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的力量-让自制的种子,绽开在人格的土壤上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自制力,就是能够控制自己、支配自己并自觉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它表现为既善于促使自己去完成应当完成的任务,又善于抑制自己的不良行为。对于年幼的我们来说,由于生理的原因,常常表现出自制能力欠缺。不要紧,现在就开始努力,学做一个举止有度的人,学做一个人格完美的人,让自制的种子,绽开在人格的土壤上。

    红舞鞋的魔力

    有一双非常漂亮、非常吸引人的红色舞鞋,女孩子把它穿在脚上,跳起舞来会感到更加轻盈、富有活力。因此,姑娘们见了这双红舞鞋,眼光都发亮,兴奋得喘不过气来,谁都想穿上这双红舞鞋翩翩起舞一番。可是姑娘们都只是想想而已,没有谁敢真地把它穿在脚上去跳舞。因为这双红舞鞋传说还是一双具有魔力的鞋,一旦穿上,跳起舞来就会永无休止,直到耗尽舞者的全部精力为止。

    但是,有一个擅舞的、年轻可爱的姑娘实在抵挡不住这双红舞鞋的魅力,不听家人的劝告,悄悄地穿上跳起舞来。果然,她的舞姿更加轻盈,她的激情更加奔放,姑娘感到有舞之不尽的热情与动力。她穿着红舞鞋跳过街头巷尾、跳过田野乡村,她跳得青春焕发,真是人见人爱、人见人羡。姑娘自己也感到极大的满足和幸福,她不知疲倦地舞了又舞。

    夜幕在不知不觉之中降临了,观看姑娘跳舞的人群也都回家休息了。

    姑娘也开始感到了倦意,她想停止跳舞,可是,她无法停下脚步,因为红舞鞋还要跳下去。狂风暴雨袭来,姑娘想停下来去躲风避雨,可是脚上的红舞鞋仍然在快速地带着她旋转,姑娘只得勉强在风雨中跳下去。姑娘跳到了陌生的森林,她害怕起来,想回温暖的家,可是红舞鞋还在不知疲倦地带着她往前跳。姑娘只得在黑暗中一面哭一面继续跳下去。最后,当太阳升起来的时候,人们发现姑娘安静地躺在一片青青的草地上,她的双脚又红又肿,姑娘累死了,她的旁边散落着那双永不知疲倦的红舞鞋。

    我来告诉你

    读了这个故事,谁的心里都很难过,都会同情那位可爱的姑娘。然而,有时我们也会自觉不自觉地步她的后尘。因为,这个世界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诱惑。特别是处在青少年时期的我们,好奇心太强,什么都想尝试。如果我们缺少自制力和判断能力,也可能会掉进各种诱惑的陷阱。

    高士其交友

    高士其6岁那年,就上学读书了。每天,他上课用心听讲,放学回家就认真做功课。他跟全班的同学都要好,跟同桌的小朋友更要好,下课以后,两个人一起游戏,可高兴呢。

    可是有一天,这个小朋友嘟着嘴,冲着高士其说:“你到底认不认识我?”

    高士其觉得很奇怪,说:“咱俩是好朋友呀,怎么会不认识你呢?”

    这个小朋友气呼呼地说:“那你刚才上课的时候,为啥不理睬我呢?”

    高士其一听,笑了起来。原来,刚才上课的时候,这个小朋友用纸折了几只小蟋蟀,悄悄地玩了起来。玩着玩着,觉得一个人玩没有劲,就凑到高士其的耳朵边,轻轻地说:“我们来玩斗蟋蟀吧!”

    高士其坐得端端正正,正用心听老师讲课,这个小朋友的话,他根本没有听见。这个小朋友又轻轻地碰了碰高士其,高士其还是坐得好好的在听课。这个小朋友心里挺不高兴,使劲拉了拉高士其的衣服,这一来,高士其转过头来了。那个小朋友指指膝盖上的两只纸折的蟋蟀。高士其明白了,是叫他一起玩斗蟋蟀呀,他白了那个小朋友一眼,又用心地听老师讲课了。

    高士其想到这里,笑了起来,他对那个小朋友说:“下课的时候,咱俩一起玩,是好朋友。可是上课的时候,我就不认识你了。”

