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象征意味的诞生礼
新生儿呱呱坠地,迎接他(她)的就是一系列诞生礼俗。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成人社会的风俗习惯,便开始强有力地影响这个幼小的生命,使他(她)渐渐走上现实的人生之路。形形色色的诞生礼,寄托着长辈们对新生儿的祝福和希望。
报喜生儿育女、添丁进口,是家庭和家族的一件大喜事。所以当婴儿一落地,孩子的爸爸就要到外婆家、亲友家和邻居家去“报喜”(有的地方叫“报生”)。按照传统习惯,我国各地报喜都要带喜蛋(也叫“红蛋”)。有的地方报喜还要带上糕点、糖、菜肴和鸡。一家报喜,众人祝贺,欢迎新生命的降生。
报喜时,带什么鸡很有讲究。送鸡不仅是送礼,更重要的是报告诞生的新生儿是男还是女。如果送的是公鸡,就表示生了男孩;要是送母鸡,则表示生了女孩。
悬挂标志 旧时生孩子都在自己家里生,到医院生孩子是最近四五十年的事。孩子生下后,除报喜外,还要在自己家门口悬挂标志。这种习俗一方面是防止生人闯入,带来邪气或风寒,影响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另一方面则以此标志新生儿是男还是女。古时候,生男孩就在门的左边悬挂一把弓,生女孩就在门的右边挂一条丝巾。这种风俗一直流传到现在。如在山西省西北部,生男孩在门外贴一对红纸剪的葫芦,生女孩贴一对梅花剪纸。东北满族人家生孩子后,生男在门口悬挂小弓和箭,生女挂红布条,这同古俗就差不多了。
婴儿降生,断脐、洗净,就要包起来。这里也有不少风俗习惯。汉族地区一般都用父母的旧衣裤来包裹婴儿。男孩用父衣,女孩用母衣。俗话说,“先着线,后着绢”,意思是先苦后甜,长大吃得起苦,才能出人头地。宁波和上海崇明等地还将婴儿裹上旧衣裤放到狗窝里去躺一下,俗称“蹲狗窝”,意在狗猫命贱易活,预示孩子将来能顺利成长。
三朝酒新生儿诞生后的第三天要请长辈吃“三朝酒”,还要举行“开奶”和“洗三”等仪式,这就是所谓“三朝礼”,也叫“做三朝”。这是诞生礼中第一个重要礼仪。(有的地区,如陕西等地称“三朝礼”为“洗三”。即在婴儿生下第三天,产妇的母亲带上鸡蛋、水果、红糖等去看望产妇。)
开奶所谓“开奶”,就是新生儿吃第一口奶。江浙一带开奶时,大人大多先要黄连汤蘸几滴让婴儿尝一尝。如上海崇明地区,还要事先请一位能说会道的妇女一边滴黄连汤,一边念:“好乖乖,好乖乖,三朝吃得黄连苦,来日天天吃蜜糖。”然后将肥肉、状元糕、酒、鱼、糖等食品做成汤水,依次蘸一点儿让婴儿尝尝,同时唱道:“吃了肉,长得胖;吃了糕,长得高;吃了酒,福禄寿;吃了糖和鱼,日日有富余。”最后让婴儿吃一口从别的妇女那里要来的乳汁。俗以为婴儿吃了多子女妇女的奶,便可消灾无病,容易养活。到此,开奶仪式才算结束。
洗三是人生第一次洗礼,这种风俗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在安徽寿县,婴孩三日后,必为之洗净身体,谓之洗三朝。置红色公鸡和母鸡于床前,使产妇焚香祷告,谓之拜床公、床母。若产妇有病,令洗婆代拜。北京地区的“洗三”,清代以来受满族的影响很大。孩子出生后的第三天,把接生婆或儿女双全又有威望的老太太(称为姥姥)用车接到家中,沐浴前大铜盆里装上用槐树枝、艾蒿叶熬成的热水。趁着水冒热气,前来祝贺的亲友们将带来的铜钱、鸡蛋、花生等放入水中,一边放一边说些吉利的话,俗称“添盆”。添盆后,由姥姥给婴儿洗身,边洗边说:“洗洗头,做王侯;洗洗腰,一辈倒比一辈高;洗洗蛋,做知县;洗洗沟,做知州。”洗完后,再用姜片和艾蒿涂抹脑门和身上各个重要关节,据说这样就能使孩子不得病,体格健壮。 新生命在长辈们的注视下,举行了诞生礼,这象征着人生拉开了帷幕。
