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文化-巧夺天工的宫殿与园林艺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辉煌的中国古建筑

    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在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浙江等地均发现有原始人居住过的崖洞。到了新石器时代,先人们可以根据居住所在地的地理形势建造居所。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从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逐步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长江流域的部落,因当地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发展为杆栏式建筑。

    据考古发掘,约在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古代人已知使用榫卯构筑木架房屋(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西安半坡遗址)。从挖掘遗址上我们可以分析出,居住区、墓葬区、制陶场,泾渭分明,布局有致。木构架的形制已经出现,房屋也因用途和功能不同分为圆形、方形、吕字形等。可以说这是中国古建筑的初始阶段。

    在夏、商、周到春秋时期,科学技术已经取得很大的发展,全国已经大规模的兴建了许多都邑,夯土技术已广泛使用于筑墙造台。如河南偃师西亳商城遗址,这里是商代早期的都城,有长、宽均为百米的夯土台,台上建有八开间的殿堂,周围以廊环绕。此时木构技术较之原始社会已有很大提高,斧、刀、锯、凿、钻、铲等加工木构件的专用工具已经在这些建筑上得到应用。当时全国较大的城邑如西周的丰京、镐京和洛阳的王城、成周;春秋、战国的各诸侯国均各自营造了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这些都城墙外环绕城濠,辟有高大的城门。宫殿布置在城内,建在夯土台之上,木构架已成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屋顶已开始使用陶瓦,而且木构架上饰有彩绘。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具备了雏形,各方面的建筑技术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为后来历代的中国古代建筑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之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帝国,并且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今天我们从阿房宫遗址和秦始皇兵马俑的规模,可以想见当时建筑之宏大雄伟。此外,秦始皇下令修筑通达全国的驿道,使各地的联系更加便捷。为了抵御匈奴南下,在北部边界修筑了宏伟的万里长城。在南方开凿了世界上最早的运河——灵渠,打开南北水路交通的要道。这些巨大工程,每项都调集了民力几十万,几乎都是同时并进。秦帝国终以奢欲过甚,穷用民力,十几年后走向了灭亡。

    汉高祖刘邦建立了汉朝,经过约半个多世纪的休养生息之后,又进入大规模营造建筑时期。汉武帝刘彻先后五次大规模修筑长城,开拓通往西亚的丝绸之路。由此同时,他又下令兴建长安城内的桂宫、光明宫和西南郊的建章宫、上林苑。西汉末年还在长安南郊建造明堂、辟雍。西汉衰败以后,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了东汉政权,并且依照东周都城故址营建了洛阳城及其宫殿。

    在秦、汉两朝五百年间,由于国家统一,国力富强,中国古建筑在自己的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其结构主体的木构架已趋于成熟,重要建筑物上普遍使用斗栱。屋顶形式多样化,庑殿、歇山、悬山、攒尖、囤顶均已出现,有的被广泛采用。制砖及砖石结构和拱券结构有了新的发展。

    进入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处于短暂的分裂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此期间,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并有佛教建筑传入。在北朝营建了都城洛阳,南朝营建了建康城。这些都城、宫殿均系在前代基础上持续营造,规模气势远逊于秦、汉。

    东汉时传入中国的佛教此时发展起来,南北政权广建佛寺,一时间佛教寺塔盛行。据记载,北魏建有佛寺三万多所,仅洛阳就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寺。南朝都城建康也建有佛寺五百多所。在不少地区还开凿石窟,雕造佛像。重要石窟有大同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等。这就使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融进了许多传自印度(天竺)、西亚的建筑风格。

    隋代统一全国,隋文帝杨坚立国之初休养生息,经济发展迅速。至隋炀帝大兴土木,修建了都城大兴城,营造了东都洛阳,经营了长江下游的江都(扬州),建立大量如仁寿宫等离宫别苑。开凿了南起余杭(杭州),北达涿郡(北京),东始江都,西抵长安(西安),长约2500公里的大运河。劳民伤财之余同时推动建筑技术发展。唐太宗李世民曾批评隋代宫室营造太奢,烧毁部份建筑如洛阳则天门,可见隋代宫室十分华丽。隋代建筑除砖石塔外已无遗传,其形像可从墓葬壁画,敦煌壁画及出土明器可见一二。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名匠李春在现今河北赵县修建了一座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桥安济桥。

