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世界2-可食用野生植物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野果

    我国南北方的山野灌木丛中都生长有许多可食的野果。夏、秋两季这些野果都可以生食充饥。如无识别经验,可观察鸟和猴子都选择哪些野果为食。我国南北方一些常见的可食野果有:

    山葡萄

    分布于我国东北各地,生长在山地的林缘地带。9月间果实成熟,采取果实生食。其嫩条可解渴。蔓性灌木,树皮常成片状剥离。叶互生,有很长的叶柄,叶片圆形,宽8~14厘米。圆锥花序,花小而密。浆果球形,直径约8厘米,成熟后变黑色。

    笃斯(地果)

    分布于东北的长白山和大兴安岭一带。生于高山草原、水甸子或湿润的山坡中,常成片的生长。7~8月间果实成熟,摘取生食。小灌木,高50~60厘米。叶互生,倒卵形或椭圆形,长1~3厘米,下面带白色。花1~3朵顶生,壶形,向下垂,绿白色。浆果呈球形或椭圆形,直径约1厘米,蓝紫色,表面有白粉。

    黑瞎子果(蓝锭果)

    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生于山地、湿地、草原或沿山的河流、林间。八到九月间果实成熟,采摘果实生食。小灌木,高达1.5米。树皮常成片状剥落。叶对生,长圆形,长2~8厘米,下面淡绿色,有毛。花生于叶腋,黄白色,长7~15厘米。浆果椭圆形,暗蓝色,长6~12厘米,有白粉。

    茅莓(悬钩子)

    分布全国各地。生长在山坡灌木丛中或路旁向阳处。食用部分为果实及嫩叶。7~8月果实成熟,叶酸甜,可生食。茎叶煎水,可洗痔疮。叶捣烂,可敷恶疮。攀缘状灌木。在枝和叶柄上全生有毛和钩状小刺。叶为羽状复叶,小叶多为3片,也有5片的,近圆形,顶端一片较侧生叶片大,边缘有不整齐的深齿缺,下面呈白色,密生短绒毛。花单生在叶腋,或由几朵聚成短圆锥花序,生在枝顶,总梗有稀疏的刺,花瓣粉红色,倒卵形。小核果球形,红色,核有深窝孔。

    茅莓沙棘

    别名醋柳、酸刺、海鼠李、黄醋刺(西北)。沙棘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云南等地,常成丛地生长在河岸两旁的沙地或沙滩上。在九十月间或霜后果实成熟时用刀割下带果的小枝,再用树枝轻轻敲下果实。冬季把带果的沙棘的枝条铺在冰上,可保藏很久,果实味微酸而甜。有刺灌木。叶窄、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2~8厘米,上面呈绿色,下面为银白色。花雌雄异株,雄花有两个椭圆形的裂片,雄蕊4个,雌花成管状。果实为核果,卵形或近圆形,多汁,长0.8~1厘米,直径5~6厘米,金黄色或橙黄色,许多个密生在一起,紧贴树梢上。

    火把果

    火把果为蔷薇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火把果是当地人喊的,同时也有叫“救兵粮”的,而此名得于一个故事:传说过去有一路兵马被困一山,炊断粮绝后靠吃此果度过灾难,就把此果叫救兵粮。果实还可酿酒或磨粉食用。

    分布于我国江苏、四川、贵州、云南、广东、广西一带。多生长在山地的山脚、路边灌木林中。9~10月果实成熟。灌木,高达3米,茎有刺,嫩条有锈褐色的柔毛。叶长椭圆形或倒卵形,前端圆或微凹,有小短尖,基部逐渐狭窄,边缘有细圆齿,上面呈深绿色,发亮。下面呈淡绿色。花白色,花瓣近圆形。果近圆形,深红色。余甘子

    别名油柑(福建)、橄榄(云南)。产于我国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生长在比较干旱的向阳山坡稀林中或灌木林中。11~12月果实成熟。可采摘生食。果肉中含维生素C丰富,食时味先苦涩,后发甜。灌木或小乔木,一般高2米左右。老枝黄色或灰褐色,有条纹。叶互生于细弱的小枝上,排成两列,很象羽状复叶,叶柄很短,叶片是长圆形。花黄色,很小,簇生于叶腋。果实肉质,直径约1.5厘米,圆而稍带六棱,果成熟后呈黄绿色。

