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联谐趣-讽刺妙联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民国万税天下太贫这是谐联大师刘师亮讽刺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一副妙联。

    刘师亮(1874—1939),原名丰芹(一说慎三),号谐庐、双龙池主,四川内江人。当过塾师、讼师,辛亥革命后到成都经商兼事写作。工诗词文赋,尤擅对联,联语幽默尖刻,有“谐联大师”之美誉。

    此联盖作于北伐胜利、全国统一至抗日战争爆发以前的一段时间里。这期间的国民政府,利用社会安定、百业复苏之机,巧立名目,制订各种税法,大肆搜刮民财,又兼各级地方政府层层加码,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联语巧借谐音,表达了人民的心声。上联“税”谐“岁”,下联“贫”谐“平”,全联表面上看似歌颂,实际上是讽刺,读之令人拍手称快,不禁叹绝以身作贼奋勇向钱这是当代联家王钟磷先生(今已故)运用谐音技巧撰写的一副刺贪对联。比拟书法艺术里的“飞白”笔调,这种由谐音巧合而成的讽刺联,又叫做“飞白联”。

    上联原为成语“以身作则”,本意是说领导者亲身作出表率和榜样,其属下就会跟着去做。下联原为熟语“奋勇向前”,与上联相联系,本意是指领导率领群众,向着胜利目标奋勇前进。此处利用谐音,改上联的“则”为“贼”,下联的“前”为“钱”,上下联各一字之改,顿使全联变味,意思完全相反。

    用以讽刺贪官,可谓入木三分。

    勤劳自富大供吾私这也是王钟磷先生撰写的一副飞白体讽刺联。

    上联原为熟语“勤劳致富”,本意是依靠辛勤的劳动创造富裕的生活。下联原为成语“大公无私”,本意是一切为人民大众的利益着想,毫无个人打算。此处巧借谐音,改上联中“劳”字为“捞”,“致”字为“自”;下联中“公”字为“供”,“无”字为“吾”。使全联立刻变成了一副绝妙的讽刺联。

    此联与前面一联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不同的是,前联的讽刺对象是掌握权力的贪官,此联的讽刺对象不局限于贪官,还包括那些贪图不义之财的世俗小人。

    哥哥你错了妹妹我思之这是一副戏谑对联,传为某主考官与一考生的巧合之作。

    清朝某年科举考试时,试题有句云“昧昧我思之”。语出四书五经之一的《书经·秦誓》,“昧昧”在此作形容词,整句表示沉静思考之状。有一位考生,不知是本来就缺乏辨别字形的能力,还是因为临场慌乱,竟然把“昧昧”二字写成了“妹妹”,使整句话变成了情书中的语言:

    妹妹我思之主考官看了,觉得十分可笑,于是提笔在试卷上批曰:

    哥哥你错了把这位考生的试卷和主考官的批语颠倒过来,恰成一副绝妙的戏谑对联。

    戏谑对联是讽刺对联的一种,多是以戏谑之语用来嘲笑和规劝那些虽有缺点、错误,但是并非坏人者。与专对敌人的讽刺对联相比,戏谑对联更多了几分幽默和风趣。

    未必逢凶化何曾起死回过去有一位个体医生,医术欠佳,却爱自吹自擂,号称“吉生”,说他能药到病除,让病人“逢凶化吉,起死回生”。并用这八个字,写成一副对联,贴在诊所门上。然而实际上经他医治的病人,一般都是既治不好病,也丧不了命,但却花了不少冤枉钱,而又耽误了正确治疗的时机。有个上当者一气之下,写了上面这副对联,覆盖在这家诊所对联的上面。上下联首各加两个否定词,联尾故意各少一个字,正是这位医生的名字。医生一看,羞得无地自容,从此关门停业了。

    又,有的联书把此联归入隐字联,也很有趣。

    早去一天天有眼久留此地地无皮这是旧中国某县民众赠给县长的一副讽刺对联。

    这位县长贪赃枉法,滥用职权,千方百计搜刮民脂民膏,黎民百姓痛苦不堪,对其恨之入骨。但因为他上有后台撑腰,所以对他敢怒而不敢言。

    一天晚上,百姓们请出一位教书先生写了上面这副对联,上款曰“恭奉××县长大人”,下款曰“××县民众敬赠”;趁黑夜悄悄贴在县衙旁边巷口的墙壁上。上联结尾“天有眼”,是期望上头能有明眼之人体恤百姓的苦衷,早日把这个贪官调走;下联结尾“地无皮”,俗称搜刮民财叫“刮地皮”,是说若让他“久留此地”,恐怕地皮就要被他刮光了。联语通俗易懂,又切合民意,很快便传开了。待到县长发现派人撕掉时,已经深深印在老百姓的心里了。

