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级精英是这样炼成的-传媒大亨邵逸夫:没有好的戏,我宁愿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有钱、有名、有爱心,邵逸夫的百岁人生经历近乎完美。在中国电影史上邵逸夫写下了诸多“第一”和“之最”,他所执掌的香港无线电视(TVB)已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中文电视节目制作公司。“邵氏出品”的影响力巨大,只要是有电视机的华人家庭,没有谁敢说自己没看过TVB制作的电视剧。在香港娱乐文化界,邵逸夫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标杆性人物。在中国的电影史上,邵氏家族是一群当之无愧的拓荒英雄。

    “没有好的戏,我宁愿烧”

    1907年,邵逸夫出生于上海。父亲邵玉轩是上海的一个富商,以经营漂染业为主。优越的家庭环境让邵逸夫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天资聪颖的他学习成绩一直很好。

    后来,父亲收购了一家剧院,因无暇打理,交给其兄长邵仁枚。兄长不仅把剧院打理得红红火火,还开拍电影,受到了欢迎,受家庭的影响,邵逸夫对电影充满了好奇,所以在中学毕业后,为了帮助兄长邵仁枚开拓电影市场,他放弃了升学,从此也开始了他的电影人生。

    在发现香港潜在的巨大市场后,邵逸夫便转战香港。1959年,他在香港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邵逸夫是个极其认真的人,为了树立邵氏的良好形象,他对影片的质量严格把关。出现劣片,他都要亲手烧掉,毫不手软。邵逸夫曾说:“在早期,我成日烧片,没有好的戏,我宁愿烧。”

    也正是基于如此认真的态度,邵氏公司蓬勃发展,长期称雄香港市场。而邵氏电影也获得过金马奖、金像奖等几十项大奖。据说最盛时,每天有100万观众光顾他的影院。他的影片,如《江山美人》、《貂蝉》、《倾国倾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在华人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倾倒无数观众。据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台湾上映时“完全疯狂”,有位老太太连看一百多场,由《梁祝》而在台湾掀起黄梅调狂热;而《天下第一拳》更掀起功夫片新狂潮,发行到全球各大洲近百个国家和地区。

    有人说,邵逸夫堪称电影史的见证人,因为他在中国电影史上写下了诸多“第一”和“之最”。从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中国电影的每一步变迁都有邵逸夫及其家人献出的心血。

    为了拍出好电影,邵逸夫成了名副其实的“电影谜”。

    他每天要看几个小时的电影,每年要看六七百部影片,最高纪录一天看9部影片。他投身电影事业长达60年,谁也没办法计算他一共看过多少影片。

    他不但看自己公司出品的影片,也看别人的影片作为借鉴。有时他晚上有空,还会自己开车到街头的电影院去买票看电影。他不光为了看电影,还注意看观众的反应。好的电影和差的电影,他同样注意看,因为他要了解,好电影究竟是怎样好法,而差电影又差在哪里。所以,他看每一部影片都是认认真真从头看到尾,瞪大眼睛注意银幕上的每一个细节。他在样片室中看样片时,不喜欢有人坐在他的前面,也不喜欢有人来打搅。据说有一次他正在看样片,有人从新加坡打长途电话来报告说他的大儿子被绑架了,他也只是问了一句:“有没有受伤?能不能用钱解决?”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就挂了电话,继续看他心爱的电影!

    很多人这样评价邵逸夫:他是世界上拍电影最多的中国人,也是世界上看电影最多的中国人。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位电影人身上无处不在的认真精神。

    一个人在设计自己的人生时,是想成就一番事业,还是碌碌无为,全在于自己是否认真对待。只有认真的人,才是最能成就人生价值的人。只要我们以认真的态度去对待所做的事情,积小步而行千里,聚点滴而成大川。慢慢的,你会发现自己正在一步一步进步,一步一步走向目标,走向成功。

    勤奋成就不平凡

    说邵逸夫是香港娱乐文化不可忽视的标杆性人物毫不为过。

    带着勤奋精神中学毕业后,邵逸夫走进了电影,起初哥哥并没有让他当小老板,而是把他当成普通员工,分配他去干后勤。为了做好后勤,邵逸夫不但勤于打扫卫生,还尽心尽力地管理演员的道具,有时为了借一件道具,他甚至不惜跑几十里路。虽然有时摄影师和演员也会耍耍派头,但邵逸夫仍然努力去做,他总是主动向演员、职员征求意见,短短半年内,他就成了大家交口称赞的好后勤。

