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者简单思维-情绪自觉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激昂时冷静的旁观

    日本有一则古老的传说,一个好勇斗狠的武士向一个老禅师询问天堂与地狱的意义,老禅师轻蔑地说:“你不过是个粗鄙的人,我没有时间跟这种人论道。”

    武士恼羞成怒,拔剑大吼:“老汉无礼,看我一剑杀死你。”禅师缓缓道:“这就是地狱。”

    武士恍然大悟,心平气和纳剑入鞘,鞠躬感谢禅师的指点。禅师道:“这就是天堂。”

    武士的顿悟说明了人在情绪激昂时往往并不自知,苏格拉底的名言“认识自己”所指的便是在激昂的当刻要掌握自己的情感,而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种EQ。

    乍看之下,自己的感受似乎明白不过了,但读者不妨仔细想想,是否有时对自己真正的感受一片茫然,或是事过境迁才了悟当时的感受。心理学家以后设认知(metacognition)一词表示对思想过程的认知,后设情绪(metamood)则表示对情绪的知觉。我则偏好以自觉(self-awareness)来表示对内心状态持续的关注,所谓内心状态自是包括情绪。

    这种知觉很接近佛洛伊德所谓的“均衡悬浮的注意”,他认为从事心理分析的人便须具备这项特质,亦即对一切事情赋与客观的注意,关注但不作反应。有些心理分析师称之为“旁观的自我”,分析师一边检视自己对病患谈话的反应,同时留意病患心中对自由联想的反应。

    这种自觉似乎必须在新皮质被激活的情形才可能发生,尤其是语言皮质区,因为你必须同时认识并指明是哪一种情绪被激发。所谓自觉是指专注力不因情绪的干扰而迷失、夸大或过度反应,反而在情绪纷扰中仍可保持中立自省的能力。作家威廉·史泰隆(William Styron)自述其严重抑郁的心境时,有很生动的描述:“我感觉似乎有另一个我相随——一个幽魂般的旁观者,心智清明如常,无动于衷而带着一丝好奇地旁观我的痛苦挣扎。”

    有些人在自我观察时确实对激昂或纷扰的情绪沉着了然,从自身的经验退开一步,平行并存着另一层超级的意识流,仿如另一个我浮升半空冷静旁观。再举个例子,当你对另一人怒不可遏时,可能同时自省“我现在正怒不可遏”。前者是入戏的演员,后者是演员身兼旁观的导演。从知觉的神经机转来看,这可能是因为新皮质积极监督情绪的运作,而这也是发挥自制力或其他EQ的首要基础。

    套用新罕布夏大学心理学家的翰·梅尔(Jogn Mayer)的话,自觉可言简意赅地定义为“同时知觉吾人之情绪及对此情绪之想法”, EQ的理论正是梅尔与耶鲁的沙洛维共同创造出来的。自觉也可解释为对内心状态不加反应或评判的注意。不过梅尔也发现自觉不见得都是冷静泰然的,有时候你曾告诉自己“我不应该有这种感觉”、“我不过是在故作乐观”,或是表现出比较局限的自觉,碰到极度不快的事时告诉自己“不要去想”。

    对感觉有知觉是否一定会设法去改变?梅尔发现这两者关系极密切,能认知自己心情不佳的人多半有意摆脱,但不一定会克制冲动。譬如说一个孩子愤怒地打了玩伴一下,我们告诉他不可以打人,虽可制止他的行动,却不能浇息他的怒火。他心里很可能仍专注在引发愤怒的根源(他偷了我的玩具)。自觉对抒发强烈的负面感觉较有效果,如果你能清楚地知道“我现在的感受是愤怒”,便拥有较大的转变空间,可以选择发泄,也可以决定退一步海阔天空。

    梅尔分析一般人对待情绪的态度有三种模式:

    ·自觉型:这种人非常清楚自己的情绪状态,甚至构成其性格的基调,自主性强,进退得宜,心理健康,乐观向上。情绪不佳时不会忧思终日反复思索,能很快走出阴霾。简而之,这种人较善于管理情绪。

