的防控和通讯设施陷入瘫痪。在对阿富汗的打击中,美国共发射了约五十枚精确制导的战俘巡航导弹,以及数倍的常规打击导弹,出动轰炸机十五架、舰载机二十五家,及相关舰艇。在这一轮精确攻击之后,阿富汗的防控和通讯网络基本处于混乱当中,整个国家的防御力量也失去统一指挥。紧随其后,英美等国出动各类飞机三十多架,轮番不断地对地面反击火力点进行反复轰炸,仅仅一天就取得了对阿富汗作战的制空权。对此,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的拉姆斯菲尔德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时间进入第三天,我们的军队已经可以根据自己意愿,随时随地对阿富汗进行攻击作战。”

    美国人认为这样的攻击可以让奥马尔“清醒”一些,转变态度和他们合作,而奥马尔也果然清醒了。在此之前,奥马尔的作战思路完全负隅抵抗,和美国大兵进行市场攻坚防御战,即使牺牲再打也决不后退。但是和苏联人以及美国人打过交道的本·拉登坚决反对这种做法,如果说在美国人发动进攻前奥马尔还心存犹豫的话,那么美国人的进攻则完全把他推向了本·拉登的思路,同时也使二人更加牢固的捆绑在了一起。

    由于美军及其盟军具有强大的空中、地面和装甲打击能力,阿富汗的所有重要城市守军几乎一触即溃,很快整个阿富汗的城镇控制权就到了美军手里。美军的对阿战争也由此进入第二阶段,作战模式为派出小队美军进行侦查作战,和与塔利班或者基地组织接触后,立即寻找机会自保,然后呼叫空中支援,直接用重磅炸弹将对方瓦解。这样一来,就把基地组织和图拉比组织成员完全逼入到了进行山地游击战的境地。与此同时,美军开始搜罗散步在阿富汗各地的反本·拉登和奥马尔势力,也就是被他们击溃的各派系武装首脑,组成阿富汗国内的反塔利班组织,这也让本·拉登和奥马尔的形式变得更加严峻。

    塔利班和基地组织对于美军及其联军的成规模抵抗,实际上并不是和美国人直接进行,而是和反塔利班组织进行。期间,美国人只是提供空中火力支援,由于其在开战之后进行持续不间断的地毯式轰炸,致使反塔利班组织凭借一群乌合之众不断推进,奥马尔也终于放弃了最后一丝和敌人正面冲突的意愿。至此,塔利班和决定组织完全进入游击战状态,开始神出鬼没地对美军进行打击。由于在对苏作战中积累领导丰富的经验,期间又一度和美国中央情报局合作,本·拉登掌握着一批现代化的作战方法和武器装备,而这些得益于美国的帮助,此时也着实让美国人尝到了不少苦头。比如基地组织最常用的一种远距离狙击步枪,最远有效杀伤距离可以达到两千米以上,射击要求狙击手对枪械、风速、空气湿度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深入了解,而本·拉登的基地组织当中,就聚集着这样一群狙击高手。

    美国对阿战争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抓捕奥马尔和本·拉登,这在当时也成为一个天方夜谭的想法。在很多人看来,本·拉登敢于和美国作对,是他自不量力,他的做法也无异于螳臂当车。而事实上,本·拉登是经过周密思考和安排的,这种思考和安排甚至在他发动第一起恐怖袭击的时候,就已经成熟。众所周知,世界两大超级军事强国美国和苏联都曾有过无数辉煌战绩,被他们推翻的国家政权不计其数,但是这两个超级大国同时也都有过一次失败的经历,而且都是和经济实力远不及他们的小国作战失利。其中,美国是和越南作战失败,导致国家经济体系几近崩溃,最终不得不狼狈退军;苏联的失败军事经历则正是和阿富汗,而且导致了一系列溃败,制止苏联解体。

    这里实际上涉及到一个战争成本的问题,无论是美国对越南还是苏联对阿富汗,都有着明显的经济和军事优势。但这种优势完全是建立在一个必要的东西上面,那就是资金,以美国大兵为例,军费支出不算必要生活物资和军用武器,仅仅士兵的薪酬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其中,一个普通美国士兵的月薪平均在3500美元左右,还可享受每月1000美元上下的房租补贴。其余尉官、校官、将官分别需要成倍增长,这样算下来,仅仅兵员军费开始,就可以占到美国国防预算的百分之三十,而且随着战争的深化,军费开支还会逐步增加,美国发动一场战争所需的费用可想而知。而阿富汗的游击战士则基础实现自给自足,很多士兵根本就是一边生产一边作战,完成任务的同时甚至还可以为上级创造经济价值。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越南战胜美国,阿富汗战胜苏联,根本不是打垮了对方,而完全是拖垮了对方。因为无论是越南还是阿富汗,其国家本省的资源都非常匮乏,美国大兵到这里作战,所有物资必须完全由美国国内输送。换个角度来看,与其说美国是在阿富汗作战,不如说美国是在阿富汗烧钱。本·拉登恰恰也是看到了这一点,才敢于直面美国进行武装对抗作战,何况苏联在阿富汗的兵败,就是他起身经历的。本·拉登就是要在阿富汗把美国变成第二个苏联,他所坚守的就是一个“拖”字诀,这也是美军在进入阿富汗之后没有遇到实质抵抗的根本原因。然而美国人毕竟还是不死心,他们制造出了很多专门针对坑道游击战(基地和塔利班的主要作战方法)的武器,在阿富汗的大小山头上投注下成百上千吨的炸药,运用他们掌握的高科技技术制造出了无数置人于死地的方法。但是,这种战术上的推进,对于本·拉登制定的整体战略来说,倒地到底能走多远,世人也只能拭目而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