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的威力有多大-天降神兵——空地导弹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军用飞机(包括轰炸机、战斗机、攻击机、武装直升机等)作为作战平台,其武器在相当长的时期主要是机枪、航炮、炸弹等。20世纪40—50年代,一种全新的武器——导弹,开始装上飞机,逐步成为空战的主兵器,成为飞机对付空中、地面、水面目标的“杀手锏”。

    按攻击目标,广义的空地导弹包括用来攻击地面目标的空地导弹(主要指通用战术空地导弹)、攻击水面目标的空舰导弹(亦属反舰导弹)、攻击雷达的反辐射导弹、攻击装甲目标的反坦克导弹。

    (第一节)空地导弹的基础知识

    空地导弹是由轰炸机、攻击机和武装直升机等作为载体,从空中发射,以攻击地面或水面目标的一种导弹,是现代空袭战的主要进攻武器。空地导弹的外形有些与空空导弹相似,有些类似飞机。空地导弹与飞行器上的探测跟踪、制导、发射系统,以及保障设备等构成空地导弹武器系统。

    与航空炸弹、火箭弹等武器相比,空地导弹具有较高的目标杀伤概率,机动性强,隐蔽性好,能从敌方防空武器射程以外发射,减少了敌方武器对载机的威胁,但空地导弹的造价很高,使用维修较复杂。

    一、什么是空地导弹

    空地导弹是指从航空器上发射攻击地面(下)、水面(下)目标的各类导弹的统称,是航空兵进行空中突击的主要武器之一。按作战使用分为战略和战术两类;按弹道分为弹道式和巡航式两类(有关空射巡航导弹我们在前面已经做了一些介绍);按射程分为近、中、远三类;按攻击目标分为通用和专用两类,后者有空舰导弹、机载反辐射导弹、反坦克导弹和机载诱惑导弹。

    空地导弹与航空炸弹、航空火箭弹等武器相比,具有较高的目标毁伤概率,机动性强,隐蔽性好,能从敌方防空武器射程以外发射,可减少地面防空火力对载机的威胁,但造价高,使用维修复杂。空地导弹与航空器上的火控系统、发射装置和检查测量设备等构成空地导弹武器系统。

    空地导弹主要由弹体、制导装置、动力装置、战斗部等组成。弹体的气动布局通常为常规式、鸭式。制导装置用以控制导弹按确定的导引规律飞向目标,其构成随制导方式而定。空地导弹的制导方式种类十分繁多,通常有惯性导航+地形匹配制导系统、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GPS)、电视制导系统、激光制导系统、有线指令制导系统、被动式雷达制导系统等。动力装置用以产生推力推动导弹飞行,有固体火箭发动机、涡轮喷气发动机、涡轮风扇发动机等。战斗部用以摧毁目标,有常规装药与核装药两种。

    军迷小知识

    诱惑导弹因其本身的雷达反射面积大,基本上和轰炸机差不多,所以能起到掩护飞机突防的目的。诱惑导弹还能在敌方空域上空实施主动而有效的电子干扰和压制,以掩护载机对目标实施袭击和轰炸。

    空地导弹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代:

    第一代空地导弹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至60年代初装备使用。其中战略空地导弹有美国的AGM—28“大猎犬”、前苏联的As—5、英国的“蓝剑”等,其特点是体积大、笨重、命中精度低、突防能力较差。这一代导弹装备量不大,基本已退出现役。战术空地导弹主要有美国的AGM—12“小斗犬”空地导弹,前苏联的KC—1空舰导弹、9M14反坦克导弹等。射程大都在10~100千米,飞行速度在2马赫以内,命中精度低。

    第二代战略空地导弹在60年代中开始研制,70年代初开始装备使用。如美国的AGM—69A/B、前苏联的AS—6等,其特点是体积、重量大大减小,飞行速度增加,突防能力有较大提高,但命中精度仍然有限。这一时期战术空地导弹开始出现了针对雷达目标的反辐射导弹。

    第三代于70年代初开始研制。其中战略空地导弹有前面介绍的美国的AGM—86B、前苏联的As—15等和法国的ASMP等战略巡航导弹。这一时期战术空地导弹得到空前发展,主要型号有美国的AGM—65“小牛”空地导弹、AGM—88(HARM“哈姆”)高速反辐射导弹,以及法国的.AS—30空地导弹等。这一代导弹性能先进,至今仍然在装备使用。

