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世界5000年灾难记录-人类最大的灾难:无情的战争和种族屠杀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十字军东侵

    十字军东侵是一场西欧封建主和意大利对近东各国发动的侵略战争。每个参加出征的人,胸前和臂上都佩带“十”字标记,故称十字军。

    1071年,由东方而来的塞尔柱土耳其人攻占了君士坦丁堡,拜占廷帝国的半壁江山几乎全部落入这群信仰伊斯兰教的“异教徒”手中。拜占廷帝国无力抵抗,只好向信奉同一宗教的罗马教皇及西欧各国求援,这正好为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所利用。

    原来在1054年,基督教分裂成天主教和东正教。历任罗马教皇都梦想着有朝一日能重新统一两派。对乌尔班二世来说,拜占廷帝国的求援真是天赐良机,他可以乘机把西欧社会中的各种不安定因素转化成为击败东正教、夺取东方财富的强大力量。

    1095年11月27日,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的克勒芒举行声势浩大的动员大会,号召人们投入一场“神圣”的战争。克勒芒的演讲成为十字军东侵的号角。

    原本规定东侵出发的时间是1096年8月15日,但是在这一年的2月,就已经有一支穷人队伍急不可待地踏上了征程,8万人的队伍只是怀着对信仰的热忱和对财富的追求,就出发了。

    在东进过程中,因为补给出现了问题,十字军就开始烧杀抢掠。然而,当地人民的抵抗也使他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十字军在战斗中损失近半。

    1096年秋,十字军抵达君士坦丁堡,此时只剩下3万人左右。拜占廷皇帝拒绝让他们进城,并且很快就送他们渡过博斯普鲁斯海峡,让他们到小亚细亚去攻打塞尔柱土耳其人。长途跋涉之后的十字军已疲惫不堪。经过两场如同屠杀游戏的战斗,十字军被土耳其人击溃,侥幸保住性命的则返回欧洲。

    就在穷人十字军队伍溃败的同时,由西欧封建贵族统领的队伍也出发远征。1097年春,以法国贵族为主的骑士十字军兵分四路东侵。1099年7月15日,十字军攻占耶路撒冷。疯狂的十字军士兵进行了大规模的抢劫和屠杀。第一次十字军东侵使成千上万的农民惨死他乡,但是,被金钱刺激得发昏的西欧人只看得到少数人获得的无数财富。于是,一批又一批的人,义无反顾地踏上东侵之路。

    1147年,德皇康拉德三世和法王路易七世再次率德、法十字军开始第二次东侵。同年,德意志十字军在小亚细亚被土耳其人击败。翌年7月,法国十字军在大马士革被击溃。

    1187年,埃及苏丹萨拉丁在海廷之战中大败十字军,继而攻占耶路撒冷。教皇乌尔班三世震惊而死。1189年,德皇、法王与英王再次率军东侵。次年6月,德皇渡河时溺水而死,德意志十字军大部折返。英、法两国君主也已矛盾重重。

    1191年,法王率军回国。英军无力夺取耶路撒冷,遂与萨拉丁议和撤军。

    第四次东侵由教皇英诺森三世策划,于1204年4月13日攻占君士坦丁堡。十字军烧杀洗劫数日,不计其数的历史文物和珍藏的文献书籍被毁。

    后来,东侵的规模越来越小,组织也更加无序,进攻目标皆为埃及。第八次东侵进攻突尼斯,以失败告终。此后,十字军在东方的领地先后被埃及攻占,1291年丧失最后一个据点阿卡,历时近两个世纪的十字军东侵宣告结束。

    这场断断续续进行了近200年的十字军东侵,不仅给东地中海地区带来深重的灾难,也使西欧付出了沉重代价,同时更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两大教派教徒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八次十字军东侵的最大的受益者是威尼斯和热那亚等航海商业城市,由于拜占廷和阿拉伯世界实力削弱,它们在东地中海地区的商业优势从此确立。十字军东侵客观上也促进了欧洲、亚洲和非洲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产生了某些有利于西欧文化发展的影响。

    英法百年战争

    14世纪30年代到15世纪50年代,英法两国发生了旷日持久的战争,这场战争持续了一百多年,史称英法百年战争,战争带来了持续一百年的灾难。

    诺曼公爵征服英国后,历代英王通过与法国联姻和继承关系,在法国占有了大量领地,成为法国诸王的主要封臣。1328年,法国卡佩王朝绝嗣,腓力六世继位。英王爱德华三世以卡佩王朝前国王腓力四世外孙的资格,争夺卡佩王朝的继承权。1337年,爱德华三世称王法兰西,腓力六世则宣布收回英国在法国境内的全部领土,派兵占领耶拿,战争遂起。这场战争除了王位继承的原因外,还为了争夺法国境内富庶的佛兰德尔地区。这个地区与英国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法国于1328年占领该地,英王爱德华三世遂下令禁止向该地出口羊毛,佛兰德尔地区为了保持原料来源,转而支持英国的反法政策,使英法两国矛盾进一步加深。

    战争共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337~1360年),英法双方争夺佛兰德尔和基恩地区。在斯吕斯海战中,英国海军重创法国海军,夺得制海权。在克勒西会战中,英军又取得陆上优势,并占领了海岸要塞加来港。后来,在普瓦提埃战役中,法军再次被击败。英国人无限度地征收苛捐杂税和法国内部经济遭受完全破坏的状态,导致法国人民起义。法国被迫于1360年签订和约,把从卢瓦尔河至比利牛斯以南的领土割让给英国。

    第二阶段(1369~1380年),为了夺回英占领土,法王查理五世整顿税制,改编军队,用雇佣步兵取代部分骑士民团,并建立了野战炮兵和新的舰队。法军采用突袭和游击战术,逐步迫使英军退到沿海一带。为了保住在法国的几个沿海港埠以及波尔多与巴荣纳间的部分地区,英国遂与法国签订停战协定。

    第三阶段(1415~1420年),法国因国内矛盾加剧实力遭到削弱,英国乘机重启战端。 1415年,英军在阿金库尔战役中击败法军,并在其同盟勃根第公爵的援助下,占领法国北部,迫使法国于1420年5月在特鲁瓦签订和约,法国沦为英法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英王亨利五世宣布自己为法国摄政王,并有权在法王查理六世死后继承法国王位。

    第四阶段(1424~1453年),随着人民群众的参加,游击战更加广泛地展开。领导这场斗争的是贞德。战争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就法国方面来说,这场战争是反抗英国侵略的正义战争。

    英法双发交战了近一百余年,英国人占领法国北部非常多的领土,但在最后一场关键之战——奥尔良之战中,法国人在圣女贞德的领导下取得了决定性胜利。1436年法军攻取巴黎,1450年夺回曼恩和诺曼底,1453年又收复基恩。1453年10月19日,英军在波尔多投降,战争至此结束。

    百年战争换来百年灾难。为了争夺王位和土地,英国和法国的统治者发起的这场长达116年的战争不但极大地影响了欧洲的政治格局,而且给两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西方一位历史学家一针见血地指出:“百年战争,就是一场百年的屠杀游戏。当高高在上的王公贵族为自己争得的利益开庆功宴的时候,一些失去家园和亲人的无辜的人们却在无声地痛哭。战争持续了一百年,哭声也持续了一百年。”

    由于战争始终是在法国境内进行的,法国人民首当其冲,饱受战争之苦。许多法国城市在英军的粗暴蹂躏下,呈现满目疮痍的破败景象。诺曼底、皮卡尔迪等重要地区的人口大约丧失了1/3,有的教区空无一人,土地荒芜。首都巴黎到处都是无人居住的空房,有的甚至成了野狼的巢穴,巴黎30万居民中有8万沦为乞丐。百年战争使法国人口大量减少。

    英国尽管远离战场,但当艰难地趟出百年大战的邪恶泥潭时,英国人痛苦地发现,他们在付出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的代价之后,不但一无所获,还把家底也输光了。这迫使英国放弃谋求大陆霸权的企图,而把全部精力转向自己岛屿周围的海洋发展,走上了海洋扩张的道路。

    英法两国的战争,受伤害的只有人民。

    惨绝人寰的奴隶贸易

    从15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非洲历史上出现了一次骇人听闻的大灾难,这就是马克思称之为“贩卖人类血肉”的奴隶贸易。西方殖民者一手制造了这场长达四个多世纪的历史悲剧。

