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不是迷信
《辞源》说:“风水,指宅地或坟地的地势、方向等。”旧时迷信据以附会人事吉凶祸福。再看一下《辞海》是怎么说的:“风水,亦称堪舆”。中国的一种迷信。认为住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等形势,能招致住者或葬者一家的祸福。也指相宅、相墓之法。
那么,究竟什么是风水?风水又称堪舆、图宅、青囊、相宅之术等,是我国古代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术数类别。晋人郭璞传古本《葬经》谓:“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由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风水探源》一书,潘谷西教授在序中指出:“风水的核心内容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的一种学问,其范围包含住宅、官室、寺观、陵墓、村落、城市诸方面,其中涉及陵墓的称为阴宅,涉及其他方面的称为阳宅。风水施加于居住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对基址的选择,即追求一种能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能满足的地形条件;第二,是对居处的布置形态的处理,包括自然环境的利用与改造,房屋的朝向、位置、高低大小、出入口、道路、供水、排水等因素的安排;第三,是在上述基础上添加某种符号,以满足人们避凶就吉的心理需求。”
由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出版的《住宅风水勘吉凶》一书,作者在前言中说:“在中国古老学识当中有一门叫做堪舆,通常被称为风水。按照笔者多年的研究心得,这门所谓风水,如果用现代化的字眼叫,应该叫做‘地球磁场与人类关系学’。从内容来说,风水这一学问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讲究峦头形势,另一部分讲究方位理气。”
詹鄞鑫先生在《文史知识》(1988年第3期)中撰文说:“所谓风水,是相地术的一个俗称。按照中国的传统习俗,大凡兴工动土,都要察看地形环境,看它是否得风得水,然后择宜土,避凶地。”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地理系学者尹弘基在《自然科学史研究》(1989年第1期)撰文说:“风水是为找寻建筑物吉祥地点的景观评价系统。它是中国古代地理选址与布局的艺术,不能按照西方概念将它简单地称为迷信或科学……中国风水建立在以下三个前提的基础上:1,某个地点比其他地点更有利于建造宅第或坟墓;2,吉祥地点只能按照风水的原则通过对这个地点的考察而获得;3,一旦获得和占有了这个地点,生活在这个地点的人或埋葬在这个地点的祖先和子孙后代,都会受到这个地点的吉祥影响。”
那么,风水是不是迷信?我们认为,风水是从古代沿袭至今的一种文化现象,一种趋吉避凶的术数,一种广泛流传的民俗,一种有关环境与人的学问,一种理论与实践的综合体。风水可分为阳宅和阴宅两大部分,阳宅是活人的居住活动场所,阴宅是死人的墓穴。风水理论有形势派和理气派之分,前者重在以山川形势论吉凶,后者重在以阴阳、卦理论吉凶。风水的核心是“生气”。它的概念十分繁杂,涉及龙脉、明堂、穴位、河流、方向等。它有许多禁忌,对时间、方位、地点都有讲究。阴宅学说有浓郁的迷信色彩,极深地毒害着民众。阳宅的理论与实践有一定的合理性,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对风水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有待于深化。
风水与风水术
人们通常所说的风水,实际上包括两种意思。有时指好地形、好风景。如,人们游览漓江时,往往会情不自禁地说:“多好的风水呀!”人们买了一块地皮盖房子时,也常常说:“好风水!”有时,风水是指风水术,即风水的理论和实践。如,人们说某某人擅长风水,某某人研究风:水,某某人靠风水吃饭。