    高士其的话,说得这个小朋友也笑了。

    高士其从小就用功读书,他的学习成绩,年年都是班级里最好的,全校老师和同学都夸他是个好学生。

    我来告诉你

    高士其之所以取得了好成绩,离不开他对学校纪律的遵守。他在课堂上认真听讲,不受干扰,不受玩具的诱惑,把精力全部用在听讲和学习上。其实,哪个学校都有纪律,只是有的学生遵守了,有的学生没有遵守而已。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大都是遵守学校纪律的学生。

    改变自己

    1930年初秋的一天,东方刚刚破晓,一个身高只有1.45米的矮个子青年从日本东京一座公园的长凳上爬了起来,他用公园里的免费自来水洗了洗脸,然后从容地从这个“家”徒步去上班。在此之前,他因为拖欠了房东7个月的房租,已经被迫在公园的长凳上睡了两个多月了。

    他是一家保险公司的推销员,虽然每天都在勤奋地工作,但收入仍然少得可怜,为了省钱,他甚至不吃午餐、不搭电车。

    一天,年轻人来到一家名叫“村云别院”的寺庙前,他边敲门边问道:“请问有人在吗?”

    “哪一位啊?”

    “我是明治保险公司的推销员。”

    “请进来吧!”

    听到“请”这个字,年轻人喜出望外,因为在此之前,对方一听到敲门的是推销保险的,十个人中有九个会让他吃闭门羹,有时即使有人会让他进门,态度也相当冷淡,更不要说“请”了。

    年轻人被带进庙里,与寺庙住持吉田相对而坐。寒暄之后,他见住持并无拒人之意,心中暗暗叫好,接下来便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向这位老和尚介绍起投保的好处来。

    老和尚一言不发,很有耐心地听他把话讲完,然后平静地说:“听完你的介绍,丝毫引不起我投保的意愿。”

    年轻人愣住了,刚才还信心十足的他仿佛膨胀的气球突然被人扎了一针,一下子泄了气。

    老和尚注视他良久,接着又说:“人与人之间,像这样相对而坐的时候,一定要具备一种强烈吸引对方的魅力,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将来就没什么前途可言了。”

    年轻人哑口无言。

    老和尚又说了一句:“小伙子,先努力改造自己吧……”

    从寺庙里出来,年轻人一路思索着老和尚的话,若有所悟。

    接下来,他组织了专门针对自己的“批评会”,每月举行一次,每次请五个同事或投了保的客户吃饭。为此,他甚至不惜把衣物送去典当,目的只为让他们指出自己的缺点。每一次“批评会”后,年轻人都有被剥了一层皮的感觉。通过一次次的“批评会”,他把自己身上的缺点一点点剥落了下来。随着缺点的消除,他感觉到自己在逐渐进步、完善、成长、成熟。到了1939年,他的销售业绩荣膺全日本之最,并从1948年起,连续15年保持全日本销量第一的好成绩。1968年,他成为了美国百万圆桌会议的终身会员。

    这个人就是被美国著名作家奥格·曼狄诺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的日本推销大师原一平。

    我来告诉你

    原一平用自己的行动印证了这句话:有些时候,迫切应该改变的,或许不是环境,而是我们自己。改变自己,就是克服自己的缺点,改变不利的一面,同时发挥积极的一面,让优点更加突出。当你成为这样的人时,你就会成为一个适应环境的成功者。

    个听劝告的人

    有一个农夫从来不听从善意的忠告。他的朋友劝他“不要在高地上种稻子,在洼地里种高粱”,他就是不听,结果年年歉收,吃不饱饭。当他走到朋友的洼地边时,看到金黄色的稻浪,才后悔莫及地叹气道:“我为什么不听朋友的劝呢?”

    后来,他被迫去做生意,但常常别人贩卖什么货物,他也贩卖什么货物,因此,货物总是卖不出去,结果弄得老是赔本,十分穷困。他非常懊恼地说:“我为什么没早点改变购货的方法呢?”

    不久,他和一位朋友去航海,船快要接近大洋的时候,朋友对他说:“我们不能再前进了,前面水势很险,过去了就难再回来了。”但他依旧把船开了过去。一股旋流把船吸了进去,险些让他葬身海底。直到9年以后,一次强烈的大海风,才把他们坐的那只船又吹了回来。

    此时,他的头发和胡子全白了,人也衰老了许多。他神情懊丧地对朋友哀叹道:“这次航海咱们几乎老死在海外,我真该早听你的劝告啊!”

