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进取人生-修身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原文】

    见善,修然①必以自存②也;见不善,愀然③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④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⑤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

    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诗》曰:“噏噏呰呰⑥,亦孔之哀。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此之谓也。

    【注释】

    ①修然:整饬的样子。②存:省问。③愀然:忧惧的样子。④菑:通“灾”,祸害,灾害。⑤贼:害人的人。⑥噏噏:同“吸吸”,吸取。呰呰:通“訾訾”,诋毁。

    【译文】

    看到好的品行,一定要认真地省察自己有没有这样的好品行;看到不好的品性,一定要怀着忧惧的心情反省自己。自己若是有了好的品行,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加以珍视;自己有了错误,一定要想到会因此受害而痛恨自己。所以,批评我而又用适当的方法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而又用适当的方法的人就是我的朋友;对我阿谀奉迎的人,是陷害我的人。所以,君子敬重自己的老师而亲近自己的朋友,痛恨那些陷害自己的人。喜欢好的品行而没有尽头,能接受别人的建议和教训,即使自己没有想着要进步,怎么可能不进步呢?

    小人却不是这么做的,已经非常混乱了,还厌恶别人责备自己;已经够不好了,却想让他人说自己是个贤者;心思和虎狼一样残暴,所作所为和禽兽一样凶残,却又不许别人指责自己。亲近那些阿谀奉迎的人,疏远那些敢于直言面谏的人,嘲笑那些帮助自己改正错误的人,把对自己忠心耿耿的人当作陷害自己的人,即使他不想走向灭亡,又怎么能够不灭亡呢?《诗经》上说:“既吹吹捧捧,又相互诋毁,这就是一种悲哀啊!为自己出谋献策的,都不去照办;对自己进行陷害的,都照着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原文】

    扁①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身后彭祖②;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宜于时通,利以处穷,礼信是也。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③乱提僈④;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诗》曰:“礼仪卒度,笑语卒获。”此之谓也。

    【注释】

    ①扁:通“遍”,到处,普遍。②彭祖:传说他经历了虞、夏、商、周,活了八百岁。③勃:通“悖”。④提:通“促”,舒缓。慢:通“慢”。

    【译文】

    处处符合美德法则的是礼仪法度:用它来调气养生,就能像彭祖那样长寿;用它来修身强壮身心,就会像尧和大禹一样名垂千古。既适应顺境,又善于度过逆境,就是靠礼义法度。凡是运用血气、意志、智慧和思虑去处理问题,又遵循礼法的就会事事办得通;不遵循礼法,就会混乱松懈;凡是饮食、衣服、居处、一举一动遵循礼法的就能和谐而有节奏;不遵循礼法就毛病百出;凡是容貌、态度、进退、走路,遵从礼法就文雅,不遵从的就傲慢孤僻、庸俗粗野。所以,做人没有礼法就不能生存,做事没有礼法,事情就办不成;国家没有礼法就国无宁日了。《诗经》上说:“礼仪恰如其分,言笑恰到时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原文】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伤良日谗,害良日贼。是谓是,非谓非日直。窃货日盗,匿行日诈,易言日诞。趣①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多闻日博,少闻日浅。多见日闲,少见日陋。难进曰偍②,易忘曰漏。少而理曰治,多而乱曰秏③。

    【注释】

    ①趣:同“趋”,趋向,进取。②偍:迟缓。③秏:通“吒”,昏昧,糊涂。

    【译文】

    用善意来教导别人就叫做“教”,用善意去附和别人就叫做“顺”;用恶意去教导别人就叫做“谄”,用恶意去附和别人就叫做“谀”。对正确的言行加以肯定,对不正确的言行加以否定,这就是智慧;对正确的言行加以否定,对错误的言行加以肯定,就叫做愚蠢。中伤那些善良的叫做“谗言”,陷害善良的叫做“残害”。正确的就说正确,错误的就说错误,这是正直。偷别人的东西叫做“盗取”,隐瞒自己的行为叫做“欺诈”,信口开河叫做“荒诞”。取舍没有一定的标准叫做“无常”,见利忘义叫做“大贼”。广识多闻叫做“渊博”,孤陋寡闻叫做“浅薄”,见识多叫做“娴雅”,见识少叫做“浅陋”,难于进取叫做“迟缓”,健忘叫做“遗漏”。遇事措施简明又条理分明叫做“治辨”,头绪繁多而又杂乱无章叫做“昏聩”。