    15世纪初,西方殖民者纷纷进行海外扩张。随着殖民扩张的发展,掠夺黑人作为奴隶的交易活动开始出现。到15世纪中叶,随着美洲大陆被发现、种植园的创建、金银矿的开发,罪恶的奴隶贸易随之愈演愈烈。最早掠卖黑奴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者。16世纪下半叶,荷兰、丹麦、法国、英国等国的殖民者相继加入其中。18世纪初叶,英国取得奴隶贸易的垄断权,利物浦成为奴隶中心市场。19世纪前半叶,美国殖民者也大肆从非洲劫掠黑人,高价卖给矿主和种植园主作为奴隶,牟取暴利。西方殖民者把黑人作为商品转卖到西印度群岛和南、北美洲大陆的种植园里,也有的被运到阿拉伯国家和亚洲其他国家。因此,奴隶贸易实际上涉及到今天的欧、北美、亚、非和拉丁美洲五大洲。据统计,有2亿多非洲黑人惨遭此劫。他们有的在捕捉时被杀害,有的在贩运的路上被折磨致死,幸存下来的则被作为商品,多数被卖到了美洲种植园,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奴隶贸易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5世纪中叶至16世纪80年代是初期阶段,以海盗式掠卖为主要特征;16世纪80年代到18世纪下半叶是以奴隶专卖组织垄断为中心的全盛时期;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是以奴隶走私为特点的“禁止”奴隶贸易时期。

    奴隶贸易的航程是臭名昭著的三角航线。第一段航程是满载货物的船只从本国港口驶向非洲,这些货物包括盐、布匹、火器、五金和念珠等;然后殖民者将这些货物换成由非洲当地人从内地运到沿海地区的奴隶,再把这些受害者装进条件恶劣的船舱,沿着所谓的“中央航路”运过大西洋,到达目的地新大陆;最后一段航程是船只满载种植园的产品,如糖、糖浆、烟草、稻米等返回本国。

    在这个三角航程中,奴隶的待遇是:难以忍受的拥挤、令人窒息的炎热和少得可怜的食物。饮食标准为每24小时供给一次玉米和水,奴隶如果绝食,就会遭到鞭打,若鞭打不奏效,贩子就用烙铁强迫他们进食。由于奴隶通常处在肮脏的环境中,因此,当流行病爆发时,为了防止疾病传播,生病的奴隶便被扔进海里淹死。奴隶不愿忍受痛苦而跳海的事情屡屡发生。

    由于能获得巨额利润,在贩奴过程中即使黑人死亡率高达80%,利润仍高达10倍。各既得利益集团都坚决反对任何控制或废除奴隶贸易的建议。首先,所有的非洲酋长就反对,因为他们用一个强壮的奴隶可换得20到30英镑。非洲经纪人曾从这种贸易中获得巨额利润,他们也竭力反对所有废除这种贸易的建议。但不管废除奴隶贸易的运动如何,非洲大地上确发生过反对欧洲人的暴动。同样,南北非洲的种植园主,尤其是18世纪在英国议会中拥有席位的巴巴多斯的种植园主,也支持奴隶贸易。

    奴隶贸易为美洲的开发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也为西方殖民国家聚敛了巨额财富,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但对非洲却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灾难,曾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的非洲大陆因此失去大量人口,非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由1500年的11%下降到1900年的6.8%。非洲各国或部落之间经常发生争夺奴隶的战争,许多村庄被劫,城镇衰落,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非洲社会倒退了几百年。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黑暗、最为可耻的一页!

    很多人开始反对血腥的奴隶贩卖。19世纪初,工业资本主义最发达的英国在世界范围内带头开始掀起了废除奴隶制的运动,从此,废奴运动在世界各地此起彼伏,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1807年,英国通过一项法令,规定船只不得参与奴隶贸易,并禁止向英国殖民地运送奴隶。1833年,议会通过法令,在英国本土彻底废除奴隶制,并向蓄奴者提供2000万英镑赔偿费。英国进而说服欧洲其他国家以它为榜样,允许英国军舰捕捉挂别国国旗的贩奴船。

    海地、美国和巴西分别于1803年、1863年和1888年废除奴隶制,古巴大约也在1888年废除奴隶制。此后还有一些别的国家相继废除奴隶制,广大被压迫的奴隶迎来了他们的新生。尽管如此,世界范围的贩奴运动并没有停止,断断续续的贩奴活动又持续了近百年,直到19世纪末才基本结束。

    奴隶贸易使非洲失去了一半的人口,成为非洲长期落后的根源之一。

    蒙古征服战争

    蒙古征服亚欧大陆的战争是人类史上规模最大的征服战争。就在人类社会迈入纪元后的第13世纪,一个民族开始崛起于蒙古高原的沙塞之间。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之后,对整个欧亚大陆进行了数次大规模征伐,经过几代人的征服战争,蒙古建立起了一个几乎囊括四分之三个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血腥和恐怖。

    1219—1225年,成吉思汗拉开了蒙古西征的第一幕。他发动第一次蒙古西征,以战争手段严惩杀害蒙古使者和商队的中亚大帝国花刺子模国,此次西征远抵里海与黑海以北、伊拉克、伊朗、印度等地,为日后第二次及第三次的西征打下良好基础。

    1235—1242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再次率领西征,远至钦察、俄罗斯、匈牙利、波兰等国家和地区,并且建立了第一个元朝西北宗藩国——钦察汗国。1252—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进行第三次西征,远至叙利亚、埃及、伊拉克等国家或地区,并在波斯地区建立了又一个元朝西北宗藩国——伊利汗国。此三次西征,令成吉思汗及其子孙被人称为“世界征服者”。

    西征中,蒙古大军横扫欧亚大陆所向披靡,许多欧亚国家在蒙古大军的猛击下几乎不知所措,不仅将蒙古人视为了“洪水猛兽”,而且称之为“黄祸”。

    三次西征给被侵略的国家和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以畜牧业为生的蒙古人对农业和城市的破坏和摧毁是毫不吝啬的。花剌子模的玉龙杰赤变成泽国,马鲁绿洲变成荒芜地区,都是蒙古军决堤灌城的结果,成吉思汗更因一个孙子战死在范延城下,便愤怒下令将该城彻底毁灭,变成一堆瓦砾,这些都使西域人一谈起蒙古军就为之色变。

    蒙古是那样的强悍,像龙卷风般掠过亚欧大陆,所过之处,一切都被无情地摧毁、撕成碎片,飘散于历史的烽烟中。从朝鲜半岛到多瑙河,从极北苦寒之地到西奈半岛,几乎所有的民族都在蒙古兵的铁蹄下呻吟。

    屠城、大规模强暴、焚烧屋舍……几乎无时不在发生。留下的是被征服者无边的血泊、眼泪、遍地的废弃城廓、以及人们无助的呼叫声。

    以第三次西征为例,公元1253年旭烈兀率蒙古西征军出发,到达中亚后,用了两年时间将伊斯兰什叶派一百多个“刺客”教派所有的鹰巢全部攻陷捣毁。

    公元1256年西征军进入波斯境内,一场征服阿拉伯的血战正式拉开了帷幕。旭烈兀的西征大军在彻底消灭了木剌夷国后,兵锋直抵两河平原。阿拉伯帝国阿巴斯王朝派出两万精锐骑兵出城迎战,首战虽小挫蒙古将领拜住的部队,但当天夜里这支军队便遭到了水淹,蒙古军掘开底格里斯河大堤水灌其军营,阿拉伯军队被全歼了。

    随后蒙古大军将巴格达城团团围住,不仅开凿了绕城一周的壕沟以防城中人逃跑,同时架起数百座巨大的投石器开始攻城。经过七天的猛攻,巴格达的城墙多处坍塌,蒙古军队一涌而入,巴格达就此陷落。

    蒙古军队入城之后,即开始了历时十天的屠城。巴格达城内除了基督教徒被旭烈兀一次性赦免以外,穆斯林男子几乎被屠戮殆尽,其妇女和儿童统统被运回了蒙古做了奴隶。据史料记载,大约有八十万人在这次浩劫中丧生。

    城内的宫殿和藏有百万阿拉伯古籍的图书馆,以及闻名世界的伊斯兰清真寺均被蒙古兵付之一炬。旭烈兀将阿巴斯王朝哈里发穆斯塔西姆的全家分别装进了毛毯制成的麻袋里,让千余蒙古铁骑践踏而过致死。

    阿巴斯帝国灭亡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阿拉伯世界。阿巴斯帝国原在西亚各地的附庸国惊恐万状,纷纷派使臣带着大量贡品前来乞降。色柱的苏丹卡乌斯还别出心裁地为旭烈兀精制了一双拖鞋,在鞋底画上他自己的肖像,让旭烈兀能够踩着他的脸走路,以这种方式来表示彻底的臣服。。

    阿拉伯历史学家在描述蒙古侵入中、西亚地区时曾经说:“历史上从来也没有发生过那么可怕的事,哪怕是接近这样的灾难也没有。人类哪怕到了世界末日,也再不可能看到其它类似的灾难了。即使是对抗救世主的恶人,也不过是消灭那些反对他的人,还会饶恕跟随他的人。然而,这些人对任何人都没有一点怜恤,他们残酷地杀害了妇女、男人和儿童,甚至切开孕妇的肚子,把里面没有出生的婴儿杀死。”

    蒙古人的征服过程中,灭国无数,许多民族被斩尽杀绝,从而彻底地湮灭于人类空前的兵凶中,只留下典籍上对他们只言片语的记载。这场屠杀是如此的酷烈,以至于全世界损失了2亿人——逾三分之一的人口。据不完全统计,在蒙古人征服过程中,被整座屠光的大城市就至少五十座。

