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爱
惠心禅师还是个十五岁的沙弥时,因为聪明伶俐,受到了皇帝的召见,得到不少赏赐。惠心将皇上的赏赐送给故乡的母亲,以表孝心。不久,母亲便回信表达了不同的看法:
“你给我东西,是来自皇上的赏赐,我当然十分喜欢。但我当初送你学道为僧,是希望你做一个有修为的禅者,并不想你一生都在名利场中生活。如果只好世间虚荣,就是违背了我的心愿。希望你想想什么叫‘真参实学’、什么叫‘人天师范’!”
读完母亲的信后,惠心沙弥便立志要做一个真正弘法度众的禅者,不再汲汲于名利。
后来有一次,惠心思念母亲,就托人告诉母亲说,准备明年夏天向师父请假,回乡探母。不久,母亲又来信告诫道:“我既已送你出家入道,你就已经是佛门所有,一切众生所有,已经不是母亲一个人的了。从今以后,你应该是如来的“佛子”,孝顺师长,亲近三宝,不可只以母亲一人为念!明年夏天返乡探亲之举,应该打消!”
经过母亲两次教训,惠心潜心学道,发心立愿,终于成为一个真正的僧宝禅者!
“可怜天下父母心”。如果父母真正爱惜子女的话,就应该尽力去帮助他们得到生命的解脱。因为自己毕竟会老去,当自己无法照顾孩子时,可以让天地间的法理去照管他们。
浪子回头
觉宽禅师将毕生的精力都花在了修行参禅上,不知不觉间,年老的他成了一代高僧。
一日,从老乡那里得知他的外甥因不务正业,快要倾家荡产了。老乡希望他能回乡一趟,劝慰一下外甥。
年老的觉宽禅师回到了家乡,也见到了阔别已久的外甥。爷俩相聚异常开心。当晚,在洗净后上床休息,禅师在床上坐禅坐了一夜。整个过程中都没提及外甥的不良行为。
第二天早上,禅师即将离去,突然,叫住外甥给他系草鞋鞋带。外甥十分高兴地给他系好了。此时,禅师慈祥地说道:“孩子,人是在一天一天地变得衰老,你自己要保重,把握当下,好好做人,好好做事。”
从此以后,禅师的外甥一心钻于自己的事业上,很快便扭转了倾家荡产的败局,事业也一下子红火起来了。
假如觉宽禅师用的是苦口婆心的方式,估计将难以换得外甥的浪子回头,而正是禅师的以情动人感化了外甥,使得外甥终于觉醒了。
爱的教育
道信禅师是一位得道高僧,备受大家尊崇,座下的弟子众多。
一次,他的一位弟子因行窃被人抓住了,大家都说他败坏师门清誉,要求师父将其逐出师门。可是禅师却拒绝了,并用自己的宽厚仁慈之心原谅了那个学生。
但是,那个弟子却不知悔改,反而继续行窃,再次被人所抓。此次,禅师仍然没有对他予以处罚,如此引起了其他弟子的不服。他们联名上书,表示如果再不处罚那人,他们就集体离开。
禅师见了那份联名上书,备感欣慰,从中可知他们能够明辨是非,但是对于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尚不能领悟。于是,便把那些联名上书的弟子叫到跟前,意味深长地说道:“你们认为我教得不对,完全可以离开我。不管怎么样,即使你们全离开我了,我也不能让那个行窃的弟子离开,因为他还不能明辨是非,需要我的教导。”说罢,便回禅室了。
从此以后,那位行窃者再也不偷别人的东西了。原来他私下里听到了禅师的那番话,十分感动,决心要改过自新,以报师恩。
俗语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是我们可以让每个人不断地改正缺点完善自我。这也要求我们必须用宽厚仁慈之心去对待他们。不断地关爱他人,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学会宽容
一个月明的晚上,大相寺的觉慧禅师在散步时发现了墙角的一把椅子。不难推知,有人违规出寺去了。但禅师没有声张,只是悄悄地搬开那椅子,就地蹲着,等待那位出家人的回归。
