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种方式与孩子沟通-第10种方式 运用非语言沟通法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美国语言学家艾伯特·梅瑞宾研究发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高达93%是通过非语言沟通进行的,只有7%是通过语言沟通的。而在非语言沟通中,有55%是通过面部表情、形体姿态和手势等肢体语言进行的,只有38%是通过音调的高低进行的。因此,他提出了一个著名沟通公式:沟通的总效果=7%的语言+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所以,父母也一定要善于运用非语言沟通方式与孩子沟通。

    让拥抱带给孩子温暖

    有一位中学生,勤奋好学,上进心很强,成绩始终都保持在年级前10名。有一次,考试成绩退步了近20名,母亲就用责备的语气问他:“为什么退步这么大?”然后,又用质疑的口吻批评他:“你应该跟成绩比他好的同学比,跟不如你的同学比就是没有斗志,没有上进心。”结果,这位中学生很生气,也没有吃饭,把自己关在房间,伤心地流泪了。

    事后,在母亲的开导下,孩子说出了自己的感受。他说:“这次考不好,我本来就很难过。我已经很努力了,很用功了。考不好已经让我感觉到压力了,并且回到家,您只知道责备我,却不关心我的感受。我怎么不伤心生气呢?”

    这一次,妈妈没有像往常那样制止孩子发泄情绪,而是把他搂在怀里。他马上搂着母亲的脖子说:“妈妈,您把我一抱在怀里,我就感到很高兴,不再烦了。以后我再不高兴时,您就拥抱我,这可是个绝招,你要记住啊!”

    其实,在这里孩子说的话并不是谎话,而是他内心真切的感受。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母亲很吝啬表达对孩子的爱,总是板着面孔,唯恐孩子利用了这种爱。实际上,感觉不到父母爱的孩子会有一种内心的不安感,从而导致他不能专注学习,甚至产生恐惧与焦虑。

    父母的怀抱是平息孩子不良情绪的良药,会让孩子感受到被爱的温暖、安全与幸福。但是,在今天的家庭教育中,最缺乏的就是拥抱孩子。

    孩子从呱呱坠地开始,就在母亲的怀抱中,吮吸着母亲的乳汁一天天成长。孩子从小就渴望被人抱,愿意吮吸母亲的乳汁,喜欢听母亲的声音,看母亲的脸。研究表明,3岁前,孩子被亲吻或拥抱的次数越多,他就越发感觉自己被爱,从而会在无形中增加自信心。

    随着孩子年龄的逐渐增大,特别到了12~14岁年龄段,父母对孩子的这种直接的拥抱相对减少,但这并不代表孩子不需要父母的拥抱,相反,他更需要心灵的拥抱,情感的沟通。被父母拥抱习惯的孩子,对他人的反应也比较敏锐。另外,拥抱也可以影响孩子的个性与人格的形成。

    从某种意义上说,拥抱孩子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很多父母并不认为这对孩子有什么特殊意义。实际上,拥抱孩子是一种良好的亲子沟通方式。通过这种亲子间的亲密接触,可以让孩子获得精神满足,孩子就会体验到温暖、欣慰、愉快的感觉,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意义非凡,也大大有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

    亲子沟通小贴士

    拥抱孩子是父母借着与孩子的亲密接触来告诉他:不管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会永远爱你。对孩子的这种爱将变成孩子生命中的重要的部分。作为父母,要适时地给孩子一个拥抱,让他感爱到父母对他的爱和关心,家庭的温暖,让孩子对更加努力爱惜自己,珍惜一切,不畏困难,勇往直前。所以,父母就让拥抱带给孩子温暖吧!

    给孩子一个善意的微笑

    康拉德·希尔顿是世界酒店大王,他运用微笑成功地让希尔顿酒店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酒店之一。

    1919年,希尔顿把父亲留给他的钱连同自己的积蓄都投资到了酒店业中,他开始雄心勃勃地创业了。

    当他的酒店增值到几千万美元时,他欣喜若狂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母亲,但母亲却对他说:“我看,你跟以前没什么两样。事实上你必须把握比5100万美元更值钱的东西:除了对顾客的诚实外,还要想办法使住过你的酒店的人还想再来住,你要想出这样一种简单、容易、不花本钱而行之久远的办法来吸引顾客。这样你的酒店才有前途。”

    母亲的话让希尔顿陷入了沉思,到底什么是最简单、容易、不花本钱而行之久远的办法呢?为了找到答案,希尔顿走访了许多酒店。最后,他终于找到了答案——微笑!

