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食疗法-胃的常识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胃的结构形状与位置

    人体的胃,因人而异,满腹时与空腹时,站着时与躺着时都不同。空腹时靠近食道部分(贲门与胃底部),是在左边肋骨的中间;满腹时靠近十二指肠部分(幽门部),是在肚脐附近的位置。

    胃是从身体的左上向右下,斜垂下来。胃在活动时,胃体收缩,下面部分会稍微拉高。胃下垂的人在空腹时,胃会下降到骨盆中间。胃的形状像人的面孔各式各样,十人十款。大致区分为:钩状胃、牛角胃、下垂胃(长胃)三种。钩状胃是胃的斜型的最后部分向上翘起来的形状,这是一般最常见的形状。牛角胃是把斜长型再稍微横摆的形状,所以末端的位置比其他形状稍高一些。下垂胃(长胃)与牛角胃相反,长长垂下,好像是把斜长型拉长的形状。牛角胃是强健肥胖的人多,下垂胃(长胃)是瘦的人多,而在日本人中,下垂胃的人较为多见。

    胃的大小用容量来表示。普通人,男性约1.4升,女性约1.3升。也就是,可容纳普通玻璃杯约七杯水的量。但在实际进食的时候,胃是可以适当伸展的。有些人的胃容量最多可达4升。

    胃,并不是越大越好,相反,胃愈大,其消化蠕动活动愈有迟钝的倾向。大的胃、长的胃,往往是因为胃壁的肌肉松弛所形成的,而胃壁是愈伸长愈单薄。胃壁应该厚而有张力,才是健全的胃。

    胃的构造并不怎样复杂。胃的入口,即连接食道的部分叫做“贲门”,胃是从这里向左上隆起。相当于胃的天花板的部分叫做“胃底部”。像胃的头顶部分却叫做胃底,这可能是由于翻译的关系,而有此说法。

    胃的中央部分就是“胃体部”。从食道进入贲门的食物,沿着小弯积在胃体部。食物不会积在胃底部,但是与食物一齐送进来的空气,却会积在胃底部。愈靠近胃出口处愈细,与十二指肠相接的这个狭小部分叫做“胃窦”(幽门前庭部),胃的出口叫做“幽门”。

    幽门又叫做“幽门括约肌”,是伸缩自在的强肌肉,可以适时开闭,使食物不会一下子大量流向十二指肠,而是一点一点被送进。

    胃的功能与作用

    谈到胃的作用,自然应先提到口腔的功能。在食物的消化过程中,口腔充当了“得力助手”。因为食物一进入口中,口腔产生的唾液则帮助其消化。当食物在口中嚼碎之后,便与唾液混合。于是,食物中的淀粉就会被唾液中的淀粉酶及唾液素逐渐加水分解成可溶解性淀粉、黑色糊精、麦芽糖、赤糊精。

    有人单纯地认为,胃是做消化工作的,其实这是不正确的。消化吸收是小肠的任务。小肠会分泌胰液、肠液、胆汁等,而蛋白质、糖质与脂质全部在此处被完全消化、吸收。

    那么,胃的任务呢?胃虽然可以把食物的极少部分消化,但主要是把食物搅拌成糊状,使其进入小肠以后容易消化。而且还有如同水坝的功能,可以把这些食物作临时性的储存。

    要把食物搅拌成糊状,就需要分解食物的胃液与捏揉的蠕动运动。胃液的分泌是否正常,蠕动运动是否正常,都是胃是否健康的标志。

    蠕动运动是由胃的肌肉来做的。胃壁由内侧分为黏膜、肌肉、浆膜,肌肉由内侧再分为斜层肌、轮状肌、纵层肌三层。如有食物进来,这些肌肉层会分别收缩或伸展而发生蠕动运动。蠕动的波动,从胃体部向幽门前庭部前进流传,所以食物是被边搅拌边送出幽门的。

    流质的食物较容易通过胃部,其次是糖类、蛋白质、脂肪和脂肪与蛋白质的混合物。食物通过胃部的时间,随其量和性质而异,健康的胃大约是一个半小时到六个半小时,平均约三四个小时。每顿饭的间隔最好是四五个小时。若长时间空着肚子就会引起强烈的周期性收缩,使得胃部感到不适而产生胃痛的现象,这叫做饥饿收缩。

    胃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项:

    (1)分泌胃酸

    胃酸是食物消化过程中的重要物质。胃分泌胃酸通过两个步骤:胃酸分泌的头相和胃酸分泌的胃相。当人们见到食物时大脑迷走神经中枢就发生冲动,促进胃酸的分泌和胃蠕动,这一过程就是胃酸分泌的头相。食物进入胃后,其机械性和化学性刺激均能使胃壁迷走神经末梢释放出乙酰胆碱,而后者又刺激胃壁细胞的相应受体使胃酸分泌;进入的食物扩张胃窦,其所含蛋白质消化产物,以及迷走神经的刺激均能使胃窦的胃泌素细胞释出胃泌素,通过血循环刺激壁细胞的相应受体(H2受体)而分泌胃酸,此即为胃酸分泌的胃相。此外,胃黏膜内肥大细胞受刺激后释出的组织胺,也能与壁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引起胃酸的分泌。胃酸分泌入胃后就不能返回黏膜。

