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嘴乐意吃好的,同样人的耳朵也乐意听好的。为了结交人缘,赢得人心,你有时舍得花钱请人吃饭店,但为什么不能舍得甜言蜜语请人听好话呢?好话有时比好饭还重要,说好话比请人吃顿好饭更能博取欢心。所以,会来事儿的艺术同时也是会说话的艺术。俗话说“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一句话能把人说恼,一句话能把人说笑”。会来事儿的语言秘密就是设法把身边的每个人都说笑,而不是把他们都说恼。也许你心目中有这个“原则”,那个“标准”,但这并不妨碍你说好话、说让人高兴的话,至少不能说激人发怒的话。所以,会说话儿和会来事儿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会说话儿是获得人心最简单最便捷的手段,不费本不费力,不伤筋不动骨,你何乐而不为呢?
一专拣好听的说
“顺情说好话,耿直讨人嫌。”人性的弱点中有一点是特别喜欢听好话,一句好话就像一顿美餐,听进耳里,玩味到心中,越品尝便越觉舒服。而会来事儿的人平时最善于用好话哄人,直把人哄得美滋滋的、乐陶陶的。当然,哄人不等于蒙人和骗人,而是怀着善意把人说高兴了,否则,让别人感到你的话不怀好意,就谈不上“会来事儿”了。所以,要想做到会来事儿,就一定要讲究说话艺术。以下就是说好话的几个窍门。
1.投其所好奉承话
人都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世上没有几个人愿意让人整天说不是。所以自古至今,大凡会来事儿的人莫不以会说奉承话而讨人喜欢。
袁世凯窃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权力后,每天做着皇帝梦。有一次竟在白天进入梦中,一位侍婢正好端来参汤,准备供袁世凯醒后进补,谁知不慎将玉碗打翻在地。婢女自知大祸临头,吓得脸色苍白、浑身打颤。因为这只玉碗是袁世凯在朝鲜王宫获得的“心头肉”,过去连太后老佛爷也不愿用来孝敬,现在化为碎片,这是杀身之祸。看来,死罪是无论如何也逃不脱的了。正当她惶惶惟思自尽之时,袁世凯醒了,他一看见玉碗被打得粉碎,气得脸色发紫,大吼道:“今天俺非要你的命不可!”
侍婢连忙哭诉着:“不是小人之过,有下情不敢上达。”
袁骂道:“快说快说,看你编的什么鬼话!”
侍婢道:“小人端参汤进来,看见床上躺的不是大总统。”
“混账东西!床上不是俺,能是啥?”
侍婢下跪道:“我说。床上……床上……床上躺着的是一条五爪大金龙!”
袁世凯一听,以为自己是真龙转世,要登上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了,顿时一股喜流从心中涌起,怒气全消了,情不自禁地拿出一叠钞票为婢女压惊。
婢女在生死存亡关头,通过一句恭维妙语,不仅免了杀身之祸,还得了对方的奖赏。
这就叫会来事儿。为什么?因为她知道袁世凯喜欢听什么,所以,投其所好,果然,转祸为福。
说奉承话要有技巧,主要的是让被奉承的人听不出来,并且不知不觉地接受你的奉承。如:
战国时期,魏文侯派大将乐羊攻伐中山,取得胜利。魏文侯当即把中山分封给自己的儿子。魏文侯问群臣:“我是怎样的君主?”
群臣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您是仁义的君主。”
魏文侯听了,心中喜滋滋的。
不料大臣任座站出来说:“您得了中山,不把它分给你的弟弟,而把它分给儿子,这怎能算是仁君呢?”
任座竟敢否定魏文侯不是仁君,大家惊呆了,魏文侯怒得涨红了脸说不出话来,任座急忙退了出去。
殿堂里鸦雀无声,局面一下子僵了。过了好久魏文侯才松了口气,问大臣翟璜:“你也说说,我到底是怎样的君主?”
翟璜不假思索地说:“您是仁君。”
魏文侯的脸上又浮现出笑容,群臣也终于松了口气。
魏文侯接着又问:“那你说说,为什么说我是个仁君呢?”
翟璜不慌不忙地讲道:“我听说:‘君仁则臣直。’刚才任座的话说的那么直率,他敢当着您的面批评您,这不正说明您是个仁义的君主吗?”