    于是,希尔顿在酒店内推行了“微笑服务”,他要求每一位员工,不论如何辛苦,都要对顾客报以微笑,即使在业务受到经济萧条影响时,也不能忘记微笑服务,这成为希尔顿酒店最独特的经营策略。

    每天,希尔顿都会问员工:“今天,你对顾客微笑了吗?”他还经常提醒员工:“万万不可把我们心里的愁云摆在脸上,无论酒店本身遭受的困难如何,希尔顿酒店服务员脸上的微笑永远是属于旅客的阳光。”

    结果,在经济最萧条时期,其他酒店纷纷倒闭,希尔顿酒店却一直挺了过来,在经济复苏后,顺利进入了黄金时期,希尔顿也成为一代“酒店大王”。

    微笑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润滑剂。面部的表情是一个人内在态度的表现,面部肌肉松弛,态度和蔼,往往会让人感觉比较容易亲近;面部肌肉紧绷,板着面孔,往往会让人产生距离感,很难接近。

    人与人的交流离不开微笑,心与心的沟通也需要微笑,父母与孩子间的沟通更需要微笑。微笑在亲子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每个孩子都非常善于观察父母的表情,喜欢从中推测父母的想法与态度。很多孩子都喜欢在父母表情比较温和时提出他的要求或想法,希望父母同意;而当父母板着脸时,孩子就会沉默,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遗憾的是,很多父母总是板着脸,很少对孩子微笑,似乎孩子做的事情总是错的。这就让孩子不愿意主动与父母沟通,生怕招来父母的责骂。

    父母的表情不能因为一件小事而变化。即使在对待不听话的孩子时,有智慧的父母也不会面露怒色,仍然会以一种慈爱的表情面对孩子,孩子往往会从错误中醒悟过来。实际上,父母对孩子微笑,孩子也会回报给父母微笑,这种微笑不但是双方情感的体现,也是一种表示友好的行为。

    亲子间的微笑可以消除亲子间的分歧、争执与冲突。比如,当父母面带微笑地对孩子说:“孩子,妈妈知道你已经很努力了,但事情还是发生了,我们就从这件事中汲取教训吧,希望下次不会再发生类似的事。”

    所以,在面对孩子时,不妨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他,多发现他的优点,多对他报以微笑,让微笑在你与孩子之间荡漾。这样,孩子就能从父母的微笑中感到真诚与鼓励,亲子沟通的效果会比单纯用语言来沟通好得多。

    亲子沟通小贴士

    卢勤曾说:“对孩子来说,爸爸妈妈的面部表情非常重要。微笑能照亮所有看到它的人,它像穿过乌云的太阳,带给人们温暖。”善于微笑的父母,一定会博得孩子的喜欢,孩子也愿意把心中的想法说出来。所以,要想让亲子沟通顺畅一些,就请你多给孩子一些微笑吧!

    沉默有时也是必要的

    一个孩子非常调皮,经常做一些令父母烦心的事。一天,他的父亲找到一位教育家,说:“我的儿子真令人讨厌,他不仅喜欢嘲弄别人,连吃面包也与其他孩子不同。他明明知道我讨厌他的行为,可他偏偏那么做,好像是专门在气我。”

    那天,教育家和那位父亲一家人共进午餐。在饭桌上,教育家特意仔细观察了那个调皮的孩子。

    他发现,那个孩子在吃面包时,把面包皮细心地剥下来,然后用手把它捏成一个球形吃掉,而把剩下的部分丢在盘子里。与此同时,还得意洋洋地对他母亲说:“妈妈,我把面包皮剥下来了!”

