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老师常常赞叹地说:“朱德的脑子灵,理解新东西快,真是我的得意门生。我看他,将来必成大业。”
童年时期的记忆,是金色的,是美丽的,那时光是迷人的,而且记忆总是犹新的。
但是对朱德来讲,他的童年在青色的大山环抱中,在绿色希望的田野上,却蒙上了灰色的贫困、愚昧和不公平。当然也有难忘的恩师。
他家世代为农民,祖上没有人进过学堂。当朱德默不作声地来到这个佃户家庭时,父母给他的只是健壮的体格,健全的头脑,却没有任何财产,没有供他念书的费用。
有钱人勾结官绅,压榨穷人的血汗,还要借着他们没有文化,敲骨吸髓。
朱家从“阎王”手里佃来的十几亩地,不是在山坡上,就是在山谷里。几乎每一寸土地上,都经过他们全家十几口人细细的耕耘,都流下他们的心血和汗滴。
在田地里爬着、滚着长大的朱德,比全家所有的孩子都幸运。他们拼命地干活,他们成年累月地吃不饱,却苦苦地积攒了几个小钱,送朱德去一家私塾先生那里学文化。
那时能上私塾的孩子,多数都是小地主的孩子,不是特别有钱。因为大地主可以把私塾先生请到家中去教书,而小地主家,还达不到这么高的生活水平。
这些不上不下的小地主的儿孙们,见来一个衣着土气,赤着脚的佃户家儿子也坐在他们中间,便称他为“猪”,还嘲笑说:“农民,只会用双手去干活,哪里会用脑子?放牛娃也还能念书?”
每当听到这种冷嘲热讽,朱德幼小的心灵受到重重的打击便隐隐作痛。
他在屈辱中忍耐了几个星期,把愤怒和气恼都化作拼命地读书。
旧式的私塾里,学生从《三字经》学起。《三字经》是押韵的三字对句,里面贯穿着儒教伦理和古代历史。对于一个六七岁的农家子弟,怎么能理解其中的丰富内涵呢?那时的先生也真好做,他们从不讲解意思,先是领着念,学生跟着听音念音,然后自己念,最后摇头晃脑地背诵。一直念背到每个字张口就蹦出来,念到每个字都铭刻在记忆里。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知识的丰富,意思也就自然而然地明白了。
在私塾里,从清晨到中午,整个课堂就是如此书声琅琅。学生们念完一遍又一遍,声音时高时低,每个学生都力图使自己的声音压过别的同学,所以,私塾里读书声能传出二里地以外。
念到中午,肚子饿了,口干唇燥了,也就该散学回家了。朱德要走出四里多路,吃完饭又返回学校,一直念到天黑。
念完一本《三字经》,再改念《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和《孝经》。这可需要几年的时间,等到都念通了,再念《四书》和《五经》。
孩子们的先生就是这么念下来的,延续这种方法,让学生一直念下去,然后经过科举考试,就可以做官发财。通向官场的大门也就是通向财富的大门。
朱德在私塾里,一方面忍受着周围小地主崽子的嘲笑辱骂,一方面像嚼蜡一样地读着那些没有味道的东西。
终于他耐不住了。和那几个挑衅者打了起来。朱德的力气很大,一拳就把那小子打翻在地。结果,挨手板的是朱德,而不是嘲人的人,而且要罚站面壁一日。这世道太不公平,读书、花钱,还要受气。
朱德从心底产生一种叛逆思想,他已经听说过有些近代课程,像数学、地理、自然科学和近代历史,都是他渴望学到的。
过了一年,朱德又换了一家私塾,是大户丁家开办的。在这里读书,钱交得一样多,却只读半天书。朱德一有空就到农田干活,他知道自己读书的费用是家长的汗水掉在地上摔八瓣换来的。
朱德永远忘不了,他眼前展现出的新世界,是进入席聘三先生的私塾之后。
席先生私塾中的学生,几乎都是生意人家的孩子,比地主少爷的头脑清楚、灵活,而且用功。由于周围有这样勤奋的孩子,朱德也不肯落后,他很快和几个同学交上了好朋友。
有一次,席先生从过往的外乡客人那里,发现了一本新书,很薄,但内容新颖,里面有机器图形还附有说明。再看看书的内容简介,原来是一本肥皂厂生产肥皂的机器说明。
席老师当即就兴奋地把它朗读给他的学生们听。大家兴趣非常浓,仿佛从哪儿吹来一股新鲜的海风。
不久,一位原先在席老先生私塾中读过书,后来考入成都新式学校的学生,名叫吴绍伯。他回到家乡度假,给席老师带来一本北京译学馆出版的数学教科书,以及几件数学用具——丁字尺、半圆仪、圆规、计算尺和三角板。
席先生如获至宝,双手捧着这本书,又抚摸着那几件从未见过的数学用具,对吴绍伯说:“趁着假期,为我当一回先生吧!”
起初吴绍伯推辞:“您是老师,学生不敢班门弄斧。”架不住席老师一再解释:“你不要多虑,三人行,必有我师!人要活到老学到老,难道我就不需要求学上进吗?”
席老师对新知识的好奇与求知欲,以及虚心求教的精神,感染和教育着朱德。
那时候朱德已经会用珠算为家里统计收成,记账和预算了。当席老师叫上他的儿子和最钟爱的学生朱德,一起学习、研究时,朱德真感到如鱼得水。
每天晚上,席老师和学生们一起研究数学,在蜡烛光下,对着书,钻研那些阿拉伯数字,一干就是几个钟头。席老师常常赞叹地说:“朱德的脑子灵,理解新东西快,真是我的得意门生。我看他,将来必成大业。”
有一次席老师去朱德家访问,没想到这个用功的孩子家中条件和学习环境很差,便和朱家商量,让朱德搬到自己家住,并免了他学费。
朱德真幸运啊,他得到了一个更有利于他成长和学习的环境,从此,他与席老师朝夕相处,学习研究。他不仅获取了更多、更广的知识,而且开始关心国家的命运前途。在席老师的启蒙引导下,心灵中萌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立志为救国救民干一番大事业。
朱德在求学路上遇到恩师席聘三,他一生都没有忘记过席先生对他的培养之恩。
(惠金)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