    这副对联很快也传到了县长后台的耳朵里。此人是省府的一位大员,为了缓和矛盾,他便马上下令把这个县长调走了。讽刺对联的作用,于此可见一斑。

    海南地暖难逢雪湖北山高不见丘这是两位才子互相戏谑的一副妙联。

    传说明代海南有一位姓邱的才子,湖北有一位姓薛的才子,两位才子都才智超群,很有名气。他们虽未谋面,但是久闻大名,互相仰慕,却又互不服气。

    有一天,邱薛二人邂逅相逢,不胜欣喜,互道寒暄之后,便想试试对方的才学。邱才子首出半联曰“海南地暖难逢雪”,请薛才子答对。薛才子略加思索,答对云“湖北山高不见丘”。

    两位才子凝眸对视,不禁哈哈大笑,伸出拇指互相夸奖,遂结为莫逆之交。

    此联妙在谐音转义。上联“雪”谐“薛”,表面上说海南气候温暖,很难见到雪;转义指薛才子虽有名气,在海南却鲜有人知。下联“丘”谐“邱”,表面上说湖北地势多高山,小山丘就被遮盖不见了;转义指邱才子满腹经纶,但在湖北却难以显现。全联虽含取笑之意,但无仇恨之情,十分切合两位才子的身份,准确地表现了他们的心态。联语对仗工稳,平仄协调,文词高雅,语意双关,令人叹绝。

    曲礼篇中无母狗谷梁传外有公羊相传,这是清代名人郑板桥与某塾师属对的一副趣联。

    郑板桥任范县知县时,一日微服巡察至一私塾,听塾师正在教学生念:“临财母苟得,临难母苟免。”他当即指出:这个字不是“母”,而是“毋”。塾师不听,仍然教学生念“母”。郑板桥于是亮出县官的身份,要取消塾师的任教资格,以免误人子弟。塾师急忙下跪磕头求饶,郑板桥说:“我出一对句,你能对出来,就留下继续教书。”出句云:“曲礼篇中无母狗”。塾师急得抓耳挠腮也没对出来,只好卷起行李走了。

    塾师回到家中,闭门不出,发愤苦读,后来终于考上了秀才,对出了下联:“谷梁传外有公羊”。郑板桥见了,伸出拇指夸奖他知耻而后勇的精神,并提升他到县学任教。

    此联妙在巧借俚语,活用典故,收到了讥讽引喻、催人奋进的效果,读之令人忍俊不禁,扼腕叹绝。上联典出《礼记·曲礼上》:“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意思是:遇到钱财,不要随意获取;遇到危难,不要随意逃避。“毋”、“母”形似,“苟”、“狗”同音,但其意义却大相径庭。

    下联典出《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公羊”二字是复姓,本指《春秋公羊传》的作者公羊高;此处转作别解,正好用以对“母狗”。上联是激励的原因,下联是奋进的结果。全联耐人寻味,予人教益。

    另据《中国对联故事大观》(楚石主编)记载,此联为:

    《礼记》一篇无“母狗”

    《尚书》三传有“公羊”

    所述故事亦不同,说是某塾师疏于教务而致学生误读“母狗”,被一学生家长发现,遂以“母狗”出句向塾师索对,塾师以“公羊”对之。此联以“《尚书》三传”对“《礼记》一篇”,堪称工巧。可惜《尚书》只分今古(即西汉伏生的今本《尚书》和孔安国的古本《尚书》)并无“三传”,疑《尚书》为《春秋》之误。然《春秋》(并列结构)与《礼记》(偏正结构)虽同是书名,但词语结构不同,两者相对又欠工。

    一代良师桃李满千秋名士杜林胡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文革”前后)的一段时间里,有不少地方和部门外行领导内行,闹出许多笑话。

    “文革”期间,某学校组织学习恩格斯的《反杜林论》。许多发言都有“杜林胡说”什么什么,进驻学校的工宣队领导便拍案而起,怒声吼道:“把杜林胡这家伙揪出来示众!”惹得哄堂大笑。