    于是,他的母亲开始训斥他:“你怎么总是这样,居然还当着客人的面。”这时,他的父亲似乎也要发怒了。

    教育家给那位父亲使了一个眼色,示意他不要发怒。饭后教育家给他讲了一个“对付”孩子的办法。

    第二次,这个孩子故伎重演,他对母亲说:“妈妈,我把面包皮剥下来了。”

    可是,他的母亲只说了声:“我知道。”

    孩子说:“你不说我吗?”

    “不说。”

    没过多久,那位父亲又找到了教育家,说孩子现在已经没剥面包皮的习惯,也和其他人用一样的方法吃面包了。他觉得很奇怪,问教育家是什么原因。

    教育家解释说:“道理很简单,孩子那么做就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即使被父母责骂,他也会觉得受到了重视。在他眼里,父母的责骂就是一种奖励,而他的做法就是为了这种奖赏。后来,父母对他的这一举动不闻不问,毫不关心,他自己也渐渐觉得没趣了,所以在不知不觉中改掉了坏习惯。”

    孩子经常会有一些不良的举动,如恶作剧、说脏话等,但这并不代表孩子道德很坏,而是孩子受到外界影响,模仿他人的行为而已。在这种情形下,很多父母就会呵斥孩子、严厉批评孩子,但这样的话,有时候会对孩子强化一种负面信息,他反而会越来越喜欢这种不良行为。

    实际上,孩子不断出现这种不良的行为,是因为得到了父母的反应。如果父母对他的行为保持沉默,他在这种不良的行为中就无法获得反应,自然就会停止自己的行为。沉默好像是一种消极表达方式,但在家庭教育中,沉默却是一种良好的沟通方式。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认识自己,教育自己》中写道:“柯里亚坐到课桌前准备好,正当他把两手伸到袖筒里,要取出答案时,他的目光突然与老师的目光相遇了。老师急忙把目光移开了,他从主考人桌边站起,沉默地走到窗前。柯里亚呆住了,等到他上前应考时,那位老师离开了教室,直到他答完,老师才又回到教室里来。从那以后,柯里亚再也没有舞弊过。遇到同学中有人偷偷提醒他时,他便总是想起老师默默地走到窗前时的情景。”

    通常,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柯里亚现象”。这个事例说明,适当地运用沉默比直接训斥的效果更好。当父母每天喋喋不休地教育孩子时,可曾想过适当地运用沉默来教育孩子?适当沉默可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能有效改善亲子间的关系。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当看到谈话没有必要时……就任何话也不再说了。适度的沉默会引发孩子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这种教育方式比谈心的效果会更好。与孩子沟通时,适当运用沉默的方式,也能发挥其很大的效果。所以,父母要学会用沉默引导孩子反省。

    亲子沟通小贴士

    对孩子来说,与其不停地数落他的错误,还不如保持沉默,用沉默对待孩子的激烈言语和行为,使他冷静下来,给他认识错误的空间。沉默是对孩子的一种感化教育,能引导孩子自我反省,激发起他的自尊与自爱,同时维护了父母的形象,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

    拍拍孩子的肩膀

    在《享受成长》一书中,作者陈晖记录了这样一件事:

    儿子进入高一,取得的成绩令人刮目相看。我不禁连写了几篇关于儿子的文章,如《儿子,我的骄傲》《懒惰乎,勤奋乎》,文中充满了对儿子的理解。

    “我看到你写我的文章了。”儿子对我说。

    “你是怎么看到的?”我有点意外。

    “不都在你的文档里吗?”儿子说。

    “哦,对了,你操作电脑可比我内行。那你觉得妈妈写得如何?”我问。

    儿子不语,笑着拍了拍我的背。

    可我却分明听见了儿子的心声:“妈妈,哥们儿!”

