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狐狸办事心经-让他人无法说不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老狐狸说

    办一件事,每个人都有两种理由存在。一种是看起来很好,一种是的确很好。办事要想有一个好的结果,让对方无法拒绝至关重要。

    把他推到众人面前

    办事要想有一个好的结果,面子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比如你可以顺着别人的思路来,以之作为促成思路接近的前提。

    汉代的大辞赋家司马相如,出川漫游,一篇《子虚上林赋》博得了海内文名。博雅之士,无不以结识司马相如为荣。但司马相如放任不羁,不拘礼教,又不治生业,一派浪荡公子相。

    这一年,司马相如外游归回成都的路上,路过临邛。临邛县令久仰司马相如之名,恭请至县衙。此事惊动了当地富豪卓王孙。卓王孙也想结识一下,以附庸风雅。但他仍摆脱不了商人的庸俗,故而实为请司马相如,但名义上却是清县令王吉,让司马相如作陪。司马相如本来看不起这班无才暴富之人,所以压根没准备去赴宴。

    到了约定日期,司马相如却没有来。卓王孙如热锅蚂蚁,王吉只好亲自去请。司马相如驳不过王吉面子,来到阜府,卓王孙一见他的穿戴,心中早已怀瞧不起之意,司马相如全然不顾这些,大吃大嚼,只顾与王吉谈笑。

    忽然,内室传来凄婉的琴声,司马相如一下子停止了说笑,倾耳细听起来。原来这是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所奏。司马相如弹了一曲《凤求凰》内享文君表达爱意。卓文君也爱慕司马相如的相貌和才华,当夜私奔到司马相如处,以身相许。两人一起逃回成都。卓王孙知道后,气得暴跳如雷,发誓不准他们返回家。

    卓文君随司马相如回到成都后才知道,她的夫君虽然名声在外,但家中却很贫寒。万般无奈,他们只好返回临邛,硬着头皮托人向卓王孙请求一些资助。不料,卓王孙破口大骂。

    夫妇俩心都凉了半截儿,可是到底她们俩人都有才,很快想出了一个“绝招”。第二天,司马相如把自己仅有的车、马、琴、剑及卓文君的首饰卖了一笔钱,在距卓府不远的地方租了一间屋子,开了一间小酒铺。司马相如穿上伙计的衣服,卷起袖子和裤腿,像酒保一样,又是擦桌椅,又是搬物件;卓文君则粗布衣裙,忙里忙外,招待来客。酒店刚开张,就吸引了许多人前来目睹这两位远近闻名的落难夫妇。司马相如夫妇一点也不感到难堪,内心倒很高兴,因为这正好达到了他们的目的——给顽固不化的老爷子现现眼。

    有几个朋友劝卓王孙说:“令爱既然愿意嫁给他,就随她去吧。再说司马相如毕竟还是县令的朋友。尽管现在贫寒,但凭他的才华,将来一定会有出头的日子,应该接济他们一些钱财,何必与他们为难呢?”万般无奈之下,卓王孙只得分给卓文君夫妇仆人两名,钱财百万,司马相如夫妇大喜,带上仆人和钱财,回成都生活去了。

    从这个故事可见,面子对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如果把对方推到众人面前,他是不容易拒绝的。

    罗斯福做纽约州长的时候,完成了一项项特殊事业。他与其他政治首脑感情并不好,但他却能推行他们最不喜欢的改革。他是如何做的呢?当有重要位置需要补缺的时候,罗斯福请政治首脑们推荐。

    “最初,”罗斯福说,“他们会推荐一个能力很差的人选,一个需要‘照顾’的那种人。我就告诉他们,任命这样一个人,我不能算是一个好的政治家,因为公众不会同意。

    “然后,他们向我提出另一个工作不主动的候选人,是来混差事后那种人。这个人工作没有失误,但也不会有什么很好的政绩,我就告诉他们,这个人也不能满足公众的期望,我请他们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个更适合这个位置的人。

    “他们的第三个提议是一个差不多够格的人,但也不十分合适。

    “于是我感谢他们,请他们再试一次。他们这时就提出了我自己选中的那个人。我对他们的帮助表示感谢,然后我说就任命这个人吧。我让他们得到了推荐人选的功劳……我请他们帮我做这些事,为的是使他们愉快,现在轮到他们使我愉快了。”

