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了凡处》呢?所谓“处”有几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悟理之地,处的一个含义就是地;第二层意思是行道之处也算一个“处”;第三实干践行之处也算一个“处”;最后的“处”是在“心”上。了凡作为一个官员,曾在宝坻做过县令,无论是云谷山的栖霞寺还是天津宝坻,还是了凡最后回到他的家乡,都是了凡完善其思想的地方。以栖霞寺而论,在“天开岩”下,了凡跟云谷禅师无言相对静坐三天三夜,悟到了真正的义理之身,打开了智慧,真正从内心解决了如何面对过去。因为在了凡法里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层面,就是你怎么面对你成长的来路,即你的过去是怎么走过来的,你的家庭因素怎样影响过你;你的老师、你的家族怎么曾经在培养你的同时,又可能束缚了你。就是我们任何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比如说家庭给过我们一些滋养,但又可能会给我们一些包袱和一些锁链,使你突破不了。从这两个方面,怎么去悟它。所以,了凡处,可以是外面的“处”,实际上了凡最妙之处,在心上。心处了凡,处处不凡。一旦在心上了凡,而又不脱离世间,则作为一个官员,其内心、家庭、学习、为文、治政,处处是了处。
所以,这本书以此为一个因由,把了凡为官系统归纳为“五风十论”,包括他的自律、家风、学风、文风和政风。
近年来,中央大力提倡领导干部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习总书记在2013年到山东曲阜,包括2014年肯定贵州孔学堂的工作,2014年在第五届国际儒学联合会上,他对儒家都有新的评价,认为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我们经济发展之后大家可能都普遍感觉到,整个物质文明高度发展之后,人心、精神这个层面上有很多问题。我认为,造成这样的原因固然有各种各样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但有一点,对于中国自身的某种传统的割裂,无疑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治理过程中,所有的官员实际上都是知识分子。官员自身既是官员,也是学者。官员的学习是终身的。比如宋朝的寇准曾经做过宰相,有一个成语叫“不学无术”,就是讲的寇准。据说他19岁已经通了《春秋三传》,已经可以对《春秋》做出系统的训诂和解释。但是大家还是觉得他学问不够。可见中国传统的官员,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我们现在的官员体系里,官员的人文素养缺乏整套的体系。但是在中国传统的结构里面,修身正心的体系,是主流的体系。所以《了凡四训》里面系统地讲了了凡从出生到成长的因由。本书想从了凡的为官之道、从政之道来看了凡的实践主张,以期给我们当下如何为政,提供一个传统优秀官员的借鉴。
如果说《了凡四训》更多从理上揭示了一个人从内心所谓的悟道,他证到了人生的价值,证得了到底该怎么去做事情,怎么去做善事,或者怎么去为官,怎么去做丈夫,怎么去做儿子这样一个典范。那么他在内心完成了这些论证之后,他在实践上又是怎么做的?这就体现在了凡更丰富的文本《袁了凡文集》里。
我为了整理了凡先生为政的五风十论,把《袁了凡文集》又从头到尾梳理了一遍,从《宝坻政书》里选了5篇,其他的五篇是从前后的整个文集体系里挑出来的,共10篇文章,来作为我们本书的主题。所以《了凡四训》是理论,《了凡处》是实践认知,彼此是实和理的关系,是理论和实践的对应。
@@@第一章 五风于为政,彰彰以备
天津宝坻是了凡为政实践的主要地方。我们为什么要从五风这五个方面分十论来分析了凡为政?五风也是近些年来中央所提倡的,包括2013年习总书记提出要改文风。习近平担任总书记后讲话的时候,大家可能印象深刻,他到一个博物馆去,第一次没有用稿子来讲话。随后不久,李克强总理开会时说,今天你们不要念稿子,都直接说。后来《人民日报》还约我写了篇文章,叫《改文风与实干》。我认为,一个人的文风与他的实干密切相关,越实干就越有东西。家风也是。所以,自律、家风,还有学风、文风、政风,都是近年来官员要学习与改进的领域。我根据这五风,整理和分析了了凡对这五风的十论。
