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镇管辖的长城,按地段划分为西长城、北长城、陶乐长堤(非正式长城)、东长城,固原镇管辖的有长城固原旧边、徐冰水新边。
宁夏镇管辖的长城
宁夏西长城西长城从今甘肃靖远边界芦沟界进入宁夏中卫,逾黄河,东北行,上贺兰山,长达400余里,属于宁夏中卫和宁夏左屯卫管辖,这道长城是逐渐增筑的。据《弘治宁夏新志》记载,宁夏中卫在弘治年间(1488~1505年)管辖的长城长达210里。这是弘治以前修筑的,从中卫以北的镇关墩起,至中卫以西的天关墩止。但到嘉靖年间就已倾圮,“不堪保障”。成化年间修筑的从胜金关到广武界一段,长达100余里,也于嘉靖年间“倾坏不堪”。嘉靖十年(1531年),明朝廷除修复这道长城以外,又在今青铜峡大坝堡至贺兰山三关口修筑长达80里的边防西关门墙。以上就是今天宁夏境内尚保留的西长城。嘉靖以后,明朝廷不仅对这些原有的边墙逐年进行修缮,而且还有增筑,一直增筑到贺兰山红果儿沟。这道长城分为四大段。
第一段从南长滩至中卫下河沿。这段长城长100多里,由甘肃省靖远县向东延伸,进入宁夏中卫西端的景庄长乐滩,沿黄河东行,至常乐的下河沿止,与西园黑林村的长城遥遥相望,但一在河之上,一在河之下,两头相差数里不能衔接。当时修筑这道长城的目的,是为了阻挡敌骑南下扰掠宁夏中卫西南的裴家川一带。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其地有腴田万顷,军民岁以寇患,不得田作”。此段长城修筑于明隆庆五年(1571年),今中卫市境内尚能看到长城遗迹。下河沿一段因采煤而破坏严重。越过中卫下河沿采煤区,可看到向西南延伸、长约5里的较为完整的一段长城,筑在河边山地上,随流水而行。下河沿至大柳树、北长滩至靖远等地段也较为完整。北长滩一带仅有一座烽火台遗址。南长滩至靖远一段也有遗迹。
第二段从黑林至胜金关。成化年间,贺兰山西侧的蒙古贵族经常对卫宁平原进行骚扰。当时,黑林至胜金关一带并无长城。中卫依贺兰山,阻黄河,左连宁夏(今银川),右接甘肃庄浪,是边陲要地。然而,贺兰山虽是天险,但通城池的隘口很多。自镇关墩至胜金关90多里,都是人马可以出没的地方。当时宁夏镇的将领认为,如果修筑观音口镇关墩至黄河180里的边墙,广武、玉泉、大坝等地就能御守无恙。于是,奏请修筑由黑林西沙嘴至胜金关这道长城。这道长城由黄河北岸中卫(今西园黑林附近)的西沙嘴起,沿腾格里沙漠东部边缘及贺兰山的南坡而行,经迎水、黑山嘴至中卫市镇罗镇的胜金关止,长约180里,形成一个半圆弧,拱卫着中卫西北要地。胜金关是这段长城的重要关隘。今日乘车行驶在卫宁公路上,便可看到埋没于沙漠之中的黑山嘴至胜金关广段长城的遗址。正是由于黄沙埋没,遗迹保留得较为完整。在这段长城之间,尚可看到河沟北墩和镇北墩矗立其间。自黑山嘴以西的长城段虽损坏严重,但是仍可依稀辨别它的遗迹。黑山嘴为贺兰山南侧突出的一座小山。黑山嘴的小型山峰上,尚有一座黑山嘴墩,保留较为完整。黑山嘴墩的建造风格较为独特,屋顶为穹庐圆形,四面有箭窗和瞭望口。可惜黑山嘴梁上的长城已倾毁无存。胜金关为长城沿线一处天然关卡。黑山嘴与胜金关之间,沿长城内侧设有两处较大的墩台,俗称镇北墩与河沟北墩,遗迹尚存。
中卫城关附近的墙段,现已被利用为园林的围墙。看守园林的小房就建筑在城墙上,长城南侧已被历年挖渠、取土所毁。中卫以西的长城,许多地段已无迹可寻,只是原西园乡迎水一带还残存有100多米的一段。过迎水即为黑林,尚有南北长约10里的一段残迹。黑林四队的长城内侧15米处,幸存一座黑林墩。
第三段从胜金关至赤木关。这段长城是从胜金关开始,沿贺兰山,由南而北,经过中宁、青铜峡、永宁等县市,止于银川市西90里地的贺兰山赤木关(今三关口),全长250里。
这段长城起自中宁县双山口之南的永兴,经黄羊、二道口子、金沙至双山口,转向东北行,经平滩湖西、边墙湾,北行出中宁,进青铜峡、永宁后继续沿贺兰山东麓,过三关口北2里处终止。
