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西周在宁夏筑有长城是一段真实的历史,那么在宁夏修筑长城的第一人应该是西周名将南仲。
南仲(生卒年不详),姬昌治岐时开拓周国西方疆域的名将。周国准备东进灭商,为解除后顾之忧,对周国西方的昆夷、鬼方、猃狁诸国进行武力兼并,同时在国内实行“怀保小民”争取人心的德政,双管齐下,实现其战略目标。当时西方抵抗周国最强的是猃狁(周曰猃狁,秦汉时曰匈奴),今固原地区就是猃狁部落活动的主要地区之一,于是姬昌命南仲征伐猃狁。南仲受命之后,并没有直接发兵进攻,而是采用先固守军营城堡,稳扎稳打,步步进逼,等到猃狁斗志懈怠时,南仲调集大军,突然对猃狁发起总进攻,把猃狁打得大败而远遁,从此稳定了周国西部边境,解除了东进灭商的后顾之忧。
南仲对“宣王中兴”作出了的重大贡献,《诗经》有不少文字叙述、赞美他在朔方打胜仗、修工程的史事,《汉书》云“宣王兴师,命将征伐猃狁,诗人美大其功”,也反映了《诗经》所颂扬的历史事实。
蒙恬(?~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秦始皇时期的著名将领,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是祖国西北最早的开发者,也是古代开发宁夏第一人。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初春,蒙恬主力军由九原(今内蒙古五原县)渡过黄河,攻击高阙与陶山(今狼山山脉),一部军西渡黄河进入贺兰山脉。匈奴震于秦之兵威,向北远遁,于是秦赵原被匈奴侵占之地全部恢复。蒙恬从此开始十余年的北部边防戍边生涯。另一方面,始皇帝下令修缮长城。秦朝与匈奴等北方少数民族的边界长达万里,处处派兵防驻是不现实的,而匈奴人以骑兵为主,机动性强,移动速度快。为了更好防御匈奴人南下,秦朝制定了以墙防骑的防御方针,下令全面修复原秦、赵、燕修筑的长城,并将其相连,形成了一道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同时还修驰道、筹粮饷为军事防御提供后勤保障。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朝把过去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修筑一条从临洮(甘肃岷县)一直到辽东碣石的万里长城。这条长城,对于抵御匈奴的骚扰,保障内地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安定,起了重要的作用。
修建长城,是为了保护北部边境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其目的也是为了减少人民的负担。由于匈奴是游牧民族,其骑兵活动范围很大,没有长城的话,就要很多军队来防守,这会给人民增加很大的负担。秦始皇修长城并不是他首创的,他只是把原来秦国、赵国和燕国北边原有的长城连接起来,而史书上却把修长城造成的苦难全归罪于秦始皇,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蒙恬北伐匈奴的胜利,不仅有力地制止了匈奴贵族对中原的抢掠,而且进一步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开发。在长期的交往和劳动中,不少匈奴人南迁中原,逐渐同秦人及其他各族人民共同居住和生产,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奠定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格局作出重大贡献。
明代长城工程艰巨,规模浩大,时跨百年,伴随着长城的修筑与防务,有很多文臣武将留下了一世英名。
秦紘(1426~1505年),字世缨,山东单县人。景泰二年(1451年)进士,授南京御史。天顺年间任陕西右参议。成化年间迁户部侍郎。后被人诬告降职,降为广西右参政,又因奏请罢免宦官及武将中贪污受贿者,得罪皇亲,被罢官。
明孝宗弘治十四年(1501年)闰七月,蒙古贵族小王子、火筛以10万骑兵分道进入宁夏、固原等地,大肆杀掠,尸骨遍野,明军大败,关中震动。八月,小王子又以2万骑进入宁夏东路花马池,以1万骑进入韦州,明军躲在城寨中,不敢出来迎战。九月底,明孝宗召回起用秦紘为户部尚书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总制陕西三边军务。秦紘这次奉命总制陕西三边军务,已是76岁高龄。为此,他曾写了一首题为《西行至固原》的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并表明自己的心志:
