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你不需要那么多人喜欢你-不用晒不用秀,幸福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不要让求点赞成为一种必需

    “为了做好这些工作,我们的各级干部也是蛮拼的。当然,没有人民支持,这些工作是难以做好的,我要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2015年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面对镜头向全国人民道新年贺词,这句包含“蛮拼的”“为人民点赞”等流行用语的大白话迅速被热传。

    点赞可能是社交网络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需要互动来维系的,你来我往才能促进感情的交流。在没有朋友圈的时候,我们靠着电话、短信和QQ来维持互动,可对于怕麻烦的现代人来说,这些都太麻烦了。而现在只需要手指轻轻一点,一颗心形的赞就跳了出来,既简洁又能增进情感。

    威廉·詹姆斯说:“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赏,是人类埋藏最深的本性。”人人都渴望被关注,每一个人都喜欢得到他人的赞赏。即使没有特别的东西可以发,家里的菜品也可以晒一晒。微信一发,圈里的朋友会立即收到,并且给予关注。而且,朋友们发表的不同评价更可以满足人们对关注和赞美的需求。这也是人们愿意把各种各样的东西拿出来晒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它满足了人们对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需要,使其感受到了自我价值和成就感。

    2014年,浙江缙云县19岁的小赵和女友为在朋友圈求点赞,决定拍摄行驶过来的火车头。当列车疾驰而来时,小赵冲到铁轨边狂拍,列车司机鸣笛警告无效后被迫紧急制动,最后在距离他们50米远的地方停下。之后两人都被巡逻民警带回了民警值班室。

    求关注,与朋友进行互动本无可厚非,但是像这对情侣这样采取极端行为求点赞就是一种病态心理的体现。不过现在的确有部分社交软件用户形成了这种不健康的心理。

    如果一个人从来不给你点赞,有三种可能:一是此人从来不给任何人点赞;二是你根本不在此人的关注范围之内,也就是说,人家根本不在乎你;三是此人对你发的任何东西都毫无共鸣。后面两种情况可能都会意味着,你拿人家当朋友,人家拿你当路人甲。2014年微博用户报告显示,晚上22点到23点之间是点赞发生得最多的时间段。由此看来,点赞已成为不少网友睡前的“例行工作”。

    点赞,真的那么重要吗?麻省理工大学的研究者Sherry Turkle发现,点赞行为对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了解并不起多大作用,点赞式社交里的亲密感并不完整,它不一定能转为现实中的人际联结。朋友面对面的鼓励给你的感受,显然比线上给你点赞真诚、重要得多。

    真正的感情,从来不是靠点赞维持的,就像存在感,也不是靠刷屏累积的。也许是我们和世界的关系太过稀薄,才想攥一把叫好声在手里,假装自己永远身处闹市,永远有人醉笑陪君三万场。

    水怡心喜欢在朋友圈里发图片来获得朋友的评论和点赞。旅游要发旅途中吃喝玩乐的图片;买了新衣服要拍张自拍照发上去,问问小伙伴们的意见;吃大餐要给自己和盘子里的食物拍个合影让微信好友“望梅止渴”;当然,和男朋友秀恩爱的图片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让朋友和同学、同事看到自己的生活过得如何精彩,如何幸福,让自己有面子。看到好友为自己点赞,水怡心就觉得这是别人在羡慕自己。这时,她的优越感和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

    一次水怡心和一个高中同学在咖啡厅里小聚,发现这个同学早已默不吭声地成为了人生赢家:现在的她早就不为生计发愁了,经营着自己的公司,有房有车,定期出国度假,生活过得滋润得很,和男朋友更是恩爱有加,双方父母也都见过面,表示很满意,但是两个人都想再自由两年,所以目前还不打算结婚。

    水怡心不解地问:“你的情况这么好,怎么从没见你发过朋友圈呀?”同学笑笑说:“为什么要发,生活是自己的,自己过得好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让别人知道呢。”水怡心顿时觉得自己之前的行为是多么幼稚可笑,从那以后,她不再有什么事就拍图片发朋友圈,期待朋友点赞,而是沉下心来,专心经营自己的生活,真诚地和朋友交往。一段时间下来,水怡心觉得自己的内心比以前充实了很多。