    第四代于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研制。其中战略空地导弹应用了制导、控制、推进和结构材料等方面所取得的最新成就,具有更小的雷达和红外特征、更高的精度、更远的射程和更强的突防能力。主要型号有美国的AGM—129(AOM)先进巡航导弹。战术空地导弹发展从防区外攻击有严密设防的目标,如美国的“战斧”巡航导弹、AGM—158(JASSM)、AGM—130空地导弹、AGM—84E和前面介绍的欧洲的隐身巡航导弹“风暴阴影”等。

    战略空地导弹多采用自主式或复合式制导,最大射程可达2000多千米,弹重在10吨以内,速度可达3马赫以上,通常采用核战斗部。空地导弹的发展趋势主要是增大射程和速度,提高抗干扰、突防和攻击多目标的能力。

    空地导弹最初是由航空火箭与航空制导炸弹相结合而诞生的。德国首先研制出世界第一枚空地导弹,它的主要设计者是赫伯特·瓦格纳博士。1940年7月,瓦格纳等人在SC—500型普通炸弹的基础上,研制了装有弹翼、尾翼、指令传输线和制导装置的HS—283A—0,它可看做是最早的空地导弹,于1940年12月7日发射试验成功。1943年7月无线电遥控的HS—293A—1型导弹研制成功。8月27日,德国飞机射HS—293A—1击沉了美国“白鹭”号护卫舰,这是世界上首次用导弹击沉敌舰。

    由于空地导弹的射程一般都在几十千米以上,因此,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空地导弹制导系统就采用复合制导,如当时前苏联的As—1空地导弹,飞行初段采用程序控制,中段采用无线电波束制导,末段采用半主动寻的制导。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百舌鸟”导弹是世界第一种反雷达导弹,它于1963年研制成功。此后,苏、美、英、法等国也研制成功反雷达导弹。在越南战争、中东战争和海湾战争中,反雷达导弹都取得了出色的战果。

    20世纪70年代,美国“小牛”(Maverlck)空地导弹采用几种类型的导引头,白天作战采用电视制导,夜间作战采用激光制导和红外成像制导。

    20世纪70年代后期,法国的“飞鱼”(Exocet)空舰导弹,飞行初段采用无线电高度表控制飞行高度,末段采用无线电主动寻的制导,能在距海面2~5米高度飞行,并攻击军舰。法国的AS30L空地导弹的制导形式是复合制导(半自主激光寻的制导),射程10千米,速度为1.4马赫,战斗部重约240千克,可在穿透2米厚的钢筋水泥后爆炸。AS30L空地导弹的战绩颇佳,成功率高达95%。飞行员首先通过激光电视系统搜索目标,识别出目标之后,飞行员可以选择点式自动跟踪方式,它能够保证无论飞机怎样运动,电视摄像机与激光照射器的公共光轴总是对准目标;同时激光测距仪在不断测量飞机与目标之间的距离,当这个距离在导弹射程之内时,它会提醒飞行员发射导弹。脱离飞机后的导弹最初将按照发出时给出的目标指示自主制导飞行,随后在设定的时间内启动向目标照射激光的照射器,当目标反射回来的信号能够被导引头接收时,不断缩小目标差的负反馈系统就能够调整导弹飞行姿态击中目标。

    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在越南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两伊战争以及海湾战争中,已经多次使用十余种战术空地导弹,且战果显着。经过实践证明,将空地导弹和其他攻击武器配合使用,可以对突击效果起到重要的作用。目前,空地导弹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增大射程和速度,进一步提高抗干扰、全天候突防和攻击多目标的能力,以及一弹多用。

    1981年9月15日,编号为AGM—86B的世界上第一批空射战略型巡航导弹被正式装备到美国空军,该导弹的发射重量是1450千克,射程为2500千米,飞行速度每小时885千米,核弹头当量达20万吨TNT,该导弹主要由B—52轰炸机携载,每机装12枚。该导弹的射程较远,且采用的是惯导加地形匹配制导,命中精度也高。除了空射巡航导弹之外,一般的战略型空地导弹大都能携带核弹头,可以用于攻击较大型地面战略目标,作战效能相当高。这类导弹的发射重量一般是4000千克左右,最重的为9500千克(前苏联的AS—3);其飞行速度一般在2马赫左右,最远可达960千米(美国AGM—28B)。

