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集传附录纂疏-诗卷第十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彤弓之什二之三

    彤弓弨尺昭反兮,受言藏之。我有嘉賓,中心貺叶虚王反之。鍾鼓既設,一朝饗叶虚良反之。

    賦也。彤弓,朱弓也。弨,弛貌。貺,與也。大飲賓曰饗。此天子燕有功諸侯而錫以弓矢之樂歌也。東萊呂氏曰:「『受言藏之』,言其重也。受弓人所獻[1],藏之王府,以待有功,不敢輕予人也。『中心貺之』,言其誠也。中心實欲貺之,非由外也。『一朝饗之』,言其速也。以王府寶藏之弓,一朝舉以畀人,未嘗有遲留顧惜之意也。後世視府藏為己私分,至有以武庫兵賜弄臣者,則與『受言藏之』者異矣。賞賜非出于利誘,則迫于事勢,至有朝賜鐵劵而暮屠戮者,則與『中心貺之』者異矣。屯膏吝賞,功臣解體,至有印刓而不忍予者,則與『一朝饗之』者異矣。」

    【纂疏】孔氏曰:「彤,赤也。漆以禦霜露,為色赤[2]。彤是赤,玈為黑[3]。赤者,周所尚,故賜弓赤一黑十,以赤為重耳。」王氏曰[4]:「《說文》:『弨,弓反也。』弓弛而體反也。」嚴氏曰:「賜弓不張。」孔氏曰:「饗者,烹太牢以飲賓。設牲俎豆[5],盛於食燕。《周語》曰:『王饗有體薦,燕有折俎。公當饗,卿當燕。』是禮盛也。」長樂劉氏曰:「行慶賞必與神人共之,故行饗禮於廟。」

    彤弓弨兮,受言載叶子利反之。我有嘉賓,中心喜叶去聲之。鍾鼓既設,一朝右音又,叶于記反之。

    賦也。載,抗之也。喜,樂也。右,勸也,尊也。

    【纂疏】鄭氏曰:「載,出載之車。」疊山謝氏曰:「古人以右為尊、為貴、為親,以左為卑、為賤、為疏。《左傳》曰:『天子所右,寡君亦右之,天子所左,寡君亦左之。』」一說:嚴氏曰:「右與宥、侑通,助也。《左》莊十八年:『王饗禮,命之宥。』注:『以幣帛助歡。』」

    彤弓弨兮,受言櫜古刀反,叶古號反之。我有嘉賓,中心好呼報反之。鍾鼓既設,一朝醻市由反,叶大到反之。

    賦也。櫜,韜。好,說。醻,報也。飲酒之禮,主人獻賓,賓酢主人,主人又酌自飲,而遂酌以飲賓,謂之醻。醻,猶厚也,勸也。

    【纂疏】《釋文》曰:「橐,弓衣。」孔氏曰:「王肅云:『醻,報功也。』」嚴氏曰[6]:「鄭以醻為酬。酢燕禮。饗禮為訓共儉,爵盈不飲,未必有酬酢也。」疊山謝氏曰:「飲酒之禮,主人酌賓曰獻,賓酌主人曰酢。一獻一酢,報施足矣。主人又酌賓謂之醻,所以見其意厚也。饗之未足而右之,右之未足而醻之,此亦中心喜好之實也。」

    《彤弓》三章,章六句。

    《春秋傳》:「甯武子曰:『諸侯敵王所愾,而獻其功。於是乎賜之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以覺報宴。』」注曰:「愾,恨怒也。覺,明也。謂諸侯有四夷之功,王賜之弓矢,又為歌《彤弓》,以明報功宴樂。」鄭氏曰:「凡諸侯,賜弓矢然後專征伐。」東萊呂氏曰:「所謂專征者,如四夷入邊,臣子篡弑,不容待報者。其它則九伐之法,乃大司馬所職,非諸侯所專也,與後世強臣拜表輒行者異矣。」

    【纂疏】陳氏曰:「《春秋》所載皆謂諸侯有功,則王賜之彤弓,以旌伐功而已。未曾謂既賜,然後得專征也。《王制》言『賜弓矢然後征』,蓋言天子命諸侯征伐,故賜弓矢以將王靈耳,安得有專征之言乎?鄭氏遽謂『賜弓矢然後得專征伐』,由漢而下,有無君之心者徼求弓矢之賜,脅諸侯而肆其奸者紛然,蓋康成啓之也。」

    菁菁子丁反者莪五何反,在彼中阿。既見君子,樂音洛且有儀叶五何反。

    興也。菁菁,盛貌。莪,羅蒿也。中阿,阿中也,大陵曰阿。君子,指賓客也。此亦燕飲賓客之詩。言菁菁者莪,則在彼中阿矣。既見君子,則我心喜樂而有禮儀矣。或曰:以「菁菁者莪」比君子容貌威儀之盛也。下章放此。

    【纂疏】陸氏曰:「莪,蘿蒿,生澤田漸洳之處,葉似邪蒿而細,科生,三月中[7],莖可生食,又可蒸食[8],味頗似蔞蒿。」東萊呂氏曰:「長育人才之道,固多術矣,而莫先於禮儀。禮儀者,內外兼養,非心過行,無所從入,此人材所以成也。」疊山謝氏曰:「聖人之道,峻極于天,可謂大矣。欲觀其道,特在於禮儀威儀之中耳。見君子而蒙教育,不惟有道之可樂。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皆為吾身之所有矣。」

    菁菁者莪,在彼中沚音止。既見君子,我心則喜。

    興也。中沚,沚中也。喜,樂也。

    菁菁者莪,在彼中陵。既見君子,錫我百朋。

    興也。中陵,陵中也。古者貨貝五貝為朋。錫我百朋者,見之而喜,如得重貨之多也。

    【纂疏】孔氏曰:「《漢·食貨志》以為大貝、壯貝[9]、幺貝、小貝、不成貝為五也。為朋者[10],謂小貝以上四種[11],各二貝為一朋,而不成者不為朋。鄭因經廣解之,言有五種之貝,貝中以相與為朋[12],非總五貝為一朋也。」