魏文侯又笑了,笑得更加开怀。于是,他立即命令翟璜去把任座请回来,并亲自走向殿堂迎接,把任座当做上客。
但是有些时候有人非常高傲,你稍有赞许他便以为你是别有企图,因而便对你非常戒备,使你近前不得。这时候你最好的办法是不要直接奉承他,以防他对你的反感。有这样一则故事,说古时候有两个学生要出外上任做官,临行时特地去拜访他们的恩师,询问做官的诀窍。老师问:“你们准备怎样做好官?”学生答:“我们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谁用就给谁戴一个。”老师很不高兴,把脸一沉说:“为官要清正廉明,为人要忠孝仁义,你们这样怎能做好官呢?”学生急忙附和说:“老师说得有理,但当今世道,像老师您这样不喜欢戴高帽的又有几个呢?惟一人耳。”老师听了很高兴,不再说什么了。但当这两个学生出门后,其中一个便对另一个说:
“哎,想不到没出京城就剩九十九顶了。”
这就说明,有些人表面上不喜欢奉承,但实际上还是喜欢,只不过你奉承的地方或火候不对罢了。如有些人爱马,你就应该奉承他的马,有些人爱枪,你就应该奉承他的枪,总之爱屋及乌,只有这样才能使被你奉承者在不知不觉中束手就擒,并为你所用。
2.揽过推功接台话
很多人都有这种情况,因为自己关联到对方,并致使对方内部起了冲突,这时候作为旁观的你如果是个会来事儿的人,就应该善意地调和一下,帮助对方解解围,甚至干脆将对方出现的过错揽过来,给对方个台阶下,这样不但使对方在尴尬中有回旋的余地,而且因为揽过推功,你还将获得个好人缘。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前苏联。有一次在苏联机场,飞机正准备起飞,一个引擎却突然失灵。当时送行的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十分着急、恼火。在外国政界要人面前出现这种事是很丢面子的。因此他指着一旁站立的民航局长问尼克松总统:“我应该怎么处分他?”这等于说是给尼克松出一道不大不小的难题,如果尼克松答得不妙,苏联人也可能借机让尼克松出点丑。“提升他,”尼克松很轻松地说,“因为在地面上发生故障总比在空中发生故障好。”尼克松的话一出,大家都笑了。巧妙得体的回答既保全了面子,又消除了尴尬。
在交际活动中,交际的双方或局外人由于彼此不甚了解,常常会做出一些让对方迷惑不解的举动,导致尴尬、紧张场面的出现。
为了缓解此种局面,我们可以采用故意曲解的策略,假装不明白尴尬举动的真实含义,而给出有利于局势好转的理解,进而一步步地将局面朝有利的方向引导过去。
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偕夫人赖莎访美,在赴白宫出席里根的送别宴会的途中,他突然在闹市下车,和站在路旁的美国行人握手问好。苏联保安人员急忙将汽车扭转回头,冲下车,围上前去,并喝令站在戈尔巴乔夫身旁的美国人赶快把手从裤袋里抽出来(怕他们袋内藏有武器)。行人搞得一时不知所措,有人责问这是为什么?站在戈尔巴乔夫身后的赖莎十分机智,赶快打圆场,向责问的美国人解释说:“他们的意思是要你们把手伸出来,跟我丈夫握手。”
顿时,周围的美国人都伸出手来同戈尔巴乔夫等人握手致意。
这样,尴尬的局面不但顺利缓解,而且有力地推进了苏联领导人与美国民众的友好感情。
3.甜言蜜语过年话
中国人过年时喜欢听吉祥祝颂的话,图的就是个吉利、喜气。
如果平时也能多说一些吉利话,听者也会闻之则喜,心中大悦。
1899年春节,慈禧太后因剿灭了维新革命,心情特别高兴,因此下诏要大大地庆祝一番,然后又亲自提笔写了一个福字命小太监贴出去。谁知奉命贴字的太监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这过失,莫说是皇宫,就是在民间普天同庆的大好日子,也是被看做不吉利的。于是慈禧大发雷霆,传旨把贴字的太监拿下打死。这时候,李莲英跑过来跪倒在慈禧面前,高兴地说道:“恭喜太后,贺喜太后!”慈禧一脸怒气地说:“喜从何来?”李莲英不慌不忙地说:
“大过年的,太后门上福到了,奴才还不该贺喜吗?”一句话把慈禧太后说乐了,于是传命将那名小太监放了。
这就是说一样的事有几十种说法,因此要想会来事儿,首先要学会说过年话。因为,中国人有个习惯,什么事都图个吉利。尤其在逢年过节、贺岁嫁娶、访亲探友这些喜庆的日子里,甚至在购物出行、修造动土的时候,人们总是希望事事称心如意,为将来留下一个好兆头。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总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小问题,触到人们彼此心照不宣的忌讳,使欢乐的气氛突然被打断。这个时候,如果不想办法打圆场说些吉利的话,可能会让情形僵持恶化,给人们留下不祥的印象。所以,恰当地把令人不快的小插曲说得吉祥喜庆是非常重要的。
运用汉语谐音,巧妙地把不祥的话语或情况改编成吉利的祝福用语,以迅速扭转尴尬的局面,就不失为一个妙招。
小朱正在举行婚礼。按照家乡风俗,新婚那天,新郎、新娘要入席吃茶用饭,然后分桌敬酒。他和新娘在众人簇拥下入席,各位来宾也分别入席,第一盘盛满喜糖和糕点的金色塑料盘,由一个帮忙的伙计端了上来。可是就在伙计把盘子放在餐桌上的时候,只听“咔嚓”一声脆响,盘子破裂了。宾客们听到刺耳的声音,目光全部扫了过来。端盘子的伙计吓了一跳,慌了神,脱口而出:“怎么是个破货?”这句话就像一声惊雷,被在场的人真真切切地听到耳朵里去了,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小朱见此情景,灵机一动,高声说:“破旧立新,移风易俗,我们带了个好头啊!”听了他的话,全场一片欢腾。
小朱抓住这个“破”字作文章,赋予其去旧立新的意义,既激励人们打破陈规陋俗,符合年轻人新婚的场合,又迅速扭转了伙计不合时宜的话语造成的难堪局面,使婚礼得以顺利进行。
实际上这应该属牵强附会。但牵强也好,附会也好,习惯成自然,人们都爱听这种吉利话。所以会来事儿的人便变着法子奉承人。换一个角度,把人们认为不吉利的东西重新加以阐述,赋予它吉祥的含义,从而打消对方的不快,就是一例。
前些年,当社会上“8”字身价一涨再涨时,有家个体户的汽车却摊上16444的号码。都说这个数字不太吉利——一路死死死。
车主也因此郁郁不乐。可是,邻居的一位中学生却说:“大爷,你这号码很好,因为在音乐简谱中,它们是多拉发发发。只要你‘多拉’货,就一定能‘发’财。”车主一听,非常高兴,硬是要送那中学生80元钱,奖他的好口才,谢他的巧祝福。从此之后,车主再也不嫌那个号码了。
过年话不等于问好,关键怎样说得好听,能把对方说乐了。
诸葛恪是诸葛谨的儿子、诸葛亮的侄子。一次孙权见到诸葛恪时,问他:“您认为您的父亲和叔叔两个谁有才能。”诸葛恪回答:
“我父亲更有才能。”向来人们更称许诸葛亮的才智,说他是“智绝”,因此孙权问他:“为什么这样说?”诸葛恪回答:“我父亲知道自己应该侍奉哪位君主,我叔叔却不知道,所以我认为父亲比叔叔更有才能。”孙权听后大笑。
其实这是明摆着欺人之谈,而为什么又把人说乐了呢?就是因为说得好听。所以人要想会来事儿,首先要会说过年话。
二专拣顺耳的说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多是忠义正直的臣子们所为。但在现实社会中,人们还是愿意听顺耳的话。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即便是利于行的忠言,也应当理顺好了之后再说。不然,好心换不出好意来,本来是充满忠心和善意的好话,说出来却让对方感到刺耳,这是何苦呢?所以,如何把话说得顺耳,也是一门艺术。