不一会儿,只听见“嗖哧”一声,一个小和尚翻过围墙,习惯性地跳进了院子。但此时却发觉脚底软绵绵的,待双脚落地后,方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老师。顿时异常惊吓,不知怎么办才好。可禅师却没责备他,反而嘱咐他去加件衣服。
老禅师用宽容来教育自己的弟子,后来也没有再提起过这件事情,但此方法却十分奏效,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夜里越墙出去了。那个小和尚也严于律己,认真地参悟佛学,终于成为一名得道的高僧。
宽容是一种无声的教育,但此方法能给人以冷静反省的空间,从而在醒悟后达到自戒自律的效果。甚至可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宽容成就了一名优秀的禅师。
偷不去
良宽禅师是日本的一位有名的高僧。他住在山脚下的一间茅屋中,整天参禅度日,生活异常清淡。
一天晚上,适逢禅师外出,小偷却光顾了他的茅庐,翻箱倒柜,却没有发现一样值钱的东西。
正在他失望之极,准备离开的时候,禅师回来了。禅师一见这个小偷,便对他说道:“你来一趟也辛苦,但老僧实在是没有什么值钱的物品,为了不让你空手而回,唯有把我身上的衣服作为礼物送给你。”
小偷听完一时不知所措,过了一会,他还是不自觉地拿起衣服便跑了。
禅师身上只穿着内衣裤,但一见天上的明月,心里便想,假如我能把这美丽的月色也送给他,那就好了。
禅师舍弃了衣服,小偷从中得到的却是一份大慈悲,从而感化他弃恶从善,不再有对世间万物的执著。就如禅师那样,连自身衣物都能舍弃给人,问世间有几人能够做到。一旦自己内心修养达到了这种境界,想必他也能安贫乐道,学会不断地在生活中寻找乐趣了吧!
不是你的话
从前,文偃禅师为了向雪峰禅师面请玄机,不远千里,专程赶往雪峰庄。
在雪峰山下,他碰到了一个学僧,并得知那学僧当日上山。便请他给雪峰禅师带上几句话,但不能说明是文偃所说。
当日下午,学僧来到山中,见方丈上堂,大众才集合,他便出来握着手腕,立在雪峰面前说道:“你这个老头子,脖子上的铁枷,为何不脱下来?”
雪峰听完,立即对着他喝道:“这不是你的话,快说!”那学僧却矢口否认。等到雪峰禅师吩咐侍者去拿绳子棍棒时,他才如实招供那是从浙江来的文偃禅师叫他这么说的。
雪峰一听,便叫大众去庄上迎接文偃禅师,并视他为众僧的导师。
第二日,二位禅师见面后十分投机,文偃便住在了雪峰庄,此后尽得雪峰真传。
虽然雪峰禅师名声显赫,但他仍有不足,文偃便能从他身上看到枷琐,并帮他去弥补。这体现了修道人的慈悲为怀,这份慈悲比舍命相报更珍贵,从而二人的心灵才能如此契合。真是难能可贵。一旦拥有这等慈悲,在坚持真理时,纵然斧钺加身,也能面不改色,只会为对方的执迷不悟备感痛心。
截树重生
大树的根深而且牢固,根系之间是相互缠绕的,异常活跃。如果只把树干截断,照样可以从根茎上发出新芽,长出新树来,与此同理的是我们的俗世情爱,假如不能够从根本上断际情源,还是会让人备感痛苦的。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凡夫俗子,最难看破的便是一个“情”字,因而难以摆脱红尘之苦。殊不知,情爱自有缘定,注定是你的,即使相隔千里,彼此也会成为对方今生的惟一;一旦缘份已了,即使强求又有何用,仍然是无缘对面手难牵。这又何苦呢!一切皆随缘,便不会有太多痛苦。
习惯是你养的狗
家犬自出生便与人共同生活,逐渐地同人类有深厚的感情,时间一长,即使人类驱赶它们,它们也不会走。山林中的野鹿则大不相同,它们一见到有人来,便会惊慌失措,四处逃窜。
愤怒就好比人类所豢养的家犬,它已与人类密不可分,要去除谈何容易,因此有了人“易怒”这一本性;慈悲心便像那见人便逃的野鹿,难以在人心中落脚生根。