    桃金娘

    别名当梨、稔子(广东)、山稔、岗稔(广州)。主要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云南、贵州等地。生长在丘陵或旷野间。秋后采摘,果实含糖分多。矮小灌木,高1米多,幼枝上密生柔毛。叶有短柄,叶坚硬,呈椭圆形或倒卵形,基部有3~5条叶脉,下面密被绒毛,花呈玫瑰红色,花瓣外面有灰色绒毛,常2~3朵聚生在一梗上,总梗比叶短,花下部有两片小叶状苞片,有毛。果为球形浆果,成熟时呈暗紫色。

    胡颓子

    别名手春子(湖南)、甜棒槌(湖北)。分布于我国山东、辽宁、河南、江苏、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四川等地。生长在山坡及空旷的地方。果实可治水痢。灌木,通常有刺,高2~4m,幼枝褐色。叶子是椭圆形或长圆形,末端稍尖,边缘波状,常卷皱。花是银白色,长约1厘米,年1~3朵生于叶腋,常向下垂。果皮开始为褐色,成熟后微发红,内包一椭圆形的硬核。

    乌饭树

    别名乌饭叶(浙江)。我国华东、华中、华南等地都有分布。多生长于马尾松林下。夏、秋季果实成熟,可生食。常绿灌木,高约1.5米。分枝稠密,枝条细长,嫩枝和芽上都生有褐色细柔毛。叶互生,叶片较硬,呈卵形或长椭圆形,先端尖,基部渐窄,边缘有尖硬的细齿,上面叶脉上有稀疏刺毛。9月开花,花白色,生在叶腋,通常下垂,长2~6厘米。果为球形小浆果,直径4~6毫米,成熟后呈黑色,味甜。

    野粟子、椰子、木瓜:野粟子、椰子、木瓜都易于识别,是应急求生的上好食物。野粟子树(茅栗)生长在山野灌木丛中,可将成熟或未成熟的粟子放在火堆的余烬中烤着吃,也可捣碎煮食。椰子树主要靠海岸生长,在椰子果成熟时,椰汁可饮用,果肉可煮食。生于树顶端上雪白的嫩心椰菜也可生食或煮食。木瓜树生长在热带,特别是湖沼地区。成熟的木瓜为黄色或带绿色,可生食。未成熟的木瓜果含有乳状汁液,涂在兽肉上可使肉软化(切勿弄入眼内,它可引起强烈的刺痛甚至失明)。木瓜的嫩叶、花、茎均可煮食,但必须换水煮两次以上。

    尝遍百果能成仙

    俗话说:“尝遍百果能成仙。”的确如此。科学合理地吃些果品,对调节、改善人体代谢机能,预防各种疾病,增进身体健康,确实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早在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提出的膳食构成学说中,就有“五果为助”这一重要内容。所谓“五果为助”,即食物不足之处可由果品补助之。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共收入127种果品,并说果品“丰俭可以济时,疾苦可以备药。辅助粒食,以养民生”。可见我国古代人民已经对果品的保健作用有了较为充分的认识。

    水果是供给人体维生素的重要来源,它的维生素含量比粮食多几倍到几十倍,尤其是水果中的维生素C,是其他食品比不上的。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多吃水果可以预防和治疗癌症,这是水果中含维生素C的纤维素较多的缘故。维生素c能增强细胞中间质,是阻止癌细胞生长的第一道屏障,而纤维素能刺激肠道蠕动,使肠内积存的有害物质尽快排出来。此外,维生素C还参与多种代谢活动,并有增强机体抗病力及解毒的作用。维生素C功能的多样化和重要性是无可怀疑的。

    水果中还含有较多的胡萝卜素,又称维生素A原,被人体吸收后可转化成维生素A。柑橘、枇杷、山楂、杏等水果中都含有较多的胡萝卜素。柑橘类水果含维生素B1较多,能预防脚气病、末梢神经炎。香蕉、荔枝含维生素B2较多,能预防口角炎、口腔溃疡。葡萄中含维生素B12较多,能预防恶性贫血。桃和荔枝中含尼克酸较多,能预防癞皮病。

