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思考未来:李嘉诚商业智慧-以和为贵,互惠互利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有钱大家赚,利润大家分享,这样才有人愿意合作。假如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如果只拿9%的股份,就会财源滚滚来。

    ——李嘉诚

    合作可以使双方取长补短、互惠互利、同创共赢,通过一起努力,可以争取在最大程度上占领市场份额。在经济危机背景下,多一个合作伙伴,少一个竞争对手,可以共同抵御经济危机对本行业的冲击,共渡难关。

    李嘉诚说:“商业合作必须有三大前提:一是双方必须有可以合作的利益,二是必须有可以合作的意愿,三是双方必须有共享共荣的打算。此三者缺一不可。”

    考虑到对方的利益

    对于经商,中国人一直以谋求利益为经商的目的,所以古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千百年来,商人们抱定一个宗旨:“无利不起早,没有利润的事情是商人们所不愿意涉足的。”

    然而,李嘉诚却说:“我觉得,顾及对方的利益是最重要的,不能把目光仅仅局限在自己的利益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自己舍得让利,让对方得利,最终还是会给自己带来较大的利益。占小便宜的不会有朋友,这是我小的时候我母亲就告诉我的道理,经商也是这样。”因此,李嘉诚在生意合作中总是抱着“分利与人”则“人我共兴”的态度,与他人进行积极合作。

    当然,与李嘉诚抱有同样态度的商人并不少,例如香港地产巨子郭得胜以他憨厚的微笑和细心的经营,在创业之初,使周围邻居不再感到陌生了,生意也日渐好起来,他批发的华洋杂货及工业原料,价格都很适中,街坊都说“他是个老实商人”。

    郭得胜从不起眼的杂货店做起,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建立了自己的地产王国——新鸿基地产有限公司,他被香港人称为“地产巨无霸”。

    人越老实,客户越喜欢与你做生意。郭得胜是有名的“老实商人”,而诚信经营、独到的眼光、紧扣市场循环盛衰的投资策略,正是郭得胜成功的三大法宝。

    “二战”后,香港经济萧条,但上环一间名叫“鸿兴合记”的杂货店生意依旧兴隆。每天早晨店主总是很早就把店铺的门打开,总是以憨厚的笑容来面对每一位客人。街坊邻居都说他是个老实商人,并喜欢去他那里买东西。这个被称为“老实商人”的店主,便是后来掌管新鸿基地产有限公司(新地)的郭得胜。

    1911年,郭得胜出生于广东中山县。因为郭氏宗族中人很多都是经营土洋杂货或针织业的生意,所以郭得胜念过几年私塾后,也跟父亲做洋货生意,从此开始了走南闯北的生活。在抗日战争时期,其全家因为避难而来到了澳门,开了一家信发百货度日。

    1958年,香港经济迅速发展。已经年近半百的郭得胜看准了地产市场的前景,但是由于手中的资金有限,于是他陷入了沉思:是大胆进军,还是按部就班呢?然而,郭得胜人老心不老,他依然有着进入新行业的勇气和胆量。于是,他找来了同样看好地产业而资金不足的好友冯景禧和李兆基,三人一起组建了“永业企业有限公司”,开始在地产界施展拳脚。当时的香港地产界,英资置地产业公司居霸主地位,霍英东的立信置业威震全港,李嘉诚也已跃进房地产业,而“永业”仅拥有中等的经济实力,若硬要与那些大亨们争抢“肥肉”,他们无异于自寻死路。于是,三人经过商议,决定采取避其锋芒、见缝插针的介入策略。

    当时香港待拆的旧楼宇很多,资金不充裕的“永业”就以收购小地盘为主,以低价买进旧楼,拆掉重建然后出售,回笼资金后再购入地盘,经过5年的循环运转,“永业”在香港房地产界站稳了脚跟。

    1963年,“永业”改组为“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由郭得胜出任公司主席。“新鸿基”成立之初,职员不过10余人,资本也不雄厚。但郭得胜和冯景禧、李兆基齐心协力,各展其长,使“新鸿基”很快就崭露头角,利润可观。此时,“地产三剑客”的美称也不胫而走。