    ·难以自拔型:这种人常觉得被情绪淹没,无力逃脱,情绪善变而不自觉。又因自知无力操控情绪,索性听任自己深陷低潮。

    逆来顺受型:这种人通常很清楚自己的感受,但逆来顺受,不求改变。这又可分为两种亚型,一种情绪常保愉快,因而缺乏改变的动机;一种经常情绪恶劣但采取自由放任态度,认命型的抑郁病人便属此型。

    危险时如何抉择

    假想你搭乘从纽约飞往旧金山的飞机,一路顺畅,但接近洛矶山时麦克风传来机长的声音:“各位先生女士,前有气流,请回到座位上系好您的安全带。”不久飞机果真遭遇气流,强度是你此生所未见,机身像海中浮球似地上下左右摇摆。

    这时候你会怎么做?是埋首书报、继续看电影,根本不管什么气流?或是赶快拿出紧急逃生说明卡研究研究,或是看空服员脸上是否露出惊慌的神色,或是竖起耳朵听听看引擎声音是否异常?

    你的选择便代表你在压力下最偏好的注意模式。上述问题是天普大学心理学家苏珊·米勒(Suzanne Miller)设计的,目的是测试一个人在面对困境时,属于会审慎评估所有细节的类型,或相反地会采取逃避的态度,这两种态度严重影响每个人的情绪反应。那些在困境中提高警觉的人,无形中夸大其反应的强度,尤以缺乏冷静自觉能力者为然,结果是情绪愈来愈强烈难抑。在困境中设法转移注意力的人,对自己的反应较少注意,自然缩减反应的规模与强度。

    如果要划分两大极端,一端是情绪知觉敏感到难以承受的人,另一端的人则几乎没有任何知觉。举个例子,某夜一个大专生发现宿舍着火,立刻去找来灭火器灭火。这听来十分寻常,问题是他在整个过程中不是跑步,而是慢条斯理地慢慢走。为何会如此?原来他并不觉得这是紧急事故。

    告诉我这个故事的是伊利诺州大学心理学家爱华德·狄纳(Edward Diener),他专门研究情绪反应强度。在他汇集的个案中,上述大专生的情绪经验之淡薄是极特殊的案例。基本上他是个没有热情的人,极少有任何感觉,甚至碰到火灾也不觉得紧张。

    与此相反的是一个妇人的极端例子。她会因为丢掉心爱的圆珠笔而终日惶惶,某次她看到一家高级鞋店大拍卖的广告,兴奋不已,立刻放下手边的事,开了三个小时的车去芝加哥。

    狄纳发现,一般而言女人对正负面情绪的感受都比男人强。撇开性别差异不谈,感觉敏锐的人的确拥有较丰富的情感生活,碰到些微的刺激,情绪便如洪水泛滥,有时欣喜若狂,有时痛不欲生。另一个极端的人即使身历绝境,也鲜少有任何强烈的感受。

    缺乏EQ

    盖瑞的未婚妻爱连对他非常不满,虽然盖瑞是个聪明、思虑周密而成功的外科医师,却非常平淡乏味,对任何感情表现都毫无反应。谈到科学艺术他可以辩才无碍,至于感情方面,他连在爱连面前都显得木讷。无论爱连如何努力激发他的热情,他还是淡漠如故。后来在爱连的坚持下,盖瑞去看心理医师,自承“无法自然表达感受,事实上也没什么好说的,因为根本没有任何强烈的感受,不管是负面或正面的”。

    对盖瑞的淡漠感到苦恼的不只是爱连一人,盖瑞告诉心理医师,他一生中从未能对任何人坦承心里的感受,原因是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感受;他感受不到愤怒、悲伤或快乐。