    受儿子举动的感染,我也很哥们儿似的拍了拍儿子的肩膀。

    于是,母子俩又多了一层关系——哥们儿。

    当孩子做了一件好事,或孩子正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而得意时,父母不妨拍拍他的肩膀,孩子一下就会领会父母的意思,他会很感激父母对他的赞赏和鼓励。

    当然,如果孩子在伤心,父母也可以轻轻地走过去,拍拍他的肩膀,以此来鼓励孩子,这样做往往会能给孩子很大的精神安慰与鼓励。这个时候,拍拍孩子的肩膀往往能够让孩子的情感得到安抚,从而让他振作起来。

    拍孩子的肩膀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可以把父母的思想情感通过这个动作传递给孩子,让孩子去领会父母的意思,感受到父母传递给他的温暖的爱,从而达到有效的亲子沟通。

    一位年轻的母亲曾说:“我常常在早上起床等儿子穿好衣服后,抱一下他,拍拍他的肩膀或后背,然后放开他。有时候我忘记了,他会主动过来抱一下我,然后拍拍我,有时候轻轻地说‘好妈妈’,有时候什么也不说,每当这时候总是觉得鼻子酸酸的。”

    一位老师也曾这样说:“在我们大嚷无济于事的时候,应该试着弯下腰来,拍拍孩子的肩膀吧!蹲下来,绝不失师道尊严,而你得到的,却一定是与孩子们用心灵沟通的桥梁。”

    是啊,拍拍孩子的肩膀,可以把关怀与温暖带给孩子,可以把信任与挚爱传递给孩子,这样会让亲子间的爱意更加浓烈,会让亲子间的情感更加细腻。

    当孩子心情不好时,当孩子学习成绩下滑时,当孩子获得成功时……父母尽可以拍拍孩子的肩膀,给孩子以安慰、信任与激励,让孩子的心情趋于平静,增强他的信心,激励他坚定地前行。父母要知道,一次简单的拍肩动作要要比千言万语更有力量。

    亲子沟通小贴士

    拍拍孩子的肩膀是对他的一种无言的爱,一种无言的沟通。这个动作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因为它表示父母放下架子,能拉近与孩子间的距离,使孩子对父母产生一种信任和理解,无论孩子处于什么状态,都能感受到来自父母的亲情与温暖,这比其他的方式来得更简单、更有效。

    让你的眼神与孩子交流

    浙江省温岭市江厦中学九年级(2)班的陈强同学曾写过一篇题为《妈妈的眼神》的文章,在文中他深情地写道:

    那年我5岁。整天在家里“东游西逛”,不是打碎花瓶就是弄坏妈妈心爱的毛衣。但她的眼神里没有丝毫的责备,反而是温柔的默许。

    那年我6岁。踩死了邻居家的鸡,打破了自家的玻璃,拔了大妈家的白菜,用腿撞了门上的把手。妈妈的眼神里仍只有心疼和关心。

    那年我7岁。背上了小书包,手中拿起了笔,她的眼神里充满了希望和鼓励。

    那年我8岁。我拿着打满了××的试卷回到了家,妈妈的眼神里充满了失望与伤心。我呆了,她那哀伤的眼神让我不知所措。

    那年我9岁。我手里拿着班上女生的辫子在眼前晃来晃去。妈妈知道后,第一次对我下了狠心,拿起棍子在我身上留下了一条条红印。那眼神真让人恐惧。

    那年我10岁。爸爸失去了工作,家里贫困得没米下锅。她靠为别人洗衣维持家里的生计。夜里,她叫我要好好读书,为妈妈争气!

    那年我11岁。拿着崭新的奖状扑到妈妈的怀中,我看到了她那满是欣慰的眼神。

    那年我12岁。小学毕业考试后,学校举行表彰大会。我在台下拥挤的人群中寻找我的妈妈。我拨开人群,走到她的面前对她说:“妈妈,我考了全校第一!”妈妈眼中全是晶莹的泪花。

    那年我13岁。妈妈把我送进了中学的校门。站在校门外的妈妈眼里充满了期盼。

    去年我14岁。老师告诉妈妈这次我又考了第一名。我看到的是妈妈那自豪的眼神。

    今年我15岁。当我再看一看妈妈的眼神,又再看看自己,我看到了十几年来妈妈对我的照顾和关心。妈妈的眼神是如此令人难以忘却!

    哦!妈妈的眼神!