    水果中还含有一定的蛋白质、脂肪和糖。像山楂、酸梨一类只酸不甜的水果,也含有不少糖分,只因为这类水果还同时含有机酸,甜味被冲淡。有机酸有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等,能刺激唾液和胃液分泌,可增强食欲,帮助消化。

    我国历代中医和老百姓用瓜果治病的故事也是屡见不鲜的。

    相传唐魏征的母亲久咳不愈,她又不肯吃药。魏征情急生智,按民间验方,将上饶早梨熬成膏,其母服数次即愈。

    清代慈禧食栗子,御膳房用上等栗子,精细加工,配上冰糖,蒸成栗子面小窝头,供她享用。慈禧一生体健,皮肤润泽,有人认为,常吃栗子是她的诀窍之一。

    我国幅员辽阔,地跨寒、温、热三个气候带,自然条件优越,瓜果栽培遍及各地,品种资源非常丰富,全国拥有6000多个瓜果的种类,1100多个系目。如果把不同种类瓜果的各个品种都计算在一起,数目就更可观了。据统计,我国各类干鲜果品的品种目前已达一万个,年产5000万吨以上。

    南北各地,名果荟萃。大连黄桃、天津鸭梨、烟台苹果、广东荔枝、海南菠萝、福建龙眼、天宝香蕉、无锡水蜜桃、温州蜜柑、肥城佛桃、临潼石榴、盘山柿子、良乡栗子、黄岩蜜橘、吐鲁番葡萄、新疆哈密瓜、兰州白兰瓜……愿君家中瓜果四季飘香,每天都能把瓜果品尝。

    野菜

    我国南、北方常见的野菜

    苦菜

    别名苦苣菜、山苦荚、碎骨炸(江苏)、野生菜(广东)、苦介菜(湖北)。长于各地。生于山野和路边,易于采集。3~8月可采嫩茎叶洗净生食。味微苦。茎高0.6~1米。叶互生,叶边大多分裂,周围有小短刺,近根处叶身较窄,色绿,表面呈灰白色,断面有白浆,茎叶平滑柔软。夏季开黄色头状花。

    蒲公莫

    别名婆婆丁、黄花地丁、黄花草。分布各地。生长于田野、路旁,易采集。3~5月可采嫩叶洗净后生食,味微苦。5~8月采花放入汤中烹食。全株伏地丛生,高3~6寸,体内有白色乳汁。叶缘为不规则的羽状分裂,色鲜绿。花茎数个,自叶丛基部生出,与叶等长或稍长过一点,上部密生白色丝状毛。头状花序顶生,全为黄色舌状花。

    蕺菜

    别名鱼腥草。长于各地。野生于水沟边、渠岸、池边及阴湿地。嫩幼苗可作蔬菜吃。叶含挥发油,幼苗经水煮后换水三次,加油盐调食。全草供药用,为利尿解毒药。毒蛇咬伤,可将鲜草捣烂外敷伤口周围,或煎汤熏洗患处,或单味煎服,治疗蝮蛇、竹叶青、烙铁头等毒蛇咬伤。多年生草本,茎上部直立,下部匍匐,节上生须根并有褐色鳞片。叶为心脏形,先端渐尖,边全缘或呈波状,上面为绿色,下面带紫色。穗状花序生在茎的顶端,总梗细长,上部有白色总苞4片,倒卵形。果成熟时顶端开裂,种子多,卵形。

    马齿苋

    马齿苋属马齿苋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别名马蛇子叶、蚂蚁叶(东北)、马子菜(江苏)、长寿菜(河北)、五行草(上海)、瓜子菜(广东)。长于各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说:“其叶似马齿,而性滑利似苋,故名马齿苋。”民谚有:“莫要小看马齿苋,治疗痢疾真灵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都有马齿苋的记载。

    马齿苋常生于田野荒地、路旁。全草可食,味平淡。通常在5~9月中旬采嫩茎叶,用开水烫软,将汁轻轻挤出,加入调料即食。全草供药用,能治痢疾、退热,并有消炎和利尿作用。捣烂外敷肿毒处效果很好,也可用治毒蛇咬伤、痔疮。肉质草本,肥嫩多汁。茎多分枝,圆形,往往带红色,通常平铺在地面。叶互生,也有对生的。叶片肥厚肉质呈瓜子形。花小,黄色,5瓣,3~5朵丛生于叶腑。花后结盖果,内有黑色种子。

