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上佩带装饰品
一般意义上,我们把服饰分解为“衣服”、“装饰”。衣服的最大实用价值则是冬季防寒,夏季防烈日曝晒及防虫蛇叮咬、风雨袭击和荆棘划破皮肉等;出于羞耻感的遮蔽需要和功用,则可能是由群婚向对偶婚过渡时才有的,也就是出于保护身体之需要。
装饰品始见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后汉书·舆服志》中说,相传原始人“见鸟兽有冠角髯胡之制,遂作冠冕缨蕤,以为首饰”。也就是说,装饰品的起源晚于衣服。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饰与审美意识相联系了。
山顶洞人除以石珠、海蚶壳为装饰品外,也以兽牙、鱼骨和骨管装饰自己。这些东西最初只是作为勇敢、灵巧和有力的标记而佩戴的,到了后来,正是由于它们象征着勇敢、灵巧和有力,因而开始引起人们产生审美的感觉,而把它们归入装饰品的范畴。
装饰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佩戴或悬挂在身上的装饰品,即通常所说的首饰,如项链、戒指、耳环、簪子等;第二种是化妆型装饰,如涂脂抹粉,梳束不同的发式发型,或在面部及身上绘以图案等;第三种是毁饰,如凿齿拔牙,文身文面,穿耳洞,裹脚腰等,以摧毁和强力方式改变身体某些部位的自然状态达到装饰目的。
我国早期的饰品和饰俗
中国古代佩饰如繁星灿烂绚丽,数不胜数。其种类之多,比起今人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出土有许多骨制成的装饰品。在商代的遗址中,已出土的有玉佩、铜饰等。周代遗址中出土的玉佩、玉环、圭、璧、耳坠、项饰、笄、梳等用于装饰的东西更多,而且能看出明显的等级区分。
玉是最主要的佩饰,“古之君子必佩玉”。玉贵为统治者专有,从而可以标志佩戴者的身份。“温润而泽”的玉被用来象征戴者的“仁”。玉的“缜密似栗”则象征着“智”。佩玉者并非只佩一种玉,所以走起路来,玉石相撞发出叮咚之声。玞也是佩玉中的一种,形状为环形断开,故古人常以玞寓决、断之义。《史记》里记载,范增多次用眼神提示项羽,后又举起玉块,以暗示项羽赶快决断杀掉刘邦。
古代还有佩弦、佩韦等。《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常佩韦以自缓,意安于之心缓,常佩弦以自急。”韦是加工后柔软的皮,其性缓,弦在弓上总是绷得紧紧的,其性急,所以佩载在身,既是装饰又可起到“座右铭”的作用。
汉代人喜用双印作佩饰。双印上刻有文字咒语,据说把它挂在身上,可以驱除瘟疫。双印的质料,根据官员的级别而定:皇帝、诸侯、王公的多用白玉制作,其次分别是犀牛角和象牙。皇帝的印饰用五彩丝绳并加红色的穗子系缚,王公以下用红色丝绳并加珠穗系缚,挂在革带上。
古人还喜欢在身上佩挂香袋,后来多称香囊。袋中放香草香料,不时散发出阵阵幽香,而佩者不限于妇性,主要是“男女未冠笄者”。
除服饰和头部发饰之外,人类出现较早的装饰物还有耳饰、项饰、戒指和手镯等。耳饰有坠、环、管等多种。项饰古代多为玉石、兽骨、兽牙穿成的项链,后来才逐渐有金属的项圈。
发型式样很多,大致的演变过程应是先有披发,如《后汉书·西羌传》所说的羌人“被发覆面”;而后出现结发,包括打一结式、梳髻束带式和螺髻式。第三种就辫编发,即梳成辫子。这些发型在我国少数民族中至今仍能看到,有的还很流行。