    【原文】

    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①深,则一之以易良;勇毅猛戾,则辅之以道顺;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止;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庸众驽散,则劫之以师友;怠慢傈弃,则炤②之以祸灾;愚款端悫③,则合之以礼乐,通之以思索。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夫是之谓治气、养心之术也。

    【注释】

    ①知:通“智”。渐:通“酒”,城府太深。②熠:通“昭”,明显,显着。③悫:诚实,谨慎。

    【译文】

    调理性情、修养身心的方法是:血气方刚的人,用平静的方法来调理;思虑过密城府太深的人,用平易温良的方法来调整;有勇无谋的人,帮助他循规蹈矩;行为轻率的人,就用动静有法来教育他;心地狭隘的人,就扩大他的胸怀;思想卑下的人,就激发他有昂扬的意志;庸庸碌碌的人,就用良师益友来改造他;懒散放荡的人,就晓之以利害,使他警醒;单纯朴实的人,使他行为符合礼乐,启发他深思熟虑。凡是实行了调理性情的方法,没有比遵循礼法更直接的了,没有比得到良师的指导更重要的了,没有比用心专一更神妙的了。这就叫做调理性情、修身养性的方法。

    【原文】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①不市②,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注释】

    ①折阅:亏本。②市:做买卖。

    【译文】

    志向高远的人就会鄙视富贵的人,以道义为重的人就会藐视王侯大公,注意从内心省察自己的人,就觉得外物轻微了。古书上说:“君子支配外界事物,小人则被外界事物所支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即使身体劳苦,但内心却安定的事,就好好去做;虽然利益很少,但意义重大的事,也去做;通过侍奉一个暴君而通达显赫,还不如侍奉穷困的君主而行事随顺。所以,一个好的农民不因为水旱灾就放弃耕种;一个好的商人不会因为一时的亏损就放弃经营,士人君子不会因为贫穷就不在乎操守。

    【原文】

    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贵;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端悫诚信。拘守而详,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任。体倨固而心势诈,术顺墨①而精杂污,横行天下,虽达四方,人莫不贱。劳苦之事则偷儒②转脱,饶乐之事则佞兑而不曲③,辟④违而不悫,程役⑤而不录,横行天下,虽达四方,人莫不弃。

    行而供冀⑥,非渍淖也;行而俯项,非击戾⑦也;偶视而先俯,非恐惧也。然夫士欲独修其身,不以得罪于比俗之人也。

    【注释】

    ①术:通“述”,遵循。顺:当作“慎”,指慎到,战国中期赵国人,主张法治、势治,是一个由黄老学派演变而来的早期法家人物。墨:指墨翟。②儒:通“懦”,指怕事。偷儒:苟且偷安,懒惰。③佞:口齿伶俐,在此指施展口才不顾一切地争抢。《庄子·渔父》:“莫之顾而进之谓之佞。”兑:通“锐”,锐利,也指口齿伶俐。不曲:不转弯。指毫不谦让地直取之。④辟:通“僻”,邪僻。⑤程役:通“逞欲”。⑥供:通“恭”。冀:当作“翼”,敬。⑦击戾:抵触。

    【译文】

    外表恭敬而且内心忠信,以礼仪为法度而且性情友爱,这样的人走遍天下,即使被困在遥远的地方,别人没有不尊重他的;有了劳苦的事情就争先去做,有了享乐的事情就能让别人,端正诚信,谨守法度而又明察事理,这样的人走遍天下,即使困在遥远的地方,人们没有不信任他的。态度傲慢,心术险恶,遵循慎到和墨子的学说,而精神驳杂污秽,这样的人走遍天下,即使显赫四方,人们也没有不轻贱他的;有了劳苦的事情就偷懒畏惧,有了享乐的事情就施展快嘴利舌,毫不谦让地进行争夺的人,即使显赫四方,人们也没有不厌弃他的。

    走路的时候恭谨,并不是由于怕沾染路上的泥淖;走路的时候低着头,不是因为害怕碰撞着东西;与人对视的时候先低下头,并不是由于害怕对方。这是由于士人要独善其身,修养自己的品性,不想因为这得罪那些流俗的人而已。