    某市召开教师表彰大会,总结30年教育工作成就。一位主管教育的领导上台讲话,在念讲稿时,把形容教育培养众多人才的一句成语“桃李满天下”的头三个字当作了人名,说:“像桃李满这位老师就很好,值得大家学习。”大家听了,想笑而又不敢笑。讲稿是由秘书代写的,秘书在他耳旁小声提醒道:“错了!桃李满不是人……”秘书是说“桃李满不是人名”,但“名”字尚未出口,这位领导立即大声宣布:“大家注意!这个桃李满不是人,是个坏蛋!”与会者再也忍俊不禁,笑得满场前仰后合。后来有人依据这两个故事,撰写了上面这副妙联。

    又,《中国古今奇联鉴赏》载,此联上联为“一代奇书镜花录”,说某图书馆领导系半文盲,把李汝珍的小说《镜花缘》读成《镜花录》,荒唐可笑。此联以书名对人名,亦堪称妙。可惜“镜花录”在此为拗句,并且用“一代”来修饰“奇书”,亦觉牵强,艺术格律上显然比前联逊色。

    少目焉能评考卷欠金何可望功名横批:口大吞天这是一副用析字法撰写的嵌名讽刺对联。

    清代乾隆进士吴省钦,嘉庆年间任四川学政。此人贪赃枉法,埋没人才。某年乡试,蜀中学子凡无钱向其行贿送礼者,尽管满腹经纶,才华横溢,也只能名落孙山,弄得一时怨气沸腾。那些落第秀才们气愤不过,便巧借他的姓名写成这副对联贴在贡院大门上。

    上联析吴省钦的“省”字为“少目”,骂他是瞎眼之人,故曰“少目焉能评考卷”;下联析吴省钦的“钦”字为“欠金”,借言落榜才子们无钱送礼,故云“欠金何可望功名”。横批“口大吞天”,正好是吴省钦的姓氏。

    一副短联加横批,连名带姓都嵌进去了,把吴省钦这类贪官的丑恶面目刻画得淋漓尽致。析字之巧妙,讽刺之深刻,令人叹为观止。

    天增岁月娘增寿春满乾坤爹满门有一位乡绅,几近文盲,却爱附庸风雅。某年新春佳节,恰逢其母60大寿。他想写一副既是春联又是寿联的对联贴在大门上,以表双庆之喜。可他琢磨来琢磨去,怎么也想不出合适的词语,只好请出一位秀才来代劳。

    秀才问明了其意,稍加思索,提笔写了一副常用的春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这副春联,本来已经包含了祝寿之意。可是乡绅嫌它不够贴切和明显,想了想,说:“这样吧,把那个‘人增寿’改成‘娘曾寿’。”秀才尊其意给改了,然后问道:“对联讲究对仗,既然上联的‘人’改成了‘娘’,那么下联与其相对应的”福“字改不改?”乡绅说:“改。只要能明白表示为我老娘祝寿的意思,怎么改都成。”有了这句话,秀才放心了。他想,与“娘”对仗最工整的字,莫过于“爹”了。于是便给乡绅写了上面这副对联。大年初一早晨,走过乡绅门口者,一看大门上的对联,一个个都笑着跑开了。

    史笔流芳终可法洪恩未报反成仇这是一副用对比法褒贬历史人物的对联。作者无考。

    上联写史可法(1602—1645),字宪之,号道邻,明河南祥符(今开封)人。崇祯进士,历任推官、御史、漕运总督,后由凤阳巡抚升任南京兵部尚书。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他在南京拥立福王(弘光帝),加东阁大学士,入阁参政。因马士英等排挤,使守扬州。清军兵临城下,多尔衮致书诱降,拒之;城破被俘,慷慨就义。被世人誉为大义凛然、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联语巧借其姓氏,故曰“史笔留芳终可法”。

    下联写洪承畴(1593—1665),字彦演,号亨九,明福建南安人。万历进士,崇祯帝对其极宠信,时任兵部尚书,总督河南、山、陕、川、湖军务,后调任蓟辽总督,抵御清兵。

    崇祯十四年(1641)与清军在松山(今锦州南)会战,大败;次年松山陷落,被俘后降清。1644年随清军入关,次年至南京,总督军务,镇压江南抗清义军,杀害黄道周、夏完淳等多人。被世人斥为变节降敌、为虎作伥的民族败类。联语运用谐音(“承畴”谐“成仇”)故云“洪恩未报反成仇”。

    全联一褒一贬,以民族英雄来反衬民族败类,对比鲜明,加深了对前者歌颂、对后者讽刺的力度。

    此联另有一种版本,上联曰“史鉴流传真可法”,下联不变。传为洪承畴大摆宴席庆贺60寿辰之日,宾客中洪的一位门生呈送的贺联。借贺联讽刺之虽有可能,但慑于洪的权威,未必敢当面呈送。出自其门生,似更无可能。