1.息事宁人说软话
人都有个不顺心的时候,如果这时有人不小心招惹了他,说不定就会一下子爆发了。所以,会来事儿的人大多采取顺情疏导的办法,把他的注意力转移了。这样的事,《红楼梦》中写得就非常精彩。
却说宝玉自出了门,他房中这些丫鬟们都越性恣意的玩笑,也有赶围棋的,也有掷骰抹牌的,磕了一地瓜子皮。偏奶母李嬷嬷拄拐进来请安,瞧瞧宝玉,见宝玉不在家,丫鬟们只顾玩闹,十分看不过,便训起了大家。又看见盖碗里是酥酪,拿匙就吃。一个丫头道:“快别动!那是说了给袭人留着的,回来又惹气了。你老人家自己承认,别带累我们受气。”
李嬷嬷听了,又气又愧,便说道:“我不信他这样坏了。别说我吃了一碗牛奶,就是再比这个值钱的,也是应该的。难道待袭人比我还重?难道他不想想怎么长大了?我的血变的奶,吃的长这么大,如今我吃他一碗牛奶,他就生气了?我偏吃了,看怎么样!你们看袭人不知怎样,那是我手里调理出来的毛丫头,什么阿物儿!”一面说,一面赌气将酥酪吃尽。又一丫头笑道:“他们不会说话,怨不得你老人家生气。宝玉还时常送东西孝敬你老去,岂有为这个不自在的。”李嬷嬷道:“你们也不必妆狐媚子哄我,打量上次为茶撵茜雪的事我不知道呢。明儿有了不是,我再来领!”说着,赌气去了。
少时,宝玉回来,命人去接袭人。只见晴雯躺在床上不动,宝玉因问:“敢是病了?再不然输了?”秋纹道:“他倒是赢的,谁知李老太太来了混输了,他气的睡去了。”宝玉笑道:“你别和他一般见识,由他去就是了。”说着,袭人已来,彼此相见。袭人又问宝玉何处吃饭,多早晚回来,又代母妹问诸同伴姊妹好。一时换衣卸妆。宝玉命取酥酪来,丫鬟们回说:“李奶奶吃了。”宝玉才要说话,袭人便忙笑道:“原来是留的这个,多谢费心。前儿我吃的时候好吃,吃过了好肚子疼,足闹的吐了才好。他吃了倒好,搁在这里倒白糟蹋了。我只想风干栗子吃,你替我剥栗子,我去铺床。”
宝玉听了信以为真,方把酥酪丢开,取栗子来,自向灯前检剥。
实际上,这就是袭人会来事儿。假如袭人是个不压事儿的,或者像晴雯一样一点不让人,恐怕这位宝二爷不管是奶妈不奶妈,非要闹上一顿不可的。那时,纵然塌了天,也一定会像焦大耍酒疯一样——里外不得安的。俗话说,家有贤妻,夫不出横事,道理就在这里。所以,做为会来事儿的人,遇事应该当压则压,这样才能息事宁人,大家都太平。更何况东西吃了,是吐不出来的,干嘛不顺水买个人情呢?
2.假装熊种说孬话
常听人说:冻死迎风站,饿死不弯腰。乍听起来很有一股男子汉气概,其实大可不必。众所周知,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只要能达到目的,方式方法上有些不关大节的出入又能怎么样呢?因此会来事儿的人总能做到知进知退,知软知硬,有些时候只要形势需要,他们也假装熊种说孬话。
一位17岁的孤女在她寡母的支持下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份在高级珠宝店当售货员的工作,还是暂时试用。新年快到了,店里的工作特别忙,姑娘干得很带劲,因为她听经理对别人说有留下她的意思。
这天她来到店里上班,把柜上的戒指拿出来整理。她瞥见那边柜台来了一位30岁左右的顾客,他几乎是这不幸时代贫民的缩影:
一脸的愤怒,褴褛的衣衫诉说着主人的遭遇,他用一种不可企及的、贪婪的眼光盯着那些高级首饰。
“丁零零!”电话铃响了,姑娘急着去接电话,一不小心,把一个碟子碰翻,六枚精美绝伦的钻石戒指落到地下。她慌忙四处寻找,捡起了其中的五枚,可是第六枚戒指呢,怎么也找不着,姑娘急得出了一身汗。这时,她看到那个30岁左右的男子正向门口走去,顿时,她醒悟到了戒指在哪儿。当男子的手将要触及门柄时,姑娘柔声叫道:
“对不起,先生!”
那男子转过身来,两人相视无言足足有一分钟。“什么事儿?”
