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学会低调 做事要懂得低头-心宽容万物,滴水藏海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明人罗贯中说:“宽宏大量,何所不容。”的确如此,只要有一颗宽阔如海的心胸,就能够容纳世间所有的事物。宽容是立德之基,是处世之道,更是修身之法。宽容在身,便能坦坦荡荡行走于天地之间。

    1、授人玫瑰,手有余香

    大千世界,人海茫茫。芸芸众生中,我们能够认识的人是有限的。只要能够相逢,便是一种缘分。人与人之间本没有深仇大恨,没有必要去算计别人。

    当伸出自己的腿去绊倒别人的同时,自己的腿也会因此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这是损人不利己的事情,正如抓起一把泥土去扔向他人的同时会弄脏自己的手一样。与其害人,不如帮人。

    正所谓“授人玫瑰,手留余香”,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自己也能从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在有些时候,它还会让人体会到一种无比珍贵的感动。

    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住在偏僻山村里的一位妇女面临着一场考验,因为此时的她即将临盆。当时,她的丈夫远在他乡,陪在她身边的只有她6岁的小女儿。在这种情况下,她报了警,希望警察能够把她送到医院。然而不巧的是,当时很多地方都因为这场暴风雨而出现了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紧急状况,除了留守的一位警员外,所有的警察都投入到援救工作中去了。无奈之下,这位留守警员只好向当地服务社团请求协助。

    该团团长接到电话后立即开车把那位妇女送到了医院,保住了她和肚子里胎儿的性命。手术完成后,妇女告诉团长说担心家里的女儿。团长立即给各个团员打电话,结果只有一个平时表现很差、被称为“落后分子”的团员闲着,只好让他去接妇女的小女儿。

    这个团员虽然很不情愿,但还是被团长的严肃态度给震慑住了。他烦躁地从家里出发,一路颠簸之后来到了妇女的家。他一边抱怨该死的天气,一边抱怨颠簸的道路,直到敲开前。门开后,小女孩的第一句话就让他感到有些无所适从:“你好,你是上帝吗?”他愣住了,不要说上帝,在整个服务社团中自己连一个合格的团员都算不上。他虽然有些难堪,但还是想弄懂眼前这个小女孩话中的意思。

    路上,小女孩告诉这个团员,她妈妈在出门时曾对她说,只有上帝才会来救她们。来时的种种不快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他对小女孩说他不是上帝,而是她的朋友。从那一刻起,他变了,变得不再懒懒散散,而是决定做一个优秀的团员。

    小女孩的一句话改变了这个落后团员的人生态度,而这仅仅源于他做了一件轻而易举的善事。其实,每个人都有做善事的能力,因为做善事并不需要付出很多。比如,在公交车上给孕妇或老人让座、看到别人要摔跤时赶紧上前扶上一把,看到同事心情不好时安慰一下等等。每做一件善事,就是对心灵的一次涤荡,在感动他人的时候也会让自己享受那份感动。

    在有些时候,帮助他人还能够为自己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莫桑继承父业,经营了一家食品店。在莫桑接手之前,这家食品店在当地已经有着良好的信誉,生意一直都很兴隆。接手后,莫桑满怀抱负,想将它发扬光大。

    一天晚上,莫桑的食品店已经打烊。正要关店门时,一个面黄肌瘦、衣衫褴褛、双眼深陷的年轻人出现在他的面前:这个年轻人看上去好像已经几天没吃过东西了。

    莫桑是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人。他客气地对那个年轻人说道:“小伙子,我能帮你什么忙吗?”年轻人虚弱地说:“这里有吃的东西吗?”他说话的声音虽然很虚弱,但莫桑还是听清楚了他的意思。

    年轻人害羞地低着头小声说:“我来自墨西哥,到这里来是为了找工作。可是整整两个月了,我却没有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我父亲年轻时也来过美国,他告诉我说你们店的信誉非常好……我好几天没吃过东西了,也没有钱回家。你能不能……”莫桑知道眼前站着的这个人只不过是多年前一位顾客的儿子,并且这一点还未得到证实,可是他还是决定帮助这个小伙子。他让妻子把年轻人请进店内,并给他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然后给了他回家的路费。

    十几年过去了,莫桑的生意越来越好,在美国许多地方都开了分店。接着,他决定将生意做到海外去,可问题在于他在海外没有根基,要想发展必须从头做起,而从头做起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为此,莫桑一直拿不定主意。正在这时,他收到一封来自墨西哥的信。他惊奇地发现,给他写信的这个人正是多年前那个他曾帮助过的流浪年轻人。此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成为了墨西哥一家大公司的总经理。他在信中表明,要感谢莫桑的帮助,并想与他共创事业。这个消息的到来,给莫桑带来了莫大的喜讯。他喜出望外地给那位年轻人回了一封信,并表示愿意与他合作。不久,莫桑在那个年轻人的帮助下很快在墨西哥开设了分店。

    在有些时候,帮助他人也是在帮助自己。

    古时候,甲和乙结伴翻越雪山。途中,他们见到一个人奄奄一息地躺卧在雪地上。如果没有人帮助的话,这个人势必要被仍在飘散的大雪掩埋。虽然与他素不相识,但甲不忍心看着他就这样死去。见甲要把此人背上,乙大声劝阻道:“这个人不能带给我们任何好处,他最多是个累赘,不要因他而丢失了我们的性命。”然而,甲还是坚决地背起了这个人。为了能尽快翻过雪山,乙与甲匆匆告别。

    接着,甲背着的这个人渐渐苏醒了。他们并道前行,不久便追上了乙。不过,此时的乙已经永远沉睡下去,再也无法醒来。

    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每个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当别人有难的时候,请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千万不要光打雷不下雨。

    庄子一家人生活贫困,总是过着穷苦的日子。但庄子从来不愿意向别人求助,除非到了万不得已的地步。

    一次,庄子家无米下锅,全家老小都饿得头昏眼花的。庄子被逼无奈,只好出去借粮。他找到了当地治理河道的官吏。庄子难为情地说出了自己上门拜访的目的,这位官吏二话没说,一口答应了庄子的求助:“没问题,过段日子等我将各种河道费用收上来后,立即借给你几百两银子。”

    听到官吏说出这样的话后,庄子非常生气。接着,他稳定了一下情绪,和官吏拉起家常来。他对这位官吏说:“昨天,我在赶往你家的时候,在半路上突然听到一阵急促的求救声。我向四周看了看,连人影都没发现。但是,求救声仍然不断地在我耳边响起。于是,我顺着声音发出的方向找了过去,结果在一个较深的车辙里发现了一条鱼。”

    说到这里,庄子停顿了一会。他用愤怒的眼光瞅了瞅官吏,然后接着说道:“这条鱼见到我后,给我讲述了它的悲惨遭遇。它告诉我,它以前居住在东海,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然而造化弄人,经过无数次的偶然后,它竟然要在几乎干涸的车辙里生活。为了能够维持生命,它不得不用尽自己仅有的体力向路人求救。所以它看到我后,如同看到了救星,立即哀求我在车辙中放点水。”

    听到这里,这位官吏忍不住问了一句:“这条鱼这么可怜,它如此哀求你,你有没有弄些水放在车辙里呢?”

    庄子尽力控制住自己愤怒的情绪,冷冰冰地答道:“我答应了那条鱼的请求,并对它说,过段日子我就要去南方,到时候可以劝说南方治理大海的官吏引流,然后它就可以回东海了,不用再待在这个干涸的车辙里。”

    这位官吏听了庄子救鱼的方法后,觉得庄子的做法非常荒谬,他问庄子怎么可以这样去帮助一条即将死去的鱼。

    庄子见官吏仍不开窍,顺势说道:“你的想法和那条鱼的想法差不多。当那条鱼听完我的话后,差点气得晕了过去。它对我说,它现在连命都保不住了,更不指望能回到东海去。对现在的它来说,满满的一车辙水已经足够了。至于我所说的引流,它觉得毫无意义。它说在我把水引来之前,自己可能早就变成了死鱼片!”

    智慧点拨:

    其实,只要有付出总会有回报,只是回报的方式不一样。一个时时向他人伸出援手的人是一个心情愉快的人,因为他既然懂得珍惜他人,就更会懂得珍惜自己。一个懂得珍惜自己的人自然会积极向上地生活和工作,更能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真谛!

