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百年:大国农业-为富裕奋斗——中国农业走上伟大的复兴之路(18)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随着冬暖式蔬菜大棚的研制成功,三元朱村的村民们开始尝到甜头,但王乐义并没有就此放弃前进的脚步。为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冬暖式蔬菜大棚种植技术,在他的积极倡导之下,村里先后投资100万元,建起了集物资服务、科普培训、科研推广于一身的科技大楼,并从中国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等高校中长期聘请农业方面的专家教授进行技术指导,同时还派人到荷兰、日本等农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学习引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在此后短短数年时间,三元朱村就从国外引进了100多个蔬菜新品种。1992年,村里成功地进行了无公害蔬菜生产试验。1993年,大棚杏、桃、葡萄、螺旋藻、甲鱼开发获得成功,从而使得公顷收入达到了10万元以上。此后,王乐义又将发展的目光聚焦在了发展现代化农业上来。1996年,一种集大棚滴灌、钢架支撑、电动卷帘、模板护墙、微机控制于一体的新一代高标准冬暖式蔬菜大棚在三元朱村试验成功了。1997年,三元朱村又开始了开发绿色食品蔬菜的大面积实验。到2000年,三元朱村实现了人均纯收入7500元,全村户均存款达到10万元的阶段性小康目标。

    在冬暖式蔬菜大棚试验成功之后,三元朱村的成功经验引起了寿光市、山东全省乃至全国的高度关注,为了能够学习到这项技术,各地纷纷来聘请王乐义做技术顾问,学习这项农业新技术。当听说王乐义要将技术外传出去的时候,村民们不约而同地找到了王乐义,让他放弃外传技术。可王乐义却是拿定了主意,他认为:当初不是人家把技术无私地传给我,我们三元朱人怎么能有这把“金钥匙”?再说党号召共同富裕,咱们富了,怎能忘了全国的农民兄弟。于是他决定说服全村的群众,把大棚技术传到全国各地。

    在随后召开的推广技术党员会上,王乐义说得非常诚恳:“我们是党员,就要考虑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咱们不能自己富了就不管别人,外地的农民兄弟跟咱一样想致富啊!”就是通过这样朴实的话语,全村群众的思想工作终于被做通了,此后王乐义开始一心一意地投入到蔬菜大棚的推广工作上。单是在1990年,他就在寿光市内行程4万多公里,指导建成了5130个蔬菜大棚,并全部获得成功。第二年,他又先后指导了1万多个蔬菜大棚的建造工作。在此后的发展中,寿光市先后建成以大棚蔬菜为主的蔬菜生产基地面积达到了74万公顷,年产新鲜蔬菜35亿千克,纯收入30亿元,从而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蔬菜之乡”。就在寿光市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王乐义将目光投向了全国各地。在此后的10多年时间里,他走遍了长江以北的11个省、市、自治区,先后举办了3000多期蔬菜大棚技术培训班,发放科普书籍8万多册,将蔬菜大棚技术毫无保留地传给了千家万户。

    王乐义走到哪里,致富的脚印就会延伸到哪里。1993年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一位领导来到三元朱村进行实地考察,当时他对王乐义说:“新疆一年有8个月吃菜从外地运,你能不能帮我们新疆发展大棚蔬菜?”没想到还没过两个月,王乐义便带领着6名蔬菜大棚技术人员来到新疆哈密地区,在那里建立起了26个大棚。1994年,他又带着42名技术员再次来到新疆,将技术从南疆传授到北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此后短短几年时间里,冬暖式蔬菜大棚在天山南北遍地开花,新疆人的菜篮子丰富起来了,同时也基本上实现了蔬菜的自给自足。

    1995年7月,王乐义应邀到延安讲授蔬菜种植经验。在延安的几天时间里,延安经济发展的滞后深深地触动了王乐义。在回到三元朱村之后,他立即召开了党员干部会:“延安为革命作出巨大贡献。但现在那里的人民群众还没有摆脱贫困。延安需要发展大棚蔬菜,我建议选一个技术好、能吃苦的党员去,工资和路费由村里出。”随后的几天时间,党支部的一名成员带着村里无偿提供的农膜和蔬菜种子等大棚建设材料,来到了延安市甘泉县虎皮头村,相继建起几十个蔬菜大棚,帮助那里的农民实现了致富梦想。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王乐义又多次向延安增派技术员,从而使得延安的大棚蔬菜生产迅速发展起来。

