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俗知识全知道-听听戏,下下棋,搓搓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古人中爱动的人一般崇尚运动竞技类的活动,如扭扭秧歌、踩踩高跷、踢踢球等,但这些活动对于爱静的人不太适合,他们更喜欢听听戏、下下棋、打打麻将等。

    最早的电影,皮影戏

    皮影戏

    皮影,又称灯影,以在灯光照射下用兽皮刻制的人物隔亮布演戏而得名,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它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华县(古华州),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始祖”。说到皮影戏,《汉书·外戚传》中还有一个关于皮影起源的故事呢。

    话说在西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有个李夫人,她很得武帝的宠幸,不幸的是这个李夫人身患重病过世了。武帝失去了爱妃,悲痛欲绝,以致连朝政都不想处理了。这时齐国的一名方士李少翁就称,他能够把李贵妃的魂魄调出来与武帝相见。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前些时李少翁出行,他看见一个小女孩在拿着布娃娃玩儿,而娃娃的影像射到了地上,影子就跟真的娃娃一样,于是他就想到了为武帝排忧解难的主意。他在家里用棉帛制成了李贵妃的小人像,然后又给小人的衣服涂上了颜色,手脚都用线穿起来,线的另一侧拴在了木杆上。

    这样他就在深夜把武帝请来了,为武帝“招魂”。深宫中很黑,前方只有烛台,烛台后面还有一块方帷布,李少翁在布后面开始控制小人。武帝在另一处观望,就看见了李贵妃的容貌,而且身材也极像,这个李夫人坐在帐中,有时还能走上几步。从此武帝就用这个东西,来寻找自己对李贵妃的回忆。这就是最初的皮影戏,此后,皮影戏便在民间流传开了。

    实际上,皮影戏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韩非子》中就载有这么一件事,有个客人为周君作画,把画作在了豆荚半透明的薄膜上,这画竟画了三年,周君很生气。客人就对他说,当你把它放在窗户上的时候,阳光直射透过豆荚薄膜,我画的景物自然就呈现在屏风上了,龙蛇车马都画在上面了。这就是最初的投影了,不过它是借助了日光,而且并没有运动的事物,所以也只能算个雏形了。

    到了宋代,皮影才成了用于娱乐的游艺活动。像在宋仁宗的时候,民间有喜欢三国故事的人,就开始做起了皮影人物,并给人物画了各式的衣服,开始表演历史故事。当时没有电影,所以很多市民经常带着小孩子去看皮影,当时皮影的效果非常生动、逼真,再加上有后台配音演员的配合,更是声情并茂,因此打动了很多观众的心。

    最初的皮影其实是纸做的。一般都是用白纸裹成一个小人,再根据想要的人物,给它画上脸孔,穿上衣服,但真正在屏幕上出现的时候,也就只能照出单色的影像。后来人们发现用兽皮制作成的“影人”,效果会更好一些。于是人们把兽皮削成了薄皮,涂上桐油再雕刻成人物的形状,再衬上有色的纸。这种影人头部和四肢可以灵活摆动,这样艺人在台后就可以操控皮影人。而台下的观众,也可以看到屏幕上生动的演出了。

    后来很多人根据皮影戏的原理,甚至直接就用上了自己的双手,双手借助灯光,从而反射出不同的影像,这就更为神奇了。

    经过元明清三朝的发展,皮影更是分出了不同的派别。像华北东部的“东城派”就是流行“驴皮影”,这种皮影就比较小了,雕刻成型后还要涂上桐油,而在西部的“西城派”流行的“牛皮影”则不需要涂桐油,而且牛皮影的外形更大一些。

    皮影戏:曹操发兵

    千百年来,皮影的发展也并不是那么顺利的。清代后期,官府怕民众借助皮影戏在夜间闹事,就禁止了皮影戏的游艺活动。在民国战乱纷飞的年代,皮影更是一蹶不振。而到了如今,千家万户都有了电视,还能经常看电影,传统的皮影事业的发展就受到了更大的阻碍。但是无论怎样,还是挡不住民间的百姓对皮影的喜爱,幽默的表演、生动的影像、特色的声音、有趣的故事,这一切都令人们舍不得抛下皮影。而作为一项传统、有趣的民间游艺活动,皮影艺术更得到了世界的认同。