    汎汎芳劍反楊舟,載沉載浮。既見君子,我心則休。

    比也[13]。楊舟,楊木為舟也。載,則也。載沉載浮,猶言「載清載濁」、「載馳載驅」之類,以比未見君子而心不定也。休者,休休然,言安定也。

    【纂疏】疊山謝氏曰:「《書》曰『作德,心逸日休』,又曰『其心休休焉[14]』、『我心則休』者,其心休休然,歡樂而舒泰,又不止于喜樂也。」

    《菁菁者莪》四章,章四句。

    六月棲棲音西,戎車既飭音敕。四牡騤騤求龜反,載是常服叶蒲北反。玁狁孔熾尺志反,我是用急叶音棘。王于出征,以匡王國叶于逼反。

    賦也。六月,建未之月也。棲棲,猶皇皇,不安之貌。戎車,兵車也。飭,整也。騤騤,強貌。常服,戎事之常服,以韎韋為弁,又以為衣,而素裳白舄也。玁狁,即獫狁,北狄也。孔,甚。熾,盛。匡,正也。成康既没,周室寖衰,八世而厲王胡暴虐,周人逐之,出居于彘。玁狁內侵,逼近京邑。王崩,子宣王靖即位,命尹吉甫帥師伐之,有功而歸。詩人作歌以叙其事如此。《司馬法》:「冬夏不興師。」今乃六月而出師者,以玁狁甚熾,其事危急,故不得已而王命於是出征,以正王國也。

    【纂疏】濮氏曰:「詩言『四月惟夏,六月徂暑』,則為夏正可知。」鄭氏曰:「戎車有五。」「《周禮·車僕》:『掌戎路、廣車、闕車、苹車、輕車』是也。戎路,王在軍所乘。廣車,横陣之車。闕車,所用補闕之車。苹,猶屏也,所用對敵自蔽隱之車[15]。輕車,所用馳敵致師之車也[16]。」疊山謝氏曰:「『戎車』曰『既飭』,則車甲、器械、士卒、馬牛皆平時盡備,無一物不整齊矣。『四牡』曰『騤騤』,則戰馬皆平時閱習,無一馬不精強矣。曰『載是常服』,則車中常服皆平時製造[17],無一衣一裳不經檢點,今特載之車上而已矣。一章曰『戎車既飭,四牡騤騤』,二章曰『比物四驪,閑之維則』,三章曰『四牡修廣,其大有顒』,五章曰『戎車既安,如輊如軒。四牡既佶,既佶且閑』,西北平原廣野,舉目千里,利於車戰,故此詩以車馬為重。」

    比毗志反物四驪,閑之維則。維此六月,既成我服叶蒲北反。我服既成,于三十里。王于出征,以佐天子叶奬履反[18]。

    賦也。比物,齊其力也。凡大事:祭祀,朝覲,會同,毛馬而頒之;凡軍事,物馬而頒之。毛馬齊其色,物馬齊其力,吉事尚文,武事尚強也。則,法也。服,戎服也。三十里,一舍也。古者吉行日五十里,師行日三十里。既比其物而曰四驪,則其色又齊,可以見馬之有餘矣。閑習之而皆中法則,又可以見教之有素矣。於是此月之中即成我服,既成我服,即日引道,不徐不疾,盡舍而止,又見其應變之速,從事之敏,而不失其常度也。王命於此而出征,欲其有以敵王所愾而佐天子耳。

    四牡修廣,其大有顒玉容反。薄伐玁狁,以奏膚公。有嚴有翼,共音恭武之服叶蒲北反。共武之服,以定王國叶于逼反。

    賦也。修,長。廣,大也。顒,大貌。奏,薦。膚,大。公,功。嚴,威。翼,敬也。共,與供同。服,事也。言將帥皆嚴敬以恭武事也。

    【纂疏】呂氏曰:「上三章皆自治之備。」疊山謝氏曰:「薄伐者,叛則伐之,服則舍之,不窮征遠討也。為將必嚴,不嚴則軍心不齊;為帥必敬,不敬則軍事不整,故曰『有嚴有翼』。」

    玁狁匪茹如豫反,整居焦穫音護。侵鎬胡老反及方,至于涇陽。織音志文鳥章,白斾央央於良反。元戎十乘繩證反,以先啟行叶户郎反。

    賦也。茹,度。整,齊也。焦、穫、鎬、方,皆地名。焦,未詳所在。穫,郭璞以為瓠中,則今在耀州三原縣也。鎬,劉向以為千里之鎬,則非鎬京之鎬矣,亦未詳其所在也。方,疑即朔方也。涇陽,涇水之北,在豐鎬之西北。言其深入為寇也。織、幟字同。鳥章,鳥隼之章也。白斾,繼旐者也。央央,鮮明貌。元,大也。戎,戎車也,軍之前鋒也。啓,開;行,道也,猶言發程也。言玁狁不自度量,深入為寇如此。是以建此旌旗,選鋒鋭進,聲其罪而致討焉。直而壯,律而臧,有所不戰,戰必勝矣。

    【纂疏】毛氏曰:「焦穫,周地接玁狁者。」鄭氏曰:「鎬、方皆北方地名。」孔氏曰:「鳥隼之章,畫急疾之鳥隼以為章也。」東萊呂氏曰:「日月為常,交龍為旂之類,皆幟之文也。鳥章,特其一耳。」曹氏曰:「白,帛也。白旆以絳帛為旆也,以帛續旐末為燕尾,戰則旆之。」王氏曰:「軍前曰啓,後曰殿。元戎十乘,以先車行之前者,所謂選鋒也。《兵法》:『兵無選鋒曰北。』」疊山謝氏曰:「《兵法》所謂『堂堂之陣,正正之旗』也[19]。元戎十乘,以先啓行,其兵車可以摧鋒破陣,此《傳》所謂『先人有奪人之心』也[20]。」

    戎車既安叶於連反,如輊竹二反如軒。四牡既佶其乙反,既佶且閑叶胡田反。薄伐玁狁,至于大音泰原。文武吉甫,萬邦為憲叶許言反。

    賦也。輊,車之覆而前也。軒,車之却而後也。凡車從後視之如輊,從前視之如軒,然後適調也。佶,壯健貌。大原,地名,亦曰大鹵,今在大原府陽曲縣。至于大原,言逐出之而已,不窮追也。先王治戎狄之法如此。吉甫,尹吉甫,此時大將也。憲,法也。非文無以附衆,非武無以威敵,能文能武,則萬邦以之為法矣。