    种类最多、装备数量最大、在实战中应用最广的一种导弹就是战术型空地导弹。这类导弹主要是对地攻击型导弹,但也有战术巡航导弹、反辐射导弹和反坦克导弹等。战术空地导弹的重量一般为200—800千克,个别的可达966千克(美国AGN—53A),最重的为4077千克(前苏联As—5);其射程一般是数十千米,最远的为160~320千米(前苏联As—5);其飞行马赫数一般是1左右,最高的为3马赫(美国AGM—88A)。空地反坦克导弹大都是地面反坦克导弹的改进型,共有十多个型号,可以由武装直升机携载,也可以由反坦克飞机携载(如美国的A—10)。反坦克导弹的射程一般是3~4千米,最大破甲厚度是400~600毫米。空射战术型巡航导弹也是对地攻击的有效武器之一,美国“战斧”BGM—109H的射程为450千米,可由A—6、F/A—18、P—16、P—111等飞机携载,B—52型的飞机一架就可携20多枚。

    在1991年1月17日至2月28日爆发的海湾战争中,美军及多国部队首次使用了“斯拉姆”、“幼畜”

    (又译“小牛”)、

    “跳跃者”和AS—30等空地导弹,其中,第一次用于实战、性能又最为先进的是美国海军研制的、用于装备舰载攻击机进行对陆攻击任务的“斯拉姆”。“斯拉姆”是一种机载远程对地攻击导弹,由“鱼叉”导弹改进而成,同时吸取了“幼畜”导弹在红外成像寻的和“白星眼”导弹在数据链方面的先进技术,并加装了GPS卫星导航全球定位接收,用以校正导弹的惯导系统。飞行员发射导弹后,能通过电视屏幕所显示的图像修正飞行中的导弹轨迹,以确保其误差精度不大于10米。“斯拉姆”导弹射程为90—180千米,主要由A—6、A—7攻击机和F/A—18战斗攻击机携载。1988年美国海军订60枚,原来估计1991年8月能交付部队使用,海湾战争爆发前,美国海军才决定在战场上对其作战效能提前进行最终的鉴定试验。

    1991年1月18日,即海湾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天,两架载有“斯拉姆”空地导弹的美国海军A—6E“入侵者”舰载重型攻击机和1架A—7E“海盗”舰载轻型攻击机从部署在红海的“肯尼迪”号航空母舰上起飞,飞越沙特阿拉伯领空,直逼伊拉克境内。这3架飞机的主要任务是炸毁伊拉克发电厂的主要控制设备,瘫痪其整个发电能力。

    A—6E舰载攻击机发现目标后,通知A—7E攻击机予以协同,于是便接近目标,进入导弹射程之内后首先发射了第一枚“斯拉姆”导弹,把坚固的厂房炸开一个直径10米的大洞。两分钟后,另一架A—6E向目标发射了第二枚“斯拉姆”导弹,于是出现了奇迹:第二枚导弹居然从第一枚导弹炸开的洞口穿入厂房内部,将发电厂彻底摧毁。美国人给“斯拉姆”的精彩表演打了一个“A”。

    “斯拉姆”空地导弹的成功使用,说明最新一代空地导弹已具备指哪儿打哪儿、攻击高精度点状硬目标的能力,这种远战兵器不仅杀伤威力极大,而且可以免于伤害非军事目标,所以特别适合外科手术式作战。

    军迷小知识

    电视制导是指利用电视来控制和导引导弹飞向目标的技术。电视制导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电视指令制导。另一种是电视寻的制导。

    二、战略空地导弹的发展

    战略空地导弹是一种专门为战略轰炸机等大型机种设计的远程攻击型武器,重点攻击国家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军事指挥中心、工业基地、交通枢纽等重要战略目标,大多携带核弹头作为战略核威慑力量,部分改为常规型用于局部战争。现役和研制中的战略空地导弹均为空射巡航导弹,仅为美国和俄罗斯所拥有。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战略空地导弹已发展了四代。

