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成败的十种关键思维-创新思维--让思想冲破牢笼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21世纪是日新月异的世纪,是知识不断流动的世纪,是新思想、新问题、新事物层出不穷的世纪,简而言之,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而创新是没有顶峰的,因而创新思维没有止境。旧一轮的创新成功了,新一轮的创新又将开始,人类就是在这种不断创新的过程中走进21世纪,走向未来的,对于伟大的人类世界尚且如此,对于我们单一的人个体而言,只有创新我们才能生存,才能发展,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除了创新,别无选择

    什么叫创新?《伊索寓言》里的一个小故事给我们一个形象的解释:

    一个暴风雨的日子,有一个穷人到富人家讨饭。

    "滚开!"仆人说,"不要来打搅我们。"

    穷人说:"只要让我进去,在你们的火炉上烤干衣服就行了。"仆人以为这不需要花费什么,就让他进去了。

    这个可怜人,这时请厨娘给他一个小锅,以便他煮点石头汤喝。

    "石头汤?"厨娘说,"我想看看你怎样能用石头做成汤。"于是她就答应了。穷人于是到路上拣了块石头洗净后放在锅里煮。

    "可是,你总得放点盐吧。"厨娘说,她给他一些盐,后来又给了豌豆、薄荷、香菜。最后,又把能够收拾到的碎肉末都放在汤里。

    当然,您也许能猜到,这个可怜人后来把石头捞出来扔回路上。美美地喝了一锅肉汤。

    如果这穷人对仆人说:"行行好吧!请给我一锅肉汤。"会得到什么结果呢?因此,伊索在故事结尾处总结道:坚持下去,方法正确,你就能成功。而这里的方法正是去进行创新,如果那个穷人只是依照常规去乞求一锅肉汤的话,毋庸置疑,他肯定得不到,那么结果可能是他被饿死或冻死在那个暴风雨的日子里。我们也许可以说,当时他别无选择,在明知道常规方法得不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的时候,就选择了创新,用创新的思维去为自己赢得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从上面的例子上我们可以知道,创新不需要天才,创新只在于找出新的改进方法。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因为能找出把事情做得更好的办法。

    而对于中国,其五千年的古代文明的成功之处,正是在于伟大的人们的创新思维,四大发明在中国,伟大长城为中国制造了一个奇迹。而对于近代,我国所遭受的耻辱,如果没有伟大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不可能一洗耻辱,不可能有如今的发展。而所有这些理论都是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国自身的环境,所提出的适合中国发展的理论及方法。如果当时他们只是简单地把国外的思想拿进来照搬地应用到我们国家的话,如今的中国不可能会有这么和谐统一的局面。在当时,面对着中国碰到的那些独特的问题,中国领导人别无选择,他们所应该做的就只是吸取国外的思想,同时结合我国的情势来制定适合我国发展的理论思想。而如今事实也证明了,当时他们做出的选择都是正确的。正是由于他们的创新思维,如今我们国家才可以这么繁荣,才可以再次成为屹立东方的那条巨龙。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它的繁荣,它的地位取决于主要领导人的创新意识,但也依赖于这个国家人民的创新思维。而如今我们渴望创新,希望自己能够有一些创新的意识。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所使用的能力只有所具备能力的2%~5%,人可挖掘的潜力是非常巨大的,而提倡打破常规的创造性思维无疑是打开这扇大门的一把金钥匙。只有去打破常规,产生创新性思维,我们的个人才能够得到发展,我们的国家才能够不断前进,除了创新,我们别无选择。

    早在我国古代,便有不少创造性思维的典型例子。宋代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然而当人们讲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更多的评价是说他的机智、聪明使他有了那样的想法,使另一个孩子的生命得到了幸存,却忽略他此时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设想,倘若司马光陷入常规思维的枷锁,那个孩子就极有可能淹死,在此时唯有打破常规,进行创新,才有可能化险为夷,扭转乾坤。

    在近代,进化论的创始者达尔文也是一个具有创造精神的人。在当时教会占统治地位,人们深信上帝之时,他敢于创新,从科学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尽管在当时不能为人所接受,而如今终成为生物界发展的主流,自己也名垂千古。设想如果没有达尔文当时的创新精神,打破常规,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思维--进化论,今天的人类又将是何种状态呢?

    曾有一位探险家深入雪山被困,食粮耗尽,精疲力竭,虽与外界取得了联系,但在茫茫雪海之中寻人又谈何容易?警方虽出动了数架直升机,仍是难寻踪影,在如此"弹尽粮绝"、又无外援的情况下,按常理已是希望渺茫,然而此时探险家打破常规,割肉放血,这虽是加速自己的死亡,可鲜血染红一片,在一片白茫之中格外显眼,最终,他获救了。在似乎绝望的困境中,他打破常规解放思想,终于寻找到了希望,创造出了新的生机。

    谈古论今,任何成大业,干大事者无不具有这种打破常规的创造性思维,化缺点为优点,化弊端为有利。在如今这个发展飞速的时代,无论在何种领域,都是急需这种人才,"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想要占得先机,胜人一筹,打破常规--创新精神是必不可少的素质。

    而在当今社会中,当各种物质条件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高度的时候,如果我们还只是想通过传统的想法,认为通过自己循规蹈矩学习和工作就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为自己的成功增加筹码的话,那我们从一开始就站在了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上了。事实上,在当今这个物质充裕的社会里,我们还有什么资源可以利用来为自己的成功增加砝码呢?那就是人们自身用之不尽的创新思维。只有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我们才能不断地去攀登成功的山峰。

    突破思维的定势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一天,一个美国人的儿子从幼儿园回来,郑重其事地拿出水果刀和一只苹果,说:"您知道苹果里藏着什么吗?"做父亲的不以为意:"除了果核还能有什么?"儿子就把苹果横切成两半,兴奋地说:"看哪,里面有一颗星星。"果然,苹果切面显示出一个清晰的"五角星"图案。这位美国人沉默了,他已吃过多少苹果,却从未发现苹果里还有"星星"这样一个秘密。

    这个故事可以让我们领悟到一个道理:只有敢于突破思维定势,才会有质的飞跃和创造性的发现。突破思维定势,我们才可以取得成功,才会有创新的思维,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才能够得到巨大的利益,才能够不断地走向成功。