    【纂疏】東萊呂氏曰:「《漢書》馬援疏云:『居前不能令人輊,居後不能令人軒。』注:『言為人無所輕重也。』」疊山謝氏曰:「戎車既安矣,必曰『如輊如軒』,制度工巧則利於戰鬬也。四牡既強矣,必曰『既佶且閑』,教訓習熟則耐於馳驅也。『文武吉甫,萬邦為憲』,漢唐而下,縉紳、介胄分為兩途,愚儒、武夫各持一說,不知三代將帥必文武全才,可以為萬邦之法則者也。」一說:王氏曰:「《集傳》云:『太原,今太原陽曲。』炎切詳焦、穫、涇陽並在鎬京西北,而太原、陽曲乃在河東,玁狁犯鎬京西北之地,王師乃東行涉河,與敵人兩不相值,何緣可以驅之出境?炎深所未喻。」

    吉甫燕喜,既多受祉。來歸自鎬,我行永久叶舉里反。飲於鴆反御諸友叶羽已反,炰白交反鱉膾鯉。侯誰在矣?張仲孝友叶羽已反。

    賦也。祉,福。御,進。侯,維也。張仲,吉甫之友也。善父母曰孝,善兄弟曰友。此言吉甫燕飲喜樂,多受福祉。蓋以其歸自鎬而行永久也,是以飲酒進饌于朋友,而孝友之張仲在焉。言其所與宴者之賢,所以賢吉甫而善是燕也。

    【纂疏】鄭氏曰:「『吉甫燕喜,既多受祉』,天子以燕禮樂之,又多受賞賜也。」濮氏曰:「鱉,龜屬,俗呼圓魚。炰、燔、炙、烈皆火熟之名。膾,細切肉也。《語》:『膾不厭細』。」疊山謝氏曰:「孔明出師之際,必擇良實忠純、貞亮死節之臣以輔其君,顧其君諮諏善道,察納雅言,且曰:『討賊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責攸之、禕、允等,以彰其慢。』吉甫功成而歸,宣王安得不飲御諸友乎,宣王安得不歸功於張仲孝友乎?」

    《六月》六章,章八句。

    【纂疏】鄭《譜》曰:「《小雅·六月》之後皆謂之變雅。」《釋文》:「從《六月》至《無羊》十四篇,是宣王之變小雅。」

    薄言采芑音起,于彼新田,于此菑側其反畝叶每彼反。方叔涖音利止,其車三千,師干之試叶詩止反,下同。方叔率止,乘其四騏,四騏翼翼。路車有奭許力反,簟笰音弗魚服叶蒲北反,鉤膺鞗音條革叶訖力反。

    興也。芑,苦菜也,青白色,摘其葉有白汁出,肥可生食,亦可蒸為茹,即今苦蕒菜。宜馬食,軍行采之,人馬皆可食也。田一歲曰菑,二歲曰新田,三歲曰畬。方叔,宣王卿士,受命為將者也。涖,臨也。其車三千,法當用三十萬衆。蓋兵車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又二十五人將重車在後,凡百人也。然此亦極其盛而言,未必實有此數也。師,衆。干,扞也。試,肄習也,言衆且練也。率,總率之也。翼翼,順序貌。路車,戎路也。奭,赤貌。簟笰,以方文竹簟為車蔽也。鉤膺,馬婁頷有鈎,而在膺有樊有纓也。樊,馬大帶。纓,鞅也。鞗革,見《蓼蕭》篇。宣王之時,蠻荆背叛,王命方叔南征。軍行采芑而食,故賦其事以起興曰:薄言采芑,則于彼新田,于此菑畝矣。方叔涖止,則其車三千,師干之試矣。又遂言其車馬之美,以見軍容之盛也。

    【附錄】宣王南征荆蠻[21],想不甚費力,不曾大段戰鬬,故只盛稱其軍容之盛而已。時舉。

    【纂疏】孔氏曰:「菑,災。始災殺其草木。畬,和也,田舒緩也。」長樂劉氏曰:「干,楯。言楯則戈矛弧矢在其中。」蘇氏曰:「路車,金路也。奭,赤飾。」鄭氏曰:「魚服,矢服。」孔氏曰:「車上所有魚皮為矢服。」又曰:「巾車五路,惟金路有鉤,以金為之馬頷之飾也。在馬膺之飾,惟有樊纓,故引樊纓以解膺。」一說:王氏曰:「《爾雅》:『芑,白苗。』郭璞以為白粟。粟[22],毛於『豊水有芑』以為草,『維麋維芑』以為穀,『薄言采芑』以為菜。王以為皆穀。炎曰:采之田畝,為穀明矣,但穀不當言采,先儒疑之。炎按:五穀,稻、粟、菽、麥、麻。《詩》:『采菽采菽。』又曰:『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菽可言采,芑何為而不可言采哉?」

    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于此中鄉。方叔涖止,其車三千,旂旐央央。方叔率止,約軝祈支反錯衡叶户郎反[23],八鸞瑲瑲七羊反。服其命服,朱芾音弗斯皇,有瑲葱珩音衡,叶户郎反。

    興也。中鄉,民居,其田尤治。約,束。軝,轂也,以皮纏束兵車之轂而朱之也。錯,文也。鈴在鑣曰鸞,馬口兩旁各一,四馬故八也。瑲瑲,聲也。命服,天子所命之服也。朱芾,黄朱之芾也。皇,猶煌煌也。瑲,玉聲。葱,蒼色如葱者也。珩,佩首横玉也。禮:三命赤芾葱珩。

    【纂疏】鄭氏曰:「交龍為旂,龜蛇為旐。」董氏曰:「旂,諸侯所建諸臣之旗。旂為上,旐為下。」曹氏曰:「芾、佩非軍服,金路非戎車,和鸞非戎馬。所以然者,方叔克壯其猶,如吳起將戰不帶釰,諸葛武侯臨陣不親戎服,羊祜輕裘緩帶而盛著威名,杜預身不跨馬自能制勝,故詩人詠其車服之美而已。」

