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泽贤治短篇作品选-译者赏析 《不输给雨》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贤治去世后,人们整理他的遗作时,在他的笔记本上发现了不少未经雕琢的诗稿。唯其未经雕琢,我才认为这些作品更真实地反映了贤治的内心世界。贤治最为著名的诗篇《不输给雨》就是其中的一篇。这篇诗作在日本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声誉,并对后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首诗被发现的时候没有题目,是以《选自手账·十一月三日(不输给雨)》为标题发表并被选进一些文学全集和文学大系的。后来,人们把诗篇的第一句“不输给雨”当作了全诗的题目。

    现在,让我们欣赏贤治的这首名诗[1]吧。

    不输给雨

    不输给风

    不输给冬天的寒雪和夏天的酷暑

    这是迎接大自然挑战,决心战胜四季严酷环境的宣言,是一个弱者渴望自强的表白,是贤治不屈性格的朴素表达。

    有一副结实的身板

    贤治自幼体弱,每到需要体力的时候,每次受到病痛折磨的时候,他无不渴望自己能有一副健康结实的身板。这句诗表达了贤治对健康的向往。

    没有欲望

    绝不发火

    总是静静地微笑

    贤治一生心地善良,无私无欲,和蔼待人,却还要不断地告诫自己。我从中看到了一种律己的虔诚。

    每天吃四合糙米

    味噌酱和一点点蔬菜

    贤治出生在乡村小镇,家境一般,从小生活简朴,这让他养成了不尚奢侈的良好习惯。他收入菲薄,却拿出许多金钱做了很多事情,不但自费出版了一些重要作品,还为佛教的传播、艺术的推广做了很多工作,为乡人们做了很多好事善事。

    任何事情

    都不把自己掺和进去

    好好看好好听好好去理解

    而且不忘记

    作为一个诗人、作家,对任何事物保持客观的立场和洞察力是非常重要的,在此基础上的独立思考和产生独特认识也很重要。这些不但为贤治的文学创作带来了源自生活的体验、素材和灵感,还构成了他为人处事的基础。

    住在原野松林树荫下的

    小草房里

    贤治简朴的生活习惯、喜欢安静独处的生性和对乡村的热爱,在这两句诗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东头有孩子病了

    就去看护他

    西头有母亲累了

    就去帮她背稻梱

    南头有人快死了

    就去叫他别害怕

    北头有人打架打官司

    就劝他们无聊别闹了

    东南西北,普天之下,大凡百姓,哪里没有生老病死,哪里不会遇到困难,哪里没有磕磕碰碰?看到乡亲们的这些不幸,贤治没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没有避而远之,作壁上观,而是本着美好愿望,带着一颗善良之心,积极行动去帮助他们。他没有豪言壮语,也不好高骛远,但却一片真情。诗中虽然只点出了几件日常小事,却极具代表性,充分表现了贤治兼济天下的心胸和普度众生的情怀。

    旱天落泪

    寒夏徘徊

    在自己力所不逮,无法帮助人们摆脱自然灾害的时候,贤治同情落泪,痛苦徘徊。这是何等悲天悯人的高尚情操啊!这也是生长在农村的他对靠天吃饭的农民生活发出的无奈之叹。落泪、徘徊是生活给贤治带来的痛苦。

    被人叫做呆瓜

    不得别人表扬

    也不让别人痛苦

    率真朴实的为人,不计名利得失的人格,顾及他人的品行,读来让人感动。

    我就想当一个

    这样的人

    贤治表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做人的终极目标。

    全诗通篇没有观念的空洞表述和刻意的雕饰,没有任何虚伪的表达,更没有辞藻的华丽堆砌。诗中甘当小人物的态度十分中肯,语言平实,像在跟你聊天。然而,诗中表现的高尚的人格魅力却无时无刻不在打动我的心。读后使我想起的不但是贤治作品朴实无华的风格,更有他38岁去世前五年的一桩事情。那年,贤治家乡的农户水稻歉收,为了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尽快摆脱困境,他不顾病体羸弱,风雨奔波,以致又罹患肋膜炎,不得不卧病父母家中,自此一病不起。病情时好时坏,起伏多变,最终五年后并发肺炎,英年早逝。贤治在佛教的影响下,一生善良和蔼,无私无欲,悲天悯人,助人奉献,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所以,在我看来,这也是他人生的必然结局。

    短短的诗篇,反映了贤治的人格和人品。

    读了这首诗后,我想借下面这段话来概括贤治的一生: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2]

    贤治正是这样一个人。他的“这点精神”,就是影响了他一生的佛的精神和在这个精神影响下产生的无私精神和忘我境界。他的死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从他的一生,尤其是他在生命的最后时期,以羸弱病躯为农民克服歉收、解决生计而风雨奔波,最终病倒去世的事实中,我看到了贤治的人生所散发出来的善良、朴素、勤奋、感恩、奉献的人性光辉。后人给予他崇高荣誉和地位真乃实至名归,他当之无愧!

    注释

    [1]本作品选实际上只收了该诗的前半部分。

    [2]见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