文身,在现代常见的有拔除面部汗毛、拔除胡须和体毛、文身、文面、缺齿(或叫凿齿)、穿耳、束腰腹等。其中一部分是为了美或吸引异性,有的则是为了表现勇武,对痛苦有顽强的忍耐力。关于文身与文面的最初起因,恐怕是多方面的,原始宗教信仰、图腾崇拜、避邪妨害、区别于其他部落的人等,是主要起因。台湾高山族的一些支系在半个多世纪以前还保留有缺齿(拔掉犬齿)、束腹、拔除体毛、文身、文面、在手腕上烧伤结疤等毁饰习俗。
这里仅列举了古人佩饰中的一部分,但从中仍可看出,古代的佩饰与今天的一样,都有着实用、美饰和标志社会地位的作用。只不过在古代佩饰的实用性更突出,而今人尤着重其美化功能罢了。
古人文身的古老习俗
文身是一种古老的习俗。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文身也是一种文化。
文身的前身是刺青,是在文身机还未出现时,用针沾墨水在身上一针一针把图案刺上去,图案多以社会风气较重的兵将、龙虎为主,很多人是在监狱里面做的,因为刺青只有黑色,不是专门的文身颜料,时间长了颜色会发蓝发青,所以又叫刺青。
在当今社会,文身已不多见,因为人们对文身总是嗤之以鼻。而在古代则不然,古人对文身颇有好感,认为文身不仅是神秘的,更是美好的象征,并且其中蕴涵有许多文化内涵。
比较常见的有图腾崇拜之说。我国古代周朝吴越的老百姓,因长期在海边、水乡生活,对蛟龙十分敬畏,就在身上文上各种龙的图案,表达对龙的崇拜。在台湾地区寄居的一些少数民族,视太阳、蛇为造物主,所以在身上大多刺上太阳和蛇的图案。这样的文身,代表着一种信仰,一种希冀和一种朴素的愿望。
在海南生活的黎族群众,自古把文身作为成年人的标志。文过身的青年男女,意味着已长大成人,同时也获得了婚配的资格。从已婚妇女不同图案的文身中,还可以知道她的年龄、爱好等。这种文身表达了一种鲜明的民族特征。
还有一种说法,称文身是一种修饰。古代有一个传说:一女子相貌丑陋,为此抑郁不乐。一男人主动相劝:“你的面貌甚丑,刺面必会转丑为美。”女子听后,找人在面部文上图形,效果甚佳。受到她的启发,许多人把文身作为遮丑的一种手段,把文身图案作为一种欣赏的对象。到了盛唐时期,出现了许多专业的技工专门从事文身,市面上也到处可见文身的工具及材料。正可谓:“印上簇针,为众物状,如蟾蝎鸟兽,随人所欲。”
文身作为一种习俗,它有一个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在唐以前,汉文古籍就说越人“敬巫鬼”、“畏鬼神”。包括傣族在内的各族人的文身是源于越人的“断发文身”,其最早的原因正如《淮南子》一书所说的,这里“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人们就被发文身,以象鳞虫”,即“为蛟龙之状,以入水,蛟龙不伤也”,这就是一种朴素的仿生,以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始心态。傣族传说中的一位男青年得到龙女的帮助,在身上刺了很多鳞状的花纹,入水时,水向两边分开,水怪也不伤害,这就把文身作为一种避邪的巫术。傣族中的另一个传说是一位男青年因有文身吓坏了魔鬼而杀死了他,正是这种避邪防害的异曲同工。
在唐宋以后的一些古籍中,把文身的蛮夷分为“绣脚蛮”、“绣面蛮”和“雕题蛮”数种。明时《百夷传》云:“不黥足者,则众皆嗤之,曰妇人也,非百夷种类也”。说明其时已进入父系社会,文身既示男女之别,又别民族之异。在文身图案中的傣文、佛碣是佛教传入和有了文字以后的发展。傣族传说是佛祖为了使小和尚专心听经、以修正果而画上的花纹。这也许是为了展示男人在佛寺接受了教育,已由“生人”变成了有知识的“熟人”吧!