    朋友圈上大都是开心光彩的一面,很少有人会把烦恼和不悦的事情发上去,总喜欢让人觉得自己很幸福。其实那样只是做给别人看的幸福,即使人家再羡慕,也不是真的。说出来的幸福不一定真正美好,而没有说出来的那些幸福,也许才是人心底实实在在的温暖和感动。

    不要过于在乎别人的看法,也不要太在乎别人是不是关注自己。很多人面子很光鲜,里子却烂得一塌糊涂,千疮百孔。这样的生活晒在别人眼里也许风光无限,但实质上你可能活得比谁都痛苦,度日如年的愁闷只有你自己知道。最重要的其实是自己心中充满快乐的阳光,因为幸福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愉快的,使人心情舒畅、温暖甜蜜的,它只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在别人眼中。

    2.炫耀式分享者多为表演性性格

    把自己正常的生活状态通过自拍的方式分享到社交网络上,让大家来关注,来沟通互动,这当然无可厚非。但也存在一部分人,只把自己生活中较好的一面,甚至是少部分奢侈生活场景拿来炫耀,并且高频率出现,这就难免让看的人觉得异样。

    一开始大家还都只传诵章子怡是人生赢家,后来人生赢家就越来越多;一开始说黄晓明是男神,后来男神也越来越多。各种晒幸福、秀恩爱的频率也是层出不穷,而且越来越宽泛,只要是对夫妻,有个孩子,就都是幸福的。旅个游,晒个狗,拍几张美照,在社交媒体显摆一下,就都算幸福了。

    而且晒幸福从来不是明星的专利。在朋友圈里,经常可以看到大家在晒幸福。有的晒豪车,有的晒新房,有的晒名牌,有的晒新项目的签约仪式,还有的晒老婆、晒娃。

    张猛的小家庭过得很幸福,老婆踏踏实实地和他过着平淡的生活。今年生了小宝宝,朋友圈里充斥着小宝宝的各种表情,各种姿势,天天用孩子刷屏,那一家人恩爱和谐、家有萌宝不亦乐乎的感觉让人恨不得马上组建家庭,投入这样的小幸福中。

    张猛那些还是单身狗的朋友们自然忍不住要祝福他,为他点赞,并感叹一句:“自己已经严重落后了!”但是时间长了大家又总觉得张猛的状态不对,他的晒娃有着浓郁的炫耀气息和优越感的味道。

    张猛人长得不很帅,事业上发展得也一般,大学毕业快十年了,他的同学们大多已在自己的领域里有所建树,而他还是一个小职员,和大学毕业的时候几乎没多大区别,唯一能超过别人的,就是自己的小家庭。所以,张猛极力地在朋友圈里晒孩子,营造出一个幸福无比的家庭,以博得周围人的赞赏,让自己有面子。

    晒得太猛烈,就会像演戏一样,一点都不真实,朋友们都猜出了张猛的用意,不知不觉间大家都有意无意地疏远了他。

    专家指出:“炫耀式分享者多为表演性性格,倒也不是说是由心理脆弱引起,但他的性格肯定有些缺陷,过分自我中心,爱表演,往往以一种清高的姿态视人,这种性格的人很难与人相处融洽。”正如网上流传的一种说法:爱炫耀只能显示出人内心缺乏安全感,缺乏自信,这是心理脆弱的表现。其实,真正的智者从来都是锦衣夜行。

    所有的快乐都是内心深处的快乐,所有的幸福都是宁静的、平和的、低调的幸福。幸福太过高调就容易跑调;恩爱秀得多,就容易假;美好晒得多,蒸发得更快。所以,整天到处晒幸福、高调秀恩爱,未必是值得羡慕的事。

    沈南云和妻子很恩爱,下班后会一起去买菜,周末他通常都会带着妻子出去走走,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小区里的邻居都羡慕小两口的甜蜜,但是没见过沈南云妻子的人甚至不知道他有这样一个幸福的家庭,因为沈南云从不会特意和别人说起自己和妻子的事。