首先,自律是基础,借此成风可保长久。自律是一个基础,也是一个安全的保障。这些年以来,我们看到整个的行政体系里,局级以上干部处理了多少人?有的人开始感觉到为官不安全。到底什么是最安全的东西?我在贵州孔学堂讲了一课,讲《孟子》与修身,后来他们在报纸上报道的标题就是《刘伟见教授说修身是最大的安全》。我一直倡导这个观点。
怎么能让自己真正的安全,长久地走下去?自律是一个基础,以此成风可保长久,让你真正能够走远,或者我们说可以安全着陆。同时,你还能留下一些正身佳话,能够有些作为,那就更好了。
人是很难管住自己的,所以要自律。梁漱溟先生有一句话:深入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有办法,这是我们中国最大的学问,也是西方人所不了解的。拿破仑也讲过,你可以征服整个世界,但你未必能征服自己。所以中国传统的治道体系里非常强调自律体系,提倡克己复礼。克己,就是要克制自己,“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意思就是从皇帝到老百姓都要修身。复礼,最初的意思不是复兴周礼,而是克制自己,让自己回到礼的状态。因为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也就是没有礼,寸步难行。
所以中国的文化里不相信什么胜者为王,而相信每天修身。深入研究你会发现,中国的哲学史很有意思,判断人到底是善还是恶,走过了一个长长的认识过程。最早的时候《易经》里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这个“善”并没有伦理的观念,不是对错的问题,这个“善”是指把这个事促成了,是一个自然的因素。后来发展到孔孟,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我们人生下来之后都是善良的,只不过是习俗的变化把我们变坏了。尤其以孟子的性善论为代表。后来荀子发现不对,荀子说,孩子刚生下来本来最爱母亲,可是如果孩子饿了母亲没喂吃的,婴儿会用手去抓母亲,所以人性是很恶的。人性是要防范的。“化性起伪”。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学术史上一直在探讨。后来有董仲舒、韩愈的观点,到宋朝达到一个高峰,认为人身上既有天地所赋予的善性,又有生下来之后五行阴阳所赋的气质之性。
天赋之性和气质之性。你看一垄地里的西红柿,有的西红柿长得很浑圆,有些就长得歪歪扭扭的。为什么呢,都是西红柿啊?因为他们的阴阳五行、包括所处的地理条件、光照等不一样,这就叫气质之性。天赋之性就是都是西红柿。
到后来王夫之认为,性是日生日成的。不存在天生的圣人,也不存在天生的小人。可能这一时刻你是君子,下一时刻就是小人。所以性是日生日成,随时在变化中。春秋时期的蘧伯玉讲,“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可能大家也有这种体验,现在50岁了,回头看49岁,会觉得那个时候有好多错误,好多事情好像办得不对。所以到王夫之的性的日生日成说,中国哲学已经完成了对人性的一个基本判断。没有天生的好人,也没有天生的坏人。天子也要修身。所以自律就是修身的基础。只有修身才能真正带给我们长远。《了凡四训》里也讲过这个东西。不靠天不靠地,靠的就是此心。
《礼记》上说,“临难勿苟免”。在国家大难面前你不临难,一听说有危险就赶紧往后跑,说“哟,不行不行我干不了这事儿”。或者别人把钱塞在一个信封里给你,你看了高兴就拿起来,不加思索就装进口袋里。这就太危险了。我想说的就是,我们有了经典的训练,我们真正领悟了传统的古人的精髓,有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然后才能真正形成一个自律的体系。你有了自律的体系、自我情绪控制的体系,你就有一个智慧的觉照能够打开。打开了之后你就能够“临难勿苟免,临财勿苟得”,保证你的安全,就能够使你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