    2、失意莫叹世态凉,盛时要作衰时想

    世态炎凉是社会现象,没有必要为此长吁短叹;久盛必衰是自然规律,衰时抱怨徒劳无益。

    一个得意的人在遭遇失意的时候,往日门庭若市的热闹景象便会在刹那间转变成出门可罗雀的凄凉。伴随着这种巨大落差的出现,很少有人不会发出世态炎凉的感慨,痛恨人们的趋炎附势。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关键在于人们常常把得意当作理所当然。

    “十年寒窗无人识,一举成名天下知”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真实写照。他们刻苦读书,废寝忘食,目的就是扬名天下,要么光宗耀祖,要么建功立业。等到功成名就的那一天,他们会为自己感到骄傲和自豪,自然而然地认为付出了那么多的努力,就应该得到这么多的回报。然而,花无百日红,人无百年好。草木荣枯是自然现象,个人盛衰是社会现象,都是符合一定规律的。当由得意变成失意的时候,看着一个个曾经与自己亲密交往的人纷纷离去,他们难免会为此愤愤不平。当然,不只是读书人,任何一个能够让自己家变得门庭若市的人都付出了常人难有的艰辛。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讲,忍受艰辛都要比忍受失意容易得多,就连被后人传颂的孟尝君也是如此。

    盂尝君通达时,府上食客多达三千。等到他落魄的时候,这些食客却作鸟兽散。后来在食客冯谖的竭力帮助下,孟尝君得以东山再起。不料,往日离他而去的食客又争先恐后地前来投奔。看到世态炎凉、食客趋炎附势的这种情况,孟尝君万分感慨地对冯谖说:“我是个好客的人,接待客人时生怕不能周全,于是食客纷纷投奔我,先生是知道这点的。这些食客见我被罢黜后,毫不犹豫地离开我,根本不念及往日我对他们的恩情。如今在先生的帮助下,我得以复位,这些食客有什么颜面来见我!如果这些食客中有再来见我的人,我一定要把唾沫狠狠地吐在他的脸上,以此来羞辱他。”听了孟尝君的这番话后,冯谖劝道:“自然界存在着规律,人世间存在着常情。有生必有死,这是自然规律;富贵后会得到很多士人的亲近,贫贱时很少有朋友,这是人之常情。主人难道没有见过集市上的情景吗?每天早上,人们摩肩接踵,即使侧着身子也要挤进集市;等到天色渐晚时,即使集市上有人掉了胳臂也没人看见。并不是人们喜欢早晨而厌恶日暮,只是因为他们想要的东西在早晨而不在日暮。因此,主人不要因失位时宾客离去而怨恨士人、关闭宾客前来投奔的大门。希望主人能够像往常一样对待宾客。”

    后来,孟尝君采纳了冯谖的建议,以一颗平常心看待世态炎凉,一如既往地招待宾客。不久,天下奇才又纷纷集聚孟尝君的府上,为孟尝君以后的发展蓄积了丰厚的资源。

    其实,只要以一种淡泊的心态来对待得意和失意,就能够发现世态炎凉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但任何一种生活方式都与利益相关。一个有声望、有地位的人自然能够办成常人难以办成的事情,于是很多人争先恐后地与他们交往,为的就是在合适的时候通过一定的形式得到他的帮助。与此相反,没有人愿意与一个声名狼藉、负债累累的人交往,因为这样的人只会给自己添麻烦。朋友之所以能够成为朋友,在于双方都能够从对方身上得到一定的东西,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的。一旦有一方不能从对方身上找到自己所需的东西,那么这种朋友关系也将逐渐变淡以至终止。站在这个角度来讲,朋友也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的,只是没有经商中的利益关系那么明显。

    各人有各人的难处,在失意的时候不必要拉别人下水。同时,在得意的时候,也不要将在失意时疏远自己的人拒之门外,因为这种做法并无意义。当一个人再次失意的时候,世态炎凉同样存在。

    三国时期,曹操在官渡一战中以少胜多,把袁绍的七十万大军打得溃不成军。曹操非常高兴,将从袁绍处得到的战利品赏给了军士。在袁绍营中,曹操与众将领发现了一束书信。这些书信都是许都和军中的一些人写给袁绍的,是军中叛徒与袁绍勾结的证据。于是,众将领说道:“可以将这些书信作者一一查对,然后一并按军法处治。”曹操却说道:“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那时袁绍的实力雄厚,连我自己都不能自保,更何况他人呢?”然后他便让人烧掉了这些书信,不再过问此事。无疑,曹操的做法获得了手下将领的拥戴。

    曹操虽然被称为奸雄,但他对世态炎凉的领悟却是非常正确的。他之所以能够做到这点,正是因为他能够体会到他人的难处。

    智慧点拨:

    与其与社会现象较劲,去埋怨、指责或是报复“移情别恋”的人,不如花点时间去想想自己失意的原因,然后采取正确的方式来对待它。如果是在阴沟里翻船,就要引以为戒,在以后争取功名的途中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如果是因为已经在某个方向达到鼎盛所至,不妨换个方向发展。

    3、腹中无货窘,饱学心不虚

    一生之中,需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只有不断学习,才会得到越来越多的积累。如此以来,便可厚积薄发,受用无穷。

    《淮南子》中说:“末不可以强于本,指不可以大于臂。下轻上重,其覆必易。”积累的过程是根本,运用的过程是结果。如果不能保证根深蒂固,就不可能枝繁叶茂;如果不能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积累的过程,在需要运用的时候就会因准备的不充分而陷入尴尬境地。

    苏东坡年轻时比较自负,常常摆出一副恃才傲物、锋芒逼人的架式。一天,苏东坡去拜访王安石。谈话中,王安石提到自己一本关于说文解字的著作《守说》,要与苏东坡探讨。谈到“坡”字时,王安石说:“‘坡’字从土,从皮,‘坡’就是土的皮。”苏东坡闻言笑道:“如果照这么说,‘滑’字就是水的骨啦。”王安石又说:“‘鲵’字从鱼,从儿,合起来就是鱼子。四匹马叫‘驷’,天虫写作‘蚕’。古人造字,自有它的含义。”苏东坡故意说:“照此说来,‘鸠’字是九鸟,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王安石一时不知如何对答,连忙虚心向他请教。苏东坡笑着说:“《毛诗》说‘鸠鸠在桑,其子七兮。’加上它们的爹妈,一共是九个。”王安石听后觉得解释得很妙,心中暗暗欣赏苏东坡的聪明才智,但同时觉得他有些轻狂。

    后来,苏东坡遭到贬谪,由翰林学士降职为湖州刺吏。三年期满后,他又回到了京城。回城后,苏东坡想起自己当年曾得罪过王安石这位老太师,于是匆地骑马奔往王安石居住的丞相府。到了相府门口后,守门人告诉他说王安石正在休息,让他稍等片刻。

    接着,苏东坡在府中转悠。不经意间,他看到砚台下有一叠素笺。拿起砚台后,他看到上面的一张素笺上有一首名为《咏菊》的诗,不过只有两句。从笔迹中可以看出此诗是王安石所写,他不禁得意起来:“几年前这老头儿下笔千言,不用思索;现在却是江郎才尽,四句诗还要分几次来写!”他拿起诗稿念了一遍:“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念完之后,他连连摇头:“这两句诗纯属胡说八道。一年四季的风都各有名称,春天为和风,夏天为薰风,秋天为金风,冬天为朔风。而这首诗的开头说‘西风’,西方属金,应该是说的秋季。既然诗名为《咏菊》,第二句中的‘黄花’指的无疑是菊花。菊花开于深秋,能够傲立于寒风之中,即使叶黄枝枯也不会掉落花瓣,显然,‘吹落黄花满地金’是错误的。

    分析完王安石的诗句后,苏东坡顿时兴奋不已,不由得举笔蘸墨,依韵续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写完后,他觉得有些不妥,如果就这样把诗稿放在那,无疑会伤了王安石的脸面;但如果把诗稿藏起来,王安石寻不见,就有可能责怪府内的人。一番思考后,他把诗稿按原样放好,然后走出门来并对守门人说:“一会儿老太师出堂,你禀告他,说苏某在这里伺候多时。现有一些事没有办妥,明天再来拜见。”然后告辞离去。

    不多时,王安石从正堂走出,看到诗稿后立即皱起眉头问道:“刚才有谁到过这里?”下人们忙禀告:“湖州府苏老爷曾来过。”王安石一看,果然是苏东坡的笔迹,心下直犯嘀咕:“这个苏东坡,遭贬三年仍不改轻薄之性,不想自己才疏学浅,竟敢来讥讽老夫!”接着,他转念一想:“这也不能怪他,毕竟他不曾去过黄州,没有见过菊花在秋天落瓣的现象。”接着,王安石细查了一下黄州府缺官名单,见那里单缺一个团练副使,于是奏明皇上,把苏东坡贬到了黄州。

    苏东坡到了黄州后,亲眼目睹了秋菊落瓣的景象,才知道是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心里非常惭愧,想找个适当的机会向王安石赔罪。当年冬至节即将来临时,黄州太守令他写一张冬至节的贺表,并带着贺表上朝进贺,这正合他的心意。动身去京城的时候,他忽然想起王安石曾嘱咐他回京时取些瞿塘中峡的水,于是决定从水路走,顺路从中峡取水。

    路上因太过疲惫,苏东坡不知不觉就睡着了,醒来时船已过中峡,行至下峡。苏东坡吩咐水手马上调转船头,但逆水而行非常困难。这时,他遇见一个老者,便问三峡中哪一峡水好。老者说:“三峡之水,昼夜不断,很难分出好坏。”苏东坡想:“既然三峡之水相差无几,那么干脆就直接取下峡的水好了。”取完水后,他继续赶路。

    见了王安石后,苏东坡拜伏于地,为往日错改诗句向其谢罪。王安石对其并不在意,直接问他有没有取来中峡水。待苏东坡将水敬上后,王安石立即让人煮水冲泡阳羡茶。结果过了许久,水中才略有茶色。

    王安石见状问道:“这水是从什么地方取来的?”苏东坡回答说:“就是从中峡取来的。”王安石又问:“你取的真是中峡水?”苏东坡回答说:“是啊。”王安石见苏东坡仍不说实话,笑着对他说:“你又在欺骗我了。这水明明是下峡的水,你为何非要说是中峡的水呢?”苏东坡感到非常吃惊,于是老老实实把事情经过告诉了王安石。随后,他问王安石如何知道的。王安石先是教育他说:“作为读书人,不可以轻举妄动。无论遇到什么事,都要弄得清清楚楚。”接着,他又向苏东坡解释道:“上峡的水流得太急,下峡的水流得太缓,只有中峡的水流得不缓不急。太医院官是一位明医,他知道我患了脘变症,所以让我用中峡水泡茶喝。用上峡的水煮阳羡茶,味道较浓;用下峡的水煮阳羡茶,味道较淡;而用中峡的水煮阳羡茶,味道则浓淡适中。如今用你带来的水煮茶,这么久才见茶色,所以我知道你取来的水是下峡水。”