    沈南云是单位里的领导,大事小事都离不开他。一次,妻子生病住院,沈南云什么工作都不做了,所有活动全部取消,谁约他都不见,专心照顾妻子,在医院里为妻子端茶倒水,搀扶她去洗手间,帮她洗澡,陪她散步,跟她聊天。医院里的医生问沈南云:“你工作那么忙,为什么不请人照顾?”他告诉医生:“照顾是一方面,我不在她身边,她会害怕的,我每天陪着她,她就觉得踏实,病自然也好得快。”

    半个月过去了,妻子出院回家休息,沈南云回到单位像往常一样继续工作,同事纷纷询问他这半个月去哪了,他只是淡淡地回答:“没什么,家里有事,回去看看。”

    幸福是一种稳定的内心状态,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用炫耀的分享方式来显示自己的优势,赢得他人的羡慕,从而让自己有面子。幸福与他人无关。白岩松曾经写过一篇《不平静,就不会幸福》的文章,他眼中的幸福就是如此,与金钱、地位无关,而在于内心的宁静。普希金也曾说过:“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以内心的宁静作为基本特征。”

    内心的宁静并不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而更多的是让我们少一些焦躁,多一些从容,少一些抱怨,多一些感恩,少一些彷徨,多一些自信。当你有了这样的状态,你就会惊奇地发现,最大的改变就是你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节奏,不会用别人成功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人生,也不再会因为别人的喜悦或悲伤而患得患失,那些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感和对于现实的不安全感也会跟着慢慢地消失,你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静静地感受生活的幸福。

    你仍然可以去实现自己的愿望,但是愿望实现之后你不会着急去实现下一个目标,而是懂得停留,去感受这一次愿望的实现所带来的幸福。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有过幸福的体验的时候,也就更容易记住这种美好的感觉。当你下一次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就可以去回想曾经幸福的感觉,这就像按了按钮一样,一下子就有了对抗不幸的力量,从此幸福也就会成为一种内在的循环,让我们乐在其中。

    3.幸福不是晒出来的

    你有没有见过这样一种人,他们天天在各种网络平台上,隔空传情,晒两个人恩爱的照片。空虚寂寞的人看到那些照片上的甜蜜与幸福,心里那叫一个羡慕嫉妒恨。但是,一段时间过后,照片上的一个人换成了另外一个人,又或者他们开始发表各种失恋宣言了。有个统计表明,用微博的人有一半都在秀幸福,每个人都努力掩藏自己的另一面在微博上传递幸福的讯息。空间、博客、论坛、微博、朋友圈,带给人们很多机会来晒幸福秀恩爱。

    冯曼曼和老公去参加亲戚聚会,碰见了姐姐和姐夫。聚会结束的时候出门,姐姐的鞋带开了,姐夫当着很多亲戚的面跪在地上小心翼翼地帮她系上。冯曼曼很羡慕,对自己老公说:“看看人家的老公是怎么当的。”她老公不以为然,回家之后淡淡说了句:“他俩肯定有问题。”果不其然,一年以后,姐姐和姐夫离婚了,因为姐夫在外面有了情人。冯曼曼问老公:“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老公笑笑:“真正的恩爱绝非是在人前秀出来的,而是在细水长流粗茶淡饭鸡毛蒜皮中磨出来的。”

    有个定律说:越炫耀什么,说明内心越缺什么,或者是以高调去掩饰什么。晒幸福的人们,有一部分是过分看重别人的评价,或者是自我表现欲望太强,又或是嫉妒心比较强烈的人,在拥有了幸福以后,就想要拿出来炫耀一番,引起身边人的关注与羡慕。还有一部分是由于自卑、自恋、空虚、缺乏安全感等心态在作祟,导致晒幸福的人越来越多。

    内心缺少幸福才会去搜集各种幸福的证据来夯实自己的幸福感,把这种幸福通过秀出来的方式得到大伙的评论认同,好确定自己是幸福的。当然也有很多人是为了面子,或者是为了维持美好生活的表象,掩饰自己的不幸福。

    婚姻与爱情的开始自然是需要激情的,此时的当事人恨不得全世界都祝福自己,这很正常。但婚姻和爱情如果要维护下去,则需要约束力,而不是刻意在观众面前表演。最好的爱情和婚姻是不需要观众的,那只是两人的事情。

