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来事儿的艺术全集-广结善缘是学会来事儿的磁力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人都喜欢会来事儿的人。会来事儿是一种性格:随和、乐观、宽容、友善;会来事儿是一种心机:有眼色、有分寸、有心计;会来事儿是一种礼节:懂人情、通世故、识大体;会来事儿是一种处世之道:知进退、懂尊卑、识眉眼;会来事儿是一种社交本领:会讨人缘、善处关系、长于察言观色、精于投人所好、说话唇甜齿蜜、办事八面玲珑。会来事儿可以博取领导欢心、同僚愉悦、下属称颂。所以,只有做个会来事儿的人,才能为自己行走社会创造出良好的和有利的人际环境。

    一学会来事儿:秘药良方讨人欢

    要想在社会上吃得开,首先要有个好人缘才行。然而,人缘的好坏并不是自封的,好人缘的取得要靠会来事儿才能做成。从一定意义上说,好人缘是一个人品格、形象和处世手段的镜子,而会来事儿则是讨人喜欢的秘药良方。所以,凡想干点事业的人,一定要做到会来事儿。

    1.哄死人不偿命

    会来事儿,很大程度上是有眼色,会揣摩,把人哄得溜溜转。

    李莲英于咸丰七年(1857年)进宫。初进宫时他起名叫李进喜,得宠后,经慈禧太后钦赐,改名“连英”。在20多年的时间里,从一个普通的八品太监,一跃升为二品花翎总管,其升迁之速,待遇之高,在清代270多年的历史中是独一无二的。

    李莲英之所以能够深得慈禧太后的宠信,迅速获得成功,其秘诀并非是由于传说中讲的他掌握有高超的梳头技巧,而是由于他时时刻刻地揣摸主子的心理性格、脾气秉性、习惯爱好,千方百计地绞尽脑汁,讨取主子的欢心,说开了也就是会来事儿。

    李莲英的值班房离慈禧太后的寝宫很近。慈禧太后是个权力欲极强的独裁者,但是作为一个女人,在她性格的另一面,感情也同样是十分脆弱的。她最害怕的是孤独和寂寞,时时需要有人能陪伴她消磨除了从政以外的无聊时光。几十年来,在她身边的所有奴婢中,除了早年被丁宝桢处死的安得海外,惟有李莲英最能善解其意了。晚清宫廷太监刘兴桥、赵荣升等人回忆说:“清代末年,女主里寡妇多,当权的西太后,虽然有好多事要做,但是日子过得也是怪无聊的……能解西太后心烦的是太监李莲英。李莲英最会服侍她,成了她离不开的人。两人感情看起来非常密切。在闲暇时,慈禧太后有时也到李莲英的值班房转一转。每当这个时候,李莲英都是受宠若惊,他想尽各种办法来表示他对慈禧太后的尊敬和忠心。比如,凡是慈禧太后到他那里坐过的椅子,他都用黄色缎子布覆盖起来,不许包括自己在内的任何人再来使用。”

    由于李莲英整天揣摩如何讨主子欢心,因此他搞阿谀奉承、谄媚拍马,不仅善抓时机,而且搞得十分自然,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慈禧太后过60岁生日。各级文武官员,都纷纷向这位掌握大权的最高统治者贡献奇珍异宝、古玩字画,希望能讨取“老佛爷”的欢心,从而加官晋爵。李莲英想大异于各官所为,耍个新花招,讨慈禧欢心。

    李莲英十分了解慈禧的心理活动。以往每年过生日,慈禧都要将一些鸟儿、鱼儿“放生”,以积阴德,显示自己的慈善仁德。李莲英想抓住“放生”的机会露一手。于是,早在几个月前,李莲英就冥思苦想筹划这件事。

    李事先买了许多黄鸟、画眉等,专门进行驯养,以鸟食作诱饵,让其进笼、出笼,让其听从指挥。久而久之,他驯养的鸟儿,只要笼子一打开,就飞了出去,但在外围绕房屋或树木飞上几圈后又仍然乖乖地飞回笼内觅食。

