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泉-三大名泉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不分伯仲的天下第一泉

    广袤的神州大地,名泉星罗棋布。就拿冷泉来说,仅被称为“天下第一泉”的就有好几处,“天下第一泉”,本应该是普天之下独一无二,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被称为“天下第一泉”的名泉有:江西庐山的谷帘泉、江苏镇江的中泠泉、北京西郊的玉泉、山东济南的趵突泉、四川峨眉玉液泉等。各泉因评定方法不同,加之地域限制、社会历史、文化风俗等因素影响而享有美誉,因而美誉的由来是不同的。谷帘泉因“茶圣”陆羽遍尝天下名泉而以谷帘泉为最佳得名;而据唐朝张又新著《煎茶水记》载,镇江的中泠泉排名第一;北京玉泉山的玉泉,则传说是乾隆皇帝命人收集全国名泉水样,用称量的方法与玉泉水进行比较,结果玉泉水最轻,所含杂质最少,水质最佳,故而又称“天下第一泉”;后来又传说清乾隆皇帝南游途经济南时品饮了趵突泉水,觉得比玉泉水更加甘洌爽口,于是赐封趵突泉为“天下第一泉”;玉液泉则被苏轼、黄庭坚等称为“第一泉”。

    1.谷帘泉

    (1)简介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谷帘泉位于庐山主峰大汉阳峰南康王谷中(今星子县境内)。康王谷又名庐山垅,位于庐山南山中部偏西,是一条长达7千米的狭长谷地。《星子县志》载:“昔始皇并六国,楚康王昭为秦将王翦所窘,逃于此,故名。”康王谷中那条溪涧的源头,就是谷帘泉。谷帘泉又称三叠泉、三级泉,当地百姓也称之为“渊明醒酒泉”。谷帘泉来自大汉阳峰,从筲箕洼破空跌落于枕石崖上,流水与岩石相碰撞,激起水珠喷洒飞溅,如雨如雾,纷纷数百缕,恰似一幅琼布悬在山中,在阳光下五光十色,晶莹夺目。

    (2)来历

    相传唐代“茶圣”陆羽(733—804年)将天下名水排出二十品次,将谷帘泉列为天下第一泉。陆羽以嗜茶著称,撰世界第一部研究茶叶专著《茶经》,世称“茶圣”,他对泡茶的水很有研究。他遍游祖国的名山大川,品尝各地的碧水清泉,按冲出茶水的美味程度,将泉水排了名次,确认庐山的谷帘泉为“天下第一泉”,江苏无锡的惠山泉为“天下第二泉”……陆羽还两次结庐隐居于康王谷,从事品茶鉴水的研究活动。谷帘泉经陆羽评定,声誉倍增,驰名四海。

    庐山有一大名产,即驰名海内外的庐山云雾茶。这种茶在生长过程中因受到山上长时间的云雾滋润,其芽叶肥壮,叶质嫩软,白毫显露,浓郁清香。如果说杭州有“龙井茶叶虎跑泉”双绝的话,那么,庐山上的“云雾茶叶谷帘泉”,也被茶界称为珠璧之美。

    (3)景观

    谷帘泉位于康王谷底,笃里钱村右下方,与筲箕洼毗邻。泉水源自汉阳峰,据志书记载:“泉水西行为枕石崖所阻,湍怒喷涌,散落纷纭,数十百缕,斑驳如玉帘,悬注三百五十丈,故名谷帘泉,亦匡庐第一观也。”自从唐代陆羽寻访庐山,踏勘此地,曾说“谷帘泉水为天下第一”以来,吸引了不少文化精英慕名而至。后任南康知军的朱熹则生怕谷帘泉过于寂寞,利用门身“地方长官优势”和“名人效应”,在过观口山门前行500米的地方,也就是“回马石”附近,用隶体书写“谷帘泉”三字,刻于涧旁崖壁之上,以此招徕游客。

    谷帘泉瀑崖高数十米,宽十几米,崖壁腹部平整稍凸,飞瀑能依壁而下形成“帘”式结构,“帘”与“帘”之间,以水柱相隔,初分五道,至中部,复成七道,中无空隙,形成统一的特大的“帘”体。又因泉流下泻迅疾,互相摩擦碰撞,迸发出千万颗微型粒状水珠,故人们称其为“谷帘泉”,十分形象而生动地概括了这一奇观。其左侧崖壁刻“天下第一泉”五个大字,实在是为这一奇观壮色的神来之笔。从美学角度看,在观瀑亭观瀑,有迷离朦胧之美;在石桥观瀑,直面巨瀑飞流奔泻而下,则有雄奇豪放之美;立于仰止亭上层观瀑,有淋漓通畅之美;而坐于仰止亭下层,身倚栏杆,悠闲仰观,则又有飘逸飞动之美。人与自然,在此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

    由于谷帘泉四周山体多由砂岩组成,加之当地植被繁茂,下雨时,雨水通过植被,再慢慢沿着岩石节理向下渗透。最后,通过岩层裂缝,会聚成一泓碧泉,从涧谷喷涌而出,倾泻入潭。所以,历史上众多名人墨客,都以能亲临观赏这一胜景和亲品“琼浆玉液”为幸。古人曾称山泉水有“八大功德”:一清、二冷、三香、四柔、五甘、六净、七不、八蠲疴,这就是说,山泉水清澈透明,甘洌香润,少杂质,无污染,有益身体健康,这八大优点,谷帘泉都已具备,自然成了上好水品。

