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的24个悖论-哈定悲剧悖论——职场的共同资源不用白不用?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明代刘基在其《郁离子》一书中讲述了一个关于“公共资源”的故事:官员瓠里子因为公务从吴地到粤地,可以乘坐官船,他来到吴地的岸边发现有一千多条船,不知哪一条是官船。送行的人说:“这个容易,沿着岸边走,那些船篷旧的,船橹断的,布帆破的,就是官船了。”瓠里子照此话去找,果然不错。他不由感叹地说:“世风日下,公家的东西竟遭到如此的破坏。”

    现代社会不也如此,公共资源遭到破坏与日俱增,大到政府官员用公车办私事,小到垃圾占道等等不都是把公共资源不当回事?这些所讲的就是“公共资源的悲剧”。这一悖论最初由哈定提出。1968年,在《科学》杂志上哈定发表了—篇文章,题为“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这里面“the commons”译成“公共资源”似乎更确切些。哈定描述的“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我们可称为哈定悲剧。

    在这篇文章中哈定举了这样一个具体事例:当固定的一片草原向该区域牧民完全开放时,每一个牧民都想多养一头牛。多养一头牛增加的收入大于其供养成本,但是很明显这是有利可图的。因为对于单个牧民来说,增加一头牛会增加其家庭收入,但是如果所有的牧民都想到增加一头牛来增加收入,那么草原将被过度放牧,植被将会遭到破坏,从而不能满足所有牛的需要,导致所有牧民的牛都饿死。这就是公共资源的悲剧。

    哈定悲剧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非常普遍。譬如,为了个人利益,乱砍乱伐。如果一篇林地属于个人,就会很小心的使用,不到必要的时候没有人会将自己家的林地全部砍伐。可是林木往往是在好几家村共有的土地上,当木材的价格日益攀升的时候,大家就会像比赛一样砍伐。因为你砍得少得慢,意味着争得钱比别人少,我砍得多就会挣的比你多。当各方都试图以最快的速度砍伐时,共用的林地就会成为光秃秃的一片。

    再如,假如某地存在着工业污染,政府又没有管制措施,企业为了节省成本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宁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也绝不会主动增加环保设备的投资。为了控制成本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所有企业都会采取不顾环境的策略。这时候如果有一个企业投资治理污染,而其他企业仍然不顾环境污染,那么生产同样的产品,这个企业的生产成本就会增加,利润就会降低,没有哪个企业会傻到这样做的。

    关于哈定悲剧产生的原因,哈定指出:“在共享公有物的社会中,每个人,也就是所有人都追求各自的最大利益。这就是悲剧的所在。每个人都被锁定在一个迫使他在有限范围内无节制地增加牲畜的制度中。毁灭是所有人都奔向的目的地。因为在信奉公有物自由的社会当中,每个人均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

    由此看来,哈定悲剧给人们最大的启示在于:在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存在着一个冲突悖论,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当我们每个人按照自己的利益原则来行动的时候,整个集体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无序的状态。无论你个人怎么努力,集体的无序状态也会破坏你的劳动成果,因为每个人的利益偏好是不一样的。如果存在群体行动的话,那么群体性行动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注定是一场悲剧。

    防止公共资源悲剧发生的办法有两种:一是制度规范,即建立中心化的权力机构,无论这种权力机构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私人对公共地的拥有及处置便是在使用权力;第二种便是道德约束,道德约束与非中心化的奖惩联系在一起。

    在社会生活中也是可以避免这种悲剧的。当悲剧未发生时,如果建立起一套价值观或者一个中心化的权力机构,就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所以社群出现的地方,一般而言,都有一个管理机构,用于协调、管理群体,以防止悲剧的发生。

    职场中这样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单位的电话可以用来打私人长途,手机尽量在单位充电,需要打印的时候也是在单位解决,甚至将单位的纸拿回家使用。办公区的卫生间的纸,不到两天就用光,打印机卡纸,用脚踢,用拳砸。公用的汽车坏的特别快,尽管有着各种各样的制度,这些现象还是难以避免。公共资源被损坏的悲剧还是每天都在上演着。

    爱护“公共资源”,才能共赢

    很多人在职场里面,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会拿单位的和一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东西,比如一支笔、几张打印纸或者是记事本等等。他们自认为这些东西不止很多钱,公司那么大不会在乎。还有的人认为自己为公司付出那么到,那这点东西不算什么,就当是补偿自己。殊不知这样的想法是占小便宜吃大亏,蝇头小利同样也会绊倒人。