关于文身还有一些讲究,比如佛像、观音像、死神、夜叉、罗刹鬼等不要轻易纹在后背或前胸,尤其是体质虚弱的人,会有可能“扛不住”或“背不动”。另外把佛像、观音像或关二爷纹在前胸也不太好,因为感觉上是想用佛力或神力来挡煞,这样对神佛不敬,而且也可能会“抱不动”,所以通常这些图案都是纹在大臂或腿部等部位。
是先有帽而后有冠
衣裳形制既备,于是帽子发饰和鞋便相继产生。据《后汉书·舆服志》载:“上古穴居而野处,衣毛而冒皮。”《释名》云:“冒,帽也。”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有陶笄、骨笄、骨簪等,说明这个时期已有束发甚至戴冠的风俗了。帽子的产生亦起于防暑御寒的需要。人们把一大片树叶盖在头顶遮日或防雨,把一块皮毛包在头上防冻,就是最初的“帽子”。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阶级和等级的差别,这种差别随之在服饰上明显地反映出来。《尚书·商书·太甲中》记载:“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于毫。”说明在一些礼节中对服饰已有相应的要求,至周代,关于服饰的文字记载渐多。西周毛公鼎铭文中有“虎冕练里”、“易女兹弁”等记载。周代后期封建制度初兴时,服饰上的等级区分走向系统化,如冕服制中已有六冕,弁服中已分三弁。《礼记》、《周记》、《仪礼》等书中,关于服饰制度的记载更是由简到繁,不同等级在不同场合要穿着不同的服饰,要有不同的打扮。
另外,关于帽子还有很多不同。
冠与后世的帽子在形制上明显不同。冠并不像帽子那样把头顶全部罩住,而是用一个冠圈套在发髻上,用以束住头发,同时也起装饰的作用。
冕,从日(即古帽字)免声,是大礼帽,天子、诸侯、卿大夫在祭祀时所戴。
弁,有皮弁、爵弁之分,是贵族戴的比较尊贵的帽子。
古时只有统治阶级、王公贵人才能用冠(戴帽),奴仆只能用巾(黑纱)包头。《释名》上说:“士,冠;庶人,巾。”巾,又称绡头、幅巾、帻。王公贵人在巾上再加冠。
唐朝时,巾又称幞头,以纱为之,因为纱质较软,就用桐木做一衬子垫在里面。后又因两角软垂,就用铁丝把“软翅”撑起来,这样就成了硬质的乌纱帽。
象征官阶的乌纱帽
乌纱帽
看传统的古戏,常见到舞台上的官员头上戴着有两翅的乌纱帽,秀才中了状元,也戴着类似的帽子。乌纱帽究竟有什么样的来历呢?
据说乌纱帽是来自南朝刘宋王休仁的点子。王休仁创制乌纱帽,并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原因,纯粹是赶时髦,想做顶和别人不一样的帽子来戴戴。他将一块黑色的纱布,四边抽扎起,中国第一顶乌纱帽于焉诞生。
王休仁戴著自制的小帽在街上走的时候,果引起人们的兴趣与讨论。由于材料便宜,制作简单,式样大方,所以后来有不少人仿制著戴。隋朝的杨坚,也是这种乌纱小帽的爱用者。不过因为杨坚是个皇帝,戴起来意义不同,上行下效的结果,朝廷、民间顿时「黑成一片」,万头钻动,有如黑海。
其实,乌纱帽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官员头戴乌纱帽起源于东晋,但作为正式“官服”的一个组成部分,却始于隋朝,兴盛于唐朝,到宋朝时加上了双翅,明朝以后,乌纱帽才正式成为做官为宦的代名词。
早在东晋成帝时,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宫中做事的人,均戴一种用黑纱做的帽子,人称“乌纱帽”。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时,这种帽子在民间也流行开来。于是,“乌纱帽”遂成为民间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
