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地空导弹
地空导弹是2O世纪40年代,因防空作战的需要而发展成的一种新型地面防空武器,至今已发展成一个多种类、多型号的武器系列。作为一种以打击空中飞行目标为主的精确制导武器,地空导弹能够以很高的精度毁伤各种高性能飞行兵器,从而成为现代防空作战中的主战兵器。
一、地空导弹简介
从1939年世界上第一枚导弹成功发射开始,导弹――这种长了眼睛的武器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小军迷的军事知识构成也该与时俱进了!《导弹的威力有多大》(作者宋学军)为你精心准备了当前世界最尖端的导弹知识,甚至一些导弹的发展构想在本书中也有体现,可以说《导弹的威力有多大》是小军迷们了解导弹知识及一些尖端导弹介绍的最直接窗口,相信你们一定会喜欢!
地空导弹在现代战场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空袭和防空的发展,使防空作战进入了一个高技术对抗的阶段。随着现代化防空作战样式的发展,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已成为防空作战的重要力量,在现代空防对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历次局部战争中,地空导弹都获得了广泛应用,并对战争中空防对抗的形势产生了巨大影响。
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是指从地面上发射,用来攻击各种空中飞行目标的导弹武器系统,它由目标搜索指示系统、跟踪制导系统、导弹系统、发射系统、指挥自动化系统和支援保障系统等组成。
地空导弹是一种用来对付空中威胁的制导武器,它所对付的目标一般是指各种作战飞机,有些地空导弹还能够射击巡航导弹、空地导弹、战术弹道导弹和空漂气球等目标。从舰艇上发射,用来攻击空中飞行目标的导弹,称为舰空导弹。舰空导弹与地空导弹具有非常相似的特性,大多数舰空导弹是由地空导弹改进和演化的,因此习惯上将地空导弹与舰空导弹视为同一类导弹,统称为防空导弹,也称为面对空导弹。
军迷小知识
国土防空是为保卫国家领土不受空袭而统一组织的全国性的防空。主要任务是:平时保卫国家领空不受侵犯,战时抗击和反击敌之战略空袭,掩护国家转入战时体制,保卫国家领土和重要目标的安全。
二、地空导弹的分类
各国对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分类的方法和标准不尽相同,但总的规律和原则相近。一般按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作战任务、地面机动l生、作战空域等特征进行分类。
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按作战任务可分为国土防空、野战防空和舰艇防空三类。国土防空系统一般采用相对稳定的部署方式,可采用固定式或半固定式地空导弹武器系统。野战防空要求武器系统具有良好的机动性能,能随部队行进,执行防空掩护任务,能迅速由行军状态转入战斗状态,能在行进中搜索、跟踪目标,能在短暂的停留时间内发射导弹并快速转移,野战防空多采用机动能力强的自行式或便携式地空导弹武器系统。舰艇防空系统是舰艇武器系统的一部分,舰空导弹武器系统固定在舰艇上,要求有平台稳定装置、导弹库及自动输送装填设备。
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按地面机动性可分为固定式、半固定式和机动式三种,其中机动式又可进一步分为自行式、牵引式和便携式三种。
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按射高和射程分为高空远程、中空中程、低空近程和超低空超近程。有些国家将射程大于1O0千米(射高达30千米左右)的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称为远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如前苏联的C—300ⅡMY—1):将射程在20~100千米之间(射高0.05—20千米)的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称为中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如前苏联的SA—2):将射程小于20千米(射高0.015~1O千米)的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称为近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如前苏联的sA—8);将射程在10千米以内的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称为超近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如前苏联的SA—7)。