    他们的职场:

    企业的“公共资源”需要每一个人去爱护,如果每一个人都抱有上述想法,今年你拿走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东西,明天他拿走一些不起眼的东西,久而久之单位不就被掏空了。为什么那么多的集体性质的企业,资产都被掏空,企业老总纷纷将资产转移到国外去?就是认为反正是公家的东西,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干嘛不拿。

    这些人不知道损害了“公共资源”就是损害自己的利益。小到拟于自己的单位休戚与共,单位发展良好,自己才能获利,单位的利益被损害,自己的利益也不会长久;大到国家的利益,身处这个国家中的每个人都与自己的国家荣辱与共,你为了一己之力损害了国家的利益,就算跑到国外,相信国外也不会容下一个掏空自己国家利益的人。

    在职场中公私分明本来是每一个员工都应遵守的职业纪律和必备的职业道德。可总是会有人违反规则,他们动则就“一不小心”地将“公共资源”私有化了,其实,正是这些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小节却恰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职业道德的高低。职场中的你要想脱颖而出,就应该在爱护“公共资源”上下工夫。不要贪那些小利,因为时刻都会有人注视你。

    肖钦秦是一家企业的采购部职员。一天,他看到企业定制的签字笔、复印纸异常精美,便不时地拿些回去,给他上学的儿子使用,这些东西被儿子的老师看见了,而该老师的丈夫恰好正是与这家企业有业务往来的高级主管。该高级主管听了人讲述了这件事后,说道;“这家公司的风气太坏了,员工只想着自己而不是公司!这样的公司怎么能有诚意做好生意呢?”于是,他中止了与该企业的合作计划。

    企业的合作计划被中止以后,老板大为恼火,下令调查此事。经过多方查证,最终,肖钦秦被揪了出来,他被开除了。

    肖钦秦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不经意拿这些小东西回家竟然能让与他公司合作的对方企业的高级主管知道。谁会想到计划的中断,竟然是由这些小东西造成的呢?估汁更想不到的是他会因为不经意的一个行为而丢了工作。

    这虽然是不经意的小事,但是却反映出肖钦秦为了蝇头小利,损害企业“公共资源”的不道德行为。不要以为你做的事神不知鬼不觉,总会有人注意到你的。爱护企业的“公共资源”你在老板眼中才是可信的。

    你的职场:

    有人会利用工作机会,收取一些所谓的“佣金”和“红包”,利用出差的机会多消费,甚至给家人买一些礼品也拿到单位报销,这样的现象十分普遍。贪污以及收受贿赂不都是从拿单位的一支笔开始的吗?最后,不但给国家单位造成损失,也将自己送进了监狱。自以为利用一下单位的“公共资源”谋得一些私立,是自己的劳动所得,可是人的贪欲是无止境的,你的平台有多大,你就可以无限制的满足自己的贪欲,不惜损害单位的利益,可是你栖身的船沉了,你还会有生命吗?

    损害企业“公共资源”,贪图小便宜对职场员工来说实在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因为“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贪小便宜久而久之很容易被别人察觉到,如果一传十、十传百,名声使毁在了这点蝇头小利,你在企业、甚至所在的行业可能都难以立足。可谓是始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

    还有些人会利用上班时间,利用单位的资源干私活,认为这不是损害单位的“公共资源”。其实公司付给你的薪水是到下班为止,即使是下班前一分钟也不应该做与工作无关的事。

    上班时间不做私事不干私活,这是公司对每一位员工最起码的要求。许多人总是不以为然,在办公家里打私人电话、发私人传真、因私事网聊、玩电脑游戏,甚至接私活等等,这些看似无伤大雅的小事,实际上你会因为这些私,占用了公司工作的时间,过多的侵占了付给你的薪水,这是每个老板都不愿意看到的。

    企业是讲求效益的地方,任何投入必须紧紧围绕着产出来进行。占用企业的时间处理私人事,无疑是在浪费企业的资源和时间。如果你有在工作期间处理私人事务的习惯,老板就会觉得你不够忠诚和敬业。如果老板有了这样的想法,不要说得到重用,就是离背包走人的时候就不远了。

    懂职场规则,才能成功

    要想在职场游刃有余,你就必须懂职场规则。遵守规则,绕过禁区,你才能够用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收益。职场规则下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能例外。职场中有一些显规则,即那些大家都知道,并且已经在行业中形成一种大家都遵守的明文规定;还有一些潜规则,潜规则表面上没有形成既定的规则,但是一旦深入就会发现在某个特定的职场中,有些雷区不能碰触,比如已婚人士不可办公室恋情,还比如领导的隐私,不可传播等等。