    邵逸夫文化程度不高,但他做一行爱一行。无论是从剧本、摄影到导演、演员的选聘以及化妆、剪辑,还是影片推广、发行、剧院管理,不管做什么,他都勤奋认真,很快,他样样在行,很多方面甚至是行家里手。以至于,后来他几乎熟悉电影制作每一个方面和环节的工作,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精通业务的电影企业家。

    邵逸夫工作很勤奋,甚至让人觉得他精力过人。年轻时,他曾有1天看9部片子、1年看700部片子的纪录。他说:“我晚上只睡1个小时,其余时间便是工作。”20世纪60年代时,邵逸夫的影视王国已经颇具规模,但他的勤勉不减。据说他至古稀之年仍坚持每天工作16个小时。著名导演张彻在他的手下工作过,他在书中回忆道:“邵逸夫当年治事之勤,是我生平罕见,他坐的劳斯莱斯是名贵豪华的车,车里有酒吧,他改装成小型办公桌,连途中的时间都不浪费。”

    很多人羡慕别人的成功,觉得成功离自己很遥远,其实,纵观诸多成功人士,分析促使他们成功的品质,你会发现,其实都是最平凡不过的一些东西,比如勤奋,但恰好是这些,因为被他们演绎得淋漓尽致而使他们最终变得不平凡。很多时候,不是因为你不知道怎样去做,而是,在你知道后,你很难坚持去做,所以,你永远也无法变得如他们一般不平凡。

    勤奋,看似普通,却成就了很多人,如果你善于运用,相信,你会发现它实实在在的妙处。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

    辉煌总是耀眼的,但通常,愈耀眼的辉煌,其背后的付出也愈多。

    告别学校,邵逸夫兴奋得加入了哥哥的公司,但他并不知道这意味着辛苦的开始。俗话说“长子为父”,这个大哥像父亲一样,对邵逸夫要求非常严格,为了扩大公司的影响,招徕观众,大哥经常让他跑来跑去,不是让他去报社登演出广告,就是让他到街上去贴海报。

    最让邵逸夫终生难忘的是那次和哥哥一起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搞流动放映。他清楚地记得,当时他们就像苦力一样,扛着电影机和影片,在烈日下长途跋涉,深入到华侨众多的农场去放露天电影。那时的放映设备还很落后,要用手工一格格地摇片子,一场电影放下来,放映人都累得腰酸手痛。更要命的是蚊虫叮咬,奇痒难忍。邵逸夫只好坚持一天两次冷水浴,又用胡文虎的虎牌万金油涂抹全身,总算走遍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大小乡镇。

    为了抢先占领市场,邵逸夫建议拍摄有声电影。而在当时,只有西方有有声电影,中国和东南亚还停留在“哑巴电影”的时代。这一想法固然好,但当他真正开始着手时,却发现事情并不如想的那么简单。有声电影究竟是怎么回事,邵逸夫一无所知。而且他要的演员没有,机器没有,音响设备没有,连资料都没有,他所知道的只有一点,就是这些东西在欧洲有、美国有。

    邵逸夫决定去美国考察。没有飞机可乘,他只好坐轮船去,上了船就晕,吐得死去活来,差一点把命丢在太平洋上。到达旧金山时,他已经虚弱得不能走路,被人送进了一家黑人医院。可是他第二天就从医院里溜走了。

    美国之行使邵逸夫大开眼界。在那里不但有有声电影,还有富丽堂皇的电影院。想到东南亚那些以一块白布当银幕、几排板凳坐观众的简陋影院,邵逸夫感慨万千!他疯狂地购买大批器材设备,又是一个月的远洋海轮,又是吐得昏天黑地。终于,邵逸夫回来了,并在他的电影院里安上了有声设备。

    虽然放映设备是有了,但有声影片还没拍出来。这一次,邵逸夫又不得不自己坐下来写剧本。一写半个月,可是连自己看了都不满意。每次,他的两只腿都被蚊虫咬得吃不消,他只好打上一桶水,把脚泡在水里。遇到了难题,连个请教的人都没有,这方面的中国专家还不曾出现,“吃螃蟹”的他是第一个;外国专家身边又没有,要专门从西方请一个专家养起来,他又负担不起!他只好一边继续拍无声片,一边摸索有声片的拍摄技术,训练人员,包括他自己。

    多年之后,在谈到当时的心境时,邵逸夫说,如果有声电影最后搞不出来,他就要去跳太平洋了!

