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书-《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句经典

    投资需求与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之一是人口增长不足。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作者简介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1906~1908年在英国财政部印度事务部工作,1908年任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的经济学讲师,1909年创立政治经济学俱乐部,并因其最初的著作《指数编制方法》而获“亚当·斯密奖”。1911~1944年任《经济学杂志》主编,1913~1914年任皇家印度通货与财政委员会委员,兼任皇家经济学会秘书,1919年任财政部巴黎和会代表,1929~1933年主持英国财政经济顾问委员会工作,1942年被晋封为勋爵,1944年出席布雷顿森林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并担任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董事。1946年猝死于心脏病,时年63岁。

    凯恩斯一生对经济学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一度被誉为资本主义的“救星”、“战后繁荣之父”等,代表作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成书背景

    凯恩斯出生于萨伊法则被奉为真理的时代,认同借助于市场供求力量自动地达到充分就业状态就能维持资本主义的观点,因此他一直致力于研究货币理论。

    1929年规模空前的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资本主义经济陷于长期萧条状态,失业问题极为严重。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可以借助市场自动调节机制达到充分就业的传统说教遭彻底破产,垄断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一套“医治”失业和危机以加强垄断资本统治的新辩护理论和政策措施。适应这个需要,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这本书的出版,引起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界的震动,把它说成是经济学经历了一场“凯恩斯革命”。 

    思想品读

    本书是凯恩斯的代表作,它的出版标志着凯恩斯学说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也宣告了“凯恩斯革命”的开始。全书共分六篇。第一篇,引论,是全书的概述和就业理论的基本内容;第二篇,定义与观念,为插入部分,是对若干概念的解释;第三、四篇,消费倾向和投资引诱,是全书的核心,集中探讨了新的就业理论;第五篇,工资和物价理论;第六篇,危机理论。现根据原书的逻辑结构,介绍一下凯恩斯在书中体现的主要经济思想。

    1有效需求和就业理论

    凯恩斯的就业理论是以实现充分就业为目标的,他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

    他首先批驳了以往的“经典学派”根据萨伊法则对于充分就业均衡所做的错误假设,指出现实经济生活中不仅存在着“自愿失业”、“摩擦失业”,而且还存在着“非自愿失业”。这种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是通常存在的,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

    所谓“有效需求”,按凯恩斯的解释,就是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即“总需求函数与总供给函数相交点之值”。总就业量决定于总需求,失业是由总需求不足造成的。有效需求表现为收入的消费,当就业增加时,收入也随之增加,而且社会实际收入增加时,消费也会增加,但不如收入增加得快,因此经常引起需求不足。这是造成小于充分就业均衡的原因,为此,就需要增加社会投资以刺激消费需求的增长,并借此扩大就业量。

    凯恩斯认为失业和危机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它只是“有效需求”不足的结果。“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部分,它是由“消费倾向”、“对资本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和对货币的“流动偏好”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及货币量决定的。凯恩斯在理论分析上采用了“总量分析”,即“宏观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收入、需求、投资、储蓄、消费、货币、价格水平的总量及其相互关系,使“庸俗经济学”从微观分析进入了宏观分析。

    依据凯恩斯的理论,他提出了一整套政策,这些政策的核心就是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借此刺激有效需求,即刺激消费和投资。在财政政策方面,在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主张减税、增加财政支出,以扩大投资和消费;在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主张增税、减少财政支出,以减少投资和消费。在货币政策方面,在萧条时期主张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息率以刺激投资;在高涨时期主张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息率以限制投资。

    有效需求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对消费物的需求和对投资物的需求,那么只要找到影响这两个方面需求的变动因素,就可以探寻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所在,于是凯恩斯转向三大心理规律的分析。

    2三大心理规律

    对于消费物的需求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而对投资物的需求取决于“资本的边际效率”和“货币利息率”,因此凯恩斯提出了“三大基本心理规律”:边际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灵活偏好规律。这是凯恩斯这个就业理论的支柱。