    初唐承隋风,贞观之治时国力大大提升,建筑文化南北交融,得到较大发展。初唐早期最大规模的营造活动首推建于龙朔二年的长安大明宫。武周篡唐后,大兴营建,于东都洛阳建明堂,方88米,复原高约86米,体量极大。遗址发掘后复原为全木构建筑,非早期夯土承重结构,可见当时木构建筑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唐代初年国际交流频繁,日本多次派出遣唐使传入中土文化,初唐建筑样式亦通过中日交流传播日本,日本建筑史学称为白凤样。

    进入开元年代时期,达到鼎盛时期。在首都长安与东都洛阳继续修建规模巨大的宫殿、苑囿、官署。在全国,出现了许多着名地方城、商业和手工业城,如广陵(扬州)、泉州、洪州(南昌)、明州(宁波)、益州(成都)、幽州(北京)、荆州(江陵)、广州等。由于工商业的发展,这些城市的布局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

    此期间,建筑技术更有新的发展,木构架已能正确地运用材料性能,建筑设计中已知运用以“材”为木构架设计的标准,朝廷制定了营缮的法令,设置有掌握绳墨、绘制图样和管理营造的官员。

    从晚唐开始,中国又进入三百多年分裂战乱时期,先是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的更替和十个地方政权的割据,接着又是宋与辽、金南北对峙,因而中国社会经济遭到巨大的破坏,建筑也从唐代的高峰上跌落下来,再没有长安那么大规模的都城与宫殿了。由于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布局、建筑技术与艺术,都有不少提高与突破。譬如城市渐由前代的里坊制演变为临街设店、按行成街的布局。在建筑技术方面,前期的辽代较多的继承了唐代的特点,而后期的金代,建筑上则继承辽、宋两朝的特点而有所发展。在建筑艺术方面,自北宋起,就一变唐代宏大雄浑的气势,而向细腻、纤巧方面发展,建筑装饰也更加讲究。

    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朝廷颁布并刊行了《营造法式》。这是一部有关建筑设计和施工的规范书,是一部完善的建筑技术专书。颁刊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宫殿、寺庙、官署、府第等官式建筑的管理。书中总结历代以来建筑技术的经验,制定了“以材为祖”的建筑模数制。对建筑的功限、料例作了严密的限定,以作为编制预算和施工组织的准绳。这部书的颁行,反映出中国古代建筑到了宋代,在工程技术与施工管理方面已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

    元、明、清三朝统治中国达六百多年,其间除了元末、明末短时割据战乱外,大体上保持着中国统一的局面。

    明代定都南京,且以安徽凤阳为中都,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所以,明代的城市建筑事业便异常发达,出现了北京城、紫禁城、天坛、三海等一大批杰出的皇家建筑。由于砖瓦制作技术的提高、冶炼铸造技术的发达,明代社会破天荒地出现了无梁殿和铜铸殿,成为建筑领域里绝妙的工艺珍品。北京城内的皇史宬和武当山金殿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明代江南生产发达,官绅富商云集鱼米之乡,凡儒雅之辈均喜好自然风情,营园之风日渐兴盛,拙政园便是苏州富豪王献臣营建的一座私家园林,成为此类建筑艺术史上的典范。

    明代帝王在陵园建筑上也不示弱,他们选择了绝妙的地理位置构建了宏大的十三陵墓区,尤其是那种重点突出、主从分明的整体布局,在封建帝王陵墓建筑史上竟是绝无仅有的。

    明代社会矛盾重重、危机四伏,而且日益衰败。但是,明代在建筑艺术上取得的成就确是无与伦比的。

    北京城是明成祖朱棣兴建的都城。永乐四年(1406年)动工,永乐十八年竣工,永乐十九年,明成祖由南京迁都北京。北京城由外城和内城衔接组成,平面呈凸字形。外城东西长7950米,南北长3100米。内城东西长6635米,南北长5350米。全城由一条8千米长的中轴线贯穿南北。紫禁城是全城的核心,大体位于内城的中部地段,它的中轴线与全城的中轴线相合。

    在中轴线的两侧,围绕着紫禁城,对称地分布着各种规格的建筑群。外城三面各辟三门,只有北面开辟二门,大体符合九经九纬的王城建制。在紫禁城西北附近,从南至北有南海、中海和北海的宽阔水面。城中皇家建筑群均以红墙围合,所有殿堂、门楼均以黄色琉璃瓦覆盖。大街小巷、庭院水畔植有松柏愧柳,各色林木。位于紫禁城北门附近的万岁山,是全城的至高点。