    1.第一代:飞机式布局结构的空地导弹

    战略空地导弹的始祖,当属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使用的V—1地地/空地巡航导弹。战后,美、苏、英等国能够迅速发展战略空地导弹,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了德国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试验生产设施。美国在发展战略空地导弹时,空射弹道导弹要稍早于空射巡航导弹,曾先后发展了“恶徒”KHGAM—63和“空中弩箭”ACM—87A远程空射弹道导弹,但终因导弹技术复杂而罢手,改为发展空射巡航导弹。

    第一代战略空地导弹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研制,60年代初装备部队。主要型号有美国的“猎犬”AGM—28A远程空射巡航导弹,前苏联的As—2、As—3、As—4战略空地导弹,以及英国战后发展的“蓝剑”远程空射巡航导弹。这一代战略空地导弹采用飞机式布局结构,载有核弹头,体积大、笨重、命中精度低(圆概率误差900—1800米)、突防能力差。大部分已退役。

    局部战争是指在一定的地区内,使用一定的武装力量进行的有限目的的战争。与世界大战相对而言,战争往往只波及世界的某一地区,并且只在一定范围内对国际形势产生影响。

    2.第二代:进一步发展的空地导弹

    第二代战略空地导弹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制、70年代装备。第二代战略空地导弹在结构上摆脱了飞机式布局,以固体火箭发动机做动力装置,体积和重量减小、速度增大,命中精度和突防能力有所提高。这一代导弹均已停产,但部分仍在服役或作为库存。主要型号有美国的“近距攻击导弹”和前苏联的:KSR—5空射巡航导弹。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吸取“空中弩箭”空射弹道导弹被取消的教训,采取了较为稳妥的技术途径,发展一种风险小、成本低、性能好的战略空地导弹,这就是AGM—69A导弹。由于其射程比“猎犬”导弹短得多,故称为“近距攻击导弹”(SRAM)。它是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拥有的第二型战略空地导弹,用在B—52战略轰炸机上,突防时用来补充和取代“猎犬”导弹,压制地面雷达、地空导弹和其他重要目标,共生产了15000枚。考虑到核战斗部的安全性,该导弹从1990年12月起撤出地面警戒状态,转入库存状态。基本型AGM—69A弹重为1016千克、长为4.267米,最大射程为160~222千米(高空),最大速度为3马赫。

    此外,还发展了SRAM—BACM—69B、SRAM—2/AGM—131A、SRAM—T/AGM—13lB等改进型。该导弹采用无弹翼、尾翼控制气动外形布局,既可装常规战斗部,也可装W69、W80核战斗部;导弹命中精度高(圆概率误差为275米),不易受干扰;具有半弹道式和飞航式多种弹道,可实施多方向、多目标突防攻击。主要缺点是射程较近(400千米),不能满足美国战略空军远程战略攻击的要求,因而被属于第三代的“空射巡航导弹”(AL,CM)所取代。

    继美国之后,前苏联也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研制:KSR—5(AS—6)空射巡航导弹,1970年进入现役。该导弹采用与Kh—22(AS—4)相似的弹体结构和气动外形布局,头部呈尖锥形,内装末制导雷达天线;弹体呈圆柱形,大后掠切梢的三角形弹翼位于弹体中部,后掠式梯形水平尾翼和带方向舵的大后掠梯形垂直安定面位于弹体后部。弹内装l台固体火箭发动机,采用惯性中制导加主动雷达末制导。战斗部为1000千克高爆炸药或35万吨级当量的核装药,飞行速度达3马赫,高空最大射程达到800千米,是苏/俄迄今为止体积和重量居第三位的战略空地攻击武器。

    3.第三代:现役的主力战略空地导弹

    第三代战略空地导弹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80年代开始装备部队。这一代导弹是美、俄现役的主要战略空地导弹,它们均采用高效小型涡轮风扇发动机,体积小、重量轻、射程远、精度高。典型型号有:AGM—86B空射巡航导弹(ALcM)、AGM—86C/D常规空射巡航导弹(CALCM)、Kh—55A/B亚声速巡航导弹。

    AGM—86B空射巡航导弹(ALCM)于1982年12月服役,1986年10月停产,共生产1763枚。AGM—86B采用惯性导航加地形匹配修正制导,动力装置为1台F—107一wR0101型发动机,战斗部为W80—1核弹头。最大射程为2500~3000千米,巡航高度为8~150米,巡航速度为0.6~0.72马赫,圆概率误差为100米。美国目前的部署数量为1142枚,主要装备B—52H轰炸机,用于从防空区外攻击敌纵深目标。

