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风范:毛泽东的人格魅力-酷爱读书勤奋好学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906年秋,尚未走出湘潭县的毛泽东转学到了井湾里的私塾就读,塾师是毛宇居。这时候,毛泽东开始读《春秋》、《左传》,并初步接触了自命为“革命军中马前卒”的革命先驱者邹容的小册子《革命军》,以及陈天华写的《警世钟》和《猛回头》,促使毛泽东的思想开始向反封建、反压迫、反侵略的方向激进。

    在此之前,爷爷教诲他的“不欺善、不凌弱”和妈妈所教诲的“多帮助穷人”,已经形成了他的思想基础。这时他认定了今生今世要为天下的穷人多办事情。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逢恶就莫怕,逢善就莫欺”。

    在这期间,他特别喜欢读的小说是《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精忠传》和《隋唐演义》等,他对这几部书中所描写的诸多人物形象充满了由衷的钦佩和赞叹。诸如《水浒》中的晁盖、武松、鲁智深,《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刘备、赵云,《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哪吒,《精忠传》里的岳飞、宗泽,《隋唐演义》里的秦琼、程咬金、李世民等。他不喜欢《水浒》中的林冲,说他“逆来顺受”;也不喜欢《三国演义》中的关羽,说他“过于骄横”和“感情用事”;更不喜欢《精忠传》里的宋高宗赵构,说他“只为自己的皇位而忘却了自己的父亲和亲哥哥”;尤其不喜欢《隋唐演义》里的李密,说他“胸无大志”,为人“不忠、不孝、不诚、不信”,惯于“投机取巧”和“出卖朋友”……

    私塾放假期间,毛泽东就到田间帮助父亲劳作。即便是这时候,他手上也要拿了几本“闲书”来看,同时喜欢上了唐诗宋词,一有空暇便哼哼唧唧反复吟咏诗词的格律和各类词牌、词谱,尤其爱读唐代诗人王维、杜牧、李商隐的诗和南宋大诗人辛弃疾的词,称赞其慷慨激昂、有气魄;渐渐地,毛泽东也开始练习着写诗、填词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积淀,给了他丰富的历史知识和不尽的思维空间,任由他想象、发挥……

    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期间,毛泽东始终坚持以自学为主、博览群书并着重读中国历史,养成了“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凡是自己的书,他总要先准备好了朱、墨色的两支笔,遇到他认为观点正确、文字精辟之处,便加以圈圈点点,并写上“此论颇精”、“此言甚合吾意”等眉批;遇到不顺心的地方,就画杠子、打叉,写上“此语不通”等文字。凡是他阅读圈点过的书籍,有时先用朱笔圈点,然后又加上墨笔圈点,批语也常常是在自己的批语上又加写了新的批语。在他加写的批语中,多是联系中外历史上著名人士的学说,先进行分析、综合,然后进行评论、引申,借以阐述自己的见解。

    毛泽东读书,除了在书上圈圈点点、写眉批和简评以外,还特别勤于写读书笔记。他听课记有“讲堂录”,自修写有“读书录”,选抄全文的有“选抄录”,摘录精要文选的有“摘录本”……

    仅1913年10月至12月,毛泽东的课堂笔记即留下了“讲堂录”94页,所记的范围很广,有先秦的哲学、楚辞、汉赋、史记、汉书、唐宋古文、宋明理学等等;还有评价历史人物和外国人物的述评,此外还记载了一些自然科学常识。就连他所阅读文章中出现的典故、警句,他都分条写了出来,并加以评论,通过这些既可见他的认真态度,又表现出了他对社会、对诸多事物的认识和他的理想与抱负。

    学习中,他还特别留意锻炼体魄、磨炼意志,经常和同学一起去跑步、游湘江、登岳麓山,或是一个人静下心来做仰卧起坐、俯卧撑,冬天了还要坚持进行冷水浴。

    在他的读书笔记中,记有这样的笔录: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在他给同学的信件中,写有这样的语句《毛泽东书信选集》三联书店1986年版。:

    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

    夏季,炎炎烈日如火似的烤着大地,即使在这样的酷暑中,毛泽东依然读书不止。他有意识地利用恶劣的环境强迫自己进行阅读锻炼、思考和集中精力,无论是在室内、室外、走廊上、茶炉旁、床铺上,有时甚至在人声嘈杂的马路边,都可以看到他手捧书卷孜孜苦读的身影。

    毛泽东曾写信给他的同学萧子升,讲了他在学习中的处境《毛泽东书信选集》三联书店1986年版。:

    今者烈曦正耀,倦读滋苦。城邑地非泉石,冲嚣豗溷,更有不堪,弟之所寓,不过较他处差胜耳。

    这时他所读的书,包括《韩昌黎全集》和《昭明文选》中的许多文章,他都能随口背诵;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和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他更是精熟。