    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所以,想收获,就必须先耕耘。天上不会掉下馅儿饼。农民想丰收,就必须辛勤种地;园丁想满园花开,就需要辛勤照顾;学生想取得好成绩,就需要埋头苦读;运动员想夺第一,就需要付出汗水……

    “守株待兔”,等待那只可怜的兔子出现,这样的概率毕竟很小,所以,不要想着不劳而获,因此吝惜自己的付出。要知道,多一分耕耘,必定多一分收获。

    大丈夫兼济天下,岂能独善其身

    家庭的熏陶及自身的成长经历滋养了邵逸夫,让他不仅在娱乐事业上尽心尽力,认真勤奋,在公益及教育事业上同样不遗余力,这样的精神让人惊叹不已。也许这是邵逸夫对自己人生的一种态度,其中,也体现了他的认真态度。

    邵逸夫说“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回到民众”。这位素来以“大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作为人生信条的影视巨子,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邵逸夫祖籍宁波,根在宁波的邵逸夫对故乡倾注了很大的爱心。1987年后,他不仅多次回乡探亲访问,还先后捐资4000多万元帮助发展教育和文化事业。这些项目包括位于宁波大学西区的邵逸夫图书馆、逸夫教学楼、逸夫剧院以及其祖居地康乐园等。他在浙江其他地区也有巨额捐赠,如他为杭州逸夫医院捐赠近亿元。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省、市政府就授予他“爱乡楷模”、“荣誉市民”称号,以表彰他为家乡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1973年,邵逸夫设立了邵氏基金会,致力于各项公益事业,为此他受到了广泛好评。1990年,中国政府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名为“邵逸夫星”。1991年,美国三藩市将每年的9月8日定为“邵逸夫日”,以表彰其在社会公益方面贡献。2002年邵逸夫创立“邵逸夫奖”,用以表彰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邵逸夫奖”设天文学、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三个奖项,该奖每年颁布一次,奖金100万美元。第一届颁奖于2004年举行。颁奖原则:不论得奖者的种族、国籍、宗教信仰,而以其在学术及科学研究或应用获得突破性成果,且该成果对人类生活有意义深远的影响为宗旨。由于其设奖宗旨和巨额奖金足以媲美声名显赫的“诺贝尔奖”,因而一设立就被称为“东方诺贝尔奖”。

    多年来,邵逸夫捐助超过数以十亿计款项,为内地、香港两地建设教育、医疗设施等。香港多间专科院校的建设都曾得邵逸夫捐助,例如香港中文大学的逸夫书院、香港大学的邵逸夫楼、香港城市大学的邵逸夫图书馆等。2005年,邵逸夫捐出1000万港元予南亚海啸受灾地区。2008年汶川80级大地震邵逸夫捐款1亿港币!

    散尽千金济众生,多年来,邵逸夫一直稳居香港超级富豪排行榜,但他视金钱为身外之物,乐善好施,热心公益,是香港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

    第一章 电子时代大帝孙正义:只要目标正确,义无反顾地前进就是成功

    他身材不足一米六,却被称为“电子时代大帝”;他的名气比不上比尔·盖茨,甚至是雅虎的杨致远,但他自称,在互联网经济中拿下的份额他超过了上述二人;他拥有亿万身价,财富可以位居世界前列,但依然雄心勃勃,想拿下整个世界!