    AGM—86C/D常规空射巡航导弹(CALCM)是从1986年开始,在AGM—86B型核空射巡航导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ACM—86C的气动布局、外形尺寸与AGM—86B基本相同,主要不同是:战斗部改用高能整体杀伤爆破弹;采用GPS/INS组合制导;改用推力更大的发动机;弹体多用复合材料,表面涂覆吸波材料。AGM—86C的发射重量为1360千克,最大射程为1500千米,巡航高度为15~100米,巡航速度为O.7马赫,圆概率误差为13米。于1988年进入空军服役,1991年在海湾战争中首次使用,由B—52G战略轰炸机投射了35枚,成为唯一投入实战的一型现代战略空地导弹。之后,AGM—86C在历次局部战争中都有出色表现,1999年科索沃战争中有13架B—52H共发射了约90枚,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共发射100多枚。

    为进一步发挥AGM—86C对硬目标和地下目标的打击能力,提高命中精度(圆概率误差到3米)和隐身能力,美国对其进行分阶段改进,并发展了钻地型AGM—86D(已在伊拉克战争中使用)。后者的战斗部采用整体钻地弹APu—3(M),同时对导弹的末段飞行剖面进行改进,使其能以几乎垂直的角度攻击目标。

    装备在俄罗斯空军中的Kh—55A/B亚音速巡航导弹是一种装备“图—95MS”、“图—160”战略轰炸机的巡航导弹,用于攻击敌纵深战略目标;1984年该导弹开始服役。目前,该导弹有Kh—55A/B(即AS—55A/B)两种战略型,还有Kh—55OTR战术型和Kh—65S/SA反舰型。Kh—55A/B采用的是正常式的气动外形布局,拥有矩形中单翼的中弹体,可以后向折叠并内挂在弹舱;尾部安装了三角形水平尾翼和带方向舵的垂直安定面,为了充分利用弹舱,都设计成折叠式;战斗部是核装药或常规装药。其制导系统是惯性制导加上地形匹配修正,并装有雷达高度表,能在离地200米的高度进行低空飞行。导弹的圆概率误差约为45米。其动力装置采用的是外挂式,在弹体的后下方吊装了1台涡轮风扇发动机。

    Kh—55A导弹长6.04米,装有核弹头20万吨,发射重量为1400千克,射程为2500千米;在一架“图—95Ms”轰炸机机内,可装6枚旋转发射架,还可以外挂10枚;该导弹具有防区外发射、低空突防、精确攻击等能力。1987年,“图—160”轰炸机上开始试验其改进型Kh—55B,并于1992年开始装备。在Kh—55A的基础上,Kh—55B增大了中段弹体直径,这样可以增加载油量,将最大射程增加到3000千米;在一架“图—160”机内,可装两个旋转发射架,其上能装12枚Kh—55B导弹。

    军迷小知识

    钻地弹是携带钻地弹头(又称侵彻战斗部),用于对机场跑道、地面加固目标及地下设施进行攻击的对地攻击弹药,从80年代起由欧洲人率先开始研制。

    4.第四代:具有隐身突防能力的空地导弹

    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俄开始研制第四代战略空地导弹。这一代导弹更加注重增加射程和提高精度,并向隐身化方向发展。典型型号有:AGM—129A/B“先进巡航导弹”和KH—101空射巡航导弹两种。

    美国空军于1992年开始装备AGM—129A,1993年年底停产,实际采购460枚。它是一种具有较强隐身突防能力的高亚音速战略空射巡航导弹,带W80核战斗部,用B—52H战略轰炸机发射,一架飞机可在翼下挂12枚。该弹采用独特的隐身气动外形布局,弹体和翼面均采用吸波复合材料和涂料。动力装置为F107一WR—100涡发动机。导弹飞行中段采用激光雷达高度表和地形匹配辅助惯性制导,末段用GPS进行精确位置和速度修正,从而提高了导弹的命中精度(圆概率误差为16米)和隐蔽飞行能力。弹长为6.37米,发射重量为1682千克,最大射程为3000千米,使用高度为15~3000米。