我们在一个体系里,你都不知道你什么时候一句话、一个行为,就在某个领导的头脑中留下了一个很深的印象,他一辈子就用这个印象来看你。如果你长期在他手底下干,你可能永远得不到机会。所以孔子讲过,不学礼无以立。不懂得礼节,不懂得真正的道理、天理、人性之理,你就没有办法站立,没办法保证自己的安全。所以首先讲了凡的自律。
我挑了两篇文章。一篇是了凡的《自治书》,教我们在日常为官的过程中,怎么自律?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诱惑和欲望,如何调理自己?另一篇是关于怎么养自己。我们今天很多的人之所以出现很大的问题,就是不懂得先养自己,培本固元,养自身正气。从个人层面上,如果不去思考那些规范、党的纪律章程是给自己一个调理的话,那么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这些规范其实在养自己。一个没有办法养自己的人,是没有办法自律的。这看上去是一个悖论。养自己是让自己很舒服,律自己是自己规范自己。而实际上怎么去养自己,了凡有套体系。他论述了古往今来,一个人只有养好自己的精气神,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只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才能去做正确的事情,不会被各种歪风邪气带走。这就很奇怪。今年我过年回老家,我有个同学,说她的女儿今年高二,从早上8点就开始读书。到晚上12点还在做题,很疲倦,但成绩一般。后来我就跟她讲了了凡如何养己。
人一辈子成功与否,看上去好像取决于你的级别、财富、身份、地位,其实不然,取决于你的精气神。一个精气神好的人,才能真正走得长远。所以了凡讲过“完精神以备大用”。精神足了才能够真正为国家所用,为自己所用,你才能够做出正确的事情。了凡说,一个人如果过多沉溺于性欲的话,他一定是肾虚。越肾虚的人越沉溺于性欲,沉溺于男女之事导致的亏空会在身体上提醒自己。
所以在整个自律体系中,我挑了两篇文章。一篇是怎么治理好自己、控制好自己,另外一篇是如何养好自己,怎么养精气神?这两个方面一结合,自律体系就形成了。
其次,家风是保证,家齐而后国治。很多时候,包括很多腐败分子的案件,会发现家庭是一个很大的因素。比如有的就是官员的爱人背地里收受了几千万的贿赂。在韩非子那里,专门把老婆父亲看成一个人为政的头号敌人,列入八奸之一。法家对从政这个体系,有一整套特别严格的规范体系。他觉得父亲可能会干扰你,让你帮着叔叔的儿子去升个什么官、提个一定级别的干部。你的老婆或者是你身边的人,经常在身边说一些东西,你耳根子一软就听她(他)的了。所以法家列了很多人,包括秘书。法家认为秘书是最要防范的,不能轻信秘书。
在家风里,了凡怎么治家?他自己是个进士。过去中了进士不得了,是鲤鱼跳龙门,是登第,从而改变命运。比如范进中举。后来他儿子也是进士,他的表哥和表哥的儿子都是进士。袁黄曾经编过一本怎么去考试的书,叫《群书备考》,影响了家乡当地的考试。在天津宝坻这个地方,袁黄到任后发现当地居然五年没有人考上举人。他亲自去教士子们读书,当年就有中举的。所以从第二个层次来说,家风是保证。家风里我挑了两篇文章。一篇是立志,一篇是处众。
我认为一个家风里首先你要教你的孩子。教什么?这里我挑了两篇文章。一篇是立志方面的。一个没有志向的孩子,能力养得再足也不行。我上次在北京讲《孔子圣迹图》,我有个学生总结了一句话我觉得挺好。他说,我听老师讲《孔子圣迹图》之后,我得到一个体悟是,我们培养孩子是把他技能培养好、本事培养好,但如何呈现他的本事,这个更重要。我们现在所有的教育,包括钢琴、演讲或者写作文,培养了种种的好才,但事实上如何呈现这种好才,是更大的智慧。我们经常见到一些很有能力的人,但是却让我们觉得很讨厌。一个很有才干的人在一个群体里得不到重用,为什么?他不知道怎么呈现自己。他应当说的时候不说,不该他说的时候他说了,让领导很烦。所以立志是知道如何正确地呈现自己。另一篇是处众,如何跟别人相处。这是家风方面我挑的两篇文章。
第三,学风是保养,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学风,我也挑了两篇文章。一个人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了凡有一个论述体系。到底什么样的学习才是一个有效性的学习?