    (4)历史文化

    康王谷中涧流淙淙,清澈见底,酷似陶渊明著的《桃花源记》中“武陵人”缘溪行的清溪。康王谷离陶渊明故里仅5千米,相传陶渊明晚年时曾在此度过一段清苦而恬静的生活。康王谷口在星子观口,由此入垅,山重岭复,溪涧引路,松林掩映。路回溪转约5千米后,地势豁然开朗,峡谷中有村舍田园、茂林修竹,桃红李白、阡陌交纵间,男女衣着朴素,耕作劳动,仿佛就是陶渊明构想的桃源境界。

    谷帘泉经陆羽品定为“天下第一泉”后名播四海。历代文人墨客接踵而至,纷至沓来,争相品水题咏,公认谷帘泉水“甘腴清泠,具备诸美而绝品也”!唐张又新《谢山僧谷帘泉》诗:“消渴茂陵客,甘凉庐阜泉,泻从千仞石,寄送九江船。竹柜新茶出,铜铛活火煎,散花浮晚菊,沸沫响秋蝉。……迢递康王谷,尘埃陆羽篇。何当结茅屋,长在水帘前。”诗人把对谷帘泉的爱慕之情发挥到极致。陆游在其《入蜀记》中写道:“前辈或斥水品以为不可信,水品固不必尽当,然谷帘卓然,非惠山所及,则亦不可诬也。”这里提到的“谷帘”,就是唐代茶圣陆羽《茶经》中评定的“天下第一泉”。

    宋代名士王安石、朱熹、秦少游、白玉蟾等都饶有兴趣地游览品尝过谷帘泉,并留下了绚丽的诗章。朱熹在《康王谷水帘》一诗中咏道:“采薪爨绝品,瀹茗浇穷愁。敬谢古陆子,何年复来游?”北宋著名学者王禹偁考察了谷帘泉水后,挥笔作诗:“泻从千仞石,寄逐九江船。迢递康王谷,尘埃陆羽仙。何当结茅室,长在水帘前。”并在《谷帘泉序》中写道:“水之来,计程一月矣,而其味不败。取茶煮之,浮云散雪之状,与井泉绝殊。”白玉蟾对飞流的谷帘泉及泉区胜景作了如下勾画:“紫岩素瀑展长霓,草木幽深雾雨凄。竹里一蝉闯竹外,溪东双鹭过溪西。步入青红紫翠间,仙翁朝斗有遗坛。竹梢露重昼犹湿,松里云深夏亦寒。”

    2.中泠泉

    (1)简介

    镇江中泠泉,又称扬子江心第一泉或南零水、中零泉、中濡泉,意为大江中心处的一股清冷的泉水,位于江苏省镇江市金山寺以西约500米的石弹山下。中泠泉自唐代被品茶鉴水名家刘伯刍评为“天下第一泉”以来,一直享有盛名。

    中泠泉原为江心泉,唐宋时,金山还是“江心一朵芙蓉”,中泠泉也处于长江旋涡之中。据记载,以前泉水在江中,江水来自西方,受到石牌山和鹘山的阻挡,水势曲折转流,分为三泠(南泠、中泠、北泠),而泉水就在中间的一个曲水之下,故名“中泠泉”。因位置在金山的西南面,故又称“南泠泉”。由于长江水势浩大,波涛汹涌,水深流急,所以汲取中泠泉极为困难,据传打泉水需在正午之时用绳子将带盖的铜瓶子放入泉中,然后迅速打开盖子,才能汲到真正的泉水,故陆游游金山时曾发出“铜瓶愁汲中濡水,不见茶山九十翁”的感叹。沧海桑田,岁月推移,长江主河道北移,南岸的江滩不断沉积扩大,清咸丰、同治年间,中泠泉遂随金山登陆,由江心泉变成了陆地泉,现在泉口地面标高为4.8米。

    中泠泉位于长方形的石池内,该池由大石块垒砌而成,四周围有石栏,池内石壁上镌刻着“天下第一泉”五个大字,系清代镇江知府、书法家王仁堪所书,与金山寺楼阁相映成趣。清澈的泉水源源不断从池底涌起,终年不竭。池旁盖楼建亭,池南建有一座八角亭,双层立柱,直径7米,十分宽敞,取名“鉴亭”,是以水为镜,以泉为鉴之意。亭中有石桌石凳,供游人小憩,十分风凉幽雅。池北建有两层楼房一座,楼上楼下为茶室,环境幽静,林荫覆护,风景清雅,是游客品茗的绝佳之处。

    (2)来历

    中泠泉宛如一条戏水白龙,自池底源源不断地涌出,泉水“绿如翡翠,浓似琼浆”,甘洌醇厚,特宜煎茶。据史载,唐陆羽品评天下泉水时,中泠泉名列全国第七,陆羽之后的后唐名士刘伯刍在品尝了全国各地沏茶的水质后,把宜茶的水分为七等,扬子江的中泠泉依其水味和煮茶味佳名列第一,从此中泠泉被誉为“天下第一泉”。用中泠泉水煮茶,清澈甘香,饮之其味难忘。相传有“盈杯之溢”之说:贮泉水于杯中,由于泉水表面张力较大,水面放一枚硬币不见沉底;泉水可高出杯口1—2毫米而不外溢。