    【原文】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其折骨、绝筋,终身不可以相及也;将有所止之,则千里虽远,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不识步道者,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意①亦有所止之与?夫“坚白”②、“同异”、有厚无厚”③之察,非不察也,然而君子不辩,止之也;倚魁④之行,非不难也,然而君子不行,止之也;故学曰:“迟彼止而待我,我行而就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同至也?”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⑤成;厌⑥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县⑦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他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远矣。

    【注释】

    ①意:同“抑”,选择连词,还是。②“坚白”:即“离坚白”,是战国时名家公孙龙的一个命题。公孙龙曾以石头为例,论证坚硬和白色两种属性是各自独立的,不能同时存在于石头上,以此说明共性和个性的区别。③“同异”、“有厚无厚”:这是战国时名家惠施的命题。“同异”又称“合同异”,惠施认为事物的同异是相对的,具体事物有同异之分,但万物则既可说是“毕同”,也可说“毕异”。惠施讲“无厚不积也,其大千里”,讲的是空间上的无限问题。④倚魁:通“奇傀”,奇怪。⑤崇:通“终”。⑥厌:同“压”,堵塞。⑦县:同“悬”,距离远,悬殊。

    【译文】

    千里马一天能行走千里,劣马走十天也可以达到。能够用有限来追求无限吗?那样即使断了骨头、筋肉断绝,毕生也不能达到目的。如果行程是有目的地的,那么即使有千里之遥,也将会或迟、或快、或先、或后地到达,怎么会说不能达到呢?不了解人生道路的人,是应该用有限的力量去追求无穷的、没有止境的目的呢?还是应该有一定的范围和止境呢?对所谓“坚白”、“同异”、“有厚无厚”等学说的理解,并不是不能理解的,然而君子不跟他们辩解,因为这些命题有一定的范围限度。那些不合常规的行为,并不是不难做到,但君子却不去做,因为行为有一定的范围限度。所以说:“他慢慢停下来等待我,我加快脚步跟上了他,而或慢、或快、或先、或后,为什么不能一同达到目的地呢?”所以,只要一步一步不停地走,即使跛脚的甲鱼也能行走千里;只要一筐一筐不停地堆土,即使是山丘也终将能堆成。堵住水源,开通沟渠,那么即使是长江、黄河也会枯竭。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即使天子座下的六匹好马,也不能达到目的地。人的性格才情的相差悬殊,难道会比跛脚的甲鱼和六匹好马的差别更大吗?然而跛脚的甲鱼能够达到的地方,六匹好马却达不到,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一个去做一个不做的缘故。道路虽然很近,但不走永远都不会达到目的地;事情虽然很小,但是不去做永远不可能成功。那些活在世上闲荡时间很多的人,他们即使能超出别人,也绝不会超出很远。

    【原文】

    好法而行,士也;笃志而体,君子也;齐①明而不竭,圣人也。人无法,则伥伥然;有法而无志其义,则渠渠②然,依乎法而又深其类,然后温温然。

    礼者,所以③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礼然而然,则是情安礼也;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也。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故非礼,是无法也;非师,是无师也。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故学也者,礼法也。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诗》云:“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此之谓也。

    【注释】

    ①齐:敏捷。②渠:通“遽”,匆忙。③所以:用来……的东西。

    【译文】

    坚持按照礼法来办事,是士人;有坚定的意志而又身体力行,是君子;思虑敏捷而又力行不止,是圣人。一个人不遵守礼法,将无所适从;有了礼法但不理解它的含义,就会局促不安;依照礼法而又深知各种事物,就会得心应手。

    礼法,是用来端正自己的行为的;老师,是为了正确解释礼法的。没有礼法,拿什么来端正自己的行为呢?没有老师,我怎么知道礼法是什么样子呢?礼法如何规定就如何去做,这就是性情习惯于遵礼而行;老师说什么就认同什么,那么知识就如同老师。性情符合礼法,知识如同老师,就是圣人了。所以,没有礼法,就没有法度;违背老师,就是心中没有老师。不遵照老师的教导,喜欢自作主张,就像是让一个盲人来辨别颜色,让一个聋子来辨别声音一样,除了胡作非为以外,再也不会有什么作为了。所以,学习的宗旨就是学习礼法。老师就是以身作则而又重视使自己安守礼法的人。《诗经》上说:“看上去不知不觉,实际上顺应上天的法则。”说的就是这个。