    突破思维定势,勇于出奇制胜,必将有助于开创事业,从而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据载,足球鞋早在1895年就制造出来了,当时每双重585克。直到20世纪50年代爱迪达公司对此作了专门研究,发现鞋重与运动员体力消耗关系成正比,从而限制了足球业的突破。而鞋重减不下来的主要是因为始终保留了金属鞋头。于是他们大胆摒弃了金属鞋头,设计出重量仅为原来一半的足球鞋。新产品一投放市场,就深受青睐,供不应求。那么爱迪达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它突破了人们头脑中无形的思维框架:鞋重无足轻重。打破了习惯性思维的束缚,也就领先一步,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迅速占领了市场。这对于今天我们企业求创新、求发展是很好的借鉴。

    突破思维定势,善于独辟蹊径,同样能在学习中提高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从1加到100,怎么算?老老实实"1+2+3+……"的演算,当然也能得出结果,但有没有简便方法呢?只要动一下脑筋就不难发现其中有50个101,这样很快就准确地算出答案是5050了。所以,我们解题时可以试用一些新的方法,它可能更简便,更合理。在观察问题时,不妨问一下自己:为什么是这样的?原来就是这样的吗?将来又会怎样?读书时也不一定完全顺着作者的思路走,可以想一下:有没有相反的情况呢?有没有作者未说明白的道理?这样不断独立思考,逐步培养创造欲、探索欲,就能体会到创造的欢乐,提高学习的实效。

    由于传统力量和思维定势的作用,不少人容易对生活的各种现象习以为常,从而不会去打破那些思维的定势。而我们只有时时刻刻树立问题意识,这样才能不断有所发现,从而找到创新的入口,得到巨大的收获,相信这些会比发现苹果中的"星星"有价值得多。

    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毋庸置疑,人们的观念、思维和认识往往会受到原有知识、经验的影响。这些已知的东西,有时会使解决常规问题方便、快捷、准确、有效,但在面临新问题、新矛盾时,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有时却派不上用场,而当人们一直陷于那种思维中时,那么那些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反而会成为创新的羁绊和阻力,以至于使我们陷入思维误区,掉入思维定势之中,对新问题、新矛盾一筹莫展。

    而人的思维受阻,往往是太遵守常规和逻辑,总是太墨守成规,害怕触犯规则,不敢越雷池一步,把自己的观念与思维囚禁在旧模式的框架中。但是所谓的创新就是要学会放弃,突破常规,跳出框外去求新、求异、求变,放弃已知的东西,把心智的杯子空出来,好装进新的东西,用新的观点新的角度去看待事物,那就是你自己独有的、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正如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所说:"构成我们学习的最大障碍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如果哥白尼执着于托勒梅的"地心说"就不会有"日心说"的产生;如果伽利略迷信亚里斯多德的"落体理论",就不会有伽利略"落体学说"的诞生;如果爱因斯坦把自己框定在牛顿的经典力学框架中,就不会有"相对论"的问世。

    因此,当我们陷于已有知识的束缚中时,如果我们能够跳出框外,摆脱传统习俗和经验规则的约束,进行另一番思考,就会有一片更灿烂的天空。如同鸟儿飞出了鸟笼,飞船挣脱了引力……此时我们就可以突破思维定势,纵横联想、发散思维,进行创新,那么我们就无所而不能至了。

    相反,假如我们陷入了思维定势,把思维定在那儿了,让思维进了牛角尖,出不来,那我们的创新思维也就不可能展现出来。这个思维定势产生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社会存在着一个权威,权威说过了,我们就没法再说了,于是思维就定在那儿,而这个权威有时候则会把我们引入一个误区。

    有一个小学的老师,对小学生出了一个考题。在一条船上有75头牛,有32只羊,问船长的年龄有多大。抽样调查的结果,一个班有百分之七八十,都是75减32,船长43岁,75头牛减32只羊,船长43岁。而实际上呢,我们仔细想想,船长的年龄和那些给出的已知条件明显是毫无关系的。可是在小学生的思维里,老师出的题目肯定会有它的解法,于是他们开始动脑筋了,他们一相加,75加32是107岁。一想107岁能开船吗?早就退休了。他们一除,75除32,二点几岁。又一乘,2000多岁,他们开始动脑筋了,那不是只有用减法了,于是75头牛减32只羊43,43岁这样的答案就出来了,而这就是思维定势定在那儿的结果。

    有一句经典的语言叫做"思维一旦进入死角,其智力就在常人之下。"所以,如果我们要想有创新思维,那么就必须要把思维定势打破。而一旦思维定势被我们打破了,我们就必然可以得到一些创新性的东西,也必然可以得到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精神力量。

    日本的东芝电气公司1952年前后曾一度积压了大量的电扇卖不出去,7万多名职工为了打开销路,费尽心机地想了不少办法,依然进展不大。有一天,一个小职员向当时的董事长石坂提出了改变电扇颜色的建议。在当时,全世界的电扇都是黑色的,东芝公司生产的电扇自然也不例外。这个小职员建议把黑色改为彩色。这一建议引起了石坂董事长的重视。经过研究,公司采纳了这个建议。第二年夏天东芝公司推出了一批浅蓝色电扇,大受顾客欢迎,市场上还掀起了一阵抢购热潮,几个月之内就卖出了几十万台。从此以后,在日本以及在全世界,电扇就不再都是一副统一的黑色面孔了。

    现在我们想想,只是稍稍地改变了一下颜色,大量积压滞销的电扇,几个月之内就销售了几十万台。这一改变颜色的设想,效益竟如此巨大。而提出它,既不需要有渊博的科技知识,也不需要有丰富的商业经验,为什么东芝公司其他的几万名职工就没人想到、没人提出来?为什么日本以及其他国家的成千上万的电气公司,以前都没人想到、没人提出来?这显然是因为,自有电扇以来都是黑色的。虽然谁也没有规定过电扇必须是黑色的,而彼此仿效,代代相袭,渐渐地就形成了一种惯例、一种传统,似乎电扇都只能是黑色的,不是黑色的就不称其为电扇。这样的惯例、常规、传统,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便形成一种心理定势、思维定势。时间越长,这种定势对人们的创新思维的束缚力就越强,要摆脱它的束缚也就越困难,越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东芝公司这位小职员提出的建议,从思考方法的角度来看,其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突破了"电扇只能漆成黑色"这一思维定势的束缚。

