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小书:闲坐说诗经-三良之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秦国至襄公时始为诸侯,至穆公时战胜晋国,扩地到黄河边上,剪灭十二个戎国,成为西方霸主,周襄王还派大臣到秦国,赏以铜鼓十二只。春秋五霸,秦穆公即其一。穆公所以能成霸业,主要由于能广用异国的人才,又能悔过罪己,不逞血气之勇,如《尚书·秦誓》记他战败后的自谴说:“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这是说:责备人家的过错是不难的,别人对自己过错的责备,能够从善如流,这就难了。现在我担忧的,便是岁月不再重来,自己已经衰老,要后悔也来不及了。话说得很恳切,并非借此装点。

    可是他临死时,却做了一件大错事,受到后世的责难,这就是命子车氏的三兄弟奄息、仲行、□虎殉葬,世称他们为三良,《秦风·黄鸟》即咏其事:

    一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二

    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第三章咏□虎,略)

    这是以黄鸟起兴,意思是,那鸣叫着的黄雀尚能飞翔于树林,三良却不能寿终于家中。百夫之特的“特”是匹敌,和下文的百夫之防都是形容三良的勇猛,武艺能够以一抵百。末句人百其身,是说假如能抵赎的话,我们用一百个人的生命去交换也甘心。全诗都是用哀伤同情的口吻,但“临其穴,惴惴其栗”七个字,便使全诗笼上恐怖阴森的气氛,读者掩卷想一想,这又是何等惨烈凄厉的景象,三个活生生的英武的壮士,眼看被埋在深暗的地窖中。《史记·秦本纪》说:“秦缪(穆)公广地益国,东服强晋,西霸戎夷,然不为诸侯盟主,亦宜哉。死而弃民,收其良臣而从死。”三良之死在后,穆公之不为诸侯盟主,实因秦国僻处西北,夹杂戎狄之俗,所以被华夏诸侯看不起,不让秦国参与盟会。

    三良是秦国英雄,也是穆公所心爱的,他们的殉葬,究竟是被迫还是自愿?

    据《史记》正义引应劭之说:穆公和群臣酣饮时,曾说:“生共此乐,死共此哀。”于是三良“许诺”。等到穆公逝世,三良乃践约从死。所以有人以为“临其穴,惴惴其栗”,是指旁观的人。三良既然许诺在前,不至于有惴惴其栗的恐惧之感。三良酒酣时的许诺,当是事实,但实际还是出于胁迫,所以王粲《咏史》有“临没要之死,焉得不相随”之语,“要”就是要挟、胁迫,诗的“歼我良人”也寓迫死之意。这是性命交关的事情,即使许诺在前,一旦身临窟穴,又听到丧人号哭之声,怎能没有战栗之感?

    苏轼《秦穆公墓》的七古前[17],附有苏辙诗,他们兄弟两人的见解便不同。苏辙说:“三良百夫特,岂为无益死?当年不幸见迫胁,诗人尚记临穴惴。”末云:“三良殉秦穆,要自不得已。”这是符合真相的。苏轼则说:“乃知三子徇公意,亦如齐之二子从田横[18]。古人感一饭,尚能杀其身。今人不复见此等,乃以所见疑古人。古人不可望,今人益可伤。”正如纪昀所说,这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换言之,苏轼是在翻《黄鸟》诗的案,苏辙则在翻其兄诗的案。

    殉葬之风始于殷代,秦国此风特别酷烈,当时殉穆公之死的共有一百七十七人,三良只是其特出的代表。穆公的伯父武公死时,殉葬的也有六十六人。战国时,秦宣太后宠幸面首魏丑夫,病重时,命令说:“我下葬时,必以魏子殉葬。”魏丑夫闻而惧,大臣庸芮问太后说:“你以为死者为有知乎?”太后说:“无知也。”庸芮说:“既然明知死者无知,何必徒以生前所私之人,陪葬无知之死人?如果死者有知,那么,先王(指宣太后丈夫秦惠王)积怒已久,太后悔过还来不及,怎么能和您的宠儿私葬在一起呢?”太后听了,只得作罢。(见《战国策》)后来秦始皇死后,他的儿子胡亥下令说:凡是始皇后宫的妃嫔,没有生过儿子的一概从死。《史记》只说“从者甚众”,未言具体数字,但秦都咸阳二百里内,有宫观二百七十所,其中的妃嫔自然很多,殉葬的绝不是一二百名。

    《左传》宣公十五年,记魏武子生病时,对他儿子魏颗说:我死后,一定要将我的爱妾嫁出去。到病危时,却说:一定要让她殉葬。武子死后,魏颗便将她出嫁。理由是人到病重时,神志昏迷,我应当听从父亲清醒时的话。后来辅氏之役,魏颗见一老人把草打成结来阻拦敌方的杜回,杜回绊倒在地,所以被俘。夜晚梦见老人说:我是您所嫁女人的父亲,您履行父亲清醒时的话,我为此而报答。后世便以“结草”作报恩之喻。《檀弓》中也记陈乾昔患病时,对他兄弟及儿子陈尊己说:我死后,要盛以大棺,使二婢子(妾)夹侍我。乾昔死后,尊己说:殉葬非礼也,何况又同处一棺。结果没有将二婢杀死以殉。这都说明当时殉葬之风的盛行,自然也与神灵迷信有关,魏颗和陈尊己等,都是代表早期具有人道思想的先驱。但殉葬之风,始终未曾断绝,清人入关前,尚有这种蛮俗,如清太祖努尔哈赤死后,便有三个妃子殉死,其中一个那拉氏,就是多尔衮的母亲。

    据后汉服虔说:“杀人以葬,旋环其左右曰殉。”《墨子·节葬》说:“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可见是杀了之后再殉葬的,殷墟发掘的遗迹,就有不少是无头的尸体,这是实物上的证明,我们光是从照片上看看,书本上读读,就够令人毛骨悚然了。

    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说:“殉葬的习俗除秦以外,各国都是有的(就是世界各国的古代也都是有的)。不过到这秦穆公的时候,殉葬才成了问题。殉葬成为问题的原因,就是人的独立性的发现。”这也说得很有道理。俑的创造,便是对人的价值的新认识的标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