    【原文】

    君子贫穷而志广,富贵而体恭,安燕①而血气不惰,劳倦而容貌不枯,怒不过夺,喜不过予。君子贫穷而志广,隆仁也;富贵而体恭,杀势也;安燕而血气不惰,柬理也;劳倦而容貌不枯,好文也;怒不过夺,喜不过予,是法胜私也。《书》曰:无②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此言君子之能以公义胜私欲也。

    【注释】

    ①燕:通“宴”,安逸。②无:通“毋”,不。

    【译文】

    君子处境困难而心志宽广,身处富贵而态度恭敬,生活安逸而不懈怠,劳动疲惫而容貌庄重,在盛怒的时候却不惩罚过重,在喜悦的时候却不赏赐过多。君子处境困难而心智宽广,这是由于推崇仁爱的缘故;身处富贵而态度恭敬,这是由于不以权势作威作福;生活安逸的时候精神不懈怠,这是遵礼奉法所致;在劳累疲倦的时候容貌庄重,是由于注重礼节;在盛怒的时候能够惩罚不过重,在喜悦的时候能够赏赐不过多,这是由于礼法战胜了私欲。《尚书》说:“没有个人的喜好,只有遵循古代圣王之道;没有个人的憎恶,只有遵循古代先王之路。”这就是说君子为什么能够用公理正义战胜私欲。

    【鉴赏】

    正如题目所说的那样,本篇《修身》论述了一系列修养身心,即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之术,而其根本的一点在于遵循礼义,其中也阐述了一些关于教育的方法。

    “君子”是儒家学派极力推崇的知识分子,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君子”呢?对上忠于君主、尊敬父母长辈,对于和自己地位相等的兄弟、朋友、同僚等要敬重,对下要有一颗仁爱之心,这些是表面的礼仪;在内心深处,要认定封建等级制度的合理性以及永恒性,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和礼仪知识,并在适当的时候用这些来为整个封建国家服务;精神品德高尚,没有私心,爱护人民等。这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君子”。至于“修身”,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一个普通人转变为“君子”的“修炼”过程。

    这种“君子”剔除了封建残渣之后,也是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意思是:志向高远的人就会傲视富贵,以道义为重就会藐视王侯大公。这是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就像孟子说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种“浩然之气”就是对王侯将相的蔑视,是对荣华富贵的不屑。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为什么君子会有这么高傲的态度呢?荀子解释说:君子“内省而外物轻”,也就是说自己的内心有所坚持,有了高尚的信仰,对于外界的一切就毫不在意了。所以,“君子之求利也略,其远害也早,其避辱也惧,其行道理也勇”。

    【精典事例】

    “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幸运地遇到一位乱世明君,像唐朝的颜真卿遇到的即是乱世,又遇到一位有叛逆之心的李希烈,他能够做的恐怕就是以死明志吧!

    李希烈有了叛逆的野心,唐德宗向卢杞征询计策,卢杞说:“李希烈是一名年轻骁将,凭借自己的军功,骄横傲慢,他的部将没有谁敢劝阻他。假如能派一位有儒雅风度的朝廷重臣,奉旨前往宣示圣上的恩泽,并向李希烈讲清叛逆朝廷将遭致灾祸,归顺朝廷将得到幸福的道理,李希烈必定会洗心革面,幡然悔过,这样可以不动刀兵就使他归顺。颜真卿是玄宗、肃宗、代宗三朝旧臣,为人忠诚直率,刚毅果决,名闻海内,人人信服,他是出使的最合适人选。”唐德宗认为他说得对,就命令颜真卿到许州去宣示圣旨,安抚李希烈。

    诏书颁发后,朝廷官员大惊失色。颜真卿带着诏书,乘驿车来到东都洛阳,郑叔则说:“您如果前去许州,一定不会幸免,最好在此稍作停留,等待命令。”颜真卿说:“这是皇上的命令啊,我怎么能躲避呢!”便启程了。李勉给唐德宗上表说:“失去一位元老,这是朝廷的耻辱,请把颜真卿留下来。”李勉又派人去阻拦颜真卿,但没有追上。