    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这是一副流传较广的讽刺对联,作者无考。

    上联的讽刺对象是李鸿章(1823—1901),字少荃,安徽合肥人。清道光进士,历任江苏巡抚、两江总督等职,1870年起,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管清廷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洋务派首领。开办近代军事工业,先后设立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天津电报局、上海织布局、开平煤矿、津榆铁路等,又建立了北洋海军。在对外交涉中,秉承慈禧旨意,一贯妥协退让,代表清政府先后与英国、法国、日本、俄国以及八国联军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下联的讽刺对象是翁同毹(1830—1904),字声甫,号叔平,江苏常熟人。清咸丰状元,光绪帝师傅。历任刑部、工部、户部尚书,曾两度担任军机大臣,一度兼任总理衙门大臣。反对李鸿章对外求和,主张光绪帝亲政,变法图强。支持维新派,向光绪帝密荐康有为。戊戌政变后,被慈禧太后革职,交地方官严加管束。

    此联巧妙之处是,全联不露被讽刺者的姓名,只以其职务(宰相、司农。李鸿章权倾朝野,相当于宰相;翁同龢曾任户部尚书,相当于古代的大司农)和籍贯(李是合肥人,翁是常熟人)取代之;上联巧借“肥”与“瘦”,下联巧借“熟”与“荒”,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和深刻、绝巧的讽刺。全联对仗工稳,平仄和谐。若单从艺术角度分析,此联堪称讽刺联中之珍品。

    但是平心而论,此联用于讽刺李鸿章,可谓恰如其分;用于讽刺翁同龢,则未免有失公正。作为清末洋务派首领,李鸿章对于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虽然作过贡献,但他对外妥协,代表清政府与外国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两相对比,功不抵过。更重要的是,在与外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时,从中渔利,贪公肥己。据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记载,仅1896年在莫斯科签订《中俄密约》,向俄国出卖我国东北铁路修筑权一事,他就收受了俄国人50万两银子的贿赂。

    翁同龢虽然当过“大司农”(户部尚书),但是出现“世间荒”的局面,则是由于清朝末期的腐败统治造成的,若把这笔账算在他的头上,实在冤枉。相反,作为一代帝师,他积极支持光绪帝变法图强,因此而落得个“革职”和“严加管束”的下场。他也曾掌握军事、经济、外交大权,但却能清廉自守。据徐珂《清稗类抄》记载,有一次向某国借款,主管机关送来回扣,翁见了十分生气,立即退还,并奏闻了光绪帝。维新变法失败,他被遣回原籍,临行时,荣禄受命(按;盖受光绪帝之命)“赆以千金”,他坚决拒收。蔡冠洛编著的《清代七百名人传》称他“(光绪)三十年五月卒于家,身后萧然。吴中士民见其情,同深嗟惜!”

    自古未闻屎有税而今只剩屁无捐据说这是谐联大师刘师亮的又一副讽刺妙联。

    国民革命军北伐胜利后,蒋介石于1927年发动“清党”运动,进行了骇人听闻的“四·一二”大屠杀,宣告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一时间乌云笼罩,中国出现了最黑暗的时期。

    统治全国的南京国民党政府,大肆征收捐税,竭力搜刮民脂民膏。仅城市小工商贩的税捐就多达1756种,连厕所都得上税。这时在成都经商兼写作的刘师亮,深受其害,义愤填膺,便即兴撰写了上面这副对联。此联与他的另一副对联“民国万税,天下太贫”有异曲同工之妙。两相对比,前联巧借谐音,多了几分妙趣;此联单刀直入,更显讽刺的力度。

    三鸟害人鸦、雀、鸨一群卖国鹿、獐、螬这是“五四运动”时期出现的一副讽刺妙联,作者无考。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法、美、日、意等国家于1919年1月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是胜利方“协约国”成员,理应得到合理的损失补偿。北洋政府在人民的压力下,向和会要求帝国主义放弃在华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被日本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权利,遭到与会帝国主义的拒绝,准备在和约上签字。消息传来,举国震怒。五月四日,北京大学3000余人集会于天安门,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等口号,会后游行示威。北洋政府派军警镇压,先后逮捕学生近千人,激起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怒,各地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以示抗议。6月10日,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撤销驻日公使陆宗舆、司法总长章宗祥、财政总长曹汝霖的职务,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这就是此联产生的时代背景。