领导干部如何学习治政?如果不能通过从政的经验弥补和作为调整的话,在传统社会,那就只有通过读圣贤书。因为中国有一套体系蕴含在四书五经里,它是无数的先人经过各种各样复杂的政治斗争、各种各样的历史变迁总结和提炼出来的,是为官为人的基本道理。你较早地去涉猎这些东西、掌握这些东西,你就能少走弯路,真正健康发展。毕竟人的精力有限,一生能穿的衣服有多少?你睡也只不过是一个床榻,吃饱不过就是一个胃,你经历了那么多职务也就是几十年。但为什么有些人年纪轻轻就胸怀大志,就能够把事情办得很好?就是通透了我们中国传统的一套训练体系。我们中央国家机关有一个副部长,有一次他作报告,我当时就觉得这个人说话,包括里里外外有点与众不同的地方。后来他果然在报告中讲到一个点,他说他小时候就读《史记》,所以到中央国家机关工作之后,他看到领导同事的一举一动,一举手一投足,他就知道他们在想什么。
所以学习很重要,学风尤其重要。习总书记曾经说,领导干部应该学点历史。后来《人民日报》约我写了一篇文章叫《领导干部的历史素养》,我在其中写道,你真正地通历史,你才能看到各种变化。恩格斯讲过,一个不懂得历史的人永远是个小孩子。因为我们一生的精力有限,你看到的事情、经历的斗争都太有限了,但读历史能够让你感同身受,能够让你看到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以及传统的、更为复杂的东西。东升西落,永远是同一个太阳。人性有规律,政治也有规律。从历史里能够悟到这些东西。
说到四书五经,古人说六经皆史,经史合参。我们要做一个合格的青年干部,就要这样去学,要读经典。经典里面给了你真正的做事情的一个把握,历史是告诉你一个做事情的教训。把历史的教训和真正掌握的技能结合起来,合在一起参,基本上能够打开一个人的智慧。打开这个智慧之后,有些违规的事情你就不会轻易去做。这就是自律。
第四,文风验实干,提倡实学。我们平常写文章和表达,怎么将实和干结合起来?改革开发以来,正是实干精神使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不容乐观的是我们的文风与世风仍然存在着“假大空”。
“假大空”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某些领导干部内心的空虚。这种空虚既有社会层面的共性,也与领导干部对某种已经适用的文风很安适有关。“讲话有秘书写”,躲在通用的文风里可以掩饰自己的苍白。笔者以为,文风的改造到了必改不可的时候,理由有三:
首先,时代到了抛开单向度的经济发展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有品质有生机有内容的文风。一种文风适宜一个时代,但文风也有需要自觉改造流弊的时候,楚辞汉赋最先是积极的,但后来也有流弊。时代进步需要文风改造。杜甫诗“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强调的就是文风问题关乎当代与后世。深入分析会发现,文风的掩饰就在于干得少要说得多。文风的程式化或套路化是工作思路僵化的表现。
其次,人民生活的多样化需要。改革开放的特殊性实践需要冲破程式化的文风。在精神指导上要有创新。有创新就体现在新风上。现实总是变化的,新的实践与现实需要新的人文指引。人文自新需要新的文化实践形式、新的文化体裁、新的文风与作风。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都是时代的人文特质。中华经济腾飞,是民族奋斗的结果,盛世文化绝不是经济发展的文化,如贞观之治不仅是经济发达,而且其书法、诗歌、宗教、经书都是文化之盛。我们现在就要意识到经济发展了,文化的滋养没有形成,文化的作用亟待发挥。要找对着力点。
再次,从一个大国到强国需要文化的生命与自觉。改文风关涉价值观。从领导干部来说,要参透为官的本质,找到价值依归,内化价值指引。现在有的干部要么没有人文素养,要么以文化作为装点手段,文化走偏了,将书法茶道视为有文化。没有认识到文化可以滋养人心,可以坚定价值观。
这是一个时代转折的诉求。
