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心灵对话:改变你一生的60个心理实验-做个有主见的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苏格拉底的“苹果”是躁动的,塞尚的不是,塞尚永远是真实而冷静的。

    理论加油站:毛毛虫的悲剧

    毛毛虫有尾随的习惯,法国著名心理学家法伯曾为此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法伯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连,围成一圈,与此同时在离花盆周围15厘米的地方撒了一些它们最喜欢吃的松针。由于这些毛毛虫天生有一种“跟随他人”的习性,因此它们开始一只跟着一只,绕着花盆边一圈圈的行走。时间慢慢过去,一分钟、一小时、一天……这些毛毛虫还是夜以继日地绕着花盆的边缘在转圈,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相继死去。其实,如果有一个毛毛虫能够破除尾随的习惯而转向去觅食,就完全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法伯在做这个实验前曾经设想:毛毛虫会很快厌倦这种毫无意义的绕圈而转向它们比较爱吃的食物,遗憾的是毛毛虫并没有这样做。导致这种悲剧的原因就在于毛毛虫的盲从,在于毛毛虫总习惯于固守原有的本能、习惯、先例和经验。毛毛虫付出了生命,但没有任何成果。

    后来,科学家把这种喜欢跟着前面的路线走的习惯称之为“跟随者”的习惯,把因跟随而导致失败的现象称为“毛毛虫效应”。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也是这可怜的毛毛虫,不是吗?趣味实验:

    1.好感也会随大流

    实验原理:人是社会动物,处在社会中,我们不可能不被影响。

    实验主持人:英国阿伯丁大学心理学家本·琼斯教授

    实验对象:一组普通女性和一组普通男性

    实验过程及结果:

    本·琼斯教授和研究员们设计了一个心理实验,主要用来检验普通人对异性的好感度是否会受到他人的影响。实验中,他们首先要求一名女性从两张男性头像中选出她最感兴趣的一个,并说明她选中的人比另一个没选上的在外貌上有哪些优势。在经过这样一轮选择后,她将再观看一组幻灯片,片中出现的男性面孔与她在先一步的实验中所看到的一模一样,差别在于,这次的幻灯片中有一名女子微笑的看着其中一张男性的脸,而另一张男性的脸遭遇的是一名女子厌倦或木然的表情。看完短片,研究者将重复试验的第一步,让这名女性对同样的男性头像进行重新选择。同样的,研究者在一组男性身上也进行了完全相同的实验:给他们看几张男人的照片,结果发现心理效果完全相反。在多名女性进行这一实验后,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女性看过幻灯片后,更容易被那些受其他女性笑脸相迎的男性面孔所吸引,显然她们非常关注其他女性对照片上男子的态度,这似乎体现了女性心理上的一种认同感。至于那些受女性欢迎的男性面孔为什么在男性眼中会变得相当“面目可憎”,研究者推测这是由于同性间的竞争或嫉妒造成的。

    实验联想:

    领导这项研究的英国阿伯丁大学的心理学家本·琼斯说:“我们一直认为好感是一种个人的抉择,但我们的研究表明,人在判断对方是否吸引自己的时候,可能受到其他人对这个人的公开评价的影响。也就是说,我们的私人感觉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是随大流的。”实验表明,当一个人的美被一名异性注意到,别的异性也会受到积极影响,产生好感,但在同性心中则会产生负面效应。

    2.阿希实验

    实验原理:做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很容易却也很难,关键是——坚持。

    实验主持人:美国学者所罗门·阿希

    实验对象:大学生

    实验过程及结果:

    人到底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周围其他人的影响,并因此而违心的做出一些有明显错误的判断。带着这个疑问阿希找来一些自愿参与的大学生,告诉他们这个实验的目的仅仅是研究人的视觉情况而已。当某个来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走进实验室时,他会发现已经有五个人先坐在里面了,他只能坐在第六个位置上,每个人的座位上都有一张画着三条直线的卡片。接下来,阿希拿出一张画只有一条直线的卡片,然后让大家比较事先就有的那张卡片上的三条直线中,哪一条和他手上那张卡片画的直线一样长。事实上这些线条的长短区别非常明显,一般情况下,正常人很容易做出正确的判断。这个“直线长度”的判断一共进行了18次。然而,刚进行了两次正确的判断之后,紧接着的16次判断里,其他五个人总是异口同声地说出一个又一个错误的答案。许多大学生都被迷惑了,是坚定的相信自己的眼力呢,还是说出一个和其他人一样、但自己认为不正确的答案呢?结果发现,不同的人都有着从众的倾向,唯一的差别是这种倾向的深浅程度。但从总体的结果来看,平均有33%的人的判断是随大流的,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随大流的判断,而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们做出错误判断的可能性还不到1%。

    实验联想:

    原来,事先就在实验室的其他五个人是跟阿希串通好的,故意来迷惑参加实验的大学生们,结果不出阿希所料,个人很容易受到多数人的影响进而怀疑甚至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只是为了和他人保持一致。那些从未屈从过大流的人,要么十分相信自己的判断,而很少去管群体的意见;要么就是对反对群体意见有所担心,但又想以其他方式展示自己的能力。那些从大流者大多数都能正确的判断直线的长度,但却做了屈从于多数人压力的结论(因为大多数人的答案使他感到自己的答案是错误的)。一些人知道他们的观察是正确的,但是被自身想要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需要所压倒。

    测测你自己:看看你的自主性如何

    是否有独立性是衡量一个人个性心理特征的一个重要标尺,独立性强的人自己作出判断,独立完成自己的工作;而依赖性强的人则处处附和众议,甚至为了取得别人的好感放弃个人的主见。下面一组测试,可帮助你了解你的内心。

    1.对课外实践活动报名,你一般怎么做?。

    A.觉得合适才报名B.看报名人数做决定C.不确定

    2.在接受困难任务时,你的感觉是什么?