    13世纪蒙古的扩张战争可称得上是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其战场覆及欧亚两洲,面积达2500万平方公里,造成上亿人死亡,仅仅在中国,人口就从战前的11000多万降至战后的5000万人(人口减少与死亡还不是同一个概念,因为它已抵消了出生的人口,因此实际非正常死亡人数要比人口减少数大得多),其中中原地区从768万户降至87万户,南方则从1267万户降至900万户,而当时世界人口不过4亿左右。这场战争所波及地域之广,造成生命财产损失之惨重,不但第一次世界大战难望其项背,就连第二次世界大战也相形见绌。

    无敌舰队的覆灭

    16世纪,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不是美国,也不是后来殖民地遍布全球、号称“日不落”的大英帝国,而是欧洲的西班牙。自从哥伦布远渡重洋发现美洲新大陆后,西班牙殖民主义者纷纷涌到那里掠夺金银财宝,于是西班牙很快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

    但是17世纪初期,英国开始强盛,不断向海外开拓殖民地,但是当时英国的力量相对薄弱,因此只采用海盗方式拦抢西班牙运送货物的船只,骚扰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英国与老霸主西班牙的矛盾愈演愈烈。

    为了争夺海上霸权,西班牙和英国于1588年8月在英吉利海峡进行了一场举世瞩目、激烈壮观的大海战。这次海战,西班牙实力强大,武器先进,战船威力巨大,且兵力达3万余人,号称为“无敌舰队”。

    1588年5月,为了让英国领教一下海上霸主的厉害,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命令梅迪纳·西多尼亚公爵率领“无敌舰队”从里斯本出发,命他与集结在属地尼德兰(相当于今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及法国东北部地区)港口的陆军运兵船会合,尔后掩护陆军横渡多佛尔海峡到英国登陆,以便在英国本土实施进攻。

    舰队共有舰船134艘,船员和水手8000多人,摇桨奴隶2000多人,船上满载

    2.1万名步兵。显然,腓力二世是想利用西班牙步兵的优势,运用传统战法,冲撞敌舰,在强行登舰后进行肉搏,然后夺取英国船只,经英吉利海峡直捣伦敦。然而,“无敌舰队”存在着的致命弱点当时却没有被西班牙统治者注意到:战舰体大笨重,船身像楼宇一样高耸,航行较为缓慢且极不灵活,在使用火炮的战斗中,容易被敌人击中。

    英国对于西班牙的军事动向早就一清二楚。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为了迎战,已将皇家海军、各大船主、商人以至海盗们的舰船统统集中起来,共有舰船197艘,水兵14500人,步兵1500人,组成强大舰队,并任命霍华德勋爵为舰队司令,海盗出身并有丰富的航海经验和作战指挥能力的德雷克与霍金斯分任副司令。英国的战舰性能虽不如西班牙,但豪金斯做了改进,船体小、速度快、机动性强,而且火炮数量多、射程远。这种战舰既可以躲开西班牙射程不远的重型炮弹的轰击,又可以在远距离对敌舰开炮,以火炮优势制胜。

    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出师不利,出发不久即遭风暴袭击,被迫在拉科鲁尼亚港避风和补给。由于舰队在航行时队形太长,加上组织指挥不善,竟有近一半的舰船被惊涛骇浪冲散或触礁沉没,以至6天以后,还有33艘战船杳无音讯。

    7月22日,西班牙“无敌舰队”在避过风暴并获得补给后,从拉科鲁尼亚港再度起航,于29日到达利泽德角附近海区,进入英吉利海峡。此时,英国舰队已在敌人毫未觉察的情况下尾随而来。英舰队派出小舰群快速挺进,不断袭扰和阻碍西班牙舰船,并在31日击沉西班牙舰船3艘,揭开海战序幕。

    8月6日,“无敌舰队”到达法国加莱,停泊在海上,想与驻佛兰德尔的西军联系。由于后者未能及时到达,会师计划落空,后面又有英舰尾随,无法等待,只得继续前进。第二天夜间,昏暗无光,云雾重重,海面刮起强劲的东风,西班牙船员都已进入梦乡。英国人巧施妙计,把6艘旧船装满易燃物品,船身涂满柏油后点燃。6条火龙顺风而下,向西班牙舰队急驰而去。顿时,火海一片,“无敌舰队”一片混乱,在断缆开航时各船乱成一团,有的相撞沉没,有的被烧毁,剩下的船只乱哄哄地向西北溃逃。

    英舰队乘胜追击,于8日4时追到格拉沃利讷海域,迫使西舰队接受决战。在决战中,西舰队墨守过时的横阵战术,坚持接舷战,但舰体笨重,机动性差,难以靠近英舰,且舰炮射程近,不能毁伤英舰;而英国的舰队司令则指挥有方,舰船机动灵活,舰炮射程远,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到18时战斗结束,西舰队损失惨重,被迫于次日晨决定返航。

    当西班牙舰队返航时,一路的损失极为巨大,许多船只都在中途沉没。5月间从里斯本出发时,一共有130艘船,其中有63艘被认定已经丧失,有2艘是被敌人夺去,3艘在法国海岸边丧失,2艘在荷兰海岸边丧失,格南费里尼之战被击沉了2艘,在苏格兰与爱尔兰之间的海岸边一共损毁了19艘,还有35艘失踪,下落不明。英国人却一艘船都没有损失。

    那些在爱尔兰海岸边失事的船只,其人员逃上岸后,又都被英国人所杀。有些船虽然没有失事,但其乘员所遭受的苦难却更有过之而无不及,由于创伤、疾病、饥饿和口渴,死亡者也数以千计——有些船只断水达十四天之久。最后,到了9月中旬,才有一个使者从埃斯柯里亚尔提前赶回来,报告说梅迪纳已于9月12日回到了该港。当这位使者把这些坏消息告诉腓力时,他正坐在他的办公桌前。听完之后,腓力却不改常态,只是说道:“我应感谢上帝,使我拥有这么大的权力,只要我愿意,就可以很容易再建一支舰队。只要源泉不断,一道流水虽然有时可被阻止,但也并没有太大的重要性。”

    到1588年10月,“无敌舰队”仅剩的43艘残破船只返回西班牙,以近乎全军覆没的结局惨败。而英舰却没有太大损失,阵亡的海员水手只有百人左右。“无敌舰队”覆没后,西班牙急剧衰落,“海上霸主”的地位被英国取而代之。

    亚美尼亚大屠杀

    1915年4月24日傍晚,在奥斯曼帝国的首都伊斯坦布尔,数百名亚美尼亚社会领导人被政府围捕并杀害,这一事件是对亚美尼亚种族实施大规模屠杀的前兆。接下来发生的惨剧,是20世纪第一起灭绝种族的大屠杀。据亚美尼亚方面的史料记载,1915年至1923年期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亚美尼亚人实施了惨无人道的种族灭绝政策,导致150万亚美尼亚人死亡,堪称超大规模的种族屠杀。

    19世纪中期,曾经盛极一时的奥斯曼帝国气数将尽。奥斯曼帝国把国家分裂归咎于亚美尼亚等民族与外部势力勾结,决定“攘外必先安内”。一战时任土耳其内政部长的塔拉特·帕夏说:“要一劳永逸地解决亚美尼亚问题,就必须从肉体上消灭亚美尼亚这个种族。” 1914年,奥斯曼帝国主动与德国结盟,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的一员。战争期间,德国向土耳其提供了军事援助。土耳其人在战争中要与基督教国家俄国交战,由于担心国内信奉基督教的亚美尼亚人会揭竿而起,站在敌人一边,青年土耳其党领导人制定了一项灭绝人性的屠杀亚美尼亚人的残暴计划。

    1915年初,奥斯曼土耳其政府开始逐步清除国家军队里的亚美尼亚人,发配他们去当筑路工或苦力,直到劳累而死,甚至被枪杀。一些亚美尼亚人还被迫在临死前自掘坟墓。1915年4月24日傍晚,政府开始实施下一步计划:杀害居住在伊斯坦布尔的亚美尼亚政治、文化精英,因为这些人很可能是反种族灭绝运动的组织者。 截至1915年5月,这一地区亚美尼亚男性人口已经被消灭殆尽。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政府下令将所有亚美尼亚人驱逐出境。事实上,“驱逐”只是一个相对好听的借口。在这次事件中,成千上万名妇女、儿童和老人被迫离开家园,徒步跋涉数百英里。一路上,很多人由于疾病和饥渴横尸荒野,其他人则被军队组织的“屠宰营”残忍杀害;年轻的亚美尼亚妇女被卖到土耳其人家里做奴役,更多的亚美尼亚人在这场暴行中被吊死、枪杀,甚至烧死;无数婴儿被活活摔死,年龄大一些的儿童则被毒死,连教堂也被夷为平地。少数逃过一劫的亚美尼亚人来到了叙利亚北部,被送进肮脏的难民营,随后又被发配到沙漠,干渴而死。

    1915年5月底,土耳其中央下令将全部亚美尼亚族裔“押运”到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沙漠地带。流亡者中的妇女或低龄儿童被掠为奴隶,其余的在历经劫掠、屠戮之后,抵达叙利亚时已不足原先数目的20%,而在那里等待他们的依然是无止境的饥饿、疾病和劳碌。两个月后,同样的命运也落在土耳其西部省份的亚美尼亚人头上,他们的遭遇与东部的亚美尼亚人一模一样:精英人物先被斩杀,残余人口又被强掳,而且,在押运过程中,闷罐车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被大规模使用。沙漠中,土耳其政府沿幼发拉底河建立了25个集中营,70万人被不断地从一个集中营转运到另一个集中营。直到1916年4月,这些集中营最终被一个个“清扫”干净,最后的幸存者也被赶尽杀绝。

    1915到1918年间,大约有100万亚美尼亚人被杀害,这是土耳其当局筹划的种族灭绝政策的一部分。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与会各国代表强烈谴责了屠杀亚美尼亚人的罪行,迫于国际压力,土耳其法院依据其国内法缺席审判了屠杀事件的肇事者,包括前内阁部长和政党领袖,并将肇事者判处死刑或无期徒刑。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土耳其又掀起了新一轮的民族主义运动,结果,幸存下来的亚美尼亚人又有一大批惨遭杀害。截止到1923年,又有数十万亚美尼亚人被杀戮。 希特勒曾说过:“现在还有谁会谈起亚美尼亚人的灭绝?”