    慈禧太后60岁生日那天,果然不出李莲英所料,慈禧太后如往年一样,在众多太监、宫女的簇拥之下,缓缓地来到万寿山下,表演她的传统节目——“放生”。

    人们纷纷把早就准备好了的鸟笼提到慈禧眼前,而此时的李莲英却“礼让三先”往后躲。慈禧一连“放生”了数十笼鸟儿,各鸟皆腾空而去。人们不断报以笑声、欢呼声赞誉这位大积阴德的老佛爷。眼看“鸟儿放生”将要结束时,李莲英提着鸟笼,双手举过头顶:“请老佛爷放生!”慈禧用同样的动作去打开这最后一个鸟笼,鸟儿和其他鸟儿一样飞出了笼子。但是,不同的现象发生了:放出去的鸟儿在宫殿绿树之间飞了几圈,后又飞回了原来的鸟笼!

    在场的人们一看,知道李莲英做了“手脚”,但都不敢吭声。

    慈禧太后心中纳闷,就问李莲英:“你的鸟儿为何放出去又回来了呢?”

    李莲英见有阿谀奉承的时机,立即像背书似地说道:“老佛爷皇恩浩荡,恩及鸟兽。鸟儿感恩戴德,不忍离老佛爷而去。老佛爷洪福齐天,万寿无疆!”

    其实,慈禧太后在此时也知道“鸟儿放生回归”是李莲英搞的鬼,不过李莲英的阿谀之词听起来十分顺耳,特别在自己六十大寿这一天听到这种话也很开心。但为了表示自己的圣明,慈禧太后还是故意斥责说:“大胆的奴才,竟敢拿些驯好的鸟儿来让我放生,难道你敢欺蒙我吗?”

    周围的人们都面面相觑,特别是一些平时与李莲英有矛盾的太监在暗暗高兴。他们想:这次你李莲英要倒大霉了!他们都在静候慈禧太后如何发落李莲英。

    这个时候,只见李莲英不慌不忙地上前叩了一个响头说:“奴才万万不敢欺蒙老佛爷。自古以来,有驯鸟的,但没有驯鱼的。昆明湖不是也有100桶大鲤鱼正等待老佛爷放生吗?请你放鱼后再治奴才的罪不迟。”

    慈禧太后本来就不想治李莲英什么罪,听李莲英这么一说,便顺水推舟,说:“那我们就去放鱼。”

    慈禧太后在人们的簇拥之下,来到昆明湖畔,走到预先准备“放生”的鱼桶前,用手摸摸鱼桶,说声“全部放掉”,太监们七手八脚地将鱼倒入昆明湖内……

    可是,令慈禧太后和众人感到奇怪的是:放进昆明湖内的鱼在湖内打了几个转转,绝大多数又都游回到岸边,并且自动地排成一个大横排,头朝着慈禧太后,摇头摆尾,嘴巴一张一合,好像在向慈禧朝拜……

    慈禧太后被这种从未见过的现象弄呆了。在场的众人也捉摸不透。

    就在这个时候,李莲英见谄媚阿谀的机会又到了,便突然跪倒在地,兴高采烈地大声说:“恭喜老佛爷,贺喜老佛爷!老佛爷寿诞之日,天降吉祥,放鸟,鸟不去;放鱼,鱼不走。老佛爷洪福齐天,万寿无疆!”

    其他太监、宫女见状也跟着一齐跪下,大声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慈禧太后在六十大寿这个日子里,被这班人这么一哄闹,闹得心花怒放,飘飘然起来了。她觉得自己似乎真成为顺天应人的圣主了。自然,在她的心目中,对李莲英印象最深。

