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楷模:长孙皇后-德冠后宫明大义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贞观之魂长孙氏

    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两个月后,李渊借年事已高而禅位给太子李世民,李世民称帝。十三天后长孙王妃也随即立为母仪天下的长孙皇后,这应验了卜卦人说她“坤厚载物,德合无疆”的预言。

    当了至高无上的皇后,长孙氏并没有骄矜自傲,她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贤良恭俭的美德。她首先做的就是细心照顾太上皇李渊,长孙皇后十分清楚玄武门之变给这位太上皇带来了多大的打击,他最看重的三个儿子互相残杀,这种事情无论是哪个父亲也接受不了。长孙皇后恭敬而细致地侍奉李渊,每日早晚必去请安,陪老皇上说些话,逗老皇上开心。而且她时时提醒太上皇身旁的宫女怎样调节他的起居生活,比普通人家的儿媳更周全更孝顺。对于后宫的一众妃嫔,长孙皇后也非常和蔼,如果有哪个妃子宫人生了病,她即会派人送药过去,有时候还亲自前去看望抚慰。正是这些温馨感人的细节,终使得“下怀其仁”,原本冰冷的后宫呈现出一派祥和温馨的景象。

    长孙氏之所以如此快地进入了皇后这个新角色,可能同她与李世民共历玄武门之变有关。她对于自幼厮守的丈夫身份的改变,有着最直观的感受,她比李世民身边任何一个女人都更早更快地意识到,他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丈夫,而是一位皇帝,天下人的皇帝。虽然李世民作为一个丈夫,对长孙皇后的爱是极其浓烈的,但是饱读史书的她仍然不忘时时警醒自己,要以历朝皇后及外戚宠极而衰的悲惨事实做教训。年仅26岁的长孙氏知道,自己不仅仅是一个妻子,而且是皇后,是太子的生母,是天下女人德行的榜样。

    也许长孙皇后身份的改变让她的人生理想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她不再在乎男女之间卿卿我我的小爱,她渴望尽全力帮助李世民治理天下,渴望长孙家能够善始善终,渴望在丹青史书上留下千古美名。因此富有远见的长孙皇后做的第一件事,也是最著名的一件事,就是劝其兄长无忌辞却高官厚禄。

    历朝历代的皇后妃子,哪一个不是在登上皇后妃子的位置之后,便百般讨好皇帝,把娘家亲属举荐给皇上,恳请皇上封个一官半职,而长孙皇后做的这第一件事,却着实让太宗李世民吃了一惊。

    长孙无忌和李世民自幼交好,从李渊和李世民父子晋阳起兵叛隋,到建立唐朝,再到统一天下,长孙无忌一直紧紧追随李世民东征西讨,也立下了不少功劳,是唐太宗李世民推心置腹的忠臣良佐。在玄武门之变和高祖“禅位”这两件事上,长孙无忌称得上是首功之臣。在政变之前,太子和齐王咄咄逼人,长孙无忌态度坚决,竭诚劝谏李世民反抗;在准备政变时,他日夜奔波,内外联络;在政变之时,他不惧危难,亲至玄武门内。所以唐太宗至死不忘长孙无忌的帮助,临死前仍对大臣们说:“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你们若是不能好好保护他,就是对我不忠。”因此,李世民刚一入主东宫,便封无忌太子左庶子;一即帝位,长孙无忌便升为左武侯大将军,后任吏部尚书,晋封齐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

    太宗李世民想封长孙无忌为右仆射即宰相之职,他将这个打算告诉了长孙皇后,本以为皇后会为自己的哥哥高兴。没想到长孙皇后闻讯后立即推辞说:“妾位居后宫之首,全家已经是尊贵至极,实在不愿意让兄弟子侄再位居显要。历史上弄权误国的例子太多了。汉高祖死后吕产、吕禄专权;汉昭帝时,上官桀、上官安专权;汉宣帝时,霍山、霍禹专权,他们最后都因为谋反篡位而被杀,不仅累及子孙,而且祸国殃民,实可为后人的切骨之诫。希望皇上明鉴。”听完这番话,太宗皇帝虽然不以为然,但却对自己的结发妻子长孙氏越发的敬重,熟悉历史的李世民当然知道长孙皇后的这番见识有多么深刻。但是唐太宗太了解太信任长孙无忌了,重用长孙无忌,并不是因为他是自己妻子的兄弟。所以太宗摇摇头,恳切地说:“皇后的心我是明白的。不过,我重用长孙无忌是出于公心,并非由于他是皇亲国戚的缘故而是为社稷着想。我选择官吏,完全是看一个人的才能。没有才能的人,再近的亲戚我也不会任用;有才华的人,哪怕是仇人,只要能改过,我也会重用。长孙无忌当得起宰相,请皇后不必过虑。”