    (3)历史文化

    中泠泉被称为“天下第一泉”,还与当时提取泉水极为不易有关。据《金山志》记载:“中泠泉在金山之西,石弹山下,当波涛最险处。”苏东坡也有诗云:“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由此可以想见,当时中泠泉于滔滔长江水面之下,时出时没,而江水水势汹涌,急涡巨旋,使汲中泠水极为困难。

    自唐以来,达官贵人、文人学士,或指派天下代汲,或冒险自汲,都对中泠泉表现出极大兴趣。南宋名将文天祥畅饮用镇江中泠泉泉水煎泡的茶之后,豪情奔放赋诗一首:“扬子江心第一泉,南金来北铸文渊。男儿斩却楼兰首,闲品茶经拜羽仙。”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曾到此,留下了“铜瓶愁汲中濡水,不见茶山九十翁”的诗句。宋初李昉等人所编的《太平广记》一书中,就记载了李德裕曾派人到金山汲取中泠水来煎茶。到明清时,金山已成为旅游胜地,人们来这里游览,自然也要品尝一下这天下第一泉。

    据载,清同治(1862—1874年)年间,原屹立于长江江心的中泠泉变为陆地泉。中泠泉上岸后曾一度迷失,后于同治八年(1869年)被候补道薛书常等人发现,遂命石工在泉眼四周叠石为池,并由常镇通海道观察使沈秉成于同治十年(1871年)春写记立碑,于池南建亭,池北建楼。光绪年间,镇江知府王仁堪又在池周造起石栏,池旁筑庭榭,并拓池40亩,开塘种植荷茭,又筑土堤,种柳万株,抵挡江流冲击,使柳荷相映,成为秀丽一景。

    3.玉泉

    (1)简介

    玉泉位于北京颐和园以西的玉泉山南麓,由玉泉山上泊山间石隙中喷涌而出。玉泉泉水清而碧,澄洁似玉,自石雕的龙口中喷出,白如雪花,曾名为“喷玉泉”。《析津志》说:“玉泉,源出青龙桥社玉泉山,与冷泉合,下流为清河。”玉泉所在的山上洞壑迂回,景色优美,下泻泉水,艳阳光照,宛若玉液奔涌,翠虹垂天,“以兹山之泉,逶迤曲折,蜿蜿然其流若虹”名之“玉泉垂虹”,为明代“燕京八景”之一。清康熙皇帝在玉泉山修建澄心园(后更名为静明园),影响到玉泉山的地理环境,导致宛若彩虹倒垂的泉水变成了“喷薄如珠”,所以乾隆皇帝将它改名为“玉泉趵突”。

    玉泉水质优良,用此泉水沏茶,色、香、味俱佳。明清两代,均为宫廷茗饮御用泉水。

    (2)来历

    古代,人们常以水之轻重衡量水质,轻者优,重者劣,所谓“质贵轻”就是这个意思。清乾隆皇帝嗜茶如命,又雅好评水鉴泉。据传,他认为比重越轻泉水越佳,为验证水质,命太监特制一个银质量斗,用以称量全国各处送京的名泉水样,经过反复比较,玉泉水的比重最轻且水质甘洌,含杂质最少,被评为第一,故被乾隆赐封为“天下第一泉”。乾隆亲题“天下第一泉”碑,并雅性十足地记文:“两山泉皆泭流,至玉泉山势中豁,泉喷跃而出,雪涌涛翻,济南趵突不是过也。向之题八景者,目以垂虹,失其实矣。爰正其名,且表天下第一泉,而为之记……水之德在养人,其味贵甘,其质贵轻。朕历品名泉,实为天下第一。”并将记文交由户部尚书、书法家汪由敦书写刻碑,立于泉旁。玉泉自此以“天下第一泉”闻名。

    (3)景观

    玉泉水“水清而碧,澄洁似玉”,故称玉泉,而玉泉周围的景色,亦合“燕京八景”之实,旧有诗云:“碧障云岩喷玉泉,长流宁是瀑流悬。遥看素练鸣秋壑,却讶晴虹饮碧川。”可谓恰切。玉泉山六峰连缀,逶迤南北,属西山的支脉,其山“土纹隐起,作苍龙鳞,沙痕石隙,随地皆泉”,自然风景十分优美。

    玉泉山下有静明园,为辽代玉泉山行宫和金代芙蓉殿行宫遗址,相传金章宗曾在此避暑。元世祖在此建昭化寺,明英宗时又添建上下华严寺,清顺治二年(1645年)重修,改名澄心园。康熙十九年(1680年)增修很多园林建筑,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改称今名。