地空导弹按导弹制导体制的不同可分为遥控指令制导、主动制导、半主动制导和被动制导四种类型。遥控指令制导是由地面制导站根据雷达测量的目标与导弹的坐标,依据选定的制导规律形成制导指令,发送给导弹,导引导弹飞行的制导体制;主动制导是由导弹上的导引头主动发射电磁波,利用目标回波测量目标与导弹的相对位置,依据选定的制导规律形成制与指令,导引导弹飞行的制导体制,主动制导具有发射后不管的特性;半主动制导与主动制导原理相似,导弹上的导引头利用目标回波测量目标与导弹的相对位置,依据选定的制导规律形成制导指令,导引导弹飞行,只不过导弹上的导引头不主动发射电磁波,对目标的照射由地面照射站实施;被动制导是导弹上的导引头利用目标的辐射能量(红外、电磁波)测量目标与导弹的相对位置,依据选定的制导规律形成制导指令,导引导弹飞行的制导体制,被动制导也具有发射后不管的特性。
地空导弹按导弹制导方式的不同可分为雷达制导、红外制导、电视制导、激光制导和复合制导等类型,其中红外制导、电视制导、激光制导统称为光电制导。
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按目标容量或目标通道可分为单目标通道和多目标通道两种。每次只能拦截一个目标的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称为单目标通道武器系统,如sA—2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可同时拦截两个以上目标的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称为多目标通道武器系统,如美国的“爱国者”和前苏联的C—300ⅡMY地空导弹武器系统。
另外,国际上还习惯于按不同的发展时期来划分地空导弹,从20世纪40年代到目前为止,地空导弹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研制了三代地空导弹,这也是一种经常使用的分类方式。
三、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构成
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发展至今,已有数十种型号,形成了各种不同性能、不同用途的庞大武器系统家族。由于作战任务、技术战术性能、使用原则以及所采用的技术不同,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组成不尽相同,一般由目标搜索指示系统、跟踪制导系统、导弹系统、发射系统、指挥自动化系统和支援保障系统等分系统组成。
1.目标搜索指示系统
一般情况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制导雷达的跟踪精度很高,但波束较窄,探测距离和范围较小,难以在大范围内及时发现目标。为弥补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制导雷达的这种不足,一般为地空导弹武器系统配备有目标搜索指示系统。
目标搜索指示系统用于搜索、发现和识别空中目标,测定目标的坐标和运动参数并向武器系统的其他设备指示空中目标,提供空中目标的参数。目标搜索指示系统是地空导弹武器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该系统按设备特征可分为雷达、光学和光电三种;按工作方式可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无源探测)两类。
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目标搜索指示系统通常由搜索、识别和指示等设备组成。
(1)搜索设备
搜索设备用于探测、发现空中目标,确定空中目标的坐标。目前所用的大多数搜索设备为专用的雷达系统,一般称为搜索警戒雷达,配备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时也称为目标指示雷达。也有采用光学或光电装置的搜索装备,光学搜索设备有望远镜和各种光学瞄准具,用于白昼能见度较好时观测目标。光电搜索设备有电视、红外和激光等基本类型。电视与红外设备属于被动式系统,一般作为雷达的辅助系统,在强电子干扰情况下,雷达无法正常工作时使用。光电搜索设备单独使用时,需要与测距装置(测距雷达或激光测距仪)配合工作。由于气象条件对光电搜索设备的影响较大,因此单独使用的光电搜索设备多用于近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