    随后唐太宗果然任命长孙无忌为左武侯、吏部尚书、右仆射,实为唐朝第一权臣。长孙皇后知道李世民性格刚硬,再次苦劝也无意义,于是只好把长孙无忌叫到宫里来,直言相劝,细述原委。长孙无忌也是谨慎之人,同意了妹妹的意见,决定向唐太宗辞去宰相之职,太宗当时并未同意。

    可是事情的发展却正如长孙皇后所料。长孙无忌任右仆射没有多久,就有人向太宗上书,说这位国舅爷权势太盛,恐对皇权不利。当然,贤明的李世民并未将这件事放在心上,反而将这封奏章拿给无忌过目,并公示群臣,表示自己绝对信任长孙无忌。

    但这件事情却足以惊出长孙无忌一身冷汗,也引起了长孙皇后更深的忧虑。

    于是,长孙兄妹轮番苦求李世民,希望能辞去宰相一职。李世民无奈,不得不在一年后改授长孙无忌为“开府仪同三司”,这是一个位高而没有实权的官职,但是长孙皇后却仍然对外戚位列三公而心中忐忑,恳请舅舅高士廉再次向太宗请辞。

    唐太宗知道后,为了排解妻子的忧虑,只好发了这样一道诏书给长孙无忌:“黄帝得力牧,为五帝先;夏禹得咎繇,为三王祖;齐桓得管仲,为五伯长;朕得公,遂定天下。公其无让!”此后,长孙皇后和其兄才停止进谏。

    长孙皇后曾在她的《女则》中写道:“历观前古,邦家丧败之由,多基于子弟召祸,子弟之乱,必始于宫闱不正。”她十分明白,外戚专权往往会导致政权变易或者外戚灭亡。长孙皇后坚持让长孙无忌辞官的用意也在于此,她要以西汉外戚吕氏和霍光灭族的历史教训做戒,尽量不让外戚参与朝政,竭力保全长孙家族。她在临终之际还请求太宗不要让长孙家族执掌权要,对太宗说:“妾身家的宗族,因为我嫁给了皇上而富贵起来,他们能做官并不是靠品德才行,所以很容易惹祸及身。请皇上为了我家族长远考虑,切勿让后人担当重职要务,就让他们以外戚的身份做官就好,这就是对他们的恩惠了。千万不要让他们担任要职。”

    而长孙皇后的第二个用意就是希望唐太宗能借鉴历史,接受刘邦死后诸吕专权和汉武帝死后霍光专政的教训,防止外戚专权而危及李唐子孙的天下。她曾著书批驳汉明德马后道:“不能抑退外亲,使当朝贵盛,徒戒其车如流水马如龙,是开其祸败之源而防其末流也!”她作为李家的媳妇,最希望看到的还是李唐的天下能长盛不衰。

    皇后的地位和权力仅在天子之下,对于一个国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若再进一步影响和控制皇帝,其权力之大可想而知。历史上有许多后妃弄权误国,影响朝政,甚至断送江山。长孙皇后每次读书遇到这种情况,都会扼腕叹息,为那些不明大义、弄权误国的女子悲哀。这些女人爱权势,最后的结果均是不得善终,不仅族人受尽牵连,而且往往连带着天下百姓遭殃。所以长孙皇后对外戚专权深恶痛绝。可是没过多久,长孙家的人就参与到了谋反的事情中,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在长孙皇后年幼时曾迫害她和哥哥的长孙安业。

    虽然长孙安业对待年幼的长孙氏不好,可当长孙氏成为皇后之后,并未报复过他。而且唐太宗还念在他是长孙皇后同父异母的兄弟,让长孙安业一直稳稳地当到了监门将军。

    只可惜他始终心怀鬼胎,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敢完全相信妹妹的善意,还怕长孙皇后有一天会报复他,最后竟然参与到刘德裕谋逆案之中。事发之后,唐太宗决定将长孙安业斩首示众。

    长孙皇后得知这件事后,心神不定,虽然她记恨过长孙安业,可他毕竟是自己同父的哥哥。最后长孙皇后还是决定要救他。

    于是长孙皇后找到太宗皇帝大声痛哭起来:“我们长孙家真是太不幸,怎么会出现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情。陛下对安业素有重恩,他没有立什么功劳,却当上了监门将军。他不图报答,反而谋逆,真是死有余辜啊!”