严格地讲,风水与风水术是有区别的。风水是一种客观存在。风水术是主观对客观的活动。风水的本体是自然界,风水术的本体是人。
既然人们习惯把风水与风水术混在一起,我们也不必强求分开,只是要注意人们在谈论风水一词时到底是在讲客观还是在讲主观,以便理解人们表述的真正意思。
风水,作为特定的术语,晋郭璞最先作了解释。郭璞在《葬经》云:“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到底怎样乘?怎样聚?什么叫风?什么叫气?郭璞没有展开论述。
风,是空气流动的现象。水,是水流。气,即所谓的地气。生气,即有生机的地气。乘生气,就是要寻找并利用有生机的地气。风水,就是乘生气的一门学问,是一种择吉地以避凶的术数。
清人范宜宾注郭璞《葬经》云:“无水则风到而气散,有水则气止而风无,故风水二字为地学之最重,而其中以得水之地为上等,以藏风之地为次等。”这就是说相地的关键是因水聚气,如果没有水,风一吹就会把气吹散。只要有了水,气就会聚集,风也就不会吹拂。有水之地最佳,避风之地次之。
所以,历代的风水师总是从龙脉人手,因为龙脉为地之气,气之来有水导之,气之止有水限之,气之聚无风以散之。有了生气,葬者就有了福音。
在古代,风水一词在民间用得最普遍,在官方则不尽然。明代郑和出使西洋,随船有管风水的官员,这些官员负责观风察水,与我们所理解的风水是两回事。
风水的别称
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风水又有形法、青乌、堪舆、相地、相宅、图宅、青囊等别称。
形法 《汉书·艺文志》有形法类,收录有《宫宅地形》二十卷(亡)。什么叫形法?其书云:“形法者,大举九州岛岛之势以立城郭室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数,器物之形容,以求其声气贵贱吉凶。犹律有长短,而各征其声,非有鬼神,数自然也。然形与气相首尾,亦有有其形而无其气,有其气而无其形,此精微之独异也。”姚明辉的《汉志注解》云:“大举九州岛岛之势,以立城郭室舍,即相地相形。”
形法。指形貌,不仅仅是指相地。《四库全书总目·术数》说得很清楚:“然形法所列,兼相人相物,则非相宅相地之专名,亦属假借。”
青乌。汉代有一位方士叫青乌子,传闻他撰有《葬经》,后世奉之为宗祖,以他的书为经典。北周庾信的《庾子山集》有“青乌甲乙之占,白马星辰之变”。《旧唐书·经籍志》记有《青乌子》三卷。唐柳宗元《昌黎先生集》有“艮之山,兑之水,灵之车,当反此。子孙万代承灵祉,谁之言者青乌子”。说明柳宗元可能见到过《青乌子》一书。唐王瓘在《轩辕本纪》中说:“黄帝始划野分州,有青乌子善相地理。帝问之以制经。”
堪舆。堪舆的本义是天地。堪为天,舆为地。《文选·甘泉赋注》:“《淮南子》曰:‘堪舆行雄以知雌。’许慎日:‘堪,天道也,舆,地道也。”’《汉志》载有《堪舆金匮》十四卷(亡)。被泷川资言考证为“说风水方位之书”。舆,曾假借为余。《隋书·经籍志》中《子部·五行类》载有《堪余历注》、《堪余》,《地节堪余》、《大小堪余历术》等书目,这些实际上是历书。
汉代学者经常谈论堪舆,未必都是讲天地,往往是讲神怪。《汉书》,卷八七引扬雄《甘泉赋》:“属堪舆以壁垒兮,梢夔魃而扶猬狂。”孟康注云:“堪舆,神名,造图宅书者。”可见堪舆是造图宅书的神。
相地。地即地理。风水师常常被人称为地理先生。古代的地理,往往专指风水事宜。明代李国木编有《地理大全》,清代端木国瑚编有《杨曾地理元文四种》,清代寇宗辑有《菊逸山房地理正书》,这些书籍都没被收录于史部舆地类,而是被收录于子部术数类,因为它们是专讲风水的书籍。图宅 图宅书已佚。汉代王充《论衡·诘术篇》引用了几段图宅书的原文。第一段:“图宅术曰:‘宅有八术,以六甲之名数而第之,第定名立,官商殊别。宅有五音,姓有五声,宅不宜其姓,姓与宅相贼,则疾病死亡,犯罪遇祸。”’第二段:“图宅术曰:‘商家门不宜南向,征家门不宜北向。”
相宅。先秦习惯称相地为相宅。宅本指活人的居所。《尚书·召诰序》云:“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传》云:“相所居而}、之。”《左传·昭公三年》云:“子之宅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这些都指人们的生活住宅。