    此联最初出现于罢市的一家鸟店门前。上联中的“鸦”指乌鸦,“雀”指麻雀,皆为偷食谷物之鸟;“鸨”,古谓淫鸟,故世称妓院女老板曰“老鸨”。下联中的“鹿、獐、螬”本是动物和昆虫,此处巧借谐音,痛骂陆宗舆、章宗祥、曹汝霖三个卖国贼。全联对仗工稳,平仄和谐,比喻恰当,主题鲜明,讽刺有力,堪称“五四”时期讽刺对联之杰作。

    有的联书把这副对联上联的“雀”字写作“鸮”(xiāo),是猫头鹰之类比较凶猛的鸟。论词义,用于此处也并非不可;论字音,此字为阴平声,又处于音步位置,一字之别,造成平仄既失替又失对,使全联艺术大为减色。

    据说在罢市风潮中,又一家商店门前贴出另一副对联:

    四金刚捧日,的是可杀众商行罢市,尤须坚持上联“四金刚”,原是佛教传说中的“四天王”,此处借指陆、章、曹和段祺瑞。段是北洋军阀皖系首领,袁世凯死后,他成了北洋政府的首脑。“捧日”,指以上四人向日本人屈膝求和,并出卖中国主权。“的是可杀”,表现了国人对其痛恨之切。下联明白如话,表达了这场与卖国贼的斗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

    致富升官,莫寻别路贪生怕死,请入斯门这是一副被人修改过的黄埔军校大门对联,作者无考。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孙中先生在苏联和中共帮助下,于1924年5月创办了陆军军官学校,因校址在广州黄埔长州岛,故世称黄埔军校。中国共产党周恩来、恽代英、萧楚女、叶剑英、熊雄、聂荣臻等曾在该校担任政治领导和其他重要职务。翌年起,又先后在潮州、南宁、武汉、长沙设立了分校。当时,黄埔军校大门上有一副对联:

    致富升官,请寻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斯门这副对联表明了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大批军事骨干人才,在南征、北伐和后来的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蒋介石背叛了孙中山的革命政策,为了独裁统治,于1927年4月12日发动了清党运动,世称“四·一二”政变,大批共产党员被捕或惨遭杀害。政变后的黄埔军校(时已改称国民革命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共产党人被迫撤离,军校的性质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有人将原来军校对联中的“请”、“莫”二字调换了位置,改写成开头的那副对联,表示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大愤怒和绝妙讽刺。

    王好货,不论金银铜铁寅属虎,全须鸡犬牛羊清朝有个知县王寅,贪得无厌,民怨沸腾。一日夜间,有人写了上面这副对联贴在他居室的门上。

    上联“王好货”,语本《孟子·梁惠王》,首字巧嵌其姓;“不论金银铜铁”,谓其视金钱如命,而“金银铜铁”都含有“金”字,当然都要。下联“寅属虎”,语出地支(即十二属相)第三位,首字巧嵌其名;“全须鸡犬牛羊”,言其像一只贪馋的老虎,嗅到膻腥之味,什么都想吃。全联活画出一个贪官的形象,讽刺之深,可谓“入骨”三分。

    孟光轧姘头,梁鸿志短宋江吃败仗,吴用威消这是一副借古讽今的嵌名对联,用以讽刺大汉奸梁鸿志和吴用威,作者据说是著名书画家吴湖帆,作于抗日战争胜利之时。

    梁鸿、孟光是东汉时期的一对恩爱夫妻,“举案齐眉”的典故就出自他们。据史书记载,梁鸿家贫而博学,章帝时,路过京都洛阳,见宫殿豪华奢侈,作《五噫歌》感叹讽刺,为朝廷所忌。遂隐姓埋名,东逃至吴(今苏州),为人佣工舂米。每次归来,妻子孟光为他端饭菜时,都把托盘高举齐眉,以示敬重。

    梁鸿志(1882—1946),字众异,福建长乐人。京师大学堂毕业,曾任段祺瑞执政府秘书长。抗战时期投靠日本,在日本帝国主义指使下,于1938年3月在南京成立日伪政权“维新政府”,任行政院长。1940年3月汪伪政权“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他又任监察院长。抗战胜利后被镇压。