    在日常的读书中,他读书的重点首先放在了中国历史上,从先秦的诸子百家到明清时代的著作,从《二十四史》到《长沙府志》、《湘潭县志》,他都一一认真研读。

    学习中,他不仅勤于向他的老师、同学、挚友求教,而且习惯埋头于图书馆和阅览室博览群书,同时还善于向他所能接触到的社会名流求教。1916年暑假期间,他曾由长沙出发,顶着烈日徒步40余华里去板仓,到他的恩师杨昌济家中登门求教;1917年4月间,当他得知了孙中山和黄兴生前的好友、著名人士白浪滔天由日本来到长沙参加黄兴的葬礼时,便和他的同学萧植藩一起给这位名人写了一封求教信《毛泽东书信选集》三联书店1986年版。:

    久钦高谊,觌面无缘,远道闻风,令人兴起……植蕃、泽东,湘之学生,尝读诗书,颇立志气,今者愿一望见风采,聆取宏教。

    除此之外,他还惯于利用假期进行“游学”,到更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中去考察民情,增长社会知识……

    在后来的多少年中,毛泽东始终未改他酷爱读书、勤于读书的习惯,即便是在战争年代,抑或是在和平时期,无论条件多么艰苦,也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抑或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条件相对来说“好多了”,他勤于读书的这一习惯始终保持着。

    毛泽东一生当中读书可以说破万卷,古今中外的书他都读,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工业、农业、天文、地理、自然科学、数学、医学、药理、艺术、宗教、佛学、建筑、交通、企业管理、航空航天、舰船航海、社会科学、小说、游记、书法等等;他还挤时间努力学习英语、俄语和日语,尽可能多地了解和掌握各方面的历史知识和各类科学知识,以不断丰富、提高自己分析事物和判断事物的能力。

    在毛泽东的读书生涯中,他最喜欢读的恐怕要算是人物传记方面的书籍了。中国的古典诗词、歌赋、小说和《资治通鉴》及《二十四史》他读了不知有多少遍,有些篇章他既能默记于心,又能熟诵于口。在阅读中外历史和人物传记的过程中,他又总是习惯于对书中的某些重要事件和主要人物进行一番分析和探讨,或勾勾点点,或加写评语,并对书中所记述人物的历史功过给予一定的评述,以史为鉴,从中获取知识、智慧和力量,汲取经验和教训,用于指导、解决缤纷复杂的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矛盾和工作中包罗万象的具体事务。

    在毛泽东的身上,既集中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积5000年以来淳朴、敦厚的优良传统,又突出表现了积大智大勇于一身的超凡才智和于错综复杂的具体事务中洞察秋毫的超凡睿智。作为一代伟人,而且是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运筹帷幄”也罢,“决胜千里”也罢,总是需要动脑筋和花费心血的;既然要花费心血,就得有的放矢,盲目决策是断然行不通的。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来源于正确的分析和研究,即来源于领导者本身的能力和才智。毛泽东的才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和他日常勤于读书、博览群书,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重点专注书目,尤以专注历史人物传记方面的书籍进行重点阅读这一良好习惯分不开的。

    新中国成立后,在他的两个宽大的书房中,整整几面墙壁的书架上摆满了古今中外的各类书籍,且以中国制式的线装书居多;除此之外,在他的床头和藏书室里,还有数不胜数的各类书籍,且大都是他翻读和批阅过的书,里面大都夹着一张张宽窄不等的纸条,纸条上写着阅读的时间和日期,由此可见他读书的认真态度。

    即使是离开北京到外地视察,他也总要带上许多书,每到一地又总是习惯于索要地方志、记载有风土人情一类的书籍来看。1949年及1950年出国访问期间,在莫斯科,他阅读了大量被译成汉语的苏联书籍,既包括有列宁和斯大林的专著,也包括有普列汉诺夫和高尔基的文学作品,还有普希金的诗歌以及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他都一一认真翻阅过,并记有笔记。

    即便是到了晚年,毛泽东依然读书不止。1976年9月9日凌晨,毛泽东逝世。9月8日晚,毛泽东在他弥留之际,躺在病床上依旧吃力地伸出三个手指拍击床头的木栏,向他身边的工作人员示意、索取日本前首相三木武夫的著作。

    毛泽东酷爱读书和勤奋好学的性格,不仅深深影响了他身边的每一位工作人员,同时也得到了许多接触过他的外国人的高度称赞,包括他的生前好友、美国著名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史沫特莱、苏联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美国进步女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来华访问过的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乔治·布什、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日本前总理大臣田中角荣、斯里兰卡前总理西丽玛沃·班达拉奈克夫人、印度尼西亚前总统苏加诺等,都称赞毛泽东是一位“酷爱读书”、“勤奋好学”、“知识渊博”、“善于思索”、“极具政治敏锐性”和“极富幽默感”的人……

    通过以上所记这些,可见毛泽东惯于读书的性格之一斑。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