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面夕阳半面海-序:诗与善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歌是人的心灵与外部世界相遇时受到触动的结果,一个人的审美直觉渗透着知识、理性,沉积在他身上的历史、文化、知识必然要渗透到日常的美感活动中。读诗是获取前人智慧的一个捷径,使人保持宁静平和的心态,个人品位和修养也会在长期的阅读中厚积薄发、自然流露。

    读诗不仅是智慧与才干的来源,也是自我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读诗的过程感觉就是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的过程,又像被智者引导去思考、学习的过程,是追求个体之善的有效途径。

    闲瑕时分,品一杯香茗,静静地徜佯在诗歌的国度,心中充满愉悦与超脱之感,在文字的起伏中涵养着个体的天性。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的性格本是天生的,然而,后天从读诗中汲取许多营养,滋润自己的心灵,改变自己的性格,进而养成自己独特的气质,而且这种气质给人的美感是不受年龄、服饰和打扮局限的,它能过滤世俗的浮华,流露出沁人心脾的灵新之气,甚至还可以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娴静氛围。

    除了养性还能养德,“修德忘名、读书深心”,优秀的诗能使人明理明德、明荣知耻,无论是明君贤臣,还是圣人先哲,无不倡导为人修身立德,正人先正己,做官先做人。读诗是一个人修炼道德、陶冶情操的重要过程,在诗歌的熏陶下才能慢慢养成广博的、精义的精神,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思想,拓宽文化视野,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才能实现自身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的不断积累,进而提升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在博览群书中思考、积累。

    诗歌是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人类对美好社会的共同追求,无论是对丑恶的憎恶还是对善良的颂歌,无论是建功立业还是儿女情长,诗人的内心往往流露着最质朴的爱,恰恰是这份爱支撑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前行,读诗还是追求社会之善的过程。

    身为中国慈善公益事业的服务者,我也深刻地感受着读诗与慈善在很大程度上的共通性,诗歌的情怀、慈善的博爱都是在引导社会朝着美好的方向前进。诗歌教人为善,慈善与人为善。诗歌汇聚着前人的智慧与才华,外化成优美的词句,激荡着现实人的内心,给无助的人以力量,给迷茫的人以方向;慈善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通过募捐活动,将民间财力、物力等资源聚集起来,重新组合优化到最需要的地方,增强了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因为诗歌,我们能跨越时间神交古人,我们能突破种族地域的偏见,在优美的文字中体验着共同聆听着每一个文字所传达的善良与美好;因为慈善,我们能跨越空间携手共进,人人把发自内心的爱,付诸点滴的行动,共同营造全社会互助互爱、团结融洽的氛围。

    弘扬慈善精神,就是慈心为人、善行济世的慈善精神,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地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达则兼济天下”,为弱势群体送雪中之炭,这种中华传统的美德,在新时代背景下仍然具有着重要的内涵,这也是实现先富帮后富、共同富裕的时代要求,更是追求人格完满的必然要求。

    某也不才,喜闻诗歌王子陈昂新作《半面夕阳半面海》即将面世,难能可贵的是这个九零后的青年不仅仅用他的诗来呼吁人们追求美好生活,更是用他的实际行动为慈善公益事业添砖加瓦,主动捐出自己的新书给偏远地区的孩子,给他们不仅仅送去了知识,还送去了希望。慈善如水,海纳百川方可成其大,我坚信陈昂涓涓细流的爱心,将会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必将会形成爱的长河去浇灌那贫瘠土地,造就新的绿洲。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 刘洪武

    2016年11月于北京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