    很多人的幸福本身就不牢固或已经开始退却,所以才“伪造”幸福拿出来秀。其实秀幸福本身没有错,关键在于秀的心态。物理常识告诉我们,晒容易流失水分,冷藏才是最佳的保鲜方式。秀恩爱在很多情况下其实是一种不自信或者太轻浮的表现,最后当然容易“死得快”了。

    一对新人在亲友的祝福声中步入婚姻的殿堂,新郎挽着新娘的手,呵护有加。主持人问起新娘为什么选择对方作为自己的终身伴侣,是不是新郎做的什么很浪漫的事打动了自己的心,才做出这个决定的?新娘告诉主持人:“他从未做过什么很浪漫的事,他不会在情人节送我大捧的玫瑰花,也不会为我精心准备一个别样的生日,打动我的是他一直以来对我无限度的包容,和细节中显露出的对我悉心的照顾。”

    婚礼仪式中新郎会在新娘转身时为新娘长长的裙摆调整方向,将新娘保护在自己前方,不让新娘被人群挤压。在场的宾客尤其是女宾客看到这样的场景不禁心生羡慕之情。

    在论坛上记录男朋友对自己点点滴滴的呵护。结了婚,天天把小日子挂在网上,恨不得全天下都知道自己过得有多好。把豪奢婚礼的小细节拍成一个电影,然后寻找听众和观众们。在微博上更新,自己的男友在连续加班之后还手捧宵夜送到楼下。在心情上写到,自己亲爱的他倾尽年终奖带你飞去日本只为买一只限量版的粉钻……

    有时候一个人的幸福,由大家来分享,就可能变成许多人的幸福。但要小心了,别让你一个人的幸福成为很多人的痛苦。所以,当你实在忍不住想晒自己的幸福时,千万注意晒的场合,晒幸福的对象。因为高调秀虽然能吸引别人的关注,但也很容易引起围观者的心理落差。到时你在好心情中晒幸福,却受到人们的抨击和质疑时,可能就变成坏心情了。

    秀恩爱,其实就是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神龛。晒在大家面前的幸福,在你的描述中变得无懈可击,完美无瑕,所以你不能坍台,不能失态,不能出丑,顶多在暗夜里叹口气,遇到再不顺的事情也得往肚子里吞。若是你说你现在不幸福,那不就是否定之前的幸福,打自己的脸吗?

    话说回来了,其实晒幸福秀恩爱,是一种内心需要被关注被肯定的表现。可能是因为幸福恩爱不常有,一旦拥有,总希望借外人的羡慕来建立自信。要是非晒不可,请选择好场合和观众:在浴场就应该赤裸,在大街上绝对不要裸奔。

    当一个人满世界地诉说自己很幸福的时候,可能已经不那么幸福了。需要“说”出来的幸福,可信度到底有几成?低调一点就不会遭人羡慕嫉妒恨,也不会在失意的时候显得那么落魄。幸福不是晒出来的,《小兵张嘎》里有一句台词很经典:别看现在闹得欢,小心将来拉清单!

    4.有一种旅行,不晒在朋友圈

    每到法定节假日,尤其是长假,微信朋友圈就会变成一个“旅游博览会”,朋友们出游时随手拍、随手晒,一路上忙着用微信“直播”自己旅途中的所见所闻。

    其中最“主流”的当然是晒风景了,以自然风光、城市小镇建筑等硬性风景为主,每到一处都会拍几张具有代表性的风景照,然后注明拍摄地点,秀的是纯风景,无特别内容。有一部分人则更偏爱在旅途中发现人文的东西,比如,可以展现当地文化的场景、有人物的风景,通常通过一些特定的主题来体现,像拍摄当地人的生活、市集市场、博物馆展品等,通常在配图中会加入相关的图片说明,让朋友们能够更快速准确地了解图片之后的背景。当然,旅行中的美食是不能忽视的主题,从早餐、午餐、下午茶到晚餐、宵夜,甚至每一道菜上来之前都用手机拍摄“消毒”,然后拼图上传,乐此不疲。当然也有一些非主流的晒法,比如,与玩偶一起晒萌,以及每张照片必须要有名牌相伴的“土豪晒”等。