    灵动鲜活的木偶戏

    双头木偶

    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提到木偶,人们就会想到“傀儡”,的确如此,木偶跟皮影一样,都需要幕后有个人操控,这样才能变得鲜活。而提到木偶戏,在《列子》中还有这么个有趣的故事。

    西周有个天子叫周穆王,传说他很爱出巡游玩。有一次,在西巡的返途中,一个叫偃师的人求见穆王,并敬献了一个能动的木头人。周穆王仔细观看这个木偶,它和真人也没什么区别,唱歌的时候就会配合着舞蹈,而它的舞蹈还很合乎韵律呢,并能遵从人的意愿行事。周穆王还真的以为是真人在为他跳舞。而在表演即将结束时,木偶的一个动作惹怒了天子,于是就要杀偃师。偃师赶忙上前解释,立即表明这是个假人,它的里面是由革木做成的,虽然从内到外都是假的,但却像极了真人。把它拆给了周穆王,周穆王这才相信。再把它重新组装回去,又变得跟原来一样了。

    从上面的故事就可以看出,其实在西周的时候,民间就已经出现了木偶。实际上,木偶应该是起源于陪葬物。远古的人是很讲究殉葬的,而俑就是最常见的陪葬物,像现在最著名的是秦始皇的兵马俑。古代人即使没有兵马俑那样的气势,也要拿那么几个入形,俑来陪葬。而俑也是有原型的,它一般是模仿着侏儒的形状做成的。它不仅有人的身形,同时还模仿了人的动作,而傀儡木偶就是“俑”的翻版。

    到了汉代,作为一种游艺活动,木偶戏才真正兴盛起来。在古代木偶只有两种功能。第一,木偶戏是一种游艺活动,因此在民间得以传承。像西汉文帝时的大臣贾谊,就曾进言过,建议把木偶戏加进百戏之中,以供表演,后来它还真成了一种有趣的表演活动。所以有的人家办喜宴的时候,还不忘请来一个木偶戏班助兴。第二,木偶戏是丧宴上的活动。很多家在举行丧葬时,也会请木偶戏班来表演,汉代木偶表演成了“丧家之乐”的重要内容,也成了当时重要的习俗。

    至迟在公元550年至577年的北齐时代,中国已正式形成了由人直接操纵、木偶装扮具体人物、当众表演简单故事的木偶戏。北齐之后,中国木偶戏始终与戏剧等姊妹艺术为伴,表演形式和内容渐丰。

    隋朝“机关木人”多搬演神话、传说、三国故事,人物颇众,对木偶戏的制作与表演有直接影响。只可惜少有文字记载。

    唐时的机关木人可以饮酒唱歌吹笙,表演与制作已达完美的统一。据敦煌莫高窟31窟所藏盛唐壁画及诗词歌赋推断,提线、杖头、布袋、“盘铃傀儡”等木偶类型,此时皆有。

    宋代木偶戏较唐丰盛,资料较多。大体呈以下特点:首先,题材多样,铺陈故事,以戏剧、说唱为核心内容;其次,门类众多,悬丝傀儡、杖头傀儡、水傀儡发达,亦有药发傀儡和肉傀儡;再次,水平不俗,“如真无二”、“功艺如神”;最后,名家出现,提线、杖头都有技艺精湛的表演家,张金线、任小三等名噪一时。“水傀儡”继承“水转百戏”衣钵,“药发傀儡”似与后世焰火有关,“肉傀儡”是儿童扮演摸拟傀儡,广东乡间还有布袋、铁枝木偶流传。宋代“弄傀儡”,班社众多,普及性强,瓦肆宫廷,无处不见,文人墨客,兴趣盎然。宋代是中国木偶艺术鼎盛时期。