欢欢喜喜庆满月
刚生过孩子的妇女,一般要休息一个月,身体才能逐渐恢复。这一个月的休息,俗称“坐月子”。婴儿出生后,一般也要在襁褓中过一个月,才能出门。这一个月对母亲和婴儿的健康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孩子满月就形成了一个重要的人生仪俗。
做满月 婴儿降生一个月,称为“满月”。一般家庭这天要给婴儿“过满月”,或者叫“做满月”,祝贺婴儿母子平安,此谓“弥月之喜”。满月这天亲友们要前往送贺礼,主家则设宴款待宾客。满月之后,产妇不用再“坐月子”,可以正常地行动,许多禁忌也可以解除了。但在满月当天,产妇往往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做法。比如苏南一带,这天产妇要吃七顿饭,不做事,认为这样才可消除坐月子的病痛。有的还把扁担放在门槛上,产妇在上面躺一会儿。正所谓:“满月七顿饭,到老腰不酸;满月睡扁担,到老腰不弯。”不过,满月当天的活动主要还是围绕着婴儿展开的。
满月酒满月那天,一般家庭都要办“满月酒”,也叫“弥月酒”。这天,亲朋好友携带礼物前来祝贺,特别是外婆,更是要事先准备好各种食品和孩子的衣裤鞋帽,早早赶来,看望小外孙或小外孙女儿。在江苏、浙江一些地方,生活富裕的家庭,不但要摆满月酒款待亲友,还要张灯结彩,请来艺人演唱助兴。陕西一些家庭做满月时还要请来皮影戏班,吹拉弹唱。热闹非凡。
剃满月头满月礼中,最重要的仪俗要数“剃满月头”。有些地方也称做“落胎发”。这是新生儿出生后的第一次剃发。新生儿的胎发受之于父母,因此自古以来,剪胎发受到格外重视。
在浙江宁波,落胎发要请一位福寿双全的老太太来抱婴儿。在上海郊区,则由祖父来抱。还有许多地方,满月剃头的礼仪要请婴儿的舅舅来主持。在浙江绍兴,剃发一般在堂屋进行,舅舅怀抱婴儿坐中央,请来的剃头师傅先将一把嚼烂的茶叶抹在孩子头上.据说这样以后就能长出像茶树一样浓密的头发,并且不容易生疮。剃头也不是将头发全部剃光,额头要留一块方方正正的“聪明发”,脑后要留一绺“撑根发”(北方称“百岁毛”),而眉毛倒要全部剃光,据说这样日后男孩子能长成浓眉,女孩子能长出秀眉。
剃下的胎发,一般也不随便扔掉。有的地方将胎发用红纸包好。挂在床头,按过去的说法,这样可以替婴儿压邪。有的地方将胎发用红线绑好,挂在床头镇邪。现在还有人将胎发制成胎毛笔,留作纪念。人的一生中只有胎发的顶端呈针尖状,所以胎毛笔就十分珍贵了。
戴长命锁剃过满月头后,妈妈给孩子穿上新衣。戴上新帽,并把外婆送来的长命锁、关刀、梳子、圆镜等佩挂在孩子身上。这些小玩意儿各有不同的含义:圆镜能照妖,关刀可驱魔,梳子能辟邪,长命锁则能护佑孩子长命百岁。
走满月 孩子满月后.身体适应了周围的新环境,可以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民间有满月后舅舅或外婆来接婴儿母子回娘家小住的风俗,俗称“走满月”、“过满月”或“搬满月”、“叫满月”。据《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浙江湖州一带“婴孩满月剃头之后,须与舅父怀抱前走,姑父撑雨伞遮于婴孩头上随之,赴街游行一圈”。安徽寿春等地婴儿满月剃头后,也要请舅父抱着到大街上走一趟,如遇见行人就同婴儿说:“认得吗·不要怕。”这种习俗都是让婴儿外出见见世面,将来不怕生人,举止大方,出息能干。
