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处世之道-经世致用,现代管理之道(5)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易经》上孔子说:“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居安思危对于现代社会更是一个大问题。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浩劫使我国政府和人们惊醒,看到对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性。政府公共危机是指在政府管理国家事务中,突然发生的如地震、流行病、经济波动、恐怖活动等对社会公共生活与社会秩序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件。在危机发生越来越频繁的今天,一个国家要减少危机的发生,降低危机的损失,提高政府应对危机的效率,必须建立系统的危机管理机制。系统的危机管理包括危机的预防与应对。有效的危机管理机制,能够将政府的危机管理纳人一个有序、规范、条理的轨道中,保证政府在危机发生时能在最短时间内有效调动社会资源,将危机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始终贯穿于人类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在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不断应对并战胜各种挑战和危机的历史。做好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思想准备、组织准备、物质和技术准备,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不断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人民群众就一定能够享受更加幸福的生活,我们的社会也一定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现代社会,企业处在变化纷繁复杂且日新月异的生活环境之中,商品经济社会趋向成熟,消费结构大大改善,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必然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更要应付各种突如其来的危机,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忽视潜在的危机或不能对危机采取有效的措施,都将对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甚至使企业衰败,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防微杜渐”之说,所以,对危机的应对与管理、对危机的处理后果,都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企业形象的塑造和维护,因此企业必须认真研究自身面对的各种危机,灵活运用公共关系的危机管理职能,以使企业积极应对各种危机。

    美国强生公司因成功处理泰诺药片中毒事件蠃得了公众和舆论的广泛同情,在危机管理历史中被传为佳话。1982年9月,美国芝加哥地区发生有人服用含氰化物的泰诺药片中毒死亡的严重事故,一开始死亡人数只有3人,后来却传说全美各地死亡人数高达250人。其影响迅速扩散到全国各地,调查显示有94%的消费者知道泰诺中毒事件。

    事件发生后,在首席执行官吉姆·博克(Jim Burke)的领导下,强生公司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首先,强生公司立即抽调大批人马对所有药片进行检验。经过公司各部门的联合调查,在全部800万片药剂的检验中,发现所有受污染的药片只源于一批药,总计不超过75片,并且全部在芝加哥地区,不会对全美其它地区有丝毫影响,而最终的死亡人数也确定为7人,但强生公司仍然按照公司最高危机方案原则,即“在遇到危机时,公司应首先考虑公众和消费者利益”,不惜花巨资在最短时间内向各大药店收回了所有的数百万瓶这种药,并花50万美元向有关的医生、医院和经销商发出警报。

    对此《华尔街日报》报道说:“强生公司选择了一种自己承担巨大损失而使他人免受伤害的做法。如果昧着良心干,强生将会遇到很大的麻烦。”泰诺案例成功的关键是因为强生公司有一个“做最坏打算的危机管理方案”。该计划的重点是首先考虑公众和消费者利益,这一信条最终拯救了强生公司的信誉。

    事故发生前,泰诺在美国成人止痛药市场中占有35%的份额,年销售额高达4.5亿美元,占强生公司总利润的15%。事故发生后,泰诺的市场份额曾一度下降。当强生公司得知事态已稳定,并且向药片投毒的疯子已被拘留时,并没有将产品马上投入市场。当时美国政府和芝加哥等地的地方政府正在制定新的药品安全法,要求药品生产企业采用“无污染包装”。强生公司看准了这一机会,立即率先回应新规定,结果在价值12亿美元的止痛片市场上挤走了它的竞争对手,仅用5个月的时间就夺回了原市场份额的70%。

    强生处理这一危机的作法成功地向公众传达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和认可。强生还因此获得了美国公关协会颁发的银钻奖。原本一场“灭顶之灾”竟然奇迹般的为强生迎来了更高的声誉,这归功于强生在危机管理中高超的技巧。

    预测在管理中的应用更是无处不在,没有预测可以说就没有管理,现在的管理理论都是建立在对未来的形式适当的预测基础上作出的,在政府管理中的预算规划和五年计划表现最为明显,在企业管理中预测也随处可见,市场调查、行业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无不体现预测思想,而战略规划、部门规划、生产规划则是其具体的体现。《孙子兵法》上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努力拓展知识,培养创新思维,从已有的事物中创造出新的事物。未来决定企业成败的不是资金,也不是资源,而是创新思维。只有不断创新,我们才能够永立于领先的地位,才能够成为成功者。

    身正令行,敢为表率,和谐共进之始

    【子曾经曰过】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智者感悟】

    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孔子说:“领导者自身行为正当,就是不下命令,事情也行得通;领导者自身行为不正当,虽然三令五申,下面的人也不会服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荀子形象地比喻道:君主就像测定时间的标杆,民众就像这标杆的影子;标杆正直,那么影子也就会正直。君主就像盛水的盘子,民众就像盘子里的水;盘子是圆形的,那么盘子里的水也成圆形。