    对每一位孩子来说,父母的眼神往往会在他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在孩子做一件事之前,往往会看父母的眼神,如果父母的目光是柔和的,那就表示默许与鼓励;如果父母的目光是严肃的,那就表示反对与否定。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很多孩子从小就喜欢看父母的眼神,因为父母的眼神可以让他感受到父母的爱。遗憾的是,很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眼神的巨大作用。大部分父母忙于自己的工作,很少有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即使与孩子在一起时,也总是唠叨,父母的眼睛里流露出来的是冷漠,这一点,孩子的感受非常深刻。

    一个孩子曾这样说:“我爸爸总是心不在焉,我跟他说一件事的时候,他总是在看报纸或者看书,有时候,头也懒得抬一下。跟他说话真是没什么意思。”

    著名作家周国平在《父母们的眼神》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父母的眼神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打个不太确切的比方,即使是小动物,生长在昏暗的灯光下抑或在明朗的阳光下,也会造就成截然不同的品性。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眼神正是最经常笼罩他们的一种光线,他们往往是借之感受世界的明暗和自己生命的强弱的。眼神往往可以不借助语言来进行沟通,有时候,眼神的威力比语言的威力要大得多。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善于保持亲切、和蔼、信任和期待的眼神,引导孩子往优秀方面发展。”

    如果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并不太融洽,运用鼓励的眼神要比直接使用鼓励的语言更有效。当孩子不愿意与父母进行语言沟通时,父母可以深情地注视着孩子,用鼓励的眼神给孩子力量。孩子的心很敏感,父母的眼神会震撼他的心灵,激发他不断努力,改正错误。

    亲子沟通小贴士

    眼神可以让父母与孩子进行心灵对话,父母在给孩子传递眼神时,也一定要善于发现孩子眼神中所表达出来的信息,及时给孩子相应的眼神作回报。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心灵沟通。可见,眼神能够缩短与孩子间的距离,促进亲子间的关系,父母一定要善于利用。

    抚摸是对孩子无声的爱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专门谈论过抚摸对孩子的巨大作用,他这样写道:

    小斯宾塞的到来,使我们全家沉浸在一种忙碌的幸福中,但这并没有中断我此前就开始的对一所孤儿院的研究。事实上,这项研究给我在儿童教育上以莫大的启发。

    这是镇上唯一的孤儿院,刚开办不久。院长很喜欢和我聊天,并欢迎我对这里的孩子进行研究。不久前,孤儿院里的孩子们得了一种怪病。他们目光呆滞,没有兴趣到游艺室玩,食欲不振,偶尔还发出长长的叹息。院长请来医生,但医生也没有办法。院长自然想到了我,让我去试一下。

    我观察了一下午,孩子们的沉闷让我感到揪心:这一群失去了父母的孩子,就像阳台上的雏菊一样,因为长期没有浇水,已经慢慢地枯萎了。

    我决定从镇上的学校请来一些十几岁的小女孩和他们一起玩耍。这些女孩子的到来使孤儿院的气氛立刻改变了。她们大声地笑、闹,把那些孤儿抱起来,抚摸、亲吻,沉闷的孤儿院就像飞进了一群漂亮的天使。就这样,她们每天下午都在这里与孤儿们玩上半个多小时,周末的时间更长些。

    不久,奇迹发生了,孤儿院的孩子们活跃起来,有的还像风一样绕着院子里的白杨树跑,他们眼睛发亮,食欲增加,身体明显地转好。院长后来好奇地问我:“孩子们得的是什么病呢?”我说:“皮肤饥饿吧,这种需求,是食物无法满足的,需要的是爱抚、抚摸。如果孩子长期得不到这种满足,就会发育不良,智力衰退,慢慢变得迟钝。”

    当然,我也把这个方法用在刚来到我家不久的小斯宾塞身上。事实证明,如果对自己的孩子多一些抚摸,有时甚至是亲昵地拍打几下,孩子在对外交往以及智力、情感上都会更健康。

    被父母抚摸是孩子的一种需要,也是孩子感受他人的一种非语言方式。其实,抚摸是一种较好的沟通方式,它不仅是父母关爱孩子的表现,而且还能满足孩子“肌肤饥渴”的生理需求,让孩子享受到父母无声的爱。