    静明园内的楼、阁、亭、馆、佛寺、佛塔依山而筑,交融在泉壑、山岩、林木之间,秀丽和谐,是造园艺术的成功范例。风景今以妙高峰的华藏塔、玉峰塔、裂帛湖、华严洞、玉龙洞、香岩寺、圣缘寺等为最著名。园内旧有十六景,即廓然大公、芙蓉晴照、玉泉趵突、竹垆山房、圣国综绘、绣壁诗态、溪田课耕、清凉禅窟、采香云径、峡雪琴音、玉峰塔影、风重清听、镜影涵虚、裂帛湖光、云外钟声、翠云嘉荫。乾隆时又增十六景:清音带、华滋馆、冠峰亭、观音洞、赏遇楼、飞云眼、试墨泉、分鉴曲、写琴廊、延绿厅、犁云亭、罗汉洞、如如室、层明宇、进珠泉、心远阁。可惜的是,近代以来,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入侵,景观多毁于兵火。

    (4)历史文化

    玉泉流量大而稳定,曾是金中都、元大都和明、清北京河湖系统的主要水源。元代,引玉泉之水注入昆明湖,沿金水河流入大都,作为宫廷专用水源,一直沿袭到清初。元代陈孚、明代金幼孜均有《玉泉垂虹》诗。明代邹缉在《北京八景图》中说:“山有石洞三,一在山之西南,其下有泉,深浅莫测。一在山之阳,泉自山而出,鸣若杂佩,色如素练,泓溦百顷。鉴形万象,莫可拟极。一在山之根,有泉涌出,其味甘洌,门刻玉泉二字……”他又赋诗,改“玉泉垂虹”为“玉泉飞虹”,诗中描写道:“碧障云岩喷玉泉,长流宁是瀑流悬。遥看素练明秋壑,却讶晴虹饮碧川。飞沫拂林空翠湿,激波溅石碎珠圜。传闻绝顶芙蓉殿,犹记明昌避暑年。”

    清代,康熙《宛平县志》改“玉泉飞虹”为“玉泉流虹”。乾隆初来时曾写《玉泉垂虹》诗:“涌湍千丈落垂虹,风卷银涛一望中。声震林梢趋众壑,光浮练影挂长空。跳波激石珠丸碎,溅沫飞花玉屑红。自此恩波流处处,公田时雨泽应同。”但是乾隆皇帝后来多次观察后,认为泉水是从石缝中流出,并没有形成瀑布,不能叫“玉泉垂虹”,而泉水“喷雾如珠”,很像济南的“趵突泉”。乾隆十六年(1751年),他觉得“玉泉垂虹”不贴切,改名“玉泉趵突”并写诗说:“玉泉昔日此垂虹,史笔谁真感慨中。不改千秋翻趵突,几曾百丈落云空!廊池延月溶溶白,倒壁飞花淡淡红。笑我亦尝传耳食,未能免俗且雷同。”

    玉泉被宫廷选为饮用水源,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玉泉水洁如玉,含盐量低,水温适中,水味甘美,又距皇城不远;二是该泉四季势如鼎沸,涌水量稳定,从不干涸。玉泉水质好,古有定评。元代《一统志》说玉泉“泉极甘洌”。明人吴宽所赋《饮玉泉》诗曰:“龙唇喷薄净无腥,纯浸西南万叠青……坐临且脱登山屐,汲饮重修调水符。尘渴正须清泠好,寺僧犹自置茶炉。”据说,当年乾隆还讥嘲“茶圣”陆羽,说他对南方诸泉的评定颇为中肯,可惜他没有到过北京,不识玉泉水之佳妙。

    4.趵突泉(1)简介

    济南是著名的泉城,素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杨”之称,有关泉水的记载,最早见之于《春秋》,其泉主要由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组成,每一泉群又由数泉构成。众泉之中,趵突泉有“天下第一泉”的盛誉。金代有人立“名泉牌”,列名泉72处,趵突泉为72泉之首。趵突泉发源于济水的源头王屋山太乙池,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趵突泉赋》中一开头就说:“泺水之源,发自王屋;为济为荥,时见时伏;下至稷门,汇为巨渎;穿城绕郭,汹汹相续。”

    趵突泉又有“娥英水”“温泉”“瀑流水”“三股水”“槛泉”等名,位于济南趵突泉公园泺源堂之前。趵突泉公园位于济南市旧城区的西南,南靠千佛山,东临泉城广场,北望大明湖,面积10.5公顷,是以泉为主的特色园林。“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趵突泉为古泺水发源地,是泉城济南的象征与标志,与千佛山、大明湖并称为济南三大名胜,有“游济南不游趵突,不成游也”之盛誉。

    (2)来历

    趵突泉有“天下第一泉”的盛誉。北宋诗人曾巩任齐州(今济南)知州时,在泉边建“泺源堂”,并作《齐州二堂记》,始以“趵突泉”名之。所谓“趵突”,按字义释,“趵,跳跃貌;突,出见貌”,即跳跃奔突之意,反映了趵突泉三窟迸发,喷涌不息的特点。相传乾隆皇帝在评定北京玉泉等名泉不久,南巡来到济南,当他看到趵突池中三泉喷涌、势如鼎沸、状似堆雪的壮观景象以后,遂把泉水三柱誉为蓬莱、方丈、瀛州三山;品饮了趵突泉水后,觉得此水竟比他赐封的“天下第一泉”玉泉水还要清洌甘美,于是又把“天下第一泉”的美名封给了趵突泉,他为趵突泉题了“激湍”两个大字,还写了一篇《游趵突泉记》,文中写到“泉水怒起跌突,三柱鼎立,并势争高,不肯相下”。