满月挂红 旧时抚养一个孩子长大很不容易。满月,标志着婴儿已经度过了生命最为脆弱的阶段,在有些地区,还出现了表示喜庆的特别风俗。在陕西等地,做满月有个特殊的习俗,叫“挂红”。这一天里,谁都可以给婴儿的爷爷、奶奶脸上抹红或者涂黑。宾主、老少均可以任意笑闹。在陕西,满月要吃红蛋,酒席上要有红肉。卧室里要挂红门帘,以示喜庆红火。祝愿孩子一生都兴兴旺旺,红红火火。
给孩子庆百日
婴儿降生100天为“百日”,古称“百啐”。又称“百岁”、“百禄”。旧时婴儿出生100天内死亡率很高,如能平安度过百日,便有了长大成人的希望;同时,在我国文化观念中,“百”含有圆满的象征意义.所以民间在这一天往往进行庆贺,叫“过百岁”、“做百日”等。过百岁的习俗至少在宋代已经流行。《梦粱录》说:“生子百时,即一百日,亦开筵作庆。”此后兴盛不衰。
对于一个出生满百日的婴儿而言,家长对他的最大希望莫过于健康成长、长命百岁了。所以各地的过百日礼俗,都突出了这一最质朴也最美好的祝愿。
蒸“套颈馍”山西大部分地区,过百日时,都讲究蒸“套颈馍”,有的地方也叫“牛曲连”、“串铃”、“面围囵”,圆圈状,大的可以套在婴儿脖子上,小的可以拴在项链上,有拴住套住以求婴儿长命之意。晋中一带的“面围囵”,用面必合“8”数,8斤或者18斤等。上有枝叶盘根、各种生肖动物形象、九个石榴和一个佛手,十分美观。
穿五毒兜兜 在河北唐山的农村地区,有给小孩儿过百岁穿五毒兜兜的习俗,在婴儿贴身穿的小兜兜上用彩线绣上蝎子、蜈蚣、壁虎、蛇、癞蛤蟆五种毒物,再绣上一个小葫芦,葫芦嘴朝向五种毒物。俗信穿这样的兜兜,可以避免毒物的侵害,保佑孩子平安长寿。
送“长命百岁” 山东地区过百岁,多在婴儿出生的第九十九天,一般由小孩儿的姥姥、姨或妗子等来送礼,关系亲密的亲戚朋友也有前来庆贺的。胶州一带,亲朋好友给小孩儿过百岁,必须要做件或买件衣服,举行穿衣仪式。当天上午,主家把别人送的衣服放在一个筛子里,端到一棵大柳树下,再找一个盛粮食的斗靠柳树放好,让小孩儿坐在上面,叫做“倚着柳,坐着斗,小孩儿活到九十九”。然后由小孩儿的姑和姨给小孩儿穿上新衣,叫“姑穿上,姨穿上,一活活到八十上”。最后还要戴上缝着“长命百岁”字样的帽子,由姑或姨抱着绕村庄一圈。临朐一带过百岁,一般是姑姑送裤,姨送袄,妗子送鞋帽,所谓“姑送裤,姨送袄,妗子送鞋绕街跑”。济南一带说:“姑做裤,姨做袄,妗子做鞋跑不了(即长命之意)。”临清一带说:“姑家的裤,姨家的袄,妗子的花鞋穿到老。”莱西一带则说:“姑姑的裤子,姨姨的袄,舅舅的帽子戴到老。”胶东地区,除送衣物外,还要送一种叫“岁”的面食。用发发的面做成长条形,中间粗,两头细,类似线穗(谐音“岁”),上面染上红点或各种吉祥图案和文字,就是“岁”了,通常作为小孩儿过百“岁”的礼物。姥姥家送的岁可多达一百个,取意“长命百岁”。莱州地方过百岁时,要做100个面塑花饽饽,盛在柳条编的斗中,蒙上红布,到大街上高喊:“我家小孩儿过百岁啦!”并向各方撒花饽饽,任人拾取。
百家锁和百家衣 百家锁和百家衣是过百岁时富有特色的物品。百家衣用从许多人家敛来的各种颜色的碎布头精心缝制而成,有的地方做百家衣时,必须用与长、命、富、贵谐音的四姓人家的布料,以为这样才能真正取吉利之意。百家锁通常是银质的锁形饰物,上有“长命百岁”、“长命富贵”等字样,俗以为挂在小孩脖子上,可以避邪,并锁住小孩儿,令其长寿。在苏州地区,主家用红纸包米七粒、茶叶七片,分送亲友,亲友则回送钱币若干,用此钱购得的锁饰就是“百家锁”。百家锁也不全然是银质的,从前在山东莱阳,就有一种用从各家敛来的制钱制成的百家锁,用红线将制钱编成长串,挂在小孩儿的脖子上。