(2)目标识别设备
目标识别设备用来确定被发现目标的种类和属性。目标的种类识别是在分析所发现目标特征的基础上,将目标定为一定等级(类型)的识别设备,如判断目标是轰炸机还是侦察机。目标的种类识别还可根据目标的外廓形状和尺寸、反射和辐射特性、运动规律等进行。目标的属性识别是指目标的敌我属性识别,目标敌我属性的识别由敌我识别器完成。敌我识别器由专用的天线发射和接收装置、相应的密码形成和校对系统组成,在地空导弹武器系统中,敌我识别器(询问和应答收发装置)通常与搜索或制导雷达安装在一起。如没有安装敌我识别器,敌我识别工作则由战勤(操作)人员根据上级(友邻)空情通报和经验判定。
(3)目标指示设备
目标指示设备用于将搜索设备所获得的空情(经分析处理后的目标信息)以一定的方式及时、准确地传输给指挥控制中心,供指挥员确定射击决心,实施射击指挥。有的目标搜索与指示系统还同时将信息传输至武器系统的制导系统,为火力单元指示目标,使火力单元提前做好战斗准备并及时发现目标。
目标搜索指示系统是地空导弹武器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于不同类型的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目标搜索指示系统与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具有不同的结合形式。
①目标搜索指示系统是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整体结构中的一部分,如前苏联的SA—8和法、德联合研制的“罗兰特”,将搜索、跟踪、制导设备和发射设备安装在一辆车上,在结构上实现了一体化。
②目标搜索指示系统是地空导弹武器系统配套中的分系统。目标搜索指示系统在功能上与武器系统的其他部分紧密结合,在结构上则单独配置。如法国的“响尾蛇”、意大利的“斯帕达”和前苏联的c—300ⅡMY。C—300ⅡMY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目标搜索指示工作由单独配置的三坐标雷达完成。
③目标搜索指示系统配属给地空导弹武器系统,但又可单独执行任务。如美国的“奈基”Ⅱ地空导弹武器系统中的大功率搜索雷达、sA—2地空导弹的目标指示雷达等。
在一套地空导弹武器系统中,目标搜索指示系统的种类、设备的数量和构成形式以及各分设备的具体组成是各不相同的,它取决于该武器系统规定的作战任务、系统的组成、设备的技术性能和战术使用要求等。机动式近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搜索设备一般与跟踪、制导、发射装置安装在同一车底盘上或者安装在单独的车辆上,如法、德联合研制的“罗兰特”和法国的“响尾蛇”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有的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所配属的目标搜索指示系统可以为两套以上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提供目标指示,如前苏联c—300ⅡMY地空导弹配备的三坐标雷达;有的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所配属的目标搜索指示系统从系统结构上讲还可以为其他邻近的便携式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或高炮指示目标。地空导弹武器系统中的目标搜索指示系统一方面自主搜索发现目标,另一方面还可从防空C3I系统中获取空情信息,同时还可将本身所获取的空情信息反馈给上级c3I系统或通报给友邻部队,因此在整个防空信息网中,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目标搜索指示系统是整个防空战场信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信息获取环节。
2.跟踪制导系统
地空导弹的跟踪制导系统通过跟踪目标和导弹,测量目标和导弹的坐标和运动参数,导引和控制导弹沿着选定的制导规律所确定的理想弹道飞向目标。
地空导弹的跟踪制导系统通常由弹上制导装置和地面跟踪制导设备组成,也有完全由弹上跟踪制导装置组成的,如全程主动寻的或被动寻的制导系统。