    儒家所理解的“德治”,是要求管理者带头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以身作则,从而吸引被领导者上行下效、同心同德去实现管理的目标。因此,这是一种强调道德价值导向的管理方式。

    儒学也特别注重领导者的个人魅力和权威所起的重要作用,尤其是领导者对团队管理的表率作用。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即是说,只要领导者能做到廉洁奉公,遵纪守法,严于律己,不谋私利,就会产生很强的感召力和号召力,他的领导意图和主张就能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所以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相反,如果自己不正其身,不能自律,就没有威信和引导力,这就是“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领导者的个人魅力是通过领导者的素质表现出来的,它可以增强领导者的权威。领导者素质是指在先天禀赋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在领导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那些基础条件和内在要素的总和。

    现代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大致包括:1、政治素质:(1)要有理论功底(2)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3)要有顽强的进取心和坚韧性(4)民主性强,服务性好。2、知识结构:(1)理论知识(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3)掌握领导科学。(4)一定的专业知识。3、能力素质:(1)统帅全局的战略头脑(2)多谋善断的决策能力(3)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4)知人善任的组织才能。4、品德素质:(1)大公无私,不以权谋私(2)具有较强的原则性(3)敢于承担责任:(4)自尊而不自傲,忠诚而不屈从(5)遵纪守法,廉洁自律(6)忠实诚信。5、身体素质。其实对领导者所应具备的素质的探讨古已有之。《孙子兵法》上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诸葛亮兵法》上说:“夫将材有九。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知其饥寒,察其劳苦,此之谓仁将。事无苟免,不为利挠,有死之荣,无生之唇,此之谓义将。贵而不骄,胜而不恃,贤而能下,,刚而能忍,此之谓礼将。奇变莫测,动应多端,转祸为福,临危制胜,此之谓智将。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此之谓信将。足轻戎马,气盖千夫,善固疆场,长於剑戟,此之谓步将。登高履险,驰射如飞,进则先行,退则后殿,此之谓骑将。气凌三军,志轻强虏,怯于小战,勇于大敌,此之谓猛将。见贤若不及,从谏如顺流,宽而能刚,勇而多计,此之谓大将。”

    汉代名将李广,就是一个“身正令行”的典范。他历任七郡太守,前后四十余年,每次一得到朝廷的赏赐,立即分赏给其部下,同士卒一起吃喝。他带兵打仗,每次长途跋涉、口干舌燥之时,遇到水源,总是先让士卒喝。如果全部士卒没有饮够,他就决不进水;如果士卒不全部吃饱,他决不进食。再加上他平时对下属和蔼、宽厚、不苛求,所以士卒们都爱戴他,很乐意为他效劳。

    领导者的在管理中所体现的权威,一般有两部分,一部分来自领导者的个人魅力,一部分来自于职位所赋予它的权威,当然在古代领袖的权威还来自于对上天的崇拜、宗教信仰、世袭等传统性权威。领导个人的权威有时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甚至决定管理的成败。良好的个人魅力能对员工产生很强的吸引力,能让员工对你产生尊敬的。这才是一个领导者的个人魅力的体现,同时也是让员工在你的领导下努力工作,愿意在你的下面工作的一个因素。

    领导者要做到正身和自律,作风谦逊,增强自己的道德修养,要做道德高尚的人,要严格要求自己。意识到自己的义务和承担责任的意义,想尽一切办法,不惜一切付出,扮演好自己承担的脚色,管理好自己领导的机构;主动地、创造性地去实现自己的工作目标。正身的实质也就是自律,就是通过提高人的道德自觉来达到行为的自我控制。各级管理者的正身和自律,有着重要的先导和示范的作用。俗话说,“正人先正己”,“上梁不正下梁歪”,就是这个道理。正身和自律是一种自觉的道德行动,是“仁”的一种表现,它出自于人心灵的内在的规定性,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既然正身属于“仁”的范畴,它出自人的内在自觉,因此要求管理者“正己”而又“不求于人”(《中庸》),即端正自己的行为,而不苛求于人,这样就会减少上下左右的摩擦。正身有很大的感召力和示范力,所以,孟子说:“正己而物正者也。”(《孟子·尽心上》)管理者自己身正,起好表率模范作用,要求下级、被管理人员作什么事情,不需要作动员和说服,他们就有自觉性和主动性,就像“天不言,而万物化成”一样。所以,管理者的行为是否合符纪律和法制规范,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领导者要敢为天下先,身先士卒,用于做出表率,当仁不让。《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当仁”有两解:一为面临仁德;一为担当实现仁道之重任。朱熹注:“当仁,以仁为己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盖仁者,人所自有而自为之,非有争也,何逊之有?”(《论语集注》)说明了领导者的表率作用极端重要。领导者个人要有很强的魄力。所谓魄力,就是不怕揭伤疤,不怕揭丑,敢于直面企业残酷的现实,敢于揭露企业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