    “你是什么意思啊?”太宗皇帝一听这话头,就知道皇后想为他求情,可是太宗知道,长孙安业素来和皇后有隙,皇后怎么反过来替他求情呢?

    长孙皇后继续道:“安业谋逆,万死无赦。然而他当年对我不好的事情早已天下皆知,如今处他死刑,外人一定会认为是我趁机报复哥哥,这对皇上您的名声也是莫大的拖累。”

    长孙皇后如此的求情之法,让太宗皇帝忍俊不禁。明明是想要替兄求情,偏偏把大道理说到自己头上,还叫太宗反对不得。所以太宗皇帝虽然记恨长孙安业早年对待皇后之恶行,怒其谋逆之死罪,但还是看在长孙皇后的面子上,饶了他的性命。

    这是长孙皇后唯一一次求自己丈夫做的人情,而她所求情的人,竟然是早年赶她出家门的哥哥。长孙皇后之所以想保护长孙安业的性命,应该也是血浓于水吧。长孙皇后的善良又一次感动了太宗。

    长孙皇后从小就好读书,能恪守儒家传统的道德规范,史书记载说她“少好读书,造次必循礼则”。谨守儒家礼仪的长孙氏认为国家大事,应由皇帝和身边的大臣们商量决定,所以对于朝廷上的事情,她从不过问,更不用说干预了。但是唐太宗作为长孙氏的丈夫知道自己的妻子好读书,才学渊博,每次太宗与她对谈古今时,都让太宗获益良多,所以有时候就难免想与她谈论政事,而长孙皇后却从不在这种时候发表自己的看法。太宗问得多了,长孙皇后就推辞说:“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妾以妇人,岂敢豫闻政事。”

    然而,有些时候,她则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明确表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促使太宗接受其意见。她真正对太宗的“进谏”,几乎都只在他做错事要惹祸的时候才进行的,都是为了李唐的江山社稷、为了帮助朝中直臣,她才会挺身而出,说别人想说而不敢说的话。如果说唐太宗以善于纳谏、魏征以敢于直谏而著称于世的话,那么,长孙皇后可以说是一个以柔克刚进谏的典型。正因为她有较好的文化修养、独特的人格魅力,所以她能够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改变唐太宗的一些错误的想法和行为。在这方面,敢于直言进谏的魏征也自叹不如。

    贞观六年(632年),文武百官一再请求唐太宗到泰山祭祀天地,古代封禅泰山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天下太平,国家兴盛;二是天降“祥瑞”。国家兴盛说明帝王功高德显,天降“祥瑞”说明上天对帝王的表彰,这时帝王要用一种方式回告上天,就是封禅大典。然而只有魏征坚决反对这件事,他认为去泰山祭祀天地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情,对国家百姓没有太大的帮助。恰巧这一年黄河中下游两岸发生水灾,此事只得作罢。可是要面子的唐太宗心里十分不痛快。有一天,魏征又一次顶撞太宗,唐太宗退朝回宫,脸色铁青,一见长孙皇后就愤愤地说:“有朝一日,我一定要把这个种田佬杀掉!”

    长孙皇后十分惊愕地问:“种田佬是谁呀?”

    李世民怒道:“就是那个魏征!每次上朝,他总是在金銮大殿上当着众臣的面顶撞我,让我下不了台。他既不是元老旧臣,也没有赫赫战功,只是我从罪人中提拔出来的家伙,居然敢这样对待我!是可忍,孰不可忍!”

    长孙皇后听了,心里十分担心,怕是魏征已种下祸根。但是皇后知道当面替魏征求情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于是长孙皇后思考了一番后,默默退回内室,换上一身参加隆重庆典或祭祀时才穿的皇后宫服,出来径直跪在地上,向唐太宗稽首道贺。

    唐太宗自然大吃一惊,忙问:“皇后这是为何?”