    登临山顶,环顾四面,但见金碧辉煌,绿浪起伏,高低错落,主次分明,给人以雄奇壮伟、气势恢宏、博大精深、神秘莫测之感。

    北京城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它的一殿一楼,一山一水都可谓匠心独运,精工细作。但是,它的最强烈的艺术性能,则是运用一砖一石、一草一木,将权力中心这一封建帝王的政治伦理精美绝妙地予以展现,成为中国古代都市建筑史的杰作。

    清代的宫殿建筑和陵墓建筑基本上承袭明代的规制,园林建筑和宗教建筑则有大的发展,坛庙建筑和民居建筑亦显出特色。清代皇帝沿用明代的宫殿,作了局部的修筑和增建。清代的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规模之壮伟,艺术水平之超卓,为历代以来所未有。

    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已经入尾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因此建筑的历史也只能是最后的发展高潮了。在建筑布局方面,较之前代更为成熟、合理。由于清代距今最近,许多建筑佳作得以保留至今,如京城的宫殿、坛庙,京郊的园林,东西清陵,江南的园林,遍及全国的佛教寺塔、道教宫观,及民间住居、城垣建筑等,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光辉华章。

    东方园林艺术

    我国古典园林建造的历史始于何时,至今尚无明确的定论。但从园林建筑的使用性质来分析,园林主要是供游憩、文化娱乐、起居的要求而兴建,而使用者则必须占有一定的物质财富和劳动力,才有可能建造供他们游憩享乐的园林。

    在人类的生产能力很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很弱时,即只有依靠群体的力量才能获得生活资料的原始社会,没有大规模的造园活动的。

    商朝的甲骨文是商代文化的巨大成就,文字构造以象形为主,现已认识的字约有两千个。从商朝的经济、技术、文化艺术的发展情况看,已具备了造园活动的基础。而甲骨文中又有园、圃、囿等字的出现,囿的意思放牧百兽的地方。在园、圃、囿三种形式中,囿具备了园林活动的内容,特别是从商到了周代,就有周文王的“灵囿”。据《孟子》记载:“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其中养有兽、鱼、鸟等,不仅供狩猎,同时也是周文王欣赏自然之美,满足他的审美享受的场所。可以说,囿是我国古典园林的一种最初形式。

    到了封建社会的秦代,秦始皇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在建立了前所未有的民族统一的大国,连续不断的营建宫、苑,大小不下三百处,其中最为有名的应推上林苑中的阿房宫,周围三百里,内有离宫七十所,“离宫别馆,弥山跨谷”。可以想见,规模是多么宏伟。

    在终南山顶上建阙,在当时来说已算是一种高大的建筑物了。当时人们已经懂得把樊川的水引来作池,苑中还有涌泉、瀑布,以及种类繁多的动植物,规模相当壮观。

    汉代,所建宫苑以未央宫、建章宫、长乐宫规模为最大。汉武帝在秦上林苑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苑中有宫,宫中有苑,在苑中分区养动物,栽培各地的名果奇树多达三千余种,不论是其内容和规模都是相当可观的。

    从三国到隋朝统一中国的四百六十多年中,由于战乱较多,在没落、无为、循世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影响之下,宫苑建筑之风盛行,又因当时建筑技术与材料已相当发达,建筑装饰中色彩丰富以及优美的纹样图案等,都为造园活动提供了技术与艺术的条件。

    这一时期有影响的苑室,如三国时代曹操所建的铜雀台,台是建在南北五里,东西七里的郓城(今河南临漳),规模虽不算太大,规划却相当合理。就台本身来说,已经不是一般的建筑,出现了五层楼阁,足以说明当时工程技术的进步。在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擅长山水画的名手。他们善于画山峰、泉、丘、壑、岩等。为此,在山水画的出现和发展的基础上,由画家所提供的构图、色彩、层次和美好的意境往往成为造园艺术的借鉴。因此,该时期的造园活动将所谓“诗情画意”,也运用到园林艺术之中来了,为隋唐的山水园林艺术发展打下了基础。