    不少文人学士也赋予趵突泉“第一泉”的桂冠。明代晏璧有诗曰:“渴马崖前水满川,江水泉迸蕊珠圆。济南七十泉流乳,趵突洵称第一泉。”沈复在《浮生六记》中说:“趵突泉为济南七十二泉之冠。泉分三眼,从地底忽涌突起,势如腾沸,凡泉皆从上而下,此独从下而上,亦一奇也。”蒲松龄在《趵突泉赋》中写道:“尔其石中含窍,地下藏机,突三峰而直上,散碎锦而成漪。波汹涌而雷吼,势洞而珠垂……海内之名泉第一,齐门之胜地无双。”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赞趵突泉为“固寰中之绝胜,古今之壮观也”。

    (3)景观

    趵突泉自1956年辟为公园,几经扩建,已成为环境优美、步移景异、格调高雅,融合中国南北园林特点的著名公园。园内名泉荟萃,漱玉泉、金线泉、马跑泉、柳絮泉等二十多处名泉分布其中。公园名胜古迹众多,始建于宋代的“泺源堂”“娥英祠”气势雄伟,元代万竹园精巧典雅,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纪念堂庄重古朴,国画大师李苦禅、王雪涛纪念馆亦设于园内。

    趵突泉与附近金线泉、漱玉泉、洗钵泉、柳絮泉、皇华泉、杜康泉、白龙泉等28眼名泉及其他5处无名泉,构成了趵突泉泉群。其中,集中在趵突泉公园的有16处,是国内罕见的城市大泉群。趵突泉是此泉群的主泉,泉水汇集在一泓方池之中,泉池东西长约30米,南北宽为20米,四周砌石块,围以扶手栏杆。池中有三个大型泉眼,昼夜涌水不息,出露标高可达26.49米,其涌水量约占济南市总泉水量的三分之一。池中三泉,平地上涌,泉源上喷,水涌如轮,浪花四溅,声若隐雷,势如鼎沸,状似堆雪,景状蔚为壮观。前人有“倒喷三窟雪,散作一池珠”及“千年玉树波心立,万叠冰花浪里开”之咏。清代学者魏源在《趵突泉》诗中亦称:“三潜三见后,一喷一醒中。万解珠矶玉,连潭雷雨风。”趵突泉水清澈见底,水质清醇甘洌,是理想的天然饮用水。泉水一年四季恒定在18℃左右。严冬,水面上水气袅袅,像一层薄薄的烟雾,一边是泉池幽深,波光粼粼 ;一边是楼阁彩绘,雕梁画栋,构成了一幅奇妙的人间仙境图,当地人称之为“云蒸雾润”。趵突泉北临泺源堂,西傍观澜亭,东架来鹤桥,南有长廊围合,景致极佳。泉的四周有大块砌石,环以扶栏,可凭栏俯视池内三泉喷涌的奇景。

    趵突泉周边的名胜古迹不胜枚举,尤以泺源堂、娥英祠、望鹤亭、观澜亭、尚志堂、李清照纪念堂、沧园、白雪楼、万竹园、李苦禅纪念馆、王雪涛纪念馆等景点最为人称道。趵突泉池北岸有三座大殿,曰泺源堂,三间两层,坐北朝南,建在同一中轴线上,是一组较大的明清建筑。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所题的楹联“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就刻在堂前抱厦柱上,后堂内壁上嵌着明清以来咏泉的若干石刻。泉池南为半壁水榭,曰“沧园”。西南有明代观澜亭,原为四面长亭,半封闭式,形制考究,为历代文人称颂。亭边立有明清时胡缵宗、张钦和王仲霖书写的“趵突泉”“观澜”“第一泉”等石刻。泉池东为来鹤桥,桥南端耸立一古色古香的木牌楼,横额上有“洞天福地”“蓬山旧迹”字样。泉东南侧白雪楼为纪念明代著名文学家李攀龙所建。

    此外,趵突泉公园内漱玉泉与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有关,因有文集《漱玉集》而得名,她的故居也在此,称为“漱玉堂”,李清照纪念堂正是为纪念她而修建的。漱玉泉泉池呈长方形,池长4.8米,宽3.1米,深2米。四周围以汉白玉栏杆。泉水自南面的溢水口汩汩流出,层叠而下,漫石穿隙,淙淙有声,注入螺丝泉中。明代诗人晏璧曾有“泉流此间瀑飞经琼,静日如闻漱玉声”的赞语。

    (4)历史文化

    自古以来观此泉者无不为之倾倒,历代文化名人诸如曾巩、苏轼、元好问、赵孟頫、张养浩、王守仁、王士祯、蒲松龄、何绍基、郭沫若、启功等,均在趵突泉及其周边的名胜古迹留下无数咏赞的华章妙句,使趵突泉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成为海内著名的旅游胜地。

    趵突泉是最早见于古代文献的济南名泉。有专家根据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考证,趵突泉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至我国的商代,长达三千多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泉源上奋,水涌若轮”,“突出雪涛数尺,声如隐雷”。金代诗人元好问描绘为“且向波间看玉塔”,元代著名画家、诗人赵孟頫比之为“平地涌出白玉壶”,清代诗人何绍基喻之为“万斛珠玑尽倒飞”。清朝刘鹗《老残游记》载:“三股大泉,从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历城县志》中对趵突泉的描绘最为详尽:“平地泉源觱沸,三窟突起,雪涛数尺,声如隐雷,冬夏如一。”

