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处世之道-儒家思想的时代精神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历史发展中,儒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从汉代的经学到宋代的理学,儒学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完善,理学已经成为儒学发展的高峰。理学的核心思想是格物致知,修身求仁。格物致知的实质就是从客观事实出发,找到事务发展的规律,获取知识。修身实际上就是根据学习到的知识,知道自己怎么做是对社会最有益的,培养自己的道德,修正自己的行为,并努力去做一些事情,使社会更美好,更加符合仁的标准。这些观点无论是在古代和现代,都是有进步意义的。

    儒家文化的时代核心价值首先表现在个人道德的自我完善过程——修身,这是儒家文化留给我们最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爱人,儒家从来是主张让人幸福的,而不是苦难。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

    儒家以塑造人格为首要目的,而其起点与底蕴则是“修身”。修身是打开儒家思想与智慧的一把钥匙。修身向内则表现为成就圣人,向外则表现为成就王道!儒家经典《大学》一篇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句话意思是说,上至君王大臣,下至黎民百姓,一律以“修身为本”,人人重德向善,就会出现家庭和谐,民富国强,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这个涉及道德理想的宣言表达了儒家的一种信仰;而且它很自然地表达了如下一系列道德推论:“修身”被视为“齐家”的基础,“齐家”同样又成为“治国”的前提,而只有“治国”之后才可做到“平天下”。所以世人不论高低贵贱,都必将通过“修身”这种道德方面的努力,积极投入到“实现自我”这一人类的共同事业中去。

    道德作为人们的行为规范,要靠内心的自觉,不能靠外力的强制。这种自觉性是由于人们把道德规范化为内在的信念,因而能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听不到的时候,也能够自觉地遵守,不做违反道德要求的事情。由于道德规范已化为内在信念,就能从人们的一切言行中表现出来。不仅在公开的、大的事情上能按道德原则办事,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的时候,也能在各种细小问题上谨慎行事,不做违反道德原则的事情。按照这样的方法进行修养,就可以达到高尚的道德境界。儒家主张为人应该谨慎,在无人监督时切不可放松道德要求。儒家认为有德行的人应该在别人眼看不到的地方,也是谨慎检点;在别人耳听不到的地方,也是倍加小心。没有比在幽暗之中、细微之处更为显明的。所以一个人独处时更要小心翼翼地按道德规范行事,这是一个人修养的重要方面。

    “天人合一”、“中和”的和谐思想是儒家思想的另一个光辉命题。

    儒家思想以其对生活和生命的深刻认知,提出了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和人与自我关系的一系列方案。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儒家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相与为一;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提出了天下大同理想,主张民为邦本、以和为贵;在人与他人的关系上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处理与自我的的关系中提出修身诚意,主张慎独自省,格物正心。儒家思想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时展现出独特的甚至超越时空的智慧。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两层意思。关于天人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自然与社会的和谐思想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提供了理论基础。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中庸”也称“中和”、“中道”,都是同样的意思,即“和而不同”与“过犹不及”。

    孔子在认识人与人关系是以仁为标准提出“仁者爱人”模式,其基本要求是(1)“己所不欲勿施与人”(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仁进行经验规定。这种人—人模式其公式为推己及人。这里暗含人我和谐共存,既有厚德载物的崇高精神,又有自强不息的实践品质。

    孔子将“爱”引入人与人之间关系模式,表达了中国人的独特智慧:(1)“仁者爱人”这一道德政治命令使人们生活在温情的家国天下之中,不致产生孤立,飘零的失落之感。(2),表达对传统的热爱,对过去的尊重,从而流露出民族精神的历史厚重感。孔子对周礼的崇拜,对父子之爱,对孝道的颂扬则直接体现了祖先崇拜。(3)由爱人爱家而爱国爱天下,而爱宇宙万物,达致天人合一,人与人相亲相爱,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是一种贬抑理性的直觉思维与智慧。

    孟子性善论下的人与人关系。孟子阐发孔子“仁者爱人”思想,倡“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梁惠王·上》)“仁者无不爱”(《孟子·尽心上》)并用人性论为“仁”学夯实基础,为儒学注入本体论因素。孟子主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公孙丑下》)“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恻隐之心”。《孟子·公孙丑上》,用性善论为“人皆可为尧舜”提供主观上的可能性,为“内圣”的王道观打下基础。这些理论是现代人所应重视的,有人可能认为这种理论不切实际甚至虚伪,对人性抱有怀疑态度,这可以理解,但是我们这个社会现在所处的阶段缺的正是这样样一种博爱、爱人的精神,缺的正是这种凛然浩气,每个人只生活在个人自己所铸造的与他人毫不联系的铁牢中,城市化是人们的物理距离进了,而心理上的距离却远了,我们周围全是陌生人,我们相互漠视,我们的生活单调、平板、没有激情!这些都是因为我们再也没有一颗赤子之心、恻隐之心,不会用爱去感动他人,他人也不会对我们施与任何爱心与恩惠!如果我们能仔细体悟与实践儒家智慧,我们会逐渐找回失去的爱心与激情,用博爱之情燃烧掉现代化给我们的心灵与生活带来的创伤!

    儒家思想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因为儒家思想是现实的,它提倡的研究社会,按照社会道义的要求做人做事。两千年的儒家社会传统,儒家思想已经深入我们生活的每一部分,即使是经过文革的批判,我们也会发现,儒家思想离我们并不遥远。

    儒学的时代核心精神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积极入世、兼容多元的开放精神;其次是变动不居、趋时更新的时代变道思维;最后是其下学上达的学问,生活的智慧。

    中国儒学的兼容包容与涵化整合,成就了儒家思想长久的生命力。儒家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都很丰厚、长远,而且它的魅力,它的价值也会得在将来社会的发展中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一个民族的繁荣昌盛也必然需要在积淀丰厚的民族文化的支撑。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儒家精神依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的民族精神元素,将不断的植根于世人的价值理念当中,永久的服务于社会进步和民族兴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