    (2)储存食物

    胃运动使食物排入小肠,食物进入胃腔后,胃体扩张以适应食物的容量。胃窦平时是松弛着的,从胃体来的蠕动波累积到一定强度时,胃窦蠕动加强,强力收缩,压力增高,使食糜通过幽门管,进入十二指肠再至空肠;同时幽门管张力也增高,使幽门管成为狭小孔道,只允许流汁及较小的食物糜颗粒通过,而且也防止了十二指肠内容物的反流入胃。胃窦收缩后还会发生较弱的逆蠕动,把较大的食物颗粒回送至胃腔再进行消化和磨碎。

    胃的作用除了贮纳食物、分泌胃酸和使食糜排入小肠外,胃酸还可杀灭由食物带入的病菌。

    胃的生理功能如何

    胃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分泌、运动以及少量的吸收。食物从口经过食道、胃、小肠等过程后,大部分慢慢地被消化。而糖类被分解成葡萄糖、果糖、半乳糖,蛋白质类分解成氨基酸,脂肪分解成脂肪酸和甘油。葡萄糖和氨基酸由门静脉输送到肝脏后,葡萄糖就合成为肝糖,氨基酸依照人体需要而形成新的蛋白质储存,以便供人体新陈代谢之需。

    一般说来,食物进入口中以后,经过三四个小时到达十二指肠,在通过6尺长的小肠时,急速地进行消化然后吸收。

    食物停留在小肠间约3~8个小时。动物性的食品比植物性食品容易消化,对正常人进食的混合性食物而言,有92%~97%被消化吸收。

    食物被小肠吸收后,剩下的渣滓就被送到大肠,虽然大肠没有消化的功能,却能吸收水分、盐、维他命等,在这种情形下,流动体的渣滓在大肠期间,水分逐渐减少,成为半流体,最后成为固体的粪便排泄出来。粪便中除了不能消化、不能吸收的渣滓外,还含有水分、细菌类,以及从血液,经过肝脏排入肠中的许多物质。

    大肠的长度大约是1.5~2米,比起小肠是短多了,其直径约为小肠的2倍。

    固体的粪便,最后被送入直肠,在此停留18个小时或更久,然后排出体外。

    (1)胃酸的分泌和作用

    胃酸的分泌:胃酸,即胃液中的盐酸,是由胃腺壁细胞分泌的。胃酸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解离的,称为游离酸;另一种与蛋白质结合成盐酸蛋白盐,称为结合酸。

    盐酸的作用:盐酸有刺激胃蛋白酶原分泌的作用,促使胃蛋白酶原转变成胃蛋白酶,且造成胃蛋白酶作用的适宜的酸性环境;促进食物中蛋白质变性,易于分解;盐酸进入小肠上段,通过体液性调节作用,刺激胰液、小肠液的分泌以及胆汁的分泌和排放;此外,盐酸系强酸,还有抑菌和杀菌作用。

    (2)胃蛋白酶的分泌及其作用

    胃蛋白酶的分泌:胃蛋白酶是胃液中的主要消化酶,它是黏膜细胞分泌的,其中以胃腺主细胞分泌最为重要。刚分泌出来的胃蛋白酶是非活性前身物质——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的作用:胃蛋白酶在酸性环境中发挥作用,其最适pH为2.0。胃液pH由5.5降到3.5时,胃蛋白酶有较弱的分解蛋白质的作用,pH再降到3.5以下时,其作用变强。胃蛋白酶对蛋白质肽链作用的特异性差,它能将各种水溶性蛋白质水解成多肽,主要水解苯丙氨酸、蛋氨酸或亮氨酸等残基组成的肽链,对谷氨酸残基组成的肽链也有作用。此外,该酶还有凝乳作用。

    (3)黏液的分泌及其作用。

    胃黏液的分泌:胃液中的黏液是由黏液的表面上皮细胞、胃腺中的黏液细胞以及贲门腺和幽门腺分泌的,黏液中含有多种大分子物质,如蛋白酶、糖蛋白和血型物质等。其中糖蛋白是黏液的主要组成部分。

    胃黏液的作用:胃黏液主要起屏障作用。胃黏膜表面经常覆盖着一层厚约1~3毫米的黏液。它的作用是:

    润滑胃内壁,使食物易于通过胃腔。

    保护胃黏膜免受食物中坚硬物质的机械损伤。

    黏液为中性或偏碱性,且含有蛋白质,可中和并缓冲胃液的酸性,减低胃蛋白酶的活性,从而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侵蚀和消化作用。

    黏液本身很难被消化酶所消化,即使在胃液消化力很强的情况下,也有保护胃黏膜不被消化的作用。

    (4)内因子的分泌及其作用

    内因子的分泌:胃液中的内因子——糖蛋白,由分泌盐酸的壁细胞所分泌。因此内因子的分泌速率是与盐酸的分泌相平行的。各种引起胃酸分泌的刺激,如刺激迷走神经、注射组织胺和胃泌素等,也都可致内因子的分泌增加。