一第登庸五十年,几番黜逐几超迁。
达官固守寒儒节,文吏常兼大将权。
卷鸟归来方敛翼,回鸾台起复行边。
从今再试平胡策,百二山河保万全。
秦紘到固原后,亲自祭奠阵亡的将士,掩埋了他们的尸骨;为阵亡的有功将领叙功,抚恤死亡军士的家属;参劾整治了败将之罪,更换了固原等地守将,加强兵马,调整布局。然后练兵屯田,申明号令,军威大振。
秦紘奏请朝廷改固原卫为固原州,大力开拓城郭,增筑外关城,招徕商贾。秦紘拓筑的外关城基本上奠定了固原城最后的格局和型制,既有堞楼,又有壕堑,直至清代。
固原北部绵延千里,有闲田数十万顷,旷野靠近边界,无城堡可守。秦紘计划于花马池以西至小盐池(今盐池县惠安堡)之间200里的地方,每20里筑一屯堡,屯堡周回48丈,每堡派500名兵士据守。固原以北也筑屯堡,招募百姓屯种,每顷每年可收赋5石,一年可得50万石。总计在三边地区修筑城堡1.4万余所,砌边墙、铲崖挑堑3200余公里。由此大振军威,三边防务为之一新。
另外,秦紘在总制三边军务期间,还推演古法,造兵车,造火器;修筑了豫旺、石峡口、双峰台三城;又为金佛峡、海子口的七个城堡修建了石头城墙和铁皮包裹的关门。在固原通盐利,讲马政,一时商贾云集,物货流通。任职3年,延绥、宁夏、固原、甘肃四镇平安无事,以治功加太子少保。弘治十七年(1504年),朝廷召秦紘还朝,主管本部事。第二年九月病逝,享年80岁,赠少保,谥襄毅。
嘉靖六年(1527年),固原州士民思念秦紘的功德,在州城南择地3亩,为他修了一座公祠,让后人世世代代纪念他。
杨一清(1454~1530年),字应宁,号邃庵,又号石淙。其先祖为云南安宁人,因父丧葬于丹徒(今江苏镇江市),遂引为新籍。杨一清12岁时即以奇童被荐为翰林秀才。14岁举乡试。成化八年(1472年),18岁的杨一清登进士第。曾以副使督学陕西8年。弘治十五年(1502年),由南京太常侍卿擢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督理陕西马政。此后,他曾于正德元年(1506年)、五年(1510年)、嘉靖三年(1524年)三次总制陕西三边军务。杨一清曾任吏部尚书、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和内阁首辅(明朝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是明朝一代名臣。史称“故相行边,自一清始。温诏褒美,比之于郭子仪”。他学贯古今,为官一生,尤熟悉北方边防事务,先后在西北任职30多年,为加强明代西北边备作出了贡献。
杨一清三次总制陕西三边军务时,积极主张在宁夏修筑边墙。他认为,明初放弃阴山防线,筑东胜城(今内蒙古托克托),已失去一面险要之地;其后又丢掉东胜,退守榆林,遂使河套肥沃之地成为鞑靼的巢穴,宁夏形势一变而为三面临敌。他认为收复东胜,以河为固,东接大同,西连宁夏,使河套千里之地归我耕牧,这是上策。如若不能,就要增筑边墙,增强防御能力。正德二年(1507年),明武宗同意杨一清的建议,批拨国库银10万两,由杨一清负责修筑定边营至横城的300里边墙。
杨一清调发陕西八府各卫丁夫9万人修筑边墙。为减轻民役负担,在兴工修筑时,他把民工分为两批,每批筑墙3个月,到期轮换。但杨一清不久即为刘瑾陷害入狱。这道300里的边墙仅完成40里,被迫停止。
时隔3年,宁夏发生“安化王之乱”,明武宗令致仕在家的杨一清以原官改任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御史,第二次总制陕西三边军务,与御用太监张永领兵3万共同指挥平叛事宜。杨一清还未到达宁夏,其旧部将领宁夏游击将军仇钺等已将安化王朱寘鐇捕获,叛乱已经平定。但宁夏社会秩序还相当混乱,杨一清的善后政策是:“只诛首恶,不究胁从,有功者录用。”杨一清发布文告,向宁夏军民讲清政策,打消人们的顾虑,初步安定了人心。
兵变平定后,杨一清继续留驻宁夏,处理边防事务,做了大量有益于宁夏百姓的事情。期间,杨一清还与张永在叛乱平定后,合谋除掉刘瑾。不久,杨一清还朝,进户部尚书,又改吏部兼武英殿大学士。后因武官江彬擅权,杨一清辞官而去。