    隋文帝统一中国,随着国力日益强盛,炀帝时更是大造宫苑,所建离宫别馆四十余所。杨广所建的宫苑以洛阳最宏伟的西苑而著称。据《隋书》记载:“西苑用二百里,其内为海,周十余里,为蓬莱、方丈、瀛洲诸山,高百余尺,台观殿阁,罗络山上,海北有渠,缘渠作十六院,门皆临渠,穷极华丽”,为供游玩的龙舟及其它船只数万艘,由此可以看出游园活动的规模之大。苑内有周长十余里的人工海,海中有百余尺高的三座海上神山造景,山水之胜和极多的殿堂楼观、动植物等。这种极尽豪华的园林艺术,在开池筑山,模仿自然,聚石引水,植林开涧等有若自然的造园手法,为以后的自然式造园活动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唐代,这是继秦汉以后我国历史上的极盛时期。此时期的造园活动和所建宫苑的壮丽,比以前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如在长安建有宫苑结合的“南内苑”、“东内苑”、“芙蓉苑”及骊山的“华清宫”等。著名的“华清宫”至今仍保留有唐代园林艺术风格。

    由于市镇经济发展的需要,从北宋开始,延续一千余年的“坊市制”被废弃了,坊市之间封闭性的隔离墙被拆除。如此一来,喧闹的市镇生活更直接地进入了市民的住宅,于是城市人更渴望拥有一个私密安静的天地,可供经常地休息和玩乐。所以可居、可游、可玩、可赏的园林形式就逐渐在富裕阶层和文人雅士之间流行开来。北宋文人所追求的是让精神在纯朴的自然风光中有所寄托,使心灵于幽寂的竹坞丛林间获得安宁。故“居在城邑而荒芜古木,与翥豕鹿杂处……而翁独东焉。渔于泉、舫于渊,俯仰于茂木美荫之间”。所以,北宋时期的园林风格趋同于质朴,园林中的建筑物相对后世来说也少得多。北宋时期的园林多集中在京师汴京(今河南开封)和西京洛阳。值得称道的是洛阳园林围绕水景开创的建筑物,如苗帅园的水轩“板出水上”,可谓后来画舫之滥觞;水北胡氏园的河岸窑洞,窗下可观清流,门前常留涛响,别具一格;富郑公园的竹“洞”,实为暗渠。此外,富郑公园的“方流亭”、“重波轩”、“漪岗”,从其题名即可推知水景的美妙。所以洛阳园林的水景建设,无疑为南宋江南园林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表率。

    在园林发展史上,南宋是重要的转折兴盛时期。一方面园林分布更为广泛,受帝王大建园林的影响,江南城镇修建园林蔚为风气,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的西湖周围,除帝王的离宫别馆外,贵族显宦的园圃密密麻麻,著名者不下40所。中小城镇修筑园林亦十分踊跃,以苏州为例,见于记载的各类宋代园林在70所以上,其中南宋园林更注重观景构建,园林主人已不是单纯将园林作为隐逸休憩、友朋宴集的场所,而且把它当作表现艺术才能的创作天地。如赵氏菊坡园的天开图画、俞氏园甲天下的瑰丽假山,都足以作为艺术珍品而流传。南宋吴兴园林,大多具奋山池或竖以太湖石,或堆砌假山,或疏水凿池,意欲营造一种山清水秀,清冷可人的氛围,这也说明以叠石理水著称的江南园林风范已深入人心,并逐渐取代了以花木为重心的北地园林风格。

    到了元朝,造园依然盛行,并继续延续着南宋遗风,特别是在江南,造园活动更是常见,既使像无锡这样的小城市,也是“百里之内,第宅园池甲乙相望,譬诸木焉。”比如当时苏州的陆友,“辟小室仅可容膝,中庭植翠竹数竿,旁竖湖石,峰峦秀异。”这也说明了文人寒士的庭院式写意园林已崭露头角。由于元朝时期海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导致东南沿海城镇经济快速崛起,造就了许多富家大户,而他们更以拥有园林为乐为荣。所以元朝的园林在东南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由于明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市镇经济受到压制,因而园林的修建也难以发达。直至到了明代中叶以后,随着城市的繁荣,园林才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官僚贵富热衷于此,文人雅士推波助澜,由此掀起了阵阵建园热潮。据统计,仅苏州一地,明代建园就达270余所,大大超过以往历代。明人士认为:修造园林,并非生活必须,似属闲事,然而却能从中显示才情和风韵。可见明人所推崇和追求的是自然素朴的园林景观。比如建于明正德年间“广袤二百余亩”的拙政园,水色渺弥,竹树翳邃,建筑物稀疏错落,全园仅一楼、一堂和八间亭轩,主人下力气整治的是花坞、钓台、曲池、果圃,造就的是一个以水景为主的近于自然风光的园林。