    内因子的作用:内因子同维生素B12吸收困难,会引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此外,广泛性萎缩性胃炎和胃酸缺乏的病人,内因子分泌量也很少。

    胃液分泌的调节

    胃液的分泌活动受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在生理情况下,其自然刺激物为食物,食物成分不同可引起不同的胃液分泌,这是由于各种胃黏膜分泌细胞不等量活动的结果。

    胃液的分泌可分为基础胃液分泌和消化期胃液分泌,基础胃液分泌是指空腹12~24小时后的非消化期胃液分泌。正常人在空腹时(一般指进食后相隔8~10小时以上)胃腺体不分泌酸性胃液,只有少量中性或弱碱性胃液。但有时也观察到有少量酸性胃液,其原因:条件反射性胃液分泌;胃中存留食物残渣的刺激;吞咽的唾液引起的刺激;十二指肠内容物倒流入胃引起的刺激。

    消化期胃液分泌由进食而引起。其胃液的分泌按感受刺激部位和先后顺序分为三个时期:头期、胃期与肠期。

    (1)头期

    头期胃液分泌是由进食动作作用于头部感受器,通过迷走神经的传出冲动而实现。头期胃液分泌不是纯神经反射性,而有体液因素参与。迷走神经被刺激兴奋后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可直接刺激腺体细胞分泌,更重要的是还可引起幽门黏膜腺G细胞分泌胃泌素,后者经血液循环刺激胃腺分泌,两种作用之间有相互加强效应。

    这一期分泌的胃液量和酸度都较高,胃蛋白酶的含量也很高消化力强。

    (2)胃期

    胃期的胃液分泌由食物对胃的机械性和化学性刺激而引起。其分泌的调节既有胃泌素作用,也有胆碱能神经的直接作用。扩张是机械性刺激中有效地刺激胃液分泌的唯一形式。幽门部黏膜释放胃泌素对胃期的胃液分泌的作用更为重要。食物中刺激胃液分泌的化学成分只有氨基酸和肽类,苯丙氨酸、色氨酸和半胱氨酸刺激分泌的效果最强。肽类和氨基酸在胃内刺激胃酸分泌主要是通过胃泌素而进行的,但这两种物质引起胃泌素释放的机理尚不清楚。胃期胃液分泌的特点是:胃液酸度较高,但含酶量较头期少(主要是壁细胞分泌的结果),消化力较弱。

    (3)肠期

    当食物离开胃进入小肠后,仍有刺激胃液分泌的作用,这就是肠期胃液分泌。切断支配胃的外来神经后,这项分泌仍可发生。这三个时期是统一的、不能机械分割的过程,且头期和胃期胃液分泌更为重要。

    胃液分泌的调节包括兴奋性因素和抑制性因素。兴奋性因素是乙酰胆碱、胃泌素和组织胺。胃液分泌的抑制性因素主要包括盐酸和脂肪,当胃酸浓度达到一定的高度时能反馈地抑制胃液分泌。脂肪及其消化产物进入十二指肠以及十二指肠内高渗溶液等也都是胃液分泌的抑制因素。

    胃的内分泌功能

    近年来,肠胃激素的研究进展较快,已经成为一种涉及神经、生理、生化、药理、临床的重要边缘课题。从激素的分泌形式上来看,已知的有内分泌、旁分泌、神经分泌、神经内分泌、外分泌、自分泌等方式,从认识上突破了传统内分泌学的范畴和概念。

    胃内激素的释放主要由胃腔内特定理化条件的改变引起,当这些“改变”被逐渐平息而重趋稳定时,释放便停止。

    胃内激素的调节与神经系统联系极为密切,尤其自主神经系统对其释放及功能具有一定作用。例如当胃内注入乙酰胆碱后,血中胃泌素水平上升,壁细胞对胃泌素的敏感性也增加,切除迷走神经后,胃泌素的活性则减低。

    胃内分泌细胞所释放的激素中,G细胞分泌的胃泌素对人体的影响较大,且可引起临床症状和疾病。

    胃泌素由G细胞分泌,G细胞在胃窦部分布最多,其次是胃底部及十二指肠黏膜。胃泌素的靶细胞是壁细胞和主细胞,前者促进胃酸分泌,后者促进胃蛋白酶分泌。

    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除G细胞产生胃泌素外,TG细胞也可产生。TG细胞广泛分布于胃和小肠。胃泌素除存在于血液和组织外,也存在于胃液和肠液中。胃内胃泌素的释放是自我调节的反馈抑制过程,调节机制复杂,能够促进胃泌素分泌的因素有:

    (1)饮食中部分消化的蛋白和钙的特异性促进分泌作用,引起胃泌素释放。

    (2)食物对胃酸和胃泌素的缓冲作用,保持了进一步释放胃泌素所必须的胃内条件。

    (3)物理性刺激作用于胃窦部黏膜可促进胃泌素分泌。

    (4)兴奋迷走神经的胃分支可促使G细胞分泌胃泌素。

    当血液中的胃泌素水平升高时,壁细胞受刺激而分泌胃酸。含胃泌素的胃窦黏膜浸泡在胃酸中时,便抑制了胃泌素的持续释放,转而使胃酸降低,待胃内环境有利于其释放时,又可促使胃泌素释放。胃泌素除有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作用外,还具有营养作用。前者是短期作用,而后者是长期作用。胃泌素的生理作用还包括刺激胃窦收缩、胰酶分泌、增加胃黏膜血流量。

    另一种与胃的运动有密切关系的激素是胃动素,胃动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影响肠胃道的运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显示,产生胃动素的细胞分布于十一二指肠、近端空肠黏膜隐窝、胃底、胃窦及下部小肠黏膜中。胃动素可直接作用于消化道平滑肌,也可诱发胃强烈的收缩和小肠明显的分节运动。有人将胃动素引起肠胃收缩称为饥饿性收缩,因而又把胃动素称为“饥饿激素”或“消化间期激素”。胃动素也可引起食管下端括约肌紧张性收缩。在某些异常情况下血中胃动素水平可以发生变化,如妊娠的妇女空腹血浆浓度较正常人低,腹泻、溃疡性结肠炎、吸收不良或肠切除时,血浆胃动素水平可升高,但其机制尚不清楚。

    与肠胃道有关的激素还有生长抑素,其由广泛存在于肠胃道黏膜内的D细胞所释放,含量以胃窦和胃体部为最高,在肠内愈往下含量愈低。

    生长抑素对肠胃道有普遍性的抑制作用:

    ①抑制肠胃激素如胃泌素、胰液素、胆囊收缩素、抑胃肽、血管活性肽、胃动素和胰高血糖素样免疫反应物等的分泌。

    ②抑制肠胃和胆道运动,抑制临时性刺激所引起的肌神经丛对乙酰胆碱的释放。

    ③减少内脏血流量。

    ④抑制葡萄糖、木糖、氨基酸、甘油三酯等离子的吸收。

    胃的运动形式

    食物进入胃后,一层层铺在胃中,先进入的在周围,后进入的在中间,随之胃运动即加强。胃运动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1)紧张性收缩

    胃壁平滑肌同消化管其他部分的平滑肌一样,经常保持着轻度的持续性收缩状态,称为紧张性收缩。在消化过程中,紧张性收缩逐渐加强,造成胃腔内一定的压力,从而有助于胃液渗入食物,并能协助推动食糜向十二指肠移行。

    (2)容受性舒张

    进食时,由于咀嚼和吞咽,食物对咽、食管和胃的机械刺激,自感受器产生冲动传入中枢,反射性地通过迷走神经抑制性纤维引起胃底胃体部的肌肉舒张,使紧张性收缩减弱,称为容受性舒张。使胃的容量适应于进食时受纳大量食物,起到暂时贮存食物的作用。

    (3)胃的蠕动

    胃的蠕动是胃最基本的运动形式。任何时候都可以有2—3个此起彼伏的较弱蠕动波,食物进入胃约5分钟后,胃即开始蠕动,并可持续1小时。蠕动向幽门推进,有时可进入十二指肠。蠕动波的频率约每分钟3次,决定于基本电节律。蠕动波在传播过程中,波幅由浅变深,传播速度加快,经胃体部直至胃窦部明显增强。蠕动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有利于化学性消化,同时不断推进食糜向十二指肠运行。每当蠕动波到达幽门时,约有1—5毫升的食糜通过幽门括约肌进入十二指肠。故称此为“幽门泵”作用。也有一些波未达幽门而消失于胃窦部,胃窦终末部偶尔也有逆蠕动,它可反向推回胃内容物,延长其在胃内的消化作用。

    胃蠕动的生理意义,一方面使食物和胃液充分混合,以利于食物的化学分解;另一方面可搅拌和粉碎食物,并推送胃内容物通过幽门,向十二指肠移行。

    胃运动的调节

    胃运动受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蠕动波的频率和程度取决于胃的基本电节律、神经冲动和肠胃激素诸因素的相互作用。

    胃的基本电节律的兴奋点在胃大弯上部的纵行肌。此处的内在电节律较别处高,形成起步点。纵行肌慢波的电紧张性扩布到环行肌,使环行肌去极化到阈电位,触发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一旦出现即可伴有平滑肌的收缩(蠕动)。

    (1)神经性渊节

    胃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为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可传导食物对胃壁的刺激、胃内压的变化、肌肉的被动扩张和主动收缩及胃内容物的pH改变等。内脏大神经可传导痛觉投射至躯体感觉皮质,并与网状结构相联系。迷走神经对胃具有兴奋和抑制两种作用。兴奋时,可增加胃的基本电节律的频率和传播速度,并加强胃肌收缩力;抑制时可引起胃的容受性扩张。刺激胃的交感神经,可使基本电节律的频率和传播速度降低,肌肉收缩减弱。交感神经的作用在于防止乙酰胆碱的释放而不是直接作用于胃平滑肌上。正常情况下,交感神经的作用较小。