    听完王安石有理有据的分析后,苏东坡心悦诚服,再次向王安石谢罪。

    一个人知道的东西是有限的,而不知道的东西则是无限的。正因为如此,历史上的名人都会时常感到知识的缺乏,于是通过不遗余力地学习来增长自己的才华。

    乾隆皇帝登基30周年之际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可谓皆大欢喜。高兴之余,乾隆皇帝决定效仿秦始皇、汉武帝等功德显赫的帝王举行封禅大典,以流芳百世。

    于是,乾隆皇帝在这年秋天率领文武群臣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封禅,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最隆重的祀天大典。“封”是筑坛于泰山之顶以报天功的意思,而“禅”字则是除土于泰山下的小山、以报地功的意思。这是一项非常神圣的大礼,并不是每位皇帝都有这个机会的。

    乾隆率领着封禅队伍很快抵达济南,略加休息后便开始饱览济南的俊秀风景。济南城内几乎家家流水、户户垂杨,乾隆皇帝住的济南第一庭院——遐园,更是古木苍翠、曲水虹桥、幽静典雅。本来就爱好游山玩水的乾隆皇帝见到这样的宜人风景后游兴大发,于是与和珅、纪晓岚一起游湖。

    不久,君臣三人乘着小船来到了位于湖心的历下亭。此亭始建于北魏,一眼望去:雕梁画栋极其华丽壮观,湖面上波光粼粼,荷叶迎风摆动,岸边绿柳婆娑,楼台亭树掩映其间。

    乾隆忽然问道:“风景如此优美、建筑如此壮观的历下亭,应该有很多文人骚客为它做过诗文吧?”

    和珅马上回答:“有……”

    乾隆问:“有哪几位诗人呢,他们做过怎样的诗句?”

    见和珅瞠目结舌、无言以对,纪晓岚接过话头答道:“微臣记得杜甫在《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这首诗中,有两句做得甚妙,曰:‘海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乾隆皇帝连声称赞,和珅在一旁羞得满脸通红。

    三人继续游湖,一路边观赏边品评,不知不觉间便游完了济南四大名泉中的三泉:趵突泉、黑虎泉和珍珠泉。此时已是黄昏时刻,于是纪晓岚、和珅劝皇上回遐园休息,翌日再游。乾隆见天色已晚,便同两位侍臣返回住所。途中,乾隆问道:“常说济南有四大名泉,我们今天只看了三泉,那另外一泉是什么啊?”

    纪晓岚马上回答:“应该是金钱泉”

    乾隆皇帝点头道:“对,就是金钱泉,你去过那里?”

    纪晓岚答道:“微臣尚未去过。只是初到之日,臣向府尹要来一部《济南府志》,看了看上面的记载。”

    乾隆皇帝夸赞道:“好,好!你果然是个饱读诗书、勤勉上进的才子啊”。

    在游湖的第二天,乾隆皇帝率领群臣登泰山。行至对松山时,乾隆皇帝在岩壁上挥笔写下了“岱宗绝佳处”五个大字。

    第三天,乾隆皇帝早早起来到玉皇顶看日出。此时的乾隆皇帝异常兴奋,让纪晓岚、刘墉、和珅等人或吟诗或作对。待一一做过之后,乾隆皇帝才到玉皇顶附近的东岳庙祭祀。在庙北的弥高岩下,乾隆皇帝忽然想起《论语》里的一个句子,便想借此考一考纪晓岚: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可以语上也。”

    吟完此句后,乾隆皇帝洋洋自得地等着看纪晓岚无言以对的样子。谁知纪晓岚不假思索地对出:

    “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宜若登天焉。”

    同样是《论语》中的句子,对得工整又流畅,颇有浑然天成之感,在场的人包括乾隆皇帝都赞叹不已!

    纪晓岚面对乾隆皇帝的提问能够对答如流,这与他平时的学习积累是分不开的。当读到有关纪晓岚的故事后,我们不能仅限于对他表示羡慕之情,更重要的是看到他在风光背后付出的努力。

    智慧点拨:

    知识是无限的,学富五车也不过是皮毛而已。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地吸收新东西,从而更加受用。

    4、人无完人,勿多苛求

    有贤豪之士,不限于下位;有智略之才,不必试以弓马;有山林之杰,不可薄其贫贱。

    ——欧阳修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毫无缺点的人是不可能存在的。正所谓“一人难调百口”,在评价同一个人的时候,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不能得到所有人满意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安慰自己:“不求尽如人意,但求问心无愧。”既然懂得如何为自己解围,就不要处处苛求别人。

    《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管宁和华歆原是同窗好友,二人经常同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后来有一天,有个显贵人物前呼后拥地从他们门口经过,管宁照旧读书,而华歆却放下书本去看热闹。不料管宁就此割断席子,将座位一分为二,提出与华歆绝交。

    水至清则无徒,人至察则无徒。一个事事苛求的人,很难得到一个真正的朋友。朋友之间不应过于苛刻,只有多一份理解,才能保证友情的持久。

    与管宁不同的是,鲍叔牙却能够做到不苛求,时时为管仲着想。两个一起做生意时,管仲出力少却得利多;在上战场打仗的时候,管仲屡屡做逃兵。如果以管宁对待朋友的标准来衡量管仲,鲍叔牙与他绝交10次恐怕都不止。可是鲍叔牙并没有这样做,知道管仲家贫,于是主动放弃一些利益;知道管仲家有老母,做逃兵是为了尽孝道。当齐桓公要求鲍叔牙主管朝政的时候,鲍叔牙又竭力举荐管仲,认为管仲治国的才学高于他,只有管仲才是辅佐齐桓公称霸的不二人选。鲍叔牙的行为流芳百世,不仅仅是因为他的眼光,更因为他对朋友的理解和支持。

    交友如此,用人也应该如此。《汉书》中说:“论大功者不录小过,举大善者不疵细瑕。”当一个人有才华时,聪明的用人者会毫不犹豫地忽略他的缺点,然后将他的才华发挥得恰到好处,从而使自己的事业更加辉煌。

    美国南北战争初期,北军处于被动地位,主要原因是该军将领的才能比不上南军将领。依照宪法,全军有一位总司令,在实际战场上另有陆军司令和海军司令。

    身为北军总司令的林肯所依靠的第一位陆军司令是麦克莱伦将军,此人虽然有些才能,但怯于拼刺刀。他曾率军逼近南方首都里士满,但却突然因胆怯止步,结果给南军以喘息之机,并被南军击败。更为可恶的是,此人骄傲自满,把林肯看做乡下佬,根本不听林肯指挥。

    1861年11月的一个夜晚,林肯与秘书约翰·海、国务卿西华德一起来到麦克莱伦寓所。当时,麦克莱伦的仆人说他参加婚礼去了,很快就回来。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我们进屋等了约一个小时,麦克莱伦回来了。”约翰·海在日记中写道,“仆人告诉他,总统在客厅等他,但他却从总统和国务卿所在的房间门前走过并径直上楼去了。总统又等了约半个小时,再次派仆人去告诉将军,他们仍等着,但得到的却是冷冰冰的回话,说将军已上床睡觉了。”

    约翰·海在日记中继续写道:“回家后,我对总统谈到这件事,但他似乎并不在意。他说,特别是在这个时候,最好不要去计较繁文缛节和个人尊严。”后来,林肯又说:“只要麦克莱伦能为我们赢得胜利,我情愿为他牵马。”

    然而,麦克莱伦并未给林肯带来胜仗。林肯忍无可忍,于1862年11月5日发表了撤职令:兹命令解除麦克莱伦少将波托马克军团司令的职务,由伯恩赛德少将接任该军团司令。

    接着,胡克少将接替了伯恩赛德,米德少将又接替了胡克。1863年7月,南军统帅罗伯特·李将军进军宾夕法尼亚,米德在葛底斯堡抵住南军。一场大仗过后,双方死伤惨重,罗伯特·李不得不宣布撤退。林肯命令米德追击,但米德却违抗了军令,率军返回。

    次日,儿子罗伯特看到林肯在办公桌上暗泣,便问道:“爸爸,发生了什么事?”林肯说:“米德将军放走了罗伯特·李将军,我们将为此多死10万人。”

    后来,林肯又换了一位将军,他就是取得维克斯堡大捷的格兰特少将。当时,林肯把他召到华盛顿,并加封他为中将。有人控告格兰特有酗酒的毛病,一个由纽约教会人士组成的代表团为此谒见林肯,认为不应对其委以重任。

    林肯耐心地听完了他们的话,然后问道:“请问你们知道他喝的酒是什么牌子吗?”得到否定的答案后,他接着说:“很遗憾。如果你们能告诉我是什么牌子,我将购置这种酒,然后分发给各战场司令,以便让他们喝了后也可以打胜仗。”

    林肯便是一个不苛求的人,他看重的是一个人的才能。如果因为小毛病而对一个人的出众才华视而不见,这样的用人者无疑是个孤立者,因为他永远找不到一个可用的人才。毕竟,每个人都有缺点,包括用人者自己。

    子思在卫国的时候,很看重荀恋的才能。于是,他把荀恋推荐给了卫王。

    他对卫王说:“荀恋具有统帅的才能,他可以轻松指挥500辆战车。如果大王您能重用他,那么卫国的军队实力必会大增,到时候肯定会攻无不胜,战无不克。”

    卫王听了子思的话后,有些遗憾地说:“其实我也知道荀恋有统帅的才能,但他曾经做了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以前他在做小吏的时候,有一次去收税,竟然在一户百姓家要了两个鸡蛋吃。你说说,他做了这样的事,我怎么还能用他呢?”