    宋江(?—约1122),山东郓城人,北宋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

    吴用,古典小说《水浒传》里的人物,宋江的军师,人称“智多星”。

    吴用威,日本帝国主义的走狗、汉奸,抗日战争时期任汪伪政权“国民政府”秘书长。抗战胜利后被镇压。

    此联妙在把一字之差的古今人名(“梁鸿”与“梁鸿志”、“吴用”与“吴用威”),加以巧妙组合,起到了指桑骂槐、借古讽今的奇特作用。上联表面上是说孟光失贞、梁鸿丧志,实际上是痛骂汉奸梁鸿志甘当日本走狗,丧失了国格、人格;下联表面是讲宋江败阵、吴用失策,实际上是说日本投降了,汉奸吴用威如丧家之犬,顿时消失了狗仗人势的威风,就连他这个人也要完蛋了。

    门外马嘶,想必腹中少料堂前犬吠,自然目内无珠传说这是明代才子解缙童年讽刺曹员外的一副对联。

    解缙幼年聪敏好学,每天早早起来坐在门前读书。琅琅的读书声,惊醒了邻居曹员外的美梦,他便大声骂道:“门外马嘶,想必腹中少料;”解缙毫不示弱,应声反击日:“堂前犬吠,自然目内无珠?”曹员外听了,羞得无地自容。

    此联妙在双方都巧借比喻,达到讽刺、挖苦对方之目的。

    曹员外把解缙比作“腹中少料”的饥饿之马,因而天蒙蒙亮就门外嘶叫。解缙把曹员外比作“目内无珠”的瞎眼狗,所以在堂前狂吠,连自己的主人都看不见就乱咬一气。两相对比,解缙应对之下联更显讽刺力度。

    猴打邪妖,笑看贪官末日羊奔绿岭,静观廉政新天这是反腐倡廉新故事里出现的一副反贪对联,故事作者马相斌,见于《中国楹联报》总第42期。故事发生在1992年春节前夕,村支书张某正准备张贴春联,忽见大门上已经赫然贴出了上面那副大红春联。张某看罢瞠目结舌,不寒而栗。原来他自从担任村支书以来,常利用职务之便,侵吞公款,徇私舞弊,肆意挥霍。村民们惧其权势,大都敢怒而不敢言。这回不知何人如此大胆,竟写出这样的春联贴在他家大门上。

    这副对联写得十分巧妙,饱含讽刺之意而又藏而不露。1992年岁序壬申,是猴年。上联“猴打邪妖”,是巧借神话小说《西游记》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笑看贪官末日”,说明贪官受到惩治的日子快到了。下联“羊奔绿岭”,刚过去的1991年是辛未羊年,“绿岭”象征春意盎然;“静观廉政新天”,表达人民大众渴望出现一个清正廉明的新天地。

    张某本想揭掉这副对联,但又觉得不妥。反腐倡廉是党中央的号令,谁敢反对?联语中提到了“贪官”,但并未指名道姓,如果揭下来,岂非不打自招?因此只好任其贴着。

    春节过后不久,镇纪委发现了此事,当即立案查处,结果张某被解职,全村人无不拍手称快。

    吐故纳新,只要郎财何畏老挑肥拣瘦,但求女貌岂妨愚这是当代联家王新华撰写的一副讽刺妙联。

    现在有些人选偶结婚,只求郎“财”女貌,不讲情投意合,造成了许多家庭悲剧,也是离婚率逐年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作者用特写镜头,摄下了这一社会怪影。联语以男女对白的口气,把各自龌龊的心态描绘得惟妙惟肖,令人厌恶而又觉得可笑。

    此联还巧借成语,笔调幽默滑稽,讽刺更加辛辣。上联“吐故纳新”,典出《庄子·刻意》,本指人体呼吸,吐出二氧化碳,吸进新鲜氧气。此处借指那些贪图享受的轻佻女子,弃旧图新,抛弃原来的丈夫,去傍大款。只要钱多就好,管他多大年纪!下联“挑肥拣瘦”,原是指根据需要对某些事物反复挑选,含有过于挑剔之贬义。此处借指那些“花心”的男子,对女人的身材和相貌挑来选去,只要长得好看,管她心地善恶和贤愚辇辈并车,夫夫竞作非非想宄究同盖,九九难将八八除这是一副讽刺“白字先生”的趣联。

    晚清时期,出国留学生被人戏称“洋翰林”。其中有的人国学基础很差,出国后又对汉语疏于复习,因而常出笑话。

    朝廷里有位御史中丞叫何秋辇,接到一位留学生的信。信里把他名字中的“辇”写成了“辈”,又把研究的“究”写成了“宄”(音鬼quǐ,指奸邪之坏人)。何中丞看罢,觉得又可气又可笑,于是写了上面这副对联作为复信,既含讥笑之意,又有规劝之情,劝那位留学生认真学好祖国的文化。

