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作家小唐有点害怕回家了。
小唐家贫,高考时又因两分之差与大学失之交臂。他就只有接过父亲的犁耙和锄头耕田种地,晚上就挑灯夜读,伏案写作,一有空就跑上十几里山路到镇上的邮局把积压了一蛇皮袋子的稿子投到全国各地,就有或多或少的稿费单从村委会的人交到他手中。村里的人无不夸小唐有出息。小唐就一鼓作气地耕田、种地、喂猪样样干,好不容易才挣了两千多元钱,他又背着父母到鲁院去进修了一年,回家后就有更多的文章在省市的大报小报上“粉墨登场”。小唐的文章在镇上广为流传,这让他成了镇上小有名气的人物。乡亲们每次见了他后都改称他为“我们的作家”。有时见了他还会亲热地问,小唐呀,又从镇上领回来不少的钱吧?一旁就有人立即更正道,你懂个屁,那不叫稿费,而是叫什么稿费来着吧!说得乡亲们哈哈大笑,小唐听了也跟着笑,心里美滋滋的,很有一种成就感。
小村出了个“大作家”,这事传到了镇长的耳朵里,镇长想,镇政府办公室里虽说有三个人但都只会干些接电话、擦桌子和提开水等“家务活”之类的粗活,没一个能摇笔杆子的。因此,镇上的宣传工作和文字材料总是挨批,这让他没少头痛过。小唐的出现让他眼睛一亮,他曾在各种报纸上读到过小唐的不少文章,觉得小唐不错,就把小唐招聘到了镇政府办公室。
为了感谢镇长大人的知遇之恩,小唐对于写作就更用功了,还把第一个月的工资全买了烟酒送给了镇长,镇长见小唐家庭拮据,就说,还是替我把这些东西送给你父母吧!就有篇《镇长“识理”不收礼》的报道在市里的党报上刊出,镇长读后,虽说没有当面表扬小唐,但心里更欣赏他了。
由于小唐的努力,镇上的宣传工作从县里的最后几名一跃到了前三名,文字材料也得到了上级的表扬。镇里受了嘉奖,自然少不了小唐的一份。小唐领到镇长奖给他的一千元时就想,待来年再挣些钱,一定先出两本书扬扬名,再争取让镇里的宣传工作更上一层楼。
可是到了第二年,小唐写的东西反而比头一年少多了,他和镇政府的人混熟了,白天要陪镇长开会,下乡考察,上酒桌去陪酒;晚上又要陪同事玩牌,打麻将,下象棋到半夜。渐渐地就成了镇长身边的红人,镇长到哪里就带他到哪里。小唐混得越来越像模像样了,就连一向小瞧他的村干部如今也对他有了敬畏之色,他在乡亲们的眼中已然成了个能人,许多乡亲都托他办事,他也帮了不少乡亲们的小忙。可毕竟能力还是有限,好多忙想帮都是有心无力,很让他为难。慢慢地,乡亲们就不体谅他的难处了,怪他不肯帮忙。后来,他回家时就有人非议他,在他背后说风凉话。渐渐地,小唐不怎么回家了。
连小唐自己也没想到的是,一心想在镇政府里混出个人样来的他,却在去年秋天登上了南下的火车。原来,镇上一连三年收了村民的电力低改费,每人50元。可让村民们一等就是三年,仍不见镇上的人来搞农电低改。乡亲们气愤了,去找镇长理论,镇长不是避而不见,就是搪塞小唐出来做安抚工作,让秘书来擦屁股。乡亲们没法子了,就只好到县里去上访,这上访信嘛,乡亲们想了老半天,最后想到请小唐来写最好不过,他毕竟是村里人,他们相信小唐一定为自己村里说话的!
可是,村民们最终还是失望了,因为上访的对象是镇长,小唐左右为难,写也不是,不写也不是,他为之冥思苦想了两天两夜,却是始终未能写出一个字。
选自2014年2月18日《岳阳日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