    盖瑞的心理医师指出,情感的淡漠使得盖瑞这样的人生活平淡无味。“任何人都会觉得他无趣,也因此他们多是被妻子强迫来就医的。”这种人患的是心理治疗医师所谓的情感表达障碍(alexithymia),意指无语可表达感受。这种人似乎根本没有感觉可言,然则这也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表达的能力。首先注意到这种病的是一些心理分析师,他们发现有一类人根本无法以心理分析法治疗,因为他们没有感觉、幻想和多彩多姿的梦;简而言之根本没有内在的情感生活可资讨论。这类病人的临床特征包括描述自身或他人的感受时有困难,情绪方面的语汇非常有限,而且无法辨别不同的情绪以及情绪与身体感受的差异。譬如说他们会自述胃部作呕、心悸、冒汗、晕眩,却不知道这叫做焦虑。情感表达障碍一词是哈佛心理治疗医师彼得·西佛尼奥斯(Peter Sifneos)在1972年发明的,他对这种病的叙述是:“他们给人的印象仿佛外星人,从另一个世界来到这个以情感主导的人类社会。”这种病人很少哭泣,但一哭起来眼泪不断。不过你如果问他为何哭泣,他又茫然无以对答。有个病人看了一场悲剧电影,叙说一名八个子女的母亲罹患癌症濒临死亡,看完电影当晚,这个病人哭着睡着了。心理医师告诉她,也许因为电影让她想起死于癌症的母亲,才会如此悲伤,病人听了却茫然不发一语。接着心理医师问她现在有何感觉,她说只觉得不舒服,却说不出如何不舒服。病人又说有时会哭泣,但从来不确知是为什么而哭。

    这也正是问题的关键。情感表达障碍病人并非毫无感觉,而是不确知是哪一种感觉,尤其无法诉诸语言。也就是说他们缺乏基本的EQ,亦即对自身感受的自觉能力。一般人总以为自己的感觉当然自己知道,情感表达障碍病人恰是一个反证,他们完全是茫无头绪。当某人或某事使他们有所感时,他们只觉困惑而难以承受,会不计代价去逃避;所有的情绪归结起来都化约成不舒服的感觉,就像前面看过悲剧电影的病人所经验的。

    混淆的结果使病人在情绪不佳时会误以为身体不适。心理医师对情感表达障碍病人特别留意,主要是为了将他们与其他病人区别开来,以免耗费时日为没有患病的身体寻求治疗。

    目前尚无法确知情感表达障碍的真正原因,西佛尼奥斯怀疑这导因于边缘系统与新皮质(尤其是语言中枢)的不相连接,这与目前对情绪中枢的了解颇相吻合。西佛尼奥斯指出,有些病人因严重抽筋而必须手术切除此一连接,结果变得和情感表达障碍病人一样淡漠,无法将内心感受诉诸语言,且突然丧失幻想力。病人的情绪中枢仍会有感觉反应,但新皮质已无法加以整理区分,再化为语言的形式。亨利·罗斯(Henry Roth)在小说《睡眠》(Gollh Sleep)中谈到语言的力量:“只要你能将感觉化为语言,那就是属于你的感觉。”而情感表达障碍病人的困难正是因找不到语言而无法拥有自己的感觉。

    直觉

    艾利亚特的额头正后方长了一个桃子大小的瘤,医生将它完全切除了。手术相当成功,但认识他的人都说他性情大变,再也不是以前的艾利亚特。他原来是个颇有成就的律师,现在却一天到晚换工作;老婆和他离婚;他因不当投资花掉所有积蓄,现在委身在哥哥家里。

    艾利亚特的问题非常特别。智能上他和以前一样聪明,但完全不会运用时间,常为小事踌躇半天,遭人斥责也不知改过,因而被多家法律事务所开除。智力测验显示艾利亚特的心智毫无问题,但他为了得到残障补助又去看神经科医生,表面看起来艾利亚特似乎在装病。

    艾利,亚特找的神经科医师正是戴马西欧,后者发现艾利亚特缺少一项重要的心理元素:他的逻辑、记忆、专注力及其他认知能力都毫无问题,只是不知道自己对自己的遭遇有何感觉。艾利亚特可以丝毫不带感情地叙述他的失败与失去的一切,像个不相干的旁观者似的,完全没有懊悔、悲伤、挫折感或愤愤不平。也就是说,他的悲惨遭遇并未带来痛苦。戴马西欧听了他的故事以后甚至比他还难过。

    戴马西欧发现,艾利亚特的淡漠源于手术时同时切除了前额叶的一部分,亦即切断了低级中枢(尤其是杏仁核及相关路径)与新皮质思考中枢的连接。艾利亚特的思想变得电脑化,能清晰评估每项决策的正反利弊,却无法赋予一定的价值,于是每个选择都是中性的。戴马西欧认为,这种过度冷漠的推理可能就是问题的核心:对自己的感觉太缺乏知觉,以致推理结果错误频生。