    胃壁内有黏膜下神经丛和肌间神经丛,食物对消化管壁的机械和化学性刺激,均可使局部的壁内神经丛加强紧张性收缩和加快蠕动的传播速度。

    大脑皮质对胃的运动也有影响,主要是紧张性收缩和蠕动。表现在胃的运动可以形成条件反射。

    (2)体液性调节

    一些肠胃道激素可影响胃运动,主要有:胃泌素、胃动素、促胰液素、抑胃肽及胰高血糖素等。胃泌素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加胃的基本电节律,加强胃运动,并使食管、胃括约肌紧张性增加及使幽门括约肌舒张。胃动素可加强胃的运动,其作用是促使乙酰胆碱的释放,而非直接作用于胃平滑肌。促胰液素和抑胃肽、胰高血糖素则可使胃运动减弱、幽门括约肌收缩。

    导致胃病的因素

    胃肠病虽然不像高血压病、心脏病那样能够造成人的突然死亡,但它对人体的危害就像滴水穿石那样,时刻在侵袭着人们的健康。每吃进一口饭都对胃有着直接的影响。不同的胃病具有各自不同的致病原因,各种胃病在病因上也有共性。归纳起来,常见胃病的致病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饮食不当

    食物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饮食量、饮食成分、饮食习惯等,不仅对维持整个机体的功能活动是重要的,而且往往是胃病本身常见的致病原因。

    暴饮暴食、饥饱无常,超过了胃的受纳、消化功能的限度,或打乱了胃收缩、舒张的正常运动节律,久而久之可致慢性胃病。《黄帝内经》中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就是这个道理。野外作业,风餐露宿,长途奔波,餐饮失常,发生腹痛、腹胀、消化不良的几率比一般人群高得多。误食变质蔬菜、鱼虾、食品等,常引起急性肠胃炎症,出现呕吐、胃痛,或伴有腹泻。进食大量的柿子、黑枣等,还常引起胃石症。

    食有五味,过则有害无益。过服辛辣刺激、油炸烘烤之品,易生胃热。过用咸味,喜热烫饮食,易于损伤食管、胃的黏膜,或改变胃内小环境,上述人群中发生食管癌、胃癌的几率较高。甘为脾胃本味,过则易于壅滞胃气,气机不通,常见腹胀、苔腻。常吃霉变食物,也是慢性胃病甚至胃癌的致病因素。

    ●饥饱失常

    过饥则营养不足,气血生化乏源,脾胃自身亦失滋养,便会出现面黄肌瘦、腹胀便溏等;若过饱,暴饮暴食,肠胃乃伤,影响脾胃运化和升降,出现脘腹胀满、嗳腐泛酸、吐泄等症状。久之,可形成积滞,积滞不化,可生热、生痰,变成顽疾、痼疾。

    ●食物不洁

    若食用不洁食物或腐败变质及有毒之物,则可损伤脾胃,导致运化失调、溃浊混淆而发生胃脘病、吐泻等。治之失时,治法失宜,或屡有发生,必酿成慢性胃疾。

    ●饮食偏嗜

    五味偏嗜,可致脏气偏胜。气有偏胜,则诸病易生。食性偏嗜,过食辛热燥辣饮食,则可过度刺激肠胃,伤损阴津,甚至可以腐伤肠胃。食味偏嗜,过食肥甘滋腻,食入难化,积滞肠胃,阻滞气机,湿聚蕴热,便生诸症。

    ●大量饮酒

    中国人民自古就有饮酒的习惯,而饮酒与胃炎、胃癌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酒中含有酒精,也叫乙醇。烧酒也叫白酒或火酒,含酒精在30%~60%上下。黄酒又称米酒,含酒精10%左右,除啤酒及葡萄酒外,酒本身并不含营养成分。一方面,低浓度酒精适量吸收后,能增加胃血管的血流量,促胃黏膜上皮细胞分泌,提高胃黏膜的前列腺素水平,而前列腺素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有利于胃黏膜的修复。

    特别是啤酒不含脂肪和糖,而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维生素,其成分93%是水,含添加剂和有害物质极少,而且有害物质在发酵过程中被酵母吸收,是补充人体水分的重要来源。适量饮用啤酒,除了营养价值高,可为人体提供丰富的营养素之外,还可以调节生理功能和新陈代谢,起一种放松作用,有助于消除精神紧张,尚有延年益寿之说。以至于国外有些大医院把啤酒列入某些患者的治疗食谱中,或让产妇喝啤酒以增加母体营养,使乳汁丰盈。另一方面,长期或一次大量摄入酒精,能直接破坏胃黏膜屏障,使胃腔内的氢离子反弥散进入胃黏膜,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20%以上浓度的酒精能抑制胃液分泌、减弱胃蛋白酶活性。40%以上则对胃黏膜有强烈刺激。有人曾对80例饮白酒后出现上腹痛或胃出血的病人进行胃镜检查,结果发现胃黏膜都有充血,或散在出血灶,有的呈多发性胃黏膜糜烂、鲜红色新鲜出血或棕色陈旧出血。病变多发生在胃窦部,其次是胃体部,一般不侵犯肌层,愈合后不留瘢痕。所以,大量饮酒或酗酒,对慢性肠胃炎绝没有好处。因为每个人对酒精的耐受性相差很大,量多量少因人而异,不能确定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症状不很明显的人,可饮少量低度酒,如啤酒、黄酒;有上腹疼痛、胀满、食欲减退、嗳气、恶心等症状的活动性胃炎患者应禁酒。