    具体来说,显规则和潜规则有以下特点:

    显规则:许多职场人士自认为学历高、能力强,而要求得到公司的重用:而一旦没有找到合适的感觉,他就会有怀才不遇的感觉,甚至马上跳槽。这是员工在职场的一种显规则。可是对于用人单位却不是这样,用人单位的显规则是如果你能够为企业做出成绩,有助于企业获得收益,那么你将会在职场中有发展和提升的空间,才会得到公司的重用,这并不视你的学历高低或者你自认为的能力高低来决定的。

    潜规则:具有不能公开的一些比较隐秘性的规则,比如你需要通过送礼才能拉近与上司的关系,获得一次出国学习的机会。或者当你得知同事或者领导的隐私的时候,你不可以以此为要挟,得到你想要的东西等等。

    还有一些潜规则,类似本书的职场悖论,讲述了一些看似有悖于常理,但是却能够帮助人们在职场中获得成功。而且人们需要知道的悖论是并不是投入得越多就会收获得越多,一般情况下职场中付出80%的努力,也就是绝大部分的努力,却没有创造效益,或者没有直接创造出效益。而80%的收获仅仅来源于20%的努力,其他80%的付出只带来了20%的成果。

    他们的职场:

    雨轩是个爽朗的能干的女孩,大学毕业后,她和大部分同学一样选择留在北京发展。经过三年的努力打拼后,现在已成为一家专为投资机构量身开发证券应用软件公司的技术骨干,在同学里面,她混得可以说是相当不措。

    但是她最近却到职业规划师处做咨询。雨轩前来咨询的目的不是没有发展目标,她所因惑的是为什么自己的工资一直保持两年前加入公司时的水平。不管是自己的人际关系,还是这两年来对公司的付出、给公司带来的收益,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职业规划师听明情况以后,问肖徽和老板的关系怎么样,雨轩想想,说自已和老板一般只有事务性工作上的接触,技术问题与主管沟通得比较多。规划师立即指出了肖投的问题所在:“即使你的工作能力很强,但决定是否给你薪水的老板并没有看到你的业绩体现,所以你永远都不要妄想加薪。而应该多和老板沟通交流,让他看到你为公司做出的贡献。”

    让老板看到你所创造的利润,这就是职场的潜规则。因为企业是老版的,你所做的一切都应该是为他创造利润,即便你做的再努力像雨轩一样,如果不能让老板知道你的付出和成果,那么一切也只是为他人做嫁衣。所以职场中人首先要了解规则,尤其是潜规则,这样你就知道自己朝哪个方向努力才会有结果。

    你的职场:

    也就是说,重要的东西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因此,你只要集中精力处理工作中比较重要的那一小部分问题,就可以解决大部分的问题。所以,职场中要领出重要的规则出来,懂得并尊重这些规则,才能帮助人们走向成功:

    办公室不像学校,在学校时你可以很单纯,甚至可以“理直气壮”,但在办公室就不行了,毕竟“同事”是以挣钱和事业为目的走到一起的“革命战友”,尽管比陌生人多一份温暖,但终究不像同学、朋友,所以,聪明的人应该懂得,同事就是同事,不能让彼此间的关系有所错位和变味。

    (1)与同事领导之间金钱来往越少越好

    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职场上的朋友,但是职场上的友谊有的时候是经不起考验的。毕竟除了工作,你们没有太多的交谈话题,也没有过深的交往,你的同事和领导不一定能深刻体会到你的工作生活上的难处,借钱给你可能完全归于面子上过不去。但是事后如果你不能及时还钱,很可能会让彼此的关系变淡,让别人讲闲话。

    办公室不像校园,校园里的你可以很单纯,跟同学借钱不用解释原因,甚至可以“理直气壮”,但在办公室就不行了,毕竟同事是以挣钱和事业为目的走到一起的“革命战友”,尽管比陌生人多一份交情,但终究不像同学、朋友一样有着互相帮衬的道义,离开了办公室这一亩三分地,还不是各奔东西。

    所以,聪明的人应该放明白点,同事就是同事,不能让披此间的关系有所错位和变味,彼此的金钱往来还是越少越好。

    (2)管住自己的嘴,不做流言的传播者。

    须知“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办公室里,同事之间通常只是隔着一扇小小的“屏风”,再加上工作的单调,聊天自然成为一件极平凡的事情了。但有些员工说到兴起之时,口不择言,不管什么都像竹筒倒豆子那样一吐为快,使话语成为泼出的水,想收回也难了。