    那么,“放鱼,鱼不走”到底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后来,爱新觉罗·溥佐道出了鱼儿不肯离去的奥秘:李莲英在筹划如何让慈禧太后在生日那天开心时,便想出了一个鱼儿不肯离去的办法。李莲英事先弄来许多活鱼虫,将其装进一个个纱布口袋中。然后把纱布口袋并排固定在准备“放生”的湖边水底。鱼虫不断地从纱布口袋的网眼中渐渐游出,这就在湖边水中出现了肉眼看不明显的“鱼虫带”。鲤鱼放入水中后,发现了鱼虫,就游回岸边吃鱼虫,鱼自然就按照“鱼虫带”的方向排列。岸上的人猛然一看,就如同鱼在列队朝拜一样。应当说,李莲英挖空心思想出来的这一招是很绝的。

    李莲英利用慈禧迷信和愿听臣下颂扬之语的特点,煞费苦心地制造了鸟儿不肯飞去,鱼儿不肯游去的假象,神化了慈禧,讨得了她的欢心。

    实际上,作为小人物,能否讨得上司的欢心,关键就是要会来事儿。会来事儿不一定靠送大礼,关键问题是怎么把领导弄乐了,因为领导高兴了,才会有你的好烟抽。否则,不分场合,不识时务,纵有天大的本领,也一无用武之地。所以,你若想做到讨人喜欢,就要练就一套会来事儿的本领。

    2.说话在理更在巧

    会来事儿是讨人喜欢的秘药良方,说话的时候,不仅要说出理来,更要说出巧来,这样你才能让人心服口服,别人才真正地认同你和喜欢你。

    明代湖北咸宁钱家湾有个巧女叫钱梅,因她排行第六,大家叫她钱六姐。

    钱六姐出落成一个水灵灵的大姑娘,加上她聪明伶俐,心地善良,她的爹爹九公逢人就夸女儿。这一天,他当着众人的面又夸起女儿来了:“我那女崽,挺敬重我呢,对我说话,已经懂得避讳,从不提及‘九’字。”

    听众里有两人很不服气,一人叫张老九,一人叫李老九。他们私下里嘀咕:“你这个九公,夸女儿夸出瘾头,我们倒要看看你女儿有多大的能耐!”

    这一天,九公外出未归,张老九、李老九以为机会来了,邀请了九个人,一起来到钱六姐家。李老九对六姐说道:“我们是来找你爹爹有事的。”

    钱六姐笑笑答道:“伯伯叔叔有什么事?如果信得过我,可以告诉我,待我爹回家,再说给他听。”张老九说道:“六姑娘,你对九公这样说——张老九,李老九,九叔九伯来访友,手拿九把鲜葱韭,约好九月初九日,九公去喝九盅酒。”

    临走时,张老九连连嘱咐六姐不要说错了。走出门后,这一伙人就悄悄地在房前屋后躲藏起来,一定要看九公的笑话。

    不一会儿,钱九公回到家里,钱六姐告诉爹爹说:“刚才有人来找过你呢。”

    “来了哪些人?找我有什么事吗?”钱九公问道。

    躲在外面的张老九、李老九听到这里,连大气都不敢透一口儿,只要钱六姐当着她爹爹的面说一个“九”字和“九”字的谐音,他们就要毫不客气地回到钱九公的家里,当面羞辱一番。

    只听钱六姐轻声细语地对他爹爹说:“爹,你听我说——”接着念起顺口溜:张四五,李三六,八位叔公加一公,手里拿着扁叶葱,邀爷等到重阳日,去喝三盅三盅又三盅。

    躲在房前屋后的张老九、李老九他们,听见钱六姐将“九”字撇得一干二净,无不心服口服。

    实际上,讨人喜欢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也并不像上例那样只要会说几句奉承漂亮话就可以解决的,现实生活中,要想用会来事儿去讨人喜欢,有时还要忍辱负重。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以德行和忠孝著称的人,名叫闵子骞。他是孔子的学生。据说当时孔子有3000学生,其中有72位贤人,闵子骞就是72贤人中的佼佼者。下面是他小时候的故事。

    有年数九寒天,闵子骞兄弟俩跟随父亲骑马,去一位朋友家赴宴。一路上,飞雪扑面,寒风刺骨。闵子骞浑身打颤,嘴上不断地喊着:“冷啊,多冷的天啊!”