    如果在大旱之年,很多植物都蔫萎萎的,有的被晒得枯竭而死,只有马齿苋长得水淋淋,嫩生生的。有人叫它“太阳草”,也有人叫它“报恩草”,这还得从一个神话故事谈起。传说远古时候,天上出了十个太阳,晒得禾苗都枯死了。威武力大的二郎神,肩上担着王屋山和太行山,拼命追赶太阳,想用两座大山把太阳埋葬,追得太阳东躲西藏。太阳往下一看,只见马齿苋长得郁郁葱葱,急中生智,往下一窜,躲藏在马齿苋下面,躲过了危险。太阳为报答马齿苋的救命之恩,任何时候都不用强的光照射马齿苋。大旱之年,其他植物都垂头丧气,没精打采,蔫兮兮的,只有马齿苋水淋淋,绿油油的。

    刺儿菜

    别名小蓟草、刺杀草(江苏)、蓟蓟菜(湖北)、刺刺菜(甘肃)、七七芽(河南)。长于各地,生于田野。全株可食,味平淡。4~6月间,采其嫩叶,开水烫过,炒食或作汤。但一次多食易引起腹泻。多年生草本,茎直立,稍带紫色,有纵横纹,被白色细毛,高25~50厘米,叶互生,无柄,叶片呈椭圆形,全缘或微齿裂,两面都有绵毛,边缘有金黄色的小细刺。头状花序,生于枝顶,全部为管状花,紫红色。

    荠菜

    别名地菜(湖北)、菱角菜(广东)、护生草(甘肃)。长于各地,生于田野、路边、沟旁。嫩苗可食,味平淡。3~4月采其全草,洗净炒食、作汤,根可煮食。菜可晒干,吃时用水泡开炒食。药用可治腹泻、痢疾(单味水煎服),也可治目赤肿痛,高血压以及各种出血症。二年生草本,高15~40厘米。叶有根生叶和茎上叶两种。根生叶丛生,有柄,叶片羽状深裂,有时浅裂或不裂,茎生叶无柄,基部抱茎,边缘有齿,嫩叶有香气。春天抽出花茎,排列成总状花序,花穗挺立,花小,白色。

    野苋菜

    别名细苋、白苋、假苋菜(广州)。长于各地,主要产于华东、华中、中南各地。生于旷野荒地或路边草地中。味平淡。春季开花前,采食其嫩茎叶,用开水浸泡一下,捞出后炒食、作汤均可。可大量干燥供冬用。草本,高30~60厘米。叶有长柄,卵形,长2.5~6厘米,先端钝而常凹入。近根处叶片常带红色。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极小,密生,绿色。

    扫帚菜

    别名地肤、千条子、扫帚子。长于各地,主要产于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地。生于田野、路旁,易于采集。味平淡。5~7月采1尺以下嫩芽作汤。开水烫后食用,可冷拌、炒食。一年生草本,高1~5尺,茎直立,分枝茂盛,绿或黄绿色,形成椭圆形或近圆形的植株,秋季变黄色,叶互生,很密,近科无柄,为线状披针形。花小,黄绿色,在枝上排形成穗状花序。

    地肤(扫帚草)的繁殖管理

    繁殖方法

    播种繁殖。播种在4月初进行。由于地肤为直根性,不耐移植,因此采取露地直播的方式。选择阳光充足、空气流通、排水良好的地方,清除杂物,整平耙细,同时施以腐熟而细碎的堆肥或厩肥作为基肥,再将床面耙平耙细。播种时最好施些过磷酸钙,以促使根系的强大。播种前将苗床充分灌水,待水完全渗入土中后,将种子拌少量细沙均匀地撒在苗床上,然后用0.3厘米孔径的筛子筛过的土,均匀地覆盖在上面,厚度为种子厚度的2~3倍,以看不见种子为宜。最后在床面上均匀地盖一层稻草,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散失,较长时间保持土壤的湿润状态。种子出苗前,表土变干,应及时浇水,浇水时将水浇在稻草上,防止种子被冲。待种子出芽后,应及时撤去稻草,防止幼苗因光线不足而出现徒长。