    在朋友圈里晒旅游是很正常的现象,人们有分享的欲望是很自然的,这也是交流的一种方式。“晒”这个行为本身主要是为了吸引关注。而晒一些比较难去到的地方或者难得到的东西,则是为了增加关注的筹码,进而能在朋友圈中引发话题,得到朋友的更大关注。心理咨询师认为,“以前人们在朋友圈发照片是‘我有一种感觉,我要晒一下’,现在更多的是‘我想要发一条状态,请给我一份感觉’。有一些专家把这种现象叫作‘群体孤独症’,有寻求安慰、寻求关注和寻求存在感的感情在。此外,一些喜欢‘晒’的人也不乏炫耀心理作祟。把握好度很重要。”

    我们看到太多的人,护照上盖了三十多个国家的戳,却照样谈吐无聊,头脑僵硬。因为他们坐了十几个小时的飞机到另一块大陆上,却只是在地标前花三个小时拍一张满意的照片,然后回宾馆煮一碗泡面。或是参加旅行团,欧洲十国八日游之类,把自己累得惨兮兮的,拍下一堆明信片取景照片。这些除了让人有炫耀资本之外,一点用途也没有。

    不妨抛开所有的虚荣因素问一问自己,到底为什么要旅行?这是值得我们静下心来思考的问题。大家赚钱都不容易,真的甘心一万块送给航空公司,一千块赠予大使馆,八千块刷给规模生产出来的酒店大床?真的情愿拿钱和蜷在经济舱里僵硬的双腿来换取朋友圈里几十个赞?

    在大都市打拼的张瑞,特别向往恬静怡人的乡村。五一假期她没有选择去知名景点,也没有和朋友聚会,而是独自一人跑到古朴的乡村里。在那里张瑞感到的不仅仅是比闹市里更加清新的空气,更是村民那与世无争,平和踏实的生活状态,让她在永无休止的职场斗争中得以喘息。

    在村子里张瑞认识了一个和她同龄的姑娘。这个姑娘十九岁就嫁给了现在的丈夫,二十岁生下了第一个孩子,如今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大女儿明年就上小学了,她在家里照顾老人和孩子,经营着一个小超市,丈夫每天出去干活,晚上回来吃完晚饭就睡下了,夫妻俩也没有太多的交流。相处几天下来,张瑞表示自己很羡慕她的生活状态,觉得自己太累了。姑娘感到很不解:“你怎么会羡慕我,我这辈子也就是看孩子照顾家庭,连个正式工作都没有。你上过大学,又在大城市里工作,以后也会找到很优秀的老公,过很富裕的日子,我羡慕你才对。”

    张瑞没有多说什么,没经历过的人是不会理解的。她拍下了很多照片,这里的山山水水,这里的茅屋田舍,这里的男人和女人。她把这些照片保存在自己的电脑里,珍藏在自己的心里。临走时张瑞还加了那个姑娘的微信,说好保持联系。张瑞告诉她,自己以后还会再来这个村子的。

    假期结束后张瑞回到单位一如既往地工作着,仿佛这一切从来都没发生过。

    旅行是为了治愈人的心灵,每个城市和国家都有自己不同的气质,到一个地方后不妨把“自己”抛到脑后,尽情享受陌生之地带给你的全新体验。

    真正的旅行,从来不是用一堆照片的堆砌来满足内心小小的虚荣。旅行不仅能欣赏别样的风景,品尝特色美食,感受独特的文化,更难得的是旅行之前的期待、旅行进行时的感动和旅行归来后的回味无穷。

    5.不违背本心,诚实面对自己

    卓别林曾说:“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我才认识到,所有的痛苦和情感的折磨,都只是提醒我:活着,不要违背自己的本心。今天我明白了,这叫作‘真实’。”

    我们每个人都想要获得幸福和快乐,这点毋容置疑。但是看看我们周遭的人,他们的行为是以自己的幸福、快乐为出发点吗?生活中,有多少人是以外界的标准为自己的生活准则,为了让别人认为自己是幸福的,将自己的生活经营成符合外界标准的样子,而忽略了自己的本心。

    寂静的夜晚,离开人群回到家里,剥去种种角色的外衣,褪去种种外在的要求,诚实地面对自己,诚实地内观,去审视自己,才能得到人生的真正自由。每个人都可以回望一下,在过去的生命当中,为了避免羞愧、内疚或者是恐惧的感受,我们做了多少傻事。