    子思摇了摇头说:“不知大王有没有听说过心灵手巧的木匠们是如何选用木材的。他们在选用木材的时候,会毫不犹豫地将木材腐烂的部分丢掉,留下有用的部分。如果遇到有些许腐烂的合抱之木,他们会更加高兴,因为他们知道只要把这没有大碍的腐烂部分挖掉,就可以凭着自己精湛的木工技术将这合抱之木变成精美雅致的器具。英明的君主在选择人才的时候会像精明的木匠选用木材一样,忽略人才的瑕疵,从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使国家更加强大。如今,荀恋便是一个栋梁之材,如果仅仅因为两个鸡蛋就对他的才能视而不见,对国家来说,将是多么大的损失啊!”

    汉高祖刘邦在做汉王的时候也曾犯过卫王这样的毛病,差点把韬略十足的陈平给抛弃。

    陈平初到汉营时,就受到汉王刘邦的赏识。周勃、灌婴等人固然不满,于是在汉王面前说陈平的坏话:“陈平虽然是个美男子,但他的美貌正如帽子上的美玉,不过是装饰而已,不能证明他有真本领。臣听说陈平居家时与嫂子私通,羁旅时反复无常,先在魏王处做事,后又在楚王处做事,如今又归附汉王您。大王让他担任护军之职,他却借此收受贿赂,根据送礼的多少来安排送礼人的去处。希望大王明察。”汉王于是召来举荐陈平的魏无知,把他狠狠批评了一顿。魏无知辩解道:“我之所以举荐陈平,是因为他有才能,大王问的却是他的品行。尾生、孝己这样的人虽然有好的品行,但却没有战胜敌人的谋略,即使现在有这样的人存在,大王难道有时间去用他们吗?如今楚汉对峙,臣在举荐的时候考虑的只是一个人的计谋能否对国家有利,而不是去考虑这个人是否与嫂嫂私通、是否受贿等等。”

    汉王又召来陈平,并责问:“先生先效忠魏王,接着效忠楚王,如今又跟随我左右,这是一个讲信义的人能够做出的事情吗?”陈平答道:“臣侍奉魏王的时候,魏王不愿意采用臣的建议,所以前去投奔楚王。楚王项羽用人疑人,所信任的只是项氏及其妻子的兄弟,所以臣离开了楚王。听说大王善于用人,所以臣前来归附大王。臣初来此地时身无分文,不收受贿赂就无法安身。如果臣的计谋有可取之处,希望大王采用;否则,请大王把我收受的贿赂充公,并允许我带着无用之身离开。”听了这番话后,汉王先是向他道歉、给予重赏,接着又任命他为监督各位将领的护军中尉。

    不久,楚军破坏了汉军粮道,并急攻汉军,汉王被困在荥阳城中。见粮草不济,汉王以割让荥阳以西为条件求和,遭到楚王项羽的拒绝。于是,汉王向陈平问计。陈平利用项王的疑心在楚营中实施离间计,使得范增这位谋略出众的谋士离开了项王。如此以来,项王如同失去一臂。

    如果以苛求的眼光来看待万物,即使苦苦搜寻也不会有任何收获,到头来只会把自己折磨得筋疲力尽。既然希望别人理解自己,就应该试着去理解别人。只有这样,才能拥有更多的朋友,才能拥有更多的事业合作伙伴。

    智慧点拨:

    刘克庄说:“未必世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只要不苛求,就能够得到令自己满意的事物。

    5、常怀宽恕之心,责人以宽为本

    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菜根谭》上说:“人有顽固,要善化为海,如忿而疾之,是以顽济顽。”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但很少有人会心悦诚服地接受另一个人暴风雨般的指责和批评。即使犯错误的人原本想承认错误,也有可能被这种指责和批评方式激怒,从而故意不承认错误或采用明知故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抵触情绪。

    社交界的名人——戴尔夫人,来自长岛的花园城。戴尔夫人说:“最近,我请了少数几个朋友吃午饭,这种场合对我来说很重要。当然,我希望宾主尽欢。我的总招待艾米,一向是我的得力助手,但这一次却让我失望。午宴很失败,根本看不到艾米,他只派个侍者来招待我们。这位侍者对有关一流服务的概念基本上没有意识。每次上菜,他都是最后才端给我的主客。有一次,他竟在很大的盘子里上了一道极小的芹菜,肉没有炖烂,马铃薯油腻腻的,糟透了。我简直气死了,我尽力从头到尾强颜欢笑,但不断对自己说:‘等我见到艾米再说吧,我一定要好好给他一点颜色看看。’

    “这顿午餐是在星期三进行的。第二天晚上,听了为人处世的一课后,我才发觉:即使我教训了艾米一顿也无济于事。他会变得不高兴,跟我作对,反而会使我失去他的帮助。我试着站在他的立场来看这件事:菜不是他买的,也不是他烧的,他的一些手下太笨,他也没有法子。同时也许我的要求太严厉了,火气太太了。所以我不但准备不苛责他,反而决定以一种友善的方式作开场白,以夸奖来开导他。这个方法效验如神。第三天,我见到了艾米,他带着防卫的神色,严阵以待准备争吵。我说:‘听我说,艾米,我要你知道,当我宴客的时候,你若能在场,那对我有多重要!你是纽约最好的招待。当然,我很谅解:莱不是你买的,也不是你烧的。星期三发生的事你也没有办法控制。’我说完这些,艾米的神情开始松弛了。

    “艾米微笑着说:‘的确,夫人,问题出在厨房,不是我的错。’

    “我继续说道:‘艾米,我又安排了其他的宴会,我需要你的建议。你是否认为我们再给厨房一次机会呢?’‘呵,当然,夫人,当然,上次的情形不会再发生了!’

    “下一个星期,我再度邀人午宴。艾米和我一起计划菜单,他主动提出把服务费减收一半。当我和宾客到达的时候,餐桌上被两打美国玫瑰装扮得多彩多姿,艾米亲自在场照应。即使我款待玛莉皇后,服务也不能比那次更周到。食物精美滚热,服务完美无缺,饭菜由四位侍者端上来,而不是一位,最后,艾米亲自端上可口的甜美点心作为结束。

    “散席的时候,我的主客问我:‘你对招待施了什么法术?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周到的服务。’

    “她说对了。我对艾米施行了友善和诚意的法术。”

    戴尔夫人无疑是一位聪明的女士,她不仅让艾米愉快地承认了错误,而且在下一次设宴时得到了艾米的热情服务。然而,生活中却有一部分人不懂得批评的艺术。当发现他人的过错时,他们会变得异常愤怒,立即找到当事人,竹筒倒豆子般地说个没完。他们的本意是让犯错者改正错误,而结果却只是发泄了一通。当然,人在愤怒的时候,常常会说出一些夸张的话来。于是,犯错者便有了反驳的机会,因为他根本没有犯那么大的错误或造成那么严重的后果。接着,一场没完没了的辩驳将会无休止地进行下去。这是多么糟糕!

    其实,要想让一个犯错的人改正错误并不难,只要采用了适当的方式。不过,无论选用什么样的方式,都必须要怀有宽恕的态度。

    西汉刘向所著的《说苑》一书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楚庄王在位时,楚国发生了叛乱。楚庄王亲自率领军队将叛乱平息,凯旋而归。大胜归来,楚庄王非常高兴,为了表示祝贺,他于当晚在宫中设宴,邀请各位臣子入宫共享盛餐。

    宫中烛光摇曳,歌舞升平,一派欢乐景象。臣子们开怀畅饮,仍感意犹未尽。楚庄王被这样的情景所感染,为了助兴,他让容貌出众的爱妃许姬为各位臣子敬酒一杯。顿时,宴席上更加热闹。许姬绕着酒桌挨个向群臣敬酒,正在这时,一股大风向大厅猛烈吹来,蜡烛全部熄灭,整个大厅陷入一片黑暗之中。这时,有人突然拉住了许姬的玉臂。许姬非常机智,她忍气吞声,趁黑扯断了这个人的帽缨。很快,大厅中恢复了光明。许姬来到庄王身边,将此事告诉了他。庄王知道后,并没有发怒。他向群臣喊道:“能够与群臣同乐,我非常高兴。今晚不必行君臣之礼,大家都把帽缨摘下来吧。”于是,群臣纷纷摘下帽缨。

    宴罢,许姬问庄王为什么要这样做。庄王回答道:“今晚我与众臣同乐,臣子开怀畅饮,酒后失礼是难以避免的。戏弄你的人自然犯下了欺君之罪,如果当众找出此人,必然要治他死罪。如果此人是有功之臣,治其死罪自然会让将士寒心。失去了人心,就等于失去了国家。”

    后来,楚郑两国交战,楚庄王率军作战。由于郑国早有埋伏,庄王被郑军围困。此时,一位副将拼死冲入郑军,将庄王救出。回朝后,庄王欲重赏此人,却被此人辞谢。原来,这位副将便是庆功宴上乘着酒兴摸庄王爱妃许姬玉臂的人。