    种族大屠杀之后,幸存下来的几万名亚美尼亚人来到世界各地定居,他们的后代今天依然生活得很好。1922年,大屠杀的元凶塔拉特·帕夏在柏林被幸存者亚美尼亚人所罗门·特利里扬刺杀。1948年12月9日,联合国大会经过多年努力通过了《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以下简称《防灭公约》)。公约第一条明确规定:“缔约国确认灭绝种族行为,不论发生于平时或战时,均系国际法上的一种罪行,承允防止并惩治之。”

    亚美尼亚位于外高加索南部,与土耳其东部接壤,在历史上曾被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统治。据亚美尼亚方面的史料记载,1915至1923年间,奥斯曼帝国对亚美尼亚人实施了惨无人道的种族灭绝政策,导致150万人死亡。

    亚美尼亚人提出“大屠杀”的根据是由两位著名的历史学家撰写的人称“蓝皮书”的一份报告,题目是“奥斯曼帝国时期亚美尼亚人受到的遭遇1915-1916年”。“蓝皮书”有150处引用了“大屠杀”证人的表述,称奥斯曼帝国对亚美尼亚人的镇压始于1877年的俄罗斯-奥斯曼战争之后。报告中有如下的描述:

    大屠杀之前,亚美尼亚男子和他们的家庭往往会接到被驱逐的命令,命令通知他们被驱逐的目的地和时间。如果有人不到规定地点的话,奥斯曼政府的安全部队就会搜查他的家,然后把他投入监狱,最后在不通知他们家属的情况下就把这名“犯人”转移到摩苏尔或者巴格达的一家监狱。被关押的这些亚美尼亚人的结局通常是几百个人一组地被用链条绑在一起,然后带到空旷地带执行大屠杀……

    奥斯曼士兵在搜查亚美尼亚村庄时,还会告诉亚美尼亚妇女,如果她们和穆斯林男子结婚、改信伊斯兰教的话,就可以免遭被驱逐的命运。尽管如此,还是有数万名亚美尼亚妇女被迫踏上了迁徙之路,成千名亚美尼亚妇女在途中因饥饿、缺水和传染病而丧生。

    作为“亚美尼亚种族大屠杀”的证据之一,当时奥斯曼帝国内政部长帕夏给迪亚巴克尔省长发的一份电报经常被引用。电报说:“得知最近一段时间来,你省不加区分地对亚美尼亚和其他所有基督教徒实施大屠杀计划。情报表明,在马尔丁已经有700名亚美尼亚人和其他基督教徒在夜间被带出城外后,像羊一样遭到割喉杀害,估计目前已经有2000人死于这场屠杀。如果不迅速加以阻止,恐怕会扩大到其他地方。因此我命令:马上停止这种可能对公众舆论产生坏影响、并可能威胁到所有基督教徒生命的行为!”

    联合国、欧洲议会、比利时、法国、希腊和俄罗斯均承认“亚美尼亚大屠杀”事件,并把它定性为“违反人性的罪行”。这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丑陋的伤疤之一。

    卢旺达种族大屠杀

    1994年4月6日,卢旺达总统、胡图族人哈比亚利马纳的座机在基加利上空被导弹击落,机上人员全部遇难。该事件立即在卢全国范围内引发了胡图族人针对图西族人的血腥报复。

    7日,由胡图族士兵组成的总统卫队杀害了卢旺达女总理、图西族人乌维林吉伊姆扎纳和3名部长。屠杀从吉佳利开始扩散到全国每个角落,从4月6日到7月初的100天,先后约有80万至100万人被杀,其中绝大部分为图西族人,也包括一些同情图西族的胡图族人。卢旺达全国1/8的人口消失,另外还有200万人流离失所。

    7月,卢旺达爱国前线RPF与邻国乌干达的军队反攻进入卢旺达首都吉佳利,击败了胡图人政府。200万胡图人中由于害怕遭到图西人报复,逃到邻国布隆迪、坦桑尼亚、乌干达、和扎伊尔(现在的刚果民主共和国)。数千人由于霍乱和痢疾死于难民营。

    飞机失事是导致种族屠杀的直接原因,但究其内部原因则是卢旺达胡图族与图西族两部族长期以来矛盾冲突的直接碰撞。20世纪60年代以前,仅占人口10%~15%的图西族在卢旺达占据统治地位,88%的政府官员都是图西族人,并拥有绝大部分可耕地。1959年,卢旺达南部的胡图族农民开始反抗图西族贵族的统治并掌权,把土地重新分配给无地的人,许多图西族贵族逃到了邻近国家。1962年卢旺达宣布独立后,图西族和胡图族多次发生冲突,战事持续不断。

    地处非洲中部、有“千丘之国”之称的卢旺达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1992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47个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1994年的内战和种族屠杀给卢旺达带来了巨大灾难,使这个原本贫困的国家雪上加霜,大批劳动力丧失,国家经济处于崩溃边缘。大屠杀还使这个国家的人口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全国14岁以下的儿童约占总人口的40%,许多妇女成为寡妇,至今仍有大量逃亡邻国的胡图族极端主义分子渗入邻近国家,给这些国家的安定带来负面影响。

    2004年2月13日,卢旺达总统卡加梅在非洲互查机制首届论坛上宣布,2004年4月卢旺达全国上下将举行卢旺达大屠杀10周年纪念活动。3月26日,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卢旺达大屠杀10周年纪念会”上发表讲话,呼吁国际社会采取行动,防止卢旺达大屠杀事件重演。他希望各国人民响应卢旺达政府的提议,在每年的4月7日中午12时默哀1分钟,以反思过去,警示未来。联合国大会于2003年12月23日宣布将每年的4月7日定为“反思卢旺达大屠杀国际日” 。1994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设立了联合国卢旺达战犯法庭,审判犯有大屠杀罪的嫌疑犯。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场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战争,从1914年8月至1918年11月,共持续了四年之久。这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人类在这次战争中经历了一场灵与血的考验。

    这次战争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是同盟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帝国和塞尔维亚是协约国。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很多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这次大战的主要战场在欧洲。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英国、法国及俄国与意大利签订密约,承诺给予意大利一些土地,结果意大利也加入了协约国对抗同盟国。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7月30日俄国出兵援助塞尔维亚。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接着在3日向法国宣战。8月4日,德国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时;同日,英国考虑到比利时对自己国土安全的重要性,以及早前为了确保比利时中立,而在1839年签署的伦敦条约,向德国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8月12日,英国向奥匈帝国宣战。

    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对德作战)和南线(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作战)。西线最为惨烈,著名的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其中索姆河战役最著名,双方的伤亡史无前例。

    1916年6月24日,英法联军对德军开始了猛烈的炮轰,6天中,德军阵地共承受了150万发炮弹。1916年7月1日清晨,英军吹响了进攻的号角,无数士兵爬出堑壕,向无人区勇敢地冲去。英军认为,他们对德军连续7天的狂轰乱炸,一定扫平了所有的障碍,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德军在索姆河的防御工事仍然是固若金汤。

    当英军向无人区勇敢地冲去时,隐藏在防御工事后面的德军架起了马克沁机枪,展开了大屠杀。在机枪的扫射下,英军遭到了重创,第一天伤亡就达到了6万多人,这是西线战场最血腥的一天,也是英军战争史上伤亡最惨重的一天。

    很快,德军意识到联军在索姆河发动的进攻规模是空前的,其目的决不只是牵制凡尔登方向的德军,如果掉以轻心,就会造成整个战线的崩溃。因此,德军迅速抽调兵力,把索姆河方向的部队增加到了40个师。但联军并未放弃进攻的意图,他们打算用一种新式武器来加快战役的进程。