    《母爱》杂志社发行人佩吉·奥马拉在为《婴儿按摩》一书所作的序中这样写道:“抚摸对婴儿就像食物一样必要。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的研究遍及世界各部落,她发现最凶残的部落就是那些不给婴儿以爱抚的部落。”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爱抚,这不是迁就调皮的孩子,不是不加思考地满足闲得发慌的孩子的稀奇古怪的要求。纵容、姑息孩子的顽皮淘气和刁钻古怪的要求会把孩子引入歧途,使孩子的心变得粗鲁、冷酷无情;因为淘气被溺爱的孩子只能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别人;他是自私自利的人,而自私自利的人,他的个人小天地就是他快乐的中心。而深情地爱抚孩子,则会让孩子心理安定,精神放松,从而平和地对待他人。”

    研究表明,缺少抚摸的婴儿会有一种“皮肤饥饿”,这样的婴儿不仅爱啼哭,而且他的成长将受到影响。所以,从胎儿出生开始,父母就要有意识地抚摸孩子,用抚摸与孩子沟通。父母可以抚摸孩子的头部、头发、手、脚、身体等,对不同部位的抚摸具有不同的含义。

    比如,摸摸孩子头,表示对孩子的赞赏和鼓励。无论哪个年龄的孩子,都喜欢被父母抚摸头部。当孩子做完一件事时,抚摸可以轻轻地摸摸孩子的头,说:“做得真棒,希望你再接再厉哦!”当孩子情绪低落时,摸摸孩子的头则表示安慰,孩子心里会感觉比较轻松。

    再如,轻轻地抚摸孩子的头发,表示对孩子的无限爱意。父母可以帮孩子梳头发,并自然地抚摸一下,孩子会体会到父母传递过来的爱意,就会感觉非常愉悦。所以,对遇到困难的孩子来说,父母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他的爱,鼓励孩子战胜困难。

    亲子沟通小贴士

    父母对孩子进行适时的抚摸可以有效促进亲子间的沟通,会让孩子在被抚摸的过程中享受父母的关爱。实际上,年幼的孩子不仅需要生理上的抚摸,更需要心理上的安抚。父母对孩子充满爱意的抚摸会让他的心灵获得极大的快乐感觉。

    握住孩子的手与他拉近距离

    一对母子之间有这样一段对话:

    “儿子,如果要达到一个目标,需要吃很大的苦,你能吃苦吗?”

    “那得看是不是非得达到这个目标,而且为达到这个目标做这样的努力值不值得。”

    “可如果这个目标对你很重要呢?”

    “那还得看有没有别的捷径达到这个目标。”

    “如果别无选择呢?”

    “我肯定迎难而上!”儿子很坚定地表示,接着,又证明似的补充一句,“就像防‘非典’的药再苦我也得吃。”

    “用数学的观点来说,就是价值……”儿子说话总爱扯上自然科学,他是理科的思维。

    “儿子,祝贺你。你既有吃苦的决心,又不蛮干,凡事有自己的主见,妈妈为你而高兴。来,我们握握手。”

    母子俩的手又一次握到了一起。

    相信很多父母都会羡慕上面的母子情谊!其实,当父母放下架子,真诚地与孩子做朋友时,不仅仅是握手,还会有更多的其他沟通方式出现在亲子沟通中。在这种情形之下,孩子自然会把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好朋友,会把心里话讲给父母听。

    教育孩子时,对孩子进行鼓励是必须的,但鼓励并不仅限于语言,当孩子对语言鼓励失去兴趣时,父母不妨运用握手的方式来鼓励他。当父母的手紧紧地握住孩子的手时,就会把信任与支持通过手掌传递给孩子。对孩子来说,那是一种很温暖的感觉,孩子的心中对父母的敬意会油然而生。

    握手是一种肢体语言,也是一种礼节,表示友好,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教育孩子时,父母可以恰当地用握手与孩子沟通。比如,在孩子在哭闹之后,父母与孩子握握手,可以让孩子感到父母对他的爱,他会停止哭闹,并且他也能够懂得,在与人交往中要善于运用握手。

    父母与孩子间应该是平等的,从孩子的角度来说,如果他感受到父母的平等与友好,他就会更容易打开心扉,愿意与父母分享内心的想法。很多父母不习惯对孩子说:“孩子,我们做个朋友吧!”而握手则可以通过肢体的传情,把父母对孩子的友好传递出去。

    亲子沟通小贴士

    通过与孩子握手,孩子更容易从心理上认可父母,也会意识到父母尊重他,把他当成大人看待,从而愿意与父母成为好朋友,愿意向父母倾诉心里话。所以,如果你想了解孩子心理,想成为孩子的好朋友,那就尝试与孩子握握手吧!