    我来告诉你

    这是一个只知道懊悔却死不悔改的家伙!在交往中,我们不仅要学会倾听朋友的忠告,相信朋友的忠告是善意的,还应该积极按照朋友的正确意见行事。有时,朋友的忠告不见得符合自己的想法,甚至很刺耳。这时,我们不要犯一意孤行的错误,不要用情绪说话,而要静下心来,认真研究朋友的建议,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

    把“早”字刻在心中

    鲁迅13岁时,他的祖父因科场案被逮捕入狱,父亲长期患病,家里越来越穷,他经常到当铺卖掉家里值钱的东西,然后再在药店给父亲买药。有一次,父亲病重,鲁迅一大早就去当铺和药店,当赶到私塾时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老师看到他迟到了,就生气地说:“十几岁的学生,还睡懒觉,上课迟到。下次再迟到就别来了。”

    鲁迅听了,点点头,没有为自己作任何辩解,低着头默默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第二天,他早早来到学校,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地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

    以后的日子里,父亲的病更重了,鲁迅更频繁地到当铺去卖东西,然后到药店去买药,家里很多活都落在了鲁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再到当铺和药店,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课。虽然家里的负担很重,可是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每当他气喘吁吁地准时跑进私塾,看到课桌上的“早”字,他都会觉得开心,心想:“我又一次战胜了困难,又一次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我一定加倍努力,做一个信守诺言的人。”

    后来父亲去世了,鲁迅继续在三味书屋读书。私塾里的寿镜吾老师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老师的为人和洽学精神,那个刻着“早”字的课桌,一直激励着鲁迅在人生的路上继续前进。

    我来告诉你

    每一个人都可能上学迟到过,面对偶尔的迟到,我们是否像鲁迅那样严肃认真地对待过?鲁迅把“早”字刻在桌子上,也刻在自己的心中,从而督促自己遵守时间,勤奋读书。看起来平常的一件事,却表现了他善于自律、勤于自勉的学习态度。这无疑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吃烟头

    冯玉祥将军作战猛、善练兵,素以治军严格而著称。为了把他统帅的西北军训练成一支有教养的军队,冯玉祥制定出许多军令,其中有一条就是“戒烟”。一天,他当众宣布全军戒烟,如果有违纪者,就罚其吃烟头。

    后来,在惩罚一位吸烟士兵时,士兵顶撞说他也吸烟了。原来冯玉祥与相邻部队长官会面时偶尔吸了几口烟。冯玉祥猛地摔下军帽,大声说:“我冯玉祥上梁不正下梁歪。我是吸烟了!”说着从士兵手里抢过烟头,塞进自己嘴里。违纪的士兵见此情景,吓得目瞪口呆,慌忙下跪。冯玉祥咽下烟头后又说:“以后待客,我也不吸烟了。把我屋里留着待客的烟卷,全搬出来烧了!”于是,一箱上好的香烟顷刻闾化作熊熊烟火。

    由于冯玉祥身先士卒带头戒烟,遂使西北军成为一支称雄当时的“无烟铁师”。

    我来告诉你

    冯玉祥罚自己吃烟头,体现了他官兵一致、带头维护军纪的精神。一个单位,一个集体,如果说纪律涣散的话,多因领导者自己不受约束;只要为官者带头遵守纪律,下属一般都不敢违法乱纪。以此类推,在一个家庭里,父母带头遵守规定,在班级里,班长带头遵守纪律,在兄弟之间,兄长带头做事,都能起到示范作用。

    周恩来的故事

    周恩来和邓颖超是共同奋斗的亲密战友,又是相濡以沫的终身伴侣。他们一生奉行“互敬、互爱、互信、互勉、互助、互让、互谅、互慰”的“八互”原则,堪称恩爱的模范夫妻。尽管这样,周恩来对邓颖超不但没有丝毫关照,反而要求格外严格。邓颖超是早期中共党员,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凭她的能力、贡献、资历、经验和声望,完全可以胜任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但是,周恩来始终不予考虑。他说:“只要我当一天总理,邓颖超就不能到政府里任职。”1974年筹组四届人大领导班子时,毛泽东批准提名邓颖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也被周恩来给压下来了。直到他去世后,1977年全国人大选举邓颖超任常委会副委员长,她才知道毛泽东早有批示。