15年后,即嘉靖三年(1524年),由于西北边境不宁,朝廷因杨一清熟悉边务,又起用他为兵部尚书加左都御史,第三次总制陕西三边。这时的杨一清已是71岁高龄。杨一清到镇后,部署兵力,加强防御力量;处置粮草,充实储备;安抚内迁各族人民,保持社会稳定。他还向朝廷上疏,请求招徕陇右、关西居民到边地屯田,以期用商屯与民屯的方式来解决边军粮饷的问题。可惜此次在任仅一年时间,后任者虽“争言屯政”,但收效甚微。嘉靖四年(1525年)十一月,杨一清离开固原回京,改任吏部尚书和内阁首辅。嘉靖八年(1529年),被参落职。嘉靖九年(1530年)四月卒于家,享年77岁,追谥文襄。
杨一清前后为官56年,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正如翰林修撰杨慎所云:“四朝元老,三边总裁,出将入相,文德武功。”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宁夏人民为了缅怀他在宁夏的功业,在灵武城北修建公祠,让人们世代祀颂这位致力于边防事业数十年的一代名臣。
王琼(1459~1532年),字德华,山西太原人。成化二十年(1484年)进士。他是明朝中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历任工部主事、郎中,河南右布政使、右副都御史等要职。嘉靖皇帝即位时,被弹劾,后改戍绥德,再改还籍为民。嘉靖七年(1528年),因吏部尚书桂萼力荐,起为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总制陕西三边军务。时已70高龄的王琼,在镇守三边期间,重创河套鞑靼内犯,使宁夏、山西、陕西诸边得以安全。《明史》称其“督三边也,人以比杨一清云”。
嘉靖八年(1529年),王琼仔细踏勘了二道边河东墙。他发现兴武营以西的边墙,因土质较好,虽然经历了50多年,但基本完好;兴武营以东的边墙,接近沙漠,土质松散沙多,有的墙段已经整体坍塌,完全失去了防御作用。于是,他向朝廷上疏,请求重新修筑河东墙。
嘉靖十年(1531年),开始兴工重修河东边墙。施工方案是这样的:兴武营以西至横城黄河岸边的一段,对原墙进行加固和修补,“缺者补之,矮者齐之”,并在边墙外侧挖成壕堑。兴武营以东的旧边墙因土质松散多沙,倒塌严重,加之此段边墙距离城池甚远,“贼至不即知”,遂决定将其废弃,南移10~20里不等,重新修筑一条边墙。这道新边墙紧挨花马池城(今盐池县城),后来人们把这道边墙称为“头道边”。这道筑于二道边内侧的新边墙,曰“深沟高垒”。所谓深沟,是指在新筑边墙外侧挖成深宽各2丈的壕堑;所谓高垒,是指高1丈、宽2丈的边墙。这样,边墙的高度加上壕堑的深度,垂直高度共计3丈,这就是王琼创建的“深沟高垒”。
新修筑的边墙设4个关门,取名清水、兴武、安定、长城。长城关在花马池城北门外60步。宁夏方志载,长城关“高台层楼,雕革虎视,凭栏远眺,朔方形势毕呈于下”,并在关门上题匾“朔方天堑”等字。由此,长城关的高耸雄伟是可以想见的。王琼还根据地势情况,每三五里设置一处警卫庐舍和瞭望台,每处配戍卒20人,并备有各种作战设备和器具。这道边墙外侧每300米有一座矩形敌台,内侧“三十里一堡,六十里一城”,著名的古堡有英雄堡、安定堡、高平堡等;著名的古城有花马池古城、兴武营古城等。头道边沿线不仅坐落着雄伟的关隘,内侧也分布着著名的战台,规模最大的要数八步战台。边墙内侧有宁盐大道,它是接通宁夏和陕北的交通要道。王琼曾在《北虏事迹》一书中写道:“宁夏镇至花马池三百余里,运粮者循边墙而行,骡驮车挽,昼夜不绝。”盐商们顺此道可以安全地将盐运往内地。有了这道边墙,不但可以少养兵丁,节省开支,还可以以逸待劳,强化边防。所以河东边墙的修筑,被王琼看作是“御戎上策”。
河东新边墙竣工后,王琼曾多次赋诗赞颂,其中在《九日登长城关楼》一诗中这样写到:
危楼百尺跨长城,雉堞秋高气肃清。
绝塞平川开堑垒,排空斥堠扬旗旌。
已闻胡出河南境,不用屯兵细柳营。
极喜御戎全上策,倚栏长啸晚烟横。
另外,王琼又在甘肃环县至兰州东西400公里一线,因地依势,堑山湮谷,设立重险;并重修甜水堡,置关楼;又置下马关楼,再奏筑平虏城(今宁夏平罗县城)东西墙堑16公里。王琼任总制期间,三边一带确实安宁了许多。史家赞之曰:王琼总制西北边防,“功在边陲”。因此,历史上将他和于谦、张居正并称为明代三重臣。
嘉靖十一年(1532年),王琼卒于固原,享年74岁。追赠太师,谥恭襄。长子王朝立扶灵柩回原籍,葬于蒙山脚下(今太原市晋源区金胜乡),后称王家坟。
刘天和(1479~1545年),字养和,号松石,湖广麻城人。正德三年(1508年)进士。授南京礼部主事,屡迁湖州知府、南京太常少卿。又以右佥都御使督甘肃屯政,改抚陕西。嘉靖十五年(1536年),改兵部侍郎,总制三边军务。