    要得到幸福,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诚实地面对自己,接纳一个并不完美,但却真实完整的自己。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路沿着告诫、说教、规则、禁忌,从满心好奇地奔跑到小心谨慎地踱步的。一路的成长,我们更在意的是别人是否喜欢自己,自己是否符合某种类型的标准,要像谁谁一样讨人喜欢,却忽视了我们自己本来的样子。于是,在各种关系纠缠不休时,我们变得不知所措,觉得自己没用,渐渐生出满心的自责、怨恨与不满,对外界,更是对自己。

    让我们放下外界的评判,真诚地面对自己,一个并不完美,但却真实完整的自己。你不需要做到永远正确,也不需要做到一直领先,静静地和自己在一起,看一看自己,你喜欢、欣赏的部分,还有你不满、厌倦的部分,那都是完全属于你的,它是没有优劣好坏之分的一种特质,只要你善于发现,它便能够在适合的地方发挥作用。你只需要关注并接纳它们的存在。

    如果有人问你,“你觉得幸福的生活是什么?”或者说,“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恐怕很多人都会张口结舌,无言以对。人的想法总是伴着时移世易的影子,这当然是我们不愿意承认或接受的事,尤其是那些以孤高自诩,目下无尘之人。但无论我们承认与否,生活永远带着变化的色彩。

    对于刻苦求学的少年来说,生活的幸福来自父母的赞誉、师长的赞扬、同学的赞美;对于意气风发的青年来说,生活的幸福在于能力的提升、眼界的开阔、事业的成功;对于稳重成熟的中年来说,生活的幸福来自生活的富足、家庭的和睦、人生的平顺;而在知天命的中晚年时期,生活的幸福则来自天伦之乐、身体的健康、心态的坦然。有人说幸福在别处,穷其一生追求五彩斑斓的生活;有人则坚信,幸福在身边,便兢兢业业经营着自己的日子。幸福的生活其实只在你的本心。如果人能够追随本心,按心所向往的方式生活,也许幸福会在不知不觉间悄悄地降临。

    李慧喜欢小孩子,大学毕业后就到幼儿园工作了。一次,朋友不解地问她:“整天面对一群小孩儿,又哭又闹的,你不觉得烦吗?俗话说‘家有半斗粮,不当孩子王’,你要不要再考虑换个工作。”李慧告诉朋友:“我喜欢和小孩子在一起,他们让我觉得这个世界是那么纯真那么美好,我很享受每天教小孩子认字,和他们一起唱歌做游戏,每当教他们学习知识时我都很有成就感。”

    工作几年后李慧有了经验,也攒下了一些钱。回到老家办起了自己的幼儿园,把酝酿已久的想法付诸实践。虽然也有聘请来的老师专门负责管理,但李慧还是愿意和小孩子们一起做操,帮他们把脏兮兮的小手洗干净。李慧尽心为孩子着想的工作作风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很多人甚至慕名把孩子送到她的幼儿园里。

    李慧明白,自己永远也不会成为多么了不起的人,也不会多有钱,在别人眼里不过就是个小小的幼儿教师。但是她从不会感到落寞,有什么比从事自己喜爱的事业更让人幸福的呢?

    罗素说:“致我们于不幸的,是自我中心;领我们到幸福的,是非自我中心。在非自我中心的视野下,自我与世界的对立消失了,人与物的对立消失了,意识界与无意识界的对立消失了,个人与社会的对立消失了,人类与宇宙的对立消失了,然后才有至高至大的幸福。中国人把这叫作大心体物。”不要把世俗的标准、他人的品评变成衡量自己幸福与否的标尺,而不去诚实地面对自己,忽视自己内心的声音。幸福的根本是心,它只是一种源自于心的感觉。幸不幸福是问自己的“心”,而不是看别人的“眼”,把自己的优势展示给别人,所获得的只是虚荣和面子,不是幸福。

    6.当你专注于努力,就无暇借助虚幻美化自己

    经常看到许多人在朋友圈一边晒各种美颜自拍,一边抱怨上帝对自己多么不公平。偶尔自恋一下,满足小小的虚荣心无可厚非。但如果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美化自己以求得到各种赞,只会让虚荣心在内心疯涨。只有切实地努力,真正提高自己,你才能赢得别人内心真正的赞许。