    在明朝,北方园林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虽然与江南园林相比,以北京为集中地的北方园林还不够精致,却粗放浑朴,并形成了一些较有特色的园林。比如“荒荒如山斋”的定园公园;不尚小巧,追求宏大,将园内园外打成一片,以一亭、一轩、一台而周览四方的英国公新园;不求景观建筑和景点景色的繁复多样,而于单调中求变化,布局上出新意,纯粹以柳取韵的白石庄等。这主要是由于北方园林多为皇帝贵族所建,他们常追求建筑的数量和奢华。

    清朝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成熟的鼎盛时期,强调了中国古典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建筑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无论是造园理论还是造园实践都达到前朝所没有的高度和水平,造园理论、造园手法、造园技艺也都臻于成熟,并涌现了许多著名的造园家。比如对房舍、窗栏、墙壁、联匾、山石、花树都有独特见解的李渔;采用山水花卉画的构图来设计园林布局的张涟;乾嘉平间的叠山名家戈裕良等。清朝园林的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北方的皇家园林和江南的私家园林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皇家园林的代表则是占地290公顷的颐和园。颐和园是中国最后一座皇家园林,由于慈禧太后长期住在园中,不时召见臣僚、处理朝政,因此颐和园兼有宫苑双重功能,其布局和风格也就存在着差异。作为皇家宫苑,颐和园千姿百态的各种建筑物尤其引人注目,它们几乎包括中国古代建筑的所有形式,仅粗略的记载,已见殿、台、楼、亭、阁、轩、塔、坊、桥、戏台、月台、回廊等十余种形式,其中如排云殿之宏伟、宝云阁之坚固、众香界之高耸、十七孔桥之美丽等,都令人赞叹不已。

    清朝园林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清代晚期,随着中西方接触的增多,中国古典园林也渗入了西方文化的因素,尤其是西洋建筑的某些形式开始在沿海一些城镇园林中出现。其实早在乾隆年间,北京宫苑长春园中就已经建有西洋楼,其中包括六幢欧洲罗可可风格的建筑物、若干园林小品等,不过它们是由当时来华的西洋传教士设计并督造的,而且集中在园北一隅,以示与中国园林迥然有别。

    经典的建筑与园林

    皇家园林——颐和园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早在元明时期,这里就以其优美自然的田园景色成为“壮观神州第一”的著名游览胜地。颐和园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前身清漪园,是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3000万两白银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烧毁了许多建筑物。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修复。后来在军阀混战、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1949年之后政府不断拨款修缮。

    颐和园景区规模宏大,占地面积2.97平方千米,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555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古树名木1600余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颐和园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是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杰作,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有声有色。

    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是清朝末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的地方。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等组成的风景游览区。也可分为万寿前山、昆明湖、后山后湖三部分。以长廊沿线、后山、西区组成的广大区域,是供帝后们澄怀散志、休闲娱乐的苑园游览区。前山以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万寿山南麓的中轴线上,金碧辉煌的佛香阁、排云殿建筑群起自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终至山颠的智慧海,重廊复殿,层叠上升,贯穿青琐,气势磅礴。巍峨高耸的佛香阁八面三层,踞山面湖,统领全园。碧波荡漾的昆明湖平铺在万寿山南麓,约占全园面积的3/4。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湖中有一座南湖岛,十七孔桥和岸上相连。蜿蜒曲折的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萦带南北,横绝天汉,堤上六桥,婀娜多姿,形态互异。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着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在昆明湖湖畔岸边,还有著名的石舫,惟妙惟肖的铜牛,赏春观景的知春亭等点景建筑非常好。后山后湖碧水潆回,古松参天,环境清幽。

    世界最大的宫殿——故宫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也称“紫禁城”。这里曾居住过24个皇帝,是明清两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宫,现辟为“故宫博物院”。故宫的整个建筑金碧辉煌,庄严绚丽,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故宫的宫殿建筑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总面积达72万多平方米,有殿宇宫室9999间半,被称为“殿宇之海”,气魄宏伟,极为壮观。无论是平面布局,立体效果,还是形式上的雄伟堂皇,都堪称无与伦比的杰作。