    酒对人体的益害,我国古代医家早有评说。中医认为,酒为辛甘苦温有毒之品,人心肝肺胃经,具有多种功效。《素问·汤液醪醴论》辟有专篇予以讨论。梁代陶弘景从“大寒可以凝海,惟酒不冰”的现象,总结出酒的特点在于性热。他认为医家用酒配药,做成药酒治病,就是利用酒的这一特点“以行其势”。但是他接着又明确指出:“人饮多则体弊神昏,是其有毒故也。”《本草拾遗》认为酒能“厚肠胃”。《本草纲目》则指出:“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助火。”饮酒的害处多得说不完,可见中医对酒的评价是益少害多,其理论根据就是它“大热,有毒”。

    一般说来,胃黏膜病变即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不典型增生、癌变,是由轻到重的发展过程,而饮酒对上述各个环节病变都有影响。一方面,长期饮酒可以导致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年龄提前。在同年龄组中,饮酒者萎缩性胃炎发生率较高。据此可以推断,年轻慢性饮酒者日后患胃癌的可能性大。另一方面,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较易受酒的急性损害。

    有人认为大量饮酒可以杀伤胃癌细胞,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大量饮酒不但不能杀伤胃癌细胞,反而为其生长繁殖创造了条件。这是因为:①酒精饮料中含有自然产生或污染的致癌物,已知有杂醇油、多环芳香烃和亚硝胺等。②酒精是良好的溶剂,嗜酒可加速致癌物质的吸收和转运,如促进烟草相关的致癌物质的活化。③酒精不是人体必需的物质,进入体内可导致某些致癌物质的活化。④长期大量饮酒损伤胃黏膜,造成各型胃炎,以致胃酸缺乏,细菌得以繁殖,促进了致癌物质亚硝胺类的合成。⑤酒精可以影响机体的酶,增强致癌物质的毒性作用。⑥酒精可抑制人体免疫功能,造成对肿瘤的监督功能下降。⑦长期大量饮酒可造成营养不良。此外,饮酒不仅是胃癌的高危因素,还与肝硬变、肝癌、食管癌、结直肠癌等的发病有一定联系。

    (2)过量吸烟

    烟草的主要有害成分是尼古丁,不论纸烟、卷烟或旱烟,过量吸食都是有害的。烟碱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先兴奋后抑制的作用,它可以刺激脑的呼吸、血管运动及呕吐中枢,对消化系统可以引起中枢性的恶心、呕吐和周围性肠蠕动增加,对肠胃运动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3)营养缺乏

    缺乏蛋白质或维生素B族,可以引起胃黏膜变性。其食物内缺乏铁质,并可造成胃炎,在补充铁剂后胃黏膜的炎性病变即可好转。因而缺铁性病人的口腔、食道及肠胃黏膜上皮的弥漫性改变,可能是缺铁的一种改变。

    (4)精神因素

    精神因素与多种疾病有关,在消化系统更为突出。常常见到有人遇到不顺心的事或生气时,出现纳食不香,或没有食欲、上腹疼痛、腹胀不适、胸闷气憋等症状。明显的焦虑、愤怒、恐惧等,都能通过神经系统影响肠胃道的运动和分泌功能。

    肠胃动力性疾病和功能紊乱的病人相当多见,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肠胃道症状,但不能发现解剖学上的器质性改变。这是一种肠胃道功能改变,可由精神情绪因素诱发,包括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呃逆、神经性厌食、癔球症(神经性吞咽障碍)等。

    对消化性溃疡病的研究表明:紧张、焦虑、恐惧在溃疡病的复发方面起重要作用。十二指肠溃疡病病人的症状急剧加重和并发症如出血、穿孔的出现,常发生在情绪受打击以后。而在精神愉快、性格开朗者,则溃疡病的发病率较低。

    近年来还发现,精神抑郁、性格内向、过度悲伤或受到重大精神刺激的人。胃癌以及消化道的其他癌症的发病率也增高。

    英国医学研究人员调查了平均年龄在27岁,由于担惊受怕和情绪压抑而接受治疗的21个患者。对照组为21个健康者。方法为检查摄入人体内食物所需要的时间。

    结果:健全者一般需要42个小时;受惊吓者只用14个小时,速度快得惊人;而情绪压抑者用了49个小时才把食物消化掉,而且情绪压抑越严重,肠胃工作越懈怠。上述研究表明,情绪和消化存在着密切联系,控制大脑和肠胃的不同神经系统,实际上惊人地相似,这是因为:①二者都利用相同的信息素(中性介质),如血清素、谷胺酸盐或者多巴胺;②二者都由特殊的细胞供应营养物质;③二者都有防止神经细胞受到危险物质损害的栅栏。