地空导弹跟踪制导系统是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地空导弹跟踪制导系统控制导弹运动的部分称为制导系统,制导系统工作的实质是通过对导弹姿态的控制,实现对导弹质心运动的导引制导系统主要由测量装置、解算装置、指令传输设备、自动驾驶仪和执行机构等组成。
测量装置用来连续不断地测定目标、导弹的坐标和两者相对运动的参数并传输给解算装置。解算装置按选定的制导规律完成测量信息的运算处理,形成修正导弹弹道的制导指令。指令传输设备用于将制导指令传输给导弹上的制导装置。自动驾驶仪是弹上制导装置的基础,用于将制导指令与自身感受的弹体姿态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形成控制指令;控制指令由执行机构(一般为舵机)执行。执行机构的动作改变了作用在导弹上的力与力矩,从而改变了导弹的飞行方向和姿态,使导弹按制导指令的导引沿理想弹道飞向目标。导弹按制导指令改变了飞行弹道,测量装置又测定了导弹在空中新的坐标,从而开始下一个循环的制导控制过程,这一控制过程是一个典型的闭环控制过程。
地空导弹的制导系统和导弹之间所构成的闭环控制回路称为制导回路;导弹上的自动驾驶仪和弹体之间所构成的闭环控制回路称为稳定回路。制导回路和稳定回路是地空导弹武器系统中最重要的两个基本概念,是从总体角度了解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最重要的两个基本概念。
在制导回路中,导弹被视为质点,这是由于雷达测量的局限性所致。在制导回路中,导弹只具有位于导弹质心的3个直角坐标x、v、z或极坐标R、α、p(斜距、高低角、方位角),此时导弹具有3个自由度,控制指令是以质点控制原理形成的,控制导弹质点沿着理想弹道飞行。在稳定回路中,导弹被视为刚体,此时导弹除具有位于导弹质心的3个直角坐标或极坐标外,还具有刚体绕质心运动的3个姿态(俯仰、偏航和滚转),此时导弹具有6个自由度,导弹上的自动驾驶仪通过陀螺和加速度仪感受导弹自身的运动,通过计算,与地面制导系统的控制指令合成形成控制导弹的执行指令。执行指令要完成两项工作,一是保持导弹自身稳定,二是按照地面制导系统的导引指令控制导弹沿理想弹道飞行。
地空导弹跟踪制导系统的一般形式是制导雷达,有的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制导雷达同时还担负对目标的照射任务,这种情况称为照射制导雷达。
3.导弹系统
导弹是实现地空导弹武器系统作战目的的最终设备单元。导弹的主要构件有弹体、弹上制导装置、战王下部、引信、推进装置和电、气源设备等。
弹体是承力的结构系统,由壳体和空气动力面组成。壳体用于安装战斗部、推进装置、弹上控制装置和电、气源等。空气动力面分为翼面和舵面。
弹上制导装置是地空导弹制导系统的一部分或全部,根据制导体制的不同,弹上制导装置的组成也不同。对于采用主动、半主动和被动制导体制的地空导弹,弹上制导装置主要由导引头、自动驾驶仪和执行机构组成。对于采用指令制导体制的地空导弹,弹上制导装置主要由自动驾驶仪和执行机构组成。
导引头用来测量导弹与目标的相对位置,并依据选定的制导规律形成制导指令。自动驾驶仪用来测量导弹的瞬时姿态,并综合处理地面制导系统或弹上导引头产生的制导信息与自动驾驶仪自身感受的姿态信息,形成控制导弹姿态的执行指令发送给执行机构(舵机)执行。弹上制导装置的功能和具体组成因制导方式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别。
推进装置是发动机及其附件的统称,又称为动力装置。推进装置用于产生足够的推力,提供导弹飞行所需的能量,保证导弹达到必要的飞行速度、高度和射程。地空导弹采用的动力装置一般为固体火箭发动机和固体冲压组合发动机,早期的地空导弹型号采用液体火箭发动机和固体助推器。除主航发动机外,部分地空导弹还装有起飞发动机(又称助推器),两者的结合形式有并联和串联两种。
战斗部是导弹的有效载荷,用于直接杀伤目标。战斗部通常由壳体、装药、安全机构、引信和传爆装置组成。地空导弹的战斗部多采用常规装药,通常以其壳体在爆炸瞬间形成的破片和冲击波杀伤目标。引信是地空导弹接近目标时控制战斗部适时起爆的一种装置。
引信和战斗部的配合称为引战配合,引战配合对于射击小目标、高速目标、高机动目标十分重要。地空导弹一般采用非触发(近炸)引信。
弹上的电、气源为导弹上的设备提供启动、控制和运转的能源,通常采用蓄电池和高压气瓶并附有相应的二次电源与气体分配装置。
导弹的构成、所选用的气动外形、制导装置、推进装置以及战斗部组成形式等,取决于地空导弹的作战任务和与之相适应的战术技术性能,同时还取决于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工作体制和所采用的技术手段。