    一战开始后不久,英国的斯文顿上校设计了一种“机枪克服器”,并取名为坦克。斯文顿要求英国政府生产坦克,但是英国的一些官员却认为坦克是机械化的玩具,而时任英国海军大臣的丘吉尔则认为坦克将对一战和今后的战争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丘吉尔挪用海军军费生产了坦克这种陆军装备。1915年8月,世界上第一辆坦克在英国诞生。

    1916年8月,英国共生产了49辆马克Ⅰ型坦克,这些都是丘吉尔私自挪用海军军费建造的。此时,英军在索姆河的损失已经到了不可估量的地步。英军前线司令黑格在得知坦克这一秘密武器后,力排众议,命令坦克参加战斗。

    1916年9月15日清晨,18辆坦克出现在了战场上,德军士兵们望着这些从未见过的“钢铁怪物”惊呆了。“怪物”在泥泞的弹坑间如履平地,压倒了曾经阻挡过无数步兵的铁丝网,越过了堑壕,将德军的工事碾压得支离破碎,还用机枪和火炮猛烈射击,打得德军尸横遍野。这一天,英国以21个步兵师的兵力,在18辆坦克的支援下,在10公里宽的地面上分散攻击,5个小时内向前推进了5公里,这个战果以往是要耗费几千枚炮弹,牺牲几万人才能取得。

    坦克的参战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然不能帮助英军彻底突破德军的防线。1916年11月中旬,交战双方都衰弱得无以为继,持续四个月的索姆河战役黯然收场。英军损失了42万人,法国损失了20多万人,德军的损失更达到了65万人。

    索姆河战役结束后,1916年英法联军在西线共损失了120万人,德军损失了80万人。战争越来越充分地暴露了它嗜血的本性。

    战争又持续了两年,直到1918年11月11日,《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签订,德国投降。历时4年零3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是20世纪初一场人类的浩劫。大战使各国人民遭受了空前的灾难,交战双方动员兵力共计7340余万人,直接参战部队2900多万人,死于战场的约1000多万人,受伤的约2000万人,受战祸波及的人口在13亿以上,约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75%,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700亿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远大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场浩劫。1939—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这三个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军民死亡达5120余万人,最后以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一次战争,战火燃及欧、亚、非和大洋洲四大洲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扩展到40个国家的国土,有五六十个国家参战,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在抗击德意日法西斯的战争中,中国坚持了8年,英国6年,苏联4年2个月,美国3年9个月。

    全世界被征入伍者达1.1亿人。在二战期间,仅反希特勒同盟各国就生产飞机58.8万架,坦克23.6万辆,火炮147.6万门; 德国生产飞机约10.9万架,坦克4.6万辆,火炮和迫击炮43.5万余门以及其他武器。

    双方动员军事力量约9000万,其中苏联2200万,美国1500万,英国1200万,轴心国德意日3000万。中国共有4.5亿人卷入战争。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其中美国伤亡100余万,英国伤亡120余万,苏联伤亡约3000万,中国伤亡3500万。此次大战中的死亡者达5500万,是历次战争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其中苏联死亡2700万,法国死亡58万,英国死亡36万,美国死亡30万,波兰死亡600万人,德国也约有600万人死亡(其中400万军人),死亡者中有一半是无辜的平民,其中包括600万犹太人和50万吉普赛人。

    二战期间直接军费开支约11170亿美元(中日军费开支自1937年算起),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40000亿美元。数不清的人类历史文化遗产毁于一旦。

    仅在欧洲,战争造成的物资损失(据不完全统计)就达2600亿美元(按1938年价值);各交战国的直接军费支出占其国民总收入的60~70%,这对人类物质文明是一次巨大摧残。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现代化的战争,旷日持久,消耗巨大,战争中部署的人力和物力之多,是以前历次战争都无法比拟的。战争的胜利,依赖于雄厚的物质基础。同盟国之所以取得最终胜利,除战争的正义性之外,拥有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是一个重要原因。

    而轴心国进行的是侵略战争,失道寡助,资源不足,故难逃失败的命运。这次战争是两大联盟之间的生死斗争,同盟国之间的战略协同较好,特别是中、苏、美、英等国的首脑在战争期间多次会晤,对加强各盟国在对敌作战中的协同起了很大作用。而轴心国却是相互掣肘,这也是他们必然失败的原因之一。这次战争是在几个战场同时展开的,苏、美、英三国在战争中坚持先德后日、先欧后亚方针,较好地处理了两线作战问题;而德国则是在西欧战事未结束时就匆忙向苏联发起进攻,日本也是在身陷中国战场不能自拔的情况下,冒险发动太平洋战争,结果陷入腹背受敌,两面挨打的困境。

    这次战争使用了许多新式武器装备,如喷气式战斗机、火箭炮、V-1飞弹、V-2弹道火箭、原子弹及雷达等,对作战进程以及战后的军事学术发展和部队编制都有较大影响。

    罗马毁灭迦太基

    迦太基是位于今北非突尼斯北部、地中海南岸的强大奴隶制国家(公元前7世纪),都城是迦太基城(今突尼斯城)。公元前3世纪60年代后,迦太基与罗马进行了3次“布匿战争”,于公元前147年灭亡,灭亡之后,迦太基遭到了悲惨的毁灭。

    故事是由当时的统治者北非努米底亚国王马西尼萨(公元前238—前148)引起的。他统治了努米底亚60年,把游牧社会改组为定居的农村社会,建造了雄伟的宫殿和金字塔,功绩显赫。马西尼萨看到迦太基国势衰微,又受罗马制约,就改善和罗马的关系,同时一再侵略和占据迦太基的领土,还控制了通往迦太基首都的所有陆上通路。迦太基因受条约束缚,非经罗马同意不得宣战,只得向罗马求援。可罗马事先就和马西尼萨沆瀣一气,阻止迦太基出战。迦太基只得忍气吞声,任人宰割。直到公元前151年付清欠罗马的赔款后,才正式向努米底亚宣战。1年后,罗马也向迦太基宣战。

    迦太基虽然人口众多、商业繁荣,但只拥有一支小小的陆军,没有雇佣兵,没有同盟国,也没有进行一次大战的准备,在罗马军队兵临城下之际,邻城乌提卡投降,而马西尼萨又封锁了其对内陆的全部通路,迦太基急忙组成一个特使团赶往罗马求和。元老院提出,如果迦太基交出300名最高贵家庭的小孩,给罗马作为人质,并且遵守罗马执政官的任何命令,就可以保全自由和领土完整。迦太基人怀着悲哀的心情交出了他们的孩子,那种生离死别的情景有多悲惨啊!有的人竟跳入水中,目的就是为了看自己孩子最后一眼。罗马执政官把人质送往罗马后,却率领浩大的军队渡海来到乌提卡。他们要求迦太基把剩下的木船、所有机械和武器一齐交出,还要交付数量惊人的米粮。在这些苛刻的条件履行后,罗马人得寸进尺,要求迦太基人退出城外10里居住,而城市则彻底烧毁。迦太基特使当即俯伏在地,以头触地,愿以自己的生命为人民请罪,但一切都不能扭转元老院的贪欲。

    迦太基人听到这个最后的要求,全都疯了。那些交出孩子的父母们,因过度悲伤而发狂。他们杀死了劝他们交出孩子的迦太基的领袖们,那几个刚刚回来的特使,被愤怒的人们拖着游街。他们把城内能找到的所有罗马人统统杀死,但很明显,他们没有武器和战船。强烈的愤怒使他们终于坚强了起来。迦太基元老院对罗马宣战,召集所有成年人,不分男女、不分自由人和奴隶,组建一支新军。他们拆毁公共建筑以提取金属和木材;熔化了珍爱的神像来铸剑;剪下女人美丽的长发用来做绳子。这个被围的城市在2个月内,制造了8000个防盾、1.8万把剑、3万支矛、6万个石弩,并在内港建立了一支有120艘船的舰队。

    迦太基人坚守孤城长达3年之久,击退了罗马的一次又一次进攻。公元前147年,西庇阿·埃米里安(即小阿非利加),一位智勇双全的将军得到罗马士兵的拥护,被选举为罗马的执政官和远征军司令。不久,罗马军队利用云梯登城成功。迦太基人因长久的饥饿而身体衰弱,却毫不屈服,仍与罗马展开巷战,遭受6天的屠杀也决不投降,隐匿在暗处的迦太基人伺机偷袭,令罗马人寸步难行。无计可施之后,西庇阿下令放火焚烧已攻下的街巷,许多迦太基人被活活烧死。最后,50万人口只剩下5.5万人,他们才向罗马军队投降。迦太基的将军哈斯德鲁巴屈膝投降后,他的妻子骂他胆小卑鄙,自己则带几个儿子投火而死。

    罗马人纵火焚城半月,雄伟的城市被夷为平地。罗马人大肆的屠杀,挨房地搜索,将所有居民找出并杀死,而后将残存的 5万人包括贵族,通通作为奴隶卖到各地。为了使迦太基永远不再复国,罗马人还将迦太基城的土地掘开,撒上盐以使这里寸草不生。罗马人诅咒,谁企图再在这里重建城市,就请上帝降祸于他。迦太基城被火烧了17日之久后,从此便永远消失了。