第五,政风惠民众,修齐治平。政风里也选了两篇文章。一篇是《睦僚书》,用今天话语来说就是怎么带好队伍。带好队伍是领导干部为官治政必须要过的一关。我曾经二十八九岁就做中央部委的出版社社长,做了十几年一把手。我经常讲,年轻干部尤其是提拔比较快的干部,其实更危险。因为尚有很多的私心,过早的到达一个较高的职位,又没有过多的经验做支撑。过于想干事,急着干事,容易忽略程序,更容易忽略人。我还总结过一点,就是青年干部其实觉得很孤独,因为年纪轻轻提到了很高的位置,穿衣服、言行不能像小孩子一样,但心里的年轻是盖不过去的,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的某种错位。如我做社长的时候,我的同学还在做编辑,层级差了五个层次以上,他们没法跟你对话。所以技术和能力过关,不一定能带好队伍。只有在现实的历练中补好这一课。《睦僚书》就是一种很好的参照和启发。政风挑的另一篇就是作为一个县委书记、一个地方基层官员,怎么把一个县治理好的精髓所在。后面会详论,此处不赘。
@@@第二章 十论见体用
一、十论文章挑选以心性修养为基础
我挑选的十篇文章,做了一个结构,拢成了“十论”。这实际上是以心性体系为基础而贯穿的。我们现在干部教育体系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没有触及到心。现在中央也开始提这个问题了。过去我们老的思想政治工作叫触及灵魂,就是回到心上。那年拍《王阳明传奇》,我是这部电视剧的总顾问,我就跟着剧组到贵州去考察了。了凡跟王阳明是有渊源的,王阳明的学生王畿,这个人很喜欢了凡。所以我们说王阳明的心学,实际上跟了凡的学问有内在的渊源。本来我想说了凡的从政心学,实际上也是这个体系。大家通过我们这两天的学习,你们会慢慢进入一种状态,你们会密切观察到,如何通过我们日常复杂的事情、繁杂的政务,把它跟内心结合起来,而把看上去很繁杂的事情变成快乐的事情。所谓“案牍纷纷,莫非妙境”,真能参透这几个字,就能真正在人生的道路上,尤其是在做官员的道路上了凡。只有了凡的人,才能说出这句话。
“案牍纷纷,莫非妙境”,就是说处理不完的事、处理不完的公文、各种各样的繁杂的事情,其实都是滋养你的,都是妙境,就看你会不会与事相处。了凡学问的重心也就在于此,就是打开你的心智和心性。
中国的学问百年以来所中断的一个重大的学问就是心性之学。孔孟的心学,到王阳明一直传下来。心性是怎么回事儿?就是你的生命,也就是人的生命如何打开,打开自己的智慧。智慧打开了,我们再去做事情也好,做官、做文章也好,才能够把事情做得很顺。30年来,人们更多地追求的是外在的标签——成家立业。其实这套体系古人叫做新民体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新民体系是外面的标签化的东西,而没有照顾到内在。这个体系也有一个完成的过程,如果没有完成是很痛苦的。
王阳明早年走的道路跟我们今天一样,都是追逐外在的名利。写诗写词骑马射箭、考状元,种种无非功名利禄之事。他34岁时,“哗”的一个大浪打上来,造成巨大打击之后,一转身才发现,要料理好自己的内在,才是最重要的。了凡也说,早年的时候被人算到命中没有儿子而非常苦恼。官也这样,基本上是被外在的体系控制着、带着走,没有回到正心诚意的内在上来做事情。亘古而来一直如此,今后也是如此。这是中国学问的基本层面。你们懂得了这个东西,教会了孩子和自己,怎么在做事情之前,怎么在建功立业之前,完成心性的调理。我们借着学了凡,我会把了凡背后的东西结合起来做一个映射。至于你能够领悟多少,就在乎个人了。这是第一点。
二、能干事,真干事,干实事,干好事,干成事
怎么具有干事的能力,而且是真干?我们现在很多人是假干事,未必是真正的去干。了凡一来到天津这个地界,下车伊始就做了一个惊天动地的事儿,一般官员不敢干的事儿:走乡访里把宝坻的老村民们都叫拢来,问他们你们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最难解决的事情是什么?大家都说皇上爱吃银鱼、海鲜,都是从宝坻这个地方采购、运过去的。但是这个地方运到北京460公里,如果直接从天津的海港采,200公里就够了。而且后来变成了虚文,成了派银两,如果当地没有银两就让当地捐银两,成为老百姓一个很大的负担。了凡当时就给皇上打报告,要免掉这个事,别让老百姓再付出了。
你们想想,这是“忤龙颜”啊,一般人溜须拍马还来不及呢。而现在有的地方官上任伊始,想做的事情是让上面开心。据说某官员到地方任职之后,首先给上边领导们拉了一卡车的东西来,当地的土特产,一家分送一点。一卡车是什么概念?烟酒各种土特产,想让大领导们高兴啊。“这小子会来事儿。”了凡呢,一来先把皇帝的福利给减了,那么不懂事。可了凡就做了这个事。你们敢做这个事吗?在今天来说,在干事与守规矩,以及获得上级领导的认可,这几者之间到底如何把握好一个度?学完了凡就都会了。