    他就是互联网产业独一无二的造梦人——孙正义,一个成就了无数人的互联网梦想的人。阿里巴巴、当当网上书店、新浪、网易、上海盛大、携程旅游网、淘宝网上购物、分众传媒、博客中国、深圳铭万……处处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并打下了其软银公司的烙印。他就是软银集团董事长孙正义,软件银行集团公司的创始人,现在是该公司的总裁兼董事长。他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内,创建了一个无人可与之相媲美的网络产业帝国。

    有志向更要有野心

    1957年,孙正义出生于日本南部九州岛。父母对他疼爱有加,尤其是父亲,非常注重对他的教育。父亲从来都不会命令孙正义“你要努力学习”,但聪明的孙正义很小的时候就成绩优秀,而且颇具领导才能。乐观积极的父亲对孙正义的影响很大,他不但继承了父亲的生活态度,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因为自信而充满野心。大约10岁那年,他就认定自己将来一定大有出息,会成为日本数一数二的大富商。十几岁时,他疯狂地迷恋上美国的东西,尤其是对日本本土的商界英豪藤田传崇拜得五体投地,因为藤田成功地把麦当劳连锁店开遍了日本,打败了本地星罗棋布的小吃店。藤田俨然成了少年孙正义的偶像。16岁时,孙正义来到了梦想的美国,到加州伯克利学习英语。美国丰富多彩的生活让初来乍到的孙正义立刻被震慑住了,孙正义认为,这个国家就是自己能从中学到很多的地方。2年后,几经辗转,他如愿以偿地进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经济学。

    此后,孙正义为自己构造了一个50年的重大计划:20多岁时,创建立自己的企业;30多岁时,挣到第一个10亿美元;随后20年,巩固和挑选接班人;43岁后,在10年内将企业扩大10~20倍。

    24岁时,孙正义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公司,这时的他宣称:要在5年内销售规模达到100亿日元,10年内达到500亿日元,使公司发展成为几兆亿日元、几万人规模的公司。

    孙正义之野心“昭然若揭”。

    也许有人说他年少轻狂,也许有人讥笑他自不量力,还有人冷眼旁观,看着他如何去实现自己的豪言壮语。但愈发膨胀的野心促使一步步朝自己的目标迈进:在他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激烈的竞争后,在大多数人都因屈从于现实社会而放弃自己的志向时,但孙正义成功了,他以其天大地大的昭昭野心成功了:37岁时他成为10亿美元富豪,他建立起了庞大的国际互联网帝国。

    在很多人的眼里,“野心”是一个贬义词,避之唯恐不及,然而,事实上,野心是一个人通向成功所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从这个角度来看,有野心并不是坏事。一位留洋归来的学者曾经说过:“中国的青年人与国外的青年人相比,最大的差别就是有志向而无野心!”这句话实际上也道出了野心的本质。

    鸡永无法飞上蓝天,那是因为它从来都没有想过要飞,而穷人之所以是穷人是因为他从来都没有野心。野心是实现目标的第一步,第一步尚且做不到,更何谈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呢?当然,有野心的人也更容易对他所钟情的目标专注。

    在别人还没有意识到价值的时候就敢于投入

    积极乐观的父亲让孙正义懂得要专注,更要大胆,作为一位著名的风险投资人,他向来以大胆闻名。分析他一些成功的投资我们会发现这些投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别人还没有意识到价值的时候敢于投入,然后和创业者一起坚持到成功。

    19岁时就野心勃勃,有了远大的构想,但那个时候,孙正义还没确定自己究竟该干哪行,一次偶然的机会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在伯克利,有一次他偶然翻看一本科学杂志,忽然被一个计算机微处理器的照片深深吸引住了。“我当时浮想联翩:如果这种东西能变得便宜,并且其功能变得更丰富些,那么它一定能改变这个星球上所有人的生活。想着想着,我捏着报纸的双手都麻木了。”他回忆着当时的情景说道。1980年,从伯克利毕业后,孙正义回到日本开创自己的事业。1981年,23岁的孙正义从卖翻译器给夏普公司的钱中拿出8万美元设立了自己的公司——软银。到了80年代中期,软银公司已成为全日本最大的个人电脑软件销售商,并且出版了十多种杂志,以向日本普及电脑知识,并兜售自己的产品。1994年,上市的软银公司筹集到了14亿元。经过调整分割,孙正义手中持有的180万股软银股票由每股2225美元涨到了150美元。与此同时,孙正义又掀起了一场疯狂的收购活动:买下美国Comdex公司的展销部;收购了Ziff-David系列计算机杂志和展销部;还买下了全球最大主板生产商金士顿科技集团80%的股份。