    A.有信心完成B.不确定C.希望得到帮助和指导

    3.你希望把你的家庭设计成什么样子?

    A.拥有自身活动和娱乐的自己世界B.邻里朋友交往活动的一部分C.A.和B之间

    4.你解决问题的方式,多借助于什么?

    A.个人独立思考B.A和C之间C.和别人展开讨论

    5.你和异性朋友的交往怎样?

    A.比别人少B.A和C之间C.较多

    6.在社团活动中你是否是一个活跃的分子?

    A.不是的B.A和C之间C.是的

    7.当人们指责你古怪不正常时,你的反应是怎样?

    A.觉得无所谓B.有些生气C.非常气恼

    8.到一个新城市找地址,你一般会怎么做?

    A.A和B之间B.自己看市区地图C.向人问路

    9.在某项活动中,你是否喜欢独立筹划而不愿受人干涉?

    A.是的B.A和B之间C.不是的

    10.你的学习多依赖于什么?

    A.阅读书刊B.A和C之间C.参加集体讨论

    评分:选A得2分,选B得1分,选C得0分。

    测试结果:

    13~18分:你自立自强,当机立断。通常能够自作主张,独立完成自己的工作计划,不信赖别人,也不受社会舆论的约束。同时,你无意控制和支配别人,不嫌弃人,但也无需别人的好感。

    9~12分:你能够在一般问题上自作主张,并能够独立完成,但对某些高难度的问题常常拿不定主意,需要他们的帮助。

    0~8分:你信赖、附和。通常愿意与别人共同做事情,而不愿独立做事。常常放弃个人主见,附和众议,以取得别人的好感。因为你需要团体的支持以维持自信心,你不是真正的乐群者。应多培养一些自己的自主性。

    真情百叶窗:苏格拉底的“苹果”

    几千年前一个秋日的下午,苏格拉底穿着他那件常年不换的皱皱巴巴的短袍,优哉游哉的穿过古希腊雅典城中心的广场,找到一个角落坐下。他对于动荡不安的时局充耳不闻,对于当局的作为也不评论,但有很多青年人围到他身边,有柏拉图和亚西比德那样的阔少,有安提西尼那样的清贫和淡泊之士,也有亚里斯卜提那样的无政府主义者。他们都虔诚地拜苏格拉底为自己的导师,他们都很羡慕老师自由自在的生活。

    苏格拉底常给弟子出题目,但少有满意的回答。很快,他发现弟子们太依赖于他的思想、学说,太没有自己的主见。一天,当弟子们再次围拢后,苏格拉底从皱巴巴的短袍里面掏出了一只苹果。他站起来,目光深沉地对青年们说:“这是我刚刚从果园摘下的一只苹果,你们闻闻它有什么特别的味道。”他拿着苹果走到每一个弟子面前让他们闻闻。几十个弟子的答案是一致的:这只苹果真是清香扑鼻!苏格拉底最后走到柏拉图面前,示意他站起来回答。柏拉图站起来,看了看同学们,然后慢慢地说:“老师,我什么味道也没闻到。”

    同学们都万分诧异:这怎么可能呢?一只熟透的苹果怎么会什么味道都没有呢?一向聪明善变的柏拉图今天怎么了?苏格拉底把柏拉图拉到自己的身边,笑着对其他人说:“只有柏拉图是对的。”

    弟子们都十分疑惑。苏格拉底把那只苹果交给弟子们看,这竟是一只蜡做的苹果!可是这时,他们都不免闷声问自己:我刚才怎么闻到了苹果的香味呢?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永远不要用成见下结论,要相信自己的直觉,更不要人云亦云。我拿来一只苹果,你们为什么不先怀疑苹果的真伪呢?不要相信所谓的经验,不要以为大多数人赞同的就一定是正确的。只有怀疑开始的时候,哲学和思想才会产生。”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你并且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的内心有点焦急不安。你有时会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是不会接受的。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

    你觉得这段话是否适合你呢?其实这是心理学家在做性格测评时使用的材料,但听过这段材料的人当中,有九成都觉得:“天哪,这不就是我吗?”

    不用吃惊,自从人类诞生的那天起,就没有停止过对“我是谁”等一系列关于自身问题的追问。可是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所以我们经常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一个参考,于是,从众心理与从众现象就此产生。

    这种“人云亦云”的想法与行为在生活中相当普遍,以至于冷静理智的科学家们有时都会落入“随大流”的俗套中。一位名叫福尔顿的物理学家,运用新的测量方法得出固体氦的热传导度,可这个结果比按照传统理论计算的结论高出500倍。福尔顿担心,如果公布了这个数字,难免会被人视为故意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之举,所以他没有声张。没过多久,美国的一位年轻科学家,在实验过程中也测出了固体氦的热传导度,结果同福尔顿的完全一样。当这位年轻人公布了自己的测量结果后,很快在科技界引起了广泛关注。福尔顿听说后追悔莫及,他在日记中写道:如果当时我摘掉名为“习惯”的帽子,而戴上“创新”的帽子,这份荣誉就会属于我。

    也许有人说,“我是个意志坚强的人,不会为了附和大多数人而随便改变自己的观念。”但是,当大家众口一辞的反对你时,你还能如此坚持自己的观点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