    这次战争结束了迦太基国家的存在,也结束了几十万人的性命。战后,乌提卡和其他一些协助过罗马的非洲国家,成了罗马的保护国,其余的迦太基领土则成为罗马的阿非利加省。

    犹太战争

    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攻占巴基斯坦后,犹太人进行过多次大规模反抗罗马占领者的起义,但都遭到了罗马统治者的血腥镇压。到公元135年犹太人起义再次惨遭失败为止,这1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罗马统治者屠杀了一百五十万犹太人,最后还把余者全部赶出巴勒斯坦地区,使他们流散到西欧完全处于落后的小生产阶段的农牧社会。 国破家亡,被掠为奴,四处飘零,犹太人开始了一个伟大民族悲壮的全球流浪史。

    犹太人起义的历史背景十分复杂。犹太人所生存的巴勒斯坦地区于公元前65年被罗马铁蹄所灭,犹太人的国家不复存在。罗马帝国设犹太省,对犹太人进行压榨和奴役,繁重的苛捐杂税和官吏的暴戾无道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强烈不满。而罗马在犹太省的总督弗洛鲁斯的胡作非为和暴行则直接引起了公元66年犹太人的反抗起义。

    犹太人起义的主力是城市贫民、中层市民和农民,狂热党徒杰罗特和短刀党徒西卡里领导了这次起义。起义军消灭了耶路撒冷城的罗马敌军和地方贵族,并占领该城。公元66年11月,罗马远征讨伐队和诸属国国王的军队,均被起义军彻底击败。于是,尼禄皇帝派大将韦帕芗统领大军6万人征讨犹太起义军。公元67年,罗马军队侵入加利利地区,由于遭到6.5万犹太起义军的顽强抵抗,未获成功。公元69年,韦帕芗当上罗马帝国皇帝,遂命其子第度全力进攻。公元70年4月,罗马大军围攻耶路撒冷城,为保卫这座圣城,起义军民英勇战斗,作出巨大牺牲。第度竭尽全力始得破城,接着便对犹太人进行残酷镇压,被钉在十字架上处死的起义者不计其数,被卖为奴者更达7万之众,据说整个犹太战争中起义人民死难者达110万。耶路撒冷古城横遭蹂躏,圣殿被洗劫一空,七宝烛台等圣物被运往罗马,罗马为纪念这次胜利建立凯旋门。但是,起义军的反抗斗争仍未中断,即使在公元73年,最后一座堡垒马萨达要塞陷落之后的数十年间,犹太人的起义仍不时发生。

    由于罗马帝国推行高压政策,犹太人的反抗怒潮终于在131年汇成一次大规模起义。公元131年,哈德良皇帝禁止犹太教徒举行割礼和阅读犹太律法,要在耶路撒冷城建立罗马殖民地和罗马神庙,并把犹太人赶出圣城。犹太人面对国家被灭、圣城被占的残酷现实,忍无可忍,终于在“晨星之子”西门的领导下揭竿而起,起义群众达20万。他们占领罗马殖民地,杀死殖民者,攻城陷镇,势头迅猛。哈德良皇帝派大批军队疯狂镇压,以毁灭性的军事行动征伐3年,毁灭城市50余座、村庄近1000个,屠杀犹太人达58万。

    这次犹太起义的壮举为犹太民族树立了斗争不息的榜样,罗马当局也因此下决心斩草除根,不让起义重演。公元135年,耶路撒冷城被彻底破坏,遗址翻耕成田,有如昔日迦太基之毁灭。杀戮之后残存的人民多被掳掠为奴,整个巴勒斯坦田园荒芜,庐舍为墟。于是犹太人开始了长期背井离乡、流浪异地的民族漂泊史。

    犹太战争彻底暴露了罗马黄金时代的阶级本质,也树立了犹太人为保家卫国、捍卫自由和独立而英勇斗争的光辉典范。但由于敌人的强大和凶残,犹太人起义终被镇压。

    犹太战争在军事学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耶路撒冷和其它城市的防御和围攻战,为深入研究奴隶制时期夺取坚固设防城市的主要战法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在这场镇压犹太起义的战争中,罗马军队每次围攻城市,最初都试图采取行进间强攻,如不奏效,便在轻装部队和拋射器械的掩护下展开土工作业,待筑起攻城工事和塔堡后,便用攻城槌击破城墙,打开缺口,尔后发起强攻。有时,罗马军队对要塞实行围困,待守军疲惫再进行突然攻击。

    另一方面,犹太战争再现了昔日迦太基毁灭的悲剧,从而把一场镇压起义的征讨发展到铲除国家、灭绝种族的极端战争,给社会造成严重的破坏。

    纳粹屠杀犹太人

    犹太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而这次,他们面临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灾难,这场灾难几乎是毁灭性的,四五百万人遭到了屠杀。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当选德国总理,他上台后,犹太人的灾难就开始了。希特勒是极端的种族主义和反犹主义者,他在《我的奋斗》中写道:“雅利安人的最大的对立面就是犹太人。”他把犹太人看作是世界的敌人,一切邪恶事物的根源,一切灾祸的种子,任何民族生活秩序的破坏者。他认为:“对种族问题和犹太人问题没有最清楚的认识,德意志民族就不会复兴。”

    纳粹德国最初的反犹措施是对犹太人的抵制,不去犹太人商店买东西,禁止犹太人当公务员、行医、进入司法部门,不许犹太人进入浴室、音乐厅和艺术展览馆等。

    1935年9月15日,希特勒在纽伦堡召开的纳粹党代表大会上宣布了新的法律。纽伦堡法律剥夺犹太人的“公民权力”,标志着反犹行动的升级。该法律规定,犹太人是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国家居民”,并严禁德国人与犹太人通婚,禁止犹太人家庭雇佣45岁以下的德国妇女,甚至不许犹太人使用德国国旗和象征德国的颜色。此后纳粹德国采取的反犹措施,主要是强行把犹太人移民出境,驱赶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在强迫出境的犹太人中,有一个波兰藉的裁缝也被装入闷罐车中押送到波兰。他的17岁的儿子赫舍尔·格林斯潘为了替父报仇,于1938年11月7日,在巴黎向德国大使馆三等秘书恩斯特·冯·拉特开枪行刺。其实拉特本人是反纳粹的,并已受到秘密警察的监视,他在11月9日因伤势严重而死去。这一偶然事件成了纳粹首领们发动新一轮反犹行动求之不得的借口。

    1938年11月9日晚上,希特勒和戈培尔正要出席在幕尼黑举行的庆祝啤酒馆政变15周年的活动,在听到拉特死去的消息后,希特勒和戈培尔把头凑到一起,商量了一阵,希特勒称“应当放手让冲锋队行动”,然后离去。接着戈培尔发表了迫害犹太人的煽动性演说,他表示,估计将要发生反对犹太人的“自发性”的示威,党对此不应干涉。当晚,德国党卫军保安处和秘密警察的头子海德里希,用特急电报指示党卫军保安处和秘密警察“不得阻拦即将发生的示威”,“犹太人教堂可以烧毁,但不得危及德国人的财产”,“犹太人的店铺与私人住宅可以捣毁,但不得劫掠”,“犹太人,特别是有钱的犹太人应予以逮捕,人数视现有监狱能容纳多少而定。”

    在纳粹党领导集团的怂恿和操纵下,德国各地纳粹狂热分子走上街头,疯狂地捣毁犹太人的店铺和私人住宅,烧毁犹太人的教堂,公然迫害和凌辱犹太人,大肆逮捕犹太人。从9日夜晚到10日凌晨,纳粹分子群魔乱舞,犹太人在痛苦和灾难中呻吟。

    据统计,这一夜的打砸抢烧给犹太人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有36人被杀害,36人受重伤,267座教堂被焚烧或夷为平地,在德国和奥地利,7500家犹太人商店被捣毁,3万多名16岁至60岁的犹太男子在自己家里被捕,并被押往达豪、布痕瓦尔德和萨克森豪森集中营。

    这一夜砸毁的玻璃随处可见,据德意志保险公司的代表希尔加德先生讲,其损失达600万马克。要弥补这项损失,比利时全国玻璃工业要生产半年,由于被砸毁的玻璃晶莹透明,所以柏林居民用尖刻的俏皮话称之为“水晶之夜”。

    “水晶之夜”以后,11月12日,戈林把德国各个部长召集到航空部,开了一次专门研究犹太人问题的会议,戈培尔等人与会。他们就如何进一步蹂躏和迫害犹太人的问题出谋划策,提出要让犹太人自己把被烧毁的教堂清除干净,并将之修成停车场供德国人使用;要为犹太人做一个标记,每个犹太人必须佩带;他们甚至要求受到迫害的犹太人提供10亿马克的赔偿费。

    “水晶之夜”以及其后的迫害,其目的是要剥夺犹太人作为人的尊严,使他们在社会上和道义上被孤立起来。因此,有的历史学家认为:“这次暴行和接着根据其目标所采取的措施使得任何有组织的犹太人的生活已不可能。”既然犹太人被剥夺了作为人的生存权利,那么对他们从肉体上消灭就只剩下时间问题了。