    他的弟弟则相反,额上还微微渗出汗珠,他说:“好热啊,好热!”

    父亲看看子骞穿的棉衣着实比小儿穿得厚,就怀疑子骞在撒谎,随即扬起马鞭,狠狠地朝他背上抽去。鞭落衣破,棉衣露出了一团散乱的白芦花,很快被西北风吹得飞舞起来。

    父亲看见子骞的脸上挂满泪珠,伸手摸了摸他的“棉衣”,里面包的全是不保暖的芦苇花,他转身摸摸小儿子的棉衣,里面却是包得严严实实的丝棉。原来是后妻在虐待自己亲生的骞儿。心想,家里出了这样的丑事,两个儿子穿的两个样,还有什么面目去见朋友。于是,带着两个儿子,毅然掉转马头回家了。

    回到家里,闵父一怒之下便愤然挥毫写了休书,要马上休弃后妻。

    闵子骞见状立即跪地哀求说:“爸爸,请您千万不要休弃妈妈。”

    闵父莫名其妙地问:“妈妈如此狠心地虐待你,你为啥还为她求情?”

    子骞流着眼泪说:“现在受虐待的只是我一个人,如果把妈妈休弃了,再娶一个继母来,这样不是我和弟弟都要受虐待吗?与其两人都受苦,不如让我一个受苦好。”

    子骞的话说得太感人肺腑了,继母被感动得失声痛哭起来。她忍不住一把抱住了子骞,声泪俱下地说:“妈妈对不起你呀!要是你爸不赶我走,往后我待你和弟弟一个样。好孩子,你相信妈妈吧!”

    闵父也深深感动,放弃了休妻的主张。从此,一家人相亲相爱,继母待子骞就像对亲生的儿子一样。

    可以说,子骞的被人喜欢是以自己以德报怨的行动换来的。但他也属会来事儿的范畴,所以我们说为人会来事儿并不一定全靠嘴皮子功夫,更重要的还有实际行动。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如果你能以这样的情怀去面对世界,面对所有与你交往的人,相信你也是个会来事儿的人。

    3.好钢做在刀刃上

    人都犯一种倾向性的毛病,即人云亦云。比如某某人地位低,一个人瞧不起都跟着瞧不起,某某人地位高了,一个人去攀了,后边的便趋之若鹜。其实这是一种势利眼。俗话说“有饭送饥人,有衣送寒人”,如果你会来事儿的话,不妨把温情送给卑微的人,相信你一定会得以厚报。

    “曾左彭胡”是清朝中兴的四大名臣,胡林翼虽然排名最后,很大程度上是因他去世得早,实则他的功勋与前三位相较,并不相差多少,而且在前三位最艰难的时候,也都依赖胡的大力扶持与帮助。胡林翼勇于任事,见识非凡,做事做官都很有一套。

    当胡林翼在湖北任军门提督时,一把手湖北巡抚满人官文,是位糊涂官,但很得朝廷的信任。胡林翼要全力支持曾国藩的前线战事,就必须同官文搞好关系,否则就很难办成事。

    某日官文大发请帖,说是要为夫人做寿。胡林翼备礼前往,及到门口,看见有些官员怒容满面,拂袖而去,这才知道官文是给五姨太做寿,而不是元配夫人。以当时习俗,姨太太是没有什么地位的,尽管官文很喜欢这位姨太太,可还是有许多官员觉得难堪。