    5.玉液泉

    (1)简介

    “峨眉天下秀”,峨眉山是我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又是佛教四大丛林之一。在奇秀的峨眉山上分布着众多的流泉飞瀑。如果说报国寺附近的龙门飞瀑、虎溪鸣泉,清音阁前的黑白双溪等众多泉水是以声色取胜的话,那么玉液泉不仅以湛碧的秀色悦人,还以其绝奇的水品夺魁。

    有“神水第一泉”之称的玉液泉位于海拔807米的大峨寺旁的万定桥边、神水阁前,四周风光具有峨眉独特的清幽和深秀。其水品,古人有“饮水诧得仙”之句,认为此泉水不同寻常,故把它称为神水,又名甘泉。历经千百年,神水遇旱不涸,终年不竭,在嶙峋石壁之中冒出来的这泓碧水,清澈明亮,光鉴照人。夏日用手去掬,冷气直透肌骨,一旦饮下,两腋清风,只觉得涤肠荡胃,浊气下沉,清气上升,如饮琼浆玉液。因此以玉液名泉,名副其实。

    (2)来历

    隋代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创立者智者禅师品饮之后,说它是“圣水”;宋代道学家陈希夷,品题“神水”二字于大峨石上,至今犹存;苏东坡来游,力排玄奇的神话传说和有着宗教色彩的称誉,凭着自己的直观感受,品题“云外流春”四字,并认为这是第一泉。

    (3)历史文化

    玉液泉以一潭碧泓诱人悦性,还以奇绝水品称雄。古人谓此泉不同凡响,称它是“天上的神水”“地下的甘泉”。而玉液泉四周,又是峨眉极品云雾茶产地,用玉液泉品峨眉茶,茶水清亮,茗香扑鼻,喝到口中,香在心里,顿觉神清气爽,自然为文人墨客倾心。早在北宋时,黄庭坚、苏东坡就曾来此咏泉品茗,留下了赞美玉液泉、峨眉茶的诗文篇章。如今,在玉液泉前的一块石碑上,镌刻的历代诗文就是佐证。人们见到泉旁石碑上镌刻的“玉液泉”和“神水通楚”碑文,乃是明代龚廷试所题。泉旁石崖上题写的“神水”二字,乃明代御史张仲贤手迹。玉液泉烹峨眉茶,相映生辉,可谓“二美合碧瓯,殊胜馔群玉”。

    玉液泉自唐以来,历经宋、元、明、清,直至今日,仍有众多茶人来此汲泉品茗。据科学测定,玉液泉水最宜烹茶,它是一种极为难得的优质饮用矿泉水,除视觉、口感殊绝于众外,还含有微量的氡、锶、锌、二氧化硅等,属低矿化的、含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元素的优质饮用矿泉水,这就是人们热衷于用玉液泉烹茶的道理所在。

    (二)天下第二泉:无锡惠山泉

    1.简介

    惠山泉原名漪澜泉,是天下第二泉,相传经中国唐代陆羽品题而得名,位于江苏省无锡市西郊惠山山麓锡惠公园内。无锡惠山多清泉,历史上就有“九龙十三泉”之说。相传惠山泉是唐大历末年(779年)由无锡县令敬澄派人开凿的。因陆羽曾亲品其味并著有《惠山寺记》,故又名陆子泉。惠山泉被陆羽评为天下第二泉后,名声远播,千百年来受到了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的青睐。清时对二泉周围的环境进行了整修,布置了池沼、流泉、石刻、假山、湖山和楼台亭阁,配置了花草树林,故成精美的庭园,成为人们游览品茗的佳处。

    由于惠山泉水源于若冰洞,细流透过岩层裂缝,呈伏流汇集,遂成为泉。因此,泉水质轻而味甘,能益诸茗色、香、味、形之美,深受茶人赞许。唐代天宝进士皇甫冉称此水来自太空仙境;唐元和进士李绅说此泉是“人间灵液,清鉴肌骨,漱开神虑,茶得此水,尽皆芳味”。

    2.来历

    唐朝陆羽在他著的《茶经》中排列名泉二十处,无锡惠山泉位居第二。另一位评水大家刘伯刍认为:“透宜于煮茶的泉水有七眼,惠山泉是第二。”此后“天下第二泉”之名为历代文人名流所公认。宋代诗人苏轼曾两次游无锡品惠山泉,留下了“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吟唱,更使惠山泉生辉。