    他们赞成各种改革,如公民服役案、免税案等等,这使罗斯福工作很愉快。

    当罗斯福任命重要人员时,他使首脑们真正地感觉到了,是他们“自己”选择了候选人,那个任命是他们最早提出的。这让他们感觉得到了莫大的面子。

    罗斯福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意思,而是顺着对方的意图,晓以利害,这样就使他们自觉地回到罗斯福的“圈套”里来了。所以说,这是一种高明的攻心术,既达到目的,又不露痕迹。

    巧用“冷热水”效应

    一盆温水,保持温度不变,如果先把手放入冷水里,再放到温水中,会感到温水热;若先将手放在热水中,再放到温水中,就会感到温水很凉。同一盆温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感觉,这就是“冷热水效应”。

    在办公室里,善于运用冷热水效应就可赢得某种心理优势,进而获得主动,增添制胜砝码。

    姑娘小倩相貌一般,但很有心计。一次,她去某公司应聘求职,长相出众、能说会道的姐姐要和她一块去,小倩不同意,她非要和人称“丑小鸭”并且还有点口吃的妹妹一起去。

    别人都不理解,但小倩却心满意足地找到了理想的工作。经他人介绍,小倩打算和某个男青年“见见面”,同求职一样,小倩不愿姐姐作陪,而是领着妹妹。别人笑话她,但后来,小倩和那位男青年组建了一个美满家庭。

    小倩为什么要坚持这样做呢?因为她明白,和“热水”一块,主考、头次见面的男青年有可能将其“低看一等”;和“冷水”一起,主考、头次见面的男青年则可能将其“高看一筹”。

    某汽车销售公司的老李,每月都能卖出30辆以上汽车,深得公司经理的赏识。由于种种原因,老李预计到这个月只能卖出10辆车。极懂人性奥妙的老李对经理说:“由于银根紧缩,市场萧条,我估计这个月顶多卖出5辆车。”经理点了点头,对他的看法表示赞成。没想到一个月过后,老李竟然卖了12辆汽车,公司经理对他大大夸奖一番。

    倘若老李说本月可以卖15辆或者事先对此不说,结果只卖了12辆,经理会怎么认为呢?他会强烈地感受到老李失败了,不但不会夸奖,反而可能会百般指责。

    在这个事例中,老李把最糟糕的情况——顶多卖5辆车,报给经理,使得经理心中的“预期”变小,因此当月绩出来以后,对老李的评价不但不会降低,反而提高了。

    当一个人不能直接端给他人一盆“热水”时,不妨先端给他人一盆“冷水”,再端给他人一盆“温水”,这样的话,这人的这盆“温水”同样会获得他人的一个良好评价。

    人们在判断事物时下意识要进行相互比较,有时为了让某人接受一件有些勉强的事情(温水)时,不妨用另一件更困难的事(冷水)作反衬,出于趋利避害、两难当中取其易的本能,他会痛快地接受想让他接受的(温水)。

    假若首先让对方尝尝“冷水”的滋味,就会使他心中的“秤砣”得以缩小,因此他会对获得的“温水”感到高兴。

    一次,一架民航客机即将着陆时,机上乘客忽然被通知,由于机场拥挤,无法降落,预计推迟1个小时到达。顿时,机舱里一片抱怨之声,乘客们在等待着这难熬的时间。几分钟后,乘务员宣布,再过30分钟,飞机就会安全降落,乘客们如释重负地松一口气。又过5分钟,广播里说,现在飞机就要降落了。虽然晚了十几分钟,乘客们却喜出望外,纷纷拍手相庆。

    在这里,机组人员就是运用了“冷热水”效应,首先使乘客心中“预期”变小,当飞机降落后,对晚点这个事实,乘客们不但不厌烦,反而异常兴奋了。

    含蓄地说出想说的话

    古人云:“言有尽而意无穷,余意尽在不言中。”说话办事时,把重要的、该说的部分故意隐藏起来,或说得不显露,却让人家明白自己的意思的手法,便是含蓄的手法。

    含蓄,是一种修辞手法。它是指在讲话时不直陈本意,而是用委婉之词加以烘托或暗示,让人思而得之。而且越揣摩,含义越深越远,因而也就越是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含蓄是一种艺术。之所以说含蓄是说话的艺术,是因为它体现了说话者驾驭语言的技巧,而且也表现了对听众想象力和理解力的信任。