有人说过,生气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既然如此,何不慎怒多一些,加强自己的品性修养,免得在发怒时伤人伤己。多给人以关怀和爱心,人人都能以慈悲为怀,这样方可获得永久的安宁与幸福。
赞叹的力量
一般人见到鬼,必定会吓得魂不附体,而慧嵬禅师则不然,他反而能面不改色地与其交谈。
禅师每天都在山洞内坐禅度日,有一次来了一名无头鬼,禅师便对他说:“你原本就没有头,因而不会头疼,真舒服。”说完,那鬼顿时就消失了。
过了一段时间,洞内又来了一个无体鬼,于是禅师说道:“你原本便没有身躯,也就不会为五脏六腑的疾病而备感痛苦,真是好幸福啊!”无体鬼听后,很快也消失了行踪。
接下来的日子里,接连有鬼魂出没。禅师一见无口鬼,便说没有口最好,免得恶口两舌,造业受罪;无眼鬼出现,他就说没有眼是再好不过了,免得乱看心烦……如此下来,随着时日的推移,幽魂野鬼不再来打扰禅师了。
从此,禅师也能一心修行,最终成为了一代名师。
殊不知,连鬼魂都喜欢被人赞叹,那我们更应树立一种经常衷心称赞他人的心态。如此不仅能让自己身心健康、胸怀宽广,而且能给人带去欢乐和动力,也可以使自己行事更为灵活便利。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一村菊香
一日,禅师从野外采回一颗菊花,便把它种在禅院里。到了第三年的秋天,整个禅院都长满了菊花,简直就成了个菊花园。花香怡人,从山下的村子都能闻到香味。
于是,村民们便上山来欣赏菊花,他们都忍不住赞叹:“好美的花儿啊!”并且向禅师要求采几棵花回去种在自己的庭院里。在得到禅师的同意后,他们就立即动手挖花根了。前来要花的人接连不断,如此没经过多长时间,禅院里的菊花就被送得一干二净。
没有了菊花的院子里显得是那样的寂寞,以至于弟子看到满院的凄凉后,对着禅师感叹道:“真可惜,原本应该是香味满院的。”
禅师笑了,继而说道:“这样更好啊!三年后可是一村菊香。”
弟子听完也看着禅师笑了,笑容是那样的灿烂。
我们应该学会把美好事物与人共享,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这种幸福。只有大家都拥有幸福,才是自己最大的幸福。
不要总为自己着想。殊不知,在看到别人脸上洋溢幸福的笑容时,自己也会深深地感觉到,原来与人分享幸福比自己独占幸福更幸福。
已经谢过
夜里,七里禅师诵经时,有一个强盗手持利刃闯进来恐吓道:“快把钱拿来,否则就杀了你!”
禅师头也不回,安然说道:“不要打扰我,钱在那边抽屉里,自己去拿好了。”
强盗搜刮一空,正要转身离开,七里禅师却叫住他说:“不要全都拿走,留一些给我明天买花果供佛。”强盗一愣,但仍依言留下一些香果钱。
强盗离开时,禅师又说道:“收了人家的钱,不说声谢谢就走吗?”强盗心想这和尚怎么这么罗嗦!随便行了个礼,就跑掉了。
后来,强盗因其它案子被捕,衙门通过审问知道他也偷过禅师的东西。当衙门请禅师指认时,禅师却说:“此人不是强盗,因为钱是我给他的,记得他已向我谢过了。”
强盗十分地感动,便于刑满之后特意拜在七里禅师门下,出家为僧了。
禅者普度众生。他们能抓住极其微小的善念,让人得度。真正体现了“我佛慈悲”的禅道。其实,世间众人何尝不应开发出心中的潜藏的善念呢?有善因必有善果,使自己不再为世上的浮华所苦恼,能够清闲处世。
不许为师
兜率从悦禅师访问密行的清素禅师时,非常恭敬。有次吃荔枝,正好经过清素禅师的窗口,就恭敬地停下来说:“长老!这是家乡江西来的水果,请你尝尝!”
清素很欢喜地接过荔枝,感慨地说:“自从先师圆寂后,已经很久没吃过这种水果了。”
从悦问道:“长老先师是何大德?”