    元代杂剧艺术光芒四射,木偶艺术亦水平不俗。从仅存的《朱明优戏序》看,元代木偶已将“操纵技巧与言谈、歌唱及喜、怒、哀、乐作生动表演(4),剧目已具备了杂剧的现实主义内涵。

    由明至清,木偶戏发展的特点是遍及各地,支派繁多。

    根据木偶的结构和演员操纵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又可分为不同的种类。 托棍木偶    提线木偶在木偶的重要关节部位如头、背、腹、手臂、手掌、脚趾等,各缀丝线,演员拉动丝线以操纵木偶的动作,又称线偶或线戏,也叫悬丝木偶。

    托棍木偶,又称杖头木偶,在木偶头部及双手部位各装操纵杆,头部为主杆,双手为侧杆,演员操纵时左手持主杆,右手持侧杆,举起木偶操纵其动作。手套木偶,又称掌中木偶、布袋戏等,偶人身高0,27米或0,40米,头部中空,颈下缝合布内袋连缀四肢,外着服装,演员的手掌伸入布内袋作为偶人躯干,五指分别撑起头部及左右臂,相互协调操纵偶人作各种动作,偶人双脚可用另一手拨动,或任其自然摆动。

    丰富的木偶戏,成了民间重要的游艺活动,时至今日仍为百姓们所喜爱。

    中国戏曲中的珍品,昆曲

    昆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原名“昆山腔”,清朝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在语言上,该剧种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昆以苏州白话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

    宋、元以来,中国戏曲有南、北之分,南曲在不同地方唱法也不一样。元末,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腔调加以整理和改进,称之为“昆山腔”,为昆曲之雏形。明朝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的声律和唱法进行了改革创新,吸取了海盐腔、弋阳腔等南曲的长处,发挥昆山腔自身流丽悠远的特点,又吸收了北曲结构严谨的特点,运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箫、笙、琵琶的伴奏乐器,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通称昆曲。之后,昆山人梁辰鱼,继承魏良辅的成就,对昆腔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隆庆末年,他编写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这部传奇的上演,扩大了昆腔的影响,文人学士,争用昆腔创作传奇,习昆腔者日益增多,尤以歌妓为主。

    昆腔在无大锣大鼓烘托的气氛下能够清丽悠远,旋律更加优美。同时,魏良辅对伴奏乐器也进行了改革。原来南曲伴奏以箫、管为主要乐器,为了使昆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梁辰鱼将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乐器集合于一堂,用来伴奏昆腔的演唱,获得成功。

    到万历末年,由于昆班的广泛演出活动,昆曲经扬州传入北京、湖南,跃居各腔之首,成为传奇剧本的标准唱腔:“四方歌曲必宗吴门”。

    明末清初,昆曲又流传到四川、贵州和广东等地,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昆曲的演唱本来是以苏州的吴语语音为载体的,但在传入各地之后,便与各地的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衍变出众多的流派,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昆曲腔系,成为了具有全民族代表性的戏曲。至清朝乾隆年间,昆曲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从此昆曲开始独霸梨园,绵延至今六七百年,成为现今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传统的戏曲形态。

    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我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中国的国粹,京剧

    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江南久享盛名的徽班“三庆班”入京为清高宗(乾隆帝)的八旬“万寿”祝寿。徽班是指演徽调或徽戏的戏班,清代初年在南方深受欢迎。继此,许多徽班接踵而来,其中最著名的有三庆、四喜、春台、和春,习称“四大徽班”。他们在演出上各具特色,三庆擅演整本大戏;四喜长于昆腔剧目;春台多青少年为主的童伶;和春武戏出众。

    徽调多为二黄调、高拨子、吹腔、四平调等,间或亦有西皮调、昆腔和弋腔;而汉调演员演的则是西皮调和二黄调。徽、汉两班合作,两调合流,经过一个时期的互相融会吸收,再加上京音化,又从昆曲、弋腔、秦腔不断汲取营养,终于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第一代京剧演员的成熟和被承认,大约是在1840年左右。

