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首都南京的营造政治与现代想象-后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本书是在我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充实完成的,至今五年。回顾几年来的点点滴滴,我不仅体会到了科研探索的艰辛,也品尝了收获的喜悦。在专业上既体验了由“技法”到“思想”的转变,在人生意义的感悟上,也经历了一次痛并快乐的修炼。随着这本的出版,自己虽有如释重负之感,又恐有不尽而贻笑大方。所幸的是,我在思考和写作过程中有幸得到诸多师友的热诚相助,对于大家的无私帮助,我谨记于此,更将深铭于心。

    首先我要向我的导师朱庆葆教授表示感谢。求学中朱老师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方面都给予了我许多支持和帮助。从毕业论文的选题、框架结构、史料取舍乃至文字细节等方面,都给予了我悉心指导。先生教导我在做学问时要多读、多思,尽量运用新观点、新资料、新理论。特别是在我论文写作的中期,自感才思滞顿、行笔艰涩,幸得恩师及时点拨,方能醒酗灌顶、拨云见日。先生严谨的治学、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格、开阔的思路、随和的个性,以及儒雅的风范,是我景仰和追随的楷模。读书期间,我所收获的不仅是学问,更是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真谛。先生给予弟子的教诲和爱护,将铭记终生。

    我还要感谢崔之清教授、李玉教授、马俊亚教授、陆仰渊教授,他们在开题、答辩中所提出的许多真知灼见,厘清了我的写作思路。申晓云教授、经盛鸿教授、陈蕴茜教授在论文修改、论文评阅过程中提出了许多中肯、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求学期间,有幸聆听张宪文教授、李良玉教授、陈谦平教授、陈红民教授、张生教授、胡成教授、曹大臣教授、高华教授的教诲,受益匪浅。同学黄丽、吕晶、孙扬、伍小涛、许金华、陈国威、方勇、陈礼军、程宏亮、刘明周等对我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多有帮助。国家图书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档案馆、南京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历史系资料室等单位的老师为我收集资料时提供了大量帮助。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0级本科生张牧云同学在赴台交换期间亦曾代为查阅“国史馆”相关档案资料。在此一并致谢!

    毕业后我有幸任教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参加工作以来,学院领导、前辈、同事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帮助。学院浓厚的学术氛围、宽松的科研环境和良好的工作条件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成长。能够到这样一个充满宽容、理解、和谐的大家庭里工作,是人生的一个明智选择。

    最后,我要把我的这本书献给我的父母。谢谢他们三十多年来对我的抚育、关心和包容。由于平时事绪繁杂,很少问候父母,倒是他们常常来电叮嘱注意营养,不要过度操劳。每每想到这些,自觉不孝,但愿本书能让他们感到一丝宽慰。就权当通过这种中国人惯有的含蓄来感谢父母的爱罢。

    董佳

    2013年12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