他问,脸上的肌肉在抽搐。“什么事儿?”他再次问道。
“先生,这是我头回工作,现在找个事儿做很难,是不是?”
姑娘神色黯然地说。
男子久久地审视着她,终于,一丝柔和的微笑浮现在他的脸上,“是的,的确如此。”他回答,“但是我能肯定,你会在这里干得不错。”
停了一下,他向前一步,把手伸给她:“我可以为你祝福吗?”
姑娘也立刻伸出手,两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她用低低的但十分柔和的声音说:“也祝你好运!”
他转过身,慢慢走向门口,姑娘目送着他的身影消失在门外,转身走向柜台,把手中握着的第六枚戒指放回原处。
这本是一起盗窃案。一般情况下,人们会采用抓住盗窃者的方法追回脏物。但姑娘没有,她是用可怜的口吻,乞求盗窃者良心的发现,从而避免了一场纷争。不难想象,如果姑娘一旦声张,窃者肯定不认。其结果,不但姑娘要赔偿损失,而且她那来之不易的工作也许会因此而丢失。
人都同情弱者,以弱赚取同情在有些时候也能达到征服人的目的。说话办事中如果你能熟练掌握这一技巧,就像兵法所说的一样:“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还有什么可犹豫的?
老刘从山东家乡出差到广州,有位年轻的同事正准备结婚,想买一台高档进口彩电,便托老刘帮忙带回一台大屏幕彩电。
到广州后,老刘听说汉正街的货物美价廉,尤其是小孩子的衣服比商场便宜许多,便想先去逛逛汉正街,给小孙子买几件衣服,再到商场替同事看电视机。
到了商业街,老刘发现果然名不虚传,终于替小孙子选了几套衣服。付完钱老刘正准备走,忽然发现钱包不翼而飞了。这下老刘可着急了,包里有同事的几千元钱!刚才旁边也没什么人,只有卖衣服的姑娘和自己两个人。老刘思考,十有八九是卖衣服的姑娘随手把钱包塞进了衣服堆里。
老刘问姑娘:“小同志,看见我的钱包没有?”
姑娘一听,翻脸说道:“噢,你是说我拿了?那你去叫警察呀!”
老刘一听,姑娘的口气不对,自己并没有说她拿了,只是询问一下,她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
老刘明白,自己只有一个人,一旦离开小摊,赃物转移,那就再没希望了。如果和她来“硬”的,只会把关系弄僵。于是,他决定来“软”的,他笑了笑说:“我也没说是你拿了,是不是忙中出错,混到衣服堆里去了?”这话很有分寸,给姑娘下台准备了台阶。
这时来人买东西,打断了说话。他摆出了“持久战”的架式,盯着货摊。姑娘显得有些心神不安。
等货摊又只剩他俩时,他压低声音悄悄地说:“姑娘,我一下子照顾了你五六十元的生意,你怎么能这样对待我呢?我看你年纪轻轻的,在这个热闹街道摆摊,一个月收入几百上千,信誉要紧呐!”这话有恳求,有开导,还有暗示,说得姑娘低下头,显然在进行思想斗争。
他继续道:“这钱是单位同事托我带买结婚东西的。要是丢了,我一个工薪阶层,哪里赔得起呀?我这一大把年纪了,还出这种事,叫我怎么有脸回去见人哪!姑娘,你就替我仔细找找吧。”
姑娘终于经不住他的恳求,说:“哦,给你找找看。”
果然,姑娘就坡下驴,翻了一阵子,在衣服堆里“找”出了钱包,羞答答地递给了他。
实际上,假装熊种并不等于真正的软弱可欺,有时候也许比出马一条枪更好些。
3.委婉含蓄说曲话
人在世上,做错事之后,有受说的,也有不受说的。但作为亲人或下属,有时候又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上级或长者一错再错而无所觉醒。如果你不管不顾,愣是以忠臣孝子的样子自居,一般来说是没有好果子吃的,在这种情况下,会来事儿的人应该换种方式绕个弯子说。
春秋时代,晋灵公为了个人的享乐,强迫大批百姓,耗用大量钱财,建造极其豪华的9层高台。他怕臣子们劝说阻止,便下令说:“谁敢劝阻,格杀勿论!”