    突破思维定势,换个角度考虑问题,一切"死结"也就迎刃而解了,我们就能迎来柳暗花明的全新天地。司马光打破常规,用砸缸的方式成功地救出落水玩伴;哥伦布磕破蛋壳成功地把鸡蛋竖在桌子上;美国小男孩横切苹果"意外"地发现神奇而美丽的五星图案;袁隆平不迷信科学界所谓杂交水稻是天方夜谭的定论,坚持进行水稻杂交试验,最终研制出水稻的杂交品种,让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人填饱了肚子,他也由此成为"杂交水稻之父"……所有的这些例子都说明了,只要我们敢于去打破常规,另辟思维的新径,我们必然可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同时也可以让我们不断地去获得进步,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对自己的脑子进行洗礼,装进许多新的东西。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不断地朝成功迈去。

    提出好问题,找到好方法

    创新思维是创新的核心,而提出问题是判断思维是否具有独特性和创造性的一个重要依据。纵观科学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科学进步的历程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提出问题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而在提出问题,尤其是一个好问题之后,能够为其找到一个好的解决办法,也同样是一个关键所在。但是只有在提出了一个好的问题之后,我们才会有目标,才知道在哪个方面去寻找好的方法,去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去实现自己的创新,因而可以说提出一个好问题就变得至关重要了。

    晚年的爱因斯坦在总结数十年科学生涯的经验后,感叹道:"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并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爱因斯坦的这席话,道出了科技创新乃至个人创新的一条要则: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李政道也说过:"最重要的是提出问题"。只有在提出一个好问题之后,我们才可以去想办法解决问题,才会有一个好的创意。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是科学探索的发端。古往今来,有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进而在解决问题中获取成功的。爱迪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家,他一生发明的东西有1600多种。有人不无夸张地说:如果人类没有了爱迪生,人类文明史至少要往后推迟200年。那么爱迪生的发明天赋从何而来呢?对他一生进行长期研究的专家指出,爱迪生的发明很多来自提问。正是爱迪生这种凡事都爱问个"为什么"的思维方式,才为他以后的各种发明创造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对于科学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各个国家去推进军事领域的创新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美军之所以难以战胜,从某种程度上讲,与他们一些高级将领善于检讨总结问题有很大关系。

    越南战争美军战败,美军却从中挖掘出精确打击、超视距攻击、机降突击等新打法,并逐步发展成为美军基本战法。

    海湾战争,美军获得压倒性胜利,但并没有盲目地沾沾自喜,对地面部队部署过慢、反水雷战能力不足、反弹道导弹能力有限等问题进行反思改进,并提出了联军作战和联合作战的新理论。

    科索沃战争美军靠空中精确打击取得胜利,却在总结中发现激光制导武器在复杂地形和恶劣气候条件下的不足,决心下大力气发展GPS制导武器。

    阿富汗战争美军速胜,战后总结认为至关重要的一点是特种部队与航空兵有效结合,于是在随之进行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投入的特种兵从数百增至上万。

    可见,正是美军具有这种"鸡蛋里面挑骨头"的精神,而非陶醉在"胜利之师"的光环之下,才使美军成为新军事变革的"领头羊"。这种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同时将这些问题加以解决的精神,使美国如今无论是在军事方面还是在经济方面都成为了世界上的强国。由此可知,一个国家如果拥有很多关于提出好问题,同时对这些问题进行很好解决的人的话,这个国家必然会有很多创新意识。其结果是这个国家将可能一举成为世界强国,并不断地发展。

    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过:"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你从问题开始,必将以肯定结束。"这句充满哲理的名言值得我们铭记。善于提出问题,是以对客观情况的了解为基础,以对我们所提出问题的领域有着深刻了解为前提,是建立在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的基础上的。在平时和工作中,主动地、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的习惯,不仅是克服思维简单的一种方法,也是提高自己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其在不断的创新中发展。一旦面临危机,人类就会提出问题,然后积极地探索,想办法来解决。因为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可以不断地发展,才不会走向灭亡。同样,对于企业而言,不断地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话,这个企业才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创新,是深化改革、改进管理、充分发挥企业资源优势的有效方法,是把握改革主动权、推动企业向前进的正确途径。首钢矿业公司正是牢牢地抓住了这一点,在创新的路子上并不是坐在屋子里空想,漫无目标地摸索,而是针对经营生产建设的实际进行。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有的放矢,从而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和事半功倍的效果。矿业公司正是在遇到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时,提出了资源有限,创新无限的理念,大胆创新,转变办矿模式。通过股份合作、承包经营、技术输出等多种方式办矿,与地方政府合作开采铁矿,扩大资源掌控量的一系列新措施,做强了迁安矿区原料基地,增强主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使企业焕发了生机。正是在这种想法下,首钢矿业公司不断发现运行中的问题,不断解决运行中的问题,形成了"运用、完善、成效、创新"的局面,使矿业公司的信息化水平迅速提升,成为全国冶金企业中的佼佼者。

    提出好问题最棒、最快速有效的方法,往往就是紧接着前一个问题提出之后,或者跟在前一个问题地答复之后提出来。仔细倾听,然后提出一个开放性、有创意地问题,是一门艺术,也是科学,这个方式可以很快、很有效率地促使人们采取更有远见、更有效率地行动。

    我们知道问题问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最后的解决方案及最后为自己所带来的效益。问题问的越好,就越能看得透彻,也越能获得更好的解决方案,为自己带来更大的利益。而我们要想问出比较高质量的问题的话,首先要做的就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事都要问个为什么,不放过任何疑点,养成爱琢磨、爱钻研、勤学好问的习惯。

    巴尔扎克有句名言:"问号是开辟一切科学的钥匙。"发明创造始于问题,问题就是矛盾,有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才需要思考,学习才有主动性。思维是由矛盾引起的,问题是矛盾的表现形式,学习中提不出问题,是学习不深入的表现;能提出问题是肯于动脑的结果。现实生活中许多现象人们熟视无睹,而有人却善于观察,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发现问题,有所创造。

    苹果落地,谁也不在意,牛顿却从中发现了万有引力;

    水开了壶盖被顶起,大家司空见惯,瓦特却因此发明了蒸汽机;

    商品大家每天都接触,只有马克思把它当作问题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规律……

    如果我们处处留心,像那些伟人一样凡事能问个为什么,那么我们也就必然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朱熹在《朱子读书法》中说得好,"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虽然这里讲的是怀疑,但我们都知道,有了怀疑之后,自然问题也就浮现出来了。而这时所提出的问题,基本上都应该是有针对性的,那么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好的问题,然后通过自己的想法去找到一个好的解决方法的话,这就成为了一个创新的想法。

    问号是开辟一切科学的钥匙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时时提醒自己不断地去提出问题,找出矛盾,然后再去解决这些问题、矛盾的话,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社会而言,都会有极大地促进作用,带来极大的利益。尤其是对于个人而言,会让我们离成功之峰越来越近,让我们的价值空间更大。