这段长城,包括《弘治宁夏新志》中记载的城西南墙和边防西关门墙。城西南墙自双山口起,至广武界止,长达100余里。这是成化年间巡抚都御史贾俊奏筑的,到了嘉靖年间已“倾圮不堪保障”。
边防西关门墙,南自大坝堡起,北抵赤木关,长达80里,这是嘉靖年间佥事齐之鸾建议总制尚书王琼奏筑的。修筑这段长城时,动员了万余民丁,花费了“万金”,修筑了两个多月,但不久就被风沙填平了。后来,王琼又责令杨显、邵刚、玉泉、平羌四堡不时挑挖。然而,随挖随淤,终于放弃。今日保留下来的遗址断续可见,立于贺兰山东侧的半山坡上。
第四段从赤木关至红果儿沟。赤木关是这段长城的重要关隘。这段长城由赤木关起,经过今宿嵬、归德、大武等沟,沿贺兰山诸口迤北,至红果儿沟,全长约300多里。这段长城因山势险峻,石壁嵯峨,非常利于防御,只在沟谷内外可通步骑之地,选择有利地形,堑山削壁,修成石砌或土筑短墙,设立墩台固守。这段长城是宁夏镇的西北防线,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明正德(1506~1521年)以前,曾沿沟谷通道处筑有关墙,嘉靖年间颓废。嘉靖十年(1531年),北来之敌不时南下扰掠,明朝廷又在打硙沟口(今大武口沟口)以北的贺兰山至红果子口修筑一道“新墙”进行防御,然而也无济于事。嘉靖十九年(1540年),右副都御史杨守礼镇守宁夏时,与宁夏镇总兵官任杰、都指挥吕仲良等,亲自到打硙口查看沿山40里边备情况。他们亲眼见头关、二关、三关、干关、外关、内关、桃坡口关、枣儿沟关、正木关、归德、韭菜等十一道关墙均已倾圮,新边一道被北来之敌焚烧,还曾发出“山川设险何年废”的感慨之言。遂役使军民夫3000名,于40天内修筑这一带2l 里88.8丈的边墙。这次修复,花了3460两白银。而今,这段长城保留了好些城段。站在武当庙前向西看,归德沟边墙就在眼前;站在庙台上看,韭菜沟边墙蜿蜒起伏,连接一墩又一墩。尤其是漫步于大武口大街上,远看晨曦或夕阳中的边墙,起伏于山峦之上,更是壮丽多姿。
在贺兰山北段的长城调查中,发现在拜寺口、宿嵬口、贺兰口、大水口、汝箕口等沟内的崖壁上,当时修筑关墙时留下的不少明代刻记。
在拜寺口进沟5里关墙西侧的沟谷内,有一块高阔2米左右的大石,横挡于路旁的山崖下,其上阴刻有“大明进士侯廷□题”的律诗一首,刻字已漫漶不清,无法辨认。
贺兰口在进沟50米沟谷两壁的山崖下,分别有明代嘉靖和万历年间的两方刻记。沟谷北壁为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钦差大臣镇守贺兰山时所刻,字文阴刻竖行,刻面高约l米,宽0.8厘米,旁边阴刻竖行“公元一五四八年”。南壁刻记为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五月初一日,镇城……将军文□奎等重修贺兰口关墙时所刻。刻面高66厘米,宽5l厘米,竖刻阴文,下距地表1.14米。
在大水口边墙西4里的沟谷南岸山崖下,有一处寺庙遗址,俗称上庙。庙后的石壁上自东而西有阴刻题记四方。第一方,刻面高44厘米,宽68厘米,下距地表3米,字文为竖行阴刻。第二方,刻面高45厘米,宽80厘米,下距地表2.4米。字文为竖行。第三方刻石位于第二方刻石西12米,刻面高50厘米,宽30厘米,下距地表1.6米。字迹漫漶,依稀可辨“抚镇官”等字,推测亦为明代刻记。第四方刻石位于第三方刻石西1.2米,刻面高40厘米,宽26厘米,距地表1.5米,刻字漫漶不清。
在汝箕口进沟5里沟谷北岸的崖壁上,有五方刻记,均为竖刻阴文。石刻之上的山梁上,耸立着明代的长城遗迹。
苏峪口内也有石刻题记,已被近年筑路炸石所毁。
宁夏北长城北长城位于贺兰山与黄河之间,包括“旧北长城”和“边防北关门墙”两道。