    1790年秋,为庆祝乾隆八旬寿辰,扬州盐商江鹤亭(安徽人)在安庆组织了一个名为“三庆班”的徽戏戏班,由艺人高朗亭率领进京参加祝寿演出。这个徽班以唱二簧调为主,兼唱昆曲、吹腔、梆子等,是个诸腔并奏的戏班。 这次北京的祝寿演出规模盛大,从西华门到西直门外高粱桥,每隔数十步设一戏台,南腔北调,四方之乐,荟萃争妍。或弦歌高唱,或抖扇舞衫,前面还没有歇下,后面又已开场,群戏荟萃,众艺争胜。在这场艺术竞赛当中,第一次进京的三庆徽班即崭露头角,引人瞩目。三庆班的高朗亭是安徽安庆人,入京时才十六岁,演旦角,擅长二簧腔,技艺精湛。《目下看花记》称他:“宛然巾帼,无分毫矫强。不必征歌,一颦一笑,一起一坐,描摹雌软神情,几乎化境。”

    三庆班进京获得成功后,又有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等徽班进入北京,并逐渐称雄于京华的剧坛。这就是所谓的“四大徽班进京”。

    四大徽班各有所长,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的说法,轴子指以连演整本大戏著称,曲子指擅长演唱昆曲,把子指以武戏取胜,孩子指以童伶见长。

    在捧旦之风十分火爆的京城,技艺不凡的高朗亭自然受宠。抵达北京后,他接替原三庆班班主余老四掌班,一做就是30多年,同时还担任了京师戏曲界行会组织“精忠庙”的会首,通过精忠庙对北京的戏班、戏园实行行政管理,他也成为梨园领袖。继高朗亭之后,程长庚、徐小香、杨月楼、刘赶三等人均任过此职。

    至嘉庆初,徽班在北京戏曲舞台上已取得主导地位,据《梦华琐簿》记载:“戏庄演剧必‘徽班’。戏园之大者,如‘广德楼’、‘广和楼’、‘三庆园’、‘庆乐园’,亦必以‘徽班’为主。下此则‘徽班’‘小班’‘西班’,相杂适均矣。”

    四大徽班进京献艺,揭开了200多年波澜壮阔的中国京剧史的序幕。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京剧从产生以来曾经有过许多名称。计有:乱弹、簧调、京簧、京二簧、皮簧(皮黄)、二簧(二黄)、大戏、平剧、旧剧、国剧、京戏、京剧等。

    喜闻乐见的评书

    评书,也叫评词,流行于华北、东北、西北一带。在江南则称为评话。它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人说书。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口头文学。战国时,诸子百家游说诸侯,经常旁征博引,用故事做比喻,后来形成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像“怒发冲冠”、“刻舟求剑”、“滥竽充数”等,实际上这就是早期的评书。

    唐代出现了一种曲艺艺术和评书的表演方式相似,这种曲艺形式称为“说话”。到宋代中兴时期。最初是说评佛教典集。在中国古典文学认为,“说话”这种表演的形式对明清小说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说话”发展到俗说后表演方式与“评书”是非常类似的。比如评书中的开场诗,说话称为“押座文”。也有“且听下回分解”一类用句。当然,这些都影响了明清的小说。

    事实上如《三国演义》、《水浒传》最初都是说话的话本。《三国演义》话本为《全相平话三国志》;《水浒传》则为《醉翁谈录》。晚唐诗人李商隐有《骄儿》一诗写到:“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说明当时喜欢说话这门曲艺的百姓是非常多的。 说书人又叫搏君人,目的是为了搏君一笑,最喜欢讲述古代故事,百说不厌 研究“说话”,多数是从话本对明清的小说的影响加以研究。也有一些曲艺艺人写过专门的资料。很多证据表明“说话”类似于“评书”。但两者似乎没有任何确实的传承关系。

    实际评书的创始人为明末清初的柳敬亭,最初只是说唱艺术的一部分,称为“弦子书”,他的老师莫后光提到说话理论是:“夫演义虽小技,其以辨性情,考方俗,形容万类,不与儒者异道。故取之欲其肆,中之欲其微,促而赴之欲其迅,舒而绎之欲其安,进而止之欲其留,整而归之欲其洁。非天下之精者,其孰与于斯矣!”。