    通过细节发生变革

    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说:"行之有效的创新在一开始可能并不起眼。"而这不起眼的细节,往往就会造就创新的灵感,从而能让一件简单的事物有了一次超常规的突破,而这个突破很有可能让这个社会发生大的变革。牛顿从苹果落地这样一个小的不能再小地事件中,发现了万有引力的存在,而如今没有人可以否认这个定律给我们的社会所带来的巨大变革。杜拉克认为,创新变革不是那种浮夸的东西,它要做的只是某件具体的事,有时只是自己的一个简单的想法,就可以带来巨大的利益。

    在《三国演义》中好几次都叙述了周瑜、曹操和诸葛亮对风向的考虑。而周瑜的狂妄、过于自信,让他事先根本没有考虑到这个他认为很小的问题,直到最终才突然悟到所做决策的失误。即使是在诸葛亮七星坛上借东风之际,仍然是半信半疑,"隆冬之际,怎得东南风乎?"在这个问题上,周瑜的无知,跃然纸上。

    再来看看曹操是怎样考虑的。在庞统献连环计,铁链锁战船之后,程昱提到提防东吴用火攻,曹操却说:"凡用火攻,必籍风力。方今隆冬之际,但有西风北风,安有东风南风耶。"看来曹操还是比较周到的,考虑到了战船连锁的弊端。然而,在东吴火攻之日,东南风起,他又说:"冬至一阳生,来复之时,安的无东南风?何足为怪。"这些只是正常的小细节。诸葛亮正是充分地利用了这一难逢的时机,火烧赤壁,造就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冬季无东南风,是常识。周瑜连这基本常识都没有事先考虑到,显示了他的无知,以至于醒悟之时大吐鲜血,看来他后来被诸葛亮三次气死也在情理之中了。冬至之时,东南风和西北风交汇,不定什么时候东风压倒西风,这是必然中的偶然事件。在日常生活中这算是个最普通的细节了,但是在赤壁之战中,它演变成了赤壁之战的首要条件。在这既定的历史时刻,刮东南风是细节,但它是决定历史变革的细节。把这细节推上了赤壁之战辉煌地位的是诸葛亮,即使是最弱的一方,诸葛亮也能从始至终把握全局。在这场战争中,正是由于诸葛亮有着抓住细节的思维,于是他有所创新,他打破了弱不可能赢强的定律。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朝代而言,风向这样一个小细节就决定着它们的兴亡。由此可知,对于企业、个人而言要真正达到利润增收、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目的,就必须要做好"成也细节,败也细节"的思想准备。否则,所谓的创新变革也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创新不一定是"以大为美",但却绝不能掉以轻心。对于企业活动中的既不相同却又相互关联的每一个细节,应该抓住其中相关联相通的细节,只有这样的细节改变,才能为我们带来巨大的利益。

    我们都知道,几十年前的日本还是一个小国,人口少、占地面积小、经济不发达,但日本如何能在战后的五十多年迅速成长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呢?日本人甚至大多数的中国人都把此归结为日本的一种精神,一种为了国家奉献所有的民族精神。但深思熟虑后,我们就可以发现,那并不是关键因素,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细节"创新给他们国家所带来的变革,从而让它一下子跻身世界经济之首。不错,也许我们脑子中很难回想出过去五十年日本有什么大的革命性的发明,比如互联网技术、资源等等,但是我们很容易就想到他们发明了方便面,发明了卡拉OK,包括吃水果的调羹他们都设计成锯齿状便于切割……而正是这些细微的发明,这些细节上的注意,让他们有了如今的地位。可见,细节的每一滴进步同样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为社会带来巨大的变革,更带来巨大的效益。

    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叫"魔鬼存在于细节之中"。为什么细节会成为魔鬼的栖身之地呢?因为人们在工作和生活当中,经常会忽略了细节的存在,从而让魔鬼有机可乘,有时忽略了细节的存在,就不仅仅是让你停滞不前了,有时甚至可以让你倒退很多。其实,面对于"创新变革"这个在企业界里非常时髦的字眼,又何尝不是存在于细节之中。在一些人的错误观念里,创新变革是始于宏伟的目标,终于倍受瞩目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充耳不闻的细节反而成了制约创新变革的"魔鬼"。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细节是创新之源,要想获得创新,就必须要明白"不择小流方以成大海,不拒杯土方以成高山"的道理。

    在国内,许多企业的领导在寻求创新变革时,不管在技术创新还是在管理创新方面,总习惯于贪大求全,却很少有"于细微处见精神"的细心和耐心。相反,成功的企业家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在谈到创新时,却说:"创新不等于高新,创新存在于企业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事实上,海尔集团在细节上创新变革的案例可谓数不胜数,仅公司内单以员工命名的小发明和小创造每年就有几十项之多,如"云燕镜子"、"晓玲扳手"、"启明焊枪"、"秀凤冲头"等等。并且这些创新变革已在企业的生产、技术等方面发挥出越来越明显的作用,而这些创新变革在另一方面又促进了员工的积极性,让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虽然每一个细节看上去都很小,但是这儿一个小变化,那儿一个小改进,则可以创造出完全不同的结果。我们都知道"量变"会导致质变,那么如果我们把创新比作是一种"质变",这种"质变"经过了"量变"的积累,就自然会达成大的变革和创新。而这种量变却是异常简单的,它不需要像人类发展一样那么复杂,要历经几千万年才可以形成,却让人一看就懂:原来是这样,我怎么没有想到。老子早就说过:"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企业的经营,只有重视细节,并从细节入手,才能取得有效的创新。

    而细节对于个人的创新变革来说,更是如此。

    我们都知道,我们可能每天都在重复地做着相同的工作、重复单调地过着相同的日子,但人的生活必然是原创,因为今日之我,已非昨日之我。比如,我们现在可做儿时的游戏,但无论如何也体验不出儿时那种快乐的感觉了。这就是说,无论你是单调、无聊地过着重复的日子,还是充满激情地去变革过着创新的日子,时间都会在你的人生轨道上留下痕迹,只不过其结果不同罢了。我们都在创造自己的生活,那种以创新的精神进行生活的人,就有可能创造出令自己或者令世人为之骄傲的成就;而那种一味单调地重复地过日子的人,可能只是在单纯地累积自己日后才能感觉到的遗憾和悔恨。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教女儿如何烧羊腿。她向女儿讲明了要用哪些调料,诸如大蒜、欧芹和其他香料,然后她拿出烤盘把羊腿放在台端开始切。可是要切开,并不容易。

    女儿问:"妈妈,为什么你要把羊腿切开?"