    3. 景观

    惠山泉共分上、中、下三池,泉上有“天下第二泉”石刻,是清代书法家王澍所书。上池呈八角形,水质最佳,水过杯口数毫米而茶水不溢。水色透明,甘洌可口。中池呈不规则方形,是从若冰洞浸出的,池旁建有泉亭,相传这是唐代高僧若冰发现的,也称冰泉。下池长方形,凿于宋代,池壁有一雕工精细的龙头,泉水从龙口中注入下池。此处有二泉亭、漪澜堂、景徽堂及明代的观音石等。坐在景徽堂的茶座中,品尝用二泉水泡的香茗,欣赏二泉附近的景色,听着泉水的叮咚声,实乃人生一大快事。值得一提的是,在二泉池畔,每当月色溶溶的夜晚,如玉轮冰晶一般的皓月,倒映在波光微动的清泉之中,银华闪烁,悠然入画,水波月影,幽美宁静,充满诗情画意,一泓清池,一轮圆月,使“二泉映月”成为惠山的又一绝妙景致。中国民间音乐家瞎子阿炳(华彦钧),曾在此作《二泉映月》二胡名曲,曲调悠扬,如泣如诉,那委婉悠扬,感人肺腑的曲调,今天已成为驰誉宇内,叩人心弦的绝响。从泉亭左右两侧的石阶拾级而上,在平台的后面,倚山有一座三间七架的厅室,即景徽堂。这座歇山顶的敞厅,屋宇轩昂,三面环廊,厅前乔柯扶苏,现辟为茶室,是品评二泉水的理想之处。堂两旁大书一联:“试第二泉,且对明亭暗窦。携小团月,分尝山茗溪茶。”

    从二泉亭北上,还有清代竹炉山房、秋雨堂、云起楼等。秋雨堂结构精巧,陈设古雅,中国电影《家》曾取景于此。听松亭也在二泉附近。亭内有一方古铜色巨石,平坦光滑,可横卧一人,称“石床”。一端镌有“听松”二字,是中国唐代书法家李阳冰所书。

    4.历史文化

    惠山泉盛名,始于中唐,其时,饮茶之风大兴,品茗艺术化,位列天下第二泉的惠山泉,泉水清澈晶莹,含矿物质少,水质优良,甘美适口,系泉水之佼佼者,自然为历代名人学士饮咏。据唐代无名氏《玉泉子》载,唐武宗时,宰相李德裕很爱惠山泉水,曾设立“水递”(类似驿站的专门输水机构),令地方官使用坛封装,驰马传递数千里,从江苏运到陕西,供他煎茶。因此唐朝诗人皮日休曾将此事和杨贵妃驿递荔枝之事相比,作诗讥讽:“丞相常思煮茗时,郡侯催发只嫌迟。吴关去国三千里,莫笑杨妃爱荔枝。”

    二泉水一度成为进献给皇帝的贡品。宋徽宗赵佶就以此泉水为贡品让两淮两浙路发运使赵霆按月进贡。南宋高宗赵构被金人逼得走投无路仓惶南逃时,还去无锡品茗二泉。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在诗中称赞二泉:“惠泉遂名陆子泉,泉与陆子名俱传。一辨佛香炷遗像,几多衲子拜茶仙……”明代,二泉更是题咏不绝的地方,诗人李梦阳在他的《谢友送惠山泉》诗中写道:“故人何方来?来自锡山谷。暑行四千里,致我泉一斛。”乾隆皇帝对二泉更是赞赏有加:“石瓷涂云乳,何以问来脉?摩沙几千载,涤荡含光泽。澄澈不爱尘,岂杂溪毛碧。鸿渐真识味,高风缅畴昔!”

    (三)并驾齐驱的天下第三泉

    1.苏州观音泉

    (1)简介

    观音泉在苏州虎丘观音殿后,泉井所在的小院,清静幽雅,园门上刻有“第三泉”三个大字。第三泉又名“陆羽泉”,据《苏州府志》记载,陆羽曾在虎丘寓居,发现虎丘泉水清洌,甘美可口,便在虎丘山上挖一口泉井,刘伯刍评此水为第三。

    (2)景观

    观音泉鱼游往来,悠然自得。水面涟漪轻泛,浮萍点点,撒落水面,倒影乱真,夕阳西照,在树隙中落下参差斑驳的黑影,浓淡相宜,宛如一幅多姿多彩的水墨画。观音泉像羞涩的少女,缓缓流出。气泡多姿多彩,时而大,时而小,时而扁,时而圆,像串串珍珠串成条条银线,溢出水面,撒出朵朵珠花,宛如天女散花,煞是好看。有的宛如戏水的长龙,自池底汹涌而出,向世人展现自己独特的风姿。

    与观音泉相通的还有“剑池泉”,亦在苏州虎丘山下。史载,剑池之下,为春秋晚期吴国国君阖闾之墓,因阖闾爱剑,下葬时以三千宝剑殉葬。相传秦始皇和东吴孙权曾遣人在此凿石求剑,未成。凿处遂成深两丈的长方形深池,故名剑池。池旁峭壁如削,刻有“风壑云泉”四字,笔法圆润,传为宋代米芾所书。

    虎丘虽然是座小山,但其山势雄奇如蹲虎状,它的峰顶,更像从海中涌出。虎丘寺石泉水,加上“碧螺春”,在此煮茶品茗,别有一番情趣。泉水经过层层过滤涌出,绿如翡翠,浓似琼浆,水质洁净,清洌甘美,通明度高,汲水沏茶,口味醇正,清香四溢,回味无穷。难怪元朝名人顾瑛夸曰:“雪霁春泉碧,苔浸石瓷青。如何陆鸿渐,不入品茶经。”