人死之后也需要安歇长眠的场所,于是,宅又被称做死人的墓穴。《礼记·杂记》云:“大夫卜宅与葬日。”《疏》云:“宅谓葬地。”汉以后,人们仍习惯称宅为葬地,《广雅·释邱》云:“宅跳,茔域,葬地也。”
相宅术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相活人居所,二是相死人墓地。前者为阳宅,后者为阴宅。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为了人而相地,相地后又有一定的建设事务;不同点是前者为活人,后者为死人。前者有一定意义,后者完全无意义。
图宅,为堪舆家所宗之术,为看风水、相宅、相墓的别称,“图”指河图。
青囊 青囊本是古代相术家装书的黑袋子,后借称相术家,又以之作为书名,进而作为风水术的别名。《晋书·郭璞传》记载有个隐士郭公传授《青囊中书》九卷给郭璞。以后,又有《青囊经》传世,专讲风水。唐代陈子昂《陈伯玉集》有“传道寻仙友,青囊卖卜来”。
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早在夏朝就已形成。它认为阴阳两种相反相对的气是天地万物的源泉。阴阳相合,万物生长,在天形成风、云、雷、雨各种自然气象,在地形成河海、山川等大地形体.在方位上则是东、西、南、北四方,在气候上则为春、夏、秋、冬四季。天之四象,人有耳、目、口、鼻与之对应;地之四象,人有气、血、骨、肉与之对应:人又有三百六十骨节以应周天之数;所以天有四时,地有四方,人有四肢,指节可以观天,掌纹可以察地,天、地、人合一。发展到后来,甚至某命理师屈指一算,一看掌纹,就能断出凶吉,其实这是没有任何科学根据的。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种朴素的哲学思想。它以日常生活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为元素,作为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这五类物质各有不同心性,如木有生长发育之性;火有炎热、向上之性;土有和平、存实之性;金有肃杀、收敛之性:水有寒凉、滋润之性。五行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质,分别纳入这五大类的范畴。这五种元素在天上形成五星,即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在地上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在人就是仁、义、礼、智、信五种德性。古代人认为这五类物质在天地之间形成关联,如果天上的木星有了变化,地上的木类和人的仁心都随之产生变异。迷信色彩十分浓厚的占星术就是以这种天、地、人三界相互影响为理论基础衍生而来的。
具体内容有,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克,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天干五行甲乙同属木,甲为阳木,乙为阴木;丙丁同属火,丙为阳火,丁为阴火;戊己同属土,戊为阳土,已为阴土;庚辛同属金,庚为阳金,辛为阴金:壬癸同属水,壬为阳水,癸为阴水。地支五行寅卯属木,寅为阳木,卯为阴木;巳午属火,午为阳火,巳为阴火;申酉属金,申为阳金,酉为阴金;子亥属水,子为阳水,亥为阴水;辰戌丑未属土,辰戌为阳土,丑未为阴土。
中国的风水鼻祖,郭璞
风水术源远流长,门派众多。魏晋时期,中国出现了不少风水大家,其中最负盛名的是郭璞,他的《葬书》将风水术从传统的相地术中抽出,对风水下了定义,并全面构架起风水理论,奠定了后世风水的基础。
郭璞(276~324),字景纯,河东闻喜(属今山西省)人。他是风水界不可多得的人才,《太平广记》卷十三记载他“周识博物,有出世之道,鉴天文地理,龟书龙图,爻象谶纬,安墓卜宅,莫不穷徽,善测人鬼之情况”。这些记载颇有些传奇色彩,把他描绘成了半人半神的“阴阳人”;在民间,也流传有不少关于他相术方面的故事,这些故事出神入化,更增强了他的神秘性。郭璞撰写的《葬书》(或称《葬经》)。把风水术从传统的相地术中分离出来,对风水一词作了具体的解释,全面论述了风水术的理论与实践,从而奠定了风水术的基础。