    庆功宴上,一位士兵斟酒时不小心把酒泼在了一位将军的头上。这位将军早已秃顶,受惊后猛然站了起来。顿时,气氛变得十分紧张,所有的人都在静观事态的发展。

    这位将军并没有气恼,而是拍拍那位士兵的肩膀说:“老弟,谢谢你的好意。不过我秃顶已经多年,不知道这种治疗方法是否管用。”气氛骤然缓解,所有的人都大笑了起来,那位士兵的表情中少了一分害怕,多了几分敬意。

    有人说在这两个故事中,副将和士兵的错误都是无意犯下的,有情可原。其实,对于明知故犯的人,同样可以用这种宽容友善的方式来感化他。

    一天晚上,老禅师正在禅院里散步。走到墙角的时候,他发现了一张椅子。禅师很快明白了其中的原因:一定是有人不遵守寺规,越墙出去游玩了。老禅师搬开了椅子,蹲在原处。

    一会儿,果然有一个小和尚翻墙进来,由于天黑看不清,小和尚跳下墙时正好踩在了老禅师的脊背上。当小和尚双脚落地的时候,才发觉刚才踏的是老禅师。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不知所言。

    令小和尚感到意外的是,老禅师打量了他一番后,并没有厉声责备他,而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了,天比较凉,快去加点衣服吧。”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别人犯下错误时,一定要用一颗宽恕的心去原谅他,用一种友善的方式让他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然后毫无抵触地改正自己的错误。这种做法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修养,增加自己的个人魅力,而且能够使自己得到犯错者的敬重。

    智慧点拨:

    《淮南子》中说:“目察秋毫之末,耳不闻雷霆之声;耳调玉石之声,目不见太山之高。”责人时最忌如此,万万不能抓住别人细小的错误不放,而对别人明显的优点视而不见。

    6、拆墙为路,化“敌”为友

    以德报德是常理,以德报怨大丈夫。

    对于两个实力相仿的竞争者来说,擅长化敌为友的那个人自然会处于劣势。毕竟,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堵墙。聪明的人会忘记仇恨,把堵在双方面前的那堵墙拆掉,主动去消除彼此间的隔阂。

    在古战场上,擅长化敌为友的人比比皆是。

    王莽执政后期,朝纲腐败,群雄四起。其中,绿林军是一股非常强大的武装力量,而刘秀和他的族兄刘玄则是这支队伍的首领。23年,刘玄被绿林军推为皇帝,这就是后来的更始帝。同年十月,刘秀奉更始帝刘玄的命令,以破虏将军兼大司马的名义奔赴河北,稳定当地局势。

    当时,河北形势复杂,局势动荡不安。刘秀在冯异、邓禹等将领的建议下鼓起信心,决定在此地发展自己的力量,以便早日摆脱更始政权的限制。为了拉拢人心,刘秀在河北做了许多符合民意的事情。他每到一处,便考察官吏,然后按照他们的能力升降职位。他还平反了很多冤案,将无罪的囚徒释放。而且,他还废除了王莽苛政,恢复了汉朝的官吏名称。

    此时,王郎在河北的势力很大。他谎称自己是汉成帝的儿子刘子舆,利用当地豪强地主为确保自身利益而排挤刘秀的心理发展自己的势力,在邯郸建立了一个新的割据政权,随后便悬赏通缉刘秀。刘秀几经逃难,最终在河北站稳脚跟。

    更始二年(24年)四月,刘秀率领大军攻打王郎,并很快取得胜利。铲除王郎后,刘秀驻军邯郸。他一刻不忘拉拢人心。在查阅王郎朝中公文时,他的手下发现了很多和他有关的公文。这些公文的作者要么辱骂他,要么痛斥他,要么为王郎献计除掉他。当手下将这些文书拿给他看时,他立即派人将这些文书拿到空旷处,然后准备当着众将士的面将其烧毁。

    这时,一名武将忍不住说道:“将军,如果将这些公文烧掉,那些对你不怀好意的人不就可以逃脱我们的惩处了吗?即使以后我们能查出一二个人来,也没有证据治他们的罪啊。”

    刘秀知道手下有很多人都是这么想的,于是向对众人解释道:“我根本没有考虑如何惩罚这些人,我这样做的目的正是为了放过这些人,因为他们之所以会反对我,也是迫于形势。以前发生的事情就此告一段落,不要再提了。否则,真心愿意投奔我们的人不就少了许多吗?”

    果然,河北各郡县的官吏从刘秀烧毁公文的事情中看出了刘秀的为人,不再坚持反对刘秀,从而纷纷归顺他。

    正如刘秀所说,如果他真的要将那些曾经视自己为敌的人一一治罪,河北各郡县与王郎有牵连的官员宁愿拼个鱼死网破也不会坐以待毙。刘秀的这一招果然奏效,使得这些官员不再有性命之忧,既避免了又一场劳民伤财的战争,又稳定了当地的局势,同时增强了自己的实力。

    除了刘秀外,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都是擅长化敌为友的典范。正是由于有了这种宽宏大度的胸怀,越来越多的人团结在了他们的周围,全心全意辅助他们建功立业。

    只要有竞争的存在,就会有对立者。在竞争的过程中,同样可以通过化敌为友的方式做到敌为我用,尼克松用行动诠释了这一点。

    尼克松被提名为总统候选人时,洛克菲勒成为了他的竞争对手。当时,基辛格是洛克菲勒的忠实拥护者,全心全意地帮助洛克菲勒大力宣传和广拉选票。面对记者有关对尼克松评价的采访时,基辛格以“荒谬可笑”作答,并且说:“如果尼克松当选为总统,这将是一件更加荒谬可笑的事情,因为他根本没有当总统的资格。”然而,事实和基辛格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尼克松当选为新一届总统。

    关于基辛格在媒体上对自己的评价,尼克松自然早有耳闻,但并没有因此而怨恨基辛格,并且因赏识其才华而对其发出了邀请函。面对尼克松的邀请,基辛格很不自在,内心忐忑不安。不过,无论心中怎样猜测,他还是如期赴约。

    两人晤面后谈得比较投机,尼克松主动提出与基辛格保持密切联系的要求。这令基辛格大吃一惊,因为尼克松既没有报复他,也没有奚落他。尽管如此,基辛格还是婉言拒绝了尼克松的好意。尼克松并不灰心,决定以诚换诚。

    第二天,尼克松主动去找基辛格谈话,希望他能够出任总统安全事务助理这个直接决策国家外交的职务。基辛格虽然没有立即答应,但在几天后还是接受了尼克松的邀请。尼克松非常高兴,在内阁还为组建之前提前任命了基辛格。

    此后,基辛格在外交方面大展拳脚,为美国赢得了众多荣誉。

    如果你是一个企业管理者,你不妨也试试尼克松这种方法。其实,一个企业在竞争中最终被淘汰的原因是复杂的,并不是因为它没有真正的人才。要知道,一个企业的竞争对手远比参加总统竞选时的对手多,如果没有及时将被淘汰企业的有用人才及时招揽,这些有用人才必然会被有眼光的其他企业给抢走。当其他企业因引进人才而增强了实力时,尽管你的实力从客观上来讲没有得到削弱,但在对比的过程中你已经处于劣势状态。

    生活中,同样需要化敌为友。不过,生活中并没有真正的敌人,有的只是一部分人对自己的敌意。面对他人的敌意,自己的处理方式决定了这种敌意是否能够消除或扩大化。如果方式得当,自然能够让对你产生敌意的人渐渐开始欣赏你;如果方式不当,只会增加对方对你的敌意,从而采用虽然有些不道德但也不至于触犯法律的方式来报复你,让你哭笑不得。那么,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最有效地化解敌意呢?消除自己的怨恨,用冷静的交谈代替会让自己失去理智甚至个人修养的愤怒。

    一次,小江和办公大楼的管理员产生了误会,并由此互相憎恨。为了发泄对小江的不满,他开始关注小江的下班时间。每当整栋大楼只剩小江一个人时,他就会及时地拉下整栋大楼的电闸,使得小江不得不在黑暗中摸索着从大楼中走出。

    终于,小江忍不住了。当再一次面临熄灯时,愤怒的小江猛地从凳子上跳了起来,径直走向管理员所在的房间,此时的管理员正若无其事地吹着口哨。小江一见到他就破口大骂,完全失去了一个文化人的文明与含蓄。当骂得口干舌燥、没有骂词时,小江停了下来。这时,管理员将背对着小江的身体转了过来,脸上露出开朗的微笑。他以柔和的声调说:“呀,没想到小江同志竟然会有如此激动的表现。一定很累吧?”