    此联妙在巧借析字法就错言错,贴切得体;且比喻形象,语调诙谐,令人过目难忘。对于识别和纠正形式相近的错别字很有益处。上联“辇辈并车”,是说“辇”、“辈”二字下面都是“车”字;“夫夫竟作非非想”,“辇”字头上两个“夫”,“辈”字头上是个“非”,化用成语劝人切莫“想入非非”,把它们弄错了。下联“宄究同盖”,是说“宄”、“究”二字同是宝盖头;“九九难将八八除”,借用数学常识,说以上二字皆有“九”,但前者无“八”,后者有“八”,若不仔细辨认,很难分得清楚。全联对仗工稳,平仄和谐,巧妙如此,令人叹绝。近代著名联家吴恭亨评论此联曰:“用拆字手法夹攻,神妙欲到。心灵之巧,真不可阶。”

    有的联书把这副对联的下联首句写作“究宄同盖”,起首二字互换了位置,致使全联的平仄声调一开始就失对、失替。若秋辇翁地下有知,断然会提出抗议的。

    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尽失夫从前有一官宦人家,父子两代进士及第。但却为官不正,贪赃枉法;为富不仁,欺压民众。百姓对其恨之人骨,但因畏其权势,皆敢怒而不敢言。

    有一年除夕,为了炫耀自己门第高贵,这家大门上贴出这样一副对联: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尽夫人过往行人看了,莫不嗤之以鼻,摇头苦笑而去。夜深人静时刻,有个穷秀才来到门前,借着门头两边大红灯笼光亮,把上联三个“士”字下面的一横加长,使其变成了“土”字;把下联三个“夫”字各添一撇,使其变成“失”;又给三个“人”字各加两横,使其变成“夫”。寥寥几笔,使全联立刻变成开头那副意义完全相反的讽刺妙联,见者无不拍手称快。

    此联妙在无论原联还是改联,尽皆对仗工稳,平仄和谐。原联“进士/夫人”,为偏正名词对;改联“进土/失夫”,为动宾词语对;两者的声调同为“仄仄”对“平平”,完全符合对联的声律要求。然而两相对比,意义却大相径庭。“进士”是科举中经殿试而考取的学衔,后来亦被视为官名;“进土”指人死了埋葬于土中;“夫人”是对官人妻子的尊称,“失夫”指女人死了丈夫。改联讽刺有力,骂得解恨。

    咳,我纵丧心,有贤妇必不如此啐,余虽长舌,无奸夫何至于斯杭州西湖岳飞墓前,铸有害死岳飞的奸臣秦桧夫妇的铁像,让他们半裸着身子跪在墓前,向岳飞的英魂悔罪。有人别出心裁,以秦桧夫妇吵嘴时互相埋怨的口气,戏作了上面这副讽刺对联。上联挂在秦桧脖子上,下联挂在王氏脖子上。游人看了无不开心一笑。

    此联活画出一对奸夫、奸妇的丑恶心态,看了令人解气、解恨而又觉得好笑。不足之处是,上联末句中“必不”二字当平而仄,造成全联失替、失对。不知是本来如此还是书报转抄有误,若将其写作“焉能”岂不更好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吾与尔有是夫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这副对联是明末清初之际,镌刻于钱谦益手杖上的铭文,也是讽刺钱谦益的一副名联。

    钱谦益其人很有学问,但其变节投降的行径却为世人所不齿,详见本书第十四章《回文妙联》。他有一根心爱的手杖,为了自命清高,特从《论语·述而》篇中集句刻于杖上以作“杖铭”,这就是本联的上联(实际上当是下联)。原是孔子对颜渊说的话,此处被他借来对手杖说话,意思是:“国家用我时我就尽力办事,国家不用我时我就隐藏起来。我就和你这根手杖一样啊!”钱氏降清后,这根手杖不翼而飞,急得他到处寻觅而无着。不料过了一些日子,手杖又神不知鬼不觉地回到他手中。他再三抚摸,仔细端详,始见“杖铭”旁边又刻上一行长度相等的文字,恰巧与“杖铭”配成一副对联,即本联之下联(实际上当是上联)。这行字出自《论语·季氏》篇,原是孔子教训冉有和子路的话,此处用来指斥钱谦益的变节行为:“国家出现危险之时,你不去设法维持;国家将要颠覆之际,你不去竭力相扶;相反,你却投降了敌人。试问:要你这样的大臣有什么用!”