隋唐时,天子百官士庶都戴乌纱帽。但为适应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隋朝用乌纱帽上的玉饰多少显示官职大小:一品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装饰玉块了。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议事时朝臣交头接耳,就下诏书改变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这样只要脑袋一动,软翅就忽悠忽悠颤动,皇上居高临下,看得清清楚楚;并在乌纱帽上装饰不同的花纹,以区别官位的高低。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于洪武三年作出规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和办公时,一律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职的状元、进士,也可戴乌纱帽。从此,“乌纱帽”遂成为官员的一种特有标志。
到了清代,官员的乌纱帽被换成红缨帽,但至今人们仍习惯地将“乌纱帽” 作为官员的标志,“丢掉乌纱帽”就意味着削职为民了。
漂亮的瑱珰
现代女性,不乏戴耳环显示其美者。此爱美之心是由数千年的习俗演变而成的,只是古代妇女戴的都是珍珠玉石类,统称为瑱珰。
瑱珰作为饰物其历史相当悠久,大概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原始社会的人,虽然习惯于对物品(也包括人)的共享,但也时常会表现出一种自身能力的炫耀。男人往往把野兽的角或牙挂在身上,以示威武;女人则会将劳动的成果戴在头上,以示美丽。后来,一些玉石、金属器物出现,女人们就用其做成饰物把自己打扮起来。瑱珰趟就是这些饰品的亮点。
有人说瑱珰被女子所钟爱,其最初竟是来自奴隶社会对妇女的残害。据说在上古时期,妇女像牲畜一样任人买卖,奴隶主为防止买来的妇女逃跑,就在妇女的耳朵上强行穿上铁环或戴上其他物件。谁想,这些东西戴在了妇女的耳朵上,竟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看起来别有一番美感。一些贵妇人也竞相模仿,把珍珠、玉石等点缀在耳际。
还有一个另外一个说法。中国上古社会的宗法制十分盛行,男人是外当家,女人是内当家。主妇是不是贤明,是不是能干,对一个家庭来说十分重要。特别是士大夫家里的贵妇人,其言行对她当官的丈夫从事政治,有不容忽视的影响。而当官的丈夫为了让妻子郑重,不偏听偏信,就在她耳边穿耳戴上瑱珰、明珠一类首饰,让她时时提醒自己,以做一个合格的内当家。
瑱珰可以烘托女性的美,这是瑱珰流行于世的客观因素。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在不同的时代,它也有着不同的内涵。有资料证明,我国汉代,只有皇后、妃子,以及贵妇人才可以佩戴瑱珰,平民女子是不可轻易染指的。
有些民俗学专家还认为,瑱珰最早的出现并非是来自中原华夏族妇女,而是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妇女先兴起来的。后来,中原地区华夏族的士大夫,把瑱珰借用过来,戴在妻子的耳朵上,用意是不让妻子偏听偏信,莫管闲事,更不能参政。这时的瑱珰是妇女德行的标志,它的外在美已经“成色”锐减。
看来,古代妇女喜爱的瑱珰,其产生的根源还是蛮复杂的呢。
戴戒指要分男左女右
自古以来,人们就有戴戒指的习俗。戴戒指有装饰、吉祥和表示婚否的多种作用,戒指的戴法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所具有的含义不尽相同。目前,国际上普遍流行的戴法是:戴在食指上,表示未婚,或者表示想找对象;戴在中指上,表示正在热恋之中;戴在无名指上,表示已定婚或结婚;戴在小指上表示独身。