    由此可见,顾及对方的利益不仅能够吸引顾客的购买欲,还能够招来更多的合作伙伴,使你的财源滚滚而来。无论是李嘉诚还是郭得胜,与人分利、诚实经商都是他们获得成功的重要秘诀。

    利益共享谋合作

    有人说过:“商场上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朋友。”今天可能因为利益分配不均而争吵,或者为争一笔生意搞得两败俱伤,然而,明天可能就会携手共占市场,互相得利。李嘉诚就是这样利益共享谋合作的:

    1979年10月,中国国际信托公司在香港设立了分公司,董事长荣毅仁邀请要求李嘉诚出任中信董事。荣毅仁的儿子荣智健于1978年移居香港,1986年,荣智健参加香港中信集团的工作,不久,晋升为香港中信的董事总经理。荣智健雄心勃勃,他并不满足于现状,而是想凭借着自己的实力,创立一间完全由自己控制的公司。李嘉诚之所以关注荣智健的事业,是为了想以荣智健为鉴,进而扶植自己的两个儿子。

    李嘉诚任中信董事10年来并没有做过多少实质性的工作。此时,荣智健与李嘉诚交情不错并且有心大展宏图,李嘉诚岂有不帮之理?李嘉诚、荣智健两人都看好了借壳上市的时机。借壳上市是股市术语,原则上需要5年以上经营实绩。循正式手续在交易所上市,需花费相当多的人力、财力和时间。一些急于上市的公司,通过收购他人的小公司,以实现自己上市的目的。一些小型上市公司由于资产和营业额都极少,所以被称为“空壳”,卖家并不需要动用大数额的资金,这与一般含义的股市收购战不同。

    李嘉诚、荣智健在股市多方寻找、权衡,最终看中了泰富发展这只空壳。李嘉诚的英籍高参杜辉,兼任主席的百富勤,为中信财务及收购代表。1990年1月,百富勤宣布向泰富主席曹光彪以每股1.2港元的价格购入其泰富股份,并以同样的价格向小股东全面收购。

    泰富市值7.25亿港元,是当时的“蚊型股”(通常指市值规模低、每股股价仅是1元甚至几角、几分的低价股票)。中信没有付现金收购,而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换股,以及物业作价的步骤而完成的。李嘉诚和荣智健都曾是港龙(曹光彪的主力舰)的股东,与曹光彪打过交道。因此,这次收购是经各方慎密协商的,是互利的公平交易。

    到1991年6月,泰富经改组、集资、扩股以后,股份分配为:中信占有49%,李嘉诚占有5%,曹光彪占有5%。泰富正式改名为中信泰富,荣智健出任董事长。很显然,李嘉诚在股权分配上无意获取权益,而只是为了帮助荣智健。

    其实,多交一个朋友就是多一条财路。李嘉诚以自己的商业地位及经商才能,帮助中资,意义深远。中资在香港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迅速崛起,逐渐形成与英资、华资三足鼎立的趋势,与中资交好,可为今后进一步的扩张打下坚实的基础。

    李嘉诚不遗余力地帮组中信借壳上市,但最后只占有5%股权。这是李嘉诚一贯的做事风格。他不会饿虎扑食,而是更注意日后的长远合作和利益。李嘉诚常说:“最重要的是有远见,杀鸡取卵的方式是短视的做风。”

    我们经常见到,有经验、有涵养的老板在谈判时面总是带微笑,摆出一副坦诚的样子,即使谈判不成,还是把手伸给对方,笑着说:“但愿下次合作愉快!”

    商场上树敌太多是经营的大忌,尤其是当仇家联合起来对付你,或在暗中算计你时,你纵有三头六臂,也难以应付。况且,做生意的主要精力应用于如何开拓市场、如何调动资金、如何做广告宣传等方面,倘若总是想着对付别人的暗算与报复,难免会顾此失彼。

    其实,人生中,有很多事情靠单枪匹马是完不成的,这时就需要与他人合作,因为任何人都有其长处和不足,当别人的长处恰好能弥补你的不足时,就能够共闯难关,一起获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