刘天和奉命总制三边军务后,便带领宁夏镇的文武官员到边塞要地巡查,了解各关隘、城寨、道路及戍守兵马等情况。花马池境内有一处清泉,泉水甘冽,水量很大,喷发形如柱,色如墨,俗名铁柱泉。刘天和认为铁柱泉周围几百里没有水源,如果在这里筑城,将水泉包在城内,可使敌骑无水可饮而不战自败。
这年七月,开始动工修筑铁柱泉城。宁夏各级官吏对这件事都很重视,军民竞相出力,不到一个月时间,铁柱泉城竣工。城周回2公里余,城墙高厚各3丈多,非常坚固。铁柱泉被包在城内,以城卫泉;城外挖了护城壕,以壕卫城。城内又筑了不少官署和房舍。总之,官署仓场,无一不备;楼观城垣,巍巍壮观。刘天和在城内置兵1500名,又招募了一部分当地人,共同守城,选拔了一位才能俱佳的武官担任守将。在城外开田屯种,还开辟草场,供放牧和繁殖牲畜。从此,铁柱泉这一鞑靼骑兵入扰宁夏、固原的补水站,变成了明军的边防要塞。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宁夏巡抚黄嘉善又将经历了70多年的铁柱泉城砌以砖石,由土城变为砖包城了。西墙正中有腰墩,四隅有角台,东门带瓮城。守兵不但可在城外空地开垦屯种,而且还于近旁石沟盐池采盐自食。
铁柱泉城现已废圮,当年可日饮数万骑的铁柱泉今日水量已很小了。
杨守礼(?~1555年),字秉节,山西蒲州(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人。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历任湖广佥事、叙州通判、右副都御史巡抚四川、河南参政等职。嘉靖十八年(1539年)秋任宁夏巡抚。到任后,整肃边防,修筑贺兰山赤木口,并有志于恢复北路镇远关、黑山营重防。次年冬,以功升右都御史总督陕西三边军务。在任期间,加固边墙,增筑关堡,调整驻防,屡胜入犯的蒙古贵族各部,以战功先后加兵部尚书和太子少保。杨守礼虽在宁夏任巡抚仅一年时间,但能锐意经略,尽心边务,储粮均赋,兴利除弊,还主修了《嘉靖宁夏新志》。在明代历任宁夏巡抚的官员中,他是一位受到宁夏地方父老高度赞扬的巡抚,尤其是他修筑赤木口关墙,可谓是“利益于宁夏之大者无逾于此”。
明代,贺兰山为宁夏与蒙古游牧部落的接界处。赤木口,即今贺兰山之三关口,系贺兰山最大关隘,是历代宁夏西边防线最重要的门户。至明代中叶后期,逐渐坍塌毁坏,鞑靼骑兵经常以此为捷径,进入宁夏境内,大肆劫掠,严重威胁宁夏镇城的安全。杨守礼到任后奏请朝廷拨库银4万两作为修筑关墙的费用,决心修筑赤木口关墙,绝敌百年通道。
杨守礼根据赤木口的地势情况,有些地段砌筑关墙,有些地段利用天然屏障斩削成直立的峭壁。他又根据这里多沙砾少壤土,且无井泉的地理条件,令兵士挖掘山崖沟谷,找到几处有壤土的地方;并决定造水车百辆,从赤木口东北20里处的金塔墩运水,因为那里有流量较大的泉水。另外,他发现山上有很多大圆石,可以用来砌筑关墙,省去开山凿石之苦。他命都指挥吕仲良督率军夫4000人,住在赤木口施工。为防备鞑靼骑兵骚扰破坏,令游击将军傅钟、副总兵陶希皋各率兵千人驻防赤木口内外;又令人购买粮食,保障后勤供应。在施工期间,杨守礼多次到赤木口巡视。
杨守礼还专门题写了题为《入山劳士》的诗:
冒暑巡行不惮难,筹边为国敢偷安?
蚊虻扑面孤臣血,烽火惊心六月寒。
古塞山灵刚送雨,高城云爽暂停鞍。
君王自有南风调,万里烟尘一望残。
经过驻关军夫的艰苦劳作,修筑赤木口关墙的工程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八月竣工。关口是用石头砌成的。赤木口关筑有三道关口,后人称之为三关口。从今人的眼光看,昔日的赤木口关一带,绵延纵横的长城与墩台、烽火台左右连属,实有西控大漠咽喉要道之险。巍巍赤木口关堪称贺兰山第一雄关。
长城工程造就了一批文臣武将,起到了历史主流作用,但也同样给劳苦大众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简而言之,在明朝,长城的修筑不但让后人了解了这一塞北军事设施的雄奇壮观与真切鲜活的历史,而且也从中感受到当时参加修筑长城之事的宁夏、固原两镇官兵和百姓民夫的辛劳和血泪。今人曾有诗云:
长城自古争雄地,
花马烽烟自北驰。
顽敌未歼身已死,
黄沙埋骨血滋旗。
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宁夏地区几千年戍边史的一个缩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