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商故事Ⅲ-史中伟——创新的动力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杭州市拱墅区8万平方米的厂区之外的临安青山湖科技城,中亚机械正在这里建设一个12万平方米的新厂区。

    经过20余年的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和品牌积累,公司已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液态食品包装机械制造企业并在主板上市,产品包括11大类40余种设备,广泛应用于乳品、饮料、食用油脂、调味品、日化等行业。

    2014年,国内首台直线式无菌型塑瓶灌装拧盖机研制完毕。截至当年9月,公司已获得专利授权223项,其中发明专利26项、实用新型专利154项、外观设计专利43项;中亚机械作为第一起草单位,起草国家标准5项,国家行业标准1项。企业研发中心还被认定为“中国乳品包装机械研究开发中心”及“中国食品包装机械研究开发中心”。

    “多少年来,我们已经适应了没有休息天的工作节奏,憋着一股劲儿,全身心地投入高端乳品包装机械的研发工作中。”杭州中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史中伟对记者表示,“许多年后,拱墅区政府在我公司召开工业现场会,让我介绍企业的发展过程。在谈到当初在相当简陋的生产条件下,我们的员工和我一起同舟共济、锲而不舍、超负荷地工作时,我几度哽咽,但大家用热烈的掌声表达了对‘中亚’这种创业精神的认可。”

    缘起:交货前的技术难题

    一些人不经意的几句话,把史中伟“推”向了技术创新的道路。

    1992年,有朋友托史中伟代购一台半自动简易灌装设备。设备买回来后,朋友对他说:“这么简单的设备,你也可以做。”

    “我有机械方面的一些基础,于是开始更多地去关注这方面的信息,意识到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机械设备方面的需求会增大。于是,我在杭州拱墅区租了60平方米的民房,置办了几台二手机械加工设备,聘请了十几个员工,办起了中亚包装机械厂。”史中伟回忆说,“但说说容易做起来难。创业初期,就凭着一种创业的精神,一种要把事情做好的态度,不断地尝试、摸索,没日没夜地苦干。花了近半年的时间,第一台设备装配完成。”

    但是在设备调试的过程中,灌装头的滴漏问题,一直解决不了,设备又临近交货期。

    为了攻克难关,史中伟带着员工连续三天三夜不睡觉,车间里临时搭张木板床,熬不下去才在床上休息一个多小时,然后继续干。

    “那种焦虑,那种疲惫,那种无助的感觉,现在回想起来,都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史中伟感慨。

    最终,史中伟通过朋友介绍的专业技术人员终于解决了滴漏问题,将设备按期交付给客户。

    “通过这件事情,我深刻地感受到,要做好设备,光有精神不行,一定要有专业的技术支撑。”史中伟说。

    创新:为民族工业振兴探路

    1997年,公司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3000杯每小时的全自动联杯灌装封切机首次赴京参加中国乳品年会。当时国内排名前列的某乳品公司购买了德国某品牌联杯全自动生产设备,从塑料片材杯成型到灌装牛奶、封口、剪切,至产品输出,一应俱全,产能12000杯每小时,价格为120万欧元(按当时汇率为1200万人民币),增加一个料缸,外方报价就高达5万欧元。

    由于国内没有掌握相关技术的企业,外方报价没有谈判余地,该乳品公司只能默默接受。

    会展期间,有人与外方全球销售总监提到杭州中亚也生产了类似设备时,该总监则调侃道:“玩具商店的汽车是不是汽车?我们开的汽车(指外方人员开的奔驰车)那才叫汽车。”

    从北京回来后,史中伟立即召开了管理层会议,就外方总监的这句话展开全方位的讨论,并做出决定:中亚一定要生产出能够与国外企业抗衡的高端乳品包装机械,打破国外企业在中国乳品包装机械领域的垄断,为国内的乳品企业节省更多的外汇,创造更高的效益。

    “企业的发展,其实和民族工业的振兴是紧密相关的。通过这一事件,我进一步感受到我们肩负的责任,中国企业一定要自强。”史中伟说,“凭着一种激情,就想做这么一件事情,回想起来,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史中伟坦言,但对于当时成立仅仅几年时间的中亚机械,如何实现目标、兑现承诺,压力可想而知,知识产权、人才、技术、材料工艺、加工装备、智能化控制等一大堆问题,需要抓紧学习、面对、实践、拼搏。

    大多时间,史中伟都和技术人员、车间员工们一起研讨设计方案、摸索生产工艺、评估新设备的各项性能指标。“正是设备研制成功后的那种欣慰,让我们忘却了过程中的艰辛。”

    1998年,国内首台联杯成型灌装封切设备在史中伟团队的努力下研制完成。通过产品树立起行业品牌后,市场上开始评价:“中亚的设备很漂亮”。

    “设备漂亮,因为我们很讲究,但没有说中亚的设备很好,足以说明我们在技术上还是有差距,需要提高技术品质和技术参数。”史中伟说。

    彼时,有国外同行评价,中亚的设备产能要从每小时20000杯提升到每小时40000杯,没有10年时间是不可能的。

    但史中伟和他的团队就不信这个邪,在2010年,产能40000杯每小时的全自动塑杯成型灌装封切设备(具有环贴标功能)研制成功。该设备突破了高速模内贴标、外置式的动态果粒灌装、包材轻量化、盖膜智能化在线对接、不同规格联杯产品的一键式切换等核心技术。

    前行:持续巩固的市场优势

    “可以替代国外的设备以后,我们又靠性价比优势、区域优势以及售后服务等优势满足客户不同的需求。”史中伟说。

    早在2003年,中亚机械就成功研制了国内首台全自动无菌软包装设备,采用双氧水干法灭菌,并已开始考虑节能环保、降低生产成本等问题——这正是时下国内众多制造企业努力的方向。

    在中亚机械没有研发相关产品之前,法国百利、芬兰伊拉克斯德的无菌百利包灌装机进入中国市场的价格在400多万到500多万元。而中亚当时推出的产品,价格是147万元一台,一台机器就相差300多万元,国内国外总共销售了1000多台。

    “在人家需要更洁净型的设备时,你却还停留在上一代的话,那市场肯定不是你的了。”史中伟介绍说,“我们的设备以前是卫生型的,后来是洁净型的,再后来是超洁净型的,到现在已经是无菌型的了。”

    中亚已经从当初某些跨国企业口中的做“玩具汽车”的企业,进入了国际先进包装机械企业的行列。22年,对中亚公司来说,是企业不断发展的阶段;对史中伟个人来说,也是人生最有挑战、最有意义的时期。

    一些知名专家考察中亚时,得知企业用24年时间走过了西方企业七八十年的发展历程,并已具有高端吹瓶、灌装和后道智能化包装机械的整线研发、制造能力,他们为此感到“震撼”。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进一步加快技术创新、提质增效,也在史中伟的蓝图之中。

    总结起来,史中伟的经验是,既要分析市场和发展趋势,还要有对产品升级换代的忧患意识,保持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因为你的对手都很强”;在一些重要问题上,不能跟着客户后面走,而是要赶在客户的前面。

    “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家,能够和我的员工一起为振兴民族工业而拼搏奋斗,能够为实现民族工业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一份力量,我感到很欣慰。”史中伟对未来发展信心满满,“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乳品消费市场不断扩大,乳品包装机械的市场需求会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2016年9月26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