    鴥惟必反彼飛隼息允反,其飛戾天,亦集爰止。方叔涖止,其車三千,師干之試。方叔率止,鉦音征人伐鼓,陳師鞠居六反旅。顯允方叔,伐鼓淵淵叶於巾反,振旅闐闐徒顛反,叶徒鄰反。

    興也。隼,鷂屬,急疾之鳥也。戾,至。爰,於也。鉦,鐃也,鐲也。伐,擊也。鉦以靜之,鼓以動之,鉦鼓各有人,而言鉦人伐鼓,互文也。鞠,告也。二千五百人為師,五百人為旅,此言將戰,陳其師旅而誓告之也。陳師告旅,亦互文耳。淵淵,鼓聲平和,不暴怒也。謂戰時進士衆也。振,止。旅,衆也。言戰罷而止其衆以入也。《春秋傳》曰「出曰治兵,入曰振旅」是也。闐闐,亦鼓聲也,或曰盛貌。程子曰:「振旅亦以鼓行金止。」言隼飛戾天,而亦集於所止,以興師衆之盛,而進退有節,如下文所云也[24]。

    【纂疏】濮氏曰:「《周禮·鼓人》:『以金錞和鼓,以金鐲節鼓,以金鐃止鼓,以金鐸通鼓。』即無鉦名,則錞、鐲、鐃、鐸通謂之鉦,而和、節、止、通實用於鼓,故詩之言云然。」孔氏曰:「《說文》:『鉦,鐃也,似鈴,柄中上下通。』又云:『鐲,鉦也,鐃也。』則鐃、鐲俱得名鉦[25],故《鼓人》注云:『鐲,鉦也,形如小鍾。』鐲似小鍾,鐃似鈴,是有大小之異耳。」嚴氏曰:「方誓師伐鼓以往,即言振旅,蓋蠻夷望風畏服不待戰也。」

    蠢尺允反爾蠻荆,大邦為讎。方叔元老,克壯其猶。方叔率止,執訊音信獲醜叶尺由反。戎車嘽嘽吐丹反,嘽嘽焞焞吐雷反,如霆如雷。顯允方叔,征伐玁狁,蠻荆來威叶音隈。

    賦也。蠢者,動而無知之貌。蠻荆,荆州之蠻也。大邦,猶言中國也。元,大。猶,謀也。言方叔雖老,而謀則壯也。嘽嘽,衆也。焞焞,盛也。霆,疾雷也。方叔蓋嘗與於北伐之功者,是以蠻荆聞其名,而皆來畏服也。

    【纂疏】王氏曰:「『執訊獲醜』,見《出車》。前三章詳序其治兵,末章美其成功,出戰之事略而不言,蓋以宿將董大衆,荆人自服,不俟戰而後屈也。」濮氏曰:「細誦此二詩,乃知宣王北伐南征,未見其有赫赫功烈之可稱,此其所以不編之《大雅》而亦無美與刺歟?」疊山謝氏曰:「『顯允方叔』者,先王用人多取其顯允,顯則其心明白洞達,允則其心忠信誠慤,上不欺君,下不欺心,無一毫可疑。」

    《采芑》四章,章十二句。

    我車既攻,我馬既同。四牡龐龐鹿同反,駕言徂東。

    賦也。攻,堅。同,齊也。《傳》曰:「宗廟齊豪,尚純也;戎事齊力,尚強也;田獵齊足,尚疾也。」龐龐,充實也。東,東都洛邑也。周公相成王,營洛邑為東都,以朝諸侯。周室既衰,久廢其禮。至于宣王,內修政事,外攘夷狄,復文武之竟土。修車馬,備器械,復會諸侯於東都,因田獵而選車徒焉。故詩人作此以美之。首章汎言將往東都也。

    【附錄】時舉說《車攻》《吉日》二詩。先生曰:「好田獵之事,古人亦多刺之,然宣王之田乃是因此見得其車馬之盛、紀律之嚴,所以為中興之勢者在此。其所謂田,異乎尋常之田矣。」

    【纂疏】濮氏曰:「《序》云復古,而說者以復竟土、復會諸侯實之,令能外攘夷狄,可以見政事之修,舉不知前王廢墮者,今果能盡復矣乎?不然,則但會諸侯以田獵,便謂之復古,可乎?復文武竟土,在《大雅》召虎平淮夷之一役。今不修車馬[26],備器械,復會諸侯于東都,因田以講武,乃是後來事,不可便以為內修政事只此一端也。《春秋》書『成周宣榭火』,則實宣王講武東都之遺跡。」

    田車既好叶許厚反,四牡孔阜符有反。東有甫草叶此苟反,駕言行狩叶始九反。

    賦也。田車,田獵之車。好,善也。阜,盛大也。甫草,甫田也,後為鄭地,今開封府中牟縣西圃田澤是也。宣王之時未有鄭國,圃田屬東都畿內,故往田也。此章指言將往狩于圃田也。

    愚按:《集傳》本《鄭箋》,以甫草為圃田之草。甫音補,《毛詩》甫如字訓大也,并纂其說于後:「甫,大也。田者,大芟草以為防,或舍其中。褐纏旃以為門,裘纏質以為槸,間容握,驅而入,擊則不得入。左者之左,右者之右[27],然後焚而射焉。天子發然後諸侯發,諸侯發然後大夫、士發。天子發抗大綏,諸侯發抗小綏。獻禽於其下,故戰不出頃,田不出防,不逐奔走,古之道也。」孔疏云:「設防、立門,以織毛褐布纏通帛旃之竿,以為門兩傍,門南開,並為二門,用四旃四褐。以裘纏椹質為門中闑。闑,車軌之裏,两邊約車輪者也[28]。門之廣狭,兩軸頭去旃竿之間各容一握。握,人四指為四寸,是門廣於軸八寸也。入此門,當馳走而入,不得徐也。軸頭擊著門傍旃竿,則不得入。所以罰不一也[29]。以天子六軍,分為左右,令各在一方,屬左者之左門,屬右者之右門,不得越離部位。教戰畢,士卒出門,乃驅禽於防,焚草而射之。舉綏為表,因獻於下也[30]。戰場有頃數,戰者不出界[31]。」謾備參考。