    小江冷静下来,虽然对管理员痛恨不已但却无可奈何。他返回空荡荡且黑暗的办公室,一屁股坐在还有余热的凳子上。就在这短短的几分钟内,他不仅做了一件有失文明人身份的事情,而且还把自己的心情弄得更加糟糕。

    显然,如果把这种事情反映给上级领导,无疑是件可笑的事情,甚至会让领导怀疑自己的能力。于是,小江决定向管理员道歉,尽管自己没有什么过错。

    他再次找到管理员,然后心平气和地说:“我来向你道歉。不管怎么说,我不该开口骂你。”

    不料,管理员竟不好意思起来:“不用向我道歉。刚才并没人听见你讲的话,我也不会对外宣传的。况且我这么做,只是泄泄私愤,对你这个人我并无恶感。”

    接下来,两人的距离一下子被拉得很近。据说,后来他们成为了好朋友。

    从上面的故事中可以看出,管理员并没有承认自己的不当行为。不过,这已经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他已经不再对小江抱有敌意,并且与小江成为了好朋友。对于小江本人来讲,他不用再为这样的小事再发脾气。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自己的经历学会了以后如何处理类似问题的方法。

    当然,化解他人敌意的方式并不局限于此。只要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方式,总能达到目的。

    常州人张史和孟州人何仁可曾经在同一个学堂读书,二人经常在一起研究经书。后来,张史先做了官,但他的名誉并没有何仁可响亮,于是开始嫉妒何仁可。没事的时候,他就到处说何仁可的坏话。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何仁可听说后,想出了一个应对的办法。

    张史有一个爱好,就是喜欢召集门生讲解经书。每当他要讲经时,何仁可就让自己的门生到他那里去请教疑难问题,并一心一意、认认真真地做笔记。一来二去,张史渐渐知道了何仁可在有意推崇自己,心中感到惭愧。后来,在与同僚交往时,他非但不贬损何仁可,反而处处赞扬何仁可的人品。

    面对张史的诬陷,何仁没有给予反击,而是采取了抬其身价的做法,使得张史从内心里开始对他产生敬佩之情。面对廉颇的故意挑衅,蔺相如则采取了躲避、退让的方式,同样达到了奇妙的效果。

    起初,蔺相如是赵国宦者令缪贤的舍人,因完璧归赵被赵王封为上大夫。接着,他又在赵、秦渑池之会上表现不俗,为赵王挽回了面子,被赵王封为上卿,位居赵国良将、上卿廉颇之上。廉颇对此感到不满:“我是赵国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只是动了动嘴巴就位居我上,况且他出生卑贱。为此我感到羞耻。”说完此话后,廉颇扬言说:“以后我见到蔺相如时,一定要羞辱他。”蔺相如听说后处处躲着廉颇,尽量避免与他接触。每逢上朝时,蔺相如便称病不朝。在路上远远望见廉颇时,他会立即调转马头,不让廉颇看到自己。舍人以为他害怕廉颇,并以跟随在他左右为耻,多有离去之意。蔺相如劝阻他们,并问道:“在你们看来,廉将军和秦王谁更厉害?”舍人回答:“廉将军当然比不上秦王。”蔺相如接着说:“秦王那么威风,而我公然在秦宫大声呵斥他,羞辱他的臣子。相如虽然不才,难道单单怕廉将军一人吗?强秦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是因为相如和廉将军二人同在效忠赵国。两虎相斗很难两全,秦国便有机可乘。相如之所以要处处躲着廉将军,就是不想因我们的个人恩怨而使国家蒙受灾难。”廉颇从旁人口中听说了这番话后顿感惭愧,于是肉袒负荆,去蔺相如府上谢罪。此后,二人成为了刎颈之交。

    智慧点拨:

    当自己用一双敌意的眼睛盯着别人时,自己也会被他人充满敌意的眼睛包围,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或生活将多么痛苦!用善意来打动周围的人们吧,只要能够做到这点,即使对方心中充满冰冷的仇恨也会被你善意中饱含的温暖给消融完尽。

    7、祸福来去,泰然处之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树活千载,生老病死不可免;人生百年,旦夕祸福难预料。祸福来去,既然不能左右,不妨坦然面对,泰然处之。

    祸福之间的关系很微妙,因此当有什么事情发生时,不妨不忧不喜,坦然面对。老子曾经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就是,在灾祸的里面,未必不隐藏着幸福的因素,而在幸福之中,未必不隐含着祸患的根源。

    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中也有这么一段话:“世事就是俩字:福祸。俩字半边一样,半边不一样,就是说,俩字相互牵连着。就好比箩面的箩筐,咣当摇过去是福,咣当摇过来就是祸。”多么浅显而富有哲理的话啊,形象地说明了祸福之间相依相存的关系。

    西方也有一个关于祸福相依的故事,流传了很久: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人希望上天能赐予他幸福。因此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虔诚地向上天祈祷。终于,他的诚心感动了上天。一天晚上,他祈祷完之后,听到有人敲门,开门一看,门外有一位美如天仙的姑娘。

    美丽的姑娘看见他之后,就自我介绍说:“我是幸福女神,专门负责人间的幸福,因为你的祈祷感动了上天,所以上天派我来给予你幸福。”

    这个人听了以后十分高兴,连忙邀请幸福女神进屋去坐,幸福女神笑着说:“别着急,我还有一个形影不离的妹妹,你也认识一下。”说着就让站在暗处的妹妹出来。

    当这个人看清她的样子以后,被这位丑陋的姑娘吓得面无人色,差点晕倒。

    他战战兢兢地问幸福女神:“这位姑娘真的是你的妹妹吗?”

    幸福女神的样子很严肃,她说道:“她确实是我的妹妹,是黑暗女神,专门负责掌管人间的不幸。”

    这个人听了以后连忙恳求幸福女神:“我只希望您能赐予我幸福,黑暗女神所掌管的不幸我还是不要了,请她暂时离开一下好吗?”

    幸福女神拒绝了他的要求,她说:“你的要求我不能接受,因为我和我的妹妹从小到大都是形影不离的。”这个人听了以后十分为难,不知道如何才好。

    这时,幸福女神有些不耐烦了,她说:“如果你还难以决定,那我们就告辞了。”当这个人还在苦恼中进退两难时,她们很快就消失了,临走前,幸福女神感叹说:“贪婪无知的世人,难道你们就一点都不了解幸福和不幸的关系吗?”

    这个故事很清楚地说明了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地只有一面,福与祸也是一个事物的两面,是分不开的。幸福也好,不幸也罢,很可能就是一念之差。懂得这个道理的人,面对祸福会坦然从容一些,否则一味地趋福避祸反而会受到福祸的捉弄,即使幸福来临,也来不及把握,转眼就会失去。

    在中国,也有一个关于祸福的故事,那就是“塞翁失马”。

    故事说的是:塞外有个老头不小心丢失了一匹马,邻居朋友都为他感到惋惜,纷纷前来劝慰他。老头却说:“这没准还是件好事。”众人听了都暗自摇头,以为老头被气糊涂了。不料,没过几天,老头丢失的马不但自己跑了回来,而且还带回了另一匹马。众人看到这情景羡慕得不行,又前去给老头道贺。没想到老头一点高兴的神情都没有,很平淡地对邻居们说:“你们怎么知道这不是件坏事呢?”大伙听了这话,都以为老头高兴坏了,连好事坏事都分不清。可是几天后,意外就发生了,老头的儿子骑着马玩,一不小心跌下来把腿摔断了。于是众人都劝老头不要伤心难过。老头却笑着说:“你们怎么知道这不是一件好事呢?”邻居们听了都觉得不可思议,认为老头的脑子肯定出了问题。然而这件事情过去没多长时间,这个地方就发生了战争,凡是身体好的青年人都被拉去当兵,大多数人都战死沙场,很少有人还能够回来,而老翁的儿子因腿瘸了却留在家里,安然无事。

    这就是“塞翁失马”的故事。趋福避祸几乎是每个人都有的心态,但是过分地追求幸福未必就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就如同向上天祈祷幸福的年轻人,就算幸福降临也没能好好把握。反倒是失马的塞翁,面对福祸,心境平和,坦然处之,成为美谈。

    智慧点拨:

    得意之时,不必忘乎所以,遭遇灾祸,不必沮丧绝望。驻足于一棵大树,也许就看不到整个森林;为一颗流星伤神,可能失去的是整个星空。平和心境,心向远方,人生才会更好。

    8、以退为进,不争为争

    形之正,不求影之直而影自直;声之平,不求响之和而响自和;德之崇,不求名之远而名自远。

    ——《傅子》

    争辩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合理,更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如果能够在没有争辩的情况下保证自己不受到伤害,争辩也就变得毫无意义。其实,只要能够心平气和,就能够用一种更为理智的方法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1)面对流言时

    流言止于智者,不需要与它计较。在结果面前,它将不攻自破。与其为流言辩驳,不如通过自己的行动快点让结果显示出来。在结果面前,攻击力再强的流言也会瘫痪。

    林肯任美国总统期间,曾受到许多流言的攻击。在如何对待流言这个问题,他如此解答:“如果结果证明我是对的,那么人家怎么说我,也就无关紧要了;如果结果证明我是错的,那么即使我花十倍的力气来说自己是对的也不会有用。我尽我所知、尽我所能地去做,直到把事情做完为止。”

    的确如此,要想证明自己是对的,就要用行动来证明。当然,流言不仅仅限于对一个人做法的诋毁。不过,无论面对哪种形式的流言,都要沉住气,千万不要自乱阵脚。面对他人的诬陷和诽谤,石苞就是这样做的。

    西晋名将石苞战功赫赫,深得皇帝司马炎的信任。当时天下还未统一,控制长江以南的吴国经常出兵进攻晋朝。于是,司马炎派石苞镇守边防,抵抗吴国的进攻。

    石苞出身贫寒,为人正直,遭到朝中一部分人的嫉恨。有一位名叫王琛的官员在淮北一带担任监军之职,并在当地听到一首歌谣说:“皇宫的大马变成驴,被大石压着不能出”,于是认为这“马”指的是皇帝司马炎,而这“石头”则指的是石苞了。于是,他悄悄向司马炎密报说石苞意图谋反。

    就在王琛诬告石苞前不久,迷信风水的司马炎已经听一个法师预测说“东南方将有大将造反”,而石苞正好处于东南方。因此,司马炎开始怀疑石苞。

    正在石苞遭受司马炎猜忌的时候,荆州官员送来了吴国进犯晋朝的报告。身在边疆的石苞从探子那里也得到了这个消息,在没有得到司马炎的诏令前就立即着手准备,开始修筑防御工事并封锁通道。司马炎听说他在准备战斗的消息后更加怀疑他的用意,于是问中军羊祜:“吴国军队进攻的套路一向是东西呼应,两面夹击,这次怎么会只在一边。难道石苞真的有意谋反,助吴国一臂之力?”羊祜虽然认为石苞不会谋反,但这并没能打消司马炎对石苞的怀疑。