    病人甚至在面临极琐细的决定时也会出问题。譬如说戴马西欧要与艾利亚特约定下次看诊的时间,对他的每一项提议艾利亚特都能提出正反意见,但就是无法下一决定。从理性层面来看,当然每个时间都有接受或反对的绝佳理由。问题是艾利亚特完全不知道自己对任何时间有什么感受,也就无法产生任何好恶。

    艾利亚特的犹豫给我们一个启示:感觉是引导我们走过人生无数抉择的重要力量。从事理性判断时,强烈的感觉也许会败事,完全没有感觉也同样不堪设想,尤其是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诸如事业方向的选择,应该保留稳定的工作或换一个较不稳定但较有趣的工作。约会或结婚的对象,居住地点,要租或买房子等等。理想的决定不能靠纯粹的推理,还要靠直觉和过往经验累积的情绪智慧。朋友、配偶、甚至工作的选择都不能单凭逻辑推演,在这些方面,缺少感觉的理性反而是盲目的。

    戴马西欧称这种直觉为身体的指示器,功能类似自动警示器。提醒我们注意某种行为的潜在危险,指引我们依据经验避开凶险,或是把握良机。通常当刻我们不会记得所根据的是过去哪一段经验,事实上这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收到清楚的警讯。一旦这种直觉浮现,我们对原先选择的大方向立刻深具信心,从而缩小进一步抉择的范围。因此个人决策的一个重要诀窍就是:自己的感觉。

    心灵火山

    艾利亚特的淡漠让我们想到,每个人对情绪的感知能力可能有各种程度的差异。根据神经科学的逻辑推论,如果缺少某一神经路径会导致某种能力的丧失,该神经的相对强弱应会影响该种能力的强弱。我们又知道前额叶对协调情绪的重要,由此可进一步推论有些人较容易察觉恐惧或快乐,亦即拥有较敏锐的情绪自觉。

    我们甚至可以说,心理的内省能力与这部分的神经很有关系。有些人天生对情感的特殊表现形式如象征、比喻、诗歌、寓言等便比较敏感,这些都是以感性的语言写成的。以自由联想为主要叙述模式的梦想与神话,遵循的也是情感世界的逻辑。天生善于聆听内在声音的人,自然能更流利地表达情感的语言,小说家、作曲家、心理医师无不是这一类人。这种天赋使他们更适于为无意识的智慧发声,解读所有梦与幻想的意义,以及内心最深层渴望的象征。

    自觉是领悟力的基础,也是心理治疗所欲建设的重点。像嘉纳便认为内省智力的最佳典范,便是心灵神秘国度的伟大绘图者——佛洛伊德。佛洛伊德认为绝大多数的情绪活动都是无意识的,不是所有感觉都会浮到意识层。这个观念已获实验证实,譬如说人们可能并未察见过某事物,却可以有明确的好恶感。事实上,任何一种情绪都可能是无意识的,甚至常常如此。

    比如人常在尚未知觉有某种感受以前,已出现该种感受的生理反应。举例来说,当怕蛇的人看到蛇的图片时,皮肤的感受器可察觉汗水冒出,这是焦虑的征兆,但这个人并不感觉害怕。甚至在图片只是快速闪过时,此人未明确意识看到什么,当然也未开始感到焦虑,还是会有冒汗的现象。当这种前意识期的情绪刺激持续增强,最后终于突破到意识层。可以说我们都有意识与无意识两层情绪,情绪跨入意识层的那一刻,表示在前额叶皮质有了纪录。

    在意识层之下,低温沸腾的情绪严重影响我们的看法与反应,虽则我们对此茫然无所觉。譬如说你早上碰到一个很没有礼貌的人,之后好几个小时都因此烦躁不安,疑神疑鬼,乱发脾气。但你对这意识底层的情绪鼓噪一无所觉,别人提醒你时还颇为讶异。一旦这种反应浮到意识层(亦即在皮质留下记录),便可重新进行评估,决定是否抛开早上的阴影,换上轻快的心情。从这个意义来看,我们正可从情绪自觉这个基础上建立下一项EQ,亦即走出恶劣情绪的能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