    颜真卿来到许州后,准备宣读圣旨,李希烈让他的一千多养子围着颜真卿谩骂,还拔出刀剑做出要杀死他的样子。颜真卿寸步不移,脸色不变,巍然挺立。李希烈见此情形,赶忙用身体遮挡住他,挥手命令众人退下。几天之后,李希烈准备放颜真卿回去,当时正好李元平在座,颜真卿责备他。李元平面带愧色,起身离去,又用密信向李希烈告状。于是李希烈改变主意,把颜真卿留在许州,不让他回朝。

    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分别派遣使者来到许州,向李希烈上表称臣,劝他称帝。使者们在李希烈前行礼,劝李希烈说:“朝廷诛杀功臣,失信天下。都统英明勇武,得自天授,功勋盖世,已经遭到朝廷的猜忌,将遭致像韩信、白起被杀一样的灾祸。臣等希望都统早日登基称帝,使天下臣民有所归附。”李希烈派人把颜真卿叫来,让他看看四镇使者,并说:“现在冀、魏、赵、齐四王派使者来叫我称帝,不谋而合,太师观看这情势,难道我只是被朝廷猜忌而无地自容吗?”颜真卿说:“这是四凶,怎么叫四王?你不肯自保为朝廷立下的赫赫战功,做唐朝的忠臣,却与乱臣贼子相互追随,难道要与他们一块覆灭吗?”李希烈听后很不高兴,便把颜真卿扶了出去。

    过了一天,颜真卿与四镇的使者一同参加李希烈举办的宴会。四镇使者对颜真卿说:“久闻太师德高望重,现在都统就要称帝了,而太师恰恰在此,这是上天赐给都统的宰相啊!”颜真卿怒斥道:“什么宰相!难道你们不知有个痛骂安禄山而死的颜杲卿吗?他就是我的哥哥。我今年已80岁了,只知道遵守臣节而死,岂能被你们诱骗胁从!”四镇使者听后,不敢再说什么。于是李希烈派十个甲士在馆舍看守颜真卿,在庭院中挖了一个土坑,说是准备活埋颜真卿。颜真卿知道后,神色怡然,去见李希烈说:“既然我的生死已经决定,何必玩弄花招,赶快一剑刺死我,难道这样不会使你痛快吗?”李希烈只好向他道歉。

    一天,李希烈派人向颜真卿询问有关皇帝登基的礼仪,颜真卿说:“我曾任掌管礼仪的官员,所记着的只有诸侯拜见皇帝的礼仪而已!”李希烈后来自称皇帝,国号大楚,改年号为武成。他设置百官,任命其党羽郑贲为侍中,孙广为中书令,李缓、李元平为同平章事。他将汴州称作大梁府,把境内地盘分为四节度,分别设置节度使。李希烈派他的将领辛景臻对颜真卿说:“你不愿失气节,就该自焚!”他命人在颜真卿居住的院中堆积柴薪,在柴薪上浇上油。颜真卿立即走向火堆,辛景臻见吓不倒他,便赶忙把他制止住。

    后来,李希烈听说弟弟李希倩被杀,非常恼怒,派遣中使去蔡州杀颜真卿。中使见到颜真卿后说:“有赦书。”颜真卿拜了两拜。中使又说:“今天赐你死。”颜真卿说:“老臣办事无结果,应当处死。不知使者何时从长安出发的?”使者说:“我是从大梁来的,不是从长安来。”颜真卿说:“这么说来,你们不过是一帮叛贼,怎么能叫做赦书呢!”于是,颜真卿被勒死。

    鲁仲连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侠士,解救天下于倒悬,却毫不受禄,飘然而去,受到后来许多士人的敬仰。

    赵孝成王时,秦王派白起在长平前后击溃赵国四十万军队。于是,秦国的军队向东挺进,围困了邯郸。赵王很害怕,各国的救兵也没有谁敢攻击秦军。魏王派客籍将军新垣衍,从隐蔽的小路进入邯郸,通过平原君的关系面见赵王说:“秦军所以急于围攻赵国,是因为以前和齐滑王争强称帝,不久又取消了帝号;如今齐国已然更加削弱,当今只有秦国称雄天下,这次围城并不是贪图邯郸,他的意图是要重新称帝。若赵国果真能派遣使臣尊奉秦昭王为帝,秦王一定很高兴,就会撤兵离去。”平原君犹豫不能决断。