    1995年,孙正义的注意力又转移到了正在发展的因特网上,他决心要在此领域大显身手,孙正义把第一个目标放在雅虎上。

    虽然冒有极大的风险,但孙正义义无反顾,最终获得了巨大收益,随后,在一年之内,软银在55家公司投下了风险资金23亿美元。软银扶持过American Cybercast,但这个在线肥皂剧制作公司后来夭折了;同样的跟斗还栽在Onlive Technologies身上,但押在Geo Gities上的定押对了。Geo Gities专门提供免费网站,这家公司深谙扩大网络信息流量之道,却不懂得利用这些机会赚钱。于是,软银向这家公司注资5200万美元。Geo Gities引起了雅虎的注意,雅虎用41亿美元以控股形式买下了这家公司,如此下来软银公司在Geo Gities所持22%的股份一下子飞涨到价值9亿美元,软银用此置换成了更多的雅虎股份。

    软银一直想涉足银行业务,2001年,日本软银行全资拥有的金融公司宣布与日本骏河银行达成网上银行联盟,并与美国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结盟开展网上债券交易。

    分析员认为,2002年日本网上证券交易、外汇、保险的收入将达到60~70亿美元。而软银的网上金融服务涉及以上所有领域,所以,软银将在网络与金融结合点上获利。

    在美国,孙正义控股了雅虎、E-Trade等著名网站,并与这些公司合资成立日本公司,由孙正义绝对控股。他还把美国的模式成功复制到日本。这种复制立刻获得了成功,雅虎日本进入后几乎马上就靠广告赢利,因为无须品牌宣传投入,市场也没有竞争对手。雅虎日本成为日本85%以上上网者的门户站点,他们由此进入孙正义的网络帝国——提供玩具、图书、音乐、旧车、金融服务等交易服务。

    孙正义不仅在日本复制了美国互联网经济,还复制了财富。雅虎日本公司成为日本第一个股价在1亿日元以上的公司。从1999年2月的63美元上涨到2000年1月的1010美元。在软银上市的5年时间里,已成为日本最大的公司,超过传统的工业巨头三菱。

    孙正义不仅是投资与复制的高手,更是整合高手。在投资了150多家与网络相关的企业后,形成了软银的“互联网大家庭”,成员之间的业务合作能产生促进作用。孙正义还在日本建立纳斯达克市场,很多至关重要的资本市场也被他整合进来。与传统银行、证券公司的联盟也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整合传统业务。整合使软银在竞争中更具优势。

    孙正义无愧为“因特网世界的大师。”对此,他曾说要有正确目标,义无反顾地前进就是专注于目标,勇敢并奋力前行,这也许就是他的成功之处。

    难以复制的投资模式

    就是这个被人戏称为“日本先生.com”的人,掌握了日本70%的互联网经济!由于对雅虎、Nasdaq日本等的成功投资,2000年2月软银的最高市值达1900多亿美元,成为当时日本最大的公司,而孙正义本人的财富也达到了760亿美元,一度超越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虽然只有短短两天。

    毋庸置疑,孙正义是互联网投资领域最成功的高手,而且,这样的高手很难复制、很难模仿。

    “这个是软银总部老孙做的,我们参与不了!”在第四届亚太投资峰会上,软银中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合伙人宋安澜经常被记者追问软银投资千橡互动的事,每次,他总是无奈地这样说。

    被授予“年度最佳回报奖”的软银中国,似乎完全有能力成为这类投资的幕后推手。但事实上,软银中国获得“年度最佳回报奖”的案例是对阿里巴巴的投资(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成功上市,软银前后8000万美元投资获利71倍),其幕后“黑手”同样是孙正义。

    孙正义的投资模式难以复制,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宋国良教授分析,孙正义的成功有两个必备的条件,而这两个条件是一般风险投资人所不具备的,那就是专注和耐心。

    很多人认为孙正义的投资游戏简直就是一场赌博。

    “我的做法不像大多数人,他们或者只是一只脚踏进去了,另外一只脚还在门坎外面,而我是两只脚全迈进去了,包括我的全部家当。互联网就是我的一种信仰,软银不是做一年两年,而是着眼于三十年、五十年,甚至三百年。但这不等同于赌博,我们希望能专注一个行业,成为行业的第一。”孙正义说。

    从2000年起,孙正义两次对阿里巴巴注资,直到2007年成功上市,这一事件则是孙正义耐心的体现,分析后得知,孙正义对所投资企业的耐心,实际上是因为其自身雄厚的资金实力,可以使他“熬得住”。