    AGM—129B是以AGM—129A为基础发展的常规对陆攻击空射巡航导弹,气动布局、外形尺寸、发射环境和设备均与后者相同。主要不同是,其战斗部和制导系统选用能满足常规作战任务需要的新型常规弹头和精确末制导系统。战斗部可能采用杀伤爆破弹或子母弹;制导系统将增加数字景象匹配末制导,真正提高AGM~29A的激光雷达分辨率,采用新的红外成像制导和数据传输系统。

    KH—101空射巡航导弹是俄罗斯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制成功、即将装备部队的新型隐身空射巡航导弹,最大射程5500千米,最大速度为270米/秒,雷达反射截面仅为0.01平方米,圆概率误差为10~20米,“图—95MS”和“图—160”战略轰炸机可分别携带8枚和12枚,弹头可穿透6.5米厚的混凝土。

    5.战略空地导弹的未来发展

    战略空射巡航导弹是美国和俄罗斯战略空中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国都非常重视它的未来发展。未来的战略空射巡航导弹除了继续保持核威慑力量之外,为代替核武器并发挥战略威慑作用,它应该更强调常规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因此,为了提高生存和突防的能力,未来的战略空射巡航导弹将更加注重增加射程和隐身化;其战斗部将更小型化,而毁伤威力将增加;它将采用双向数据链通信,实现“人在回路中”,从而提高打击精度和目标毁伤评估能力,并提高其灵活性。

    目前,美国正在对AGM—86B、AGM—129A巡航导弹以及W80弹头实施延寿计划。到2010年,美国预计部署15万枚高精度远程巡航导弹。这些导弹能在2500千米之外发射并紧贴地面飞行,在不被防空设施发现的情况下,隐蔽地攻击地球上的任何目标,其误差仅为2米。现在,美军正在进行研究的是后继型巡航导弹研究计划,该计划预计2015年左右启动,而替换现役空射巡航导弹的后继型号很可能从JASSM的增程型、ACM—129B的改进型、AGM—86C的改进型中产生。

    目前,拥有与美国相匹敌的巡航导弹研制能力的国家是俄罗斯。俄罗斯的超声速巡航导弹技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并将继续保持其在这一领域内的技术优势。与此同时,俄罗斯也意识到,应该把核遏制的重担从弹道导弹转移至巡航导弹。俄罗斯的专家甚至表示,射程达5500千米的KH—101还不是最高水平,现在的俄罗斯完全有能力制造出飞行距离达l万千米的巡航导弹。

    (第二节)世界着名的空地导弹

    飞机从它诞生直到现在,不过100多年的时间。但是人们对飞机所搭载的武器,却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变革。从早期的手枪、步枪、机关枪,到手榴弹、机关炮,再到后来的火箭弹、炸弹、鱼雷,直至空地导弹,可以说现代的飞机就像一个全副武装的杀手,随时可取敌人的性命。即使远隔千山万水,只要飞行员轻按一下电钮,一枚导弹就会呼啸而出,直指目标。这就是空地导弹的魅力。

    一、美军“小牛”空地导弹

    美国现役的主力空地导弹是曾经在越南战场、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中大发威风的“小牛”导弹。虽然有着很可爱的绰号,但是这头“小牛”在战场上却分外凶狠和血腥。

    “小牛”是世界上第一种采用电视制导的空地导弹,在20世纪70年代为了应对战场上的新形势,尤其是适应越南战场的需要,“小牛”导弹以不错的性能和低得可怕的价格赢得了美国国防部的订单。在当时,一枚“小牛”导弹的单价仅有几万美元,因此可以大量生产并装备美军。

    电视制导非常依赖战场环境。如在导弹的导引头安装有一个小型摄像机,当发现目标以后,电视图像就传输到飞行员面前的电视屏幕上面,然后由导弹上的电视设备把目标图像锁定,当摄像机的十字线和瞄准线重合时,就可以发射导弹。

    “小牛”具有发射后不管能力,导弹脱离飞机以后,飞行员就可以返航或者转向其他目标,电视导引头会自动测量导弹和预定弹道的误差,并纠正误差,从而使导弹可以准确命中目标。电视制导的准确性极高,但是一旦能见度不好就会影响命中精度。所以后来又发展了利用激光制导和红外制导的型号。红外制导可以全天候使用,不受战场上硝烟或者沙尘的影响。