    中医学十分重视情志因素在发病学中的作用,根据不同的情绪变化将人的情志活动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况,称为七情。七情的变化与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七情失和,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失常时,就会导致疾病发生或加重原有病情。七情之思为脾所主,过度的思虑会伤及脾。由于五脏存在着生克因果的关系,所以其他脏腑所主的情志变化,也都会影响到脾胃。脾胃功能失常,会出现胃痛、胀满、纳呆等症状。运用中医药调理情志变化和脏腑功能,会明显改善脾胃疾病的症状。此外,应用科学气功疗法可使某些病人的肠胃疾病症状改善,可能与调节人体的精神情绪(意念)因素有关。

    了解一些容易消化而且营养价值高的食品

    患了腹泻、胃肠状况恶化的时候,一般要改变饮食习惯,人们也常说要吃容易消化的食物。具体而言,哪些食物既容易消化同时营养价值又比较高呢?

    容易消化说明食物在胃里停留的时间比较短,也就是说容易和胃液混合在一起,迅速转化为粥状,并在短时间内被送到十二指肠——这种食物就是容易消化的食物。与此相反就是难以消化的食物,即长时间停留在胃里的食物。食物在胃里停留的时间因胃的强弱而有所差别,一般说来可以作如下区分:

    1~2小时:咖啡、红茶、果汁、牛奶、豆腐、半熟鸡蛋。

    2~3小时:饭、面包、面条、荞麦面条、薯类。

    3~4小时:竹笋、花生米、鱼糕、牛排、瘦肉鱼。

    4~6小时:油炸虾(鱼)食品、炸猪排、鳝鱼。

    熟食比生食容易消化,由相同材料做成的食物,烹调方法不同则食物在胃里停留的时间也不同。很多食品做熟后吃比生食更容易消化。因为食物在加热之后就会被分解或泡膨,在胃里容易转化为粥状。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蛋白质食物如果加热过度,反而不容易消化(如鸡蛋)。

    肠胃不好或肠胃状况失调的人应该吃容易消化而且营养价值比较高的食品。

    牛奶是一种富含优良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价值高的碱性食品,可以恰到好处地中和胃液中的盐酸,预防溃疡。有资料表明,喝牛奶比较多的人胃癌发病率比较低。一天可喝一杯牛奶。

    乳酸酪也是一种很容易消化而且营养丰富的食品,其中所含的乳酸菌有助于蛋白质的分解,还有抑制肠内异常发酵的作用,对肠胃较弱、经常便秘的人效果良好。

    豆腐在各种大豆加工品中最易于消化。大豆不仅是植物蛋白的宝库,而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能强化胃壁黏膜。大豆加工品种类繁多,豆腐比黄豆、豆芽更易于消化,对肠胃较弱的人更合适。

    有些食物对肠胃来说负担较轻,但有些食物对肠胃来说负担比较大,消化比较困难。如:

    甘薯

    吃得太多会引起烧心,甘薯含有非常丰富的优质淀粉,食物纤维也比较多,对患便秘的人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食品。但是吃得太多就会引起烧心,因为它在胃里停留时间长,胃液大量分泌出来,可能会往食道倒流。幽门附近患溃疡或患十二指肠溃疡的人理所当然应该避免吃得过多。

    碳酸饮料

    在胃里发泡强迫胃液分泌,碳酸一进入胃就会发泡,给胃壁以强烈的刺激,促使胃液分泌。碳酸饮料常在空腹的时候饮用,这最容易出现问题。因为分泌的胃液没有食物可以消化,就会直接刺激胃壁。如果已经患有溃疡,那么胃液就会进一步使其恶化,而且碳酸饮料中含有大量糖分,应该避免每天饮用。

    香烟

    本篇中所列各项虽说可能给肠胃带来负担,但是健康人如果保持适度摄取就不会有害处。但是香烟例外。抽烟有百害而无一利,会给肠胃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多次患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的人可以说就是不能完全戒烟的人。肠胃的健康从戒烟开始。

    酒精

    并非都对身体有害,并非所有的例子都说明酒精对肠胃有害。适当饮酒可以解消精神压力,可谓“百药之首”。但是不可忽视饮酒会促进胃液的分泌。肠胃不好的人若想喝酒请先向医生咨询。

    咖啡

    拆封之后应尽早饮用,咖啡中含有的咖啡因会过度促进胃液分泌,给胃带来不良影响。而且咖啡中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也会带来问题。咖啡接触空气时,会发生氧化,变为不饱和脂肪酸。它能进一步促进胃液的分泌。所以肠胃较弱的人一天中应该控制咖啡的饮用量。肠胃较强的人,在咖啡拆封之后也应该尽快饮用,以免发生氧化。

    香辛料

    患胃溃疡的人必须注意,胃状况不好的人或患胃溃疡的人如果吃了含有大量香辛料的食物,胃就会发痛,吃这些刺激性食物时请考虑一下自己的胃承受能力。健康人吃的食物如果不超过辣味咖喱的香辣程度应该没什么关系。