    以胡林翼的身份名望,完全可以不去拜寿。但胡林翼不仅进府拜寿,还在席间提出,自己的母亲没有女儿,一直想认个干女儿,五姨太如此人品,老太太定然满意。

    官文和五姨太见胡林翼能赏脸光临,已是大大的高兴,再听此言,更是心花怒放,这样一来,五姨太的身份地位就风光了许多。

    第二天五姨太即前往胡府拜见老太太,正式认亲。

    在当时各省中,一般都是满人、汉人搭班子,多数合不来,互相牵制。惟有湖北,将相和睦,胡林翼得以全力做事,而官文不但不再添烦,还总在朝廷面前为其美言。

    这就是会来事儿,人常说饿了吃糖甜如蜜,饱了吃蜜也不甜。

    如果你还有点智慧的话,胡林翼的做法就不能不学,要知道送给一位将要饿死的人一块菜团,要比送给富翁一块黄金贵重得多。

    二学会来事儿:琼浆玉液惹人醉

    一个人有没有好人缘主要看其会不会来事儿。俗话说:顺着好吃,横着难咽。会来事儿是营造人缘的琼浆玉液,而不会来事儿则像一只在餐厅中四处盘旋的苍蝇,纵然没人奈何得了你,但终不是受人欢迎的角色。所以,是让人吃了这口想那口,还是癞蛤蟆落到脚背上——不咬人烦人?这就全凭事在人为。

    1.将错就错解尴尬

    人不错成神,马不错成龙。当别人不经意地出了某种差错之后,会来事儿的人是不会轻易给他扣帽子和打棍子的。卡耐基说得好:不要为打翻了的牛奶哭泣;牛奶既已打翻了,哭也哭不回来,所以就不如索性卖个顺水人情,干脆错打错上来。

    魏国公韩琦镇守大名府时,有人献上两只玉杯,说:“这是种田的人在破坟中找到的,杯子内外都没有一点瑕疵,是绝世之宝。”韩琦就给他白金作为答谢。他非常珍爱它们,每次设宴招待客人,都放置一张桌子,用锦绸盖着,再把玉杯放在上面。一天,他召待漕运使,并用玉杯斟酒劝客人喝,一时之间被一个官吏碰倒,玉杯碎了,客人都很吃惊,那名官吏就伏在地上等候处置。韩琦神色不变,笑着对客人们说:“凡是世间的物品,它的生成与毁坏都自有天定的时数。”过了一会儿,他就对那名官吏说:“你是失误了,但不是故意的,又有什么罪呢?”客人们都对韩琦宽厚的德行和度量佩服不已。

    还有,裴行俭从前平定都支遮匐的时候,缴获了敌人的宝物不计其数。少数民族的将领和士兵前去观赏这些宝物,裴行俭在宴会上就将这些宝物都出示给他们观赏。其中有一件玛瑙盘,二尺长,纹彩斑斓,很漂亮。一个士兵捧着它,不小心向前跌倒了,盘子破裂了。这个士兵很害怕,跪在地上,头都磕得流血。裴行俭笑着说:“你并不是故意的呀!”脸上并没有吝惜的神情,这个士兵此后鞠躬尽瘁。

    上世纪60年代初期,某一外国友好代表团来我国访问,在上海市参观期间,东道主为该团举办了招待宴会。

    宴会上使用的酒杯是一套价值连城的九龙杯,其形古朴苍劲玲珑剔透,特别是龙门口上那颗光耀夺目的明珠更是巧夺天工。

    该团有位贵宾被这精美而又珍贵的艺术品深深吸引住了,拿在手上仔细欣赏赞不绝口,啧啧称奇。也许是由于饮酒过多,他竟将一只九龙杯有意无意地顺手装进了自己随身携带的公文包。

    我方陪同人员见状后,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直接索要不太礼貌,甚至还会影响到两国的关系,眼见客人夹起公文包兴冲冲地离去。

    九龙杯是我国的稀世珍宝,一套36只,缺一岂不可惜?不要就这样让他轻易拿走,当然追回也应采取最为合适的办法。最后,我方工作人员就采取了将错就错的技巧,成功索回了九龙杯,而且又没使对方丢了面子。

    当天晚上,明亮的表演大厅里笑语欢声,热闹非凡,精彩的杂技表演令观众如痴如醉。特别是那位贵宾被中国演员精湛的技艺所折服,一个劲地热情鼓掌。台上表演正是高潮,只见一位魔术师轻步走上舞台,很是潇洒地将三只杯子摆放在一张桌子上,观众定睛一看,原来是奇光耀眼的九龙杯。再看魔术师举起手枪,朝九龙杯扣动扳机,随着一声枪响,转眼间那三只九龙杯只剩下了两只,另一只不知去向,观众们兴趣热烈,既为魔术师的技艺叹服,又都在纳闷:那只九龙杯到底去了什么地方?