    之子于苗叶音毛,選徒囂囂五刀反。建旐設旄,搏音博獸于敖。

    賦也。之子,有司也。苗,狩獵之通名也。選,數也。囂囂,聲衆盛也。數車徒者,其聲囂囂,則車徒之衆可知。且車徒不嘩,而惟數者有聲,又見其靜治也。敖,近滎陽,地名也。此章言至東都而選徒以獵也。

    【纂疏】毛氏曰:「夏獵曰苗。」孔氏曰:「時宣王為夏苗[32]。」旐旄,見《出車》。東萊呂氏曰:「敖,山名。晉師救鄭在敖、鄗之間。士季設七覆于敖前,則山下平曠可屯兵,翳薈可設伏。宣王往東都以會諸侯為主,因田獵以選車徒。而二章、三章言田獵者,有司先為戒具,以待會同畢而田獵也。」又曰:「所謂『東有甫草』,則敖地也。」

    駕彼四牡,四牡奕奕。赤芾金舄,會同有繹。

    賦也。奕奕,連絡布散之貌。赤芾,諸侯之服。金舄,赤舄而加金飾,亦諸侯之服也。時見曰會,殷見曰同。繹,陳列聨屬之貌也[33]。此章言諸侯來會朝於東都也。

    【纂疏】王氏曰:「諸侯、人君宜朱芾而赤芾者,會同故。出蒞其臣庶,則朱芾,君道也。故方叔受其命服則朱芾[34],會同于王則赤芾,臣道也。」孔氏曰:「《屨人》注:『舄有三等,赤舄為上,冕服之舄,下有白舄、黑舄。』此金舄即赤舄也,《箋》云:赤舄則所尊莫是過[35],故云『達屨』,言赤舄是屨之最上達者。此舄也,而曰屨,屨,舄通名。」又曰:「時見無常期。殷,衆也。」

    決拾既佽音次,與柴叶,弓矢既調讀如同,與同叶。射夫既同,助我舉柴子智反。

    賦也。決,以象骨為之,著於右手大指,所以鉤弦開體。拾,以皮為之,著於左臂以遂弦,故亦名遂。佽,比也。調,謂弓強弱與矢輕重相得也。射夫,蓋諸侯來會者。同,協也。柴,《說文》作,謂積禽也。使諸侯之人助而舉之,言獲多也。此章言既會同而田獵。

    【纂疏】嚴氏曰:「『決』即《衛·芄蘭》所謂『佩韘』也。」疊山謝氏曰:「弓既上弦,必審視之,端正則可用,微有偏斜,必加矯揉,此弓之調也。矢之輕重必視弓力之強弱,弓強而矢輕則不中,弓弱而矢重亦不中,此矢之調也。」

    四黄既駕,兩驂不猗於寄、於箇二反。不失其馳叶徒卧反,舍音捨矢如破彼寄、普過二反。

    賦也。猗,偏倚不正也。馳,馳驅之法也。舍矢如破,巧而力也。蘇氏曰:「不射善御者,詭遇則獲,不然不能也。今御者不失其馳驅之法,而射者舍矢如破,則可謂善射御矣。」此章言田獵而見其射御之善也。

    【纂疏】王氏曰:「『四牡』言力之強[36],『四黄』言色之純,『兩驂不猗』言御能正其馬,『不失其馳』言車行節而有法,『舍矢如破』言矢行巧而力也。」又曰:「四馬內有兩服,外有兩驂。」

    蕭蕭馬鳴,悠悠斾旌。徒御不驚,大庖蒲爻反不盈。

    賦也。蕭蕭、悠悠,皆閒暇之貌。徒,步卒也。御,車御也。驚,如《漢書》「夜,軍中驚」之驚。不驚,言比卒事,不喧嘩也。大庖,君庖也。不盈,言取之有度,不極欲也。蓋古者田獵獲禽,面傷不獻,踐毛不獻,不成禽不獻。擇取三等:自左膘而射之,達于右腢,為上殺,以為乾豆,奉宗廟;達右耳本者次之,以為賓客;射左髀達于右為下殺,以充君庖。每禽取三十焉,每等得十,其餘以與士大夫,習射于澤宫,中者取之,是以獲雖多而君庖不盈也。張子曰:「饌雖多而無餘者,均及於衆而有法耳。凡事有法,則何患乎不均也。」舊說:不驚,驚也。不盈,盈也。亦通。此章言其終事嚴而頒禽均也。

    【纂疏】《釋文》曰:「膘音縹,脅後髀前肉也。腢音愚,肩前。上殺中心,死疾,鮮潔也。」孔氏曰:「次之者,以其遠心,死稍遲,肉已微惡。髀,股外。音杳,水臁也,右,右脅髀[37],下殺,以其中脅,死最遲,肉又益惡。面傷謂當面射之。踐毛謂在傍而逆射之。不獻,嫌誅降之義。不成禽不獻,惡害幼小。」

    之子于征,有聞音問無聲。允矣君子,展也大成。

    賦也。允,信。展,誠也。聞師之行而不聞其聲,言至肅也。信矣其君子也,誠哉其大成也。此章總序其事之始終,而深美之也。

    《車攻》八章,章四句。

    以五章以下考之,恐當作四章,章八句。

    吉日維戊叶莫吼反,既伯既禱叶丁口反。田車既好叶許口反,四牡孔阜符有反。升彼大阜,從其羣醜。

    賦也。戊,剛日也。伯,馬祖也,謂天駟房星之神也。醜,衆也,謂禽獸之羣衆也。此亦宣王之詩,言田獵將用馬力,故以吉日祭馬祖而禱之。既祭而車牢馬健,於是可以歷險而從禽也。以下章推之,是日也,其戊辰歟?