军迷小知识
液体火箭发动机是指液体推进剂的化学火箭发动机。常用的液体氧化剂有液态氧、四氧化二氮等,燃烧剂有液氢、偏二甲肼、煤油等。氧化剂和燃烧剂必须储存在不同的储箱中。
4.发射系统
发射系统是对导弹进行支撑、发射准备、随动跟踪、发射控制及发射导弹的专用设备的总称。发射系统主要由发射装置和发射控制设备组成。发射装置有固定式、半机动式、机动式等类型,发射方式有倾斜发射和垂直发射两种。
倾斜发射方式指导弹发射时处于倾斜状态,倾斜发射装置通常由发射臂、随动系统、基座和发控系统组成。
垂直发射方式指导弹发射时处于垂直状态,垂直发射的地空导弹通常装在发射筒(或发射箱)内,发射时靠导弹自身的动力或外加动力使导弹飞离发射筒。与倾斜发射相比,垂直发射具有全方位发射、反应时间短、发射速率高等特点。垂直发射技术是对付多方位、多批次饱和攻击、加大射击密度的有效途径,新型的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多采用垂直发射方式。
发射控制设备是制导系统在发射装置上的接口设备,用于按规定的程序进行导弹发射前的准备和初始数据装订,并按指令发射导弹。
发射系统的具体结构取决于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作战要求和系统结构形式。
5.指挥自动化系统
地空导弹指挥自动化系统是指用于收集、处理、显示空中情报,进行威胁估算、目标指示、目标参数和射击诸元计算、目标分配和辅助决策,并对单个或多个地空导弹火力单元实施指挥控制的人一机系统。它既是武器系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又是统一的防空指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的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均配套装备有相应的指挥自动化系统。
地空导弹指挥自动化系统是一种多层次系统,按国际上一般通行的概念,它通常分为混编武器系统群的战术单位、作战单位、火力单元三个层次。三个指挥控制层次逐级展开,每一层对应着不同的指挥控制级别、火力范围和火力配系。各级指挥控制中心既是上级指挥控制系统的控制节点,又是下级指挥控制系统的指挥控制中心,并通过通信网络沟通与友邻之间的信息交换。
地空导弹指挥自动化系统包括指挥控制设备、相应的传感器或传感器网、配套的通信系统和各种外部接口。
6.支援保障系统
支援保障系统为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作战系统提供电气能源、坐标定位、导弹补充装填、维修保障等技术支持。因此支援保障系统有时又称为技术支援系统。
支援保障系统通常包括电源设备、定位设备、准备和测试导弹的地面设备、导弹运输装填设备、各种模拟训练设备、维修设备、备件租艾件运输保管设备等。
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支援保障设备随着武器系统的发展变化逐渐现代化、自动化。早期的地空导弹型号,如第一代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支援保障设备十分庞杂,尤其是采用液体推进剂的地空导弹。随着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发展,特别是固体火箭发动机、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测试技术、软件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维修保障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基层级的技术保障日趋简易化和自动化。电子设备一般内部装有自动在线监测系统,可随时发现装备故障和故障隐患;装在发射筒的导弹可数十年不检测、不维护。武器系统的其他分系统也配备了先进的支援保障设备,如故障自动检测和显示系统等。同时,整个武器系统的支援保障设备朝着自动化、通用化、小型化和多层次分级设置的方向发展,并有把训练模拟器纳入支援保障设备中的趋势。
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各分系统的具体组成和结构形式,取决于武器系统的作战任务、作战性能、使用原则以及对整个武器系统组成的特殊要求。
(第二节)世界着名的地空导弹