    投资专家宋国良教授分析说:“一般VC没有这样的条件,因为他们通常会和投资人约定:基金成立后1~3年将资金投出,并在5~6年内收回投资。这种约定预留给基金管理人的空间很紧,他们压力大,往往没有耐心等待项目成长,造成了投资浮躁。特别是一些资金规模不大的小型基金,如果投资两轮后,公司还不能上市或被并购,他们就很难承受了;再不巧,遇到互联网泡沫扛不住,就只有等死了。所以,他们往往不敢投资于这些前途未卜的互联网企业。”

    基于这两个条件,孙正义的投资模式就很难复制了,宋国良教授认为,孙正义的投资布局有其特有的战略考虑,但不足以成为一般投资者的风向标。不过从长期来看,社区交友等Web2.0类网站确实有着广阔的前途。投资者可挑选一些客户规模大、有垄断性、业绩突出的网站进行投资,而不要盲目跟风热炒。

    只要目标正确,义无反顾地前进就是成功

    家庭教育让孙正义一生受益。“只要有正确目标,义无反顾地前进就是成功!当别人还沉迷于网络小说,对自己的未来一片朦胧时,仅二十多岁时孙正义已确定了他的战略目标。

    “创立软件库公司,是因为我首先想到,在所有的产业中,信息产业将发展最快,并会成为一个大的产业。另外,在信息产业中,个人电脑将成为电脑的主流。而个人电脑中,软件将比硬件更有市场。”孙正义当时想的正是现今产业发展的三大趋势,“于是我就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集中投入到最核心的、最有发展前途的软件事业上。”

    确定了目标,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孙正义说:“我创立软件库公司完全是白手起家,缺少人力、资金和设备。唯一有的只是要干一番大事业的抱负和理想,以及实现这一理想的战略。坚韧的意志与正确的理念使我们软件库公司没有中途夭折,一直走到今天。”

    在前进的道路上,只要是看准了的事孙正义就全身心投入,奋勇前进。他的经营战略也非常简单,就是简练明快。这也是他少有大的起伏的重要原因。

    2000年12月1日,在20世纪最后一个隆冬腊月的第一天,孙正义风尘仆仆地来到中国。面对着中国企业家的追问,孙正义再次布道互联网革命和软库神话。在短短几天的中国之行中,他强调最多的是三个词,就是激情、远见和专注。饱经股票市场的涨跌和华尔街评论的冷暖,43岁的孙正义依然痴心不改,“自2000年4月以来,我们确实取得了巨大进步,尽管股票市场的看法在改变,但我们的目标不是短期的。在今后的3~5年间,人们终将会理解我们今天的作为”。从他的这番表态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互联网,孙正义的确有着热情、远见和专注。

    20世纪以来,美国纳斯达克股市进入一个漫长而寒冷的冬季。自2000年2月到年底,孙正义手里的股票总市值下跌90%,从1900亿美金翻着跟头跌到230亿美金。可是孙正义似乎若无其事,风格一如既往,继续他在网络投资上的大手笔。

    “中国花了130年来普及电话,花了69年时间普通电视,我希望在3~4年时间内就能完成宽带的普及。” 孙正义的专注将续写他的投资神话。

    那么,如何做到专注呢?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排除干扰,稳定情绪。我们都知道,如果受到过多的干扰,就很容易心意烦乱,情绪不稳,注意力就容易分散,很难做到全神贯注。所以,要真正做到细心谨慎,处理好各种心理困惑,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即所谓的“宁静而致远”。

    2强化内心的责任感。事在人为,如果能够负起责任,就可能成就事业,但倘若毫不在乎,不当回事,很可能就竹篮打水一场空。责任感也能够激发我们的智慧和潜力,促使我们更专注,更投入。

    3培养兴趣。我们都知道,一旦自己对于某事有了浓厚兴趣,常能乐此不疲,也就能精心钻研、细心考量。如果缺乏兴趣,就容易心猿意马、朝三暮四,难以做到持久的静心、细心,更不可能保持足够的耐心。所以,我们要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做自己想做又能做的事情,然后将潜力发挥到极致,才能真正维持住持久的细心。

    4集中精力,重视眼前。把注意力集中在现实世界中,不要太多追悔过去,不要沉溺冥想未来,而应全力以赴把握眼前,重视当下的学习和生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