    这时,那位魔术师对观众说道:“观众朋友们,那只杯子刚才被我一枪打进了坐在前排的那位尊贵客人的皮包里了。”说完,便轻步走下台来,对那位贵客欠身道:“先生,能打开您的包吗?”

    贵客明知是计,但不好作声,便从包里将九龙杯取了出来,当他看到满场的观众都在热烈鼓掌时,也高兴地笑了起来。

    发生难堪的事是难免的,但不能怨天尤人,那样没用,反正事情发生了,怎么样都与事无补,何不卖个顺水人情。

    虽然说覆水难收,但面对无法挽回的事情,我们万万不可没完没了。要知道,时光不会倒流,所以你即使穷追不舍、不依不饶,事情也不会恢复到原来的起点。那么在已知世上不卖后悔药的前提下,你就不如把他当做已经失去了的一个包袱,乐得轻松,有道是偶于歧路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何乐而不为呢!

    2.让人高兴就好

    人都主张实话实说,但实话实说绝不是为人处世的惟一规则。

    这也要分场合、分对象、分用意,因为有时实话实说会违逆说话目的。所以会来事儿的人,一般都是见着啥人说啥话。

    在一次盛大的舞会上,有一位实话先生被一位风韵犹存的老女人邀去跳舞,他很不情愿,但又不得不走过去向她行礼,说:“您使我想起您年轻的时候。”

    老女人微笑着说:“怎么样?”

    “一定很漂亮。”

    “难道我现在不漂亮吗?”老女人带着几分不悦地说。

    实话先生非常认真地说:“是的,比起年轻时的您,您的皮肤已松弛,缺少光泽,而且还有皱纹。”

    老女人的脸一阵白一阵红,尴尬地瞪着那双略微愠怒的眼睛,刚才的自信与得意消失了。

    这时,另一位先生来到老女人面前,彬彬有礼地邀请老女人跳舞,说:“您是舞会上最漂亮的女人,如果你能接受我的邀请,我将是舞会上最幸福的人。”

    老女人眼睛顿时闪出迷人的神采,她伸出了应允的手。

    后来这位先生和老女人在舞池里跳了一曲又一曲,老女人沉浸在无比的幸福之中。

    实话先生坐在一边看着这对年龄不协调的舞伴。只见那位先生微笑着对老女人说了句什么,那老女人突然间像萌发了青春活力,全身洋溢着生命的激情与魅力,舞跳得就像个年轻人一样出色,简直像个漂亮的年轻女郎!

    舞会结束了,实话先生叫住刚送走老女人的那位先生,问道:

    “跳舞的时候你对她说了什么?”

    那位先生说:“我对她说,‘我爱你,你愿意嫁给我吗?’”

    实话先生惊愕地瞪大眼睛,气愤不已地说:“你在撒谎!你根本不会娶她。”

    “没错。可她很高兴,难道你没看见吗?”

    俩人争执不下,各走东西。

    第二天,他们各自从邮差那里得到一函讣文:“×日于×地参加×××的葬礼。”在墓地他们不期而遇,他们的目光落在了棺木中,那里躺着的正是那位老女人。

    葬礼结束后,一位仆人走过来,将两封信分别交给了实话先生和那位先生。

    实话先生打开信后看到这样一行字:“实话先生,你是对的。衰老、死亡不可避免,但说出来却如雪上加霜,我将把一生的日记赠送给你,那才是我的真实。”

    后来那位先生打开了老女人留给他的遗嘱:“你是个撒谎先生,但我非常感谢你的谎言。它让我生命的最后一夜过得如此美妙幸福;它让我生命的枯木重新燃起了青春的活力;它化去了我心中厚厚的霜雪。我将把我的遗产全部赠送给你,请你用它去制造美丽的谎言吧!”