    正在这个时候,又一件事情发生了。一天,司马炎召见石苞同在朝中任职的儿子石乔,可石乔迟迟没有回应,这彻底引起了司马炎的怀疑。于是,司马炎秘密调集军队,准备讨伐石苞。

    军队调集完毕后,司马炎先发布了一个罢免石苞官职的文告,然后派遣大将率兵前去征讨石苞。对于这一切,石苞一点也不知道,还是一如既往地练兵守城,准备应付吴国的进攻。当讨伐大军开过来时,他感到莫名其妙,心想:“我一向对朝廷忠心耿耿,从来没有做什么违法乱纪的事情,怎么会被皇帝派兵征讨呢?这里面肯定有误会。我上对得起国家,下无愧于百姓,用不着畏惧。于是,他下令全军放下武器,打开城门,在没有做出任何反抗的情况下只身来到都亭住下,等候司马炎的处理。

    司马炎听说了这些事情后顿时清醒过来:“指控石苞反叛的事情本来就没有什么真凭实据。况且如果他真要反叛朝廷,早就起兵反抗了,怎么会只身出城、坦然接受处罚呢?再说,如果他真的与吴国勾结,怎么没有吴军前来帮助呢?”经过这番揣摩后,司马炎不再怀疑石苞,并更加信任和重用他。

    (2)面对荒谬的指责时

    当别人对自己的指责显得荒谬时,与其反驳对方,不如因势利导,从荒谬的角度出发来引出更加荒谬的结果。如此以来,这种荒谬的指责自然站不住脚。

    西汉成帝专宠赵飞燕时,许皇后和班婕妤逐失宠。为了能够做皇后,赵飞燕诬告许皇后、班婕妤二人在后宫用巫术诅咒成帝。成帝大怒,很快废除了许皇后,然后审问班婕妤。班婕妤回答说:“我听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上天还不曾为一个品行端正的人赐福,一个作恶的人还想企盼上天赐点什么吗?如果鬼神显灵的话,即使我有恶毒的祈祷,相信他们也不会满足我的愿望;如果鬼神不显灵的话,我何必要向其祈祷!”成帝听了她的话后表示认可,于是赦免了她,并赏赐给她百斤黄金。

    《武装与人》在首次公演时就获得很大成功,作为该剧本的杜撰者萧伯纳在演出结束后走上剧院舞台接受大家的祝贺。正当他准备向观众致意时,有人大声喊道:“萧伯纳,你的剧本简直糟糕透了,赶快收回去,停演吧!”

    观众们顿觉诧异,心中在琢磨萧伯纳将如何应付。这时,萧伯纳非但没有生气,反而笑容可掬地给那个挑衅者深深地鞠了一躬,并彬彬有礼地对他说:“我的朋友,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见。但遗憾的是,我们俩人反对这么多观众有什么用呢?就算我和你意见一致,可我俩能禁止这场演出吗?”挑衅者顿感无地自容,灰溜溜地离开了剧院。

    面对他人的荒谬指责,班婕妤和肖伯纳都没有直接反驳,结果使得指责者连进一步反驳的机会都没有。虽然他们没有拉大嗓门或用一些大道理来为自己争辩,但却维护了自己的利益,这便是以不争为争的效果。

    (3)面对无理取闹时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无理取闹的人,既然是无理取闹,讲道理自然难以讲通。遇到这种情况,不妨用自己善意的行为来感化对方,让对方为自己的无理取闹感到羞愧,从而识趣地离开。

    一天下午,一位外国人气势汹汹地闯进日本某饭店的经理室:“你就是经理吗?方才我在大门口滑倒摔伤了腰。地板这么滑,连个防滑措施都没有,马上领我到医务室去。”

    见此情景,经理很客气地说:“实在抱歉得很,腰部不要紧吧?马上就领您到医务室,请您稍坐一下。”

    外国人坐在椅子上,继续抱怨不停。饭店经理见对方已经镇定下来,便温和地说:“请您换上这双鞋,我已和医务室联系好了,现在我就领您去。”

    早在外国人闯进来时,经理已经看清他的腰部没有多大问题。当外国人离开经理室后,经理把他换下的鞋悄悄交给秘书说:“这双鞋的后跟已经磨薄了,在我从医务室回来以前你把它送到楼下修鞋处换上橡胶后跟。”

    检查发现,外国人身体正常,没有出现任何毛病。经理见他已经完全冷静下来,于是把他带回了办公室。他对外国人说:“没有什么异常比什么都好,这就放心了。请喝杯咖啡吧!”外国人也感到自己方才有些冒失:“地板太滑,太危险,我只是想让你们注意一下,别无它意。”

    经理说:“很冒昧,我们擅自修理了您的鞋。据鞋匠说,是后跟磨薄以致打滑。”

    外国人接过刚刚修好的鞋,看到非常合适的橡胶鞋跟时,对鞋匠高超的技巧大为惊讶,高兴地说道:“经理,实在谢谢你的厚意,对您给予的关怀照顾我是不会忘记的。”愉快地握手后,外国人再次向经理道谢,方才走出经理室。经理送他出门时说:“请您将这件倒霉的事忘掉吧,欢迎您再来。”外国人频频道谢,消失在人群中。

    此后,只要这个外国人到日本,必定住进这个饭店并到经理室致意。

    故事中的经理没有把时间花费在地板是否防滑这个毫无意义的争论上,而是按照那位外国顾客的要求派人把他送到了医务室。同时,经理还主动为外国顾客的鞋子做了一些防滑措施。如此善意的行为,只要是一个稍微有良知的人都能从中感受到自己的理亏。

    智慧点拨: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不合理的事情。当遇到这样的事情时,千万不要怒火中烧,进而极力争辩或破口大骂,因为这样做于事无补,在有些时候甚至会越描越黑。到那个时候,只能单独承受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滋味。

    9、尽释前嫌,重归于好

    人与人在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小摩擦,从而造成双方的不愉快。这个时候,如果双方都不愿意主动与对方和解,小摩擦就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双方面前形成大隔阂,直至形同陌路。其实,这种结果是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

    春秋时期,越国有两个人,他们在同一个地方为官。这两个人的私人感情特别好,是一对亲密无间的好朋友。正因为如此,他们常常共商政事。二人中,一人非常有心计,思维缜密,思考问题能够面面俱到,缺点是做起事来畏首畏尾,优柔寡断;另一人非常有执行力,能够当机立断,有雷厉风行的办事作风,缺点是疏于思考,做事马虎。他们在商讨政事的时候,能够有效地取长补短,从而共同提高了各自的政绩。可是,二人后来因为一些小矛盾而断绝了关系。结果,他们的政绩开始大幅度地下滑,因为他们各自的缺点难以得到弥补,从而成了各自政绩的绊脚石。

    一位老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找到二人,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过水母和虾的故事。海中的水母没有眼睛,但动作灵敏,能够很快地猎取食物;虾虽然长有眼睛,却显得笨拙,难以谋生。于是,水母和虾成了一对相互依存的好朋友。虾负责带路,水母负责猎取食物,他们因此拥有快乐的生活。

    “寄居蟹和海葵同样是一对好朋友。寄居蟹通常寄居在空空的螺壳里,一旦定居后,它就会到处寻找合适的海葵,然后将其放在螺壳的入口处。海葵是一个尽职的好门卫,每当它感到危险靠近时,便会展开它葵花般的触手,使得敌人不敢靠近螺壳。寄居蟹总不会忘记海葵为自己做的贡献,每当捕到食物时,总会慷慨地分给海葵一些。它们虽然不是同类,却能够友好相处。

    “再给你们讲一个与此类似的故事。从前有两种动物,他们是蟨鼠和卭岠。蟨鼠小巧灵活,擅长寻食,但由于四肢比较短,遇到强大的敌手时很难逃脱;卭岠个头高大,四肢发达,擅长奔跑,但由于嘴难以接触地面,吃草非常困难。于是,他们开始了无忧无虑的生活。蟨鼠帮助卭岠采集各种草料,让卭岠不再挨饿。一旦有危险,卭岠则背着蟨鼠在野地里飞奔而去。

    “动物之间相互帮助,他们能够从对方的身上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人为什么不能做到呢?听说在遥远的北方有一种‘比肩人’,他们肩并肩,身体连在一起,要么同生,要么同死。如果他们双方发生了矛盾而不愿意调和,就会因自己的行为伤害对方,从而对自己也造成伤害。你们两个人的关系就如同比肩人间的相互关系,唯一的区别在于,他们因形体的不可分割而必须友好相处,对于你们来说,事业将你们连在一起。事实已经证明,你们离开了对方,面对的只能是失败。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伤了和气呢?”