在郭璞还没有名气的时候,他的母亲去世了,郭璞选中一块很平常的地在那里安葬,这块地离水很近,一到夏天雨水增多就会被大水淹没,当时许多风水师都说这块地不好,郭璞没有理会,仍旧坚持自己的判断。说也奇怪,几年之后,沙土上覆,大水不但没有涨上来,反而自行退去,墓周围几十里都成为桑田。这件事情使郭璞名声大振,从此奠定了自己在风水届的地位。许多远方之人都慕名而来,请他前去相墓。
郭璞《葬经》谓:“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在郭璞看来,风水的本质就是阴阳,郭璞创造风水二字的原意乃是指龙的行和止,讲的就是阴阳相对、阴阳交媾。龙行必然呼啸而生风,风主动;龙止必有砂环水报而为征,水主静。风水的含义就是选择龙行止有度的地方,通过建筑的手段将其利用,从中乘龙之生气,收纳旺盛的堂气。
我们今天以科学的态度剔除其中的迷信色彩和玄学成分,则风水实际上是一门古老的环境学和场态学。是研究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学问。古代风水学所依据的理论体系是“天人合一”的,追求人与自然的融洽和谐。这种哲学观念长期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形成了我们民族崇尚自然的风尚。郭璞首倡的“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迄今传承了一千七百多年而巍然不倒,在今天更加熠熠生辉大放光芒。所以,中国人习惯把郭璞称为风水鼻祖。
风水先生看龙脉
在风水术中,看龙脉是一门复杂的学问。龙脉指如龙般妖娇翔,飘忽隘显的地脉。地脉以山川走向为其标志,故风水家之龙脉,即是随山川行走的气脉。
《阳二宅全书·龙说》云:“地脉之行止起伏曰龙。”
《撼龙经》云:“大率龙行自有真,星峯磊落是龙身……龙神二字寻山脉,神是精神龙是质。”龙行飘忽,即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山脉亦多起伏逶迤,潜藏剥换。
郭璞《葬经》所谓“委蛇东西,忽为南北”即是此意。辨龙首要分清枝干,寻得干龙而于支上点穴,大非吉事。
那么,古代的风水先生是怎样看龙脉的呢?首先是看来龙之祖山。因为祖山奠定了凶吉的根源。由远而近,祖山分别是太祖、太宗、少祖、少宗、父母之山,祖山好,才有好穴,也才有好运。
看了祖山,再看来龙。风水以土为龙之肉,以石为龙之骨,以草为龙之毛。龙有顺有逆,逆为贵。龙欲其聚,不欲其散。龙欲其止,不欲其行。龙有十几种,如游蛇龙、平冈龙、嵯峨龙、兴射龙、孤秀龙等。
龙脉有好有坏。凡是主山起伏逶迤、星峰秀丽、枝脚随身、山势巍峨,就是发福的山。凡是懒散怯弱、死硬臃肿、粗恶直长、散乱尖利的龙脉都不好。还要看支山,支山要是如仓如库,如旗如鼓,如天马贵人、笏印文笔、金箱宝剑,就属贵格。支山的作用是迎送、朝拱主山,使主山更加威形浩荡。
风水先生又用八卦解释龙脉,并且与人生祸福附会在一起。说干山主贵人高寿;坎山主忠寿贤良;艮山主人丁兴旺;震山主生男生女;巽山主山出贤婿;坤山主妇女高寿;兑山主科甲高中;离山主督目之灾。
风水先生用“气”解释山,说气不和山不植,气未止山走趋,气未会小而孤,气不来脉断续,气不行山垒石。又有所谓的五不葬山。一是石山不可葬,因气以土行。二是断山不可葬,因气以脉来。三是童山不可葬,因气以生和。四是导山不可葬,因气以势止。五是独山不可葬,因气以龙会。这五山又可变通,如石山有土穴、童山干燥,皆是可葬之山。
看罢了山,又要看地形,即所谓看人首。风水先生认为,龙之入首有五格(直横回飞潜),直龙是撞背来,顶对来脉结穴,气势很大,发福极快。横龙是从侧落。回龙是曲翻身。飞龙是结上聚。潜龙是落平洋。另有所谓的闪龙入首格,即龙脉躲闪,这是要考考风水先生是否善于识别。如果入首不佳,一切都是徒劳。
龙脉大致如此。风水先生看罢形胜,就用罗盘测方位。看入首在某字上,系四局中乙辛丁癸,何龙生旺之地。坐其生旺,避其八煞,依法定向结穴。
风水先生认为看龙脉绝非易事,盖龙脉绵亘,远者百里千里,近者数十里、二三里,自起祖发脉,以至到头入首,其间有太祖、少祖、穿帐、过峡顿跌、束气等处。既怕风吹脉露,又恐穿田脉隐。所以,看龙脉是风水中最难的事情。
看风水需要悟性
