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因子包括气候、土壤、地理、生物以及人为的因子,其中光、热、水、肥、气、土等是作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生存条件。没有这些条件,作物就不能正常生活,丰产将是一句空话。并且这些条件对于作物所需来说,都有一定限度,超过这一限度作物就不能生存。谢尔福德(V.E.Shelford)提出耐性定律(lawoftolerance),“对于具体生物来说,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它们之间的幅度就是该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在耐性范围内还存在着最适范围,超出最适范围则作物生长不良。不仅如此,以上条件还可以改变作物的遗传性,作为培育新品种的手段,现在生态育种技术已在生产中广泛应用。培育耐阴作物品种,可以在光照度弱的情况下,选育补偿点和饱和点小的植株。可以在寒冷的条件下,选择抗寒的植株。也可以在旱薄地上,选育耐旱耐瘠的品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进行水稻高光效育种,育成早籼良种“叶青伦”。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筛选出耐冷的粳稻良种“寒丰”。生态育种也在其他作物育种上推广应用。
由于作物群落的作物种类增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更加复杂。作物群落育种更要以生态学的理论为指导,特别是研究和遵循作物群落生态学规律、法则和方法,同时培育群落中各群体的、相适应的优良品种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