拍百岁照20世纪中期开始,尤其是城市里,时兴在百日这天为孩子拍百岁照,留作纪念。
过百岁是婴儿成长过程中又一重要礼仪,在这一礼仪中,同样凝聚着亲友的祝福和呵护。这些祝福和呵护寄寓在他们的话语里,也寄寓在各式各样的富有象征意义的食品、衣物、饰品中。幼小的孩子就在亲友的祝福和呵护中渐渐地长大。
有趣的“抓周”
孩子出生满周岁时,蹒跚学步,咿呀学语,初懂人事,十分逗人喜爱。
千百年来.我国广泛流行一种“抓周”的习俗,就是在孩子周岁这天,在他(她)面前摆上各种玩具和生活用品,任其随意抓取,以此来占卜、预测孩子将来的志趣、性情和前途。现在大部分家庭当然已不会相信抓周会有如此神妙的功能,但抓周作为一种富有童趣的游戏,仍为家庭增添了许多欢乐和趣味。
古人非常相信抓周的灵验性。《宋史》中记载了一则十分灵验的抓周事件:曹彬周岁时,父母将“百玩之具”放在席子上,看他到底抓什么。好个小曹彬,左手抓了干戈,右手取了祭祀用的礼器,接着,又爬过去抓了一个印,而对其他东西就跟没看见一样。大家都感到非常惊异。干戈是武器,意味着能征善战;礼器表示执掌祭礼,有很高的地位;大印则是权力的象征。曹彬长大后,果然“以武功挂印,为节度使”,后又成了曹武惠王、韩王,终成大业。《宋史》对曹彬的评价是:“仁恕清慎,能保功名,守法度,唯彬为宋良将第一。”
《红楼梦》里描写的贾宝玉的那次抓周也十分有趣。宝玉的父亲贾政为了测试一下儿子将来的志向,便在宝玉周岁那天“将世上所有的东西摆了无数叫他抓”,谁知他对什么都没有兴趣,伸手只将那些粉脂钗环抓来玩弄。贾政很不高兴,说此儿“将来不过是酒色之徒”。
有意思的是,有人曾做过仔细的研究,发现曹雪芹竟然是曹彬的后代。
由于抓周是以叫小孩儿抓物的方式来测试小孩子的未来,所以在古代又叫“试儿”。试儿的风俗十分古老,据史料记载,可上溯到一千五百年前的南北朝时期。
到了唐宋时代,抓周的习俗则更为流行。当时,富贵人家将抓周搞得十分隆重,不仅要铺锦席子中堂,还要烧香,席上放各种物件,将小孩儿放在这些东西中间坐着,然后看其先取什么。这天还要设宴款待亲朋,同时接受亲朋的礼物,有的还要演戏助兴。
清代,皇宫中也举行抓周礼仪。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就珍藏着一件当年供皇子抓周用的啐盘。这个啐盘是雕漆器,长方形,盘口外撇,制作极为考究。皇子、皇孙、公主抓周,用具虽然极其讲究,但其旨趣却与民间抓周没什么两样。
古今传统成年礼习俗
小孩儿渐渐长大,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将被成人社会所接纳。成年礼便是少男少女成年时举行的仪式。在古代,男女成年也叫“成丁”,所以成年礼又叫“成丁礼”。成丁后,就有了交赋税、服劳役的责任和义务。
关于成丁年龄的规定,各代不同。《礼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礼书,记载了秦汉以前的各种礼仪。据《礼记》上说,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女子十五岁行笄礼。“冠礼”和“笄礼”都是古代的成年礼。到隋代,规定男子二十一岁为成丁之年,在唐代天宝年间则规定男子二十三岁为成丁之年。