    王乐义不但经常去外地传授技术,就是那些从外地来三元朱村学习的人,他也是来者不拒,热情招待。在三元朱村快速发展的十几年间,70多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学习参观者到村里参观学习。并且对那些从贫困地区过来的和个人生活有难处的人,王乐义也总是尽其所能地予以帮助。1992年4月,四川省峨眉山市的一个青年,借钱到三元朱村参观学习。由于路费已经花光,他没地方吃饭和住宿,王乐义主动将他安排在自己家里吃饭,让他住在村办公室里,在学成回乡的时候,王乐义又自掏腰包给他买上了价值400多元的蔬菜种子、农膜和农药。这个青年在回乡之后,建造蔬菜大棚取得了成功,收益非常好。这个青年人逢人就说:“多亏了山东的王乐义大叔。”就是这样的一位大叔,带领着全国各地的蔬菜大棚种植户实现了致富梦想。

    王乐义是一位非常受人爱戴的人,这不仅是因为他创造了在农村进行大棚蔬菜种植的奇迹,还因为他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和高尚的人格品质。虽然王乐义一直在从事着传播大棚技术的工作,但他自己的家里却并没有进行蔬菜大棚的建设,原来并不是他不想建设,实在是忙不过来。他曾经说过:“我没有大棚,是想让大棚发展得更多、更好,让更多的老百姓尽快富起来。”为了能够选准一种优秀的蔬菜新品种,他经常将自家的果园作为试验田,从外地带来的蔬菜种子也是让老伴进行试种,在试种成功之后再传授给大伙,失败了他就自己承担全部的经济损失。

    王乐义经常和村干部说的一句话就是:“当干部的只有堂堂正正做人,心里时时装着大家,才有号召力。”还有一件事王乐义从来不想提及。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公社里考虑到王乐义带病起早贪黑地为社里工作,就将一个招工的指标给了他的大女儿,当时的王乐义看到村里的年轻人都希望能够出去当工人,就把这个指标让给了村里的一个贫困家庭。他的大女儿知道这个情况后想不通,喝农药自杀了。在亲人面前,王乐义既像是自责又像是辩解:“谁家的爹娘不疼孩子?是孩子小,不懂事啊!”

    自担任村支书之后,他从来没有占用过村里的一分钱,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收入微薄的情况下还将本来属于自己的钱拿出来为集体和他人谋福利。因为他推广大棚技术,寿光市给他2万元的奖金,这些钱他一分没要。他在北京得到了1万元的“如心农业奖励金”,他就利用会议的间隙到中国农科院买了3600元的蔬菜种子,此后又拿出6397.4元买了村里发展大棚所需要的设备,用于村里进行蔬菜栽培试验,自己只剩下了2.6元钱。担任村委书记的王乐义一年4000元工资,加上老伴的果园收入,在村里只是属中下等水平。他外出传授蔬菜大棚技术,也从来没有收过别人一分钱,很多种植户觉得过意不去,便给他带上一些香烟和茶叶,他就将这些东西全部拿到办公室,招待那些四面八方来三元朱村参观学习的客人们……

    这就是王乐义,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村支书,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当代农村干部的精神风貌。王乐义身上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新时期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楷模,堪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优秀带头人。

    勇于开拓、不断创新,这就是王乐义一生的追求。他不甘于种菜还要烧煤的无谓耗费,也不相信冬天的太阳不能提供充足的热量,更不满足于冬天北方人餐桌上的萝卜白菜。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挺立于时代农业科技的前沿、勇做农业开路先锋,从而成功试种了无公害的绿色蔬菜,走出了一条农村发展蔬菜生产的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的道路,为提高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助上了一臂之力,在这方面,王乐义是当之无愧的农业带头人。

    附 录

    1912——2012中国百年农业大事记

    1912年

    封建王朝覆灭,中国农民迎来中华民国时代。

    1913年

    孙中山提出“三农思想”。

    1914年

    张謇出任农商部长,他上任之后,在河北、上海、武昌、北京等地设立了四个直属农商部的棉业试验场,主要任务就是试验、驯化、选择美国棉种。

    南京金陵大学研究人员在南京郊区的麦田中发现一个表现优异的小麦植株,采用“纯系穗行育种法”对其进行提纯和选择,至1922年获得一个符合育种目标的优质小麦良种——“金大26”。