    【纂疏】孔氏曰:「《夏官·校人》:『春祭馬祖。』注:『馬祖,天駟。』謂之伯者,長也。常祭在春[38],將用馬力,則又備禮禱之[39]。」又曰:「大阜,大陵阜也。」

    吉日庚午,既差我馬叶滿補反。獸之所同,麀音憂鹿麌麌愚甫反。漆沮七徐反之從,天子之所。

    賦也。庚午,亦剛日也。差,擇,齊其足也。同,聚也。鹿牝曰麀。麌麌,衆多也。漆沮,水名,在西都畿內,涇、渭之北,所謂洛水,今自鹽韋流入鄜坊,至同州入河也。戊辰之日既禱矣,越二日庚午,遂擇其馬而乘之。視獸之所聚,麀鹿最多之處而從之,於漆沮之旁為盛[40],宜為天子田獵之所也。

    瞻彼中原,其祁孔有叶羽已反。儦儦表驕反俟俟叶于紀反,或羣或友叶羽已反。悉率左右叶羽已反,以燕天子叶奬履反[41]。

    賦也。中原,原中也。祁,大也。趣則儦儦,行則俟俟。獸三曰羣,二曰友。燕,樂也。言從王者視彼禽獸之多,於是率其同事之人,各共其事以樂天子也。

    既張我弓,既挾子洽反我矢。發彼小豝音巴,殪於計反此大兕徐履反。以御賓客,且以酌醴。

    賦也。發,發矢也。豕牝曰豝。壹矢而死曰殪。兕,野牛也。言能中微而制大也。御,進也。醴,酒名。《周官》「五齊」,「二曰醴齊」。注曰:「醴成而汁滓相將,如今甜酒也」。言射而獲禽,以為俎實,進於賓客而酌醴也。

    【纂疏】曹氏曰:「醴不可專飲,天子之於羣臣,不徒設醴而已。此言酌醴者,《左傳》天子饗諸侯,每云『饗醴,命之宥』。是享有醴者,天子飲酒之禮也,故舉醴言之。杜預云:『先置醴酒,示不忘古也。』」疊山謝氏曰:「田而得禽,天子不以自奉,故大庖不盈。命有司以進賓客,頒諸侯及群臣也。命有司且以酌醴,燕諸侯及群臣也。先王體群臣、懷諸侯,常有恩惠,其用心公溥而均齊,常以一人養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也。」

    《吉日》四章,章六句。

    東萊呂氏曰:「《車攻》《吉日》所以為復古者何也?蓋蒐狩之禮,可以見王賦之復焉,可以見軍實之盛焉,可以見師律之嚴焉,可以見上下之情焉,可以見綜理之周焉。欲明文武之功業者,此亦足以觀矣。」

    鴻鴈于飛,肅肅其羽。之子于征,劬其俱反勞于野叶上與反。爰及矜棘冰反人,哀此鰥寡叶果五反。

    興也。大曰鴻,小曰鴈。肅肅,羽聲也。之子,流民自相謂也。征,行也。劬勞,病苦也。矜,憐也。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舊說:周室中衰,萬民離散,而宣王能勞來、還定、安集之,故流民喜之而作此詩,追叙其始而言曰:鴻鴈于飛,則肅肅其羽矣。之子于征,則劬勞于野矣。且其劬勞者,皆鰥寡可哀憐之人也。然今亦未有以見其為宣王之詩。後三篇放此。

    【纂疏】孔氏曰:「鴻、鴈俱是水鳥,其形鴻大而鴈小。春則避陽暑而北,秋則避陰寒而南。」曹氏曰:「喻小大皆離散。」

    鴻鴈于飛,集于中澤叶徒洛反。之子于垣音袁,百堵丁古反皆作。雖則劬勞,其究安宅叶達各反。

    興也。中澤,澤中也。一丈為板,五板為堵。究,終也。流民自言鴻鴈集于中澤,以興己之得其所止而築室以居,今雖勞苦,而終獲安定也。

    【纂疏】曹氏曰:「鴻鴈趾連,蹄不能握木。故《易》以鴻漸於木為失所不安之象,《書》以彭蠡既豬,陽鳥攸居[42],為得其所。」孔氏曰:「版廣二尺[43],故《周禮》說一堵之牆,長丈,高一丈。」王氏曰:「垣,牆也。」

    鴻鴈于飛,哀鳴嗸嗸五刀反。維此哲人,謂我劬勞。維彼愚人,謂我宣驕叶音高。

    比也。流民以鴻鴈哀鳴自比,而作此歌也。哲,知。宣,示也。知者聞我歌,知其出於劬勞,不知者謂我閒暇而宣驕也。《韓詩》云:「勞者歌其事。」《魏風》亦云:「我歌且謠,不知我者,謂我士也驕。」大抵歌多出於勞苦,而不知者常以為驕也。

    愚按:此詩諸家皆本《序》說,指「之子」為使臣。然三章劬勞之義,一章指使臣,二章指民,三章或指使臣、或指民,皆為的當。朱子《集傳》以「之子」為流民自相謂,而「劬勞」皆就民說,但或謂不見勞來安集之意。愚謂一章有取於鴻鴈羽翮之勞,至言「爰及矜人,哀此鰥寡」,誰及之,誰哀之,實由於上之人矣。二章有取於鴻鴈澤中之集,而曰「其究安宅」,以流民所止,非其本土,使可為築室久安之計,誰實使之,亦出於在上之人矣。三章有取於鴻鴈之哀嗸,以離散之餘,雖有定居,而生理未復,故不能不哀嗸赴訴旁觀者。哲人則以我為劬勞,愚人則以我為宣驕,然赴訴之於誰,亦訴之於在上之人耳。請得以《集傳》之意而發明之。

    《鴻鴈》三章,章六句。

    夜如何其音基?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鸞聲將將七羊反。

    賦也。其,語詞[44]。央,中也。庭燎,大燭也。諸侯將朝,則司烜以物百枚并而束之,設於門內也。君子,諸侯也。將將,鸞鑣聲。王將起視朝,不安於寢,而問夜之早晚曰:夜如何哉?夜雖未央,而庭燎光矣。朝者至而聞其鸞聲矣。

    【纂疏】孔氏曰:「庭燎者,樹之於庭,燎之為明[45]。《司烜》云:『邦之大事,供蕡燭庭燎。』『樹於門外曰大燭[46],門內曰庭燎。』《郊特牲》曰:『庭燎之百,由齊桓公始也。』注:『僭天子也。庭燎之差,公五十,侯伯子男皆三十。』是天子庭燎用百。古制未得而聞,要以物百枚並而纏束之,今則用松葦竹灌以脂膏也。」