    周华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技术员,心中向往当成功人士,想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但是周华出身不高,也不是名校的毕业生,才不出众,貌不惊人,没有什么很有竞争力的资本。

    其实一无所有也没什么,只要努力也是能有所成就的。比如一直被津津乐道的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最初也只是就读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杭州师范大学。他貌不惊人,却怀着齐天抱负。2014年他以218亿美元净资产,成为中国内地首富,北大出身的李彦宏则屈居第三位。

    渴望轰轰烈烈的人生本无可厚非,但周华心中烈火熊熊,却不见有实际行动,每天对工作敷衍了事,业余时间也都是在打游戏中度过的。周华表现最多的就是“吹肥皂泡泡”,用PS将自己美化成一个西装革履、开着名车、住着豪宅、与社会名流往来的企业家形象。

    几年过去了,周华还是在原来的岗位上做着原来的工作,事业有成的形象离自己依旧很远。

    不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做一些脚踏实地的事情,反而依靠一些虚假浮华的东西来获得认同,这样的人生是可悲的。虚荣从本质上说是用美妙的借口来掩盖欲望,用强烈的姿态来隐藏动机。癞蛤蟆想吃到天鹅肉本身并不是一件好笑的事情,况且谁能保证自己不是别人眼中的癞蛤蟆呢?问题在于,天鹅肉是否真的是自己辗转反侧梦寐以求的,还是说单单用来显示自己的高贵和与众不同;问题也在于,我们是否真的为了天鹅肉做了点什么,而不只是说点什么;问题更在于,我们是否可以没有吃过却向别人炫耀自己吃过。虚荣就是一个矢量,从自己内心深处的自卑出发,指向别人的欣赏和认同,首尾两端都正常,只是中间的路径显得不太优雅。

    青春给了你天不怕地不怕的勇气,就是要你去努力,要你去坚信,一穷二白有什么关系,穿廉价的衣服又怎么了,开一部烂车又如何,租不起好房间吃不起像样的晚餐又能怎么样,总有一天,你会依靠自己,成全你全部的梦想,拥有雷动的掌声。

    提及李云迪,第一时间想到的多是“钢琴王子”的头衔——它象征着优雅、高贵和浪漫——还有他所开创的国际钢琴界那些历史:肖邦国际钢琴比赛73年来首位将金奖收入囊中的中国人;中国第一个“肖邦护照”的持有者;“肖赛”史上最年轻的评委……种种耀人的光环围绕着李云迪,将他称为“国人的骄傲”毫不为过。

    所谓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绝非空话套话,对于钢琴这项古典音乐事业更是如此。李云迪七岁时学钢琴,而他苦练乐器的历史还要再往前推进三年,那时是手风琴,他每天练琴五六个小时是家常便饭,陪练的母亲又是个从不放水的督导员。就这样二十余年如一日,李云迪的手指从未停止在黑白琴键间游走,特别是在演出之前,每天的练琴时间都要保证至少九个小时,所付出的汗水可见一斑。

    他的启蒙老师回忆:“李云迪的课从来都完成得很好、很轻松,对音乐的感受力尤其显示出他的天才。”一个偶然的机会,李云迪被推荐给当时在四川音乐学院任教的但昭义教授。得遇良师使李云迪的音乐才华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和发掘。但教授不断启发他对音乐的感觉,尤其是针对手指技巧方面的训练和培养,为他之后的演奏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肖赛评委会主席亚津斯基说:“他长得太像肖邦了,更重要的是他把肖邦的曲子诠释得如此完美,你简直找不到任何瑕疵。”对于自己的成功,李云迪显示出超乎同龄人的成熟和冷静,他说:“我还很年轻,稳步扎实的学习很重要,音乐修养是需要慢慢积累的。音乐是一辈子的事,我将带着自信和毅力面对乐迷和时间的考验。”

    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它赋予了我们智力和动手能力,就是要让我们通过自己的头脑和双手来改造世界,创造属于自己的不同人生。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都会深深地影响到自己的命运。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付出了几分耕耘,就会获得几分的收获。学会从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乐趣,不仅能愉快地面对生活和工作,同时还能为自己带来良好的表现和业绩,赢得领导的重视和提拔,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又何须靠虚荣为自己营造一个幻境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