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思考未来:李嘉诚商业智慧-把人才放到合适的位置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知人善任,大多数人都会有部分的长处,部分的短处,好像大象食量以斗计,蚂蚁一小勺便足够。各尽所能,各得所需,以量才而用为原则。

    ——李嘉诚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个公司的人才就好比一部机器,假如主要的机件需要用五百匹马力去发动,而其中有一个附件只需要半匹马力去发动,虽然半匹马力与五百匹马力相比微乎其微,但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人才的使用上,会用人的人总是能从实际需要出发,用最适合事业发展的人才。在李嘉诚庞大的商业王国中,只要是人才,就能够在企业中有用武之地。

    李嘉诚说:“一个公司需要员工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发展公司的大业。就如在战场,每个战斗单位都有其作用,而主帅未必对每一种武器的操作比士兵纯熟,但最重要的是首领亦非常清楚每种武器及每个部队所能发挥的作用——统帅只有明白整个局面,才能做出出色的统筹并指挥下属,使他们充分发挥最大的长处以及取得最好的效果。”

    敢于起用新人

    白手起家的李嘉诚,在其长江实业集团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敏锐地意识到,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一个企业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需要有不同的管理和专业人才,而他当时的企业所面临的人才困境较为严重。李嘉诚克服重重阻力,劝退了一批创业之初,帮助他一起打江山的“难兄难弟”。因为李嘉诚虽然很清楚元老重臣们劳苦功高,并且拥有十分丰富的经验,但是,这样会使他们拙于开拓,缺乏创新,于是果断起用了一批年轻有为的专业人员,为集团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与此同时,他制定了若干用人措施,诸如开办夜校培训在职工人,选送有培养前途的年轻人出国深造,而他自己也专门请了家庭教师学习知识、自学英语。

    精于用人之道的李嘉诚深知,不仅要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大胆起用不同才能的人,而且要在企业发展的同一阶段注重发挥人才特长,恰当合理运用不同才能的人。因此,他的智囊团里既有朝气蓬勃、精明强干的年轻人,又有一批老谋深算的“谋士”。

    创业之初,衷心苦干的左右手对李嘉诚起步发家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李嘉诚善用年轻人。长实在20世纪80年代得以急速扩展及壮大,股价由最初的6港元上升到90港元,这和李嘉诚不断提拔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有关。有长实系新型三驾马车之称的霍建宁、周年茂、洪小莲,正是长实年轻才俊的杰出代表。霍建宁1985年任长实董事,两年后提升为董事副总经理,是年35岁,如此年轻就任香港最大集团的要职,在香港实属罕见。周年茂1985年任长实董事副总经理时才30岁出头,负责长实系的地产发展,具体策划了多项大型住宅屋村的发展事宜,深孚众望。由秘书成长起来的长实董事洪小莲,全面负责长实公司楼宇销售时不到40岁。正是这些青年才俊的鼎力帮衬,才有李嘉诚演绎出巨额财富的惊天神话。

    李嘉诚说:“长江工业能扩展到今天的规模,要归功于同仁鼎力合作和支持。”

    香港《壹周刊》在《李嘉诚的左右手》一文中,探讨李嘉诚的用人之道时说:“创业之初,忠心苦干的左右手,可以帮助富豪‘起家’,但元老重臣并不都能跟得上形势。到了某一个阶段,倘若企业家要在事业上再往前跨进一步,他便难免要向外招揽人才,一方面以补元老们胸襟见识上的不足,另一方面是利用有专才的干部,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故此,一个富豪便往往需要任用不同的人才……李嘉诚用人之道,显然超卓。如果他一直只任用元老重臣,长实的发展相信会不如今天。”

    其实,重用新人就是一个“造就人才”的过程。对他们委以重任,让他们参加到事业中来,不仅给了新人一个机会,同时也给了自己一个机会,这样就给公司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为自己的事业带来突破性的发展。

    知人善任增实力

    李嘉诚说:“适合自己事业发展的人才是最好的人才。”可见他已清楚地认识到,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人才是最宝贵的。历史上有这样一则故事:

    刘邦,一介布衣皇帝,出身卑微,却能白手起家,缔造海内一统的伟大功业。原因何在?他成功的根本在于网罗人才,不但知人善任,更能因材起用,使人各尽所长。刘邦遂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可见,刘邦能活用天下人才,使他们竭尽所能为他做事,因此得以建功立业,青史留名。可以说,他最擅长的是用人唯贤的御将之术,找胜过自己的人,别看他表面上昏庸无能,实际上却暗藏玄机,只求人才,不问阶级与资格,因此得道多助,成大功,立大业。

    20世纪70年代初,长实的员工2000多人,管理人员约200位。李嘉诚为了从塑胶业投身于地产业,聘请了美国人Erwin Leissner任长实的总经理,而李嘉诚只是参与一些重大事情的决策。然后,长实又聘请了一位美国人Panl Lyons任长实的副总经理。这两位美国人都是塑胶生产的专家,他们都掌握了最现代化的生产技术。他们所得到的薪酬,远远高于他们的华人前任,他们还拥有实权。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李嘉诚大规模地进军香港英资企业。1977年,李嘉诚收购美资永高公司后,又迅速将矛头指向英资企业。他的第一个目标是怡和系的九龙仓,但是后来,李嘉诚以退为进,放弃收购九龙仓,将目标转移到经营不善的和黄洋行。李嘉诚在策划收购和黄的同时,在市场上还悄悄地购买英资青洲英泥(水泥)公司的股票。1978年,李嘉诚持有青洲英泥25%的股票,于是出任青洲英泥董事一职。1979年,他已持有青洲英泥40%的股份,于是顺其自然地登上青洲英泥董事局主席的宝座。

    李嘉诚利用三年的时间才得以收购和黄洋行。1981年,李嘉诚正式出任和黄集团董事局主席,并提升李察信(John Richardson)为行政总裁。由于李察信与李嘉诚在投资方向上观点不一,李察信离职。1983年,李嘉诚便委任马世民担任此职。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李嘉诚已经控制了几家老牌英资企业,这些企业的员工有很大一部分外籍人。于是李嘉诚利用洋人管洋人的方式,更加利于他们之间相互沟通。其主要原因是,这些老牌英资企业与欧美澳关系密切,长江集团必将走上跨国化的道路,任用洋人做管理人员,是因为他们具有血统、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天然优势,这样会更加有利于开拓国际市场进行海外投资。

    1979年,李嘉诚任用麦理思(George Magnus)为长实董事局副主席。麦理思是英国人,毕业于剑桥大学经济系。李嘉诚非常器重他,不仅是因为他是英国血统,毕业于名校,更是看中了他的经济管理能力。

    在总结用人心得时,李嘉诚曾形象地说:“大部分的人都会有长处和短处,好像大象的食量以斗计,蚂蚁一小勺便足够。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以量材而用为原则;又像一部机器,假如主要的机件需要五百匹马力去发动,虽然半匹马力与五百匹相比小得多,但也能发挥其一部分的作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