我国自古以来戴戒指有男左女右的讲究。“男左女右”的习俗和古代人的哲学观关系非常紧密。我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宇宙中通贯事物和人事的两个对立面就是阴阳。自然界的事物有大小、长短、上下、左右等等。古人将其归类分为大、长、上、左为阳,小、短、下、右为阴。阳者刚强,阴者柔弱。人的性格,男子性暴刚强属于阳于左,女子性温柔和属于阴于右。
这一习俗延续至今,形成社会生活中的一种传统习俗。如在排座、照相、服装,甚至在浴室和厕所的方位安排上都习惯以男左女右为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男左女右,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传统。在传统礼教中,左为上,象征尊严和力量;右为下,象征温柔和体贴。因此,于戒指的佩戴上也有“男左女右”之分。
民间女性喜爱的鞋花
过去到农村,经常可以见到妇女们围坐在一起闲聊说笑,手里却一点儿也闲不着,有的捻麻绳,有的纳鞋底,有的在绣鞋。千百年来,妇女都是自己做鞋、做鞋垫,一家老小的鞋都要亲手做。每个妇女都存有许多纸剪的鞋样。鞋花就是民间刺绣鞋底、鞋帮、鞋顶、鞋垫的剪纸底样。
鞋花形式一般有三种,一是剪成小团花或小散花,绣于鞋头,称“鞋头花”,二是适合着鞋面的形状剪成月牙形,称“鞋头花”,三是由鞋头花的两端延伸而至鞋帮,称“鞋帮花”。以第二种形式居多,也最有特色。另外还有一种“鞋底花”,旧时多用于“寿鞋”。或绣于布袜底上。鞋花布局一般多疏朗,题材主要是花鸟草虫等。形式比较疏朗、匀称,外廓较严整。有的鞋花在局部剪开而不镂空,此称“暗刀”,是绣花时套针换色的依据所在。
鞋花在妇女一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没出嫁时,它是姑娘向往爱情的寄语,是向心上人传情说爱的“书信”和定情物。山东崂山姑娘,出嫁前都要给未婚夫绣上几十双鞋垫,其图案纹样的选择表达了情人间的思恋。出嫁时,新媳妇无论贫富都穿绣花鞋,另外还要向男方家公婆、亲属赠送鞋和鞋垫作为见面礼,鞋花刺绣的好坏又是新人展示其心灵手巧、与男家亲属沟通联系的桥梁。出嫁后,鞋花是传达母爱的媒介,从孩子未出生时,妈妈就为婴儿的鞋子剪纸绣花,一双双虎头鞋伴随着孩子长大;在老妇人的眼里,鞋上的装饰图案又充满了对子孙满堂的期望。
漂亮的肚兜刺绣
兜肚,也叫裹肚、抹胸、抹肚、抹腹等,是我国传统的一种贴身护住腹部的内衣,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极为流行,至今许多农村人民还在穿用。
关于肚兜,其来源可追溯到天地混沌初开之时。女娲和伏羲兄妹二人在漫天洪水以后通婚,生儿育女,创造了人类最初的服饰,肚兜,目的是用来遮掩人体之羞。根据中国历史记载,它的起源最由可追溯至公元前818年,《左传》“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通于夏姖,皆衷其衵服,以戏于朝。”这里所说的衵服就是近身衣,也可能是后来的肚兜。先秦称“膺”,汉谓之“抱腹”,流行于魏晋南北朝。亦有一说肚兜是杨贵妃为遮掩她和安禄山私通的痕迹而发明的。民间亦有一说肚兜起于汉时,独身女子因怕被粗鲁汉子欺负,所以用布缠胸,再以带子系至背后,称之为“缚胸”。
兜肚的形状有菱形、梯形的,也有桃形、葫芦形的,最常见的是正方形,对角设计。上角裁成凹形或半圆形,俗称兜子口,上边两角系有两个带,用来套在脖子上;下角或尖或圆,中间有两条带子系在腰后。兜肚采用绸、绫、布等做成,因戴用对象的年龄、性别不同而采用不同的颜色和图案。颜色常见的有大红、粉红、紫红、杏黄、粉绿等;图案则神话传说、戏曲人物、吉祥图案都有。有专家到陕西大荔县考察,走访了十四个村庄,仅幼儿戴的葫芦形肚兜,就见了三百多个,令人惊奇的是,从外形到刺绣图案,竟然没有一个重样的。为什么呢?