    1919年

    张謇在宝山、南京以及各产棉大省纷纷成立了专门的棉业研究机构。

    20世纪20年代

    中国的农业教育家和农业科学家,开始倾力于编写切合中国农业实际的大学教科书。

    1922年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东海陆丰地区,以及湖南等省的农民运动迅速发展起来,而且逐渐壮大。

    1925年

    毛泽东到韶山领导农民运动。

    1927年

    北伐战争开始,以湖南为中心的农民运动在全国各地暴风骤雨般地开展起来。

    国民政府再度将农商部改组成农工部。经过农政管理体制从上至下的“改造”,农政管理体系基本上实现了本土化,并且被中国社会认同和接受。

    1929年

    农矿、内政、教育三部会令公布《农业推广规程》,并于同年12月成立了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

    1930年

    中国成立了拥有现代科学设备和管理机制的中央农业实验所和中央棉产改进所,为中国棉花育种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更大的支持。

    国民党中央又推行了“实施全国农业推广计划”,同时,还建立了一些农业推广实验机构。

    1931年

    梁漱溟致力于乡村建设运动,并出版《乡村建设理论》一书,将其思想理论化。

    1933年至1936年间

    中央农业实验所主持,在全国范围内对2031个水稻品种同时进行品种比较试验,选出良种89个,其中表现最优的“南特号”早熟水稻品种。

    1938年

    国民党政府迁移武汉,设立了农产促进委员会,负责统筹全国农业的推广业务,协同促进农业生产及发展。

    1940年

    成立了农林部,隶属于行政院,负责管理全国农林行政事务。

    1941年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

    中央畜牧实验所在中国桂林成立。中央林业实验所在重庆成立。

    1942年

    中国甘肃天水设立水土保持实验区。

    农产促进委员会改隶农业部。

    1944年

    中国中央农业实验所药剂制造厂实验室进行滴滴涕合成研究,次年成功。

    1945年

    中国湖北利川!四川万县和石柱县发现天然水杉树为第三纪孑遗植物,被各国植物学家视为活化石,国内外广为引种。

    1947年

    中国共产党中央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

    中国赵洪璋选育出小麦良种“碧玛一号”。中央水产实验所成立于上海。

    中央农业经济研究所成立于南京。

    1948年

    中国共产党在东北设立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南京国民党政府和美国订立

    “中美农业协议”。

    1949年

    中国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在北京成立。凌大燮设计第一个农田防护林网。

    1950年

    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宣布在

    全国“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

    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1951年

    中共中央决定稳步发展农业合作社运动。

    中国林学会!中国农业合作银行在北京成立。

    1952年

    中国土地改革运动基本完成,并开展了互助合作运动。

    1954年

    中国共产党中央发布《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

    中国土壤学会成立。

    1955年

    中国农业生产合作社已发展到190余万个。

    1956年

    中国农学会在北京成立。

    1957年

    中国通过《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

    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基础上扩建成立。全国农业展览会在北京开幕。

    中国水利工程师学会改名中国水利学会。

    中国农村建立了2.6万多个人民公社。在甘肃西部营造“绿色长城”,基干林全长3200余里。水产方面创造外界环境与内在相结合的刺激方法,孵化出第一批在池塘中繁殖的鲢鱼苗。黄海水产研究所创造用自然光培育海带苗的技术。

    1959年

    中国提出农业的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八字宪法”。

    1961年

    中国农村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

    1962年

    中国完成第一次全国性森林资源调查。

    中国通过《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

    1963年

    中国召开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制定了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国水产学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

    1965年

    中国形成农作物良种繁育推广体系。

    1966年

    中国河南林县“引漳入林”的红旗渠工程完工放水,水浇地扩大到60万公顷。

    中国第一台自走式机动插秧机东风2S型通过鉴定定型。

    1970年

    周恩来在接见中联部、总参二部、农林部、外交部有关同志时指出:“对我们来说工业公害是个新课题。工业化一搞起来这个问题就大了。农林部门应该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农林又要空气,又要水。”

    1971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