冠礼 冠礼以加冠来象征男子成年,有一套严整仪礼。周代,男子到二十岁时,家族就要在宗庙举行冠礼。男青年的父亲先用占卜的方法来决定行礼的吉日,然后再用占卜来决定请哪一位贵宾来为青年加冠。到举行冠礼的那天,早晨将一切都准备好,让被加冠的青年立在房中,父亲请贵宾进门,进入宗庙规定位置,然后青年也出房站到指定位置,向贵宾和长辈行礼。加冠时,贵宾将规定的帽子和服饰给青年换上。加冠共有三次:第一次加黑麻布帽,称为“始加”;第二次戴白鹿皮帽,称为“再加”;第三次是赤黑色平顶帽,称为“三加”。加冠时由专人唱“祝词”。加冠后,贵宾拿酒向青年表示祝贺,然后青年去拜母亲,拜见后再回来,由贵宾给他起一个字(成年后的名字),这样,冠礼就算结束了。
仪式结束后,青年的父亲送贵宾出庙门,摆酒席款待,最后还要送他束帛、鹿皮等礼物。而被加冠的青年要先去见自己的兄弟姊妹,随后再去拜见君、卿、大夫和乡先生(乡先生是曾外出做官,后退休还乡教学的老人)等,以取得各方面对他成年的认同。
从此,这个青年便有了服役和参加祭祀的权利,并且也可结婚成家了。
笄礼笄礼是女子的成年礼仪。古代无论男孩女孩,孩童时头发都自然下垂,称为“垂髫”;有的把头发扎成两撮,垂于脑后,称为“总角”,所以“垂髫”、“总角”后来就成为童年时代的代称。女子到十五岁时,要将头发盘起来,用笄即簪子簪上,表示已经成人。这也是一种象征性的仪礼。
冠礼和笄礼都是古代一种象征性的成年礼仪。这种成年礼在贵族之家受到格外重视。中国传统社会素来重男轻女,所以冠礼要比笄礼隆重得多。
开脸 冠礼和笄礼也许太复杂烦琐了,因此在汉族地区很早就废弃不用了。冠笄之礼的某些内容则融人了婚礼等礼仪之中。比如现在有些农村还有在结婚前新娘要“开脸”的习俗。所谓“开脸”,就是将额头和脸庞的汗毛修去,后来又加上理妆、加钗等内容,明显地留有古时笄礼的痕迹。
中国人过生日或做寿的礼俗
按中国的传统习惯,孩童和年轻人的生日称为“过生日”或“做生日”,而对老年人则称“做寿”、“庆寿”、“贺寿”。一般来说,逢十的生日,如十岁、二十岁,是比较重要的生日,要办得格外隆重一些,而每年一次的生日则简单一点儿,一般不请客,就在家里自己庆贺一下。
吃长寿面 西方人过生日的传统是吃蛋糕,而中国人的传统是吃面,也叫吃长寿面,意思是祝过生日的人今后能长命百岁。
唐人笔记小说里有这么个故事:唐玄宗当上皇帝后,渐渐冷落了自己的患难之妻王皇后。有一天,王皇后用一件过去的事情来提醒玄宗:“你忘了当年我脱下新背心去换了一斗面粉,为你做面条过生日的事吗?”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生日吃面条的风俗最迟在唐代就已经流行于世了。面条,细白而绵长,可象征长寿。所以这个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在杭州和江苏北部一些地区,一般是中午吃面条,晚上摆酒席。杭州人在吃面条时,每人从自己的碗里夹一些面条给寿星,称作“添寿”,每人必须吃两碗面条,但忌盛满,以为不吉利。
吃面做的寿桃传统做寿少不了面做的寿桃,这里也有个故事。相传某年七月七日,西天王母娘娘来到人间,送给汉武帝四颗仙桃。这仙桃的味道鲜美无比,武帝吃后连声叫好,随后小心翼翼地收起桃核。西天王母问武帝何故,武帝说:“我想留着再种。”王母笑道:“此桃三千年才结果,中夏(中夏,犹指中原,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地薄,种了也无用。”武帝无奈,只好作罢。这寿桃后来便成了长寿的象征。桃子当然不是一年四季都有的,于是用面粉来做寿桃便相沿成俗。