    北宋汴京人霍四究以“说三分”著名,“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说三分即讲三国故事。晚清光绪年间,评书传入皇宫中,因皇宫唱歌多有不便,于是改说唱为“评说”,于是评书的艺术形式便固定下来。

    民国是评书中兴的时期,据记载:当时“撂地”说书人说《三国》,便万人空巷,把街道围得满满的。另外,评书与相声也有很大的渊源。尤其是单口相声和评书的“片子活”技巧几乎相同。有些相声的“段子”也来源于评书章节。

    最大众化的游戏,象棋

    中国象棋具有悠久的历史。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关于象棋的正式记载,如《楚辞·招魂》中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说苑》载:雍门子周以琴见孟尝君,说:“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由此可见,远在战国时代,象棋已在贵族阶层中流行开来了。

    据上象棋的形制推断,象棋当在周代建朝(公元前11世纪)前后产生于中国南部的氏族地区。早期的象棋,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种器具组成。两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别为:枭、卢、雉、犊、塞(二枚)。棋子用象牙雕刻而成。箸,相当于骰子,在棋之前先要投箸。局,是一种方形的棋盘。

    比赛时“投六箸行六棋”,斗巧斗智,相互进攻逼迫,而制对方于死地。春秋战国时的兵制,以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共六人,当时作为军事训练的游戏,也是每方六人。由此可见,早期的象棋,是象征当时战斗的一种游戏。在这种棋制的基础上,后来又出现一种叫“塞”的棋戏,只行棋不投箸,摆脱了早期象棋中侥幸取胜的成分。

    秦汉时期,塞戏颇为盛行,当时又称塞戏为“格五”。从湖北云梦西汉墓出土的塞戏棋盘和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彩绘木俑塞戏 ,可以映证汉代边韶《塞赋》中对塞戏形制的描写。三国时期,象棋的形制不断地变化,并已和印度有了传播关系。至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朝代,武帝(公元 561~578 年在位)制《象经》,王褒写《象戏·序 》,庚信写《象戏经赋》,标志着象棋形制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北周武帝宇文邕发明的象棋

    隋唐时期,象棋活动稳步开展,史籍上屡见记载,其中最重要的是《士礼居丛书》载《梁公九谏》中对武则天梦中下象棋频国天女的记叙和牛僧孺《玄怪录》中关于宝应元年(公元 762 年)岑顺梦见象棋的一段故事。结合现在能见到的北宋初期饰有“琴棋书画”四样图案,而以八格乘八格的明暗相间的棋盘来表示棋的苏州织锦,和河南开封出土的背面绘有图形的铜质棋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唐代的象棋形制,和早期的国际象棋颇多相似之处。当时象棋的流行情况,从诗文传奇中诸多记载中,都可略见一斑。而象棋谱《樗薄象戏格》三卷则可能是唐代的著作。宋代是象棋广泛流行,形制大变革的时代。北宋时期,先后有司马光的《七国象戏》,尹洙的《象戏格》、《棋势》,晁补之的《广象戏图》等著术问世,民间还流行“大象戏”。

    经过近百年的实践,象棋于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32 枚棋子,黑、红棋各有将(帅)1个,车、马、炮、象(相)、士(仕)各2个,卒(兵)5个。南宋时期,象棋“家喻户晓”, 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李清照、刘克庄等文学家,洪遵、文天祥等政治家,都嗜好下象棋。宫廷设的“棋待诏”中,象棋手占一半以上。民间有称为“棋师”的专业者和专制象棋子和象棋盘的手工业者。

    南宋还出现了洪迈的《棋经论》、叶茂卿的《象棋神机集》、 陈元靓的《事林广记》等多种象棋著述。 元明清时期,象棋继续在民间流行,技术水平不断得以提高,出现了多部总结性的理论专著,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梦入神机》《 金鹏十八变》《桔中秘》《适情雅趣》《梅花谱》《竹香斋象棋谱》等。杨慎、唐寅、郎英、罗颀、袁枚等文人学者都爱好下棋 ,大批著名棋手的涌现,显示了象棋受到社会各阶层民众喜爱的状况。