    工作中有许多事情是“只需意会,不必言传”的。如果说话者不相信听众丰富的想象力,把所有的意思和盘托出,这种词意浅陋、平淡无味的话语不但不会使人乐,而且会使说话失去魅力。

    美国《读者文摘》曾刊登过一个《第六枚戒指》的故事:

    那是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有位17岁的姑娘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在高级珠宝店当售货员的工作。在圣诞节的前一天,店里来了一位30岁左右的贫民顾客。他衣着破烂不堪,一脸的悲哀、愤怒。他用一种不可企及的目光,盯着那些高级首饰。

    姑娘要去接电话,一不小心,把一个碟子碰翻,六枚精美绝伦的钻石戒指落在地上,她慌忙捡起其中的五枚,但第六枚怎么也找不着。

    这时,她看到了那个男子正向门口走去,顿时,她醒悟到了戒指在哪里。当男子的手将要触及门柄时,姑娘柔声叫道:“对不起,先生!”

    那男子转过身来,两人相视无言,足足有一分钟。

    “什么事?”他问,脸上的肌肉在抽搐。

    “什么事?”他再次问道。

    “先生,我是头回工作,现在找个事做很难,是不是?”姑娘神色黯然地说。

    男子长久地审视着她,终于,一丝柔和的微笑浮现在他脸上。

    “是的,的确如此,”他回答说,“但是我能肯定,你在这里会干得不错。”

    停了一下,他向前一步,把手伸给她:“我可以为您祝福吗?”

    姑娘立刻也伸出手,两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她用低低的但十分柔和的声音说:“也祝您好运!”他转过身,慢慢走向门口。

    姑娘目送着他的身影消失在门外,转身走向柜台,把手中握着的第六枚戒指放回原处。

    这是一起盗窃案。人们对此通常的处理方式不外乎想方设法抓住盗窃者。但是姑娘却没有这样简单处理,而是用一席话彬彬有礼地达到了预想的目的。这种暗示的含蓄方式是值得细细品味的。

    要知道,这事是发生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很多人找不到工作,姑娘的这份工作尤为珍贵。如果被盗走了一枚戒指,其后果不堪设想。就是抓住了盗窃者夺回戒指,张扬出去,被老板知道个中原委,姑娘也会因工作疏忽而被解雇。何况那是一个落魄者,善良的姑娘也不想因此雪上加霜,伤害这个走投无路的可怜人。

    “对不起,先生!”姑娘首先用礼貌称呼语,语气适中,不慌不忙地唤住了这位男子。这样既传递了信息,又创造了一个相互尊重、和谐融洽的气氛。如果当时口不择言,或者语气过重的话,可能造成那男子三步并作两步,消失在门外,也许会惊动别的同事,那都不是姑娘所希望的。而且这样的礼貌称呼不仅创造了气氛,无疑还有两层言外之意:

    一是他有偷盗戒指的嫌疑;二是你放心,我绝不会用粗暴的方式对待你的。

    当那个男子接连问了两个“什么事”时,聪明的姑娘从他的表情以及问话的方式腔调中肯定了自己的判断,也洞察到他微妙的内心世界。她感到眼前这个男子不是那种惯偷,而是好人被穷困所迫的一念之差,很可能会接受自己的处理方式。姑娘决定继续采取含而不露的暗示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来达到目的。

    “这是我头回工作”,暗示我也和你一样,千辛万苦找不到工作,现在是头一回工作,咱们“同是天涯沦落人”,应该同病相怜才对,借以引起感情上的共鸣。“现在找个事儿做很难”,意在为前一句话作陪衬,言外之意是如果你把这枚戒指拿走,那我就要失去这份差事,再找工作就很困难了,就像你现在一样。