旧时,妇女都会织绣。在所谓守礼之家,妇女从小就要接受封建社会的“闺教”,而“闺教”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女红”,刺绣和裁衣。《孔雀东南飞》即有“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句,即是“闺教”的一系列内容。《红楼梦》中就描写了大观园里的小姐、丫鬟们,几乎都有高超的织绣技艺。如林黛玉会刺绣精美的香袋,袭人做出了“鸳鸯戏水”裹肚……其实,农村的女娃子从六七岁就已跟着母亲学针线了。快要出嫁了,还要精心绣上几件兜肚,到时让媒人拿去,以显示持家的技能。
青年女子的兜肚一般都是自绣自做自用的,也有的用于私赠情人、丈夫,作为传情和恩爱的信物。由于兜肚在穿戴衣物中的特殊位置,所以一般是不让别人看到的。刺绣的图案常常是表现情爱、生育的有关内容,如“鸳鸯戏水”、“喜鹊登梅”、“麒麟送子”、“刘海戏金蟾”、“独占鳌头”等。其中如“麒麟送子”一类则是姑娘偷偷绣的,单等结婚那天才穿到里面。许多女子的兜肚连新郎都羞于一看。在大字不识的旧时妇女中,兜肚就是情思,就是寄语。正如民歌唱的:“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
在客家人的婚俗中,出嫁时,新娘肚兜内藏满各种宝贝,每一种均富有深厚的吉祥涵意。内有历书一本,桔饼两个,冰糖一包,小镜一面,洋银一圆,及铜、银各一个。历书是取押煞之意,桔饼则为大吉大利,冰糖代表甜和,小镜代表光明,铜取同心,洋银即团圆之意。到了洞房之夜,新娘便取出各物并与新郎共食桔饼和冰糖。
看来,刺绣是妇女们技能审美和个性的展示,兜肚更是姑娘们心声的曲折体现,兜肚的样式自然也就各不相同了。
非常可爱的小孩儿兜肚
肚兜
兜肚中,有一类是给小孩子戴的,外面用料多为红布,成人多为黑布,里子多用白布。由于肚兜是妇女每天穿着的内衣,时常需要换洗,除了考虑材质、款式的舒适性,同时必须做得牢固,在织绣工艺上,更需要耐搓耐洗,以防止脱落。以目前保存的实物来看,肚兜的布料以丝品居多,正、背面的布料颜色大多一致,颜色有白、红、粉红、蓝、浅蓝、浅绿、浅黄、黑等。基本上,肚兜的材质、用色与穿者的年龄、身份地位、经济能力和地方习俗文化也有着紧密的关联。一如喜事喜用红彩。老人崇尚朴素,故多采用黑色。年轻人或中年妇女挑选各种不同颜色。平民的肚兜面料以白、蓝为基调,绣花简雅素净;家境富裕者材料多采用贵重的绸缎绢丝,其上更是盘金镶银、描龙绣凤,纹样显得斑斓饱满,华丽无比。
肚兜上面的图案常常是绣着老虎和“五毒”(即蝎子、癞蛤蟆、蛇、壁虎、蜈蚣),以示驱邪除毒,保佑孩子健康成长。民间为什么要绣“五毒”?五毒的由来众说不一,这里只讲一个流传在山东的传说。
很早以前,沂河岸边住着孤儿寡母二人,儿子叫量小。一天,量小娘见到一只没有翅膀像蜻蜓的虫子,竟对她开口叫“娘”,量小娘就将虫子带回家中养了起来。虫儿喜欢在量小身上玩,见到毒虫就上前咬死。不久,虫儿还把家中的蜈蚣、蝎子、毒虫都咬没了。量小娘非常高兴,就收虫子做了儿子,取名“无毒”,做了量小的弟弟。过了几年,娘死了,生活的重担都落在了量小的肩上,无毒却因毒虫都吃光了没事干,身体越长越大,饭量也越来越大。为了不给哥哥再添负担,无毒变成人形与哥哥分别了。临行前,嘱咐哥哥如果想他,就到泰山去找,他要用采药挣下的银两,为哥哥娶妻。
三年后,量小历经艰辛,找到了无毒。此时无毒已是个道士,仍然很穷,但为了实现诺言报答哥哥,他偷偷地将左眼珠子挖了出来,作为夜明珠送给了哥哥。量小回家后,卖掉了夜明珠,盖起了房子,成了家,娶了媳妇,富了起来。谁知,夜明珠几经转卖进了皇宫,皇帝非常喜欢,想成双配对,特派钦差循宝珠来路索取另一个珠子。量小又被迫找到无毒,无毒以为哥哥贪得无厌,大怒,指着自己的左眼怒斥量小。量小明白了真相,惊得连连后退,倒地气绝身亡。无毒悔之莫及。一位老道上前劝慰,提笔写下“量小非君子”,无毒觉得老道评判不公,咬破中指,写下“无毒不丈夫”五个字。无毒葬了哥哥,到处云游,驱杀毒虫,为孩子治病赎罪。
据说端午节用的艾蒿就是无毒的化身。无毒谐音“五毒”,即是一切毒虫和疾病的象征,民间用此寓意以毒攻毒,达到“无毒”的目的。
隆重庄严的婚丧风俗
神奇而古老的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古往今来,蕴藏在民间的婚丧习俗形态各异,各具特色,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它既富有情趣,又显示出绚丽多姿、神秘的色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