地空导弹自20世纪40年代研制以来,在近60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历了三代,目前正在向第四代发展。在现代高新技术战争中,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已成为国土防空的基础、要地防空的支撑力量、部队作战行动的对空保护伞,并将成为未来争夺制空权的关键力量。
一、美国“毒刺”便携式地空导弹
“毒刺”(FIM—92A)是美国通用动力公司波莫纳分公司研制的第二代便携式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是在“红眼睛”基础上发展的,主要用于野战防空,对付低空、超低空飞行的飞机和直升机。“毒刺”导弹可从卡车和装甲车上发射,或由单兵肩射。
在阿富汗战争中,阿富汗游击队为对付前苏联直升机的围剿,开始使用美国提供的“毒刺”基本型便携式防空导弹,从1986~1988年,共击落前苏联和阿富汗政府军的飞机与直升机269架,使前苏联军队装备的米—24武装直升机不敢轻举妄动。“毒刺”导弹也因此成为世界上击落飞机最多的便携式防空导弹。
“毒刺”导弹的基本型FIM—92A采用单波段红外导引头,1981年开始装备美军,1987年停止生产;为使“毒刺”导弹能够对付具有较强红外干扰能力的目标,美国分别于1987年和1989年推出了“毒束0”一POST(FIM—92B)和“毒束0”一RMP(FIM—92C/D)。A、B、C、D四种型号导弹的差别在于导引头不同。后三个型号的“毒刺”导弹采用被动光学双色导引头,有较强的抗红外干扰能力;能全方位攻击高速、低空和超低空飞行的飞机与直升机;可靠性高、操作使用简便;质量小,机动能力强。
“毒刺”基本火力单位是发射组,每组由2人组成,1名组长,1名射手兼司机,装备具发射筒和6枚导弹,1部敌我识别器。
“毒刺”武器系统由筒弹、电池/制冷组合、发射装置、敌我识别器组成。发射装置由发射筒、光学瞄准具、发射机构等组成。电池/制冷组合用于在导弹发射前为系统供电,导引头陀螺起转,激活截获电路、制导电路、弹上电池及导弹点火。
“毒刺”导弹采用鸭式气动布局,弹体前部装有2对折叠式控制舵面,其中1对为固定舵面,另1对为活动舵面;弹体尾部装有4片折叠式尾翼,尾翼与导弹纵轴有1个安装倾角,保证导弹在飞行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滚动角速度。导弹的动力装置为1台起飞发动机和1台主航发动机。起飞发动机在发射筒内燃烧完毕,使导弹获得一定的初速和滚动速度飞离发射筒;主航发动机为单室双推固体火箭发动机,在导弹离筒7~8米后点火。导弹采用触发引信和破片杀伤式战斗部。
该系统采用光学瞄准,导引头截获目标后,发出提示信息,射手发射导弹;起飞发动机点火,在发射筒内燃烧完毕,导弹以一定初速和滚动速度飞离发射筒;导弹发射出筒后,前端4个控制舵面自动展开并锁定;在导弹离筒7~8米后主航发动机点火,导弹加速飞行;当导弹距射手的距离达到安全距离后,引信保险打开。如果发射后15~19秒内没有截获目标,导弹就会自毁。
军迷小知识
飞机外部总体形态布局与位置安排称作气动布局。简单地说,气动布局就是指飞机的各翼面,如主翼、尾翼等是如何放置的,气动布局主要决定飞机的机动性,至于发动机、座舱以及武器等放在哪里的问题,则笼统地称为飞机的总体布局。
二、美国“爱国者”地空导弹
如果说“战斧”是美军导弹之矛,那么,“爱国者”可以说是美军导弹之盾。
1967年,为了使陆军适应未来复杂的作战环境和不断变化发展的空中突击力量所造成的威胁,美国开始研制“爱国者”地空导弹,这是美国研制的第三代中远程、中高空地空导弹系统。
1970年,“爱国者”进行了首次试验;1982年,“爱国者”研制成功;1984年,开始装备部队并服役。“爱国者”的研制前后历时17年,耗资20亿美元。
“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拥有全天候、全空域、多用途的作战能力,它的主要用途是,取代“奈基”Ⅱ型和“霍克”防空导弹,对付现代装备以及日后可能出现和使用的高性能飞机,并在电子干扰的环境下击毁在各种高度上飞行的近程导弹,对战术弹道导弹和潜射巡航导弹进行拦截。
海湾战争中,“爱国者”对伊拉克“飞毛腿”导弹的拦截是其扬名之战。“爱国者”(PAC—2型)当时的拦截精度并没有美军吹嘘的那么高,但是,它已经在实战中描绘出了美军“以弹击弹”导弹防御计划的图景。
目前,“爱国者”导弹的最高型号是PAC—3型。美国近年来开发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的试验就是由:PAC—3完成,其成功率约50%,现在,美军已经开始组建PAC—3型导弹营。
“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被安装在4辆制式卡车和拖车上,它包括导弹及发射装置、相控阵雷达、作战控制中心和电源等装置。导弹的弹体呈圆柱形,头部呈尖卵形,没有弹翼,有“十字形”配置的控制尾翼。