    1968年,周恩来的一个侄子和一个侄女先后赴延安和内蒙古插队劳动。由于他们表现好,1970年经当地群众推荐,按照正常手续,分别应征参军了。当他的侄女穿着新军装,高兴地回到北京看望伯父母时,他一见面就问道:“你参军虽然符合手续,但内蒙古那么多人,专挑上了你,还不是看在我们的面子上。我们不能搞特殊化,一点也不能搞。”经过耐心动员,他终于让侄女脱下了军装,重新返回内蒙古草原插队劳动。侄子也听从伯父母的话,痛快地办了离队手续,重回延安插队劳动。

    周恩来个人请客吃饭一律自费。他的客人很多,有来西花厅拜访的、谈话的,还有来请示工作的。每当快要吃饭时,他总说:“别走了,一块儿吃饭吧,今天我请客。”他请客吃饭,一般都是简朴的家常饭菜,不大吃大喝。1952年初夏,他邀请冰心夫妇俩到西花厅做客,共进晚餐,吃的是四菜一汤,而唯一的好菜是一盘炒鸡蛋。冰心回忆说:“这使我感到惊奇而高兴。惊奇的是总理的膳食竟是这样地简单,高兴的是总理并没有把我们当作外人。”

    周恩来不收受馈赠礼物。1961年春节前夕,他收到家乡淮安县委托人捎来的莲子、藕粉等土特产,当即委托办公室回信,并寄去100元钱。信中说:“周总理和邓大姐认为,在中央三令五申不准送礼的情况下,你们这样做是不好的。”

    有一次,他过去的一位老警卫员给他捎来一筐新鲜橘子。他问清值25元钱后,让人寄去50元。他说:“多余的钱让他处理,不这样做,就制止不了他,这样做以后他就不会再送了。”

    我来告诉你

    周恩来严于律己,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决不搞一点特殊化,几十年如一日,堪称世代楷模。一个人如果在方方面面都严格要求自己,不符合要求的坚决不做,长此以往,就会不自觉地形成非凡的道德品位,成就高尚的人格力量。相比之下,有些人在会上、文件里大谈党纪国法,却在背地里大搞特殊化,这种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的行为,不仅起不到带头作用,也暴露出心灵肮脏的一面,是非常可耻的。

    把信烧掉

    一天,美军陆军部长斯坦顿来到林肯总统那里,气呼呼地对他说有一位少将用侮辱的话指责他偏袒一些人。林肯建议斯坦顿写一封内容尖刻的信回敬那家伙。

    “可以狠狠地骂他一顿!”林肯说。

    斯坦顿立刻写了一封措辞强烈的信,然后拿给总统看。

    “对了,对了,”林肯高声叫好,“要的就是这个!好好训他一顿,真写绝了,斯坦顿。”

    但是,当斯坦顿把信叠好装进信封里时,林肯却叫住他,问道:“你想干什么?”

    “寄出去呀。”斯坦顿有些摸不着头脑了。

    “不要胡闹!”林肯大声说,“这封信不能发,快把它扔到炉子里去。凡是生气时写的信,我都是这么处理的。这封信写得好,写的时候你已经解了气,现在感觉好多了吧,那么就请你把它烧掉,再写第二封信吧。”

    我来告诉你

    愤怒是一种不好的情绪,容易使人失去理智,做出出格的举动,说出出格的语言。愤怒不仅使人际关系紧张,也会伤害身体,于事无补,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所以,控制怒火,使情绪稳定,是我们一生都应该做到的。发怒不好,似乎人人都懂,却难以根治。这里,林肯给我们出了个好主意:把愤怒写在纸上,然后烧掉!

    我这是干什么

    美国石油大亨保罗·盖蒂曾经是个“大烟鬼”,烟抽得很凶。

    有一次,他度假开车经过法国,天降大雨,开了几小时车后,他在一个小城的旅馆过夜。吃过晚饭,疲惫的他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清晨两点钟,盖蒂醒来。他想抽一根烟。打开灯,他自然伸手去抓睡前放在桌上的烟盒,不料里头却是空的。他下了床,搜寻衣服口袋,毫无所获,他又搜索行李,希望能发现他无意中留下的一包烟,结果又失望了。这时候,旅馆的餐厅、酒吧早关门了,他唯一能得到香烟的办法是穿上衣服,走出去,到几条街外的火车站去买,因为他的汽车停在距旅馆有一段距离的车库里。

    越是没有烟,想抽的欲望就越大,有烟瘾的人大概都有这种体验。盖蒂脱下睡衣,穿好了出门的衣服,在伸手去拿雨衣的时候,他突然停住了。他问自己:我这是在干什么?