    也可用扦插繁殖。移苗一次后,于6月初定植于园地或花坛。因其是直生根,所以定植要及时,否则植株长势难以恢复。株距一般为40至60厘米。

    栽培管理

    喜光、耐旱、不耐寒、耐碱土、耐修剪,耐炎热气候,地肤的栽培比较容易,管理也比较粗放。地肤对土壤的要求不严,一般的土壤均能生长,但若选择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土壤,地肤的生长最佳。生长期间保证肥水的供应,施肥不能偏多,一般追施1~2次液肥即可。夏季栽培时需保持一定的湿度。地肤的自播能力很强,为防止其自播,可在叶色未变红时及时割除。因湿度太大,通风不良,宜遭蚜虫等害虫的危害,要及时喷药防治。

    猪牙草

    别名竹鞭菜、竹节草(江苏)。长于各地。生于田野路边、荒地及河边沙地。味平淡。3~6月间采其嫩茎叶,煮或炒食、或切碎和面粉蒸饼吃,也可晒干备冬用。药用可治小便不利,湿热淋症和痢疾。一年生草本。茎伏卧或直立,高10~40厘米,绿色,微有棱。叶互生,长圆形或线状长圆形,先端钝;花小,白绿色,从茎基部开始每1~5朵簇生于叶腋内。小坚果呈三棱形,黑色或褐色。

    鸭跖草

    别名碧竹子、兰花草、竹叶菜、鸡冠菜、鸭抓菜、淡竹叶。长于各地。生于路边,水沟边及荒野阴湿处,易于采集。味平淡。嫩茎叶肉质多汁,可作蔬菜,5~6月间采集炒食或作汤,或拌面蒸食。可治各种感染发烧的病(单味水煎服),和各种出血,痢疾,毒蛇咬伤等。草本,茎斜向上,基部伏于地面,有时节上生根。叶片披针形,有绿色脉。花呈深蓝色。花苞小,有总梗。

    菱、莲、芦苇、青苔

    湖塘水生的菱、莲、芦苇、青苔都是人们熟识的可食植物。

    菱(菱角、水菱)生于湖塘与河流静止处,蔓衍成片。菱生于水下,上有浮叶。菱外壳坚硬有角,煮熟后剥食。莲浮生于湖塘与水流缓的溪流中。莲子成熟后,可除去发苦的胚芽煮食。莲的幼茎和叶也可煮食,但在烧煮之前,应先剥去幼茎上粗糙的外层。青苔要选长于流水中的食用。捞取后用木棒捶打漂洗干净,拌上佐料,包上叶子放在火上烧,也可以煮食。

    野菜加工食用方法

    一是生食,如苦菜、蒲公英、小根蒜等,将野菜摘洗干净,用开水烫过即可加调味品食用。另外,已知无毒并具有柔嫩组织的野菜,例如马齿苋、托尔菜等,可将野菜用开水烫或煮开3~5分钟后,捞出挤出汁液后,加入调味品凉拌吃,可除去一些苦涩味。

    二是炒食或蒸食,已知无毒或无怪味的野菜,例如刺儿菜、荠菜、野苋菜、扫帚菜、鸭跖草等,将嫩茎叶摘洗干净,切碎后可炒食,或加入主食中作粥、馒头、包子馅。

    三是煮浸,适于具有苦涩味并可能具有轻微毒性的野菜。例如败酱、胭脂麻、水芹、珍珠菜、堇菜、龙芽草、水杨梅等。采摘嫩茎叶洗净后,在开水或盐水中煮5~10分钟,然后捞出,在清水中浸泡数小时,且不时换水,浸泡时间随野菜的苦味大小而定,必要时可以过夜。然后即可炒食。海边的海藻类也可用此法加工处理后食用。

    吃菜要看“地儿”和“色儿”

    蔬菜因可食部位不同、颜色的深浅、生长期的差异,以及同一株蔬菜的不同部位,它们的营养成分以及含量也不一样。蔬菜可分为茎叶型、块根型和果实型三大类,此外还有花类和瓜类蔬菜。