旧北长城这道长城修筑于明弘治以前。它始于贺兰山红果儿沟北侧,向东行,穿过现在的包兰铁路,经原石嘴山区、宝马东、下庄子,到达黄河西岸,长30里。但于嘉靖年间,就随打硙口的废弃而被废弃了。这道长城地处平原,遗迹已不多见。原石嘴山至红果儿沟的一段保存尚好。红果儿沟北侧的山上,还有一座烽火台遗址。与墩台相衔迤西的一段石基土筑城墙,正障内外相通的红果儿沟谷之口,向山里逶迤而去。连接墩台迤东,有1里多长的一段长城,两边用石头垒砌,中间填以碎石土沙。由于地震或者地壳运动,造成水平错位与垂直错位均在1米左右。红果儿沟与长城相连的烽火台尚有残迹。这里还有一段长城遗址约l 里,外侧10米处还有一道隆起的土梁,与这段长城并行。
边防北关门墙明代中叶,由于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渐尖锐,朝政腐败,民不聊生,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统治阶级竭尽全力,镇压国内人民起义,无暇顾及军队训练,从而造成军心涣散,战斗力不断衰弱,无力抵御外敌扰掠。在这种情况下,明朝廷不得不废弃镇远关、黑山营、打硙口等关口,作消极防守打算。镇远关虽称有墩、有军,但相距平虏城百里之远,孤危难守,有名无实而已。嘉靖十年(1531年),佥事齐之鸾向三边总制尚书王琼建议,在距平虏城(今平罗)10里处新筑边防北关门墙。这道边墙西起贺兰山枣儿沟临山墩,东行经今平罗县城北至黄河西岸沙湖,修筑了两个多月完成。王琼、齐之鸾率军民在临山处筑墙一道,下设暗门,东端临河处也置暗门。边防北关门墙每隔里许有高出墙面的墩台,尚能看见墙外侧的壕堑残迹。但由于机砖厂烧砖取土,而今仍在不断损坏。今明水湖农场,简泉机砖厂,平罗惠威村、金星村有遗迹。
这道长城,在齐之鸾的《朔方天堑北关门记》中称为35里,而在杨守礼的奏表中则称为“东西五十里”。经有关学者实地考察,当以东西50里为是。这道边防北关门墙靠近平罗的一段,清代已成为文人怀古凭吊之地,因之被列为“宁夏八景”中的“边墙夕照”。清人蒋延禄、郭鸣熙、张梯等都留下了有关“边墙夕照”的诗篇。而今,行人驱自行车至大武口北4里处,就可看到从贺兰山半山腰到山根筑有的两座墩台。山根的墩台以东,即是这道关墙的遗迹,它在夕阳中越发显得壮丽。
陶乐长堤《九边考》记载:“(嘉靖)十五年……于外边对岸外筑长堤一道,顺河直抵横城大边墙,以截套虏自东过河,以入宁夏之路。”这就是原陶乐县境内的长城。它起于黄河东岸内蒙古巴音陶亥,与黄河西岸“旧北长城”的终点遥遥相对,南经都思兔河,进入原陶乐县境,沿黄河东岸、省嵬山西麓南下到“横城大边”(即东长城)。它南北纵贯陶乐全境,因不属正式长城,所以叫做“长堤”。由于建筑工程比较简单,加上紧靠河边,多为河水泛损,所留遗迹已不多见。现在的高仁镇尚有遗迹。红崖子东边的抓子山西坡有三座墩台遗址,当地人称石墩子、蛋墩子、红墩子。原陶乐县以南,还有头道墩、二道墩、三道墩和四道墩的遗址。
头道墩与二道墩之间的长城,已被前几年开挖的一条水渠所代替,古长城已变成“长城渠”。它与三道墩至月牙湖之间的一段长城遗迹日夜相互凝望,显示着各自的不同时代特征。四道墩至横城的一段长约40里的长城,只存横城附近西距黄河200米处一段遗迹,城墙上高大的墩台依然完整,吸引过往行人观瞻。
宁夏东长城进入盐池境内,可见两道长城遗迹,它就是明代的东长城东段。一道是成化十年(1474年)右佥都御史徐廷璋、都督范瑾奏筑的“河东墙”;一道是嘉靖十年(1531年)总制尚书王琼奏筑的“深沟高垒”的东段城墙。
河东墙起于今灵武市临河镇横城堡北l里的黄河岸,东南行,经过水洞沟、横山四队等地,出灵武市境,进入盐池县的高家边壕、东庄子、兴武营等地,入陕西省定边县周台子乡。全长将近400里。兴武营以东的长城就是河东墙的东段,当地人称它为“二道边”。这是与南面的“深沟高垒”相对而称的。而今这道边墙只有每隔数里一座的高大墙台,尚耸立在城垣之上。盐池县原柳杨堡乡尚有一段遗迹,其余城墙因于嘉靖年间被废弃,迄今仅存残痕。
成化十五年(1479年),自花马池至黄河岸,对旧墙加高加厚,并稍有改筑。弘治年间,先后于墙外添挖“品”字形坑4.4万眼,以防骑兵逼近。