    这时,鲁仲连客游赵国,就去晋见平原君说:“这件事怎么办?”平原君说:“我哪里还敢谈论这样的大事!前不久,在国外损失了四十万大军,而今,秦军围困邯郸,又不能使之退兵。魏王派客籍将军新垣衍让赵国尊奉秦昭王称帝,眼下,那个人还在这儿。我哪里还敢谈论这样的大事!”鲁仲连说:“以前我认为您是天下贤明的公子,今天我才知道您并不是。魏国的客人新垣衍在哪儿?我替您去责问他并让他回去。”平原君说:“我愿为您介绍,让他跟先生相见。”于是平原君接见新垣衍说:“齐国有位鲁仲连先生,现在他就在这儿,我愿替您介绍,跟将军认识认识。”新垣衍说:“我听说鲁仲连先生,是齐国志行高尚的人。我是魏王的臣子,奉命出使,身负职责,我不愿见鲁仲连先生。”平原君说:“我已经把您在这儿的消息透露给他了。”新垣衍只好应允了。

    鲁仲连见到新垣衍却一言不发。新垣衍说:“我看留在这座围城中的,都是有求于平原君的人;而今,我看先生的尊容,不像是有求于平原君的人,为什么还长久地留在这围城之中而不离去呢?”鲁仲连说:“世人认为鲍焦没有博大的胸怀而死去,这种看法都错了。一般人不了解他耻居浊世的心意,认为他是为个人打算。秦国是个抛弃礼仪只崇尚战功的国家,用权诈之术对待士卒,像对待奴隶一样役使百姓。如果让它无所忌惮地恣意称帝,进而统治天下,那么,我只有跳进东海去死,而不忍心作它的顺民。我所以来见将军,是打算帮助赵国啊!”

    新垣衍说:“先生怎么帮助赵国呢?”鲁仲连说:“我要请魏国和燕国帮助它,而齐、楚两国本来就已经帮助赵国了。”新垣衍说:“燕国嘛,我相信它会听从您的;至于魏国,我就是魏国人,先生怎么能让魏国帮助赵国呢?”鲁仲连说:“魏国是因为没看清秦国称帝的祸患,才没帮助赵国。让魏国看清秦国称帝的祸患后,就一定会帮助赵国。”

    鲁仲连说:“如今,秦国是拥有万辆战车的国家,魏国也是拥有万辆战车的国家。都是万乘大国,又各有称王的名分,只因秦国打了一次胜仗,就要顺从地拥护它称帝,这就使得三晋的大臣比不上邹、鲁的奴仆、卑妾了。如果秦国贪心不足,终于称帝,那么,就会更换诸侯的大臣。他将要罢免他认为不肖的,换上他认为贤能的人,罢免他憎恶的,换上他所喜爱的人。还要让他的儿女和搬弄事非的姬妾,嫁给诸侯做妃姬,住在魏国的宫廷里,魏王怎么能够安安定定地生活呢?而将军您又怎么能够得到原先的宠信呢?”

    于是,新垣衍站起来,向鲁仲连连拜两次谢罪说:“当初认为先生是个普通的人,我今天才知道先生是天下杰出的高士。我将离开赵国,再不敢谈秦王称帝的事了。”秦军主将听到这个消息,把军队后撤了五十里。恰好魏公子无忌夺得了晋鄙的军权率领军队来援救赵国,攻击秦军,秦军也就撤离邯郸回去了。

    平原君要封赏鲁仲连,鲁仲连却再三辞让,最终也不肯接受。平原君就设宴招待他,喝到酒酣耳热时,平原君起身向前,献上千金酬谢鲁仲连。鲁仲连笑着说:“杰出之士所以被天下人崇尚,是因为他们能替人排除祸患,消释灾难,解决纠纷而不取报酬。如果收取酬劳,那就成了生意人的行为,我鲁仲连是不忍心那样做的。”于是辞别平原君离开,终生不再相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