    油炸食品

    要减轻胃的负担应该细嚼慢咽,脂肪在胃中停留的时间很长,给胃带来较大的负担。特别是在狼吞虎咽的情况下,从食物进入胃到变成粥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且有相当多的胃液分泌出来。所以担心患胃溃疡的人应尽量避免吃油炸食品和肥肉等,而应从奶油、植物油中摄取脂肪成分。

    熏制、腌渍的肉和鱼

    大量的盐分会刺激胃,如果一点一点地咀嚼着吃熏制或腌制的肉类和鱼类食品,对胃也不会有损伤。但是稍微咬两口就吞咽下去的吃法不可取,因为这些食品中含有大量的盐分,如果不经过唾液“稀释”就吞咽下去,由于浓差压的作用,过量的胃液就会分泌出来。

    愉快地、慢慢地就餐

    忙碌的现代人似乎缺乏一种“享受饮食”的感觉。比如说有的人在面条铺、快餐店里站着吃,转瞬之间就吃完了。可是这对肠胃来说负担可就非常大了。吃饭匆忙的人,肠胃已受损伤。

    消化从口腔开始,吃饭特别快是因为吃饭的时候,不怎么咀嚼就把食物吞下去了。

    其实,这样的人忽视了消化吸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机理,那就是忽视了“消化从口腔开始”这个道理。如果没有咀嚼食物就吞咽下去,就会给肠胃带来太大负担甚至损伤,“细嚼慢咽”是保持肠胃乃至整个身体健康的第一步。细细咀嚼食物并和唾液混合在一起,食物必须咀嚼并不仅仅是因为要把食物咬碎嚼烂。咀嚼食物时,不仅能把食物咬碎嚼烂,同时还能把食物和唾液混合在一起,这一点十分重要。

    唾液中含有很多具有重要功能的消化酶。在咀嚼食物时,糖分就开始被分解了。另外,唾液还能调节酸度、碱度,具有减小浓差压的作用,使食物在胃中更容易消化。所以,细嚼慢咽还是狼吞虎咽,给胃带来的负担是截然不同的。吃饭时要使食物和唾液充分混合,一点一点地咀嚼很重要,如果一口吃得很多就难以混合在一起。要过好健康的每一天,就得细嚼慢咽,轻松用餐。

    吃饭的时候应避免紧张压力。吃饭的时候,除了要充分咀嚼之外,还要避免紧张压力,两者都很重要。这里所说的“压力”,指精神性紧张压力。例如吃午饭的时候和同事谈论对工作的诸多不满,吃晚饭的时候批评斥责小孩等像这样吃饭的同时精神上处于紧张状态,就使得胃液分泌失常,给消化吸收带来不良影响。

    相反,愉快地、轻松地吃饭的时候,胃液分泌适中,消化吸收就能顺利地进行。

    早饭必须得吃,而且坚持“饭吃八分饱”

    由于没有时间,不吃早饭就去上班的人增多,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要保持一天充沛的精力,早饭不可缺少,而且要保持肠胃健康,早饭也不可忽视。

    什么都不吃,胃液也会分泌。食物进入胃的时候——毫无疑问会分泌胃液。当食物进入胃的时候,胃出口附近的幽门里,促胃液素分泌细胞受到刺激分泌出一种激素,这种激素向胃壁发出分泌胃液的指令,胃液就开始分泌出来了。

    但是,胃液分泌机能并不仅仅限于对胃的刺激,它还受脑的控制。看到可口的食物、闻到香味或想象食物的时候,大脑中枢神经就受到刺激,这种刺激通过延髓及迷走神经传输到胃,胃液就分泌出来了。

    也就是说,即使胃里没有食物进入,胃液也会分泌出来,这样问题就产生了。不吃早饭,胃将受到胃液的直接攻击。

    早晨,特别容易出问题。早晨醒来的时候,胃里基本上已经空了,如果因为没时间不吃早饭就上班的话,会发生什么情况呢?接近中午的时候,闻到飘来的香味,胃就开始分泌胃液了,但实际上胃还是空荡荡的。于是胃液就直接开始攻击胃壁,这种情况很可能会引起溃疡。

    吃得太多,可能引起多种疾病。不吃早饭的另一不良影响是,由于腹内太空,容易在吃午饭的时候吃得太多。这样的话,肠胃的负担就太大了。如果吃得太多,胃被食物充斥得太满,食物和胃液就难以很好地混合在一起。当食物被送到十二指肠的时候,其他消化液的分泌器官如胰脏、肝脏以及胆囊的负担就会大大增加。这是引起胰腺炎、肝炎以及胆囊炎的重要原因。

    另外,由于过度使用胃而容易引起胃液分泌失常,甚至还有引发溃疡的危险,而且吃得太多也容易引起肥胖。所以在接近饱腹之前应该停止吃饭,这有利于肠胃健康。而且必须吃好早饭,早、中、晚三餐坚持“饭吃八分饱”;避免吃饭过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