    母亲停了下来,看看羊腿,然后看着女儿的眼睛说:"说实话,我也不知道。你外婆就是这样教我的。"

    女儿说:"我们给外婆打个电话。"

    很快,外婆的电话接通了。

    女儿说:"外婆,妈妈正在教我怎样烧羊腿,而我有个问题:为什么要将羊腿切开?"

    外婆大笑道:"喔,因为我们原来用的烤盘不够大!"而在母亲的意识中,一直认为羊腿非切开烤不可。

    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也看出这个女儿正是从一个小小地细节中去发现了母亲这么多年来的错误做法。虽然说这个故事到最后并没有产生什么明显地变革,但是也许通过这次经历,母亲和女儿都会明白其实很多细节并不一定要照搬,可以有自己的创新,有自己的变革。那么也许在不久的某天,她们就是通过这个经历,让自己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呢,这谁又能否认呢。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意是: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间断地更新又更新。据说这是商朝的建立者汤刻在浴具上的铭文,旨在激励自己不断创新变革,每天都有所作为。"如果说古代人都有了这样一种境界和人生态度,那么现在的我们呢?我们应该学会在人生的单调与重复中,在人生的每一个细节和每一件小事中进行创新,不断地在每一个细节上进行创新变革,不断地保持组织的生命力。我们必须记住:完美不是一个小细节,但注重细节却可以成就完美,可以成就我们未来的辉煌。

    跨越阻挡你的藩篱

    人生之路上,永远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必须跨越一个个的艰难险阻之后,才可能得到我们所想要得到的。从小的时候,想得到大人手中的零食到长大了在职场上想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在我们达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必然会碰到许许多多的阻碍,而我们所应该做的是在面对这些阻挡我们的藩篱的时候,有没有想着要去跨越那些障碍物。而在这些障碍物中,如果是我们肉眼所能看到的话,也许还比较容易跨越,但大部分时候,我们所面对的只是我们自己的心灵障碍。这些障碍只有靠我们自己的意志,靠我们的思维才能战胜,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突破现状,有所创新,最终得到自己所想要的东西。

    下面一个小故事,就很值得我们深思:

    一个村庄来了一个奇特的老人,他点燃了一把火,并且用一根棍子在碗里不停地搅拌,竟然从碗中掉出金块来,老人说这就是炼金术。村长请求老人告诉他们秘诀。老人答应了,说:"不过在炼金的过程中,千万不可以想树上的猴子,否则就炼不出金块来。"等老人走了以后,村长就开始炼金,他一直告诉自己,不可想树上的猴子,可是越不想,偏偏猴子越是不断浮现在他的脑海中。他只好交给另一个人,并一再叮咛不可想树上的猴子。就这样,全村的人都试过了,却没有一人能炼出金子,因为树上的猴子,总是会从他们心中跑出来。

    可实际上呢,现在我们都知道故事中所谓的炼金术其实只是个骗局,我们根本就不应该相信。但它却揭示了一个道理,也许大部分时候我们都认为自己做事情时已经完全投入了,已经除掉了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大多数障碍。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最大的障碍,往往就在我们自己的心里,只有把它克服了,我们才算是真正的完全投入了,才能够达到我们的目标。其实,干一件事,尤其是干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一个人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完全投入是相当困难的,而你也只不过做到了相对投入而已。在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些欲望的猴子,这些猴子总是在我们的心中作怪,让人无法逃脱它的诱惑。

    在我们的人生之路上,随时会跳出这样的猴子,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所能做的就只有尽心从心中把它驱除,跨越阻挡我们的藩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跨越心中的诱惑,才会有思维的创新。

    有个俗语说,威猛的狮子,即使只是为了捕捉一只弱小的兔子,也必须全力以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狮子一直认定凭着自己的威名,凭着自己拥有必胜地先天条件,它就可以不全力以赴的话,那么它很有可能最后会被活活地饿死。正是由于它能够跨越这些认定的想法,跨越自己心中的那些藩篱,才会成为百兽之王。

    当然,完全投入会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的年轻人,但它的确可以显示出我们的毅力。即使无法驱除,也千万不要让猴子成为我们无法逾越的障碍,最好的办法就是忘记它甚至鄙视它。只要不被它揪心,就会减轻我们完全投入的难度,就会跨越出我们已有的思维,从而就会有所创新,获得巨大的效益。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都或多或少地会碰到一些障碍,此时我们可以选择的就只有尽力的去跨越了。而在工作上,也是一样,我们不可能一帆风顺,那么跨越种种障碍仿佛就成为了一场精彩的跨栏比赛。怎么才能成功地赢得先机,像获得奥运会金牌的刘翔一般,去打破现有的记录,继而拥有真正幸福的笑容呢?答案就是像刘翔一样,跨越阻挡在自己前面的一个一个栏杆,最后冲向自己的目的地。

    不错,每个人的生命都像是一个赛程,我们每天都在跨越障碍,相信自己,专心去做,谁都有机会拿自己的冠军。做最好的自己,为社会提供自己的创新思维。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所跨越的障碍必须有一个定义,下面一个故事就正好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元朝有位大学士叫许衡,小时候遇上战乱,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奔走他乡。一天,他们顶着烈日来到一处荒凉的山村,大家口干舌燥,都急着寻水解渴。这时,有一位伙伴发现一间空屋后面有一棵高大的梨树,上面结满了一个个大黄梨。众人一拥而上,边摘边吃,惟独许衡视而不见,他对伙伴们说:"不是自己的东西,怎么可以随便去吃呢?"伙伴嘲笑他说:"这梨没有主人,不吃白不吃。"许衡回答到"梨无主,难道自己的心中也没有主吗?"