    夜如何其?夜未艾音乂,叶如字[47],庭燎晣晣之世反,與艾叶。君子至止,鸞聲噦噦呼會反。

    賦也。艾,盡也。晣晣,小明也。噦噦,近而聞其徐行,聲有節也。

    夜如何其?夜鄉許亮反晨,庭燎有煇許云反。君子至止,言觀其旂叶渠斤反。

    賦也。鄉晨,近曉也。煇,火氣也。天欲明而見其烟光相雜也。既至而觀其旂,則辨色矣。

    【附錄】說詩至「庭燎有輝」,先生曰:「輝,火氣也,天欲明而見其煙火相雜[48],此是吳才老之說,說此一字有功也。」時舉。

    【纂疏】東萊呂氏曰:「宣王將朝而屢問,其志雖勤,然未能安定疑止,躍然有喜事之心焉。斯其所以不能常也[49]。」嚴氏曰:「所謂因以箴之者,如有常德,以立武事,因以為戒。謂美其武功之方盛,因戒其後不可黷武。庭燎以美其勤政,而箴其勤之太過耳。過則不可常,而其終之怠,勢所必至。此詩乃锐意求治之初,其後晏起,至煩姜后脫簪[50],乃末年怠政之事也。」濮氏曰:「合二雅而觀此詩,必與《常武》相先後。《常武》因以為戒,蓋自是無復有《大雅》之詩。此因以箴之,自是箴而規,規而誨,誨而刺矣。衰失之證以漸而形序之,書必有所傳,使皆若此,可無負於詩也。」

    《庭燎》三章,章五句。

    沔綿善反彼流水,朝直遙反宗于海叶虎洧反。鴥惟必反彼飛隼息允反,載飛載止。嗟我兄弟,邦人諸友叶羽軌反。莫肯念亂,誰無父母叶滿洧反?

    興也。沔,水流滿也。諸侯春見天子曰朝,夏見曰宗。此憂亂之詩,言流水猶朝宗于海,飛隼猶或有所止,而我之兄弟諸友乃無肯念亂者,誰獨無父母乎?亂則憂或及之,是豈可以不念哉?

    【纂疏】隼,見《采芑》。疊山謝氏曰:「一身之遇亂未足惜,父母之遇亂深可憂。誰無父母,不為一身謀,獨不為父母謀乎?為父母謀,則當念亂,則必思所以救亂也。」

    沔彼流水,其流湯湯失羊反。鴥彼飛隼,載飛載揚。念彼不蹟井亦反,載起載行叶户郎反。心之憂矣,不可弭忘。

    興也。湯湯,波流盛貌。不蹟,不循道也。載起載行,言憂念之深,不遑寜處也。弭,止也。水盛隼揚,以興憂念之不能忘也。

    【纂疏】《釋文》曰:「蹟,亦作跡,足跡也。」愚謂「載飛載揚」,「飛隼」之無定也;「載起載行」,「不蹟」之無常也。下文「心之憂矣,不可弭忘」,方是說憂慮深切之意。所以憂之者,亦以其載起載行,如隼之飛揚耳。

    鴥彼飛隼,率彼中陵。民之訛言,寜莫之懲。我友敬矣,讒言其興?

    興也。率,循。訛,偽。懲,止也。隼之高飛,猶循彼中陵,而民之訛言,乃無懲止之者。然我之友,誠能敬以自持矣,則讒言何自而興乎?始憂於人,而卒反諸己也。

    《沔水》三章,二章章八句,一章六句。

    疑當作三章,章八句。卒章脱前兩句耳。

    愚按:諸家多本《序》說,謂規宣王聽讒而諸侯攜貳,略纂于下。李氏曰:「當時諸侯,有朝有不朝者,指第一章也。二章言念彼不蹟,則是不朝也。三章言率彼中陵,則是朝王也。」東萊曰:「當諸侯向背未定之際,有恪守侯度如中陵之隼者,夫豈易得!民之訛言,乃欲誣汙之,寧可不懲治以保持之乎?若不懲之,則諸侯皆不自堅,各相語曰:『我友其敬戒矣,讒言其將興矣。』雖為諸侯相語之辭,實規宣王當屏絶讒慝,使忠順者安意肆志而無所懼也。讒人在朝[51],乃諸侯疑畏之本,故於卒章明言之。」

    鶴鳴于九皋,聲聞音問于野叶上與反,魚潛在淵,或在于渚。樂音洛彼之園,爰有樹檀叶徒沿反,下同,其下維蘀音託。它山之石,可以為錯七落反。

    比也。鶴,鳥名,長頸,竦身,高脚,頂赤,身白,頸尾黑,其鳴高亮,聞八九里。皋,澤中水溢出所為坎,從外數至九,喻深遠也。蘀,落也。錯,礪石也。此詩之作,不可知其所由,然必陳善納誨之詞也。蓋鶴鳴于九皋,而聲聞于野。言誠之不可揜也。魚潛在淵,而或在于渚,言理之無定在也。園有樹檀,而其下維蘀,言愛當知其惡也。他山之石,而可以為錯,言憎當知其善也。由是四者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理,其庶幾乎?

    【附錄】《鶴鳴》做得巧,更含蓄意思,全不發露[52]。祖道。

    【纂疏】毛氏曰:「皋,澤也。」濮氏曰:「澤曲曰皋,《楚詞》注。」嚴氏曰:「渚,小洲。」呂氏曰:「蘀,落葉穢雜。」濮氏曰:「詩言鶴鳴九皋,其聲下聞于野,上聞於天,以比言有善惡而無遠近,以見言之不可不謹也。魚潛淵水之下,而知其或在於渚,或在於淵,以比行有顯晦而無淺深,以見行之不可不謹也。樂彼之園,以其有樹檀之美,而不知其下有不材之木,以比愛而忘其惡,喜而容其佞,信溺愛者,不可不明也。它山之石,以其有磽駁之惡,而不知其中有礛礪可以為攻玉之錯,以比憎而忘善,惡而昧其美,信偏惡者,不可不審也。」

    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叶鐵因反。魚在于渚,或潛在淵叶一均反。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榖。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比也。榖,一名楮,惡木也。攻,錯也。程子曰:「玉之温潤,天下之至美也。石之麄厲,天下之至惡也。然兩玉相磨,不可以成器;以石磨之,然後玉之為器得以成焉。猶君子之與小人處也,横逆侵加,然後修省畏避,動心忍性,増益預防,而義理生焉,道德成焉。吾聞諸邵子云。」