    与孩子一起做游戏

    一位妈妈与儿子经常玩一种角色换位的游戏。

    有时她让儿子当妈妈,她当孩子。这时,儿子就给妈妈下各种命令,而妈妈故意不好好做或者干脆不做。如果儿子没有看出来,那他就失去了做妈妈的资格。但是,儿子一般都能看出来,而且还一本正经地给妈妈提意见。那时,妈妈就说:“请原谅,今后一定注意。”有时妈妈故意不认账,这时儿子就用妈妈以前斥责他时所用的语言来训斥妈妈。

    还有的时候,她让儿子当老师,她当学生。当妈妈故意把儿子讲得很成功的地方说成失败时,儿子一发觉了就会批评妈妈。

    这种游戏不仅让儿子更好地体会到了妈妈、老师的不容易,减少了儿子在今后生活中的失败,而且促进了亲子之间的融洽关系。

    这位妈妈感慨地说:“父母和孩子玩的时候,一定要仔细去观察他,尽量去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即使孩子很小的时候也应该这样。”

    很多孩子不理解父母,是因为他们不了解父母,对父母教育培养他们的心血与努力往往视而不见。如果在家里与孩子适当做一下角色换位游戏,让孩子体验一下做父母的感觉,孩子就会更加了解父母,从而与父母更加亲近。

    当然,家庭游戏和家庭趣味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家庭卡拉OK、家庭谜语故事会、家庭画展、家庭数学扑克牌、绕口令比赛、家庭成语接龙、家庭机智问答,等等,这样的室内趣味活动可以丰富家庭文化,营造一种轻松欢乐、自由自在的气氛,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至于户外游戏的形式,那就更多了。

    在与孩子一起游戏的过程中,父母收起了严肃的面孔,孩子不再感觉父母威严而不可抗拒,而是感觉父母很亲切。在这样欢乐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必然也非常亲密与和谐。

    游戏是孩子的爱好,也是他们的天性,更是他们学习和成长的主要方式。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说:“当儿童游戏的时候,他也是在发展他的知觉,他的智力,他要从事于实验的冲动,他的社会本领等等。”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也曾说:“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具有跟成人的活动、工作和服务同样重要的意义。儿童在游戏中怎么样,当儿童长大的时候,他在许多方面的工作中也会怎么样。因此,未来活动家的教育,首先要从游戏中开始。”

    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认为,游戏是儿童活动的特点。通过游戏,儿童内心活动变为独立自主的外部自我表现,从而获得愉快、自由和满足,并保持内在与外在的平衡。可见,如果孩子不喜欢玩游戏,那么他的心理是不健全的。

    所以,父母应该给孩子一定的游戏时间,让孩子自由游戏,或与孩子一起游戏。尤其在节假日时,父母更不应该以各种理由剥夺孩子游戏的时间。

    在游戏中,如果发现孩子的言行举止有问题,父母可以借用游戏中的角色来教育孩子。比如,孩子在玩游戏时大发脾气,使劲摔打玩具,父母可以假装成受伤的玩具,轻轻地说:“我好疼呀,小主人太不爱惜我了,以后我再也不陪他玩了!”孩子就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种沟通就比较具有效果。

    如果有条件,父母可以专门腾出一个房间或一个区域给孩子作游戏场所,也可以有意识地为孩子提供一些游戏材料,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当然,游戏材料可以是一些废旧物品,不一定都需要购买。

    其实,只要父母和孩子一起玩游戏,就可以让孩子沉浸在游戏之中,尽情地玩耍。毋庸置疑,与孩子一起游戏会增进亲子间的关系。

    亲子沟通小贴士

    孩子如果违反了游戏规则时,父母一定要提醒他,但千万不要让游戏因此半途而废,因为这会极大地打击孩子对游戏的兴趣与积极性。父母只要不反对孩子继续游戏,孩子就会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就会愿意与父母沟通。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