清素答道:“慈明禅师,我去他座下忝为职事一十三年。”
从悦禅师非常惊讶地赞叹道:“十三年来甘愿忍受职事这样的贱役,一定得到他的真传了。”
清素禅师看着手中的荔枝,感激地说道:“我因福薄,先师授记,不许传人。如今看你这般虔诚,为了荔枝之缘,我愿破例为你印证!”
从悦禅师具道所见。
清素禅师开示道:“世界是佛魔共有的。最后放下时,要能入佛,不能入魔。”
从悦大师得道之后,清素禅师先喊道:“我今为你点破,让你得大自在,但切不可说是承传于我!你自有你的老师!”
态度决定一切。从悦也就是在对前辈的恭敬中得道的。其实,大凡做事,都离不开“恭敬”二字。因此,我们必须培养自己恭敬的品质,以良好的态度为人处世,才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达到巧妙地处世。
不求回报
日光和月光照在树上,人们正是通过日月的光芒,才领略到了树上花儿的美丽。人们在赞美那漂亮的花儿的时候,难以想到花儿背后日月的作用;那花儿也从未想过它们的美丽得以呈现,有着阳光和月光的一份功劳。因而,花儿也就不会想到去报答日月的恩惠了。如来无所从来,无所从去,宇宙万物都是其法身。自己关照自己,本是理所当然,就像太阳与月亮一样,只是去温暖呵护世间万物,却从不期望有所回报。
古人说得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尽可能多的想着别人,以自身的一份微薄之力给人提供帮助。而不要总想别人是否会给予回报。殊不知,自己会不自觉地从给别人提供帮助中获得快乐,当自己身处困境,也会感受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幸福。
友情之花
唐代诗僧丰干、寒山、拾得被人们称作桃园结义的刘、关、张。又被人们分别喻为弥陀、文殊、普贤。这不仅是说他们之间的友谊可比先贤,同时也说明他们之间佛心相通,诗魂相系,诗友情深。
这三个人中丰干年龄最长,是天台山国清寺的和尚。他从路边拾到一个孩子,抱回寺中,取名拾得,并将拾得养大。对拾得来说,丰干既是师父,又是父亲,他们之间的感情可想而知。
寒山比拾得年长几岁,在俗时习儒,由于看不惯社会的腐败,后出家习禅。身住寒岩,因名寒山。当时拾得在国清寺当伙僧,每日将厨房所剩的饭菜装进竹筒,寒山按时取走食用。
这三个人因有这种关系,加之性情相通,志趣相投,遂为诗僧三友。这里有拾得的诗为证:“从来是拾得,不是偶然称。别无亲眷属,寒山是我兄。两人心相似,谁能徇俗情?若问年多少,黄河几度清?”
三人中丰干死得早,寒山和拾得归住天台的南峰岩洞中,二人死在一起,后人在岩洞里捡到“寒拾舍利”,人们为了纪念寒山和拾得两位友人崇高的友情而名南峰岩洞为“寒拾岩”。
禅僧之间或者僧俗之间的友情是建立在彼此的情投意合、志趣相同的基础之上的。他们不仅可为诗友禅侣,而且可引为知己,成为难舍难分的患难之友。
禅师的眼泪
有一次,空也禅师外出弘法。在经过一段山路时,忽然窜出许多土匪,个个面目凶悍,手里还拿着刀剑,对着禅师索要“买路钱”。空也禅师见状,不自禁掉下了眼泪。土匪们看后,都嘲笑禅师胆小如鼠。
过了一会儿,空也禅师朗声说道:“你们不要以为我流泪是怕你们。老僧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我只是想,你们这些有力气的年轻人,为何不去干正事,做一番事业来。如此下去,所犯罪过之大定会为国家法律、社会公德所不容。将来死后必将打入地牢,经受万般法难。其实,我是在为你们落泪啊!”
强盗们听完,竟然抛下了贪图之心,皈依佛门,拜空也禅师为师。
强盗入道,只为他们一向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自视甚高。但是禅师以情动人,真正是以普度众生为己任,使得一群恶人皈依我佛,并且从中得到了大清静和大安乐。这些强盗见空也禅师竟为他们流泪,当下便断掉了自己的世俗尘念,自此得到解脱。在禅师的行为中,体现了我佛的慈悲为怀和真情实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