    职场是个残酷的竞技场,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你的对手,就算是合作很好的拍档也可能突然反过脸来攻击你,如果你的私事过多地向他暴露,使他知道许多,他就能很容易击中你的要害。所以,有一点要切记:不管自己遭受了什么打击,都不要把情绪带到办公室里,也不要将办公室当成倾诉衷肠的小天地。

    “公私分明”是一条在任何时候都适用的规则。在办公室里不能乱说话,要说也只能说公事,莫谈私事。别人没兴趣会令自己扫兴,别人有兴趣可能会对自己更糟。有的人会抱着这样的心理:我只是了解别人的事,自己的事会守口如瓶。事实上,不要以为你不开口打听别人的私事,自己的秘密就容易保住;更不要以为议论别人没关系,话题往往谈上几个回合就会轮到自己头上。

    (3)办公室“小帮派”,可“同流”但不能“合污”。

    职场中会出现分帮结派的现象,国营或者事业单位更是显著。更别说企业中的一些小圈子。

    王澜进市场部不久,就发现在这个十来个人的部门里,有一个三四个人的小圈子。这几个人干活相互之间配合特别默契,但对这个圈子外的人则多少有点不配合,有时甚至暗中使绊。部门经理有时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那个圈子的核心人物的无形影响力似乎比经理还大。

    这些天,那个圈子里的李姐中午有事没事就来跟王澜套近乎,昨天问她父母是做什么的,今天问她有没有男朋友。当她知道王澜现在还没有男朋友时,马上表示愿意为她当“红娘”。

    王澜知道李姐是想拉自己“下水”,成为她们那个圈子里的人,她有些犹豫:如果自己不进她们那个小圈子,今后自己在工作中难免会遭到刁难;如果进入她们那个小圈子,自己又从心里厌恶这种拉帮结伙的行为,她有点不知所措。

    像王澜所在部门由那几个人组成的无形小圈子,这类小圈子虽是无形的和非正式的,但是它对公司每个员工产生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不亚于那种正式有形的组织。比如,你在办公室过于积极或过于落后,一些同事就会排斥你,在工作中给你制造障碍,逼得你与他们“同流合污”,让你只能“随大流”。

    如果职场上你眼睛只盯着老板,只注意工作中上下级这种纵向的关系,而忽视同事之间这种横向关系,那你就很难与同事搞好关系。如果与同事搞不好关系,你就很难做好自己的工作。

    作为职场中人,不管你情愿不情愿,你必须与自己办公室的那些小圈子里的人“同流”,因为不管你看不看得惯,它们都存在,都会对你的工作产生影响。所以,即使看不惯同事之间的小圈子,你也得习惯与这种小圈子打交道。天长日久,敬而远之不是个办法。

    当然,与“小圈子”“同流”:一是你不能对不是圈子里的同事采取排斥态度,真的“拉帮结伙”;二是如果这个圈子真的开始“结党营私”,牟取私利的话,你就要与他们保持一定的距离。

    (4)遵守规则的人才有机会提出要求

    刚刚踏入职场的年轻人总会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公司的要求这么烦琐复杂的规则”或者“有些规则太强人所难了”等,这些人不愿意遵守规则,最终她们也会被规则“请出局”。

    鲁豫最开始到凤凰的时候,虽然自己很喜欢做新闻类的节目,但是凤凰安排给她的是一档娱乐节目。鲁豫对这类节目毫无兴趣,以她我行我素的性格,别人都觉得她会拒绝,但出人意料的是鲁豫接下了这份工作。因为她知道只有先进入凤凰,熟悉凤凰,才能有机会在凤凰的舞台上按自己的想法表演。当然,她成功了。

    职场也一样,你不能要求你的公司先适应你。任何成熟的公司总有它特定的运作方式,有经过日积月累而形成的特有气质和个性,那便是公司的文化。一般情况下,它也是最适合这个公司风格的。无论你的思想多么前卫、有个性,即便刚开始可能会很不适应公司的氛围。但是如果你想在职场中生存,你就得学会遵守职场的规则。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如果你遵循这些规则,也许觉不出它的威力;但一旦触及,就会感觉到它强大的威慑力。在此告诫职场中人,尤其是新人:不要因为一时冲动,无视公司文化和规章制度,那样只会使你显得莽撞而不知轻重,并给自己带来麻烦。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