    茎叶型的蔬菜有油菜、韭菜、小白菜、菠菜等,一般所含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丰富。菠菜中含有铁质,但同时也含有很多草酸,会妨碍食物中钙、铁的吸收,所以烹调菠菜前,应先在沸水中略焯一下,可除去一些草酸,且菠菜最好不要一次吃得太多,以免出现腹泻。

    块根类蔬菜有萝卜、胡萝卜、芋头、土豆、番薯等。萝卜含维生素C很多,胡萝卜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番薯既含维生素C又含胡萝卜素,土豆、芋头含淀粉多,热量高,其他营养素较少。块根类蔬菜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含有丰富的粗纤维。如果将萝卜、胡萝卜切成薄片或细条,放置1~2天后,其粗纤维可增加3倍左右。所以萝卜类食物要现切现吃,不宜切后贮存。

    果实类蔬菜有西红柿、豆角、柿子椒、黄瓜、丝瓜、南瓜和茄子等。这类蔬菜除豆角、南瓜、丝瓜、茄子外,最好生吃,以避免烹调过程中维生素的破坏。西红柿中含有较多的蕃茄红素和维生素C。豆角,包括扁豆、豌豆、毛豆等,蛋白质含量较高,氨基酸的成分多于谷物,其他如钙、磷、铁、维生素B1的含量也高于其他蔬菜。南瓜含胡萝卜素很多。辣椒中含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较丰富。

    同一株蔬菜中不同部位营养成分也有差别,如大葱的葱绿部分比葱白部分营养含量高得多。葱白部位维生素A、维生素B1及维生素C的含量不及葱绿部分的一半。同一株芹菜,深绿色芹菜叶要比淡绿色的茎、秆含有更多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C。还有小白菜,它的菜叶比菜茎部分的营养含量高。

    蔬菜的颜色可分为绿色、红紫色、黄色和接近白色4种。科学家分析了各类蔬菜的营养成分之后,发现颜色深的蔬菜营养成分高,色浅的营养成分低。它们的排列顺序是绿色(深绿色的含叶绿素最高)、红紫色、黄色、白色。绿色蔬菜包括芥菜、油菜、青菜、苋菜、菠菜、芹菜等。红紫色蔬菜有自欧洲引进的紫甘蓝,我国的有红菜苔、紫扁豆、茄子等。黄色蔬菜有西红柿、胡萝卜、红薯、卷心菜等。无色蔬菜包括冬瓜、甜瓜、竹笋、茭白和菜花等。

    食用绿色蔬菜以接受日照充分的深绿色蔬菜最佳。科学家发现,同样是绿色蔬菜,其营养价值与保健功效常随着日照程度的不同而不同。绿色蔬菜中的维生素、干扰素诱生剂等都有“怕热”的弱点,高温烹调可使其遭受破坏,故最好是吃新鲜蔬菜,且能生吃者最好生吃,由于人体需要“全方位”营养,单纯吃任何一种蔬菜都不可能达到这一要求,所以只有合理、巧妙搭配,坚持多品种、多颜色才能确保营养均衡。

    蘑菇

    蘑菇是一种分布很广,人们喜爱的一种食品,可以炒食,作汤,甚至可以用火烤熟,然后沾盐食用。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通常食用的有香菇、草菇、口蘑、猴头菌等。而外形特殊,易于识别的食用蘑主要有:

    猴头菌

    别名刺猬菌、发状猴头菌。产于各地,生于栎、胡桃等阔叶树种的立木及腐木上,或生在活立木的受伤处。食前,洗净切碎,炒食或作汤,也可晒干备用。药用能利五脏,助消化。形如猴子的头,故名猴头。新鲜时呈白色,干燥后变为淡褐色,块状,直径3.5~10厘米,基部狭窄;除基部外,均布以肉质,针状的刺,刺直伸发达,下垂,长1~3厘米。