    在海湾战争中,美军共发射了数千枚“小牛”导弹。这些导弹对伊拉克的地面武装力量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其中有数千辆坦克、装甲车、火炮和其他车辆被摧毁。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还首次使用了“小牛”导弹最新改进型AGM—65G2。它采用了新的软件、目标指示装置和电视自导头,在发射前和发射后都可以发现与捕获目标。据报道,五角大楼计划将先前生产的1800枚AGM—65G型导弹改造为AGM—65G2型。

    二、美国“百舌鸟”空地导弹

    1963年,美国海军武器中心研制成功一种叫做“百舌鸟”(Shrike)的机载战术导弹,专门用于攻击地面和舰船的雷达系统。因这种导弹是利用雷达的电磁辐射进行导引,便被称为反辐射导弹。

    军迷小知识

    五角大楼(ThePenta—gon),又称五角大厦,位于美国华盛顿特区西南方的西南部波托马克河畔的阿灵顿区,是美国国防部办公地,美国最高军事指挥机关所在地。

    越南战争初期,越南北方由炮瞄雷达控制的85毫米、57毫米高射炮群和雷达制导的苏制“萨姆”—2地空导弹的命中率相当高,使美军飞机损失惨重。

    美国五角大楼的高级官员决定紧急调运刚刚投入批量生产的“百舌鸟”导弹人越,装备海军A—4、A—6攻击机和空军F—105、F—4战斗机。

    1965年3月,美军发动“滚雷战役”。2日凌晨,美军数十架飞机扑向越南北方河内附近的邦村上空。这里有一个藏着数千吨弹药的军用仓库,周围是防空导弹阵地。

    打头阵的是十几架F—105“雷公”战斗机,每架携带2枚AGM—45A“百舌鸟”导弹。越方苏制“萨姆”—2地空导弹的雷达系统开机,迅速捕捉、跟踪目标。

    在距越方雷达阵地16千米处,一架“雷公”战斗机突然以小角度从2000米高度下滑飞行,顺着“萨姆”—2导弹制导雷达发射的电波束俯冲,同时发射出一枚“百舌鸟”导弹。导弹沿着雷达波束,以两倍音速飞向制导雷达……其他的“雷公”,也都如此这般,接连发射十几枚“百舌鸟”。

    措手不及的越方雷达被炸得天翻地覆,地空导弹部队被“挖去了眼睛”,顿时变成“盲人瞎马”。紧接着,20余架轰炸机如入无人之境,对邦村仓库肆意轰炸,数千吨炸弹被引爆,仓库成了一片废墟。

    此后“百舌鸟”在越南战场频频得手,名声大振。它的最大射程为45千米,发射高度为1.5~10千米,成为美军压制越方防空武器的“杀手锏”。

    据美军统计,在未使用“百舌鸟”导弹之前,越军击落1架美国飞机需17.6枚导弹;使用“百舌鸟”导弹后,越军发射107枚导弹才能击落1架美国飞机。

    但“百舌鸟”的弱点也很快在实战中显露出来:自动导引头只能对准一个频率;没有记忆能力,对方关闭雷达便被甩掉;飞行距离短,这使得运载飞机须进入对方防空火力杀伤区域内。

    尽管“百舌鸟”导弹的命中率降至10%以下,甚至发射100枚仅6枚命中目标,但美国军事专家仍然认为必须继续使用这种武器,因为它可以迫使地面的防空部队关闭雷达,从而大大降低了防空兵器的效力。“百舌鸟”的改进与生产一直持续到1981年,共生产了24000多枚,除大量装备美国海、空军外,还向以色列、英国等国出口。

    三、美国“斯拉姆”空地导弹

    在1991年海湾战争的一次战斗中,美国一架A—6E“入侵者”重型攻击机和另一架A—7E“海盗”轻型攻击机,奉命从位于红海的“肯尼迪”号航空母舰上起飞,去轰炸伊拉克发电厂。当A—6E“入侵者”飞机飞到距离目标100千米处,发射了—枚“斯拉姆”空对地导弹,随后由A—7E“海盗”再次发射1枚“斯拉姆”,仍由A—7E“海盗”遥控,这1枚“斯拉姆”从第1枚“斯拉姆”所击穿的弹孔中飞进去,彻底摧毁了发电厂的内部设备。过去古战场中曾有“百步穿杨”之说,“斯拉姆”首次亮相就创造了“百里穿洞”的现代神话,引起了世界军事家们的关注。