    第一,边际消费倾向规律。凯恩斯把消费倾向看做是收入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那么边际消费倾向则是指增加的收入量和增加的消费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随着就业和收入的增加,在每一收入的增量中,个人用来增加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少,用来储蓄的部分的比例却越来越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人性的一些基本动机,如“谨慎、远虑、计算、改善、独立、企业、自豪与贪婪”。这一结果势必带来储蓄绝对额的增加,聚集需求量与实际消费量之间出现了裂痕,假如储蓄不及时转化为投资,就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减少国民收入水平,造成失业。但是储蓄能否有效地、全部地转化为投资,这又受另外一个规律的影响。

    第二,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凯恩斯这样来定义资本的边际效率:“之所谓资本边际效率,等于贴现率,用此贴现率将该资本资产的未来收益折为现值,则该现值恰等于该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实际上,这就是资本家预期的利润率,即预期收益和供给价格的比率。

    资本的边际效率规律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资本生产物的增加,资本边际效率呈现递减趋势,这必然导致投资的下降,因为资本边际效率是刺激资本家增加投资的动力,加之不肯定性、风险、期望、投资者的态度和信心等因素的影响,更扩大了聚集需求量和现实消费量之间的裂痕。

    在此,按“经典学派”的主张,唯一的办法便是降低利息率,可是这又遇到了灵活偏好规律的阻碍。

    第三,灵活偏好规律。凯恩斯认为,利息率取决于个人和企业持有货币的愿望和数量。也就是说,货币供应数量影响利息率。那么灵活偏好则是不同利息率水平上人们对持有货币的不同需求,原因在于人们有货币在手比较灵活。

    人之所以偏好货币,由三个动机组成:出于交易的目的,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出于预防的目的,以备应付意外的开支;出于投机的目的,“即相信自己对未来的看法,较市场上一般人高明,想由此从中获利”。正因为这样,利息率就不可能太低,如果太低,人们就不会放弃这种灵活偏好,而宁愿把货币放在手头随时支配。在灵活偏好规律的影响下,投资不足更为严重了。

    总之,凯恩斯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的需求受三大心理规律和货币数量调节,对消费物的需求随消费物生产的增加相对减少;对投资物的需求随投资物生产的增加相对降低;投资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由于资本边际效率的递减和利息率的提高引起的投资障碍,生产就不能扩大到充分就业的程度;失业必然出现。所以凯恩斯的结论是:增加消费,引起投资,提高资本的边际效率,降低利息率,以克服经济衰退,实现充分就业。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经济学理论上有了很大的突破。

    第一,突破了传统的就业均衡理论,建立了一种以存在失业为特点的经济均衡理论。

    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以萨伊法则为核心提出了充分就业的假设,认为可以通过价格调节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把研究资源利用的宏观经济问题排除在经济学研究的范围之外。《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批判萨伊法则,承认资本主义社会中非自愿失业的存在,正式把资源利用的宏观经济问题提到日程上来。

    第二,把国民收入作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中心是研究总就业量的决定,进而研究失业存在的原因。凯恩斯认为总就业量和总产量关系密切,而这些正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第三,用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来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认为有效需求决定总产量和总就业量,又用总供给与总需求函数来说明有效需求的决定。在此基础上,他说明了如何将整个经济的均衡用一组方程式表达出来,如何能通过检验方程组参数的变动对解方程组的影响来说明比较静态的结果。他总是利用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关系来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和其他宏观经济问题。

    第四,建立了以总需求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学体系。

    凯恩斯采用了短期分析,即假定生产设备、资金、技术等是不变的,从而总供给是不变的,在此基础上来分析总需求如何决定国民收入。把存在失业的原因归结为总需求的不足。

    第五,对实物经济和货币进行分析的货币理论。

    传统的经济学家把经济分为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两部分,其中,经济理论分析实际变量的决定,而货币理论分析价格的决定,两者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二分法。凯恩斯通过总量分析的方法把经济理论和货币理论结合起来,建立了一套生产货币理论。他用这种方法分析了货币、利率的关系及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从而把两个理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济理论。