    2.杭州虎跑泉

    (1)简介

    虎跑泉,又称虎跑梦泉,亦有“天下第三泉”之誉。虎跑泉水色晶莹,味甘洌而醇厚,历来被誉为西湖诸泉之首。宋虎跑泉之所以声名远播,除了泉水上佳外,也与当地产的著名的龙井茶有关,龙井茶只有用虎跑泉的水冲泡,才有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的四绝品质。明代高濂在《四时幽赏录》中说:“西湖之泉,以虎跑为最。西山之茶,以龙井为最。”名泉配名茶,相得益彰,清香四溢,味美无穷,被称为“龙虎斗”。“龙井茶叶虎跑水”,向来被人们誉为“西湖双绝”,而人们在这里品茶论水,则成为一件充满文化色彩的乐事。

    虎跑泉位于西湖之南,大慈山白鹤峰麓定慧禅寺内,距市区约5千米。虎跑泉水从石英沙岩中渗过流出,清澈见底,纯净无菌,饮后沁人心脾,对人体有保健作用,如今,虎跑泉依然澄碧如玉,从池壁石雕龙头喷出的那股水流仍旧涓涓汩汩,不停涌出。坐到轩敞明亮的茶室中,泡上一杯热气腾腾的龙井慢啜细品,一股清香甘洌之味,透于舌间,流遍齿颊,顿感神清气爽。在此观泉、听泉、品泉、试泉,其乐无穷。虎跑泉附近还有滴翠轩、叠翠轩、罗汉堂、钟楼、碑室、济公殿、济公塔、虎跑梦泉塑像、弘一法师(李叔同)之塔等众多景点。

    (2)来历

    相传唐宪宗元和年间,有个名叫性空的僧人云游至此,见大慈山白鹤峰麓环境清幽,便有心栖禅于此。但经进一步考察,却发现这里缺少饮用水源,生活很不方便,无奈之际准备离寺而去。一夜他梦见一神仙告诉他:“南岳童子泉,当遣二虎移来。”第二天果然看见有二虎“刨地作穴”,涌出泉水,性空便给这眼泉取名为虎刨泉。后来他又觉得此名有些拗口,便更名为虎跑泉。当今虎跑泉池东南隅沟谷中,西湖新十景之一的“虎跑梦泉”浮雕,活灵活现地再现了这个“虎移泉眼”的神话故事。当然这仅是传说,实际上虎跑因地处群山之低处,附近岩层裂隙较多,透水性能好,地下水随岩层向虎跑渗出而形成。

    (3)景观

    虎跑泉周围幽雅清秀,有钟楼、罗汉堂、济公殿、五代经幢、弘一法师纪念塔等名胜古迹,但泉水是虎跑的主景,其他景也环绕虎跑泉而设。走近山门,先是“听泉”,天王殿内是“释泉”,叠翠轩中是“赏泉”“试泉”,滴翠岩下为“寻泉”,至茶室为“品泉”。虎跑茶室边上是济祖塔院,是宋代济颠和尚葬骨灰之处,院后壁上有数幅壁雕石刻,都是济颠传说。茶室前沿级而下,可至弘一法师纪念馆。

    进入山门,是一条平坦的青石板路,两旁青山耸峙,叠嶂连天;一泓清泉沿着路侧的溪涧,琤琤流淌,石板路的尽头是一座供人小憩的凉亭,亦称二山门,这里松枫参差,泉声悦耳,引人驻足。穿过亭子,是一座石桥,桥下是澄碧的池水,由此拾级而上,即虎跑寺。

    虎跑寺原名广福寺,唐大中八年(854年)改名为大慈禅寺,明清时多次毁建,现在的寺宇为清光绪时重建。虎跑寺以虎跑泉为中心进行建筑布局,具有江南园林特色,泉池四周依次建轩立亭,院内引水凿池,架设拱形石桥,寺中松柏交翠,寺后修篁漫山。

    虎跑泉是一个两尺见方的泉眼,清澈明净的泉水,从山岩石罅间汩汩涌出,泉后壁刻着“虎跑泉”三个大字,为西蜀书法家谭道一的手迹,笔法苍劲,功力深厚。泉前有一方池,四周环以石栏;池中叠置山石,傍以苍松,间以花卉,宛若盆景。游人在此,坐石可以品泉,凭栏可以观花,怡情悦性,雅兴倍增。苏东坡有《虎跑泉》诗:“亭亭石塔东峰上,此老初来百神仰。虎移泉眼趁行脚,龙作浪花供抚掌。至今游人灌濯罢,卧听空阶环玦响。故知此老如此泉,莫作人间去来想。”

    在虎跑滴翠岩后的山腰平台上,有“虎跑梦泉”浮雕。整个塑像借用一组巨大的山岩叠石,只见两只猛虎接踵跑地出泉,性空禅师则面目慈祥,闭目斜卧。雕塑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山涧,把人物和山虎、涌泉、自然山水、庭院建筑融为一体。高僧梦卧之形态,两虎自林中跑水之情状,既有宁静感,又有跃动感,动静结合,野趣盎然。石壁间刻有“虎跑泉眼”四字行书和“梦虎”两大篆体字。整座雕像布局得体,形象生动,线条刚柔相间,粗犷有力,很有意趣。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