在古代,风水属于玄学,不是每个人都能懂的。看风水吉地,要有极高的悟性。《青囊海角经·情性》云:“据星点穴是矣,有离星出脉者何以知之?据脉点穴是矣,有离脉出气者何以知之?若此者,非常法所能拟议,须于无中看有,去处求留,散中求聚,游神于牝牡骊黄之外是为得之,术家所以有道眼法眼之说也。又曰水底必须道眼,石中贵得名师,岂真有一道神光下烛九垓,若是之,异于人哉!盖其仰视后龙之势,俯察入首之情,旁观从佐,遍览朝迎,知其势之所趋,情之所至,不于此而必于彼也。此古人神解之妙,有独行独见不可以示人者。今人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遂目古人所为如神如鬼而莫之及,亦可一笑矣。”
所以说,看风水就要反对教条、反对生搬硬套。应该综观地形,“知其势之所趋,情之所至”,达到“神解之妙”,这才算得上“如鬼如神”的风水先生。谢和卿在《神宝经》中赞成这种观点,他说:“窝穴宜深更宜浅,天机切要心明。乳情宜下又宜高,秘诀全凭眼力。”一切风水理论都要通过眼力付诸实践,有眼力就有了悟性。有了悟性,就能相好地。
看地不能只看表面,要看到更深的东西。高明的相地师能洞穿地下三尺,透视吉凶。《古今图书集成·堪舆·名流》记河南人毕宗义留心术数,有一次看见一座新坟,环视后说:“这个地很凶,葬后有祸。”墓主人追问他,并让他与原地师对质,原地师说:“这地是卧牛形,来山去水,无不合局,怎么能说有凶呢?”毕答:“此地虽好,但牡牛好抵触,土下三尺有异物可证。”墓主人掘土以验,果然有两块大石。众人皆叹服。
相地要十分细致,毫厘之谬,如隔万山;尺寸之违,便同千里。稍有疏忽,就把穴点坏了。
选择宅基地的宜忌
汉族作为一个定居的农业民族,不仅注重房屋的居住功用,而且将住房与“家”的兴衰命运紧密相连。每一个家族、家庭都希望自己能够发展壮大,光宗耀祖。为达到这一目的,人们便在住宅的建造上大做文章,设法选择有风水龙脉、神灵保佑的区域建房,而一些建房的地点、方位及房屋陈设,由于不符合“风水”、“相宅”观念就被列为禁忌。
选择地址,俗谓“相地”,就是对客观事物环境的取舍,可谓建筑的前提。在汉族民间,农耕生产对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有着强烈的依赖,渐渐地,便赋予自然高度的精神象征意义,认为自然环境的优劣会直接导致人命运的吉凶祸福。因此,在建筑上,选择好的基地就显得十分重要。宅基地的选择有许多禁忌。明代《阳宅十书》云:“南来大路直冲门,速避直行过路人,急取大石宜改镇,免教后人哭声顿。”“东西有道直冲怀,定主风病疾伤灾,从来多用医不可,儿孙难免哭声来。”“宅前有水后有丘,十人遇此九人优,家财初有终耗尽,牛羊倒死祸无休。”符、利经营符、保猪不灾符等。
这些符多用桃板书写,桃板的尺寸有规定。如宽一尺二,合十二月;高一尺二,合十二时,共合二十四气。板上画图,也有的仅仅写个“善”字或“福”字。
桃板写毕,还要择时悬挂。安善板是在四月初八辰时,请公平、正直、涵德并著者撰写并悬挂在显眼处。安吞符是在寅日寅时悬挂。有的符不仅钉在屋前,还要四面钉,甚至八面钉,使邪气从哪个方向都不能侵入。
常用的还有立石法。凡人宅舍有神寺庙宇相冲,就在大石上书写“玉清”二字。凡宅逢盗贼,就在大石上书写“玉帝”二字。凡庙宇房脊冲宅,就在大石上书写“摄气”二字。凡道路冲宅,就在大石山书写“泰山”二字。凡邻屋脊射宅,就在大石上书写“干元”二字。此外,又有写“金刚”、“天通”、“干罡戊己”、“天蓬圣后”等字的。这些大石都重50至100斤,以青石、赤石为吉。如安泰山石,高四尺八寸,宽一尺二寸,厚四寸,埋土八寸,在五龙、五虎日,于寅时立于地。当触犯了虎口之地、龙尾之地、太岁之地时,就以泰山石挡邪。
又有埋物法。以白杨木刻人形、牲畜形埋在土中,也有的用土和泥,做成泥人。土不是一般的土,要古城墙土、灶土、古墓土。水不是一般的水,要古井水、沐浴水。有时埋老鼠,马蹄、蛇皮、猪血、虎骨等。一般埋入一尺二寸深。
又有置镜法。有一种白虎镜,凡人家门前有高楼、庵观、寺院、旗杆、石塔相冲,用此镜悬于门上,镇之大吉。
还有泥墙法。用灶土、市铺土、古墓土、街心土、狗头骨烧灰、岁德方向土,按比例和拌,泥在墙上,在所泥之处贴符。
这些方法往往并用。目的只有一个:从心理上安慰人。实际上,这些方法都不能避祸,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那些土、石、符、镜都是不能为人避祸的。