    这两句话把自己和那男子感情上的距离拉得很近。末了还用“是不是”这样的是非疑问句,借以引起男子进一步的思考,加强语意力度,扩大暗示效果。

    男子传达出愿意归还戒指的信息时,姑娘不失时机地握住他的手,说上一句“也祝您好运”,表达自己由衷的谢意和美好的祝愿,抚慰失意人感情上的失落和内疚。姑娘巧展口才,终于实现了自己美好的愿望。

    可见,把善良的愿望用含蓄的语言技巧表达出来,可以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拐弯抹角把话说

    老狐狸说,拐弯抹角能激起人思想上的波澜,让人在思索中明白事理,攻心力更强。

    公元前613年,楚庄王熊旅继位,当时的朝政由斗克和公子燮把持,庄王只是一个傀儡。他即位起初的三年时间里,日夜饮酒作乐,并下了一道命令:有来劝谏者处死。眼看朝廷政事混乱不堪,国势日益衰微,大臣成公贾冒死请求庄王接见。庄王一见成公贾便大声责问道:“你难道不知我禁止劝谏的命令吗?”成公贾故作惊惶地答道:“大王之令我岂会不知?我是来出谜语为大王助兴的。”庄王一听,改怒为喜地说:“你说说看吧。”成公贾说:“南山上有一只大鸟,三年里站在大树上不飞不动也不叫,不知道这是什么鸟。”庄王沉思了一会儿说:“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这是只不同凡俗的鸟。你的意思我懂了,你下去吧!”从此后,庄王一改往日颓废的作风,亲理朝政,提拔贤能,除奸杜佞,国势蒸蒸日上。

    根据不同的对象和环境,有时说话需要直来直去,有时则需要拐弯抹角。所谓拐弯抹角,就是通过转换角度,或者借助其他中介来说服对方的方法。先秦时代,辩士们进谏国君往往用拐弯抹角的方法,这是因为封建君王喜怒无常,好恶不分,直言进谏反而得不偿失。上述例子中,成公贾如果直接向庄王进谏,就违抗了庄王先前的命令。所以他采取了“出谜语”这个方法,拐弯抹角地绕着弯子说,让庄王自己领会。

    运用拐弯抹角的方法时有几个特点:一、需要借助中介,如一个故事、一则寓言等等,就事论理;二、巧妙利用时机,不以专门劝谏者的身份出现,以免造成对立局势;三、换角度提出劝谏,在另外的事情上做文章,其中的隐义由对方自己悟出,使其在自我启发中认识错误,这样既免除了对方心理和面子上的顾虑,又便于改正错误和接受意见。

    《战国策》里记有这样一则“南辕北辙”的故事。说的是,从前魏王欲攻打赵都邯郸,谋臣季梁知道此事,忙从旅途返回,求见魏王。他对魏王说:“我在返回的途中遇到一个男子,正赶着车向北走,却告诉我他要去楚国。我提醒他,‘若要去楚国往南走才对’,可那男子说:‘我的马是日行千里的好马。’我说:‘马是好马,可是你却弄错了方向。’那男子又说:‘我带够了旅费。’我说:‘你的旅费够了,但你的方向走反了。’可那男子又说:‘我的御夫技术高超!’诚然他具备了所有条件,可他却犯了方向性的错误。楚在南,他却向北,因此,他的条件越好,离楚国的距离就越远。大王,您身为霸者之一,刚刚获得天下的钦佩,却想仗着国富兵强而攻打赵国,你的目的是扩大领土,远播威名。但赵国并非弱小,若进攻不利,反而削弱魏国,可能从此离霸业日远矣。这不就和那个欲去楚国,却偏偏向北走的男子一样吗?”魏王听过故事后,若有所悟,改变了原来的主意。

    这里,季梁借用一个成语故事劝谏魏王不要进攻楚国,并指出进攻的结果有害无利,魏王接受了他的劝谏。

    牵着他的鼻子走

    人,由于在社会活动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家庭环境、社会经历、文化程度、心理需要、个人品质、性格脾气、兴趣爱好也各不相同,于是就形成了不同层次。同一类型的事情发生在不同的个体身上,就会产生不同的思想观念。当一个人心中存在一种不正确的,但又不是错误的观念,而打算向错误的方向发展的时候,此刻,我们要改变他的思考方式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们改变别人的思考方式,可以采取正面陈辞、反面陈辞、侧面陈辞的方法。