    二人听了老者的一番肺腑之言后,深受感动,从此言归于好。

    客观来讲,无论是与同事、朋友还是家人之间发生摩擦,都会造成很多麻烦。如果不能和同事处理好小摩擦,就会影响工作;如果不能和朋友、家人处理好小摩擦,就会影响到生活。既然生活在同一片天地中,就要创造出一团和气的气氛。要不然,在家里感受不到温馨,痛苦时没有倾诉的对象,快乐时也没有人与自己共同分享。虽然表面上生活在众人之中,实际上却把自己弄成了孤家寡人,这是不可取的。

    智慧点拨:

    无意中与他人产生小摩擦后,要及时主动地去补救,千万不要让流逝的时间冲淡双方原有的友好关系。

    10、恩不忘还,仇不记心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恩慎勿忘。

    ——萧绎

    战国时期,魏国人范睢在入秦为相前先在魏中大夫须贾府中做事。不过,范睢的志向并不在此。他本想为魏昭王出谋划策,但却因家境贫寒而得不到朝中官员的引荐。

    一次,范睢跟随须贾出使齐国。敬重人才的齐襄王听说有雄辩之才的范睢到了齐国后,立即派人送上十斤黄金和一些牛肉美酒,被范睢婉言拒绝。须贾知道这件事后大怒,认为齐襄王之所以会馈赠范睢,是因为范睢泄漏了魏国机密。

    返国后,须贾余怒未消,将此事告诉了魏相魏齐。魏齐大怒,令门客打断了范睢的胳臂,打脱了范睢的牙齿。范睢装死,魏齐令人用粗篾席把他卷起来扔进厕所里。当天,在魏齐家饮酒的宾客喝醉后在厕所里把小便撒在范睢身上,魏齐以这种羞辱方式以儆效尤。酒宴过后,范睢乘四下无人时对守卫厕所的人说:“如果你能把我从这里弄出去,我一定会重重报答你的。”于是,这个守卫向喝醉酒的魏齐请求把篾席中的死人扔到野外,得到魏齐的许可。

    范睢逃出后,魏齐立即派人到处搜捕。魏人郑安平听说后立即带着范睢逃匿,范睢更名张禄。在他们逃匿期间,秦昭王派王稽出使魏国,并要求他为秦国寻求一些人才。郑安平知道秦昭王有兼并天下之心,正是用人之际,于是设法接近王稽,并瞅准时机把范睢介绍给了他。

    后来,王稽在离开魏国的时候载着范睢回秦国。到了秦国境内后,范睢远远望见一队车骑。范睢问来者是谁,王稽回答说是秦相穰侯魏冉。范睢说:“我听说此人在秦专权用事,非常排斥国内其他诸侯国的人,担心他会羞恐辱我,我暂且藏在车中吧。”看到王稽后,魏冉驱马赶来,先是慰问一番,然后问王稽有没有从魏国带客回来,听王稽回答说没有后便离去。范睢跳下车后说:“我还听说魏冉机智过人,一旦怀疑车中有人肯定会派人来寻。”于是,他下车从小路走。不久,魏冉果然派人来搜索车内。经过这番波折后,范睢跟随王稽进了咸阳城。

    此后,范睢凭着自己的才能得到秦昭王的重用,成为了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相国。

    范睢在秦国为相时,仍然用在魏国逃匿时的名字张禄。魏国人并不知道,以为范睢死了很久。听说秦国将要攻打韩、魏时,须贾奉魏主之命出使秦国。范睢听说须贾到了秦国后,立即乔装打扮,穿着破旧的衣服步行来到须贾居住的馆舍。须贾见到范睢后大惊:“没想到你竟然安然无恙!”范睢回答说:“是的。”须贾笑着说:“有没有在秦王面前展示你的游说本领呢?范睢回答说:“没有。我得罪了魏相后才逃到这里保命的,怎么敢去找秦王呢!”须贾说:“你今天来找我有什么事?”范睢说:“我在给别人做工。”须贾有点同情他的遭遇,留他与自己一起吃饭,并叹道:“没想到你还是如此贫寒啊!”然后送给他一件粗袍。

    接着,须贾问范睢:“你知不知道秦相张君?我听说他深受秦王宠信,在秦国总揽政务。如今,我国国势的盛衰决定于张君。你认识的人中有没有熟悉张君的?”范睢说他的主人熟悉张禄,自己也可以拜见张禄,愿意把须贾介绍给张禄。须贾又说:“我的马生病了,车轴也折了。没有驷马拉的大车,我无论如何都不会外出见人的。”范睢说他可以从他的主人那里借到马车,然后便离去。

    范睢回府取来马车,并在车前驾驶。到了秦相府时,须贾发现府中的人一见到他都躲得远远的,心里感到很奇怪。走到相舍门前时,范睢对须贾说:“等我一会,我先去告诉秦相张君。”须贾在门前等了很久,见范睢迟迟未出便问守门人:“范睢为什么还没出来呢?”守门人说:“这里没有范睢。”须贾说:“刚才与我一同坐车来到这里的人不就是吗?”守门人说:“他是张君。”须贾大惊,裸露肩膀向范睢请罪。

    此时,范睢大摆阵势,威风凛凛。须贾吓得边磕头边说自己该死:“没有想到你能够有今天这么大的官位,我不敢再读天下书,不敢再参与天下事。我罪当用沸腾的开水煮死,希望你能够在一个僻陋的地方处治我。”范睢问:“知道你犯了几条罪过吗?”须贾说多得数不清。范睢听后说:“你有三条罪。古时候,吴王阖闾攻打楚国,楚昭王被迫流离他国。楚大夫申包胥向秦国求救,见秦王不同意,于是在秦廷哭了七天七夜,终于感动了秦王。秦国发兵救楚,楚昭王得以复国。为了表示对申包胥的感激,楚昭王封赏他五千户的食邑,申包胥固辞不受,因为他认为这是一个楚国人应该做的。同样,如今我先人的坟墓在魏国,你却认为我与齐国有勾结而在在魏齐面前说我的坏话,这是你犯的第一条罪。当魏齐把我放在厕所里侮辱我时,你不劝阻,这是你犯的第二条罪。魏齐的宾客喝醉酒后用小便浇我,你怎么忍心无动于衷?这是你犯的第三条罪。不过,我不想杀你,因为你能送我一件粗袍说明你还顾及我们往日的情分。”随后,他请秦昭王把须贾遣回魏国,得到秦昭王的同意。

    须贾向范睢告辞时,范睢大摆宴席,把所有诸侯国的使者都请来坐在堂上,享受丰富的美食;独让须贾坐在堂下,仅给他一盘豆子,并令两个囚犯坐在他两边大口地吃豆。席间,范睢数次对须贾说:“替我转告魏王,赶紧把魏齐的头拿来!要不然,我将屠灭大梁。”须贾回去后把范睢的话告诉了魏齐,魏齐急忙逃亡。

    “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是范睢的做人准则。在报仇的同时,范睢也开始报恩。他对秦昭王说:“没有王稽的竭力帮助,我连函谷关都进不来;没有大王的贤圣,我也不能有今天的富贵。如今臣高居相位,享有侯爵,而王稽仍然只是一个小小的谒者,这不是他帮助我来秦国的目的。”于是,秦昭王封王稽为河东留守。

    范睢的做人准则有可取的地方,也有不可取的地方。可取的是,他懂得知恩图报;不可取的是,他会睚眦必报。

    常常记住别人对自己的恩情,能够让自己心怀感恩。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是一个懂得知足和快乐的人。不要担心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只要懂得感恩,即使一只小松鼠也能挽救一只大象。

    一只松鼠不小心掉进了一个木桶里,木桶很大很深,倒霉的松鼠怎么也爬不出来。松鼠发出吱吱的哀鸣,希望有谁可以拉它一把,可是谁也没听见。可怜的松鼠绝望了,就在这个时候,一只大象经过这里,它看到了木桶里可怜的小松鼠,于是就伸出它的鼻子把松鼠吊了出去。

    死里逃生的松鼠感激地对大象说:“非常感谢你,你挽救了我的生命,我希望日后能报答你的恩情。”

    大象笑着说:“我帮你只是举手之劳,根本没有想过你的报答。再说了,你能怎么报答我呢?你只是一只小小的松鼠。”

    没过多长时间,大象遇到了意外,它在散步的时候不小心落入了猎人的陷阱,被捉了起来,并被绳子死死捆住,无论大象怎么拼命挣扎,也不能摆脱困境。眼看第二天就要被猎人装车拉走,无可奈何的大象只能哀叹命运的不公和自己的不幸。

    突然,那只被大象救过的小松鼠出现了,它用自己尖利的牙齿使劲地咬那根捆着大象的绳子。虽然绳子很粗,可是最终还是被小松鼠咬断了,大象在小松鼠的帮助下逃脱了危险。

    大象非常感谢小松鼠,小松鼠只是淡淡地说:“我不过是履行了自己的承诺。”

    懂得感恩固然好,但感恩的心会因仇恨变得阴暗,从而失去快乐。整日沉浸在仇恨中的人,算不上一个完整的人,他的人生也会因此而残缺。当他老去的时候,他会为此感到后悔。

    有一则西方谚语说:“上帝只拯救能够自救的人。”成功属于愿意成功的人,快乐属于愿意快乐的人。只有忘记仇恨,才能让自己快乐起来。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关于大英雄海格力斯的故事:

    一天,海格力斯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行走,发现脚边有个东西很碍脚。于是,他踩了那东西一脚,谁知那东西竟然膨胀起来,而且加倍地扩大。

    海格力斯恼羞成怒,拿起一根碗口粗的木棒,向着这个奇怪的东西砸去。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砸完之后,那东西竟然胀大到把路堵死了。

    正在这时,一位圣人走到海格力斯跟前,对他说:“朋友,快别动它,忘了它,离它远远的!它叫仇恨袋,你不犯它,它便小如当初;你侵犯它,它就会膨胀起来,挡住你的路,与你敌对到底。”

    智慧点拨:

    人不是为了仇恨而活着,任何一个懂得珍惜生命的人都不会这样做。忘记仇恨吧,不要让它吞噬了你的心智,不要把自己变成一个郁郁寡欢的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