    一条中轴贯通着整个故宫,这条中轴又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在中轴宫殿两旁,还对称分布着许多殿宇,也都宏伟华丽。这些宫殿可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武英殿为两翼。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六宫为两翼,布局严谨有序。故宫的四个城角都有精巧玲珑的角楼,建造精巧美观。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0米,长3400米的宫墙,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

    现在,故宫的一些宫殿中设立了综合性的历史艺术馆、绘画馆、分类的陶瓷馆、青铜器馆、明清工艺美术馆、铭刻馆、玩具馆、文房四宝馆、玩物馆、珍宝馆、钟表馆和清代宫廷典章文物展览等,收藏有大量古代艺术珍品,据统计共达1052653件,占中国文物总数的六分之一,是中国收藏文物最丰富的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其中很多文物是绝无仅有的无价国宝。

    帝王宫苑——承德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又称“热河行宫”,或称“承德离宫”。是清代前、中期皇帝夏季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位于中国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总面积564万平方米,由众多的宫殿、楼阁、亭榭以及其它处理政务、举行仪式的建筑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建筑群,总建筑面积10万多平方米,共有建筑120余组,山庄周边宫墙高3米,长10公里,形似长城故人称“小长城”。避暑山庄主要分宫殿区和苑景区两部分,苑景又分为湖泊区、平原区和山峦区,利用了原有的自然山水,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不以皇家建筑辉煌取胜,而是以表现天然山水见胜的宫苑。是中国现存面积最大的皇家园林。避暑山庄东南多水,西北多山,有草原风光,也有森林景象,所以亦有人认为是取清朝疆域自然地貌的缩影。避暑山庄不仅具有比较高的美学研究价值,同时还保留着中国君主专制社会发展末期的罕见的历史遗迹。

    清朝前期许多重要的政治、军事、民族和外交等国家大事,都在这里处理。清朝皇帝夏季避暑到避暑山庄通常是每年农历四、五月份来,九、十月份返回北京。因此,避暑山庄就成了北京以外第二个政治中心,连同周围寺庙又是接见边疆少数民族政教首领、处理民族关系和外国使节的地方,对安抚和团结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巩固国家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避暑山庄与周围寺庙构成了紧密关联的有机整体,风格迥异,山庄内朴素淡雅,周围寺庙金碧辉煌。

    避暑山庄继承中国古典园林传统造园思想,借助于自然地势,融合南北造园艺术。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形成密切相关的整体,是清代皇帝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举措。是中国古代帝王宫苑与皇家寺庙完美融合的典型范例。避暑山庄及周围庙宇无论是从建筑学、造园艺术还是政治、经济上都有广泛的意义,这也是使得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重要因素。

    佛教艺术的瑰宝——四大石窟

    中国佛教石窟大约始凿于公元3世纪,盛行于5~8世纪,16世纪以后开凿的数量就较少了。现存石窟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古代的西域)、甘肃西部(古代河西地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地区,在南方也有一些零星分布。从规模或艺术成就而论,敦煌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堪称中国四大石窟。

    敦煌莫高窟是甘肃省敦煌市境内的莫高窟、千佛洞的总称,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前秦符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门乐尊者行至此处,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有千佛,于是萌发开凿之心,后历建不断,遂成佛门圣地。中国石窟艺术源于印度,印度传统石窟造像以石雕为主,因莫高窟岩质不适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画为主。整个洞窟一般前为圆塑,而后逐渐淡化为高塑、影塑、壁塑,最后则以壁画为背景,把塑、画两种艺术融为一体。莫高窟唐时有窟千余洞,现存石窟492洞,隋唐为莫高窟全盛时期,莫高窟最大塑像皆塑于唐,第96窟大佛是莫高窟中最大的塑像。唐代壁画是多种经变图,其规模极为宏伟,表现出天国的壮丽图景。莫高窟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南麓,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石窟始建于公元453年的北魏时期,佛教高僧昙曜来到北魏都城平城(今大同),刚巧遇到文成帝的车队,他的袈裟被马咬住。文成帝认为这是“马识善人”,便对昙曜以师待之。昙曜建议在武周山开凿造像,弘扬佛教,此议正合文帝之意,于是文帝下旨令昙曜开凿石窟。昙曜历时40余年完成了大多数石窟,其后又开凿了一些小石窟。近50年的时间里,有多达40000人参加了这一庞大的工程。云冈石窟是一座中国石窟艺术宝库,它的艺术主体是东方体系的中华文化,但其身上也同时附着当时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以希腊文化为代表的西方体系和以印度为代表的次大陆体系,是举世公认的历史文化瑰宝和人类古代文明的结晶。