    不错,在这个故事里,许衡的其他伙伴正是跨越了他们心中的那些"无主"的障碍,最后解决了自己的口渴问题。可实际上呢,"心中有自己的主"应该是一个我们必须遵守地原则性的东西,而并非一个障碍。因此,我们必须分清楚哪些是障碍,哪些不是,只有正确地区分了它们,然后对障碍去全力地跨越,我们才可以拥有创新的思维,才能不断地取得进步。

    很多时候,在我们的心中或许会刻有一个看似不可跨越的"障碍高度"(也就是常说的心理障碍)。如果此时我们还把困难想象得很可怕,在思维中就告诉自己无法超越的话,那么结果就是我们无法战胜它;相反,如果我们把困难看得渺小一点,就完全有可能战胜它了。一旦有了这种想法,我们就跨越了心中的"障碍高度",其实只要我们突破了阻碍人生高度的一厘米,那么我们就会接着去突破更多地高度,那样的话成功就会出现在眼前。

    做一个思想的偏执狂

    一本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的书,同"谁动了我的奶酪"一样是风靡整个世界的书,让我们更深一步地了解了Intel公司创始人安德鲁·格鲁夫及该公司的企业文化。

    在Intel公司有一个非常流行的鱼缸理论:当你把鱼放在一个方形的容器里,因为有死角,鱼就会呆在角落里呆滞不动。但当你把鱼放在一个圆形的容器里的时候,鱼会感到压力,就会不停的游动,直到筋疲力尽。这个理论正是"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名言的真实写照。

    正是格鲁夫,多次带领着Intel走出困境,创造了每年给投资者平均44%以上的回报率。他重新定义了Intel,使之从制造商转变为业界领袖。

    格鲁夫的巨大成就离不开他追求成功的偏执个性,更可贵的是他对待工作的严谨求实的作风。他认为很多人都善于说得头头是道,但身体力行者却寥寥无几,很多人总是自以为是地把新问题当作老问题来解决,不调查、不了解,忽视了问题的变化。因此,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要求企业内各部门经理不要怕琐碎和麻烦,要对外界的情况变化"了解、再了解"。他给人留下的印象始终是非常的执着,越是困难的问题,他越是努力寻找答案。

    对于他所指的偏执,并不是一种怪诞的行为,更不是心理变态。他只是想告诉世界,但凡追求成功的人,都必须要具有两个必备的特质,那就是对正确理念的不懈坚持,对完美的不断追求。这需要极大的勇气,需要执行者坚持地执著。

    格鲁夫用自己亲身的经历来告诉我们,只要去做到他所说的偏执,我们就必然可以如他一样成功。而一个人一旦成为了思想上的偏执者,一旦对正确理念坚持不懈,执着地去寻求问题的答案的话,他就必然可以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对社会而言将会有所创新,但对他个人而言则是成功。

    有一个雕刻家,自从爱上这一行后,从来就没有好好睡过一次觉。

    每当有作品需要创作的时候,他的一日三餐仅是几片面包。清晨他从面包铺里买来面包,吃一个当早餐,剩下的就揣在怀里。他爬到高高的梯子上工作,饿了便啃面包充饥。

    他本来并不是一个孤僻的人,但随着从事雕刻工作的时间越长,他越来越无法跟人沟通。在创作的时候,只要有一个人在场,就能完全扰乱他的情绪。他必须要有一种与世隔绝之感,方能得心应手地工作。

    他最大的痛苦不是创作不出满意的作品,而是需要为生活琐事忙碌。

    他以前并不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但到后来,他无法容忍自己的作品出现微瑕。一旦他在一件雕像中发现有错,就会放弃整个作品,转而另雕一块石头。

    所以,他留给这个世界的作品很少。

    他的名字叫米开朗基罗,一位天才的雕刻艺术家。

    几百年前一个下着雪的早晨,名声威震欧洲的米开朗基罗很早就出门了。他在斗兽场附近碰见了城里教堂中的主教。主教惊讶地问他:"在这样的鬼天气里,这样的高龄,你还出门上哪里去?"

    "上学院去。想再努一把力,学点东西。"他回答。

    几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想象,在那一天,他所在学院的学生们还在有火炉的房间酣睡,而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却"吱呀"一声打开了结着冰花的工作室的门。

    人们常在问"成功是什么?成功有无止境?"也许从米开朗基罗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成功有时是一种偏执状态的果实。引用马克·吐温的话:偏执者与神离得最近。对于我们而言,做什么事情如果都能达到痴迷忘我的程度、达到偏执狂的地步,那我们必然会有创新的思维,离成功也就不会太远了。

    大凡世界上的伟人们,在当时无不被人视为偏执狂,无不被人另眼相看,但他们却同样都是凭着自己的执着及决心,最终达到了自己的目标,取得了自己的成功。我想大家都知道林肯。在一本书上记载了关于他的故事,大致内容如下:

    他是一位相貌丑陋,有着蹩脚南方口音的美国人,有过短暂的婚姻,最后又死于非命。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不幸,他只有过一次成功,但是这一次的成功让他帮助了好些人。

    他的故事是这样的:

    二十一岁做生意失败

    二十二岁角逐州议员失败

    二十四岁做生意再度失败

    二十六岁爱侣去世

    二十七岁一度精神崩溃

    三十四岁角逐联邦众议员落选

    三十六岁角逐联邦众议员再度落选

    四十五岁角逐联邦参议员落选

    四十七岁提名副总统落选

    四十九岁角逐联邦参议员再度落选

    五十二岁当选美国第十六任总统

    不放弃对飞翔的渴望,终究会与群星比肩

    现在想想,也许正是因为他经历了如此多的挫折之后,仍然能够坚持下来,最终成为美国史上少有的受人尊敬的总统,并为大家做了很多好事,所以才会家喻户晓吧。

    同样,在中国也有着和林肯一样命运的人,他就是--邓小平。在经历了人生中的三起三落之后,他并没有向困境低头,而是依然执着地坚持下来,最后他改变了全中国的命运。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面对困境的时候,不要被困难打倒,坚持下来,最后肯定可以大有作为,成为一个成功人士。

    同样有许多人说过这样的话:"为了成功,我曾试了不下上千次,可就是不见成效。"但这句话是真的吗?值得我们去相信吗?如果真的要选择的话,我想说的是他们并没有试过上百次,甚至于有没有十次都颇令人怀疑。或许有些人曾试过八次、九次,乃至于十次,但因为不见成效,结果就放弃了再试的念头。那结果当然是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没有流芳百世。

    正如葛洛夫所说"我笃信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这句格言,而他据说的这句话不光适用于他的企业管理,同样适用于生活和人生。偏执造成了不平衡。人类的发展过程总是在一个平衡被打破后形成一个新平衡的过程中完成的,如果这种过程完成的次数越多,人的成长也就越快。而一个偏执的人就难于在某个平衡状态中保持下去,因而他在连续不断地打破旧平衡,形成新平衡,又打破旧平衡,又形成新平衡……如此不断去进步,不断去创新,从而不断地走向成功。