有个叫荀息的大臣,很为国家担忧,他求见晋灵公。晋灵公认为荀息是来劝阻的,就举起箭,拉开弓,等着他来,只要他一开口规劝,就射死他。
荀息拜见晋灵公后,装作轻松愉快的样子说:“大王,我是来表演一个小技艺,让您开开心的。”
晋灵公问:“什么小技艺?”
荀息说:“我能把12个棋子堆起来,上面再加几个鸡蛋。”
“哎,这玩艺儿有趣!”晋灵公一下来了劲,忙摔下弓箭,命侍从拿出棋子和鸡蛋。
荀息认真地先把12个棋子堆起来,然后又把鸡蛋一个一个地加上去。在一旁观看的人,担心鸡蛋会掉下来,都紧张得屏住呼吸,瞪圆眼睛,晋灵公也惊慌急促地叫道:“危险!危险!”
荀息却慢条斯理地说:“这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还有比这更危险的呢!”
灵公说:“好,我也愿意见识见识。”
荀息见时机已成熟,就不再做别的表演,立起身子,无限沉痛地说:“启禀大王,请让我进几句话,臣即使死了也不后悔!为了建成9层的高台,3年没有成功,国内已经没有男人耕地、女人织布了;国家的库存已经空虚,邻近的国家将要侵犯我们;这样下去,国家总有一天要灭亡的。建造高台,就像叠鸡蛋一样危险,请尊敬的大王三思而后行!”说着泪滴衣襟。
晋灵公见荀息说得合情合理,态度婉转诚恳,这才明白建造高台对国家有这么大的危害,叹了口气说:“我的过失竟然严重到这种程度了!”于是就下令停止建造高台。
人都有这种毛病,固执己见,就像有些人辩论一样,有时明知不对,但因为面子也不愿轻意认错。这时候,如果你能绕个弯子,就容易使人接受。所以,会来事儿者大都能掌握这种火候,如果不信?可以试试看。
三专拣有趣的说
人都有七情六欲,所以人不可能像庙里的神像一样总摆出一个表情。所以一般情况下,会来事儿的人总喜欢拣有趣的说,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引起人们对你的注意,不然你整天阎王脸一本正经,纵然你是君子,也少不了让人们敬而远之了。
1.随机应变说巧话
会来事儿不单单就是奉承人,遇到不知进退的人也要采取点措施,但会来事儿的措施并不是针锋相对地刺激他,而是随机应变说巧话。
在千变万化的生活中,什么样的怪问题都可能碰到。而对付这些怪问题的最佳方案,就是利用语言的多义性做出迅速灵巧的变通,切不可被原问困死陷于被动。自然,这种灵活的变通也将会使你走出困境,走向成功。
但也有一些问题属于故意刁难。因此,面对故意刁难者,就要靠现场即兴发挥了。但即兴发挥不是胡说八道,而要靠日积月累的广博知识。
一位记者问扎伊尔总统蒙博托说:“你很富有。据说你的财产达30亿美元!”显然,这一提问是针对蒙博托本人政治上是否廉洁而来的。对于蒙博托来说,这是一个极其严肃的而易动感情的敏感问题。蒙博托听了发出长时间的哈哈大笑之后反问说:“一位比利时议员说我有60亿美元!你听到了吧?”
记者用一句没有根据的传言来质问蒙博托是否廉洁,蒙博托没有被对方刺激得暴跳如雷,反而编出一个更大的、显然是虚构的数字来“加重”自己的“罪行”,以讽刺记者所提问题的荒谬与别有用心,间接表明了自己的清白,维护了自己的名誉。按理说对于无端寻衅的人应该以牙还牙,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如果我们也同对方一样,倒显得没了城府。所以,无论是外交场合,还是个人处世,最好还是随机应变好。
2.调节空气说趣话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生活中如果你因为某种原因惹恼了谁,或者是对方明显的要发火,会来事儿的人一般都能适当说点风趣的话,设法把他的气球捅瘪了。
某西餐馆,因服务员的疏忽耽误了顾客的时间,致使顾客大为恼火。这位服务员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把顾客答对好的。
顾客:“我要的菜还没有做好吗?”
服务员:“你定了什么菜?”