    但是不管怎么说,说谎成功了,达到了他的说话目的,因为他满足了老妇人的虚荣心。人都有虚荣心,所以人才宁可听满足虚荣的假话而不愿听丢面子的真话。

    3.让你的对手佩服你

    会来事儿的人不管是面对朋友还是对手,两头都不会乱步,都不会有失。所言所行,既能令朋友钦敬,也令对手叹服。

    有一个大家庭。因为小媳妇心灵手巧、才智过人、贤惠温顺而颇得公婆宠爱。对此,大媳妇、二媳妇则嫉恨在心。一天,家中轮到小媳妇做饭。她把饭做好后,又去门前的池塘边洗衣服。这时,大媳妇、二媳妇使出一恶计:她俩又往灶膛里添了一大把柴禾,欲使锅中米饭焦糊窜烟,让一贯心灵手巧的小媳妇在家人面前丢人现眼,陷入尴尬之境。不一会儿,小媳妇洗完衣服回屋,突闻锅中米饭串出焦糊气味。一看灶膛,木柴还在燃烧。生性聪慧的小媳妇已猜出个中原委。她灵机一动,遂把略呈焦糊状的米饭熬成了稀饭,另外,还做了一些大饼。待众多家人在一起就餐时,她说:“这两天天气较热,大伙儿总吃米饭胃口一定不大好,所以,我熬了些锅巴稀饭,做了些大饼,给大家调调胃口!”这一言一行,即刻博得了家人们的同声称赞。此举,既讨好了众多家人,又暗中让大媳妇、二媳妇下了台阶,可谓一举两得,使得一贯嫉妒并有心加害于她的大媳妇、二媳妇不得不敬佩之至。此后,她俩对小媳妇善意相待,而聪慧的小媳妇则不计前嫌,对两位嫂子加倍尊敬。就这样,妯娌之间的关系从“山雨欲来”的险境,步入了上和下睦的胜境。

    让你的对手佩服你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这其间涉及很多个人利益,所以一般人都做不来。

    战国时,梁国与楚国交界,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们也都在各自的地界里种了西瓜。梁亭的亭卒勤劳,锄草浇水,瓜秧长势极好,而楚亭的亭卒懒惰,对瓜事很少过问,瓜秧又瘦又弱,与对面瓜田的长势简直不能相比。楚人死要面子,在一个无月之夜,偷跑过去把梁亭的瓜秧全给扯断了。梁亭的人第二天发现后,气愤难平,报告了县令宋就,说我们也过去把他们的瓜秧扯断好了。宋就听了以后,对梁亭的人说:“楚亭的人这样做当然是很卑鄙的,可是,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那么为什么再反过去扯断人家的瓜秧呢?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更不对了。你们听我的话,从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得好;而且,你们这样做,一定不要让他们知道。”梁亭的人听了宋就的话后觉得有道理,于是就照办了。楚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好似一天,仔细观察,发现每天早上地都被人浇过了,而且是梁亭的人在黑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楚国的边县县令听到亭卒们的报告后,感到非常惭愧又非常敬佩,于是把这事报告给了楚王。楚王听说后,也感于梁国人修睦边邻的诚心,特备重礼送梁王,既以示自责,也以示酬谢,结果这一对敌国成了友邻。

    人们常说,人心都是肉长的。是啊!人心都是肉长的,干嘛非要损人利己呢?所以说一个人想让人尊敬佩服,首先要有让人尊敬佩服的优点。否则,一事当前唯己为先,或者像某些人一样阳一套阴一套,长此以往,就会将自己的人格彻底丧尽,那时候恐怕人们都会对你敬而远之了。

    为人就应该这样,低头不见抬头见,没来由非得鸡争鹅斗,实在无聊无味。俗话说,东风吹战鼓擂,世界上究竟谁怕谁?但如果你处处都表现得很会来事儿,并大胆地以德报怨,相信这世界上就没有你征服不了的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