    第六,批判了“萨伊法则”,反对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明确提出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主张。

    古典经济学家和新古典经济学家都赞同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而凯恩斯却反对这一政策,提倡国家直接干预经济。他论证了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必要性,提出了比较具体的目标。这种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核心的思想后来成为整个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甚至可以说后来的宏观经济学都是建立在凯恩斯的《通论》的基础之上的。

    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之所以把《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现看做“革命”,主要是因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就业理论、利息理论、工资理论、货币理论等几个方面,摒弃了传统经济学的一些说教。《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与传统经济学的分歧表现在以下方面: 

    在就业理论方面,凯恩斯抨击“供给自己创造需求”的萨伊法则,抛弃了传统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制度可以通过工资、物价、利率的自由伸缩,储蓄自动转化为投资,保持充分就业的教条,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由于前述有效需求的不足,并不总能达到充分就业;均衡就业量往往小于充分就业,充分就业只是可能达到的各种就业水平的一个特例和极限。 

    在利息理论方面,传统经济学认为利率取决于投资(对资金的需求)与储蓄(对资金的供应)。若储蓄相对于投资需求来说过多了,利率就会下降,从而可以刺激新的投资,使投资与储蓄量均衡,保持充分就业。凯恩斯则否定这个传统理论,认为利率不取决于储蓄与投资,而取决于人们的“流动偏好”和货币的供应量。此外,凯恩斯认为降低利率虽可刺激投资,但利率的下降有一定限度;如果投资前景不佳,资本边际效率很低,即使利率降到最低限度,也不足以刺激投资,增加就业。 

    在工资理论方面,传统的观点认为工资取决于劳动的供求,如果对劳动的需求低于供给,出现失业,工资就会下降,工资的下降就会使就业重新增加。至于在现实生活中,充分就业之所以不能够持续,则是由于工会组织等阻止工资降低,使工资具有“刚性”的结果。凯恩斯否认这种说法,认为即使工资不具有刚性,只要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就会存在“非自愿”失业;而且,降低工资不能“救治”失业,只能使消费需求更加不足,失业状况进一步恶化。 

    在货币理论方面,凯恩斯认为对物价起直接作用的不是货币供应量而是有效需求,前者只能间接影响物价。例如,货币供应量增加了,会使利率下降,如下降的幅度足以刺激投资,使有效需求增加,就有可能间接影响物价,这由起始的就业水平决定。若当时已达到或接近充分就业,则由此引起的有效需求增加,就会引起物价上升;如果起始的就业水平很低,则对物价的影响很小或不发生影响。 

    在分析方法上,传统的庸俗经济学一般侧重单个企业和单个消费者的经济行为分析以及单个商品、单个生产要素的供求与价格均衡关系的分析;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则侧重总收入、总需求、总供给、投资、消费、就业水平、物价水平等总量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两者有显著区别。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常称前者为“微观经济分析”或“个量分析”,称后者为“宏观经济分析”或“总量分析”。

    毫无疑问,凯恩斯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他敢于打破旧的思想的束缚,承认有非自愿失业的存在,首次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对整个宏观经济学的贡献是极大的。

    影响与评价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对西方经济学界和西方国家政府的经济政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把《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称为“凯恩斯革命”,认为凯恩斯在西方经济学中进行了一次思想革命。凯恩斯是对西方国家已经并且正在奉行的政府干预经济政策的理论论证,这一理论论证反过来又成为西方国家实行政府干预的依据。美国新政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关系正说明了这一点。《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某种意义上是对新政的实践所做的理论说明,这种理论又反过来为新政提供了依据,推动了新政的发展。

    二战结束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大力推行凯恩斯主义,它对缓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实现经济增长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凯恩斯的追随者对《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进行了大量的诠释、修补和发展,形成在理论和政策上具有广泛影响的凯恩斯学派,或称凯恩斯主义。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凯恩斯主义在西方经济学界和大学讲坛上占有统治地位。 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