顾客:“炸蜗牛。”
服务员:“噢,我去厨房看一下,请您稍等片刻。”
顾客:“我已经等了半小时啦!”(生气地说)服务员:“这是因为蜗牛是行动迟缓的动物……”(两人都笑了)
当时的语境是,餐馆的出菜时间太长,引起了顾客的大为不满。如果服务员是这样回答——“菜没有烧好,时间等长了,这是没有办法的”,那么顾客的反应将是:争吵、退钱、找经理,甚至会“干起来”。久而久之,那西餐馆形象便不言而喻了。
有一位女士,一次因外出听课,匆忙中未把家中火炉封好,等她回来,已经很晚了,孩子回来连饭都没吃,就饿着肚子趴在桌子上睡着了。丈夫比她早一步到家,见家里冷锅冷灶,顿时火冒三丈,见她进门,劈头盖脸骂道:“在家里就像一个活死人,连火都看不住。”
她没有火上浇油,而是平和地笑着嚷道:“你火什么?火再大也点不着炉子呀。”一句席,他脸上的肌肉松弛了,但仍然怒气未消地说:“你呀,要是没我,怕是连屎都会吃到肚子里。”“所以,我才离不开你呀!”丈夫终于“扑哧”地笑了。
俗话说,人不错成神,马不错成龙。说的是人生交往中难免有失误和失言的现象发生。但失误不可怕,失言也不要紧,关键是怎样在失言和失误后掌握好随机应变的技巧,以设法挽回因失误或失言造成的难堪或者尴尬局面。这就要求应变者在失误后,从容自若,调整思维,尽力以新的内容新的话题把原来的问题引开或转移,使尴尬的局面得到恢复,俗话说哪里丢了哪里找,哪里破了哪里缝。
3.亦真亦假说智话
社交语言更应该讲究艺术。其间有真话也有假话,有直话也有曲话,其实仔细分析一下,还有亦真亦假的话。例如,对有些不好回答的话,或者无法明说的话,如果采取半真半假的表述方式就比较有效果。
半真半假可以针对某些人也可以故意避开面对面的交锋,完全在不露声色中进行说服,这样能使说服对象通过自己的体会、推理及联想,自觉地体会出说者的用意,从而达到教育人的目的。
一对夫妇结婚已经有十余年了,每个月他们都要给双方的父母寄生活费。这件事一直由妻子承办。可是妻子却每个月给自己的父母寄五十元,给丈夫的父母寄二十元。丈夫一直愤怒在心,却也不想因此而得罪妻子。
以前,丈夫每天下班,什么事都不干,总要先抱抱小儿子,亲抚半天。可这天回家后,他见到一岁半的小儿子正在摇车里哭,却假装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一样,一反常态地走到五岁女儿的身旁,把女儿伸手抱了起来。
正在做饭的妻子扭头看到了,急忙喊道:“儿子都哭成那样了,你怎么还不赶紧去哄哄他?”
丈夫不紧不慢地说:“这二十元钱的,还是你来抱吧!我要抱五十块钱的。”
聪明的丈夫风趣而又不失原则地请妻子进入了自己所预设的易位“圈套”,没有絮絮叨叨地发牢骚,却弦外有音地暗示了事情的实质和自己的不满情绪。
妻子一听红了脸,以后每月也给丈夫的父母寄五十元了。
这种方法关键在一个借字,如果借得不好,有时会让对方有反驳的机会。而所谓借是指只有任你发挥而对方无力回答才是恰到好处。
作家冯骥才访问英国时,一个非常友好的华人携全家来访,双方相谈甚欢。突然冯骥才发现客人的孩子穿着鞋子跳到了他的洁白的床单上,而孩子的父母并没有发现。这时冯骥才的任何表示不满的言词或表情,都可能导致双方的尴尬,但是幽默帮了大忙,他微笑着对孩子的父母说:“请把孩子带到地球上来。”作家大词小用,使双方心领神会。客人在忍俊不禁的同时很快制止了孩子的举动,一次小小的尴尬就这样不动声色地避免了。
总之会来事儿的人说话,以不得罪人为原则,既能完整地表述出自己的意思,同时还要风趣、幽默,讨人喜欢;用句俗话说,把话送到心窝里。实际上,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要想做到把话说到心窝里,不外乎以上三条,即:专拣好听的说,专拣顺心的说,专拣有趣的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