深沟高垒嘉靖年间,虽然已有河东墙扼守北方瓦剌诸部的南扰,但因这道边墙年久失修而严重倾圮,以致失去防御作用。加之“城离军营远,贼至不即知”,加上河套小王子部“拆墙攻墩”,使当时镇守宁夏的将领很不放心。因为此线一破,宁夏镇就被隔河拒之塞外,切断与内地的一切联系,敌兵可乘势攻下灵州,南掠平凉、固原,震动关中腹地。因此,嘉靖十年(1531年),总制尚书王琼奏筑新墙。将原来修筑的“河东墙”兴武营以西至横城的一段加固,放弃了兴武以东原来的二道边”,向南移动10余里,重新修筑一道长54里的新边墙,这也就是当年的“边防东关门墙”,走向与“二道边”相同,只不过经过路线不同罢了。这道长城也从兴武营开始,继续向东南行进,经长城庄、安定堡等地,出盐池县境,进入陕西省定边县盐场堡。为了与河东墙的“二道边”区别,当地人又把它叫做“头道边”。这也是今天人们在盐池县境内看到两道长城遗迹的原因。加固和新筑的这道边墙,堑的深度、广度均有2丈,墙高3丈、阔1丈,因而叫做“深沟高垒”,又称“横城大边”,全长360里,是今天宁夏境内保存较为完整的一段古墙。在城墙上,大约每间隔150米,就有一座城台,排列整齐,一看便知为古长城遗址。横城黄河东岸的残墙遗迹,直伸向黄河,远望十分壮观。离黄河1里之处的城墙,已被开挖为一条扬水渠道。长城经过之处,凡有大路小道的地方,都有一个缺口。长城已失去昔日的雄姿,显得零落。不过,这段长城有的墩台、关楼遗迹依然存在。
此道长城沿线,凡内外可通道路,设有4处暗门,其形制状如城堡门前的瓮城,今倾圮后皆成缺口。
固原镇管辖的固原内边
明初,宁夏河东边防筑在横城至花马池一线,而花马池至固原之间则毫无阻挡,只要前线失守,敌方兵锋就直指固原,扰掠甘肃东部,威胁关中。据史载,河东之敌于弘治三年(1490年)攻破开城,弘治十四年(1501年)入寇平凉、凤翔、临洮、巩昌,弘治十八年(1505年)抢掠固原、隆德、静宁、会宁等地,皆由花马池一带拆墙南下,途经下马关到达固原。所以,当时加强下马关一带的军事防御,已是当务之急。修筑下马关固原内边,以备一旦前方失守,即可退入二线防御工程,阻击入寇之敌,改变固原一带被动挨打的局面。
据明《嘉靖固原州志》记载,自榆林神木堡黄河至甘肃兰州黄河之间,其中经过宁夏的2000里地带,东西山势联络,中间深沟悬崖,逶迤相接,约有十分之六七的地段,稍加铲削,筑墙立营,就能设险扼守,组成一道防御线,阻挡北方敌人南扰之路。唯独在东起固原卫与甘肃环县交界的响石沟,西至甘肃靖虏卫(今靖远)的花儿岔,这长600余里的地段,平漫可以通行,无以阻挡入据河套的蒙古贵族南下扰掠,需要大规模修筑长城。因而,自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至嘉靖十六年(1537年)曾大规模修筑长城。
弘治十五年,总制尚书秦紘奏筑固原以北的内墙,自徐冰水起至靖虏花儿岔,长600余里,与宁夏黄河以东的横城大边墙相对。弘治十八年(1505年),北敌大举入寇并围困灵州等处。年底,又由花马池、清水营两处拆墙而入,因而接任三边总制的杨一清又接修边墙40里。随后又相继接修。嘉靖九年(1530年),尚书王琼令镇守都督刘文领军8000人,于下马房东响石沟挑壕并修筑下马房关。自此,基本免去河套之敌南扰之忧。
固原旧边和徐冰水新边,通称为固原内边,多按照“沿山傍溪,筑墙立营”的总体布局修建,多为依山傍崖而成。因其位于河东墙内侧,故称为固原内边。
西长城、北长城、陶乐长堤、东长城和固原内边这五条骨干边墙,总长2500余里,加上星布的堡寨和林立的烽堠,对守卫宁夏各地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有明一代,面对强悍的蒙古贵族的扰掠,朝廷上下主战方占据上风,对蒙古贵族的长期交战都是以主战为基础而进行的。但一味主战,往往引起的是民族矛盾的激化。明嘉靖年间,与蒙古贵族势力战事频仍,矛盾也就更为突出,直到“隆庆议和”与“俺答封贡”,才破解了蒙古贵族扰掠的百年难题。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