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思考未来:李嘉诚商业智慧-把握时机,人弃我取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要永远相信:当所有人都冲进去的时候赶紧出来,所有人都不玩了的时候再冲进去。

    ——李嘉诚

    对于任何投资而言,所谓“时”的价值,一个是“时势”,一个是“时机”。把握住了正确的“势”的判断和恰当的“机”的选择,投资便成功了一半。

    李嘉诚的投资哲学是稳中求进,他懂得投资也要讲进退之道。在没有遇到合适的机会之前,宁可手持现金。李嘉诚喜欢灾难投资法,实行人弃我取的战略。

    洞察时机把握机会

    1958年,有“塑胶花大王”之称的李嘉诚涉足地产业,先后在北角、柴湾兴建工业大厦。1967年香港发生暴乱,人心浮动,地产市场一落千丈。李嘉诚正是在地产低潮中,大量购入廉价地盘物业,显示出超人的远见。

    1958年,李嘉诚的长江工业公司在塑胶业异军突起,取得令人瞩目的业绩。李嘉诚也由此获得“塑胶花大王”的美称。也许,他应该在这个行业一心一意闯下去,将这个美称继续发扬光大,争做世界塑胶业的泰斗。

    李嘉诚却不是这样想的。他心中的蓝图,岂是塑胶花所能包容?生产塑胶花,只是他赚钱的手段,是他基业的原始积累。他的最终目的,是充分展示人生的价值,看看一个人的能量究竟有多大?跑得有多远?

    塑胶花的成功,滋长并坚定了他建立伟业的雄心。当然,他也不会草率摒弃塑胶业。在其后十余年间,他在塑胶领域继续处领先地位,为了开创新事业积累了数以千万元资金。

    李嘉诚不是好高骛远之人,他总是脚踏实地,向既定的目标迈进。他亦不会鲁莽行事,每一个重大举措,都要经过长时期的深思熟虑,周密调查——除非机不待人的非常时期。

    李嘉诚涉足地产,这个计划曾在他心中孕育了数月之久,当塑胶花为他赚得平生第一桶金后,他才将构想付诸现实。

    在今天,百亿身价的超级巨富,90%是地产商或兼营地产的商人。可当时并非如此,大富翁分散在金融、航运、地产、贸易、零售、能源、工业等诸多行业,地产商在富豪家族中并不突出。这同时意味着,房地产不是人人看好的行业。

    李嘉诚以独到的慧眼,洞察到地产的巨大潜质和广阔前景。

    最明显的现象,是人口的增多和经济的发展。1951年,香港人口才过200万,20世纪50年代末,逼近300万。人口增多,不仅是住宅需求量的增多,因本埠经济的持续发展,急需大量的办公写字楼、商业铺位、工业厂房。香港长期闹房荒,房屋的增加量总是跟不上需求量。

    香港是弹丸之地,不仅狭小,而且多山。有限的土地,无限的需求,加之港府采取高地价政策,寸土寸金,房贵楼昂。

    身为一业之主,李嘉诚多次为厂房伤透脑筋。寻找交通便利、租金适宜的厂房有多难?数次扩大生产规模,都是在现有的厂房重新布局。车间里,设备、人员、制品,挤得水泄不通。

    本港工业化进程出人意料地急速发展,物业商喜笑颜开,趁势提租。许多物业商只肯签短期租约,用房续租时,业主又大幅加租。用户苦不堪言,李嘉诚亦然。

    李嘉诚曾多次构想:我要有自己的厂房该多好,就用不着受物业商任意摆布了。

    他的构想,经过长时间酝酿胎动,进一步明朗:我为什么不可做地产商?

    投资地产成就霸业

    1958年,李嘉诚在繁盛的工业区——北角购地兴建一座12层的工业大厦。1960年,他又在新兴工业区——港岛东北角的柴湾兴建工业大厦,两座大厦的面积,共计12万平方英尺。李嘉诚虽吃准了房地产的乐观前景,仍采取谨慎入市、稳健发展的方针,他没有走捷径——预售楼花,而是将此作为出租物业。

    不可否认,卖楼花能加速楼宇销售,加快资金回收,弥补地产商资金不足。卖楼花是霍英东于1954年首创,他一反地产商整幢售房或据己出租的做法,在楼宇尚未兴建之前,就将其分层分单位(单元)预售,得到预付款,即可动工兴建。卖家用买家的钱建,地产商还可拿地皮和未成的物业拿到银行按揭(抵押贷款),真可谓一石二鸟。

    继霍英东后,许多地产商纷纷效尤,大售楼花。银行的按揭制进一步完善,蔚然成风。用户只要付得起楼价的10%或20%的首期,就可把所买的楼宇向银行按揭。银行接受该楼宇做抵押,将楼价余下的未付部分付给地产商,然后,收取买楼宇者在未来若干年内按月向该银行付还贷款的本息。无疑,银行承担了主要风险。

    李嘉诚认真研究了楼花和按揭。地产商的利益与银行休戚相关;地产业的盛衰又直接波及银行。唇亡齿寒,一损俱损,过多地依赖银行,未必就是好事。李嘉诚最欣赏本港最大的地产商——英资置地公司的保守做法,重点放在收租物业。置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一直雄踞中区“地王”宝座,拥有大量大厦物业。只要物业在,就是永久受益的聚宝盆。

    资金再紧,李嘉诚宁可少建或不建,也不卖楼花加速建房进度;他尽量不向银行抵押贷款,或会同银行向用户提供按揭。

    他兴建收租物业,资金回笼缓慢。但他看好地价楼价及租金飙升的总趋势。收租物业,虽不可像发展物业(建楼卖楼)那样牟取暴利,却有稳定的租金收入,物业增值,时间愈往后移,愈能显现出来。

    李嘉诚预测无误。果然,地产市场在不到3年的时间就开始回暖,那些当时匆匆离港的地产商也因此纷纷返港,房产价格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又开始了急涨。看准时机的李嘉诚当即将那些廉价收购的房产高价抛售,得到了巨额的回报。据港府公布的统计数据,1959年港府拍卖市区土地平均价:工业用地每平方米104.85元;商厦、写字楼、娱乐场等非工业用地1668.44元;住宅用地164.75元。而到1980年,这三类拍卖地价分别为29549.03元、124379.06元、13728.30元。升幅分别为280.8倍、73.5倍、82.2倍。

    地升楼贵,李嘉诚“坐享其利”。他拥有大批物业,储备了大量土地,渐成为香港最大地主。

    李嘉诚的投资思维模式还讲究“不为最先”,最新的最热的时候先不进入,等待一段时间后,市场气候往往更为明朗,消费者更容易接受,自己的判断决策也会比较准确,这时候采用收购的办法介入,成本最低,这样能够使自己从中获得更多财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