    1941年春天,当纳粹首领们策划进攻苏联的同时,也在策划对犹太民族的种族屠杀,这项罪恶的任务拟由党卫军的保安处和秘密警察组织的特别行动队来完成。

    1941年6月22日,随着德国对苏联的进犯,纳粹的特别行动队跟在军队的后面,从事着惨绝人寰的罪恶勾当。

    1942年1月20日,纳粹秘密警察头子海德里希,召集了纳粹德国14个部门的高级官员,包括特务机关盖世太保的头子缪勒,在柏林近郊万湖旁边的大万湖路56~58号别墅开会,研究了大规模系统地屠杀犹太人的计划,会议通过“最终解决犹太人问题”的决议,提出“最终解决”的办法是把犹太人运到东方劳动。“其中大部分毫无疑问将通过其自然减少的方式消灭”,“对于最后还能留存的抵抗力量最强的那部分人,必须以相应的方式处置”。这就是所谓的“万湖会议”,这次会议成为把对犹太人的迫害升级到最终从肉体上消灭的标志。

    在“最终解决”犹太人的行动中,出现了像奥斯维辛集中营那样采用毒气室、焚尸炉成批屠杀犹大人的令人发指的罪行。

    建于1940年4月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是波兰南部奥斯维辛市附近大小40多个集中营的总称,主要关押犹太人。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有“死亡工厂”之称,共有110万人在这里被杀害。

    集中营刚开始只有20栋建筑物,其中14栋为一层,6栋为两层建筑物。在1941~1942年间,纳粹分子强迫犯人劳动,并将所有的建筑物加高,还修建了另外8栋楼房。这些房屋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28栋两层楼房,关押在这里的犯人人数在13000~16000之间,最多的时候甚至能关押2万人,那是在1942年发生的事情了。犯人都被囚禁在这28栋楼房里,人多的时候地下室和屋顶间也被使用。

    1941年10月,德国在奥斯维辛附近建造了布热津卡营。布热津卡营比奥斯维辛主营大好几倍,一条专用门铁路从南边大门一直通到集中营的北端,铁路尽头原是集中营配有毒气室的两座焚尸炉,这个集中营共有4个这样的杀人装置。当年,希特勒手下的匪徒把从欧洲各国抓来的人押到铁路货车旁的月台上,从中挑出极少数身强力壮者去做苦役,其他的,包括儿童甚至初生婴儿都被送进毒气室杀死,然后送入焚尸炉焚化。这个集中营存在的3年半时间内,被纳粹匪徒从铁路货车上直接驱赶到毒气室焚尸消灭的大约有350万人。

    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了该集中营。

    在被希特勒“最终解决”的过程中,受害的犹太人到底有多少人?纽伦堡国际法庭根据世界犹太人大会计算出的数字为5721800人。根据负责搜捕和消灭犹太人的党卫队一级突击队长艾希曼1944年8月的一次讲话,那时死于灭绝营的人数有400万,被用其他方式杀死的人数有200万。另据德国保安总局一个专门负责向希姆莱报告犹太人居民情况的统计员科尔赫尔在1943年3月的一份报告上说,到那时为止,犹太人死亡人数达到450万。

    “最终解决”犹太人的罪恶历史,随着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覆灭而结束了。但“水晶之夜”开始的从剥夺犹太人作人的权利到对犹太人血腥屠杀的罪行,都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昭示后人警惕种族主义的再度流行。

    越南战争

    这是二战之后又一场悲惨的战争。

    二战后,越南、老挝、柬埔寨人民经过武装斗争和起义,先后取得了独立。1945年9月2日,胡志明在越南北方的河内以临时政府的名义宣告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并积极采取行动恢复越南的统一。

    与此同时,在越南南方,一直坚持反共的吴庭艳,于1955年10月在美国的支持下,在西贡成立新的政府。

    1961年5月,为防止吴庭艳政权垮台,美国派遣100名代号为“绿色贝雷帽”的所谓“特种部队”进入南越。

    1962年2月8日,美国在西贡设立由保罗·哈金斯将军指挥的军事司令部,标志着美国开始直接介入越南战争。4月30日,美国副国务卿乔治·鲍尔宣布了一个名叫“战略村”的计划,要把越南南方游击队渗入比较严重的地区再划分为较小地区,主要村庄要用带刺的铁丝和望塔围起来,进村的人将受到仔细盘查,其中的居民将被迁入集中营。随后,美伪军对各“战略村”进行疯狂地扫荡和围剿。

    越南南方游击队进行了反“战略村”、反扫荡的战斗。据统计,从1962年到1964年,越南南方游击队的反扫荡斗争进行了40余次,美军伤亡达2000余人。到1964年,越南南方游击队解放了南方2/3以上的土地和700万人口,美国军事介入严重受挫, 战争逐步升级。

    后来,美军开始推行“饱和轰炸”和“焦土政策”,大规模轰炸越南北方。与此同时,美国还不断增兵。到1967年,在越南的美军人数超过50万。

    美军和南越军队对革命的绞杀激起了更多的反抗。在南越许多作战区,每家每户都组成一个战斗单位。屋内挖有防空洞,野外挖有防空洞、藏粮洞和藏牛洞。每村每乡都是一个战斗堡垒,村有民兵、乡有游击队。大部分村、乡,尤其是那些靠近敌战区边缘地带的村乡,成了布防森严的战斗村和战斗乡。战斗村、乡组织严密,村民有各自的战斗岗位。游击队和民兵站岗放哨,一有情况立即投入战斗。1965年以后,随着战争的扩大,大量游击队员开始转变为正规军,投入到前线与美军作战。

    1969年5月31日,侵越美军司令部宣布:自从1961年美国参加越南战争以来,美军官兵死亡已达3.5万人,损失飞机5400架。这个数字说明:尼克松政府上任4个多月,侵越美军又有4000多人丧命,平均每月大约1000多人战死。尼克松在撤军问题上的犹豫不决终于使他吃到了苦果。

    1975年春,越南北方军队和南方人民武装发动了著名的春季攻势,经过西原、顺化—岘港、西贡三大战役,击溃了南越军队。1976年7月,越南完成南北统一, 越战结束,美军撤出越南。

    越战期间,美国向越南投下了800万吨炸弹,远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各战场投弹量的总和,这些炸弹造成越南160多万人死亡和1000多万难民流离失所。

    越南(包括法越战争在内)的30年战争给越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总共造成了500万越南平民的死亡,战争给越南留下了一片满目疮痍的土地及88万孤儿、100万寡妇、20万残疾人、20万妓女及大片雷区。十余年的越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美国自己也损失惨重,5.6万余人丧生,30多万人受伤,耗资4000多亿美元。

    越南战争是美国冷战策略上的重大失误,极大地改变了冷战的态势。它加剧了美国国内的种族问题、人权问题,给美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创伤。

    在战争中失去双腿的伦道夫·巴克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愤怒地控诉道:“(政府)要我们为了自由和理想去(越南)战斗,而战争却使我永远失去了自由。而且至今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了一种什么样的理想和自由去战斗。每年我除了与那些悲惨的战友们泪流满面地团聚外,似乎痛苦与孤独就是我生活的全部。”

    两伊战争

    20世纪80年代,伊朗和伊拉克两个邻国爆发了一场长达8年的战争,200多万人因此死亡,成为二战后最严重的一场战争灾难。

    两伊战争,又称第一次波斯湾战争,是发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战争于1980年9月22日爆发,至1988年8月20日结束。伊朗和伊拉克两国相邻,共同边界绵延1200公里,长约100公里的阿拉伯河是两国南部的自然边界。两国长期以来存在着边界争端,经常发生武装冲突。另外,宗教也是两伊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两国虽然同属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但是,伊朗90%的居民信仰的是伊斯兰教的什叶派,而伊拉克虽然60%的居民也是伊斯兰教的什叶派,掌握国家政权的却是逊尼派。

    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伊朗政府强调要向所有伊斯兰国家“输出原教旨主义的伊斯兰革命”,公开号召占伊拉克人口60%的什叶派“进行伊斯兰革命”,推翻伊拉克现政权建立“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则支持伊朗境内少数民族如库尔德族的民族自决权要求。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利用伊朗支持当时伊拉克外长阿齐兹的刺杀企图为借口,抓住机会发动进攻,至此两伊战争就全面爆发了。

    这场战争进行得十分惨烈。战争双方都常常使用类似于一战中的人海战术攻击,伊拉克使用了包括塔崩毒剂在内的化学武器。尽管伊拉克率先挑起战争和使用化学武器,但国际社会对其并没有施加太大的压力。

    1982年6月,伊朗发动的一系列反攻夺回了伊拉克在战争初期占领的土地。伊拉克鉴于可能被彻底打败,向伊朗提出休战的建议,此时,伊朗试图打垮伊拉克政权,因此拒绝了这一建议,这样导致战争又进行了六年。