    “斯拉姆”导弹是美国麦道公司在“鱼叉”空对舰导弹的基础上进行改型而研制出来的。这种导弹既可攻击海上目标,如海上舰艇以及近海石油平台等,也可攻击陆上目标。研制这种导弹耗资6000万美元,历时3年之久。于1989年6月在太平洋导弹试验中心靶场首次试验即获成功。

    “斯拉姆”制导和控制组件包括:红外成像寻的导引头;惯性制导系统;数据传输装置;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接收机;自动驾驶仪和无线电高度表。“斯拉姆”导弹采用惯性+GPS+红外成像寻的制导方式。

    “斯拉姆”空对地导弹的突出优点是制导系统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灵敏度和空间分辨率较高;与可见光成像相比,红外线能较易穿透雾、烟,其探测距离可达3~6倍;命中精度高,能识别目标类型和攻击目标的要害部位。它可以在白天、黑夜以及云雾等恶劣气象条件下工作。它能发现和跟踪已停止行驶数小时的地面坦克和其他目标,对隐蔽或伪装目标的识别能力也很强。一旦攻击的目标被导引头发现,“斯拉姆”就直取目标的要害,置目标于死地。

    四、法国AS—30L空地导弹

    常言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对新武器的研制和使用情况,也是如此。AS—30L激光制导空对地导弹到1991年在海湾战争终于显露锋芒。AS—30L,是法国为海空军研制的近程战术空地导弹,用于攻击陆上点目标和海上舰船目标。1984年下半年,法国空军首次准备了一种能穿透坚固目标的导弹——AS—30L激光制导空对地导弹。这种导弹是在AS—30L导弹的基础上改进的,其战术技术性能是:弹长3.65米、弹径0.342米、翼展1米,最大速度1.5倍音速,最大射程10~12千米。别看它射程近,它专用于攻击敌方地面点状目标,如钢筋水泥碉堡、交通枢纽、桥梁、军舰等。据介绍,AS—30L导弹可穿透10千米处2米厚的混凝土掩体,可见其威力之强。此外,其战斗部能侵彻3.5米的软土层后,再贯穿1米多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进入掩体内部爆炸,表明它具有攻击坚固目标的能力,是一个非常不好对付的武器。

    AS—30L导弹首先装备在法国空军“美洲虎”战斗机上,这对“美洲虎”来说,真是如虎添翼。在战场上,当“美洲虎”进入目标区后,先打开激光照射器照射目标。当照到目标之后,由于光的速度是30万千米,秒,AS—30L导弹上的激光导引头于瞬间就可接收到从目标反射回来的激光。紧跟着,导弹就根据反射回的激光,以超音速(1.5倍音速)直取目标,将其摧毁。这个时间是极为短暂的,如迅雷闪电,声音速度仅为340米/秒,导弹是1.5倍的音速。因此可以说激光照射器一旦捕捉到目标,这目标就难逃厄运。

    载机发射导弹后,可从容脱身而不进入敌方防空火力圈。这对飞行员有很大安全感。难怪外刊评论说,未来的战争将是不用人打的战争。AS—30L激光制导导弹可以在敌方防御火力网之外,或飞机以超低空突防之后,从容发射,其命中精度在0.5米之内。此外,飞机上还装有电视目标显示系统,把所要攻击的目标图像放大,以便精确选择最佳攻击部位。有些军事家赞叹AS—30L激光制导导弹,说它神通广大,而行动如迅雷闪电。

    军迷小知识

    利用GPS定位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称为全球定位系统,简称GPSc,GP9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的新一代空间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激光,以超音速(1.5倍音速)直取目标,将其摧毁。这个时间是极为短暂的,如迅雷闪电,声音速度仅为340米/秒,导弹是1.5倍的音速。因此可以说激光照射器一旦捕捉到目标,这目标就难逃厄运。

    载机发射导弹后,可从容脱身而不进入敌方防空火力圈。这对飞行员有很大安全感。难怪外刊评论说,未来的战争将是不用人打的战争。AS—30L激光制导导弹可以在敌方防御火力网之外,或飞机以超低空突防之后,从容发射,其命中精度在0.5米之内。此外,飞机上还装有电视目标显示系统,把所要攻击的目标图像放大,以便精确选择最佳攻击部位。有些军事家赞叹AS—30L激光制导导弹,说它神通广大,而行动如迅雷闪电。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