此外,做寿还有其他一些礼节。
寿联。寿联因男女性别、年龄等不同,措辞、用典也有区别。例如男八十寿联:“渭水一竿头试钓,武陵千树笑行舟。”女七十寿联:“金桂生辉老益健,萱草长春庆古稀。”双寿联:“花放水仙夫妻偕老,图呈王母庚婺双辉”等。
寿幛。用整幅或大幅布帛题以吉语贺辞,祝贺寿辰。一般大小如中堂,多金色或红色。从明代起盛行幛词,并形成寿幛。
寿屏。一种祝寿用的书画条幅,上面题以吉语贺辞或寿星老人、寿桃、八仙人画之类。一般为四条幅、六条幅或八条幅联列成组,挂于壁上。也有为雕刻镶嵌的祝寿用座屏或插屏,陈列于几案上。
寿图。祝寿用的画图,其中有八团图、子孙万代图、龙风图、百寿图、寿山福海图、富贵耄耋图、福禄寿图等。
八团图。为寿器的一种油画图案,两面各画四个大圆圈。圆圈中画花卉或一个篆体“寿”字,寿字四周画五只凤凰,象征“五福(福与凤谐音)捧寿。”
龙凤图。是寿器的油画图案,寿器左边画一条龙,昂首腾舞;右边画一只凤,展翅飞翔。
子孙万代图。祝贺老年妇女寿辰的礼品。图面多呈圆形,上一大葫芦,两侧各一小葫芦,葫芦根蔓相连,有葫芦叶数片,葫芦蔓很长很长,民俗以此象征“万代长久”之意;大葫芦下种生小葫芦,寓意“子孙不断”,整个画面即为“子孙万代图”。
“猴寿”。草书猴形的寿字。
百寿图。摹写古今各字体寿字一百个,组成百寿图,用以祝寿之用。有的是一个大“寿”字的笔画中,布满一百个各不相同的寿字,或用各种不同的字体,写一百个寿字,此俗明代以前就已流行。
寿山福海图。图中一大海、海中有岩石及飞来的蝙蝠。岩石代表山,蝠谐音“福”。寓“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之意。
富贵耄耋图。是为七十到九十岁老人祝寿的礼品。图中下方画盛开的牡丹花一株,飞蝶于花中缭绕,有猫几只,作欲扑蝶之状。“耄”,据《 礼记·曲礼》 中注释:“八十、九十日‘耄’”。《 诗经·秦风·东邻》 :“逝者具耋”。“耋,老也,八十曰耋。”“耄”、“耋”者皆长寿。牡丹花俗称富贵花,猫谐“耄”蝶谐“耋”,三者组成图,即为“富贵耄耋图”。
福禄寿图。为寿星家中堂悬挂的祝寿图,图中一老人持桃伴鹿,上有飞蝠。鹿谐“禄”,作官升意;蝠谐“福”,喻好消息;寿星老人,喻被贺者万寿。通常画面上寿星后面有一小童翘首仰视蝙蝠飞来状,称作“翘盼福音”。
旧时民间的“借寿”与“避寿”
旧时民间还有“借寿”之俗。人们认为寿命虽本在天,但寿命也像钱财一样可以出借。要是家人生了病,医治无效,便认为寿期已到,这时若有人借寿给他,便可能延长寿命。于是,子女、至亲就斋戒沐浴,亲往宗庙表示自愿借寿给病人。
俗传此举一定要完全出于自觉自愿,要是病家请托或他人说合,就不会灵验。如果病人偶然转危为安,大家便认为天上的神祗已同意借寿,于是便焚香许愿,酬谢上苍;如病人还是不行了,自愿出借寿数的人也要祷告上天,以取消前愿,免得阎罗判官稀里糊涂,把寿数错给了别人。
民间向来有“避寿”之俗,避寿,俗称“躲生”。即受祝者在诞辰日为了逃避祝寿活动而暂时离家匿居他处。受祝者避客不见,主要有三种原因:一是受祝者喜安静、厌喧闹;二是受祝者为避免劳亲动友、铺张浪费;三是有些廉洁的官员,为了提倡节约新风或阻止巴结逢迎者乘机馈赠厚礼。避寿是一种良好的风俗,并非对客人的冷落或不恭敬。
虚岁与做寿