    在此期间,西方海军力量介入该地区,试图保护海湾航道畅通。由此导致伊拉克导弹攻击美国斯塔克号护卫舰,以及美国文森斯号巡洋舰击落伊朗民航客机,290名乘客和机组人员丧生等事件。

    1987年7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第598号决议,要求两伊立即无条件停战,引起全世界人民的积极响应。同年7月23日伊拉克宣布接受这项决议,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布正式接受这项决议。在联合国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及其助手的多次奔走后,两伊同意从1988年8月20日起全面停战。这是两伊从战争走向和平的重要转折。战争结束时,两国的分界线恢复到了战前的情况。

    两伊战争历经8个春秋,其规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局部战争史上所罕见的。这场战争在被称为“石油宝库”的海湾腹地进行,在陆地、空中、海上立体展开,因而殃及整个海湾地区和世界许多国家。战争中,世界上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艘运输石油的船只和各种商船遭到袭击。由于海湾地处中东地区,世界各主要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对两伊战争极为关切。这场战争,虽然是一场地区性的局部战争,但它却波及到整个世界。

    战争的旷日持久、规模浩大,使两伊双方都蒙受了重大损失。两伊伤亡人数约270万,其中,死亡约100万,受伤约170万。伤亡人数占两国总人口的4.5%,相当于4次中东战争伤亡人数的17倍。

    在军队人员伤亡上,伊朗方面亡28万人,伤约42万人,约1万人被俘;伊拉克方面共有35万人被打死、打伤或被俘,占其全国总人口的2.7%。装备方面,据不完全统计,伊拉克损失坦克1500余辆,飞机150余架;伊朗损失坦克逾千辆,飞机百余架。

    在经济上,为了支撑这场战争,两伊双方都维持着庞大的军费开支,伊朗平均每年军费开支为130亿美元,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60%;伊拉克为120亿美元,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56%。仅军费开支一项,8年间,两伊耗资2000多亿美元,其他经济损失更是无法估计。以伊拉克为例:战前,伊拉克的外汇储备为370亿美元,国民人均年收入近3000美元。经过7年多的战争,伊拉克不仅耗尽了战前的外汇储备,而且债台高筑,战争结束时欠外债已达550亿美元(大部分是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的)。两伊战争这样高的战争消费,是“二战”以来局部战争史上绝无仅有的。战争中的军费支出和战争导致的经济破坏共计8000亿美元,两国经济均倒退了20年。

    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镇北面的一片平原上。原为清代的皇家御苑。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到清乾隆九年(1744)基本建成。此后的嘉庆、道光、咸丰三代屡有修缮扩建,历时150多年。人们习惯上所称的圆明园,实际上是圆明、长春、绮春(后改名“万春”)三园的总称,占地甚广,外围周长约10公里。

    西方列强在对中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一直想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的权益,积极筹备第二次战争。1857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联合出兵侵略中国,在侵占广州后,继续进犯北京,咸丰皇帝吓破了胆,派他六弟恭亲王奕.为钦差大臣,留守北京,主持和议,自己带着后妃、皇子、亲王和一批大臣,慌忙逃到热河行宫(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

    10月5日,英法联军兵临北京城下。根据俄国外交官伊格纳提耶夫提供的情报:清朝守军集中在东城,北城是最薄弱的地方,应先攻取,并听说中国清朝皇帝正在西北郊的圆明园。于是,英法联军绕抄安定门、德胜门,进犯圆明园。10月6日,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立即疯狂地进行掠夺。

    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于10月6日占据圆明园。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英法军队洗劫两天后,向城内开进。10月11日英军派出1200余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再次洗劫圆明园。英国全权代表詹姆士·布鲁斯以清政府曾将巴夏礼等囚于圆明园为借口,将焚毁圆明园列入议和先决条件。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等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火烧圆明园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洗劫圆明园过程中,首先闯入圆明园的是法国侵略军,他们见物就抢,每个法国士兵口袋里都装有价值三四万法郎的珍品,他们空手而进,满载而归。在法国军营里,堆积着珍奇的钟表、五光十色的绫罗绸缎,以及珍贵的艺术品,价值达3000万法郎。

    英国侵略军虽然来迟了一步,但金银财宝也装满口袋。更可恶的是,那些搬不走的大瓷器和珐琅瓶,被他们打得粉碎。

    英法侵略军把圆明园抢劫一空之后,为了让清政府签《中法北京和约》和《中英北京和约》,英国全权大臣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竟下令烧毁圆明园。大火连烧三昼夜,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焦土。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本意是将其夷为平地,但是由于圆明园园子的面积太大,景点分散,而且水域辽阔,一些偏僻之处和水中景点幸免于难。据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查勘,园内尚存有建筑13处。如,圆明园的蓬岛瑶台、藏舟坞,绮春园的大宫门、正觉寺等。

    这场浩劫,正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所描绘和抨击的那样:

    “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额尔金父子是著名的英国殖民主义者。小额尔金曾任英国驻加拿大总督,是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魁之一。老额尔金曾任外交官员,参加了毁坏希腊雅典怕特农神庙的行动,并掠走该神庙的精美大理石雕像。)的名字有关,这使人不能不忆起怕特农神庙。从前他们对怕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多么滑稽!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不可能是强盗。

    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雨果的描述,是对圆明园强盗的一次控诉。这一事件给中国造成的创伤,永远不会被人忘记。

    911恐怖袭击

    这是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的第一号新闻。数架飞机遭到了恐怖分子的挟持,撞向了美国世贸大厦、五角大楼等建筑,近3000人死亡。

    美国东部时间2001年9月11日早晨8:40,四架美国国内民航航班几乎被同时劫持,其中两架撞击位于纽约曼哈顿的世界贸易中心,一架袭击了首都华盛顿美国国防部所在地五角大楼。而第四架被劫持飞机在宾西法尼亚州坠毁,据事后调查得知失事前机上乘客试图从劫机者手中重夺飞机控制权。

    这架被劫持飞机目标不明,但相信劫机者撞击目标是美国国会大厦或白宫。事后对参与策划袭击的恐怖分子进行审问的结果表明,恐怖袭击的第四个目标是国会大厦。而在此之前美国官方一直怀疑目标是白宫。

    上午8时46分40秒:美国航空公司11次航班,一架满载燃料的波音767飞机,以大约每小时490英里的速度撞向世界贸易中心北楼,撞击位置为大楼北楼94至98层之间。撞击后大楼立即起火,而飞机上的69吨航空燃料倾倒进大楼,更加剧火势,整幢大楼结构遭到毁坏。被撞击楼层以下的人员开始疏散。但所有的3道楼梯都被撞坏,因此被撞击楼层以上的人员无法逃离。而世贸南楼的工作人员很快通告南楼的所有人员,称南楼“依然安全”,可正常运作。一些人忽略广播通告依然撤离,一些人继续工作,还有一些人则聚集在位于南楼第78层和第44层的空中大堂。

    上午9时02分54秒:美国联合航空175次航班(另一架满载燃油的波音767飞机)以大约每小时590英里的时速撞入世界贸易中心南楼78至84层处,并引起巨大爆炸。飞机以近乎45度的左倾角度撞上南楼,说明劫机者险些错失了目标。飞机的部分残骸从大楼东侧与北侧穿出,掉到6个街区以外的地方,但还有1个楼梯间完好无损,因此少数在撞击点以上的人员仍可生还。有人听到多次爆炸声响。有一些人认为是两次无关的意外事件,而更多的人则马上认为是恐怖袭击。

    上午8时46分~10时29分:至少有20名(主要集中在北楼)被大火和浓烟围困在大楼顶楼的人员从高空跳下。有证据显示在遭袭击后,北楼中部很大一块区域立即坍塌,这让一些人以为大楼很快就要坍塌而跳楼求生,一名位于底层的消防队员被一名从天而降的跳楼者砸死。由于烟雾与上升气流太过浓烈,空中救援活动无法进行,而且纽约市本身就缺乏专门进行空中救援的直升机。

    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两幢110层摩天大楼相继倒塌,除此之外,世贸中心附近5幢建筑物也受震而坍塌损毁,五角大楼遭到局部破坏,部分结构坍塌,袭击事件令曼哈顿岛上空布满尘烟。

    在9.11事件中共有2998人罹难(不包括19名劫机者),其中2974人被官方证实死亡,另外还有24人下落不明。罹难人员名单中包括:四架飞机上的全部乘客共246人,世贸中心2603人,五角大楼125人。共有411名救援人员在此事件中殉职。

    9.11事件后6个月,世贸遗址上的150万吨瓦砾才被完全清理干净,救援人员继续在地底下进行清理工作。

    9.11事件在经济上产生了重大及实时的影响。大量设在世界贸易中心的大型投资公司丧失了大量财产、员工与数据;全球许多股票市场受到影响,一些公司例如伦敦证券交易所还不得不进行疏散;纽约证券交易所直到9.11事件后的第一个星期一才重新开市;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开盘第一天下跌14.26%,其中跌幅最严重的要数旅游、保险与航空股;美国的汽油价格也大幅度下跌。当时美国经济增长已经放缓,9.11事件则加深了全球经济的萧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