“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是世界上最为先进的防空武器。具有的特点主要有:一是可以全天候作战,打击目标种类多,包括飞机、导弹等。二是武器设备系统少,机动性能好。仅用1部相控阵雷达就能完成目标搜索、探测、跟踪识别以及导弹追踪、制导和反电子干扰等多项任务,这样大大减少了地面设备的配置和人员所需。因此其反应时间只有15秒,另外其全部装备所在的4辆拖车可以陆地行驶,也可以进行海运和空运。三是作战能力强。可以同时对100个目标进行搜索和监视,并制导8枚导弹,拦截不同方向和高度的目标,可以应对大面积的饱和式攻击。
“爱国者”防空导弹使用复合制导技术,其初段为程序控制,中段为无线电指令制导,末段则为TVM制导,因此杀伤率极高,对飞机的命中率达到90%,在海湾战争中对战术导弹的命中率为75%~80%,从而使“爱国者”成为“飞毛腿”的克星。
军迷小知识
“饱和攻击”是利用水面舰艇、潜艇和作战飞机等携载反舰导弹,采用大密度、连续攻击的突防方式,同时在短时间内,从空中、水面和水下不同方向,不同层次向同一个目标发射超出其抗打击能力的导弹,使敌航母编队的海上防空系统的反导弹抗击能力在短时间内处于无法应付的饱和状态,以达到提高反舰导弹突防概率和摧毁目标的目的。
三、俄罗斯“凯旋”S—400地空导弹系统
S—400远程防空导弹系统属俄第四代地空导弹系统。该系统采用了最先进的无线电定位系统、微电路技术和电脑技术,是目前世界上现役和在研防空导弹中最先进的一种,可以对付当今一切空中威胁。同时,它既可以承担空中防御的任务,又能完成非战略性的导弹防御任务,包括各种作战飞机、空中预警机、战役战术导弹以及其他精确制导武器。
S—400拦截飞机的最大距离为400千米,拦截弹道导弹的最大距离是50~60千米。该系统的最大特点是可以发射多种导弹,包括从低空、中空、高空,近程、中程、远程的各类导弹,这些导弹互相弥补,可构成多层次的防空屏障。它可采用的导弹包括射程400千米的新型远程导弹等,达8种之多。
“凯旋”S—400防空导弹系统(北约称其为SA—21“咆哮者”)是在S—300防空导弹系统的基础上,以全新的设计思路研制而成的。研制S—400系统的是俄罗斯“金刚石科学生产联合公司”,公司总经理阿舒尔佩利表示,该公司研制和装备该系统,是为了消灭隐形飞行器以及飞速度达到每秒4.8千米的弹道导弹。在目标命中率和速度方面的性能上,S—400型防空导弹系统是S—300型的2倍;在抗干扰能力方面,S—400型防空导弹系统比S—300型提高了4倍;总之,1个S—400型防空导弹系统能代替3个S—300型防空导弹系统。
S—400首次采用了一种新型系统,这种系统由三种新型导弹和机动目标搜索系统构成,可以对付各种作战飞机、空中预警机、战役战术导弹以及其他精确制导武器,既能执行传统的空中防御任务,又能承担非战略性的导弹防御任务。
S—400系统的设计十分独特。s—400的火力单元(最小作战单位)是一辆相控阵制导雷达车和几辆导弹发射车,每辆发射车上都装载了不同类型与数量的导弹,其配置是极为灵活的;指挥控制系统则是一辆搜索指示雷达车和一辆指挥控制车。s—400系统的照射制导雷达是先进的相控阵雷达,这种雷达能进行远距离探测和跟踪,还能同时完成搜索跟踪目标、制导导弹、反电子干扰等多个任务。s—400系统特别适合在强烈的电子感染环境中作战,因为它能同时制导多枚导弹并攻击多个目标。
能发射低空、中空、高空,近程、中程、远程的各类导弹,是S—400系统最大的特点之一。如果首发导弹没有命中,S—400系统还可以发射后续导弹进行补射;使用s—400系统,能选择装有多种先进导弹的标准发射装置,或装新型导弹,或新旧型导弹混装,每一种发射装置在待发射位置都可以放置4枚导弹。
另外,s—400还有自己的“独门招数”——它的发射状态是垂直于地面90度角,在发射升空后导弹才按照导航信号定向飞行,就是说具备空中锁定目标能力。这样极大地缩短了发射前的战备操作时间。
s—400型将不仅作为俄军防空系统,还将作为反导防御系统,覆盖俄罗斯的所有工业中心,甚至还能用于在建立的欧洲反导防御系统。
军迷小知识
无线电定位系统(radiopositioning)是通过直接或间接测定无线电信号在已知位置的固定点(岸台)与船之间传播过程中的时间、相位差、振幅或频率的变化,确定距离、距离差、方位等定位参数,进而用位置线确定待定点位置(如船位)的测量技术的方法。
四、法国“西北风”防空导弹