有人这样说,在全世界,或许只有中国人有两个年龄,一个周岁,一个虚岁。对于“周岁”怎么回事,可能一般人还能说得清楚,而虚岁如何“虚”,却是件很容易让人迷惑的事情。
很多人认为,周岁加一岁得出的结果就是虚岁,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说法。其实,很多时候,所谓“虚岁”这个概念一般只用于男人,此即“男进女满”,意思是男人按虚岁计算年龄,女人按实岁计算年龄。况且在实际的计算中,虚岁也不仅仅就是周岁加一岁那么简单。虚岁的具体计算方法是这样:一个人一出生就算一岁;如果恰好这人出生在农历年年末,那么不但一出生就算一岁,并且一到大年初一又要加一岁,如此算来,这个孩子到了满实岁一岁时,按虚岁就已经是三岁了。
因此,在计算虚岁时,春节是个特别重要的时间点,每过一个春节,虚岁就应该加上一岁。如果一个人的生日是阴历的腊月中下旬,那这个人还没有满月,他的虚岁就到两岁了。那种单纯认为虚岁就是周岁加一岁显然是不完全正确的。
知道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会理解,为什么很多老人往往会提前两年过自己的七十大寿、八十大寿。
民间温锅庆乔迁的习俗
人搬到好地方去住或官职高升谓之“乔迁”,源自《诗·小雅·伐木》的“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原指升迁,现在人们多用来指代迁入新居。“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是人生四大喜事,除此之外,乔迁也算人生一件大的喜庆事了。所以每逢谁有乔迁之喜,其亲朋好友总免不了要前往祝贺一番。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温锅”。“温锅”是我国民间流传较广的一种习俗,在很多地方都流行,只是说法略有不同,如因地域不同又有“暖锅”、“温居”、“暖居”、“暖房”、“烧炕”、“添囤”的说法。具体地,说,温锅是指自建新房落成或购买新房后乔迁,或兄弟婚后分家独立成户迁进新宅,亲朋好友、街坊邻居等携带礼品前去庆贺乔迁,主人设宴款待来贺者的习俗。温锅中带着人们的美好祝愿,俗语说“温温过得红火”,意思是说乔迁新居温锅后新家沾了人气很快会温暖起来,充满了家的味道,日子会过得红红火火。
温锅的起源与当时的生活水平低下有关。以前,普通人家生活不富裕,盖房是一件大事,有些家庭几乎拿出了家里的全部积蓄。盖完新房后,很多人常常会出现经济拮据的状况。在此情况下,亲戚朋友、街坊四邻们会送来一些食物、礼品,帮着添置些家庭用具,以助他们渡过难关。当然,主人要炒菜设宴做饭招待客人。由于迁入新居,锅灶当然是新的,同时也是凉的。这一炒菜做饭,锅灶就热起来了,所以叫“温锅”。同时也寓意这个新家从此步人正轨,红红火火地过日子了。
实际上,温锅就是亲朋邻里相助,众人添柴火焰高,乔迁新居的生活困难暂时就缓解了。对于婚后分家独立成户的人来说,也是如此。新成立的家庭,刚刚自立,毕竟财力有限。通过温锅,一方面大家表示祝贺,另一方面大家送一些生活必需品,帮助安锅立灶,解决刚开始独立生活的困难。这也充满了浓浓的亲情,使新户主备感温暖,在精神上也能得到极大的安慰。
此外,有些地方温锅时希望人越多越好,他们觉得人越多人气越旺。特别是搬到一个新地方之后,人们更希望有众多的人前来温锅,其想法是“人多势大不受欺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