但是要注意,了凡不是一个莽撞的人,不是为了显示自己很清高就一味这么去做,他还是很会当官的。他也有当官的一些技巧,既要保护自己,又要干实事,把事干到实处。了凡一到这个地方,宝坻的哪块土地肥,哪块土地瘦,哪儿适合种什么,他研究得很透。他把天津和宝坻周围的几条河都走了一遍。他也是水利专家、河道专家。他干实事、干好事,他做的好事不计其数。
三、践行圣人经典,做天下之良牧
圣人经典是体,做天下良牧是用,体用一如。我选的这10篇文章,基本上都是从体和用的角度给大家选的。一是要理论上认识清楚,一是要在实际上有办法,干实事。听说,天津目前还有30万的贡米田没怎么被破坏。了凡“南稻北移”,就是把南方种植水稻的方法移到北方来,都是干成的事儿。了凡的一生这种事情特别多,也留下过很多仁政的佳话,所以被人称为“天下之良牧”。
了凡来到宝坻后发现,宝坻衙门给犯人戴的关卡,就是上刑的刑具过重。当时的律例规定,不能超过20斤,而当地的刑具却重达八九十斤。了凡是很体贴民情的,他知道,把人一抓来,戴上这过重的夹板,人一痛苦就屈打成招了。所以,了凡不允许官员直接到乡里去办案,他是通过当地百姓的里正、乡保,通过这个体系来协调事情,不轻易派人去抓人。他有很多这样的故事。他把百八十斤的刑具,一律改成了20斤。那么多余的东西不是要扔掉吗?扔在地里面,当柴劈。很奇怪,一两个月之后,扔掉的这些刑具、被劈开的刑具,长了两朵灵芝。木柴上长灵芝很少见。一朵长在地上,一朵长在刑具上。而且是五色纷然,很好看。当时引起了轰动,有个人写了首诗,大概前两句叫“使人愁绝处,今日得春生”。大意是,过去的刑具是使人忧愁要命的地方,而今天却像春天焕发了生机,长出灵芝来了。看到这个事情我特别感动,一个人当官能仁德如此,难怪宝坻百姓,于今念其德行。
@@@第三章 了凡五风十论的意义
首先,了凡的从政实践,我们领导干部学了凡为政,能够在里面看到一些东西,学到一些东西。中国的治政思想非常之丰富,古人称好的官吏为“循吏”。了凡为什么被称为天下良牧?他是无数受儒家思想影响而守身又正的传统官员的代表。当年范仲淹题颂狄仁杰说,“云山苍苍,云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我每读此句,心向往之。古人以红尘为修身之所,能够在大浪中保持澡雪精神,让人每每心生敬仰。
其次,儒家的实学传统,助益官德干实事。儒家的体系里有一个实学体系,就是扎扎实实干事情、不虚伪。现在对儒家的误读甚多。实际上,无论孔孟,都是直承三王而下。他们的学问是学能致用的,而且能够经世济民。只是清代以来,特别近代的民族之元气有所中断,读书人在考据词章之间疏于义理,致使伟人渐少。但清初之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于中华学术存其大体,逮至曾国藩还有圣人行迹,遂启汉人振兴之决心。但后来学术凋零,文脉又断。使实学淹没,遂使人以为儒学不能事功,何其谬哉!我们从了凡的实践中,当能窥实学之一貌。
第三个是为政的心学,一切世法不离实理。这句话特别好。大家知道了凡这个人悟道之后,他可以离开红尘去做高人。你们读过《了凡四训》的人,都能感觉他里面的义理很好。三天中我把了凡的义理精微、修行层面的东西都讲出来了。有人只是做了一些名相的解释,没有把他具体的修行路径,即到底怎么了凡讲出来。
了凡的很多东西是可以变成方法和工具的。我这里也是把很多东西变成方法和工具,有实操性。在《袁了凡文集》序言里,第一句话就讲,了凡当年其实是已经到了相当高的境界,可以超离尘世了。但是他悟了大道之后,“一切世法不离实理”,原来在尘世中的一切,跟大道不相违背,就是他的为政心学。这个是最灵魂的东西。原来一切世间的东西没有离开大道,不要离开事情去求大道。我讲课向来都是这样,要把真正的东西剥离开来,透进去,让大家慢慢去体会。
所以我说“红尘大浪真战场”,这是我总结了凡的一句话。在红尘大浪里,在真正为官实践里,那是真正的战场。战士只有在战场上才能显现出真本事。在家里闭户谈兵,有什么本事?你们学完了凡的五风十论之后,如果我们在做具体的实际工作时有些改变,尤其是了凡的一些精髓的东西你能领悟的话,那你才是真正学到了。身在公门好修行,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成就自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