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散文集-袁山松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袁山松,一称袁崧,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少时即有才名,博学能文。著《后汉书》百篇。官至昊郡太守。原有集十卷,已佚。另著有《后汉书》百卷,已散佚,清人有辑本一卷。《宜都记》见于《水经注》及《太平御览》。

    宜都记

    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恫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困难以词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同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水经注》卷三四《江水》引)

    巴陵,楚之世有三峡。其山重嶂,非日中半夜,不见日月。猿鸣至清,诸山谷传其响,泠泠不绝也。(《太平御览》卷五三地部一八《峡》引)

    对西陵南岸有山,其峰孤秀。人自山南上至顶,俯临大江,如萦带,视舟如凫雁。

    大江清浊分流,其水十丈见底,视鱼游如乘空,浅处多五色石。(《太平御览》卷六○地部二五《江》引)

    【鉴赏】

    《宜都记》被认为是最早的山水游记。钱钟书先生认为山水游记“终则附庸蔚为大国,殆在东晋乎?袁崧《宜都记》一节足供标识。”(《管锥编》)《宜都记》全文已散佚,只在《水经注》和《太平御览》中能见到引文。

    作者先介绍“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恫戒”的情况,为后文的欣赏、赞美三峡风光之笔预作铺垫;然后写自己亲身来到宜都(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登高眺望,发现此地风光竟是意想不到的美好,于是欣欣然尽情观赏起三峡风光来。

    宜都靠近三峡中的西陵峡。作者赞叹山水之美,感到用语言是难以形容的。那重叠的山峰,秀美的山崖,呈现出各种奇异的形状;郁郁葱葱的树林,有云气萦绕其上,越看越爱看。他住了两夜,不忍离去。作者感到他的心灵和山林靠得很近,而且想像,如果山林有灵,必以他为千古知己了。这一段以极概括的笔势,写出山林给作者的总印象,语言简洁,感情亲切。

    下面接说巴陵。巴陵在西陵的东面。战国时代楚国的巴陵范围较广,称为有三峡。处在巴陵的重峦叠蟑之中,人们“非日中半夜,不见日月”。作者不言山峡之窄与高,而其高耸和狭窄之态已可想见。“猿鸣至清,诸山谷传其响,泠泠不绝”,正照应了前面所说的“其山重嶂”。只有在重山叠嶂之中,猿声的回响才可能是“泠泠不绝”。这样具体的描写,令人如亲历其境,艺术效果是很好的。

    以下两段文字分别从远处和近处写景。登上西陵峡南岸的山顶,俯视长江,奔腾浩瀚的江水如同一条萦绕的带子;看江中的船,好像野鸭和大雁,何等有趣!近处观看,长江有清流,有浊流,其清处,十丈以下能见到游动的鱼儿,它们不像是在水中,倒像是在空中游动。水浅处也清澈得很,可见到水底的五色石子。这情景,足以使作者流连忘返。

    袁山松的《宜都记》对后世山水记的影响很大。像著名的《水经注》中的三峡一段描写,就吸取了《宜都记》的成就;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小石潭记》写鱼的片断,也受到了《宜都记》的启发。由此可见,《宜都记》在中国山水记中的地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