    鸡菌

    别名鸡肉丝菇(台湾)、伞把菇。主要分布在江苏、福建、台湾、广东、四川、贵州、云南等省。这种菌在雨季从地下白蚁窝上生出。食法与猴头菌同。刚出土时,菌盖呈圆锥状,伸展后中央具一乳突(形如鸡嘴),直径3~20厘米或更大。潮湿时有粘性,表面平滑,呈微黄色,乳突部呈褐色或呈花皮状,往往辐射状地开裂。菌肉、菌褶白色,褶宽5~15mm,呈不规则形。菌柄白色至灰白色,地下部分呈褐色至黑色,表面平滑,肉质,易于开裂,长约3~20厘米,直径1~2.5厘米,基部膨大处可达3.5厘米。

    鸡纵菌此外,外形特殊,易于识别的食用蘑还有竹荪(竹参菌),产于我国西南各省的竹林中。

    采食蘑菇要特别注意识别毒蘑。民间对于识别毒蘑和可食蘑有许多说法,诸如:

    ①毒蘑多有各种色泽,且美丽;无毒蘑则多呈白色或茶褐色。

    ②菌盖上有肉瘤,菌柄上具有菌环和菌托的有毒;反之则无毒。

    ③毒蘑多生长在肮脏潮湿、有机质丰富的地方;无毒蘑则多生于较干净的地方。

    ④毒蘑采集后易变色;无毒蘑相反。

    ⑤毒蘑大都柔软多汁;无毒蘑则较致密脆弱。

    ⑥毒蘑的汁液浑浊似牛奶;无毒蘑则清澄如水。

    ⑦毒蘑的味道多辛酸苦辣;无毒蘑则很鲜美。

    ⑧蘑菇与灯芯草同煮,煮熟后如灯芯草变成青绿色或紫绿色,证明有毒;如果是黄色,则无毒。煮蘑菇时,毒蘑能使银器具变黑,如果加进牛奶,牛奶马上凝固,放进葱,葱会变成蓝色或褐色。

    但是上述方法,经过专家鉴定,没有一条是完全可靠的,因蘑菇的外形、色泽、生态等与其毒素没有关系。至今为止,专家对于毒蘑与可食蘑的区别,尚没有找出比较简易可行的方法。目前比较可靠的鉴别方法,除了依靠菌(蘑菇)学的分类和生化分析的知识外,只有据实际经验。没经验的人只有先认识一些毒性较大且易识别的毒蘑,记住它们的特征,如果见到别的蘑菇也有这些特征就不要采食,这样就不致误食中毒了。

    我国的毒蘑菇约有80余种,其中很多种能用水洗、水煮、晒干和煮调等方法,减弱和消除毒性。极毒致命的毒蘑并不很多,主要有以下9种:

    毒粉褶菌

    有的地方叫做土生红褶菇或内绿菌,特征是菌盖污白色,菌褶粉白色。产于黑龙江、吉林、江苏、安徽、河南、台湾,夏秋季单生或丛生于针叶阔叶林中。

    毒伞

    又被叫做绿帽菌、蒜叶菌、鬼笔鹅膏等,特征是菌盖较厚,暗灰绿色,表面有丝光。主要产于我国的江苏、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6~9月单生或群生在林中地上。