    进入云冈佛寺大门,迎面便是中区的窟外檐4层高的木构大楼,顶饰琉璃,颇为壮观。第3窟是云冈石窟群中最大的一座石窟,窟前室正门上,有清康熙皇帝题写的“庄严法相”的横匾,相传是康熙巡游内蒙路过大同时所题的。石窟呈正方形,中央雕一直达窟顶的2层方塔。塔高15米,塔底面积62平方米,方塔的第2层每面各雕一立佛。方塔的四角各雕一9层出檐民族形式的塔柱,雕刻十分精巧细腻,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工艺技艺。第6窟被称为“三十三天”窟内很难找到一块空隙,四壁雕刻着33幅反映释迦牟尼自诞生到成佛的故事的雕刻,如腋下诞生、父子问答、逾城出家、山中求道、成佛升天等情节。其雕刻人物神态自然,形象栩栩如生,十分生动。此外,还雕有菩萨、力士、飞天等,也都十分生动感人。第5窟也叫佛洞,窟顶是个不规则的椭圆形,沿中间是一坐佛巨像,高达17米,宽15.8米,脚长4.6米,中指长2.3米。他交叉在胸前的双手上可以同时坐下6个人,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雕满佛龛和各种造像,令人敬仰,其中以南壁天窗两侧浮雕的小佛像最为精彩。洞门左侧,雕着一棵菩提树,树下雕有2尊对坐的佛像,他们好似正在思索着什么,神态十分逼真。

    云冈石窟的佛像艺术是中国中原地区继承和发展秦汉传统雕刻艺术,又吸收融合印度佛像艺术的首批大规模工程。它融汇了中外,并起到承先(秦、汉)启后(隋、唐)的重要作用,成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宝库,在世界文化上有着显著的地位。

    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千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1300多个石窟。现存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50余座,造像10万余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这些都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高的艺术造诣。

    奉先寺是龙门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石窟,长宽各30余米。据碑文记载,此窟开凿于唐代武则天时期,历时三年。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石窟正中卢舍那佛坐像为龙门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造型丰满,仪表堂皇,衣纹流畅,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实在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

    龙门石窟中另一个著名洞窟是宾阳洞。这个窟前后用了24年才完成,是开凿时间最长的一个洞窟。洞内有11尊大佛像。主像释迦牟尼像,高鼻大眼、体态端祥,左右二边有弟子、菩萨侍立,佛和菩萨面相清瘦,目大颈平,衣锦纹理周密刻划,有明显西域艺术痕迹。窟顶雕有飞天,挺健飘逸,是北魏中期石雕艺术的杰作。洞中原有两幅大型浮雕《皇帝礼佛图》、《太后礼佛图》,画面上分别以魏孝文帝和文明皇太后为中心,前簇后拥,组成礼佛行列,构图精美,雕刻细致,艺术价值很高,是一幅反映当时帝王生活的图画。

    龙门石窟不仅仅是佛像雕刻技艺精湛,而石窟中造像题记也不乏艺术精品。龙门石窟造像题记遍布许许多多的洞窟,约有3600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国内外学术界、书法界有很广泛的影响。龙门二十品,十九品集中于古阳洞,另有一品在西山中部偏南老龙洞崖壁的慈香窟里。古阳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的一个窟,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一年。洞内小佛龛琳琅满目,雕刻精巧。

    龙门石窟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实物史料。因此,它堪称为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

    天水东南的中国四大石窟之一麦积山石窟,因该山状如堆积的麦垛而得名。石窟始建于一千五百多年前,大多在二十到八十米高的悬崖绝壁上开凿,层层相叠,密如蜂巢。各洞窟之间有栈道相连,攀援而上可达山顶。麦积山石窟以泥塑为其特色,塑像的大小于真人相若,被誉为“东方塑像馆”。

    云冈石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造像5万1千余尊,代表了公元5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