    高雅人的游戏,围棋

    围棋

    围棋起源于中国古代,是一种策略性二人棋类游戏,使用格状棋盘及黑白二色棋子进行对弈。目前围棋流行于亚太,覆盖世界范围,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棋类游戏。

    我国古代民间很早就流行玩围棋了,当时的围棋被叫做“弈”。说到围棋,它的产生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故事。

    在远古时期,一日神农部落的神农氏在水边玩,他发现河水冲过的石子非常漂亮,尤其是黑白两种颜色的石头,白的就像雪一样,黑的就同玛瑙一样,他捡起这两种石头,黑白两色更加醒目。于是神农就捡起了很多黑白石子,然后回了自己的部落。在休息的时候,他就研究出了一种游戏,他在地上画了横竖各九条线,这就形成了64个方格,然后双方各持黑白两色石子,开始往格里填石子,如果对方的四个石子围住了己方的一个石子,那己方的这个石子就要拿掉,因为它被“吃”了。最后在上面谁的石子留下的多,那么谁就是最后的胜者。这便是传说中围棋的产生。

    当然还有人相传围棋是尧、舜造的,但这并没有什么依据。实际上虽然不知是谁真正发明了围棋,但它在4000多年前,确实就已经存在了。而且在春秋时期,围棋就已经普及了。在《孟子》中讲过,有个叫弈秋的人,他是当时驰名诸侯的棋手,一天弈秋对两个人讲下棋的学问,其中一个就听得头头是道,而另外一个则三心二意,在想别的事情。这就说明战国时期,人们的棋艺已经很高了,甚至都出现了讲下围棋的老师了。

    在整个棋类中,围棋可以说是各个棋类的祖先了,因为它的出现最早,而且在围棋里面有着丰富的竞技性和艺术性,人们在其中不光要善于动脑,更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所以说围棋考验的东西很多,能发明这样一种竞技活动,中国的先民们的确很不简单。

    围棋棋局

    下围棋,讲究聚精会神、机动灵活,经过千年而不衰,可见围棋自有它独特的魅力。

    其实,围棋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比较兴盛,但在秦汉之际,却突然变得暗淡,连很多文献中也没有“弈”的记载。直到东汉晚期,围棋才再度活跃起来。

    魏晋时期,围棋不仅得到了发展,而且经过了改良。魏晋之前,围棋横竖交错各是17道,共有289道。但到了南北朝时期,当时的《棋经》就明确记载棋局是361道,仿照了周天的度数。因此当时就已经变成了纵横交错的19道围棋,这便是最大的变化与改革,而且变得同现代的围棋格局相近了。

    虽然在魏晋时期,17道和19道的围棋并存,但围棋的打法却没有发生变化,规则是一定的。一般的规矩就是黑先白后,这就有些像象棋中的“红先黑后”了。棋子要落在两条线交叉的点上,一步不能多下,只能落一子。围棋的打法灵活,要想制住对方,首先就要学会抢占有利空位,然后才能伺机发起攻势。终局的时候,查点空位和棋子数目,这样才能算出谁是胜方。

    南北朝下围棋,其实也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当时玄学兴盛,人们讲求清静无为,而下围棋就是最好平淡心境的方式了。当时的统治者,虽然不太喜好下围棋,但还是为这些棋手们定了一定的标准,像棋艺在当时是有九品之分的,就跟当官一样。既然围棋能进入官家,这就说明魏晋的围棋已经风行了。

    唐宋时期,就出现了真正的专业棋手,是在民间经过重重筛选,最终要陪皇帝下棋的。可以说这些人就相当于“国手”了。明清的围棋,作为一种游艺活动更为兴盛了,而且在民间也出现了很多的棋谱,其中的技艺还很有研究价值呢。

    如今围棋仍是我国传统的民间游艺活动,但它已经被搬到世界的大舞台上了。不仅是百姓,很多文士墨客也对围棋情有独钟,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也会经常出现对围棋的描写。古代的围棋历代相传,至今声势不减。