    1. 正面陈辞

    这是用正面言辞夸大对方的错误意愿,在对方彻底认识自己的错误后,而不得不改正的说话原则。《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楚庄王最心爱的枣红马病死了,庄王打算用大夫的丧礼来安葬它。群臣认为这种做法不妥。庄王下令说:“谁来劝谏我不要葬马的,就处以死罪!”优孟得知此事后,上殿仰面大笑,庄王惊问其故,优孟没有直接说庄王葬马这件事存在欠妥之处,而是说以大夫之礼安葬枣红马显得寒酸,应以国君的葬礼来安葬。庄王更加糊涂了,要优孟解释清楚。优孟说:“应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调动大批士卒修坟,征用大批百姓负土。送葬时,让齐国、赵国的使节列于前,让韩国、魏国的使节翼随于后;再给它造起祠庙,祀以太牢之礼,奉以万户之邑。这样一来,诸侯各国就知道大王您把人看得轻贱,而把马看得很尊贵了。”庄王一听,突然醒悟过来,深责自己险些铸成大错,遂打消了用大夫礼葬马的念头,改为以六畜之礼葬之。

    2. 反面陈辞

    这是从事物的反面入手揭示出它的错误的原则。

    秦宣太后爱魏丑夫,太后病危将死之时,下令说:“埋葬我的时候,一定要魏子殉葬。”魏丑夫听后十分害怕。庸芮可怜魏丑夫,为他向太后求情。他问太后:“您认为死了的人还有知觉吗?”太后说:“没有知觉了。”他又说:“像太后这样圣明聪慧的人,明明知道死者是没有知觉的,为什么白白地将自己生前所热爱的人用来为没有知觉的死人陪葬呢?如果死者真有知觉,那先王一定已经长期积怒在心了,太后连补救过失的时间都不够,哪里还有时间去私爱魏丑夫呢?”太后听了连连称好,而魏丑夫也免于一死。这就是违背他的本意,用道理直击其错误,使他想违抗又不能违抗,想发怒又不能发怒,最后只得低下头来,跟着你的意思走。

    3. 侧面陈辞

    这是从他思想的侧面指出他的错误的原则,是一种隐匿的说法。

    齐威王刚上任时,不问政要,不察民情,天天沉溺于酒色之中,齐国陷入了朝不保夕的险境之中。一天,淳于髡乘机对威王说:“楚国有一只大鸟,身披五彩停歇在宫廷的屋檐下,一停三年,不飞不鸣,人人不知是只啥鸟?”齐威王说:“这不是普通的鸟,它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过后,威王一改往日的颓势,发奋为雄,起用了敢于进谏的大臣,杀死贪官污吏,亲自安排国家大事,使齐国很快强大起来。

    正面陈辞、反面陈辞、侧面陈辞作为有效的说服方法在具体运用时,只要采取慎重的态度,就可以不用花多大的力气而能达到目的。这三条原则中,正面陈辞和侧面陈辞都是避免和对方发生正面冲突,在提高对方自尊心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富兰克林为了提高他人的自尊心,不仅不直接指出对方的错误,而且不用自信的口气、坚决的语气说话。他总结说:“我立了一条规矩,决不准自己太武断。我甚至不准自己在文字或语言上有太肯定的意见。比如当然、无疑等等,而改用我想、我假设、我想一件事该这样或那样。当别人陈述一件事而我不以为然时,我决不立刻驳斥他或立即指正他的错误。我会在回答的时候,表示在某些条件和情况下,他的意见没有错,但在目前这件事上,看来好像有两样等等。我很快就领会到我这种改变态度的收获:凡是我参与的谈话,气氛都变得融洽多了。”