    此联巧妙之处是,手杖所刻之字皆出自《论语》,先刻者是钱氏借古文以自我标榜,后刻者则针锋相对,借古文对其丑恶行径进行深揭露和无情批判。难怪钱谦益看了,羞愧得无地自容。

    议铜板,议银元,议得我八十万人民,怨天恨地会卖官,会鬻爵,会叫你一小群丑类,断子绝孙这是旧中国讽刺贿赂选举的一副对联,作者无考。见于《中国楹联报》总第20期,据王书声文。

    民国年间,湖南祁阳县举行议会选举。大劣绅萧翠楼从萧氏公产款里强行提走5000块花边银元,通过贿选当上了议长。另一劣绅郭子安,也以同样手段贿选,当上了副议长。

    有人以“议会”二字冠顶,写了上面这副讽刺对联。

    此联深刻揭露了当时议会选举假民主的本质,和“一小群丑类”通过贿选“卖官”“鬻爵”的丑恶表演,表达了全县民众愤怒的心声,真可谓刺得深刻,骂得痛快季子敢言高,仕未在朝,隐未在山,与吾政见偏相左藩臣多误国,进不能攻,退不能守,问他经济又何曾这是曾国藩与左宗棠互相讥讽的一副妙联。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进士,历任内阁学士、协办大学士、直隶总督、两江总督等职。创办过洋务和军事工业,指挥湘军并借助洋人势力剿灭太平军,1870年查办天津教案时残民媚外,激起民愤。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省湘阴人。举人出身,曾率湘军与太平军作战,历任浙江巡抚、闽浙总督、陕甘总督等职。办过洋务和新式工业。光绪元年(1875)以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讨伐阿古柏,阻遏俄、英帝国的侵略。

    曾、左同为晚清重臣,又同为湘籍人氏,也都崇尚洋务并热心兴办工业,但在涉外事务中两人政见不同,曾国藩是主降派,左宗棠是主权派,故时常面和心不和,屡次会晤多不欢而散。某日,曾国藩拟定一比上联,又加了几句“恭请赐教”之类的虚伪之词,遣人送往左府,想以戏谑之语教训他一番。左宗棠看罢,淡然一笑,略加思索,提笔对出了下联,交来人带回面呈曾大人。曾国藩看了下联,不禁满面羞惭,气得老半天说不出话来。此联妙在巧借嵌字来指斥对方的弱点,以达互相讽刺之目的。上联首句巧嵌“季”、“高”,为左氏之字;“仕未在朝,隐未在山”,是说左宗棠长期奉旨在外,既不像官员,又不像隐士。下联首句巧嵌“国”、“藩”,为曾氏之名;“进不能攻,退不能守”,盖言曾国藩曾在湖口、九江、三河等地被太平军击败而丢失了阵地。上下联尾“左”、“曾”二字巧嵌两人的姓氏。两相对比,上联所指两条,算不上弱点和错误,所以“季子敢言高”;而下联所列几点,才真正抓住了要害,故云“藩臣多误国”。就历史真实和民众口碑而言,左宗棠的形象也远胜于曾国藩。

    寿比南山松,松不老,老来皇上赐享荣华富贵,贵客满庭,庭内芝兰八百,百龄再仰仙翁相貌福如东海水,水长流,流去黎民泣嘘血泪伤悲,悲声载道,道旁冤鬼三千,千剐万割污吏心肝这是一副民间传说故事中的讽刺对联,见于《中国楹联报》总第40期《贪官征对》,李景尧搜集。

    故事说,从前有个贪官60寿庆,某吹捧者献上半骈用“顶针”格笔法撰写的上联。贪官读后大喜,令人贴于大门一旁,悬赏征对。不到一日,果有应征下联贴于大门另一旁。贪官看了,气得七窍生烟;百姓看了,无不拍手称快上联中“芝兰”,典出《孔子家语·在厄》:“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比喻才质之美。“庭内芝兰八百”,比喻才质优美的子弟很多。《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车骑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谢太傅,即谢安;车骑,指谢玄。下联中“冤鬼”,指被冤屈之人,亦指蒙冤而死之鬼魂。《论衡》:“无过而受罪,世谓之冤。”韩愈诗:“孤魂抱深冤。”“道旁冤鬼三千”,言蒙冤受屈甚而致死者甚多。全联顶针接字,巧妙自然,语言流畅,似一气呵成。上联吹捧,令人肉麻;下联讽刺,入骨三分;恰成鲜明对比。而且对仗工稳,平仄和谐,堪称讽刺联中之杰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