门向选择有学问
随着住宅朝向的确定,门窗的方位也被确定。门是内外空间分隔的标志,是迈入室内的第一关口。古人认为门是住宅的吐、纳气之门户,故曰:宜开吉方旺方。
中国人历来重视各种门的处理,风水更是对其投以深切的关注:“宅之吉凶全在大门……宅之受气于门,犹人之受气于口也,故大门名曰气口,而便门则名穿宫。”“地理作法……全藉门风路气,以上接天气,下收地气,层层引进以定吉凶。”
民间一般立门于南、东南及东三方,俗谓“三吉方”,又以东南为最佳,俗称青龙门。对照传统民居的大门位置,多与此说相合。古代门向的禁忌与住家的姓氏相关。《论衡·诘术篇》云:“《图宅术》曰:‘商家门不宜南向,徵家门不宜北向。’”《无何集》云“角家门不宜西向,宫家门不宜东向”等,便是这种古俗信仰的例子。
门向禁忌更多的是涉及到门外的环境。在浙江金华,“旧时正门如果正对别家屋栋、墙角、山头、岩石等,认为是大不吉利的,必须祈求虎神相隔”。认为凡人家门前有西池,为哭字头,不祥;西边有池,为白虎开口,不吉,皆须忌之。天津旧时盖房,忌讳自己的屋门正对着别家的门、窗和山墙,说是“窗户对着门,不打官司就死人”。“门对门,尽死人”。尤以门小者更遭其害,俗话谓之“大口吃小口”。若不能避,须于各自门内垒影壁墙,以挡避邪物侵袭。门口正冲小巷及邻家房前兽头也不行,俗以为不吉,要设法破解。门还忌正冲房檐滴水,俗话说:“房檐滴水滴门帮,一年之内死一双;房檐滴水滴门口,不伤大口伤小口。”
总之,这一类关于门的开向、方位的禁忌多是为了避免“气冲”。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民间有一简便的方法便是在门边置屏墙一堵,或直或曲。另一方面又要保持“气畅”,因而屏墙多是不封闭的,如入口处的影壁等,使得内部空间还呈现与室外相融合流通的意向。
屋向背合、种大树之忌
古人在讲求自然地形之吉的同时,也十分重视相邻建筑位置及向度上的相互关系。总的要求是合乎情理,忌背合,即不能与众人的屋向相反。风水称与众向相反的建筑为“众抵煞”,有“烦恼皆因强出头”的说法。对于屋前空地(称做地台),不能两边低而自己独高,只可人高而略低,过低又不可,这正是中国“中庸”、“平均”思想在建筑上的表现。
另外,古人还忌在大门前种大树。即使种,也要有选择,“东种桃柳(益马),西种栀榆,南种梅枣(益牛),北种柰杏”。又“中门有槐富贵三世,宅后有榆百鬼不近”,“门庭前喜种双枣,四畔有竹木青翠则进财”(《相宅经纂》卷四)。
河南一带禁忌在院内种植楝树,以为楝子为苦豆,兆主人食苦果。南方沿海一带忌在房屋周围种芭蕉、香蕉,俗信易聚鬼,或令妇女得血疾。《无何集》说:“有指草木言者:如宅东有杏主败:宅西有李主淫;槐主富贵;芭蕉,招祸之类是也。”这些禁忌,貌似无稽,若考察这些不同树种的生长特性,可知其中颇有科学道理。譬如槐树喜光不耐阴,适宜种于住宅南面。榆树速生,枝叶繁茂,种于宅后有利于防风、御寒。特别有意思的是榆树具有极强的吸附毒气、烟尘的性能,种于宅后能够净化空气保护环境,故有“百鬼不近”的说法。
而开封一带流传一种“宅忌”民谣:“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门前不栽鬼拍手。”桑与丧字谐音;“柳”指父母死后,送殡多用柳枝做“哀杖”、“招魂幡”;“鬼拍手”是指杨树,多植于基地,其叶迎风作响,似人拍手。民间还有“屋后不栽槐”的说法。据说古时有尊槐之风俗,槐于古代是吉祥、长寿和官职的象征,因而民间禁忌植槐于屋后。
第十辑 摇曳多姿的服饰文化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类社会经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 万年。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别以后,披看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 徘徊难以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创造出又一个物质文明。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