    盖蒂站在那儿寻思,一个所谓知识分子,而且相当成功的商人,一个自以为有足够理智对别人下命令的人,竟要在三更半夜离开旅馆,冒着大雨走过几条街,仅仅是为了得到一支烟。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习惯,这个习惯的力量有多么强大?

    没多会儿,盖蒂下定了决心,把那个空烟盒揉成一团扔进了纸篓,脱下衣服换上睡衣回到了床上,带着一种解脱甚至是胜利的感觉,几分钟就进入了梦乡。

    从此以后,保罗·盖蒂再也没有拿过香烟,当然他的事业越做越大,成为世界顶级富豪之一。

    我来告诉你

    在生活中,我们稍一留心就会发现一种很奇怪的现象:成功的人似乎永远都在成功,仿佛有一种非自然的力量在驱赶着他不停地向成功迈近;而失败的人似乎永远都在失败,仿佛他这一生注定必败不可。如果说一定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在支配着他们的命运的话,答案就是:习惯。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就是克服不良习惯的过程,也是学习自律的过程。

    失败的卫冕赛

    有一场举世瞩目的台球赛事,参赛的上届世界冠军已走到卫冕的门口。他只要把最后那个8号黑球打进球门袋,凯歌就奏响了。

    就在这时,不知从什么地方飞来一只苍蝇。苍蝇落在握杆的手臂上,有些痒,前冠军停了下来,苍蝇飞走了。前冠军刚凝神贯注准备击球,这回苍蝇竟停在了他锁着的眉头上。前冠军只好又停下来,烦躁地去打那只苍蝇,苍蝇又轻捷地脱逃了。冠军做了一个深呼吸,再次准备击球。谁料,那只苍蝇又回来了,并且像个幽灵似的落在了8号黑球上。前冠军怒不可遏,拿起球杆对着苍蝇捅去。

    苍蝇受到惊吓飞走了,可球杆触动了黑球,但没有进洞。按照比赛规则,该轮到对手击球了。对手抓住机会死里逃生,一口气把自己该打的球全打进了。

    卫冕失败,前冠军恨死了那只苍蝇。可惜的是他后来患了不治之症,再也没有机会走上赛场。

    我来告诉你

    一只苍蝇和一个冠军的命运胶连在一起,也许是偶然的,但倘若那位前世界冠军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并静待那只苍蝇飞走的话,故事的结局也许不会是这样的。可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养成淡定平和的心态,对一个人的成功是多么重要。

    禁闭

    希区柯克是英国著名电影导演,被誉为电影天才,可他小时候却是个十分顽皮的孩子,让父母伤透了脑筋。4岁时起,他就与伙伴们打闹,搞恶作剧,捉弄别的孩子。他有时故意把东西摔坏,有时异想天开从高处跳下来;他还故意把邻居家的玻璃打碎,把别人的孩子打伤……几乎天天在外面惹是生非。邻居们经常怒气冲冲地找到家里来,向他的父母告状。结果是他的父母向对方赔礼道歉,赔偿受到的经济损失,或支付受伤孩子的医疗费。

    稍大之后,他脑子里稀奇古怪的想法又使他铤而走险。8岁时,因为幻想要做一个探险家,便成天不把心思放在学习上,而是寻思着如何去旅行。于是,他瞒着家长,乘公共汽车去了伦敦,想从那里开始环行世界。这样的“探险”不仅令家人捏了一把冷汗,还造成了家庭经济上的负担。一气之下,父亲狠狠揍了他。

    父亲一直在寻找教育这个顽劣儿子的机会和方法。为了惩罚这个惹祸的儿子,他在一次愤怒之后,突发奇想,决定用一种希区柯克意想不到的办法来惩戒他,令父亲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办法还真起到了作用,使孩子有机会审视自己的所作所为。

    一天,父亲将一封写好的信交给希区柯克,对他说:“这封信非常重要,你必须把它送到信封上写的这个地址,而且亲手把信交给收信人。不得有误,否则就要承担后果。”本来就想在外面乱跑的希区柯克,接到这封信后,高高兴兴地去了。他按信上的地址,找了很久,来到一所房子前,门口正站着一个警察。他一打听,这个警察正是收信人。于是,他把信交给了这个警察。警察看了信后,很严肃地问:“你叫希区柯克?”希区柯克道:“是的。”“请跟我来吧。”警察面无表情地说。希区柯克跟着警察走进里面,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被警察关进一间屋子里。“这是为什么?”希区柯克不解地问。“因为你的父亲告诉我,你从小到大经常犯错误,屡教不改,给家人造成不小的精神压力。为了让你记住过错,思考今后的打算,你的父亲希望关你的禁闭,以示警戒。”然后,警察添了一句:“我们就是这样处罚不听话的孩子的。”