“西北风”导弹武器系统于1977年开始方案设想;1979~1980年由法国导弹技术局(法国武器装备总署(DGA)的下属单位)投资开展理论与试验性的设计研究,重点研制导引头。1980年12月,马特拉公司在5家投标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主承包商。1981年开始研制,1982年完成拦截试验,1983~1984年完成导弹飞行性能鉴定,1983~1985年开始舰载和直升机载改型试验,1986~1987年完成陆军作战试验,1986年1月成功完成“西北风”射击CT—20靶标试验,1987年开始生产,1988年11月海军装备舰载型SADRAL武器系统,1988年年底第一批“西北风”导弹交付法国陆军,2000年1月“西北风”—2型地空导弹问世。
“西北风”系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西北风”导弹和密封发射筒,总质量为21.4千克,由射手携带;二是三脚发射架,可通过调整放置在多种地形上,用以固定发射筒、光学瞄准装置和望远镜。发射装置上的发射手柄装有1个防止导引头在不经意间被激活的安全控制杆、1个激活导引头的激活杆、1个在必要时防止导弹脱离目标的导引头接通按钮和1个导弹发射按钮。
导弹采用鸭式气动布局,弹体是一个细长的圆柱体,头部为红外导引头,具有很强的目标识别能力,并戴有一个对红外透明的氟化物锥形头罩,以降低阻力系数。高度敏感的导引头连接着一个数字信号处理装置以防止红外干扰。导弹弹体前部有两对“+”配置的矩形翼面,其中一对为固定前翼,另一对为可转动舵面;尾部有两对折叠式稳定尾翼。在发射筒内,固定前翼、舵面伸进弹体,稳定尾翼呈折叠状态,导弹出筒后便自动张开。
导弹发射筒长度为1.85米,直径为99毫米,具有储存、运输及发射导弹三种作用。发射筒由玻璃纤维绕制而成,带有电气接点并与发控电路相连,前后装有保护盖,发射前要将前盖拔掉。
该系统具有射程远、机动性好、发射后不管、全向攻击能力和反应时间短等优点,而且操作简便、自动化程度高、通用性好,可以发展成车载、舰载、机载导弹武器系统。但是,与其他便携式导弹相比,该系统的展开时间相对较长。
目前,已发展了新型号“西北风”—2。
“西北风”—2保留了原红外导引头,按空气动力学原理对尾翼进行了改进,并改进导弹的火箭发动机,以增强可操作性、增加速度和增大作战空域。2000年“西北风”—2已被法国陆、海、空三军装备并开始出口。
“西北风”—1和“西北风”—2装载在不同发射平台,形成了多种类型的车载、舰载、机载导弹武器系统。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世界上拥有中程弹道导弹的国家为12个,拥有近程弹道导弹的国家近40个。以色列在海湾战争期间曾受到伊拉克39枚“飞毛腿”导弹的袭击,迫切希望建立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在美国的支持下,以色列研制成功“箭—2”反导武器系统,于1995年7月30日进行了“箭—2”反战术弹道导弹的首次飞行试验,1999年1月1日拦截弹道导弹试验获得成功。
“箭—2”采用多联装筒式发射装置,每一个巨大的发射装嚣里装有6枚拦截导弹,导弹发射升空后以9马赫的高速飞行,射程超过100千米,最大拦截高度达50千米。这意味着“箭—2”可在同温层拦截并击毁来袭的中程和短程弹道导弹,将敌方导弹坠毁碎片造成的危害减至最低。“箭—2”式反战术弹道导弹系统配置的“绿松”雷达,能够在480千米以外发现目标,并能同时跟踪和指挥拦截14枚来袭的“飞毛腿”导弹。
2000年3月14日,以色列国防部宣布,将在境内正式开始部署第一个“箭—2”式导弹连。当天下午,在特拉维夫以南的帕尔马奇姆空军导弹试验基地举行的一个仪式上,以色列飞机制造公司象征性地将第一套“箭—2”式导弹防御系统交给空军。第二个“箭—2”式导弹连也已经完成部署,阵地设在以色列北部哈德拉市附近,第三连正在组建中。2002年7月,以色列空军又为“箭—2”式反导武器系统新配置了一种自制的指挥与控制系统,该系统能发现和跟踪远在伊朗和叙利亚发射导弹的情况,并能计算出它们的飞行轨迹、发射地点和攻击目标,为空军提供长达7分钟的预警时间。此前,以色列主要依靠美国预警卫星获得弹道导弹攻击情报,预警时间只有4分钟,海湾战争期间“爱国者”导弹的预警时间还不到3分钟。
在以色列面积不大的国土上,部署3个“箭—2”式导弹连,即可形成覆盖全国的导弹防御系统,以色列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的国家。
“箭—2”式反导武器系统的研究开发和部署经费超过20亿美元,美国负担了其中的一半。每枚“箭—2”导弹的造价约300万美元。2003年年初,在第二次海湾战争即将爆发之际,以色列陆军参谋长亚龙将军答记者问时称:
“我们今天的情况比12年前好了许多,以色列可能是世界上面对导弹威胁防范最好的国家之一。”“飞毛腿”要袭击以色列,必须穿过两道关:一是使用“箭—2”式导弹系统的高空防御,二是使用“爱国者”导弹系统的低空防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