    把冷门变成热门

    冷门、热门这两个词语如今已经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生活,从高考时选择专业,到毕业后选择工作,我们大多数人都渴望着找到一个热门的专业、一份热门的工作。可实际上呢,我们当时有没有想到如今的热门能否意味着永远的热门?而如今的冷门又能否说明它会永远的冷门下去呢?答案当然都是否定的。纵观古代皇帝的后宫,那三宫六院的,又有几个女子可以一直受到皇上的宠爱,成为皇上心中的"热门"呢。那么,在如今这个变化如此迅速的社会里,我们又怎么可以期待着可以找到永远热门的事情呢。那么我们想保持成功、想永远热门的关键是什么呢?那就是我们有能力去把如今冷门的东西变成热门的,这样我们就学会了创新的能力,有了创新的思维,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让自己处于热门的状态。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古时候,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当地村民均以红薯为食。由于风调雨顺,红薯经常大丰收,人们便不怎么爱惜粮食,把吃剩的红薯皮也随意乱扔,只有一个老汉,把红薯皮留下,并把别人扔的红薯皮也收集起来。人们都笑他寒酸,但这个老汉却不以为然。他把红薯皮堆在自家院内,天长日久,红薯皮渐渐垒成一堵墙。若干年后,该地连年大旱,粮食几乎绝收,大批的村民饿死,甚至出现吃人的惨剧。唯有老汉一家靠那堵用红薯皮堆起的墙活了下来。

    在这个故事里,老汉正是把"冷门"的红薯皮留了下来,所以若干年后,他们一家才可以生存下来。

    用高瞻远瞩的眼光及智慧把冷门变成热门。在生活中并没有真正的冷门,也没有永远的热门,我们要想有所得,就必须用自己的智慧去选择那些即将成为热门的冷门。能快一步的是谋动在先的头脑,现代社会的生存原则就是"快鱼吃慢鱼"。先行一步,在大家尚未意识到时投入到一种冷门中,就能得到有益于自己的东西。用头脑去创新,把冷门变成热门,远比跟在别人后面要快得多。而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源源不断地去创新,去赢取自己想要的结果。

    世界上没有不值钱的东西,财富除了创造亦可寻觅,而把冷门变成热门,也就是把别人不要的东西创造性地发挥,就能得到无穷无尽的财富。赶潮流跟在别人后面往往不行,一个人最可贵的是把一个冷门的东西变成热门。我们千万不要盲目跟潮流,要预见到社会的需要,来锻炼和培养自己。好比我们当年致力于商品化、产业化,当时是"物以稀为贵",很少人这么干的,所以当时有着那种思维的人如今都大有成就了。

    而我们大多数人在面临毕业,面临选择专业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能够有如此的思维,能够预测冷门可以变成热门呢?我们所看重的只是如今它是否热门,但如此目光短浅的话,就注定了我们的失败;反之,能把冷门变成热门的人,成功必然就在远方同他招手。

    林枫大学时读的是彩色树种植,很多人认为这个专业毕业后同农民也差不了多少。但林枫的选择更出人意料,从北京毕业后回到浙江老家,承包了一个苗圃,扦插、嫁接,甚至用上了组织工程,大规模种植,专门进行日本红枫、美国红枫、黑橡胶树等进口彩色树的引种,效益惊人。彩色树在园林绿化中起"画龙点睛"作用,随着上海等各大城市,打造色彩斑斓的城市绿化,不仅城市公园、大片绿地需要,住宅小区的绿化也缺不了它。甚至私家庭院对彩色树也孜孜以求。彩色树需求量扶摇直上,很卖得出价钱。林枫创业两年,资产已经数百万元。

    而同样的是,李文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求职时经历了种种艰难,正沮丧时,住在同一小区的张先生前来为自己的雌博美犬求偶,希望能与李文家的那只雄博美犬结成伴侣,共育佳儿,为此,张先生宁愿倒贴"彩礼"2000元。这件事让李文灵机一动:何不开家宠物配种店,当个动物"红娘"呢?于是他向父母贷款数万元,买回纯种的苏格兰牧羊犬、金毛犬、博美犬等种犬,每配一次种,价格从2000元到6000元不等,很快引来"凤求凰"。挖到第一桶金后,李文做大宠物店,寄养、美容、销售宠物食品等,年赚百万元。

    从上面的林枫和李文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时候只要我们善于去发掘生活中的机会,善于抓住每一个灵感,就可以在一瞬间有所创新,把冷门变成热门,就可以为自己赢取利益。我们都应该知道有的职业,现在看起来不受重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经济需求的变化,很可能转变为热门职业。像前些年许多学生都愿意到企业当白领、搞管理,而轻视技工、技师等蓝领业,造成现如今蓝领职业人才的供不应求,以及其薪资待遇的提高,技术蓝领职业现今俨然成为了热门职业。因此,我们对冷门职业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不要轻易放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妨选择有发展前景的暂时处于冷门的职业,这样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获得职场的成功,同时从中我们也可以学到很多金钱所无法买到的其他品质。

    其实当今社会,我们所应该具有的是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在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并不是看他有多高职位、有多少财产、是否从事热门职业……关键是在我们一生中是否实现了我们的价值,是否有所创新,是否为社会留下了印有他色彩的东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说自己无愧于这一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样才可以有创新的能力,去想着把冷门变成热门。而所谓的"冷门挖金",也就是把"冷门变成热门",就是人弃我取。只要取到了对自己有益的"冷门",就必然可以取得成功。

    看看从古至今,那些成功的伟人,谁一开始从事的不是当时所谓的"冷门"呢?而他们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们善于将当时的冷门进一步转化成热门、善于创新,而这一步地转化、这一步地创新,不仅让他们名垂千古,而且对人类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也应该从这些伟人身上认识到,只有将"冷门变成热门",我们才能有所创新,才能逃离现实的思维牢笼,让我们不断地取得成功。

    超前意识带来伟大创新

    中国有句古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明在做任何事时,事先具有准备和预见是成败的关键。而要具有正确的预见,就必须具备超前的思维,也可以说是超前意识。所谓超前思维,就是运用一种高智能的眼光,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事物的历史和现状,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获得常人不能得知的信息,从而提前做出正确决策,取得事业成功的思维活动。有了超前意识,就能有所创新,创造出现在没有的东西,让思想突破现有的牢笼。

    有人说,能预知三天之后发展变化的人,是聪明的人;而能预知三年之后发展变化的人就是伟大的人。只有想在他人前面,才能做在他人前面。在充满竞争的当代社会里,只有"超前",才能把握时机;只有超前,才能获得发展;只有超前,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美国有一家规模不大的缝纫机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生意萧条,工厂主杰克看到战时百业俱凋,只有军火是个热门,而自己却与它无缘。于是,他把目光转向未来市场,他告诉儿子,缝纫机厂需要转产改行。

    儿子问他:"改成什么?"