    长孙皇后郑重答道:“古人说,只有君主圣明,大臣才能直言。现在魏征说话如此率直,不正是由于陛下圣明吗?君明臣直,这是国家和百姓的大喜,我怎能不向陛下道喜呢!”

    唐太宗本就是英武之辈,听了皇后这番话后,立刻醒悟,感慨地说:“多亏皇后及时指点,给我敲响了警钟,否则险些误了大事。”事后太宗皇帝不仅不记恨敢于当众顶撞他的魏征,而且深深地敬佩自己深明大义的妻子。

    第二件关于长孙皇后劝谏太宗的事情也与魏征有关。皇帝嫁女儿本来就是喜事,任谁也不会去碰霉头,偏偏又是魏征惹太宗不高兴。

    长乐公主,是长孙皇后所生,聪明伶俐,才貌出众,备受皇后和太宗宠爱。贞观六年,长乐公主到了出嫁的年龄,太宗决定把长乐公主下嫁给长孙无忌之子长孙冲。由于这双层关系,在准备嫁妆的时候,太宗命令长乐公主的嫁妆要超过永嘉公主的一倍。永嘉公主是高祖李渊的女儿,也就是李世民的妹妹。其出嫁时正逢唐初百业待兴之际,因而嫁妆比较简朴;长乐公主出嫁时已值贞观盛世,国力强盛,唐太宗要求增添些嫁妆本不过分。但魏征听说此事后,仍认为不妥,立刻进宫劝谏太宗说:“从前汉明帝要分封他的儿子,明帝说:‘我的儿子决不能高于先帝的儿子,所以分封的领地只能是先帝的一半。’现在陛下您的女儿要出嫁,论感情,您和公主是父女关系,更亲密。可是论道理,论地位,永嘉公主是高祖之女,长乐公主是不能与永嘉公主相比的。而现在您要使长乐公主的嫁妆超过永嘉公主一倍,恐怕不合伦理啊!”

    唐太宗虽然觉得魏征的话很有道理,但是心里也不舒坦,而且此事因牵涉到长孙皇后,所以没有当魏征的面表明态度。回宫后,唐太宗把这件事告诉了长孙皇后,本以为会招致皇后的埋怨,可是长孙皇后听了不但不怨恨,反而非常钦佩魏征的正直无私和为大唐社稷着想的可贵品质,感慨地说:“妾虽和陛下为结发夫妻,蒙受很多恩惠宠爱,可每次跟陛下谈话,总要先察言观色,不敢轻率冒犯陛下的威严。可是魏征能够引用古今道理来说服皇上控制私人感情,把事情办理得公正、令人信服,这说明他真是一心为国的大臣啊!何况魏征与陛下只是君臣关系,却敢于犯颜直谏,据理力争,以抑制君主的私情,真是十分难得啊!忠言逆耳利于行,陛下如能多听魏征的意见,国家就会安宁了。”太宗听完长孙皇后的一番话,深感皇后说得有道理!也更加深信魏征是为国为民的肱骨良臣。

    随后,长孙皇后又派人带着四百串铜钱和四百匹绢去魏征府上表示感谢,并传话说:“很早就听说魏公为人刚正不阿,今天从您劝说皇帝减少公主嫁妆这件事上,更加清楚了您的品德,希望魏公您永远保持这种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操,直言进谏的品德不要改变。”魏征听后,深感长孙皇后贤明,也坚定了他做一个敢于直言进谏的臣子的决心。

    在这两件事情后,太宗皇帝对魏征更加信任和器重。贞观初期,魏征曾数犯龙颜,前后所谏二百余事,皆为太宗采纳。正如太宗所讲:“贞观以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唯魏征而已。”可以说如果没有长孙皇后保护谏臣、倡导直谏,这种局面怕是不会出现的。

    贞观之治,长孙皇后“润物细无声”之功,和朝堂上的房谋杜断、魏征直谏、李靖的战无不克,具有等量齐观的历史意义。李世民以他的天纵之资,凝聚着一班文臣武将为大唐帝国的盛世天下而奋斗不已。长孙皇后把国家置于自己温暖的包容之下,成为整个贞观之治背后最闪光的女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