    希区柯克在禁闭室虽然只关了10分钟,但是影响却是巨大的。在禁闭室里,他回忆起自己的所作所为,明白了父亲让他送信的苦衷,知道自己的过错使家里人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从这以后,他决心好好学习,不再惹祸。经过努力,小学毕业届,他的成绩逐渐好了起来,被父亲送到伦敦圣伊格纳修斯学校学习。在这里,他开始接触艺术,并最终走上了艺术之路。

    我来告诉你

    对于犯了错误的孩子,决不可姑息。从孩子能理解大人的话时开始,家长就要注意帮助孩子逐步学会正确评价和判别自己行为的适宜度,让孩子慢慢明白,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一般来说,孩子比较小时,自制力的培养主要是生活习惯上的问题,如规定孩子有规律地生活,让孩子按时就寝、准时起床、按时吃饭、按时做作业及游戏、按时完成父母指定的家务等。随着年龄增长,在培养孩子约束自己的同时,要让孩子懂得其中的道理,及时进行道德教育。孩子一旦陷入了难以自拔的地步,家长必须采取催人警醒的断然措施,让孩子“猛回头”。

    林子的家教

    一个名叫林子的孩子,在他差一个星期就可以离开感化院时,和一位心理专家进行了谈话。专家问他在感化院呆了一年多学到了什么,有没有好好反省。他的回答竟是:“这一年我一直在反省,当初为什么会失手被逮住,结果发现是因为我找了一个笨手笨脚、没见过世面的同犯。这次出去以后,我一定要物色一个靠得住的伙伴;而且今天在这个城市作案,明天一定要换另一个城市下手,决不在同一个地方连续作案。”

    这,居然是林子呆了一年感化院的“收获”。

    林子来自一个犯罪家族,父亲有20多次前科,母亲也有10多次前科,6个哥哥也是前科累累。如果把他送回家,在那样的环境下根本不可能改过自新,所以,院方打算让他离开感化院后,住进更生保护会。不料,他只在那儿落了下脚,没几天就溜了,而且从第二天起就伙同“靠得住”的同犯,在全国各地展开了“巡回盗窃之旅”。

    林子之所以如此冥顽不化,是有家庭教育背景的。他3岁那年的某个黄昏,他和父亲一起去散步。走着走着,突然发现前方有一只别人掉下的钱包,父亲立刻对他说:“林子,去把钱包捡起来。”林子移动短粗的小腿,摇摇晃晃地走向前去,抓起地上的钱包,交给父亲。

    不凑巧的是,这一幕被一名警察看到了。警察把他们父子带到警察局,训斥了一个多小时,苦口婆心地对他父亲说:“你这个做父亲的不合格呀,你应该从小好好教育孩子啊。”

    回家后,他父亲转念一想,警察说得一点儿没错,应该从小就好好教育孩子。于是,他把林子叫来,把自己的皮夹往前一扔,说:“来,林子。你看,那儿掉了一个皮夹。当你在路上看到它时,眼睛千万不要发亮,也不要加快脚步走过去。记住,要若无其事地接近它,不露痕迹地把随身携带的手帕丢在它上面,然后在弯腰捡手帕时,顺便把它捡起来,这样才能神不知鬼不觉。听到了吗?”

    父亲一面说一面做示范。就这样,林子的父亲不仅没有从小禁止他偷窃,反而认真传授他各种偷窃技巧,使他的良知没有机会萌芽生长。所以,他四处作案,不以为耻,反而乐在其中。

    在感化院,心理专家问林子:“当老师教育你不要再偷东西时,你有什么感觉?”

    林子回答:“我觉得他们好像是张着嘴在吐气的金鱼,说了一堆我从来没有听过的神话。”

    我来告诉你

    一个人的是非观念是从小养成的。在父母和老师的引导下,懂得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一个人有了是非观念,为人做事就有选择、取舍,知道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哪些是善举,哪些是丑行。如果没有是非观念,就会混淆是非,对丑恶的事情没有羞耻感,对美好的事情没有荣誉感,一切以自我需要为中心,甚至胡作非为,走上与人类和社会为敌的对立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