    杰克说:"改成生产残废人用的小轮椅。"

    儿子当时大惑不解,不过还是遵照父亲的意思办了。经过一番设备改造后,一批批小轮椅面世了。随着战争的结束,许多在战争中受伤致残的士兵和平民,纷纷购买小轮椅。杰克工厂的定货者盈门,该产品不但在本国畅销,连国外也来购买。

    杰克的儿子看到工厂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财源滚滚,在满心欢喜之余,不禁又向其父请教:"战争即将结束,小轮椅如果继续大量生产,需要量可能已经不多。未来的几十年里,市场又会有什么需要呢?"

    老杰克成竹在胸,反问儿子:"战争结束了,人们的想法是什么呢?"

    "人们对战争已经厌恶透了,希望战后能过上安定美好的生活。"

    杰克进一步指点儿子:"那么,美好的生活靠什么呢?要靠健康的身体。将来人们会把身体健康作为重要的追求目标。所以,我们要为生产健身器作好准备。"

    于是,生产小轮椅的机械流水线,又被改造为生产健身器。最初几年,销售情况并不太好。这时老杰克已经去世,但是他的儿子坚信父亲的超前意识,仍然继续生产健身器。结果就在战后十多年左右,健身器开始走俏,不久便成为热门货。当时杰克健身器在美国只此一家,独领风骚。老杰克之子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增加产品的品种和产量,扩大企业规模,终于使杰克家庭进入到亿万富翁的行列。

    一个规模不大的缝纫机厂,在十几年的时间内,就跻身进入了亿万富翁的行列,而从这个工厂的发展史中,可以知道,正是由于杰克有着超前意识,在超前意识的引导下,不断地进行创新,从而也为他带来了利益。

    不仅是在工厂的发展中,需要有着超前意识,其实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都需要我们有着超前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摆脱如今的思维定势,去有所创新。而这种超前意识,在科技领域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人们曾幻想能够插上翅膀飞上蓝天,根据这种超前思维体现出的幻想,美国的莱特兄弟努力观察研究,终于创造出了虽然简单但能够飞上天的第一架飞机。法国科幻小说家德勒·凡尔纳在他的科幻小说中描述出当时还没有出现的潜水艇、导弹、霓虹灯、电视等,这些在不久以后都逐渐成为现实。"嫦娥奔月"是中国古代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古今中外还有许多作家都创作出了以人类飞向月球为题材的故事,这个人类的梦想终于在20世纪60年代末被实现了,美国的"阿波罗"号宇宙飞船载着两名宇航员登上了月球。美国工业设计师诺曼·贝尔·盖茨1940年在"建设明天的世界"博览会中,代表通用汽车公司设计了"未来世界"展台,为未来的美国设计出环绕交错、贯穿大陆的高速公路,并预言:"美国将会被高速公路所贯穿,驾驶员不用在交通信号前停车,而可以一鼓作气地飞速穿越这个国家。"尽管当时有许多人对此表示怀疑,甚至提出反对意见,但这一预言现在已变成现实。高速公路以其安全、快速、实用的功能和美观的造型遍布全世界,为大自然增添了一道独特的景观……以上的例子还有我们身边所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把他们归结为什么呢?毫无疑问,肯定是由于我们所具有的超前意识,让我们去想象当今世界上所没有的东西,人是一个好奇的动物,当有了想象之后,就会努力去把它们实现,而这也就成为了我们人类社会不断有所创新的根源。

    人类社会五光十色的科研成果,无疑都是超前思维的伟大丰碑。齐奥尔科夫·斯基从当时的气球飞行前瞻未来,以超前思维谱写了"星际航行三部曲",提出了多级火箭宇宙空间飞行的设想,为世界航空航天事业的突飞猛进发展架构了桥梁;卢瑟福超越研究放射性原理,探索出了原子分裂的过程和基本结论,为后人顺利迈进核门槛奠定了基础;贝尔德出于对电子技术的好奇,着魔似地迷上了电视发明,终于使人们的视线迎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回顾世界科技发展史,牛顿的经典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普朗克的量子理论,孟德尔的遗传学说,李政道、杨振宁的"宇宙不守恒假说"等等,这些都是超前思维的硕果。上述事例充分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超前思维往往能使创新的创造性和先进性实现完美统一。

    中国古语有云:"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需要正确的人、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正确的事情,才能够得到最正确的结果。

    我们知道,生存的价值和品质是由我们所做的事情决定的,要成为正确的人,就要看此时此刻我们是否在做正确的事,我们是否能把握历史和地理交会的这个时空、这个点,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做真正有价值的事,提高我们生命的品质。此时此刻我们所做的事,就决定了我们的生命是留在原地还是迈向未来。

    举个例子,假设现在正是2007年3月4日,地点在北京。从历史的轴线上看,假设2000年的经营失误造成了事业上的失败。但是当社会已经进入到2007年了,如果我们的经营意识、生产设备还停留在2000年的状态,那就说明我们的思想仍然是停留在2000年。7年间我们的事业和生活没有获得任何的改善,没有取得任何大的进步,那么即使我们生存在2007年的现在,我们的生命实际上还是停在2000年,可以说我们浪费了7年的生命。许多人内心的矛盾就在于,虽然了解到时间在往前迈进,却让自己活在过去,因而一直受到过去的挫败和麻烦的束缚。这往往成为一个人追求新的成功的最大障碍。

    相反地,如果有人已经在思维的模式和行动上超过了现在的年份,那么他就将取得超越其他人的巨大成就。比如,北京申请到2008年的奥运,于是一切的规划和建设都以2008年的奥运作为依据和方向;再以索尼公司为例,它的市场行销计划更是已经做到了2050年。我们可以想见,届时世界上的很多科技进步和先进的娱乐产品都会出自索尼公司。

    所以,对每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我们现在处身于何处,而是我们的想法在哪里,我们生活方向在哪里。只要我们有了超前意识和思维,我们才会有所创新,才能带来更大的利益。以上两种思维上的无形的差距将导致完全不同的现实结果。超前意识和思维使我们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前驱和带领者,所以我们不要让时间成为竞争的界限或者是障碍,必须要超越时间获得更大的生活和事业上的成功。所以每个人都该记住,面对生活,我们要让自己拥有最开阔的心胸、最长远的眼光、最超前的行动力。具有超前意识,我们才可以让自己的人生不断迈向更高的人生阶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