    【纂疏】孔氏曰:「陸氏云:『幽州人謂之榖桑,荆、揚、交、廣謂之榖,中州人謂之楮。殷中宗時,桑榖共生是也,今江南人績其皮以為布,又搗以為紙,謂之榖皮紙。』」李氏曰:「漢王符云:『攻玉以石,洗金以鹽[53],濯以魚[54],浣布以灰。夫物固有以賤理貴,人以醜化好者矣,智者棄短取長,以致其功[55]。』」疊山謝氏曰:「『它山之石,可以為錯』、『可以攻玉』,只此兩句斷章取義,亦有一說。君子如玉,小人如石。它山者,邪類,與善類非同氣,猶玉、石不同一山也。它山之石為錯而攻玉,乃所以成玉之精粹也。是猶小人誣君子以有過,乃所以儆君子而進於無過之地也;小人謗君子之無德,乃所以儆君子而進于盛德之域也;小人欺君子之無才,乃所以儆君子而勉為全才之人也。」

    《鶴鳴》二章,章九句。

    彤弓之什十篇,四十章,二百五十九句。

    疑脫兩句,當爲二百六十一句。

    ***

    [1]「受」字原無,據朱熹《詩集傳》卷十補。

    [2]「赤」下原有「黑」字,據《毛詩正義》卷十之一刪。

    [3]「玈」原作「旅」,據《毛詩正義》卷十之一改。

    [4]「王氏曰」云云,實乃《毛詩正義》卷十之一孔疏文,原文作「《說文》:『弨,弓反。』弓弛而體反也。」

    [5]「設」原作「殽」,據《毛詩正義》卷十之一改。

    [6]此處所引「嚴氏曰」節略太過,文句晦澀。按嚴粲《詩緝》卷十八原文作「鄭以醻為献酬,但酬酢是燕禮。其饗禮訓為共俭,爵盈而不飲,未必有醻酢也」。

    [7]「三」原作「二」,據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卷上改。

    [8]「蒸食」原作「烝」,據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卷上改。

    [9]「壯」原作「牲」,據《毛詩正義》卷十之一改。

    [10]「為」上,《毛詩正義》卷十一之一有「言」字。

    [11]「種」原作「貝」,據《毛詩正義》卷十一之一改。

    [12]「貝」原作「其」,據《毛詩正義》卷十之一改。

    [13]「比」,四部叢刊三編本朱熹《詩集傳》卷十作「興」,然元十卷本、明正統本、嘉靖本、八卷本朱熹《詩集傳》均作「比」。下文注語「以比君子」,四部叢刊本亦作「興」,而其他諸本作「比」。

    [14]「焉」原作「然」,據謝枋得《詩傳注疏》卷中及《尚書·秦誓》改。

    [15]「蔽隠」原作「隱蔽」,據《周禮注疏》卷二十七《車僕》注改。

    [16]「周禮」至「車也」,實孔疏對《鄭箋》「戎車有五」之疏解。

    [17]「時」,謝枋得《詩傳注疏》卷中作「日」。

    [18]「履」原作「里」,據朱熹《詩集傳》卷十改。

    [19]「旗」,謝枋得《詩傳注疏》卷中作「師」。

    [20]「此傳」,謝枋得《詩傳注疏》卷上作「左氏」。

    [21]「荆蠻」,《朱子語類》卷八十一作「蠻荆」。

    [22]「粟」,據上下文意當作「芑」。

    [23]「軝」原作「軧」,據朱熹《詩集傳》卷十改,傳文中「軧」字亦據改。

    [24]「文」字原無,據朱熹《詩集傳》卷十補。

    [25]「鐲」下,《毛詩正義》卷十之二有「相類」二字。

    [26]「不」字,據上下文意,疑為衍文。

    [27]「左者」至「之右」,《毛詩正義》卷十之三作「之左者之左,之右者之右」。

    [28]「两」原作「而」,據《毛詩正義》卷十之三改。

    [29]「一」原作「工」,據《毛詩正義》卷十之三改。

    [30]據《毛詩正義》卷十之三,「獻」下有「其禽」二字,「於」下有「其」字,當從之。

    [31]按,此二句,《毛詩正義》卷十之三作:「《鄭志》答張逸云:『戰有頃數,不能盡其多少,猶公戰場者,不出其頃界,田者不出其防也。』」

    [32]「夏苗」,《毛詩正義》卷十之三作「夏田之苗」。

    [33]「也」字原無,據朱熹《詩集傳》卷十補。

    [34]「受」,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卷十九引王氏語作「服」。

    [35]「所」字原無,據《毛詩正義》卷十之三補。

    [36]「四」字原無,據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卷十九引王氏語補。

    [37]「髀股外」至「右脅髀」,《毛詩正義》卷十之三作「射左股髀,而達過於右脅髀」。

    [38]「常祭在春」,《毛詩正義》卷十之三作「祭之在春,其常也」。

    [39]「備」,當從《毛詩正義》卷十之三作「用彼」。

    [40]「於」原作「惟」,據朱熹《詩集傳》卷十改。

    [41]「履」原作「里」,據朱熹《詩集傳》卷十改。

    [42]「攸」原作「收」,據曹粹中《放齋詩說》卷二改。

    [43]「版」,《毛詩正義》卷十一之一作「板」。按「版」通「板」。

    [44]「詞」原作「辭」,據朱熹《詩集傳》卷十改。

    [45]「為」原作「光」,據《毛詩正義》卷十一之一改。

    [46]「樹」上,《毛詩正義》卷十一之一及《周禮注疏》卷三十六《秋官·司烜氏》鄭玄注皆有「注云」二字,當從之。

    [47]「叶」原作「又」,據朱熹《詩集傳》卷十改。

    [48]「火」,《朱子語類》卷八十一作「光」。

    [49]「斯」原作「則」,據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卷十九改。

    [50]「姜」,嚴粲《詩緝》卷十九作「賢」。

    [51]「朝」字原無,據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卷十九補。

    [52]「全不發露」,《朱子語類》卷八十作「全然不露」。

    [53]「洗」,王符《潛夫論》卷四作「治」。

    [54]「濯」下,王符《潛夫論》卷四有「錦」字。

    [55]「功」原作「力」,據王符《潛夫論》卷四改。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