    风靡世界的麻将

    麻将

    麻将起源于中国,原属皇家和王公贵族的游戏,其历史可追溯到三四千年以前。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麻将逐步从宫廷流传到民间,到清朝中叶基本定型。

    相传明朝名为万饼条(或“万秉章”)的人在“叶子格戏”的基础上创造麻将,以自己名字“万、饼、条”作为三种基础花色。另一方面, 有人说麻将本是江苏太仓“护粮牌”。例如:“筒”图案就是火药枪。

    有关资料记载,在江苏太仓县曾有皇家的大粮仓,常年囤积稻谷,以供“南粮北调”。粮多自然雀患频生,每年因雀患而损失了不少粮食。管理粮仓的官吏为了奖励捕雀护粮者,便以竹制的筹牌记捕雀数目,凭此发放酬金,这就是太仓的“护粮牌”。这种筹牌上刻著各种符号和数字,既可观赏,又可游戏,也可作兑取奖金的凭证。这种护粮牌,其玩法、符号和称谓术语无不与捕雀有关。

    但是,人们比较相信这样一个传说。

    明朝著名的太监郑和,他曾经七次下过西洋,每次出行战船和随行的将士都很多。大家大部分的时间就都在海面上,那有什么打发时间的方式吗?人们就想到掷骰子,但过了一段时间,就又变得无聊。士兵们慢慢就想家了,有的还想造反。郑和身为主事人,他也看到了情势不好。于是为了稳定军心,他就想造出一种娱乐器具。

    当时已经出现纸牌和牌九,因此他就按照“牌”的形状,做了100块小木牌。当时,他想到了舰队的编制,于是他就刻了从一到九的“条”;航行离不开风向,于是就有了“东南西北”四风;另外船上还有装淡水的桶,这样便有了从一到九的“桶”;而且生活离不开钱,他就刻了从一到九的“万”;而后又根据“大中华”的口号,创造了红“中”;按照四季又编制了四个花牌;最后留下一张什么都没有的牌,这便是“白板”了。

    创出了牌之后,那就得实验,于是他就同大将军等人一起打上了麻将,并在游戏中制定出了规则。在郑和的船上有个麻将军,他玩起这副牌简直到了至境,所以郑和便把这项活动称为“麻将牌”了。

    麻将的确是在中国起源的,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这是因为麻将的前身就是马吊,而马吊和更古时候的博戏密切相关。最早的是博戏叫“六博”,就是由12个棋子和6个箸组成,这个“箸”实际上就是骰子的前身了。

    而在明末清初马吊开始盛行。马吊就是一种纸牌,整副牌共40张,有十万贯、万贯、文钱、索子,这样的四种花色。一般是由四个人打,每人先去八张,四个人按顺序取牌、打牌,而且有庄家、闲家的说法,并可以三家共同打庄家。

    后来纸牌的数量就多了,人们洗牌、顺牌就很不方便。人们从骨牌中找到了灵感,就把纸牌改成了骨制的,让牌可以立在桌面上,洗牌的时候,大家把牌扣起来,然后用手放在上面搅和,这便算是洗牌了。而且人们把牌立起来,可以很方便地调整牌的顺序,正宗的麻将就这样发展而成了。

    这种麻将制成后,得到了民间百姓,甚至是朝中显贵的喜爱。就连慈禧太后相传也很爱打麻将。当时清末,陪着慈禧打麻将的多是王妃和皇族的女孩,在打牌时,太后身后的宫女就不断向大家使眼色,暗示大家老佛爷需要哪张牌。陪太后打牌的人可不是傻子,于是顺理成章输给了太后,并把钱也输给了太后。但同时趁着太后高兴,她们就为自己的家人求官,这就是牌桌上肮脏的一面。

    清代的世风日下,打麻将也成了堕落的表现,麻将给国人带来了一种麻木的感觉,这种感觉不亚于鸦片。但如今在新中国,麻将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人们只把它当成是生活之余的调味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