    能做到富兰克林说的这些,你便能牵着别人的鼻子走,而他不会感觉到他的鼻子被你牵拽着,如此也就达到了预想的目的。

    从消除心理障碍入手

    美国大银行家培庞?摩根有一篇文稿写道:办一件事,每个人都有两种理由存在。一种是看起来很好,一种是的确很好。

    战国时代的策士都是驾驭言语的高手。《战国策》里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靖郭君是齐国的贵族,原来很受齐王重用,在国内很有权势。后来他与齐王发生了矛盾,担心有朝一日会与齐王闹翻,于是,打算在自己的封邑四周筑起城墙,以防止齐王的进攻。这一举措显然太不明智了,以一个家族的力量与强大的齐王相抗衡,无异于以卵击石。筑起高高的城墙,不但挡不住齐王,反而会使双方的关系进一步恶化,自招灭亡。因此,众门客纷纷劝阻,无奈靖郭君十分固执,不但不听,而且命令守门的人不得为说客通报。

    正当众人束手无策焦头烂额之时,一个齐国人自告奋勇,上门求见。他向靖郭君保证,见面时只说三个字,多一字愿受烹刑。由于他许诺的条件十分奇特,靖郭君总算同意了他求见的要求。进门之后,他十分严肃地凝视着靖郭君,看了很长时间,然后,慢慢吐出三个字:“海、大、鱼。”说完转身就走。靖郭君听后大惑不解,忙叫住他追问,那人却不肯多说。直到靖郭君声明前面的约定作废时,他才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他对靖郭君说:“先生没看见海中的大鱼吗?何其逍遥自在!鱼网捕不住它,鱼钩钓不到它。然而,一旦离开大海,在沙滩上搁了浅,就连小小的蝼蚁也能群起而攻之,把它当做口中之食。如今齐国就是您的大海,若有齐王的宠信,您何须筑城?倘若失去了齐王的支持,即使把城墙筑得再高,又于事何补?”靖郭君听了不由得连连称是,就此放弃了筑城的计划。

    这位说客所讲述的道理,其实也算不得十分深奥,从前几位进行规劝的人,想必也都考虑过了。为什么他们规劝时,靖郭君听不进去。这位客人一说,靖郭君就听进去了呢?关键在于规劝技巧。

    从交际心理学的角度看,“规劝”这一行为方式本身带有某种暗示。即对方犯了错误,提出规劝的人真理在握,特来帮助对方,为对方指点迷津,这一暗示与听话人的自尊心相抵触,很容易引起听话人的反感。就靖郭君而言,这种抵触心理表现得尤为强烈——不仅拒谏,而且闭门谢客。因此,不难想象,众门客之所以劳而无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就在于他们不懂得分析听话人的心理。心理障碍不消除,再有攻心力的言辞也不得其门而入。

    这位齐人的游说工作,正是从消除心理障碍入手的。首先,他用“海大鱼”三个字增添了一些神秘色彩,激起了靖郭君的好奇心。按常理说,会话时,话语应该围绕特定的话题展开。“海大鱼”三字,从字面上看,和当时双方共同关心的话题——筑城无丝毫联系。这样一句莫名其妙的话,不能不使靖郭君心痒难搔,好奇之心大起,好奇心一起,则主客之势互易。本来是靖郭君摆开了架势,严阵以待,准备拒谏,现在却是放下架子,好言安抚,虚心求谏。

    不过,要克服靖郭君的心理障碍,光引起他的好奇心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其他策略相配合,仍然不可能说服他。这位齐国人所采用的第二个重要步骤便是迂回出击。虽然靖郭君有了求谏的表示,他却并不急于谈论筑城的故事,因为“筑城”是一个敏感的话题,过早触及这个话题是危险的,很可能会唤醒靖郭君的戒备心理,使他重新回到原先那种封闭状态中去。所以,这位老练的说客开始时仍然若即若离地大谈“海”和“大鱼”的故事。直到他把“大鱼”对“海”的依存关系充分论述清楚,并清晰地描绘出了大鱼“荡而失水”为蝼蚁所食的血淋淋的残酷景象之后,才画龙点睛地道出这则寓言的真意所在。这对靖郭君来说,无疑是醍醐灌顶,当头棒喝,不由得他不幡然猛醒,马上放弃筑城的计划。

    办事心经

    古人云:“言有尽而意无穷,余意尽在不言中。” 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是“只需意会,不必言传”的。如果说话者善于说话办事时,用委婉之词加以烘托或暗示,让人思而得之,而且越揣摩,含义越深越远,那么他的语言也就越是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