    白毒伞

    有的地方把它称为白罗伞、白鹅膏、白帽菌等,特征是菌体白色,较细长。多产于吉林、河北、河南、江苏、安徽、江西、四川、广西等省,6~9月间散生在杂草林中。

    毒伞秋盔孢伞

    又名焦脚菌、秋生鳞耳。特征是柄下部黑褐色,木生。多产于四川省。秋季群生或丛生在阴湿的林中腐木上。

    残托斑毒伞

    这种蘑菇的特征是菌柄向下渐粗,基部稍膨大,菌托易消失或呈几圈不明显的白色块斑残片。多产于广西省,五月群生在松林中。

    鳞柄白毒伞

    又名毒鹅膏,特征是菌体白色,菌盖中央略微突起,菌柄有鳞片。多产于河北、四川。夏秋季单生或散生在板栗树下或杂木林中。

    包脚黑褶伞

    特征是黑包脚伞,菌肉厚、菌柄基部膨大,有肥大菌托。产于河北、青海等省。夏秋季单生或散生在阔叶从中、灌木丛中或草地。

    褐鳞小伞

    这种蘑菇的特征是菌体小,菌盖表面密集红褐色或褐色小鳞片,有菌环,无菌托。多产于江苏、青海等省,春至秋季单生或群生于草地上或竹林内。

    鹿花菌

    这种蘑菇的特征是菌盖红褐色,后变为咖啡褐色,扭曲呈脑状。多产于黑龙江、云南等省,春秋季生在地上。

    误食毒蘑后,尽快排毒,可用温盐水灌肠导泻,对中毒后不呕吐的人,还要饮大量稀盐水或用手指按咽喉引起呕吐,用1%的盐水或浓茶水反复洗胃,以免机体继续吸收毒素。

    海藻

    我国漫长的海岸和岛屿生长着许多海藻,例如绿藻、红藻、褐藻。海藻易采集,但应选择那些附着在礁石上或漂浮在水中的。常见的有:

    红毛菜

    我国东南沿海岛屿都有分布。这种藻生长于满潮线附近的岸礁或木头上。全体均可食。采收后洗净,切碎,开水烫过,即可炒食或作汤。也可晒干保存。吃时再用开水烫过即可作菜。属红藻类。

    角叉菜

    长于我国沿海的海水中,全体均可食。采收后洗净,开水烫过,炒食作汤均可,或晒干保存,吃时再经开水烫过即可。属红藻类。全体扁形,扇状,复叉状分枝,暗紫色至暗绿紫色,略带革质。四分孢子囊群呈红色的点状。

    鸡冠菜

    又名鸡脚菜,生长在我国沿海一带,海岸退潮线下的岩石上,以台湾及附近岛屿为多。全体均可食。采收后洗净泥土,经开水烫过,切碎即可炒食或作汤,也可晒干保存,吃时再用开水烫过。属红藻类。植物体扁平,作不规则的叉状分枝,长约5~20厘米,宽约1~2厘米,膜质,新鲜时呈鲜红色,在繁殖时期表面深红色的斑点或疣状突起。

    刺海松

    又名海松,长于我国东南沿海较温暖的海水中。幼嫩的植物体可食用。采收后,洗净切碎,可炒食或作汤。属绿藻类。植物体的基部有盘状组织,可以附着于岩石上面。在盘状组织上面有分枝繁茂的“枝干”,与珊瑚很相像。

    紫菜

    又名甘柴菜,长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温暖海水中的礁岩上,低潮时在海滩上可找到。全体可食,捞出晒干作汤或干炒后加调料,香脆可口。属红藻类。叶状体扁平,呈卵形或披针形等种种形状,一般长15~25厘米,宽7~12厘米,基部楔形至圆形。全绿,边缘常有明显的波状皱缩。颜色通常为红紫色或绿紫色。

    裙带菜

    又名昆布,生于海岸低潮线以下的岩石上,喜生于风浪不大的海湾内,我国沿海都有。全体可食。采捞洗净晒干,开水烫过,切碎,可炒食或作汤。多年生大型褐藻。植物全体长1~2m,宽达1m。最下部的根叉状分枝,轮生。中部的柄较短,近于扁圆形,中间略隆起。上部的片部柔革质,新鲜时棕绿色,常呈羽状分裂,全面密布有粘液腺,因此干后用水浸软后会溶出大量的粘液,并易剥离成两层。3~5月间在柄的两侧生有木耳状的物体,内有孢子囊群。

    海索面

    生于海水中,我国沿海均有生长。全体可食。采捞后洗净,切碎,炒食或作汤。形态特征是:植物体为直立分枝的条状体,体长约10余厘米,直径约2厘米,状如面条,有胶质,下部有盘,附着于岩石上,再由此生发一至多根条状体,植物体在高潮地区呈绿色,低潮地区呈红色或黄红色。

    鹅掌菜(面其菜)

    生于海岸低潮线附近的岩礁上,我国沿海均有生长,东南沿海最多。全体可食。采捞后晒干,开水烫过,洗净泥土及粘液,切碎,炒食或作汤。多年生大型褐藻。植物体的最下部为根状固着器,呈树枝状的叉状分枝。中部是圆柱状或略为扁圆形的柄。柄的上部为扁平的片部,稍有皱缩,暗褐色,厚2~3mm。孢子囊群在片部表面形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