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写长评或多或少要有感而发,那就至少要了解才行,不了解也多少要知道其形象,可是对于序序,实在是一无所知╮( ̄▽ ̄)╭,要写长评,实在是管中窥豹,莫名其妙;盲人摸象,啥都不像。
对于要写什么我心里还真没底:我对心理学知之甚少,要凭文字推断性格,我做不到更不可能拿这个来卖弄;要歌功颂德排着队有人候着,而且只会歌功颂德怎敢扬言领养序序?
那就单纯讲讲她的文字吧
我说过:看过的书不计其数,但无论是“名著”还是“杂书”,都很难有身临其境之感。写得虽好,也难免觉得事不关己,几天就忘了,很难留下深刻印象。只有序序和我男神钱锺書先生的文章……(或者可以加上几篇梁实秋的),可以跨越时间,无视背景,与我的经历相呼应,让我情不自禁代入自己
再次说这句话不是讲废话,而是看到赫连胤找他妈签字,还有第49章序序的题外话发出的感慨
也许是因为老师都差不多,教育方式也没怎么升级,学习方式还是填鸭,还是有逃课的(虽然我没见过)
或者仅仅是因为人性从没变过
所以哪怕是上一代的青春,也和我的大同小异
我从没看过青春类的文,一方面是我自己浮躁,静不下心也没辣么多时间,习惯了快速的节奏,就很难慢下来;一方面也是作者完全是以一个成人的思维揣测骚年的做法,但是骚年是没法揣测的,因为你怎么能用几十岁的阅历来否认十几岁的叛逆?我虽是属于比较成熟的,但心里也常常有和文中描写得一模一样的想法,不同之处在于不会做出来,以至于我常常觉得自己很精分(∩_∩)
很多青春类的文章,哪怕是非常出名的,也总是让人觉得奇异,正因为文中的人物因为该生气的事生气,反而让人觉得不现实,瞎编的一样(虽然小说本就是编的),天才很多,但那指的是智商高,情商也那么高并不是不可能,只是太少,因为接触面太窄——虽然现在有网络,通过网络会接触到很多;或者看很多书,花一个小时,看完一个人一生,哪怕一本书里有自己不赞同的地方,也可以看一大堆,但那需要一个过程,青春期就是那个过程,开始与社会接轨,如果他情商真的那么高,智商也那么高,为什么不去制造少年天才的计划还待在学校?
好的文章还是那句“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而市面上大部分青春小说都偏离了生活,为“高于生活”而加入的感慨也因没有主体得支持显得矫揉造作,也许很多人看着津津有味觉得真是棒极了,而让一个真正处于叛逆期的骚年来看,就跟真的加勒比海盗去看《加勒比海盗》,玄奘去看《西游记》,巴菲特去看《滚雪球》一样觉得无奈又可笑,为什么明明写得是自己,自己却不认识?
又因为小说多少会有作者自己的影子,这些作者,也有过青春,为什么他们的青春辣么成熟?一个就算了,全是……他们不是番茄,也没有催红素,谁把他们催得那么早熟?总有一种也许是我错觉的感觉——他们像是不敢面对自己一样
反观序序,直觉是个理智的人,因为真正理智的人才能这么淡定地正视无论好坏的自己;逻辑也很缜密,环环相扣,虽叛逆却合理
我曾形容序序的文字像是酒一样,总让人分不清现实与小说的边界
能做到这样,已经可以看出她文笔之妙了orz
哪怕隔着一层网络,也有一种亲切感
然后是序序笔下的爱情
爱情是个很宏大的主题,只是被太多人写小了,偏偏天天喊着自己大气→_→
序序的爱情有一种独特的感觉——真实
会有不信任,也会因为不被信任生气;会害怕乱伦的压力,又忍不住更加喜欢
但如果仅仅是情节真实或者爱情真实,说出来就跟心灵鸡汤一样,心灵鸡汤只是讲清了人们心中所想,其实只是换个角度讲问题,使问题看起来更阳光更有希望,虽然并没有解决
真正让我对序序的好感达到MAX的地方是第50章赫连胤写的信其中“我总觉得你活得太拘谨,太严肃了,你活在自己思想的格局里,从信中的只言片语,我得知你有不同于常人的思想,因为你只有十二岁。但有时,你也要适当用感性来控制自己的理智,否则你的人生就是思想掌控你,而不是你掌控思想,如此压抑下去,我可以预见,你的未来会是一片单调乏味,就像一个机器人,完美而机械地活着,却没有自己真心的追求”
一拍即合!
人为什么是人不是神?因为人有情感,因为人有自己——有一天,连爸妈的名字都忘了,就成仙了,连自己的名字都忘记了,就成仙帝了
因此“随缘”的说法听一遍笑一遍,“归元”这种名字看一遍喷一遍……
不仅是因我和序序见解一致而有好感,更是因为我身边所有有这样想法的人,都是棒极了的人……
我不了解序序,只是爱上她的文字,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或无数夸张或以小见大的事实——虽然,镜子只能反射……
本书由潇湘书院首发,请勿转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